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

姚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谈论品第七(丹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在此大会而无所说。佛即告文殊师利。汝于此会所说法中可少说之。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所得法宁可识不。佛言。不可识也。世尊。是法可说可演可论不。佛言。不可说。不可演。不可论。世尊。若是法不可说。不可演。不可论者。则不可示。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汝不为众生演说法乎。文殊师利言。梵天。法性中有二相耶。梵天言。无也。文殊师利言。一切法不入法性耶。梵天言然。文殊师利言。若法性是不二相。一切法入法性中。云何。当为众生说法。梵天言。颇有说法亦无二耶。文殊师利言。若决定得说者听者。可有说法。亦无有二。文殊师利。如来不说法耶。文殊师利言。佛虽说法不以二相。何以故。如来性无二故。虽有所说而无二也。梵天言。若一切法无二。其谁为二。文殊师利言。凡起贪著我故分别二耳。不二者法性终不为二。虽种种分别为二。然其实际无有二相。梵天言。云何识无二法。文殊师利言。若无二可识则非无二。所以者何。无二相者不可识也。梵天。二即是识业。不可识法佛所说也。是法不尔如所说。何以故。是法无文字故。文殊师利。佛所说法终何所至。文殊师利言。佛所说法至无所至。梵天言。佛所说法不至涅槃耶。文殊师利言。涅槃中可得至耶。梵天言。涅槃无来处。无至处。文殊师利言。如是佛所说法至无所至。梵天言。是法谁听。答言。如所说。梵天言。云何如所说。答言。如不识不闻梵天言。谁能听如来如是法。答言。不漏六尘者。梵天言。谁能知是法。答言无识。无分别。无诤讼者。梵天言。云何比丘名多诤讼。答言。是好是恶此名诤讼。是理是非理此名诤讼。是垢是净此名诤讼。是善是不善此名诤讼。是持戒是毁戒此名诤讼。是应作是不应作此名诤讼。以是法得道。以是法得果此名诤讼。梵天。若于法中有高下心贪著取受。皆是诤讼。佛所说法无有诤讼。梵天。乐戏论者无不诤讼。乐诤讼者无沙门法。乐沙门法者。无有妄想贪著。梵天言。云何比丘随佛语随佛教。答言。若比丘称赞毁辱其心不动。是名随佛教。若比丘不随文字语言。是名随佛语。又比丘灭一切诸相。是名随佛教。不违于义。是名随佛语。若比丘守护于法。是名随佛教。不违佛语。是名随佛语。梵天言。云何比丘能守护法。答言。若比丘不逆平等。不坏法性。是名能守护法。梵天言。云何比丘亲近于佛。答言。若比丘于诸法中。不见有法若近若远。是名亲近于佛。梵天言。云何比丘给侍于佛。答言。若比丘身口意无所作。是名给侍于佛。梵天言。谁能供养佛。答言。若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者。梵天言。谁能见佛。答言。若不著肉眼。不著天眼。不著慧眼。是名能见佛。梵天言。谁能见法。答言。不逆诸因缘法者。梵天言。谁能顺见诸因缘法。答言。不起平等。不见平等所生相者。梵天言。谁得真智。答言。不生不灭诸漏者。梵天言。谁能随学如来。答言。不起不受不取不舍诸法者。梵天言。谁名正行。答言。不堕三界者。梵天言。谁为善人答言。不受后身者。梵天言。谁为乐人。答言。无我无我所者。梵天言。谁为得脱。答言。不坏缚者。梵天言。谁为得度。答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者。梵天言。漏尽比丘尽何事耶。答言。若有所尽不名漏尽。知诸漏空相随如是知。名为漏尽。梵天言。谁为实语。答言。离诸言论道者。梵天言。谁为入道。答言。凡夫有入圣道行者。知一切有为法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则为入道。梵天言。谁能见圣谛。答言。无有见圣谛者。所以者何。随所有见皆为虚妄。无所见者乃名见谛。梵天言。不见何法名为见谛。答言。不见一切诸见名为见谛。梵天言。是谛当于何求答言。当于四颠倒中求。梵天言。何故作如是说。答言。求四颠倒。不得净。不得常。不得乐。不得我。若不得净是即不净。若不得常是即无常。若不得乐是即为苦。若不得我是即无我。梵天一切法空无我。是为圣谛。若能如是求谛。是人不见苦。不断集。不证灭。不修道。梵天言。云何名修道。答言。若不分别是法是非法。离于二相。名为修道。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为道。是道不令人离生死至涅槃。所以者何。不离不至乃名圣道。

  尔时有摩诃罗梵天子。名曰等行。问文殊师利。何谓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答言。优婆塞。不起二见。不起我见不起彼见。不起我见不起佛见。不起我见不起法见。不起我见不起僧见。是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又优婆塞。不以色见佛。不以受想行识见佛。是名归依佛。优婆塞。于法无所分别。亦不行非法。是名归依法。若优婆塞。不离有为法。见无为法。不离无为法见有为法。是名归依僧。又优婆塞。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尔时等行菩萨问文殊师利言。是诸菩萨发菩提心者。为趣何所。答曰。趣于虚空。所以者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虚空故。等行言。云何菩萨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答言。若菩萨知一切发非发。一切法非法。一切众生非众生。是名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等行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萨。菩萨者。为何谓耶。佛言。善男子。若菩萨于邪定众生发大悲心。于正定众生不见殊异。故言菩萨。所以者何。菩萨不为正定众生。不为不定众生故发心。但为度邪定众生故。而起大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言菩萨。

  (尔时等行菩萨白佛言下丹为名字义品第十三)尔时菩提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亦乐说所以为菩萨。佛言便说。菩提菩萨言。譬如男子女人受一日戒无毁无缺。若菩萨如是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于其中间常修净行。是名菩萨。坚意菩萨言。若菩萨成就深固慈心。是名菩萨。度众生菩萨言。譬如桥船渡人不倦无有分别。若心如是。是名菩萨。断恶道菩萨言。若菩萨于诸佛国投足之处。即时一切恶道皆灭。是名菩萨。观世音菩萨言。若菩萨众生见者。即时毕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称其名者得免众苦。是名菩萨。得大势菩萨言。若菩萨所投足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是名菩萨。无疲倦菩萨言。若恒河沙等劫为一日一夜。以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岁。以是岁数。若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于恒河沙等佛所行诸梵行修集功德。然后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不休息无有疲倦。是名菩萨。导师菩萨言。若菩萨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是名菩萨。须弥山菩萨言。若菩萨于一切法无所分别。如须弥山一于众色。是名菩萨。那罗延菩萨言。若菩萨不为一切烦恼所坏。是名菩萨。心力菩萨言。若菩萨以心思惟一切诸法。无有错谬。是名菩萨。师子游步自在菩萨言。若菩萨于诸论中。不怖不畏得深法忍。能使一切外道怖畏。是名菩萨。不可思议菩萨言。若菩萨知心相不可思议。无所思惟分别。是名菩萨。善寂天子言。若菩萨能于一切天宫中生。而无所染。亦不得是无染之法。是名菩萨。实语菩萨言。若菩萨有所发言常以真实。乃至梦中亦无妄语。是名菩萨。喜见菩萨言。若菩萨能见一切色皆是佛色。是名菩萨。常惨菩萨言。若菩萨见堕生死众生。其心不乐世间诸乐。欲自度己身。亦度众生。是名菩萨。心无碍菩萨言。若菩萨于一切烦恼众魔而不嗔碍。是名菩萨。常喜根菩萨言。若菩萨常以善根自满其愿。亦满他愿。所作皆办。是名菩萨。散疑女菩萨言。若菩萨于一切法中不生疑悔。是名菩萨。师子童女菩萨言。若菩萨无男法无女法。而现种种色身。为成就众生故。是名菩萨。宝女菩萨言。若菩萨于诸宝中不生爱乐。但乐三宝。是名菩萨。毗舍佉达多优婆夷言。若菩萨有所得者则无菩提。若不得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一切法。是名菩萨。跋陀婆罗居士言。若菩萨众生闻其名者。毕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宝月童子言。若菩萨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况身受。是名菩萨。忉利天子。曼陀罗花香菩萨言。若菩萨持戒熏心。常流诸善法香不流余香。是名菩萨。作喜菩萨言。若菩萨喜乐三法。谓供养佛演说法教化众生。是名菩萨。思益梵天言。若菩萨所见之法皆是佛法。是名菩萨。弥勒菩萨言。若菩萨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是名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若菩萨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是名菩萨。网明菩萨言。若菩萨光明能灭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普花菩萨言。若菩萨见诸如来满十方世界。如林花敷是名菩萨。如是诸菩萨各各随所乐说已。

  尔时佛告等行菩萨。若菩萨能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亦复能舍一切福事与诸众生。是名菩萨。

  论寂品第八

  尔时思益梵天问等行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以何行为行。答言。我以随一切有为法众生行为行。又问。随一切有为法众生。以何为行。答言。诸佛所行。是随一切有为法众生行也。又问。诸佛以何为行。答言。诸佛以第一义空为行。又问。凡夫所行诸佛亦以是行。有何差别。等行言。汝欲令空中有差别耶。答言不也。等行言。如来不说一切法空耶。答言然。是故梵天。一切法无有差别。是诸行相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如来不说诸法有差别也。

  尔时思益梵天问文殊师利言。所言行行为何谓耶。答言。于诸行中有四梵行。是名行处行。若人离四梵行。不名行处行。能行四梵行是名行处行。梵天若人成就四梵行。虽于空闲旷野中行。是名行处行。若不成就四梵行。虽于楼殿堂阁金银床榻妙好被褥于此中行。不名行处行。亦复不能善知行处相。又问。菩萨以何行知见清净。答言。于诸行中能净我见。又问。若得我实性。即得实知见耶。答言然。若见我实性。即是实知见。譬如国王典金藏人因已出用知余在者。如是因知我实性故。得实知见。又问。云何得我实性。答言。若得无我法。所以者何。我毕竟无根本。无决定故。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实性。又问。如我解文殊师利所说义。以见我故即是见佛。所以者何。我性即是佛性。文殊师利。谁能见佛。答言。不坏我见者。所以者何。我见即是法见。以法见能见佛。又问。颇有无所行名为正行耶。答言有。若不行一切有为法。是名正行。又问。云何行名为正行。答言。若不为见故行。不为断。不为证。不为修故行。是名正行。又问。慧眼为见何法。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所以者何。有为法皆虚妄分别。无虚妄分别。是名慧眼。无为法空无所有。过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见无为法。又问。颇有因缘正行比丘不得道果耶。答言有。正行中无道无果无行无得。无有得果差别。梵天。无所得故乃名为得。若有所得。当知是为增上慢人。正行者无增上慢。无增上慢则无行无得。又问。得何法故名为得道。文殊师利言。若法不自生不他生。亦不众缘生。从本已来常无有生。得是法故说名得道。又问。若法不生为何所得。答言。若知法不生即名为得。是故。佛说若见诸有为法不生相。即入正位。又问。何等名为正位。答言。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位。又行平等故。名为正位。以平等出诸苦恼故。名为正位。入了义中故。名为正位。除一切忆念故。名为正位。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快说此言。诚如所说。说是法时。七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三万二千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十千人离欲得定。二百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子。能作佛事大饶益众生。文殊师利言。佛出于世。不为益法故出。不为损法故出。梵天言。佛岂不灭度无量众生。仁者亦不利益无量众生耶。文殊师利言。汝欲于无众生中得众生耶。答言不也。梵天。汝欲得众生决定相耶。答言不也。梵天。汝欲得诸佛有出生相于世间耶。答言不也。梵天。何等是众生为佛所灭度者。梵天言。如仁所说义。无生死无涅槃。文殊师利言。如是。诸佛世尊。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佛诸弟子得解脱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是涅槃是生死。但假名字有言说耳。实无生死往来灭尽得涅槃。又问。谁能信是法耶。答言。于诸法中无贪著者。又问。若贪著者于何贪著。答言。贪著虚妄。梵天。若贪著是实者终无增上慢人。以贪著虚妄故。行者知之而不贪著。若不贪著则无有流。若无有流则无往来生死。若无往来生死是则灭度。又问。何故说言灭度。答言。灭度者。名为众缘不和合。若无明不和合诸行因缘。则不起诸行。若不起诸行。是名为灭。不起相是毕竟灭。得是道故则无生处。如是名为四圣谛。

  (尔时下丹为如来二事品第五)尔时等行菩萨谓文殊师利言。如汝所说皆为真实答言。一切言说皆为真实。又问。虚妄言说亦真实耶。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是诸言说皆为虚妄。无处无方。若法皆虚妄。无处无方。是故一切言说皆是真实。善男子。提婆达语。如来语。无异无别。所以者何。一切言说。皆是如来言说。不出如故。一切言说有所说事。皆以无所说故。得有所说。是故一切言说皆等。文字同故。文字无念故。文字空故。等行言。如来不说凡夫语言贤圣语言耶。文殊师利言然。以文字说凡夫语言。亦以文字说贤圣语言。如是善男子。诸文字有分别是凡夫言说是贤圣言说耶。等行答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如诸文字无分别。一切贤圣亦无分别。是故贤圣无有言说。所以者何。贤圣不以文字相。不以众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说也。譬如钟鼓众缘和合而有音声。是诸钟鼓亦无分别。如是诸贤圣善知众因缘故。于诸言说无贪无碍。等行言。如佛所说。汝等集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何谓说法。何谓圣默然。答言。若说法不违佛。不违法。不违僧。是名说法。若知法即是佛。离相即是法。无为即是僧。是名圣默然。又善男子。因四念处有所说。名为说法。于一切法无所忆念。名圣默然。因四正勤有所说。名为说法。以诸法等不作等不作不等。名圣默然。因四如意足有所说。名为说法。若不起身心名圣默然。因五根五力有所说。名为说法。若不随他语有所信。为不取不舍故。分别诸法一心安住。无念念中解一切法。常定性断一切戏论慧。名圣默然。因七菩提分有所说。名为说法。若常行舍心无所分别。无增无减。名圣默然。因八圣道分有所说。名为说法。若知说法相如筏喻。不依法。不依非法。名圣默然。善男子。于是三十七助道法。若能开解演说。名为说法。若身证是法。亦不离身见法。亦不离法见身。于是观中不见二相不见不二相。如是现前知见而亦不见。名圣默然。又善男子。若不妄想著我。不妄想著彼。不妄想著法有所说。名为说法。若至不可说相。能离一切言说音声。得不动处入离相心。名圣默然。又善男子。若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而教诲之。名为说法。常入于定心不散乱。名圣默然。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师利所说义。一切声闻辟支佛无有说法。亦无圣默然。所以者何。不能了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亦复不能常在于定。文殊师利。若有真实问。何等是世间说法者。何等是世间圣默然者。则当为说诸佛是也。所以者何。诸佛善能分别一切众生诸根利钝。亦常在定。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等行所说。唯诸佛如来有此二法。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亲从佛闻。汝等集曾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世尊。若声闻不能行者。云何如来敕诸比丘行此二事。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声闻不从他闻。能说法能圣默然不。须菩提言。不也。须菩提。是故当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无有说法无圣默然。尔时文殊师利谓须菩提言。长老须菩提。如来了知众生八万四千行。汝于此中有智慧。能随其所应为说法不。答言不也。今须菩提。能入观一切众生心三昧。住是三昧。通达一切众生心心所行。自心他心无所妨碍不。答言不也。须菩提。如来于众生八万四千行。随其所应为说法药。又常住定平等相中。心不动摇。而通达一切众生心心所行。须菩提。是故当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及此事。须菩提。或有众生多淫欲者。以观净得解脱。不以不净。唯佛能知。或有众生多嗔恚者。以观过得解脱。不以慈心。唯佛能知。或有众生多愚痴者。以不共语得解脱。不以说法。唯佛能知。或有众生等分行者。不以观净不以不净。不以观过不以慈心。不以不共语。不以说法得解脱者。随其根性以诸法平等。而为说法使得解脱。唯佛能知。是故如来。于诸说法人中为最第一。禅定人中亦最第一。尔时须菩提问文殊师利。若声闻辟支佛不能如是说法。不能如是圣默然者。诸菩萨有成就如是功德。能说法能圣默然不。答言。唯佛当知。于是佛告须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语言心不散乱。若菩萨成就此三昧皆得是功德。尔时文殊师利谓等行菩萨。善男子。为众生八万四千行故。说八万四千法藏。名为说法。常在一切灭受想行定中。名圣默然。善男子。我若一劫。若减一劫。能说是义。是名说法相。是圣默然相。犹不能尽。于是佛告等行菩萨。善男子。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普光。劫曰名闻。国名喜见。彼国严净。丰乐安隐天人炽盛。其地皆以众宝庄严。柔软细滑。生宝莲花一切香树。充满其中常出妙香。善男子。喜见国土有四百亿四天下。一一天下纵广八万四千由旬。其中诸城纵广一由旬。皆以众宝校饰。一一城者有一万五千聚落村邑。而围绕之。一一聚落村邑无量百千人众充满其中。彼时人民所见色像。心皆喜悦无可憎恶。亦悉皆得念佛三昧。是以国土名曰喜见。若他方世界诸来菩萨皆得快乐。余国不尔。善男子。其普光佛。以三乘法为弟子说。亦多乐说如是法音。汝等比丘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善男子。尔时上方医王佛土。有二菩萨。一名无尽意。二名益意。来诣普光佛所。头面礼足。右绕三匝。恭敬合掌。却住一面。时普光佛。为二菩萨广说净明三昧。所以名曰净明三昧者。若菩萨入是三昧即得解脱。一切诸相及烦恼著。亦于一切佛法。得净光明。是故名为净明三昧。又前际一切法净。后际一切法净。现在一切法净。是三世毕竟净。无能令不净。性常净故。是以说一切诸法性常清净。何谓诸法性净。谓一切法空相。离有所得故。一切法无相相。离忆想分别故。一切法无作相。不取不舍。无求无愿。毕竟离自性故。是名性常清净。以是常净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说心性常清净。善男子。譬如虚空。若受垢污无有是处。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污无有是处。又如虚空。虽为烟尘云雾覆翳。不明不净。而不能染污虚空之性。设染污者不可复净。以虚空实不染污故。还见清净。凡夫心亦如是。虽邪忆念起诸烦恼。然其心相不可垢污。设垢污者不可复净。以心相实不垢污性常明净。是故心得解脱。善男子。是名入净明三昧门。彼二菩萨闻是三昧。于诸法中得不可思议法光明。尔时无尽意菩萨白普光佛言。世尊。我等已闻入净明三昧门。当以何行行此法门。佛告无尽意。善男子。汝等当行二行。若说法。若圣默然。时二菩萨从佛受教。头面礼佛足。绕三匝而出。趣一园林。自以神力化作宝楼于中修行。时有梵天名曰妙光。与七万二千梵俱来至其所。头面礼足。问二菩萨。善男子。普光如来说言。汝等比丘集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善男子。何谓说法何谓圣默然。二菩萨言。汝今善听。我当少说。唯有如来乃通达耳。于是二菩萨。以二句义为诸梵众广分别说。时七万二千梵皆得无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是二菩萨。于七万六千岁。以无碍辩力答其所问。不懈不息分别二句。互相问答而不穷尽。于是普光佛。在虚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勿于文字言说而起诤讼。凡诸言说皆空如响。如所问答亦如是。汝等二人皆得无碍辩才及无尽陀罗尼。若于一劫若百劫。说此二句辩不可尽。善男子。佛法是寂灭相第一之义。此中无有文字不可得说。诸所言说皆无义利。是故汝等。当随此义勿随文字。是二菩萨闻佛教已。默然而止。佛告等行。以是当知。菩萨若以辩才说法。于百千万劫若过百千万劫。不可穷尽。又告等行。于意云何。彼二菩萨岂异人乎。勿造斯观。无尽意者。今文殊师利是。益意菩萨者。今汝身是。妙光梵天者。今思益梵天是。

  仂行品第九(丹无此品幅末尔时文殊师利下为得圣道品第十六(夹注幅末当今本纸左十九行))

  尔时等行菩萨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诸佛菩提为大饶益如所说行精进众生。世尊。其懈怠不能如说行者。虽值百千万佛。无能为也。当知从勤精进得出菩提。尔时文殊师利谓等行菩萨。善男子。汝知菩萨云何行名勤精进。答言。若菩萨能得圣道。名勤精进。又问。云何行能得圣道。答曰。若于诸法无所分别。如是行者。能得圣道。又问。云何名得圣道已。答曰。若行者于平等中见诸法平等。是名得圣道已。又问。平等可得见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若平等可见则非平等。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若行者于平等中不见诸法。是名得圣道已。文殊师利言。何故不见。思益言。离二相故不见。不见即是正见。又问。谁能正见世间。答言。不坏世间相者。又问。云何为不坏世间相。答言。色如无别无异。受想行识如无别无异。若行者见五阴平等如相。是名正见世间。又问。何等是世间相。答言。灭尽是世间相。又问。灭尽相复可尽耶。答言。灭尽相者不可尽也。又问。何故说言世间。是灭尽相。答言。世间毕竟尽相。是相不可尽。所以者何。已尽者不复尽也。又问。佛不说一切有为法是尽相耶。答言。世间是尽相终不可尽。是故。佛说一切有为法是尽相。又问。何故数名有为法。答言。以尽相故名有为法。又问。有为法者为住何所。答言。无为性中住。又问。有为法无为法有何差别。答言。有为法无为法文字言说有差别耳。所以者何。以文字言说言是有为是无为。若求有为无为实相。则无差别。以实相无差别故。又问。何等是诸法实相义。答言。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又问。何等为义。答言。以文字说令人得解故名为义。所以者何。实相义者不如文字所说。诸佛虽以文字有所言说。而于实相无所增减。文殊师利。一切言说皆非言说。是故佛语名不可说。诸佛不可以言相说故。又问。云何得说佛相。答言。诸佛如来不可以色身说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说相。不可以诸功德法说相。又问。诸佛可离色身三十二相诸功德法。而说相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色身如。三十二相如。诸功德法如。诸佛不即。是如。亦不离如。如是可说佛相。不失如故。又问。诸佛世尊得何等故号名为佛。答言。诸佛世尊通达诸法性相如故。说名如来正遍知者。

  志大乘品第十(丹大乘行品第十七)

  于是等行菩萨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发行大乘。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菩萨不坏色  发行菩提心

  知色即菩提  是名行菩提

  知色菩提然  等入于如相

  不坏诸法性  是名行菩提

  不坏诸法性  则为菩提义

  是菩提义中  亦无有菩提

  正行第一义  是名行菩提

  愚于阴界入  而欲求菩提

  阴界入即是  离是无菩提

  若有诸菩萨  于上中下法

  不取亦不舍  是名行菩提

  若法及非法  不分别为二

  亦不得不二  是名行菩提

  若二则有为  非二则无为

  离是二边者  是名行菩提

  是人过凡夫  亦不入法位

  未得果而圣  是世间福田

  行于世间法  处中如莲华

  遵修最上道  是名行菩提

  世间所行处  悉于是中行

  世间所贪著  于中得解脱

  菩萨无所畏  不没生死渊

  无忧无疲惓  而行菩提道

  斯人能善知  法性真实相

  是故不分别  是法是非法

  行于佛道时  无法可舍离

  亦无法可受  是名菩提相

  一切法无相  犹若如虚空

  终不作是念  是相是可相

  善知世所行  遍知方便力

  能充满一切  众生之所愿

  常住于平等  护持佛正法

  一切无所念  是则如来法

  若有佛无佛  是法常住世

  能通达此相  是名护持法

  诸法之实相  了达知其义

  安住于此中  而为人演说

  行于甚深法  魔所不能测

  是人于诸法  无所贪著故

  愿求诸佛慧  亦不著愿求

  是慧于十方  求之不可得

  诸佛慧无碍  不著法非法

  若能不著此  究竟得佛道

  其诸乐善人  布施转高尊

  舍一切所有  而心不倾动

  诸法不可舍  亦复不可取

  一切世间法  根本不可得

  能知一切法  非施非舍相

  是名大施主  于法无所见

  是等诸菩萨  不计我我所

  是故行施时  不生贪惜心

  诸所有布施  皆回向佛道

  布施及菩提  不住是二相

  无作无起戒  当住于此中

  亦不作是念  我住是持戒

  智者知戒相  不生亦不作

  是故戒清净  犹若如虚空

  观身如镜像  言说如响声

  心则如幻化  不以戒自高

  其心常柔软  安处寂灭性

  悉除一切恶  通达于善法

  持戒及毁戒  不得此二相

  如是见法性  则持无漏戒

  已度忍辱岸  能忍一切恶

  于诸众生类  其心常平等

  诸法念念灭  其性常不住

  于中无骂辱  亦无有恭敬

  若节节解身  其心终不动

  知心不在内  亦复不在外

  身怨及刀杖  皆从四大起

  于地水火风  未曾有伤损

  通达于此事  常行忍辱法

  菩萨行如是  众生不能动

  勇猛勤精进  坚住于大乘

  是人于身心  而无所依止

  虽知生死本  其际不可得

  为诸众生故  庄严大誓愿

  法无决定生  何许有灭相

  本际不可得  为颠倒故说

  法性不可议  常住于世间

  若能知如是  不生亦不灭

  菩萨念众生  不解是法相

  为之勤精进  令得离颠倒

  诸佛常不得  众生决定相

  而彼弘本愿  当观精进力

  思惟一切法  知皆如幻化

  不得坚牢相  观之如虚空

  从虚妄分别  贪著生苦恼

  为斯开法门  令得入涅槃

  为彼行精进  而不坏于法

  离法非法故  常行真精进

  是等行远离  了达无诤定

  独处无愦闹  常畏于生死

  乐住于闲居  犹如犀一角

  游戏诸禅定  明达诸神通

  心常住平等  处空闲聚落

  威仪无变异  恒乐于禅定

  信解常定法  及寂灭无漏

  其心得解脱  故说常定者

  自住平等法  以此导众生

  不违平等行  故说常定者

  志念常坚固  不忘菩提心

  亦能化众生  故说常定者

  常念于诸佛  真实法性身

  远离色身相  故说常定者

  常修念于法  如诸法实相

  亦无有忆念  故说常定者

  常修念于僧  僧即是无为

  离数及非数  常入如是者

  悉见十方佛  一切众生类

  而于眼色中  终不生二相

  诸佛所说法  一切能听受

  而于耳声中  亦不生二相

  能于一心中  知诸众生心

  自心及彼心  此二不分别

  忆念过去世  如恒河沙劫

  是先及是后  亦复不分别

  能至无量土  现诸神通力

  而于身心中  无有疲倦想

  分别知诸法  乐说辩无尽

  于无央数劫  开示法性相

  智慧度彼岸  善解阴界入

  常为众生说  无取无戏论

  善知因缘法  远离二边相

  知是烦恼因  亦知是净因

  信解因缘法  则无诸邪见

  法皆属因缘  无有定根本

  我见与佛见  空见生死见

  涅槃之见等  皆无是诸见

  无量智慧光  知诸法实相

  无闇无障碍  是行菩提道

  是乘名大乘  不可思议乘

  悉容受众生  犹不尽其量

  一切诸乘中  是乘为第一

  如是大乘者  能出生余乘

  余乘有限量  不能受一切

  唯此无上乘  能悉受众生

  若行此无量  虚空之大乘

  于一切众生  无有悭吝心

  虚空无有量  亦无有形色

  大乘亦如是  无量无障碍

  若一切众生  乘于此大乘

  当观是乘相  宽博多所容

  无量无数劫  说大乘功德

  及乘此乘者  不可得穷尽

  若人闻是经  乃至持一偈

  永脱于诸难  得到安隐处

  敬念此经者  舍是身已后

  终不堕恶道  常生天人中

  于后恶世时  若得闻是经

  我皆与授记  究竟成佛道

  若住此经者  佛法在是人

  是人在佛法  亦能转法轮

  若人持是经  能转无量劫

  生死诸往来  得近于佛道

  若能持是经  精进大智慧

  是名极勇猛  能破魔军众

  我于燃灯佛  住忍得受记

  若有乐是经  我授记亦然

  若人于佛后  能解说是经

  佛虽不在世  为能作佛事

  佛说是偈时。五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十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行道品第十一(丹发菩提心品第十八)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有人发菩提愿。是为邪愿。所以者何。诸有所得悉皆是邪。若计得菩提而发愿者。是人诸所作行皆为是邪。所以者何。菩提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无色界。菩提无有住处。不应发愿。世尊。譬如有人愿得虚空。宁得虚空不。佛言。不也。世尊。菩萨亦复如是。发同虚空相菩提之愿。即是发虚空愿。菩提出过三世非是受相。不可愿也。若菩萨起二相。发菩提心作是念。生死与菩提异。邪见与菩提异。涅槃与菩提异。是则不行菩提道也。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菩萨云何行名菩提行。答言。若菩萨行一切法而于法无所行是名行菩提行。所以者何。出过一切所行。是行菩提。又问。云何出过一切所行。是行菩提。答言。离眼耳鼻舌身意诸缘相。是名出过一切所行又问。出过有何义。答言。不出过平等。所以者何。一切法平等即是菩提。又问。云何是发菩提愿答言。当如菩提。又问。云何为菩提。答言。菩提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菩萨应以三世清净心发菩提愿。梵天。如过去未来现在法。从本以来常不生。不生故不可说。如是发愿无所发愿。是发一切愿。所以者何。以是行道能得萨婆若。又问。何故说言萨婆若。答言。悉知一切真智慧故名萨婆若。又问。何等是真智慧。答言。无变异相。如众生无变。异相真智慧亦无变异相。又问。云何是众生相。答言。假名字毕竟离是众生相。如是相则无变异。名众生与菩提异。是为变异。如菩提相众生亦尔。是故无变异。菩提不可以余道得。但以我平等。故菩提平等。众生性平等无我故。如是可得菩提。是故菩提无有变异。所以者何。如虚空无变异相。一切诸法亦无变异相。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如来是实语者。能说如是法。文殊师利言。如来于法无所说。何以故。如来尚不得诸法。何况说法。思益言。如来岂不说诸法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为是无为耶。文殊师利言。于汝意云何。是虚空可说可分别不。思益言。不也。文殊师利言。今说虚空名字。以所说故有生有灭耶。思益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如来说法亦复如是。不以说故诸法有生有灭。如此说法是不可说相。亦以此法有所教诲。是无所教诲。所以者何。如说法性不说法性亦如是。是故说一切法住于如中。是如亦无所住。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

猜你喜欢
  卷第四·契嵩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一·净挺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九·明盂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十三·念常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佚名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四·知礼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八·澄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智旭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一卷·马鸣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一之下·智顗
  四分律卷第十七(初分之十七)·佚名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六·吹万广真
  七七纪念的两个特点·太虚
  光赞经卷第二·佚名
  卷三十七·性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惟喆·唐圭璋

      水调歌头   寿曹太守   近畿贤太守,陆地隐神仙。功高玉记,名通紫府自长年。拂拭壶中光景,游戏人间风月,富贵本青毡。十载五分牧,惠泽浸江天。把文章,做勋业,德才全。龟峰堂上,满城和气入歌筵。春在百花庭院,坐拥十眉珠

  • 第十九出 宫怨·陆采

    【普贤歌】〔净上〕奴家年纪六十余。曾见开元富贵时。杨妃与梅妃。三姨与四姨。都让老身居第一。老身唤做张如花。赛过石竹与山茶。半斤石灰淡抹。一锭黑墨浓搽。面孔光如羊肚石。脚儿小似起园瓜。尺七八樱桃小口。

  • 乙集第三·钱谦益

    王检讨偁六十六首【感寓(二十首)】吾闻上古初,浑灏本一气。羲皇肇人文,龙马飒已至。轩鸿垂衣绅,唐虞臻至治。标巢邈以远,黼黻日云贵。云胡苍姬还,玄酒薄真味。凤衰其如何,寥落匪一世。双精激飞轮,循虚节惊

  • 芳兰轩集·徐照

    (宋)徐照 撰 自君之出矣三首 自君之出矣心魂逺相随折破唐人绢经经是双丝 自君之出矣玉琴生尘垢莲子种成荷曷时可成藕 自君之出矣懒妆眉黛浓愁心如屋漏点点不移踪 春日曲 中妇扫蚕蚁挈篮桑叶间小姑摘新茶日斜下前山 莫愁

  • 野谷诗稿卷二·赵汝鐩

    宋 赵汝鐩 撰仰山行平生几两谢公屐爱山爱水真成癖集云峰在指顾间年来抗尘乃絶迹西风从防作意登佛境未入心境清九秋颢气接岚气五里松声答泉声招提金碧压深窈钟皷四时逓昏晓梵音独许山鸟听禅梦不惊胡蝶绕土腴露饱蔬笋

  • 列传第三 王茂 曹景宗 柳庆远·姚思廉

    王茂,字休远,太原祁人也。祖深,北中郎司马。父天生,宋末为列将,于石头克司徒袁粲,以勋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上黄县男。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谓亲识曰:“此吾家之千里驹,成门户者必此儿也。”及长,好读兵书,驳略究其大旨。性沈

  • 第十三回 捕奸党殷景仁定谋 露逆萌范蔚宗伏法·蔡东藩

      却说氐帅杨难当,自梁州兵败,保守己土,不敢外略,每年通使宋魏,各奉土贡。过了年余,复自称大秦王,立妻为王后,世子为太子,也居然大赦改元。释出兄子杨保宗,使镇薰亭。魏主焘闻难当僭号,即命乐平王拓跋丕,尚书令刘絜等,率军进讨

  • 卷之一千一百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七三 护理广西巡抚奇丰额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佚名

    一○七三 护理广西巡抚奇丰额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初七日护理广西巡抚印务 布政使臣奇丰额跪奏,为抽改纲目,遵旨年终汇奏事。窃照《通鉴纲目》,钦奉上谕,发交直省督抚各一部,令照本抽改,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太宗平内难唐髙祖武徳五年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太子建成性寛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

  • 密王朱友伦传·薛居正

    密王朱友伦,小时聪明颖悟,喜爱文笔,懂得音律。到长大后,爱好骑马射箭,有指挥治理的谋略,太祖常感到惊奇,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驹啊。”年十九岁时,任宣武军军校。景福初年,兼任元从骑军都将,接着上奏朝廷任右武卫将军,逐渐让他参与

  • 葛守礼传·张廷玉

    葛守礼,字与立,德平人。嘉靖七年(1528),考取乡试第一名。第二年考中进士,授职彰德的推官。大盗诬陷富贵人家,株连者上百。葛守礼将他们全部释放,主持刑狱的人向御史诬陷他。遇上藩府的刑狱久久不能裁决,交付葛守礼,一次审讯就

  • 朱能传·张廷玉

    朱能,字士弘,怀远人。父亲朱亮,跟随太祖渡江,积功升至燕山护卫副千户。朱能承袭父职,在成祖藩邸奉事。曾随军北征,降服元太尉乃儿不花。燕王起兵后,朱能与张玉谋划杀死张籨、谢贵,夺取九门。朱能被授为指挥同知。他率军拔蓟州

  • 四、附票庄协同庆始末记·李宏龄

    西商票庄,创始于雷君履泰,暗合古交钞法,于今之中西银行,尤能抉其秘奥。故咸(丰)同(治)以来,六十余年全国财政赖以灌输,称极盛矣。其以区区数万金,崛起子咸丰末叶,得人独盛者,厥惟协同庆一业执事孟子元明达士也。年仅不惑,知人善任,虽

  • 东宫备览卷一·陈模

    ○始生礼记内则篇曰国君世子之生告于君接以太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斋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保受乃负之宰醴负子赐之束帛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凡接子择日冡子则太牢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

  • 提要·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提要【臣】等谨按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乾隆十三年御定三礼义疏之第二部也其诠释七例与周官义疏同分经文为四十卷冠以纲领四卷释宫一卷殿以礼器圗四卷礼节圗四卷仪礼至为难读郑注文句古奥亦不

  • 莲华面经卷上(大乘修多罗藏)·佚名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岸上大重阁中。如来不久当舍寿命。尔时佛告阿难。我今共汝往波波城。彼有长者名毗沙门德。吾欲化之。阿难言。唯然受如来教。即随佛行。未入彼城有跋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