首页 / 正文

曹溪禅之新击节

──十一年冬作──

达摩别传一宗,至曹溪而大行中国;宋时貤及朝鲜、日本,迄今流衍未衰,可为盛矣!然自达摩以逮曹溪,虽别传之心宗实超教外,而悟他之法要不离经量。曹溪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又曰:‘涅槃经吾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为汝终无二说’。又曰:‘执空之人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言语,只此言语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故达摩、慧可授受楞伽,黄梅、曹溪宏演金刚也。夫楞伽乃大乘妙有法轮之天枢,而金刚亦大乘真空法轮之斗杓,洪源遥流,酌之不改初味,雪山宝林,湛焉有如新泻。每读信心之铭,证道之歌,观般若、瑜伽诸经论,辄觉涣然融释,妙洽无痕。惟后时宗徒既混入知解,而教徒亦强挺荆榛──四教先乱般若,五教尤乱瑜伽----江西、石头以下诸师,为救其弊,数变其法:或由旁敲侧击使亲悟,或由电骤雷轰令顿契。然皆要期自证,不为语通,绝言思之妙心,终不用父母所生为口说。故曰:‘若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虽易临机之用,不失教外之传,而要以曹溪法实为综前开后之大规范。今者般若、瑜伽重畅,试为一拈唱焉。

一 曹溪之自悟  夫诸法缘生,生空无性,此大乘般若之轮也。诸法唯心,心幻无性,此大乘瑜伽之轮也。破我法之执,彰真俗之谛,发理量之智,证性相之境,说或小异,揆无不同。曹溪闻金刚般若心即开悟,即悟此也。后呈其悟,故书偈云:‘菩提本无树’,以诸法唯心故;‘明镜亦非台’,以心幻无性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诸法缘生,生空无性故。然此二轮犹收教内,教外之传,尚须一征。其夜、五祖以袈裟遮围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悟本性──即下本心──,谓曹溪曰:‘不识本心──即上本性──,学法无益。识自本心──无性本心──,见自本性──心本无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此大悟界,唯回绝言思之妙心──触讳,罪过──,名相之所不能安立。故教下虽强名一真法界,或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旋曰非安立谛,废诠不诠。此云言下大悟,实非言语能到,故为教外别传之宗。此‘宗’何指?姑借一言假为诠表,则曰:无性空心,心圆众妙。心幻无性故应无所住;无性真心故而生其心。心──此无性空心,即曹溪所云自性──圆众妙,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也。由是总其悟旨,可归二言:诸法唯心心幻无性──亦可诸法缘生生空无性──,无性空心──亦可无性幻心──心圆众妙。后世三关之意,亦不外是。诸法缘生而生本空,一也。诸法皆心而心如幻,二也。无性妙心心即诸法,三也。夫至无性妙心心即诸法,则随手举来莫非涅槃──本空无性──妙心也,明矣!然此实非比智假诠可及,故云教──比智假诠──外别传。

二 曹溪之悟他  曹溪说法悟他,皆从自悟境界流出。然以大悟之界,须人自达,故其所言不离教内空、有二轮。说空破有,说有破空,遣除邪执发生正智而已。意在教外,言不离教,此曹溪禅所由高也。由此其说法之纲要,祗是万法心生,生空无性──‘非风幡动,仁者心动’,法心生也。‘佛性无常、诸法是常’,空无性也──,俗真真俗,出没即离。其言外之旨,在使人执亡意消,跃然自得。故曹溪曾唤其门人法海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师一方,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案:坛经载:‘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云云。此所云同见同行,即已悟可为一方师者;分付、即付嘱其悟他说法之典,要令不失本宗。后世一般邪魔外道,秘为六祖不传之据,谬甚──。先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不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案:此曹溪传其入室弟子说法之要,亦犹洞上有参同契及宝镜三昧等。其密传不令众知者,皆为护持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者,恐彼谤法获罪,执语障悟,别无他义。此上来所举,祖自有释。今案:动用对法,出语尽双,即离两边,来去相因,乃运空有二轮以摧有空二见者也。究竟二法──空有、真俗等相对法──尽除,尽除者、是教下假诠。说一切法──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三十六法──不离自性,不离者是教外妙心──指一切法离言自性。在般若、瑜伽诸经论,指其要归,无不如此。故曹溪乃真通教意、真能说法者也!又曰:‘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其为志彻说涅槃经常无常义。又为神会说见不见、痛不痛义。对卧轮有伎俩曰:‘惠能没伎俩’。对住心观静长坐不卧曰:‘是病非禅,拘身何益’。对空知无见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对念佛生西曰:‘西方只在目前──误十万亿佛土为十万八千里,此因不观经文,未解经义之故──。此其与人解缚去粘、抽钉拔楔之妙,如所谓马前相扑倒便休!活泼泼地,赤洒洒地,坦荡荡地,露堂堂地,诚有不可言喻形容之者!其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问诸人还识否’?才被神会唤作本源佛性,即呵之为知解宗徒。以说一切法虽不离这个,而这个终不能言陈出之。神会名作本源佛性,以为假智假诠可得,遂滞于名相知解中,而失教外之传。此与贤首等之知解教徒,以诸美辞种种形容绘画绝言思之一真法界,自谓超越先哲,能言龙树、世亲诸祖所不能言,同一僭妄!殊不知诸祖岂不能言哉!特以实非言思之所及耳。虽构种种形容绘画之说,徒益名想之影,反障证悟之门,故曹溪力呵之。有曹溪力呵之,故虽有神会等知解宗徒,而宗风仍畅。慈恩等于知解教徒未力呵斥,故四教、五教兴,嘉祥、慈恩之教轮辍。清凉引而化之,陷泥已深。圭峰则由知解宗徒兼为知解教徒,宗下承曹溪风能斥去之,故宗弥盛。而清凉于圭峰又不能呵却之,故教益晦。厥后、永明顺而正之,落草愈甚。宗徒教徒殊皆没入知解,不期离言妙悟,封著名相。二三真禅,唯用峻险或截击为法门,务以飏落知解为事,以延教外之传。故堕于知解者,不唯失宗,亦失于教。若曹溪之说法悟他,不唯得宗,亦得于教。昔一居士请云门曰:‘三藏十二部教意即不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问曰:‘祖师意且置,汝道如何是教意’?士罔措,门大加呵斥而去。故宏宗演教者,当学曹溪悟他,以知佛祖说法之妙。

三 曹溪之自性  曹溪于其叙悟及教说法等中,若诸偈言及长行等,三科法门三十六对,亦是常途语句。最关要者,唯在‘自性’一名。于其自叙及教他中,若不识‘自性’一名所指,必难了然。其自叙中叙悟自性本清净等,其教他中令说一切法不离自性等,皆必知其自性所名,乃有著落。好在曹溪曾自释云:‘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此指第八本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此指第七末那。多以转识为心,如云:心为地,性为王;性在心存,性去心坏。性指一报之主之异熟识,心指前七──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指含藏识──起用──从藏识所藏之十八界种子起十八界现行,曰起用,即以前六三不起现行为息用。粗似易经‘寂然不动为体,感而遂通为用’;亦似中庸‘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核于成唯识论等义,此种见解,犹有疏谬,以异熟识非真寂故──。自性若邪,起十八邪──有漏异熟识缘有漏种起有漏现行;自性若正,起十八正──无漏无垢识缘无漏种起无漏现行;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用由何等,由自性有──‘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依此观之,曹溪确指第八识名自性,明矣!其颂四智,亦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此亦以第八名性,第七名心者。谓自性──第八──若清净,即大圆镜智。自心──第七──若无病,即平等性智也。然第八识名义纠纷,颇分难解。通名或曰一切种识,或曰阿陀那识,或曰本识,或曰正心。在有漏位,或曰阿赖耶识,或曰界趣生体,或曰异熟识;在无漏位,或曰庵摩罗识,或曰大圆镜智,或曰真佛身。就有漏中指无漏界曰如来藏,亦曰佛性。以假智诠指绝言思界曰一真法界,亦曰真如──真如一名,诸经论中多指遮空二执空理。然起信云:‘唯是一心,名为真如’。又说真如之自体相及真如用。楞严亦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曹溪亦说真如自性是真佛及说真如用。此等所言真如,每与指一真法界或如来藏同,非但二空空理──。而曹溪言自性,亦复通此多义。言自性本自清净等,是指如来藏或一真法界也。言自性邪正起十八邪正,是指异熟识或阿赖耶识或庵摩罗识或一切种识也。其名义之玄纽若此之甚,无怪因起信论真如一名,生后人历久之诤欤!禅宗悟本体禅、主人翁禅,所悟虽亦离言法界,在异生位仍即阿赖耶、异熟识。前六刹那不生,末那我爱执藏暂现。此若执实,虽悟唯心,不悟无性,或入外道。了幻无性,取无性空,不透末后,或归二乘。进悟无性心源含融万法,乃大彻了。故深密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执为我即执为性,我义即性义,未悟无性故入外道──。然在凡位欲求顿悟,除悟此亦别无真体,故大佛顶曰恐迷真非真;迷此非真欲别求真,终亦无真可得。呜呼!此可知曹溪自性一言所关之大矣!

然自性应专指诸法离言自性。若曹溪说为含藏识,不如易以通名,名以一心,或名自心为当。故吾有取于永明之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唐圭峰以瑜伽为法相宗,般若为破相宗,自居为法性宗,曰一乘显性教。以有情有本觉真心名如来藏,又名佛性。此亦以如来藏名法性者,不如名以真心为当。然其不脱知解,不悟诸法离言自性,作禅源诠,尝曰:‘心是其名,知是其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以为举知字即能得心体,宗门或斥之曰:‘知之一字,众祸之门’!明永觉贤以真心具空寂与灵知之二义,补曰‘空寂之知’,谓圭峰取知遗空寂,不了真心。今按:空寂即无性义,空寂灵知即无性心。即心不悟无性,故成妄执;妄心若悟无性,即契真如。故空寂知始是真心,彼执知为心体,且不悟心无性,更何解乎无性心哉!故后世宗师于曹溪所云自性,亦讳言之。但云‘这个’,这一‘著子’以指示之,诚以‘说似一名即不中’也!(见海刊四卷十二期)


猜你喜欢
  佛说华手经卷第八·佚名
  卷一百一十九·佚名
  重纂保国寺志序·太虚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慧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二·宗喀巴
  卷四·佚名
  一七 大善见王经·佚名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佚名
  相宗络索·王夫之
  卷八十六·佚名
  卷第一百四十六·佚名
  题刻大慧禅师正法眼藏·大慧宗杲
  南山律在家备览·李叔同
  劝流通华严持验引·佚名
  卷第三十(诸国王夫人部)·宝唱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五·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三十五   歙县汪立名编後集五【律诗凡七十五首】 寄献北都留守裵令公【并序 从英华增今本遗此一行误以序为题】 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一心勤王三月成政形容盛德实在歌诗况辱知音敢

  • 卷405 ·佚名

    魏野 冬日书事 一月天不暖,前村到岂能。 闲闻啄木鸟,疑是打门僧。 松色浓经雪,溪声涩带冰。 吟余还默坐,稚子问慵应。 魏野 冬日述怀 瘿枕闲欹苇箔褰,浩然情性雪晴天。 却嫌雏鹤饶声气,惊觉

  • 卷三百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十九顔粲顔粲登建中进士第诗二首白露为霜悲秋将岁晚繁露巳成霜徧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应钟鸣远寺拥雁度三湘气逼襦衣薄寒侵宵梦长满庭添月色拂水歛荷香独念蓬门下穷年在一方吴宫教美人战【

  • 第九回 擒渠歼敌耀武东都 奏凯还朝献俘太庙·蔡东藩

      却说秦王世民,见了来使,问明姓名,叫作李大师,曾在建德处充任礼部侍郎,当由他呈上一函,经世民拆阅毕,不禁微笑道:“来书欲我退军潼关,返郑侵地,试想我军到此,已将一载,费去了若干粮饷,丧亡了若干军士,才得这数十郡县,今洛阳旦夕

  • 卷之三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评鉴阐要卷十·乾隆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分注阿苏晋巴改元天顺纲并注泰定在位五年缵承元统其子阿苏晋巴天下臣民咸知为储嗣则继立乃世及之常是年八月以后统系自应属之天顺若图克特穆尔因雅克特穆尔搆变遂逞逆谋僭窃位号兵犯上都致阿苏晋巴不

  • ·谕书吏·丁曰健

    尔等入公门为吏,原为顾体面、保身家起见。如作奸犯科,甘蹈刑章,岂非自投法网?尔等将来考得吏员,亦将为朝廷官职;若有刑伤过犯,后悔何及?大家要勉励做个好书吏,不要包揽词讼,不要串通衿棍,挟制官长。县官是尔等父母,

  • 一一 提倡美术·许寿裳

    教育总长蔡孑民先生就职以后,即竭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在政务百忙之中,自撰《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说:“

  • 长孙无忌传·刘昫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他的祖先由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三哥传衍而来,本来姓拓跋,因全力辅佐北魏朝廷,功劳最大,所以世代继承王公爵号。后来北魏皇族改姓,他的家族是皇族的长房,因此改姓长孙。他的七世祖名道生,在北魏官至

  • 奏折·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奏摺大学士公【臣】阿桂等谨奏为大庆祝厘上仪纪实恭请编辑八旬万夀盛典以显苞符以光册府事钦惟我皇上乾行合撰隆运重熙亿禩昌辰笃若水稺华之瑞万灵庆会轃常羊荆马之祥年三登而汁帝期绥以多者

  • 一五三、鲁灭在楚考烈王七年非八年十四年辨·钱穆

    余考《史记》载鲁灭,凡分数说:一、《鲁世家:“顷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顷王东徙于陈。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则鲁灭在考烈王七年也。二、《春申君传》:“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

  • 卷二十九 职官一·龙文彬

    ◎宗人府(元大宗正府。 )洪武三年四月丙寅,置大宗正院。三十二年正月丙戌,改为宗人府,设令一人,左右宗正、宗人各一人。以秦王爽为宗人令,晋王冈为左宗正,燕王棣为右宗正,周王肃为左宗人,楚王桢为右宗人。其后以勋戚大

  • 二年·

    (丙辰)二年大明弘治九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辰,司憲府大司憲李諿、司諫院司諫尹碩輔啓:「鄭溱等事,敎云:『恐殞命杖下,推劾不實,則可赦之。』若所犯是實,固當治罪,豈宜預慮殞命?如此則奸人皆曰:『我雖犯罪,可以圖免。』無所忌憚。溱

  • 佛说医喻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中。与苾刍众俱。是时世尊。告诸苾刍言。汝等当知。如世良医。知病识药。有其四种。若具足者。得名医王。何等为四。一者识知某病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一)·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就破颠倒渐明真见二。一且对匿王破其断见二。一述阿难所坏愿辨真妄。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又

  • 集大乘相论卷上·佚名

        觉吉祥智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归命妙吉祥菩萨摩诃萨。我今略释诸大乘相。从菩提心出生大悲相应。所谓一切法。即当了知一切法无我。此所知相。是故今说

  • 文选颜鲍谢诗评·方回

    四卷。元方回 (1227—1305)撰。是编取《文选》所录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惠连、谢脁之诗并以次各为评论,评谢灵运诗,多取其能作理语者,又好评一字为名眼,仍不脱宋人旧俗。对其他人之诗的评论,不象《瀛奎律髓》那样持论

  • 西昆酬唱集·杨亿

    诗歌总集。北宋杨亿编。2卷。该集为馆阁诸臣于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参加编纂《册府元龟》时唱和之作结集。“西昆”之名取自道家传说,盖昆仑山之西有玉山,乃西王母居处,其上为藏书之所,“先王之所谓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