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四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菩萨若闻菩提心 乃能贯穿一切法

 即此所有贯穿智 于诸法中无所著

 虽复了知甚深法 菩萨于中不生怖

 而亦不起恐怯心 彼能获得最胜道

 诸法若因若所缘 如实觉了缘生法

 有慧随顺诸法生 而实不执于边见

 诸法若断若常中 智者不生于著碍

 觉了中际亦复然 是故实际不思议

 若法自性本无我 是中我亦无自性

 诸法无性亦复然 本来不生皆空寂

 诸法无生亦无起 空无所取常清净

 远离戏论无相门 一切皆与虚空等

 无心亦复无求愿 远离一切诸欲贪

 现观诸色自性中 其犹聚沫知无实

 受如浮泡暂起灭 想如阳焰妄相生

 行如芭蕉中不坚 识如幻法非久固

 所有四界性无动 与彼虚空界同等

 内外诸入亦复然 境互相生而冥默

 应知心法不在内 亦非于外有所得

 意法无我亦复然 是中诸识皆无住

 彼一切法无作意 而亦远离于我相

 于一切法平等中 如实觉了于正性

 法本一味无异性 一道一乘皆同等

 道智如实若了知 此义显示于胜义

 智者于义能悟入 观声非声能觉了

 世间所有一切声 前际后际二俱断

 若文若义虽善解 于中了知无二法

 解此不可说义门 即能现证真实性

 诸法不生是苦智 诸法平等是集智

 诸法尽义是灭智 诸法无为是道智

 于彼身受心法中 如理随观一一法

 无念复无作意行 此说是为四念处

 若观法界非界性 平等正尽而平等

 无断之断正法门 此说是为四正断

 于心若得大自在 此说是为四神足

 超越一切有著心 此即是名为信根

 若于一切法寂静 此说名为精进根

 无念之念正法门 此说是名为念根

 若了诸法无作意 此说是名为定根

 超越诸法戏论门 此说是名为慧根

 若法不起于他信 即能获得真实智

 于心亦无所觉知 此名信力精进力

 若了无生无灭智 此即是名为念力

 寂定于心无所行 此即定力得成就

 非有非离于分别 此即是名为慧力

 诸法义中实觉知 此说是为七觉分

 于法平等无差别 此说是名为正见

 无二法中如实观 无生是观诸正道

 无生是为无常义 无起是名为苦义

 无行是名无我义 止息句是寂静义

 调伏心即是布施 寂静心即是持戒

 尽法随向是忍门 正慧伺察名精进

 毕竟寂止是禅定 如实了知是为慧

 众生本来清净心 了知此说名为慈

 与虚空等名为悲 清净适悦是为喜

 一切所缘无住心 此说是名为舍行

 若复三轮得清净 即能了知一切法

 如是贯穿诸法门 而复永断诸见执

 此中所有定及慧 即此二法能贯穿

 遍入无量境界门 此说是名正法智

 

 尔时世尊。复告海意菩萨摩诃萨言。海意。若菩萨得如是净遍净已。于一切众生所起无虚假意。若为众生之所摧压。不生逼恼及诸障碍。得善觉了智。得决定慧。而彼菩萨。即能于此自说净印三摩地根本。无住中住。云何是为安住三摩地根本。谓于一切众生无障碍故。起大悲故。若得一切众生常所恭敬。心亦不高。若不恭敬。心亦不下。由是之故。即法无所起。亦不生慢心。是故乃能随住诸法。不住痴法。能生法智。普遍皆得。智为先导身业具足。智为先导语业具足。智为先导意业具足。若身语意诸所作业。一切皆以智为先导。菩萨即能随智而转。云何是菩萨智为先导身业具足。谓若众生应见色身而可化度及调伏者。菩萨即当现威仪相。令彼众生心得调伏。菩萨虽复如是现相。然无发悟。亦无分别。若或菩萨身起过失。爱着于身。身起异相。身行屈曲。身有动乱身生计度。若如是者。而彼菩萨诸有过失集现其前。如断多罗树心。而于诸法后不复生。又若菩萨身得清净。一切胜相庄严其身。手足柔软殊妙可爱。成福生身。诸根无劣身分圆满。菩萨虽具如是庄严之身。然于色相亦不骄恃。身虽严好而不生于和合之想。菩萨若见一切众生种种色相有缺坏者。菩萨尔时不起慢心。为求法故谦下恭敬。所以者何。若自身法性与一切众生身之法性。皆悉平等依止于智。菩萨于身及身法性。悉了知已。即得法身。不受分假身。何名法身。谓以禅悦而为饮食。非分假食。菩萨为欲顺世间故。愍众生故。示现受彼世间之食。不为身支治瘦劣故。菩萨但于法身。以其法命而为资养。非假世间假食所资。何名法命。谓所资养。不从因缘所造作故。不越圣行。何名圣行。所谓无贪无嗔无痴。离诸烦恼。随所施设密护于戒。是名圣行。菩萨由此智为先导。身业具足。故获诸智通。神力成就。以无发悟心。于一切佛刹中普为现身。随诸佛刹一一众生。应见菩萨色相光明庄严身者。菩萨即住无所发悟无分别中。具足光明庄严身相。于其身中放大光明。是光普照无量无数诸佛刹土。一切地狱恶趣众生。蒙光照触悉得快乐。由快乐故乐触现前。得乐触故。一切众生烦恼烧然。皆悉止息。咸得清凉身心调畅。彼诸众生得调畅故善作佛事。海意。如是等法。名为菩萨智为先导身业具足。

 复次海意。何名菩萨智为先导语业具足。谓若菩萨凡出语言。而常远离语中一切粗恶过失。海意。何名语中粗恶过失。所谓菩萨常当远离六十四种语之过失。何等六十四。一者菩萨无粗涩语。二者无浊乱语。三者无坏器声语。四者无衰弱声语。五者无极高声语。六者无极下声语。七者无猛恶声语。八者无坚硬语。九者无謇吃语。十者无逼恼语。十一者无离散语。十二者无烧然语。十三者无迷惑语。十四者无怨恨语。十五者无密切语。十六者无染著语。十七者无呻吟语。十八者无童稚语。十九者无震吼声语。二十者无炽盛语。二十一者无掁触语。二十二者无不知时语。二十三者无贪随卑语。二十四者无嗔障碍语。二十五者无痴狂乱语。二十六者无惊怖语。二十七者无慢执语。二十八者无作破坏语。二十九者无谄曲语。三十者无高慢语。三十一者无离慢卑下语。三十二者无随爱覆藏语。三十三者无非爱讦露语。三十四者无不实说语。三十五者无缺失语。三十六者无虚妄语。三十七者无斗乱语。三十八者无两舌语。三十九者无恶口语。四十者无绮语。四十一者无破朋友语。四十二者无极利语。四十三者无极柔软语。四十四者无凡俗语。四十五者无不藏护语。四十六者无繁多语。四十七者无嗔害语。四十八者无斗诤语。四十九者无贱劣语。五十者无动乱语。五十一者无轻浮语。五十二者无面讥语。五十三者无戏剧语。五十四者无歌音语。五十五者无非法语。五十六者无离间语。五十七者无自赞语。五十八者无毁他语。五十九者无侮玩语。六十者无激动语。六十一者无违背佛法僧语。六十二者无毁谤贤圣语。六十三者无非理作证语。六十四者无一切粗恶过失等语。海意。如是六十四种语中过失。菩萨凡所发言皆悉远离。即得语业清净。凡所发言皆说无间断语。说如实语。说正真语。说诚谛分位语。说随谛转语。随入一切众生语言。知一切众生意乐。令诸众生皆生欢喜。照明一切众生根性。息诸烦恼。住佛威神。任持正法。所发语言。分明显了。美妙可爱离诸过失。皆由福行之所成故。不生于贪摄功德语。不生于嗔深无源底。不生于痴。十方世界施设语言。非无义利。随往一切处。皆无作相。海意。此为菩萨智为先导语业具足。

 复次海意。何名菩萨智为先导意业具足。所谓菩萨刹那于一心中。遍入一切众生心行。皆悉明了。住三摩呬多中。现诸威仪事。然亦不起彼三摩地。一切魔众。悉不能知菩萨心业。遍入一切声闻缘觉之心。彼亦不知。而是菩萨。终不生心自害害他。亦不俱害。非心意所表。无少法中而生障碍。于一切法中。起智了知。由彼心意无表了故。即无所了知。不受而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为取证。海意。此名菩萨智为先导意业具足。海意。如是等法。是为菩萨安住自说净印三摩地根本。此根本者。谓即菩萨身语意业。皆以智为先导。由其三业智先导故。即能获得自说净印三摩地法。海意当知。有十种法。此三摩地名为自说。何等为十。一者初发起行。名为自说深心清净故。二者菩萨之行。名为自说六波罗蜜多清净故。三者显示洁白之行。名为自说一切善法清净故。四者相好圆满之行。名为自说无碍福行清净故。五者得辩才行。名为自说随闻法行善令他得清净故。六者念定不散乱智。名为自说远离一切粗重盖障。现起烦恼清净故。七者菩提分法智。名为自说不放逸清净故。八者表示奢摩他毗钵舍那智。名为自说心意识清净故。九者十地次第之智。名为自说。一切对治建立法中。超越障碍悉清净故。十者大菩提场庄严之智。名为自说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清净故。海意。具是十种法故。此三摩地名为自说。海意当知。复有二十种法。此三摩地名为净印。何等二十。一者内净名为净印。我清净故。二者外净名为净印。我所清净故。三者身净名为净印。一切见中悉清净故。四者一切法无我清净。名为净印。本来清净故。五者于一切法平等觉了清净。名为净印。一味清净故。六者空无相无愿清净。名为净印。一切解脱清净故。七者虚空清净。名为净印。毕竟清净故。八者众生界法界清净。名为净印。离诸所作故。九者现所见清净。名为净印。自智通清净故。十者日轮光明清净。名为净印。常照曜清净故。十一者三世无碍知见清净。名为净故。离诸障碍清净故。十二者表了门清净。名为净印。识智无住清净故十三者无为清净。名为净印。有为自性清净故。十四者了知缘生清净。名为净印。善观缘法故。十五者随证力无所畏佛法清净。名为净印。无能敌实智清净故。十六者了知佛法相清净。名为净印。先业清净故。十七者大慈大悲清净。名为净印。不舍众生清净故。十八者降伏诸魔外道清净。名为净印。一切所行清净故。十九者破一切烦恼种习清净。名为净印。诸法自性清净故。二十者于一刹那心中。普尽一切佛法之门。随知清净名为净印。积集圆满清净故。海意。具足二十种法故。此三摩地名为净印。海意当知。菩萨当坐菩提场时。乃能获得是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后。当获八种不共大神通相。何等为八。一者忽然此三千大千世界。悉变金刚所成之地。二者一切树林花果枝叶。皆悉开敷俱向菩提树。低垂曲折作恭敬相。三者一切众生于刹那间。不为一切烦恼之所恼害。四者一切地狱恶趣众生。悉见菩萨坐菩提场。见已皆获快乐具足。五者一切世界。空中悉现金色光明广大照曜。六者大地皆悉震动。然于其中亦无少分众生而生娆害。七者所有十方现住说法教化诸佛世尊。以无畏法施其安慰。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最胜最胜。是大导师。八者于一刹那心中。一切佛法集现其前。海意。而是菩萨得彼净印三摩地已。后获如是八种不共大神通相。而能出生无量功德之事。一切悉同此三摩地神通威力。

猜你喜欢
  卷第四十·白岩净符
  御选语录卷十三·雍正
  卷二百六十三·佚名
  卷第四十(梵志部)·宝唱
  摩尼教残经一·佚名
  卷之六·佚名
  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佚名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三下·智顗
  第四十卷·佚名
  卷第九·李遵勖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道宣
  卷第五·佚名
  卷第十八(来字号)·朱时恩
  二九 清净经·佚名
  辯中邊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十二·彭定求

        卷92_1 【招谕有怀赠同行人(一作李义府诗)】李乂   远游冒艰阻,深入劳存谕。春去辞国门,秋还在边戍。   轩车行未返,节序催难驻。陌上悲转蓬,园中想芳树。   蜀山自纷纠,岷水恒奔注。临泛多苦怀,登攀寡欢趣。

  • 五集卷五十六·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六古今体五十一首【庚戌六】登安福舻作奢望古稀望竟酬岱宗阙里礼躬修【予庚子七旬时即顒冀若蒙  天贶夀跻八?必当躬诣 岱宗 阙里以申谢悃兼观民风虽自矢

  • 同文馆唱和诗巻九·邓忠臣

    宋 邓忠臣等 撰欲知归期近呈天啓张耒欲知归期近屈指不满手岂无儿女心惜此良邂逅蔡郎吾未见心已想雄秀那知风雨夜聴此龙剑吼八荒一骥子万马空去廐钟山净名老为子不惜口颇闻国士荐固自君所有唯应功名地他日客老丑蔡肇

  • 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四·祭祀二·宋濂

        ◎祭祀二   ○郊祀下   仪注之节,其目有十:   一曰斋戒。祀前七日,皇帝散斋四日于别殿,致斋三日,其二日于大明殿,一日于大次,有司停奏刑罚文字。致斋前一日,尚舍监设御幄于大明殿西序,东向。致斋之日质明

  • 卷之七十九·佚名

    洪武六年二月癸酉朔 上谕太常司臣曰今后祭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城隍旗纛诸神朕亲行中五坛礼余坛命魏郑曹宋卫五国公及中山江夏江阴三侯分祀夫祀神之道在诚敬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苟有一毫诚敬未至神必不格而牲

  • 卷之三百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五十二册 天聪六年四月·佚名

    第五十二册 天聪六年四月十三日,大军仍驻扎滚乌达地方,是日满珠习礼舅舅携马三来见汗,遥拜一次,复近前叩首,行抱见礼毕,以所携巴献汗阅视,汗纳一马,却二马。是日,东戴青献马一、牛一及羊十,纳其牛羊,却其马。巴木布楚虎尔献马一

  • 一二○七 军机大臣为奉旨刘墉等阅看书籍无庸来滦等事致留京王大臣函·佚名

    一二○七 军机大臣为奉旨刘墉等阅看书籍无庸来滦等事致留京王大臣函乾隆五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启者:本日奏到各折内有接奉筹办米麦训谕覆奏一折,此事前寄信内已奉有不必再行具奏之谕,此时若仍行覆奏,转似烦渎,是以公同商酌

  • 二八七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收应毁书籍暨起获书版折(附清单一)·佚名

    二八七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收应毁书籍暨起获书版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年九月二十五日浙江巡抚臣三宝谨奏,为续收应毁书籍暨起获书版,恭折具奏事。窃照浙江省收缴应毁各书,前已陆续查缴五十五种,连重复者共计二百三十二部,书版

  • 陶潜传·房玄龄

    陶潜字元亮,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守。陶潜自小情怀高尚,博学多才,善于文章;为人洒脱不群,不拘于世情,真率任性,自得其乐,被乡邻所称道。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我描状道:“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姓名,因为

  • 蠕蠕传·李延寿

    蠕蠕姓郁久闾氏。始自神元皇帝末年,劫掠的骑兵得到一奴,发际刚和眉毛平齐,忘掉了原来的姓名,他的主人给他取姓叫“木骨闾”。木骨闾是“秃头”的意思。“木骨闾”和“郁久闾”声音近似,所以后世子孙用它作为姓氏。木骨闾已

  • 七年·佚名

    (庚午)七年清同治九年春正月1月1日初一日,丁卯。詣勤政殿,親上王大妃殿稱慶致詞箋文,仍受賀,頒赦敎文。若曰:「陰敎穆宣,叶歲紀於三元令節;徽音克嗣,受天祐於四旬寶齡。惟大庭三呼之儀,乃列聖屢行之典。恭惟明憲淑驚睿仁正穆弘聖

  •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苏舆

      難者曰:陰陽之會,一歲再遇。遇於南方者以中夏,遇於北方者以中冬。冬喪物之氣也,則其會於是何?如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從陰陽,相與一力而並功。其實非獨陰陽也,然而陰陽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陽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陽因

  • 五经蠡测卷三·蒋悌生

    明 蒋悌生 撰毛诗小序辩説书小序与诗小序虽皆昔人序作者之意然二序关于后学功效大不侔书序可无诗序不可无难一概论也盖书者当时纪载之书其本文史臣已序作者之意如五子之歌太甲说命等篇史臣既序其作书之由篇中更端处

  • 目录·朱申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周礼句解目録     礼类一【周礼之属】卷一天官宰上卷二天官宰下卷三地官司徒上卷四地官司徒下卷五春官宗伯一卷六春官宗伯下卷七夏官司马上卷八夏官司马下卷九秋官司防上卷十秋

  • 定法·韩非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

  • 序·佚名

    宝星经梵本三千馀偈。如来初证觉道。度目连身子。及降伏魔王。护持国土。说此经也。自象化东渐。绵历岁时。三轮八藏之文。四树五乘之旨。显神光於石室。流梵响於清台。虽鞮译相寻尚多疑阙。我大唐皇帝。乃圣乃神。允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思惟。彼大願精進力守護一切眾生光明夜神。以解脫力。現等一切眾生心所見身。現等一切眾生形像身。現等無邊色相海身。現等一切處方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