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一之下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弟子法慎记

弟子灌顶再治

辨禅波罗蜜诠次第四

行者既知禅门之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佛果。修习禅定。从浅至深。次第阶级。是义应知。今略取经论教意。撰于次第。故大品经云。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辨禅定次第。即为二意。一者正明诸禅次第。二者简非次第。一正释诸禅次第义者。行人从初持戒清净。厌患欲界。系念修习阿那波那入欲界定。依欲界定得未到地。如是依未到地。次第获得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内色界定。次为大功德缘外众生受乐欢喜。次第获得四无量心。是名外色界定。此八种禅定。虽缘内外境入定有殊。而皆属色界摄。行者于第四禅中厌患色如牢狱。灭前内外二种色。一心缘空得度色难。获得四空处定。是名无色界定。此十二门禅皆是有漏法。次此应明亦有漏亦无漏禅。行者既得根本禅已。为欲除此禅中见着。次还从欲界修六妙门。所以者何。此六门中。数随止是入定方便。观还净是慧方便。定爱慧策。爱故说有漏。策故说无漏。此六法多是欲界未到地四禅中具足。亦有至上无色地者。次此应明十六特胜。横则对四念处。竖则从欲界乃至非想。但地地中立观破析故能生无漏。次应说通明观前十六特胜总观故粗。今通明别观故细。此禅亦从欲界至非想。乃至入灭定。此三种禅亦名净禅。五种禅中犹是根本摄。今明无漏禅次第之相。即有二意不同。一者行行次第。二者慧行次第。行行次第。所谓观炼熏修。初明观禅次第。有六种禅。初修九想。无漏之前。用此对治。破欲界烦恼。故次八念。为除修九想时怖畏心生故。次十想。坏法人。于欲界修此十想断三界烦恼。故次八背舍。不坏法人。修此观禅。对治三界根本定中见着。故次明八胜处。为于诸禅定观缘中得自在故。次明十一切处。为欲广禅定中色心令普遍故。乃至修六神通。由是观禅摄。次明炼禅者。即九次第定。为总前定观二种禅令心调柔。入诸禅时。心心次第无间故。及有觉有观等三三昧皆是炼禅摄。次明熏禅。熏禅者即是师子奋迅三昧。顺逆次第入出熏诸禅。令定观分明纯熟增益功德故。次明修禅。修禅者。即是超越三昧。于诸禅中超越入出。为得无碍自在解脱故。是以大品经云。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波罗蜜。除诸佛三昧。入余一切三昧。若声闻三昧。若辟支佛三昧。若菩萨三昧。皆行皆入。余一切三昧者。根本定是。若声闻三昧者。三十七品空无相等三三昧。四谛十六行是。若辟支佛三昧者。十二因缘三昧是。菩萨三昧者。自性禅等皆名三昧。是菩萨住诸三昧。逆顺出入八背舍。依八背舍逆顺出入九次第定依九次第定。逆顺出入师子奋迅三昧。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是菩萨依诸三昧。得诸法相等齐此。始是二乘行。行共禅满。何以故。大阿罗汉。亦得超越三昧故。二明无漏慧行次第之相。因闻四谛即修三十七品。次入三解脱门。次用十六行观分别四谛。次具十智三无漏根。成就九修获九断。如此略辨声闻所行无漏慧行。次应说十二因缘观门。即是辟支迦罗之所行无漏慧行。若菩萨次第成就。二乘学无学所得智断。是名从假入空通观具足也。故大品经云。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从干慧地入性地。八人地见地离欲地阿罗汉辟支佛地。皆行皆入而不取证。次明菩萨不共禅次第者。一自性禅。二一切义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一切佛法。此则略明菩萨从初发心修禅。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乃至佛地。名住大涅槃深禅定窟。此义至释第七修证。第八显示果报中。方乃具辨。问曰。菩萨大士为通达诸禅浅深。具足一切佛法次第行次第学。可如上说。今行人初学禅时。为当一向如上依次第修。为当不尔。答曰。今且欲明诸禅浅深相。一往作此次第分别。若论初心学人。随所欲乐。便宜对治。易入泥洹者。从诸禅方便初门而修不必定。如前一一依次第。此义至内方便安心禅门中当广分别。第二简非次第义。问曰。菩萨修禅为一向次第。修禅亦有非次第。答曰。此得为四。一明次第。二明非次第。三明次第非次第。四明非次第次第。今明次第。如上说。大品经云。菩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非次第者。菩萨修法华一行等诸三昧。观平等法界非深非浅。故名非次第。如无量义经说。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次第非次第者。如大品中。须菩提白佛。次第心应行般若。应生般若。应修般若不。佛告须菩提。常不离萨婆若故。为行般若。为生般若。为修般若。非次第次第者。如须菩提白佛。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云何菩萨得从一地至一地。佛告须菩提。以诸法空故。菩萨得从一地至一地。问曰。今此四句但据菩萨。亦得通二乘否。答曰。二乘亦得作此说。何以故。知自有声闻。初发心行于行行。从根本初禅。而修乃至超越禅。方得阿罗汉果。是为次第。或有声闻人。闻说善来。一时具足三明八解脱等。是为非次第。或有声闻人。修次第行行时即用慧行。善观次第性空。从初心乃至得阿罗汉。是名次第非次第。四或有声闻。从初发心即修慧行。发电光三昧得四果。未具诸禅。为欲满足有为功德故。次第修五种禅定满足。即是非次第而次第也。此义至第七释修证。及第八显示果报等十意竟。即自分明

简禅波罗蜜法心第五

已略说诸禅诠次竟。诸禅中法心之相复应知之。今就明法心中。即为三意。一先辨法。二明心。三分别简定法心之别。就第一先辨法中。法有四种。一有漏法。二无漏法。三亦有漏亦无漏法。四非有漏非无漏法。一有漏法者。谓十善根本四禅。众生缘四无量心。四空定是。所以者何。此十二门禅。体非观慧之法。不能照了断诸烦恼故。二无漏法者。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四谛。十六行。十二因缘法。缘四无量心。三十七品。三三昧。乃至愿智顶禅。十一智。三无漏根等诸无漏定是。所以者何。此诸禅中悉有对治。观慧具足能断三漏故。三亦有漏亦无漏法者。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等是。所以者何。此三种禅中。虽有观慧对治力用劣弱。故名亦有漏亦无漏。四非有漏非无漏法者。法华三昧。般舟念佛。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自性禅等九种禅。乃至无缘大慈大悲。十波罗蜜。四无碍智。十八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是。所以者何。修是等法不堕二边。故名非有漏非无漏法。问曰。何故言法华三昧等法。皆名非有漏非无漏。如法华中说。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又如四无畏中第二无畏。名无漏无畏。如是等法。诸经论中多悉说为无漏。今何以言皆是非有漏非无漏法。答曰。此欲简诸佛菩萨有中道不共之法故。须作此分别。如凡夫专依有漏。二乘偏行无漏。今诸佛菩萨所得不共之法。不滞二边则无二边之漏失。是以悉云无漏。何故得免二边漏失。正以中道之法非二边所摄故。云非有漏非无漏也。此之二说。语异而意同故无乖失。若任理性而论。则一切皆名非有漏非无漏法。故大品经云。色无缚无脱乃至一切种智无缚无脱。理既无缚无脱。称理之行。岂不同名无缚无脱。无缚无脱者。即是非有漏非无漏之异名也。问曰。分别定慧为四句可尔。戒复云何。答曰。从十善三归五戒八斋戒沙弥十戒。大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亦得作四句分别其义(云云)。今不具释。问曰。上第四明禅诠次。及下第七辨修证中。皆先明有漏。次亦有漏亦无漏。次无漏。次非有漏非无漏。今分别四句法。何故异于前后乃以三为二也。答曰。前后皆约修行入证以为诠次。今欲简别法心之相事。须约言句为便。亦以诸经论中说四句皆尔故。云行时非说时说时非行时。此义易明。第二明心有四种心。一有漏心。二无漏心。三亦有漏亦无漏心。四非有漏非无漏心。一有漏心者。即是凡夫外道心。具三漏故名有漏心所以者何。凡夫外道修禅定时。约四时中分别不得离结漏故。何等为四时中分别。一者初发心。欲修禅时。不能厌患世间。为求禅定中乐及果报故。二者当修禅时。不能返照观察。生见着心。三者证诸禅时。即计为实不知虚诳。于地地中见着心生。四者从禅定起。若对众境还生结业。以是因缘。名为漏心。第二明无漏心。亦约四时中分别。一约发心者。二乘之人初发心欲修禅时。厌患世间不乐禅乐及求果报。但为调心则漏心自然微薄不起。因此能发无漏。二修行者。随所修禅悉知虚假能伏见着不生结业。三得证者。入诸禅定之时。若于定中发真空慧断诸烦恼。则三漏永尽。四从禅定起随所对境。不生见着造诸结业。以是因缘。名无漏心。前二心虽是有漏而为无漏作因。因中说果亦名无漏。第三明亦有漏亦无漏心。亦约四时中分别。一约发心者。此行人初发心欲修禅时。恛惶不定。或时厌离生死不乐禅乐。或生见着。悕望定乐。爱乐果报。以生厌故结业微羸。悕望定乐故增长烦恼。二约修行者。如不断善根人欲修禅时。是人虽成就信等五法不得名根。以其不能定伏结使故名亦有漏。生于信等善法故名亦无漏。三约得证者。七种学人入诸禅时。虽发真智结漏未尽故。名亦有漏亦无漏乃至退法罗汉亦有此义。所以者何。未得无生智故名亦有漏。得尽智故名亦无漏。四诸学人等从禅定起。随对众境随所断惑。未尽之处或犹生着故。名亦有漏。断惑尽处虽对众境结业不起。名亦无漏。第四释非有漏非无漏心。亦约四时中明。一约发心者。菩萨大士初发意欲修禅时。不为生死不为涅槃。则心不堕二边。二约修行者。菩萨修禅波罗蜜时。为福德故不住无为。为智慧故不住有为。三约得证者。菩萨入诸禅时。若于禅中发无生忍慧。尔时心与法性相应。不着生死不染涅槃。四菩萨从禅定起。随对众境心常不依有无二边。以是因缘。菩萨之心名非有漏非无漏心。第三料简法心。问曰。诸佛说一切法皆空绝诸言句。如摩诃衍论偈说

般若波罗蜜  譬如大火焰

四边不可取  邪见火烧故

今云何作四句分别。将非堕戏论乎。答曰。佛法中不可得空。于诸法无所碍。因是不可得空故。说一切佛法十二部经。今说有四句无咎。譬如虚空虽无所有。而一切物依以长成。如摩诃衍论偈说

若信诸法空  是则顺于理

若不信法空  一切皆违失

若以无是空  无所应造作

未作已有业  不作有作者

如是诸法相  谁能思量者

唯有得直心  所说无依止

离于有无见  心自然内灭

今为开发行人方便知见。分别种种法门。故无句义中辨于句义。于理无失。故大品经云。无句义是菩萨句义。若汝欲离四句求解脱者。即还被无句缚。所以然者。如说有四句。无四句。亦有四句。亦无四句。非有四句。非无四句。汝尚不免无四句缚。岂得免亦有亦无等四句缚。当知了句非句。于句义无碍。而得解脱。非是离句求。于无句而得解脱。如天女呵身子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文字性离即解脱相。复次今明法之与心合为八句。回转分别。则有三十六句。若细历法而明即出无量句。若能于一句法通达一切句。则此辨若虚空无有边际。问曰。若尔何以不约法心各作五句。答曰。诸佛出世对缘化物。教门多约四句。如摩诃衍论中说。有四种悉檀。一世界悉檀。二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初有漏法心即是世界悉檀摄。二无漏法心即是对治悉檀摄。三亦有漏亦无漏法心即是为人悉檀摄。四非有漏非无漏法心即是第一义悉檀摄。是中相摄之意细寻可见。复次摩诃衍论。又于第一义悉檀中分别四门。如论偈说

一切实一切不实  一切亦实亦不实

一切非实非非实  如是皆名诸法实

如是等但有四句。更无第五句。今约四句明法心可以类此。余经论中设有五句明义别有因缘。今取一途义便故。不约五句分别。问曰。此四种法心。法之与心有何等异。如有漏法有漏心。此法心为当各是有漏为当各非。故说漏若二各有者。法心合时应有二漏法起。若各无和合亦应无。答曰。今不得言二各是漏。亦不得言二法中各都无漏。何以故。若心即是漏。如阿罗汉。漏尽时。心应尽法亦如是。所以者何。若法定是漏者。圣人入根本四禅。亦应生漏。此四禅法未与心合。亦应自是漏。而圣人入四禅法不生于漏。四禅法未与心相应时。亦自无有漏法生。云何言法即是有漏。今言此漏不独在法亦不独在心。法心合时便有漏生。以有有漏故二处受名譬如仙药。人若服之即令得仙。而药之与人本各非仙。药人和合则便有仙。故药受仙药之名。人受仙人之称。若药不因人不名仙药。人不因药不名仙人。漏法漏心亦复如是。余三种法心义类尔可知。故阿难说示比丘。为舍利弗说偈

诸法从缘生  是法说因缘

是法缘及尽  我师如是说

复次若谓有漏之法自有有漏法。若有漏之法由有漏心故有有漏法。若有漏法由法由心故有有漏法。若有漏之法不由法不由心故有有漏法。如此之计皆堕邪见。所以者何。若谓由有漏法故有有漏法者。即是自性有漏法。若是自性有漏法则应有无穷之漏法。以自性复有自性故。今实不尔。若谓有漏法不能自有。由有漏心故有者。即是他性有漏法。所以者何。若有漏法待有漏心为自性者。今有漏心待有漏法。岂非他性。若由他性而有有漏法者。他性若是有有漏法。则有漏法还是有漏法。更无心法之别。他性若非有漏法。非有漏法何能有有漏法。故知有漏法不由有漏心故有。若谓有漏法。由有漏法有漏心故有者。即是共有。若是共有则从自他性中。而有有漏法。若尔则一时应有二有漏法。今实不然。故知非自他共故有有漏法。若谓离有漏法离有漏心。有有漏法者。即是无因缘而有有漏法。从因缘有有漏法尚不可。何况无因缘而有有漏法。破因成假广说如止观有漏心亦如是。余三种法心亦如是。复次若有漏法。定是有漏法者。是有漏法即是生灭相续法。为生故生。为灭故生。为生灭故生。为离生离灭得生。若是生生即是自生。若由灭故生。即是他生。若由生灭故生。即共生。若离生灭而说生者。即是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何况无因缘生。当知有漏生。毕竟不可得。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生灭即无相续若无生灭相续则无有漏法。破相续假广说如止观。有漏心亦如是。余三种法心亦如是。复次若有漏法是生者。为生生故生。为不生生故生。为生不生故生。为非生非不生故生。若生生则是自性生。若不生生即是他性生。若生不生故生。即是共生。若非生非不生故生。即是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何况无因缘生。是则于相待假中求有漏法生。毕竟不可得。若无生则无有漏。破相待假广说如止观。有漏心亦如是。余三种法心亦如是。当知有漏之法于因成相续。相待中各各四句。求毕竟不可得。若不可得。云何分别。有有漏法若无有有漏之法。而说有漏法者。当知但有名字。是中不应定有所依生。诸戏论破智慧眼。次明有漏心亦如是。若有漏法心如是。余三句法心亦如是。但以世间名字故。说名字之法。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无名之名故。曰假名问曰。若尔。云何分别法心之异。答曰。但以世间名字故。分别法心之别。是中无有定实。问曰。云何于名字中分别法心之别答曰。若知法心无所有但有名字。则还如上分别法心之相无咎 故大品经云须菩提。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复次如心数为法心王。为心受想行三阴及色阴。为法识阴。为心心相应法心不相应法及色法无为法。为法心法。为心所缘。为法能缘。为心能生。为法所生。为心所观之境。为法能观之智。为心法成于心心依于法。如是等于名字中。种种分别法心之别。虽作此分别。皆如幻化。无所取着同归一相。此义至下第十结会归趣中当广释

猜你喜欢
  佛说佛医经·佚名
  卷第九·佚名
  序·佚名
  示慧纶皈士法言·太虚
  瑜伽论记卷第十四(之上)(论本第五十三至五十四)·遁伦
  卷第十一·霁仑超永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六·代智旭
  卷九十五·佚名
  佛教日报发刊题辞·太虚
  人生佛教与层创进化论·太虚
  善友品第十九·佚名
  四十八、乾峰一路·慧开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一[宋铭]·惟白
  卷第四十三·志磐
  卷四·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吕处士诚(来鹤章堂稿 既白轩稿 竹洲归田稿 敬夫稿)·顾嗣立

    诚字敬夫,后名肃,昆山之东沧人,今隶太仓。东沧之俗尚靡,独能去豪习,事文雅,名士咸与之交。家有园林,尝蓄一鹤,复有鹤自来为伍,因筑「来鹤亭」。复有梅雪斋,日与郭羲仲、陆良贵唱和其间。邑令屡聘为训导,不起,卒老于乡。所著有《来

  • 卷十一·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十一     宋 陈起 编严粲华谷集 玉溪雪夜 雪霁天夜白月上江空明饮散客就船万籁沉三更谁家竹篱岸摸索踈枝横不着色与香令我毛骨清醉魂乘沆瀣看舞婆罗城 独往 一迳历纡余独往未到处岂曰

  • 列传第二十九·魏徵

    ○李圆通 李圆通,京兆泾阳人也。父景,以军士隶武元皇帝,因与家僮黑女私,生圆通。景不之认,由是孤贱,给使高祖家。及为隋国公,擢授参军事。初,高祖少时,每宴宾客,恆令圆通监厨。圆通性严整,左右婢仆咸所敬惮。唯世子乳母恃宠轻之,

  • 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职官十一等·脱脱

        ◎职官十一   ○奉禄匹帛 职钱 禄粟 傔人衣粮 厨料 薪炭诸物   奉录   宰相,枢密使,月三百千。枢密使带使相,侍中枢密使,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已上及带宣徽使,并前两府除节度使及节度使移镇,枢密使

  • 卷一百三十八·杨士奇

    永乐十一年三月庚辰朔○癸未应天府言新河圩岸为风涛冲啮四十余丈 皇太子命工部修筑○乙酉 车驾次济宁鲁王肇煇来朝赐钞币并米一千石○敕四川都指挥李敬比威州蛮为寇已调官军剿捕须严戒约无俾误伤善良○己丑巡按河南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一·佚名

    正德六年十一月丁未朔钦天监进正德七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文武群臣颁行天下○升黄州府知府胡锭为江西按察司副使○巡抚湖广右副都御史陈镐卒镐字宗之其先会稽人占籍南京钦天监成化丙午举应天乡试第一明年举进

  • 卷之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三十九·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九乾隆二十二年夏四月己夘命郎中三宝前往乌里雅苏台军营办理粮饷事务调内阁学士阿思哈囘京供职辛巳命奬赏擒获辉特贼人德济特克什克等之乌梁海内大臣察达克等上谕军机大臣曰辉特

  •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七·来保

    十一月癸酉东三省官兵初队自京师啓行上幸丰泽园赐将弁兵丁等筵宴并颁赏棉甲奬武金银牌有差后遣兵皆如之【臣】等谨按传曰遣将帅及戍役同歌同时欲其同心也又曰出而用兵则均服同食一众心也皇上亲御瀛台遍赐将士使被坚执

  • 志卷第十一 高丽史五十七·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地理二。○庆尙道在三韩为辰韩在三国为新罗及太祖幷新罗百济置东南道都部署使置司庆州。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尙州所管为岭南道庆

  • 第50章 大骂呈报河南旱灾的蒋介石·冯玉祥

    河南大旱,是人人都知道的。这次旱灾是以叶县为中心,周围七八百里,草根树皮都被饥民吃光了。饿死的人不知有多少,遍地皆是,无法算计。就在这样惨痛之下,蒋介石还叫河南征粮。那位河南主席实在没有办法,大胆地向蒋介石说:&ldquo

  • 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晏婴

    高纠事晏子而见逐,高纠曰:“臣事夫子三年,无得,而卒见逐,其说何也?”晏子曰:“婴之家俗有三,而子无一焉。”纠曰:“可得闻乎?”晏子曰:“婴之家俗,间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则不与;通国事无论,骄士慢知者,则不朝也。此

  • 凡例·荀况

    一、《荀子》一书,刘向校定为三十二篇,称《荀卿新书》。《汉书·艺文志》称《孙卿子》,著录有三十三篇,当为三十二篇之误。唐代杨倞始为之作注,重排篇次,新编目录,分为二十卷,改题为《荀子》,其名其制遂相沿至今。杨注本

  • 卷九·吴廷华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章句卷九同知吴廷华撰公食大夫礼第九【食音嗣 公主国君之通称大夫聘使大聘使卿小聘使大夫卿亦大夫也故统言之賔一食再飨上介一食一飨即此食礼盖以礼食賔介也聘礼不言食士介此又单言大夫则士介无食也

  • 辩伪录 第五卷·祥迈

    辩伪录 第五卷元道者山云峰禅寺沙门祥迈奉 敕实录撰圣旨焚毁诸路伪道藏经之碑翰林院臣唐方杨文郁王构李谦阎复李涛王磐等奉敕撰至元二十一年三月日。诏遣资德大夫总制院使兼领都功德使司事相哥谕翰林院。戊午年僧道

  • 第十八章 受纳大菩提树·佚名

    大地之王者,能伴来大菩提树与长老尼,思起长老之言,于雨季之一日,于己宫廷内坐于长老之前,与诸臣共同协议,自思欲托己甥名阿利陀任大臣此事务,呼彼作如次语。(一、二、三)“爱者!汝赴正法阿育[王]之处,能伴大菩提树与僧伽蜜多

  • 好古堂书目·姚际恒

    无卷数。清姚际恒编。此为家藏书目,依四部编排,不附解题,前冠康熙五十四年(1715) 姚之骃(1696—1766,姚际恒侄) 序,后附《好古堂收藏宋元版本书目》。经部十二类:经总、易、书、诗、春秋、三礼、乐、四书、孝经、尔雅

  • 词综偶评·许昂霄

    清代词话著作。1卷。许昂霄撰。此书原附于查初白诗评之后,唐圭璋单独抽出,收入《词话丛编》。据许昂霄门人张载华识跋记载,他早年曾就学许昂霄,许昂霄在授课之暇渐次评点了朱彝尊的《词综》,凡词中抒写情怀,描摹景物,精妙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