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建传(附王斤传)

王建,广宁人。他的祖姑母是平文皇后,生下昭成皇帝。他的伯祖父王丰,凭皇帝舅父的身份而尊贵。王丰之子王支,娶了昭成皇帝之女为妻,受到非常优厚的待遇。王建年轻时也娶了一位公主。登国初年(386),王建任外朝大人,与和跋等十三人交替掌管各种事务,参与计议谋划。太祖亲临濡源,派王建出使慕容垂,王建言辞态度十分高亢,慕容垂对他的气魄深为赞许。王建回朝后任左大夫。王建之兄王回,他的几个儿子都不遵守法制,王建把他们的情况全都上告于朝廷,于是王回父子都被诛杀。王建就是如此的严谨刚直。王建随从太祖征伐各国,打败二十多个部落,太祖因其有功赐给他奴婢数十口,杂畜数千头。王建随从皇帝征伐卫辰,将其击败,太祖赐给他僮奴五千户,授任他为中部大人。

王建跟从太祖在参合陂打败慕容宝。太祖准备乘胜席卷南夏之地,于是挑选俘获的敌方部众,把有才能的人留下,其余的人打算全都发给衣服和粮食,把他们遣送回去,以使中州的百姓都知道朝廷的恩德。太祖召集群臣议论此事。王建说:“慕容宝的军队在这里覆灭,国内空虚,要消灭它非常容易。现在把俘获的部众遣还,难道不这样就不行吗?况且放纵敌人必生祸患,不如把他们都杀掉。”太祖对诸将说:“倘若听从王建的意见,我就怕今后南人受到创痛而畏惧,断绝了他们趋向教化之心,这不是伐罪抚民的本义。”诸将都认为王建说得对,王建又极力坚持,于是就把俘虏都杀了。太祖不久以后感到很后悔。

王建后来随从皇帝征讨慕容宝,被授予冠军将军之职。并州被平定之后,皇帝向东出井陉,命王建率领五万骑兵先行开路。太祖屯驻在常山,慕容宝所属各郡都已降服,只有中山、邺城、信都三城不肯投降。于是太祖派卫王拓跋仪率军南攻邺城,王建率军攻信都,各率兵马五万人。王建等人攻城六十多天不能取胜,士卒多有伤亡。太祖就亲自从中山来到信都,慕容宝的冀州刺史慕容凤连夜越城逃走,信都归降。皇帝来到巨鹿,在柏肆坞打败了慕容宝,于是进而围攻中山。慕容宝弃城逃往和龙,中山城内无主,百姓惶惑,东门没有关闭。太祖令军队趁夜晚登上城楼,据守东门。王建贪婪而无谋,其本意在于掳掠财物,惟恐士卒入城后肆意抢掠,乱盗府库,就请求等待天亮以后再入城。太祖就停止了进攻。当天夜晚,徒河人共同拥立慕容普駘为主,于是闭门固守。太祖令所有部众攻城,一连几日未能攻下。派人登上攻城战车,招抚城中的人说:“慕容宝弃城逃走,你们百姓打算替谁守城?为什么不知天命,要自取死亡呢?”城中人都说:“我们百姓无知,只是惧怕又会像参合陂那里的百姓那样惨遭屠戮,所以苟求保全数日的生命啊。”太祖听说以后,回头瞪着王建并唾其面。中山平定后,赐予王建濮陽公的爵位。乌丸人库辱官鸣聚众造反,皇帝命令王建率军征讨,将其平定。迁授王建为太仆,徙爵为真定公,加授散骑常侍、冀青二州刺史。王建死后,陪葬于金陵。

当初,王建的哥哥王豆居因王建之功而被赐爵为即丘侯,他没有儿子,王建就让自己的儿子王斤承袭王豆居的爵位。太宗在位之初,王斤官任给事中,任职用事。后转任大长秋。世祖征伐赫连昌,派王斤督造攻战器具。王斤晋爵为淮南公,加授平北将军。当时并州胡人头领田卜谋反被诛,其余部落恐惧不安,世祖派王斤镇守虑羋对他们进行抚慰。王斤安抚胡魏之地,收到很好的声誉。刘义隆派将领到彦之侵犯黄河之南,世祖西征赫连定,以王斤为卫兵将军,镇守蒲坂。关、陇一带平定之后,王斤又镇守长安,被授任为假节、镇西将军。王斤于是骄傲自负,不顺从法度,偏听信用左右之人,征调百姓服劳役,百姓不堪忍受,向南逃奔到汉川的有数千家。但王斤却委罪于雍州刺史陽文祖、秦州刺史任延明。世祖召见询问这两个人,他们各自根据实情来回答。世祖知道他们被王斤所诬陷,就派宜陽公伏树前往调查其事实真象,获得王斤的数十条罪状。于是斩了王斤示众。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七·谷应泰
  ●卷中·姚汝能
  东都事略卷六·王称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陈寅恪
  卷一百三十九·杨士奇
  卷之十六·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八·佚名
  卷之九十·佚名
  《三国志》简介·陈寿
  王处存传·欧阳修
  晋高祖本纪·欧阳修
  扩廓帖木儿、李思齐传·张廷玉
  中日北京专条·佚名
  3.黄帝战蚩尤·林汉达
  卽位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黑老五·隋树森

    黑老五,又称梨园黑老五。生平、里籍均不详。 套数 【中吕】粉蝶儿 集中州韵 从东陇风动松呼,听叮咛定睛睁觑,望苍茫圹广黄芦。却樵夫,遇渔父,递知机携物。便盘旋千转前湖,看寒山晚关滩渡。 【醉春风】

  •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臧懋循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杂剧(元)无名氏撰●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杨六使私下瓦桥关 正名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楔子〔冲末扮殿头官领

  • 五集卷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七古今体一百十七首【甲辰七】游龙井作曡庚子诗韵急?一宵几阵过辨公蹟一问禅和墨名儒行由他去【谓东坡辨才等】舜僢尧嶤叹若何笑彼定谁能画者到斯那可吟麽水亭

  • 卷十八·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十八明 梅鼎祚 编相和歌辞【清调曲】清调曲【二】塘上行【五解邺都故亊曰魏文帝甄皇后中山无极人袁绍据邺与中子熙娶后为妻後太祖破绍文帝时为太子遂以后为夫人后为郭皇后所譛赐死临终为诗乐府

  • 卷之一百八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三百五十九·佚名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正月。癸未。孝全成皇后忌辰。遣官祭慕陵。记注  ○谕军机大臣等、翰林院侍读王懿荣奏办登州团练。请调员助理等语。检讨王守训、王垿、知府陈阜、前安徽宿松县知县孙葆田、均着发往山东。会

  • 宋武帝本纪·李延寿

    宋高祖武皇帝名叫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姓刘氏,是汉代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代孙子。彭城是楚国的都城,所以后代子孙便以这里为家了。晋朝东迁,刘氏移居到晋陵丹徒的京口里。他的先祖刘靖,是晋朝的东安太守。他的

  • 太宗本纪·欧阳修

    太宗,名世民,是高祖的次子。母亲是太穆皇后窦氏。太宗刚四岁时,有一书生拜见高祖说:“明公的容貌在相法上是贵人,就必有贵子。”到见了太宗,说:“他有龙凤的姿质,日月的仪表,也许年近二十岁,即能济世安民。”书生离去后,高祖怕他

  • 卷一百九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人物志七十二大臣传五十八【汉军镶黄旗四 范时崇 施世纶 施世骠 杨长春 高其倬郝玉麟 范时捷】范时崇范时崇汉军镶黄旗人大学士文程孙福建总督承谟子也承谟殉耿逆之难时崇

  • 附录二 龙研仙同情革命·胡适

    古春风楼琐记芝翁郭嵩焘于清季出使英国,回国之后,好谈西欧新政,有《海外日记》等著作,当时一般守旧人物,见之哗然,指为&ldquo;汉奸&rdquo;。王湘绮说他&ldquo;中洋毒&rdquo;,更制&ldquo;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

  • 卷十八 辨物·刘向

    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

  • 小人文过饰非·孔子

    【原文】 子夏日:“小人之过也必文①。” 【注释】 ①文:文饰,掩盖。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 【读解】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就是圣贤也仍然要犯错误。关键是看你对待犯错误的态度,就

  • 信本际品第八十·佚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假令初无有众生及其处。菩萨为何等故念行般若波罗蜜。佛告须菩提,菩萨信真际故。念般若波罗蜜。真际及众生际有异者,菩萨终不念般若波罗蜜。以真际众生际等无有异故。菩萨欲益众生故。念行般若波罗蜜。

  • 权慧清净品第八·佚名

    又复族姓子。菩萨大士。以一一国净故。便入一一土。乃已修一一土。而现於一一土。顺持一一土,则住一一佛国土便明一一佛国土已,晓了一一土。便游转一一土,则了知一一土清净。於彼诸土。於诸当来。为人之上。於诸土。在诸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自融

    随州龙泉聪禅师禅师。讳明聪。字无闻。邵武光泽奚氏子也。宗传临济。师事天奇。天奇之盛化也。联芳授受。龙象数百员。而师拔其萃。然师不就疏请。不藉檀脂。卓立当阳。开创禅社。爱以剧务绳学者。重振百丈之规。或不

  • 读书止观录·吴应箕

    吴应箕编撰。吴氏字次尾,号楼山,安徽贵池人。谥忠节。崇祯贡生。曾参与复社,善今古文,是明末一位著名的人物。他曾与黄宗羲等复社同志一起写下《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又曾冒险探望护视被阮大铖逮捕入狱的周镳,以至被

  • 尚书疑义·马明衡

    六卷。明马明衡(生卒年不详)撰。明衡字子萃,福建莆田人。明代经学家。正德间登进士第,官至监察御史。以论救邓继曾及争慈寿太后诞辰免朝之事获罪,终身废弃。明衡初受学于王守仁,闽中有王氏学,自明衡始。此书博采众说,不专主

  • 舍利弗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萧梁僧伽婆罗译。与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