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四

姚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称叹品第十二(丹无此品名)

  尔时释梵四天王俱在会中。即以天花散于佛上而作是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文殊师利说是法。有信解者当知是人能破魔怨。所以者何。文殊师利今所说法。能破一切邪见妄想。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不惊不怖。当知是人不从小功德来。若是经所在之处。当知此处则为诸佛拥护受用。若闻是经处。当知此处转于法轮。是经在所住处。聚落村邑山林旷野。塔寺僧坊经行之处。诸魔外道贪著之人不能侵娆。世尊。若人多供养过去诸佛。乃能得闻如是经典。世尊。我等于此经中得智慧光明。而不能得报佛及文殊师利思益梵天之恩。世尊。我等所从闻经。于是法师生世尊想。我等常当随侍说是经者。此善男子常为诸天之所拥护。若人书写是经读诵解说时。无量诸天为听法故来至其所。

  咏德品第十三(丹无此品名)

  尔时世尊赞释梵四天王等大众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以为一分。闻是经者所得功德以为一分。福胜于彼。置是三千大千世界。若恒河沙等十方世界满中珍宝。闻是经者所得功德。复胜于彼。诸善男子。若欲得功德者当听是经。欲得身色端正。欲得财富。欲得眷属。欲得自在。欲得具足天乐人乐。欲得名称。欲得多闻忆念坚固正行威仪戒定智慧解达经书。欲得善知识。欲得三明六通。欲得一切善法。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与一切众生乐具。欲得涅槃者。当听是经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广为人说。诸善男子。若行是经者。我不见其人不得如此具足快乐。诸善男子。我今语汝。若人所从闻是经处。若和上。若阿阇梨。我不见世间供养之具。能报其恩。是法出于世间。世间供养所不能报。是法度于世间。世间财物所不能报。是法无染。染污之物所不能报。诸善男子。是法余无能报。惟有一事如说修行。若人于此法中能如说行者。是名能报师恩。亦为恭敬于师净毕报恩。是名不空食人信施。是名顺如来语顺如来教。是名越渡诸流。是名过诸险道。是名建立胜幢。是名能破敌阵。是名师子之王。无所畏故。是名象王心。柔软故。是名牛王。外道论师无能坏故。是名医王。能疗一切众生病故。是名无所惊怖。能说甚深法故。是名能具足舍。舍诸烦恼故。是名持清净戒。究尽善法故。是名得大忍辱。离我我所故。是名大精进力。于无量劫心无倦故。是名具足禅定。常念系心住一处故。是名有大智慧。善解言说诸章句故。是名有大威德。以无量福庄严身相故。是名有大威德。能蔽日月诸光明故。是名大力。持佛十力故。是名大云。能震法雷故。是名大雨。能灭烦恼尘故。是名为舍。至涅槃故。是名大救。救生死畏故。是名灯明。离无明闇故。是名归趣。魔所怖者之所依故。是名众生究竟之道。是名得位。坐道场故。是名已得法眼。是名见诸法如。是名知空法相。是名安住大悲。是名安立大慈。是名不舍一切众生。是名背于小乘。是名向于大乘。是名除舍颠倒。是名至于平等。是名入于法位。是名安住道场。是名破坏诸魔。是名转于法轮。诸善男子。我若一劫若减一劫。称扬赞叹说是如说修行功德。不可穷尽。如来之辩亦不可尽。

  等行品第十四(丹无此品名)

  尔时会中有天子。名不退转。白佛言。世尊。所说随法行。随法行者为何谓耶。佛告天子。随法行者。不行一切法。所以者何。若不行诸法。则不分别是正是邪。如是行者则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有漏。不行无漏。不行世间。不行出世间。不行有为。不行无为。不行生死。不行涅槃。是名随法行。若起法相者。是则不名随法行也。若念言我行是法。是则戏论不随法行。若不受一切法则随法行。于一切法无忆念。无分别。无所行。是名随法行。尔时不退转天子白佛言。世尊。若能如是随法行者。是人毕竟不复邪行。所以者何。正行者名为毕竟。住邪道者无随法行。住正道者有随法行。世尊。行正行者无有邪法。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差别故。尔时思益梵天谓不退转天子。汝于此中随法行不。答言。若世尊所说法中有二相者。我当行随法行。今以无二相是随法行。于中行者及所行法俱不可得。梵天。我以不二法行随法行。离诸分别故如诸法如行。是名随法行。思益言。汝未曾见此佛土耶。天子言。此佛土亦未曾见我。思益言。此佛土不能思惟分别见与不见。天子言。我亦不思惟分别曾于佛土见与不见。思益言。何人未见能见。答言。一切凡夫未见圣法位。若能入者是为先所未见而见。是法位相非眼所见。非耳鼻舌身意识所知。但应随如相。见如眼如乃至意如法位如亦如是。若能如是见者是名正见。

  授不退转天子记品第十五(丹师子吼品第十九)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譬如贾客主入于宝洲。其人所见皆是宝物。如是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者。有所乐说皆是法宝。所乐说者皆是实际。所乐说者。于诸法中无所贪著不著彼我。所乐说者。皆是真实无有颠倒。所乐说者。过去际空。未来际不可得。现在际不起见。所乐说者。不信解者得信解。信解者得解脱。所乐说者。破增上慢。无增上慢者自说所作已办。所乐说者。魔不得便。所听法者超度魔事。所乐说者。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得增长。所乐说者。已生诸烦恼令断。未生诸烦恼令不生。所乐说者。未大庄严者令大庄严。已大庄严者令不退转。所乐说者。不断灭诸法而护佛法。世尊。以是乐说。能降伏一切外道。所以者何。一切野干不能于师子王前自现其身。况闻其吼。世尊。一切外道诸论议师。不能堪忍无上师子之吼。亦复如是(八幅尔时佛告下丹为梵行牢强精进品第二十)。

  尔时不退转天子谓释提桓因。憍尸迦。所言师子吼。师子吼者为何谓耶。答言。若行者说法无所贪著。是名师子吼。若行者贪著所见而有所说。是野干鸣。不名师子吼。起诸邪见故。天子。汝当复说所以为师子吼者。天子言。憍尸迦。有所说法乃至如来尚不贪著。何况余法。是名师子吼。又憍尸迦。如说修行名师子吼。决定说法名师子吼。说法无畏名师子吼。又憍尸迦。若行者为不生不灭不出故说法名师子吼。若为无垢无净无合无散故说法名师子吼。又憍尸迦。师子吼名决定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师子吼名决定说诸法空。师子吼名守护法故而有所说。师子吼名作是愿言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恼。师子吼名于清净所须物中少欲知足。师子吼名常能不舍阿兰若住处。师子吼名行施唱导。师子吼名不舍持戒。师子吼名等心怨亲。师子吼名常行精进不舍本愿。师子吼名能除烦恼。师子吼名以智慧善知所行。说是师子吼法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百千伎乐不鼓自鸣。其大光明普照天地。百千诸天踊跃欢喜言。我等闻不退转天子说师子吼法。于阎浮提再见转法轮。时佛微笑。诸佛常法若微笑时。若干百千种。青黄赤白红紫等光。从口中出普照无量无边世界。上过梵世蔽日月光。还绕身三匝从顶相入。于是思益梵天向佛合掌。以偈赞曰。

  度一切慧最胜尊  悉知三世众生行

  智慧功德及解脱  唯愿演说笑因缘

  佛慧无量无障碍  声闻缘觉所不及

  知众生心随意说  愿最上尊说笑缘

  佛光可乐净无秽  普照天人蔽日月

  须弥铁围及众山  愿无比尊说笑缘

  大圣寂然离嗔恨  天人瞻仰无厌足

  一切皆蒙得快乐  愿为分别笑因缘

  通达诸法空无我  水沫云露梦所见

  水中月影虚空相  愿以妙音说笑缘

  离分别想诸邪见  了空无相及无作

  常乐禅定寂然法  愿说放此净光缘

  不著文字言音声  说不依法及众生

  彼各自谓为我说  愿神通智说笑缘

  佛为医王灭众病  那罗延力救世者

  趣舍灯明究竟道  天人供养说笑缘

  尔时佛告思益梵天。汝见是不退转天子不。唯然已见。梵天。此不退转天子从今已后。过三百二十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须弥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妙化。劫名梵叹。其佛国土以阎浮檀金琉璃为地。纯以菩萨为僧。无诸魔怨。所须之物应念即至。佛寿无量不可计数。于是思益梵天。谓不退转天子。如来今已授仁者记。天子言。梵天。如与如法性受记。与我受记亦复如是。思益言。如法性不可授记。天子言。如法性不可授记者。当知一切菩萨受记亦复如是。思益言。若如来不与汝记。汝于过去诸佛所则为空住梵行。天子言。若无所住是住梵行。思益言。云何无住而住梵行。答言。若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是住梵行。又梵天。若行者不住我。不住众生。不住寿命者。不住人者。是住梵行。以要言之。若不住法。不住非法。是住梵行。又问。梵行者有何义。答言。住不二道是梵行义。又问。住不二道为住何所。答言。住不二道是即不住一切诸法。所以者何。众贤圣无所住。不取于法能度诸流。又问。云何为修道。答言。不堕有。不堕无。亦不分别是有是无。习如是者名为修道。又问。以何法修道。答言。不以见闻觉知法。不以得不以证。于一切法无相无示。名为修道。又问。何谓菩萨牢强精进。答言。若菩萨于诸法不见一相。不见异相。是名菩萨牢强精进大庄严也。于诸法不坏法性故。于诸法无著无断无增无减。不见垢净出于法性。是名菩萨第一精进。所谓身无所起。心无所起。于是世尊赞不退转天子。善哉善哉。赞已语思益梵天言。如此天子所说。身无所起。心无所起。是为第一牢强精进。梵天。我念宿世一切所行。牢强精进持戒头陀。于诸师长供养恭敬。在空闲处专精行道读诵多闻。愍念众生给其所须。一切难行苦行殷勤精进。而过去诸佛不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所以者何。我住身口心。起精进相故。梵天。我后得如天子所说牢强精进故。然灯佛授我记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是故梵天。若菩萨。疾欲受记。应当修习如是牢强精进。谓于诸法不起精进相。世尊。何等是不起相精进。佛言。三世等空精进。是名不起相精进。世尊。云何为三世等空精进。佛言。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若法灭不复更起。若未至即无生相。若无住即住实相。又实相亦无有生。若法无生则无去来今。若无去来今者则从本已来性常不生。是名三世等空精进。能令菩萨疾得受记。梵天。菩萨成就如是法忍者。能了达一切法无所舍。是名檀波罗蜜。了达一切法无漏。是名尸波罗蜜。了达一切法无伤。是名羼提波罗蜜。了达一切法无所起。是名毗梨耶波罗蜜。了达一切法平等。是名禅波罗蜜。了达一切法无所分别。是名般若波罗蜜。若菩萨如是了达则于诸法无增无减无正无邪。是菩萨虽布施不求果报。虽持戒无所贪著。虽忍辱知内外空。虽精进知无起相。虽禅定无所依止。虽行慧无所取相。梵天。菩萨成就如是法忍。虽示现一切所行。而无所染污。是人得世间平等相。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所倾动。出过一切世间法故。不自高不自下。不喜不戚。不动不逸。无二心离诸缘得无二法。为堕见二法众生起大悲心。为其受身而教化之。梵天。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所谓得无我空法忍。而于众生起大悲心。为之受身说是牢强精进相。时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佛为受记。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各于异土得成佛道。皆同一号号坚精进。

  尔时大迦叶白佛言。世尊。譬如诸大龙若欲雨时雨于大海。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以大法雨雨菩萨心。佛言。迦叶。如汝所说。诸大龙王所以不雨阎浮提者。非有吝也。但以其地不堪受故。所以者何。大龙所雨澍如车轴。若其雨者。是阎浮提及城邑聚落山林陂池。悉皆漂流如漂枣叶。是故大龙不雨大雨于阎浮提。如是迦叶。此诸菩萨所以不雨法雨于余众生者。亦无吝心。以其器不堪受如是等法。是故此诸菩萨。但于甚深智慧无量大海菩萨心中。雨如是等不可思议无上法雨。迦叶。又如大海堪受大雨澍如车轴不增不减。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若于一劫若复百劫。若听若说。其法湛然不增不减。迦叶。又如大海百川众流入其中者同一咸味。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闻种种法种种论议。皆能信解为一空味(前幅尔时大迦叶下丹本为海喻品第二十一)。

  迦叶。又如大海澄净无垢。浊水流入即皆清洁。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净诸结恨。尘劳之垢。迦叶。又如大海甚深无底。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能思惟入无量法故。名为甚深。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测故。名为无底。迦叶。又如大海集无量水。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集无量法无量智慧。是故说诸菩萨心如大海。迦叶。又如大海积聚种种无量珍宝。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入种种法门集诸法宝。种种行道出生无量法宝之聚。迦叶。又如大海有三种宝。一者少价。二者有价。三者无价。此诸菩萨所可说法亦复如是。随诸众生根之利钝令得解脱。有以小乘而得解脱。有以中乘而得解脱。有以大乘而得解脱。迦叶。又如大海渐渐转深。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向萨婆若渐渐转深。迦叶。又如大海不宿死尸。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不宿声闻辟支佛心。亦不宿悭贪毁戒嗔恚懈怠乱念愚痴之心。亦不宿我人众生之见。迦叶。又如劫尽烧时诸小陂池江河泉源在前枯竭。然后大海乃当消尽。正法灭时亦复如是。诸行小道正法先尽。然后菩萨大海之心正法乃灭。迦叶。此诸菩萨宁失身命不舍正法。汝谓菩萨失正法耶。勿造斯观。迦叶。如彼大海有金刚珠名集诸宝。乃至七日出时火至梵世。而此宝珠不烧不失。转至他方大海之中。若是宝珠在此世界。世界烧者无有是处。此诸菩萨亦复如是。正法灭时七邪法出尔。乃至于他方世界。何等七。一者外道论。二者恶知识。三者邪用道法。四者互相恼乱。五者入邪见棘林。六者不修福德。七者无有得道。此七恶出时。是诸菩萨知诸众生不可得度尔。乃至于他方佛国。不离见佛闻法。教化众生增长善根。迦叶。又如大海为无量众生之所依止。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众生依止得三种乐。人乐天乐涅槃之乐。迦叶。又如大海咸不可饮。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诸魔外道不能吞灭。于是大迦叶白佛言。世尊。大海虽深尚可测量。此诸菩萨不可测也。佛告迦叶。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犹可数知。此诸菩萨功德无量不可数也。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事。而说偈言。

  譬如大海能悉受  一切众水无满时

  此诸菩萨亦如是  常求法利无厌足

  又如大海纳众流  一切悉归无损益

  此诸菩萨亦如是  听受深法无增减

  又如大海不受浊  浊水流入悉清净

  此诸菩萨亦如是  不受一切烦恼垢

  又如大海无涯底  此诸菩萨亦如是

  功德智慧无有量  一切众生不能测

  又如大海无别异  百川流入皆一味

  此诸菩萨亦如是  所听受法同一相

  又如大海所以成  非但为一众生故

  此诸菩萨亦如是  普为一切发道心

  如海宝珠名集宝  因是宝故有众宝

  菩萨宝聚亦如是  从菩萨宝出诸宝

  如大海出三种宝  而此大海无分别

  菩萨说法亦如是  三乘度人无彼此

  又如大海渐渐深  此诸菩萨亦如是

  为众生故修功德  回向甚深萨婆若

  又如大海不宿尸  此诸菩萨亦如是

  发清净心菩提愿  不宿声闻烦恼心

  如大海有坚牢宝  其宝名曰集诸宝

  劫尽烧时终不烧  转至他方诸佛国

  正法灭时亦如是  坚精进者能持法

  知诸众生不可度  转至他方诸佛所

  三千世界欲坏时  火劫将起烧天地

  百川众流在前涸  尔时水王于后竭

  行小道者亦如是  法欲尽时在前灭

  菩萨勇猛不惜身  护持正法后乃尽

  若佛在世灭度后  是心中法宝不灭

  深心清净住是法  以此善法修行道

  百千众生依止海  海成非为一众生

  菩萨发心亦如是  为度一切众生故

  十方世界诸大海  犹尚可得测其量

  是诸菩萨所行道  声闻缘觉不能测

  迦叶当知诸菩萨  勇猛精进回向心

  愿欲作佛度众生  尚无与等何况胜

  是德宝聚如大海  是可供养良福田

  是为最上大医王  能疗一切众生病

  是世归依作救护  洲渚灯明究竟道

  能与世间无明眼  得眼则能服甘露

  是为世间诸法王  是为帝释决断智

  是为梵王行四禅  是为能转梵法轮

  是为大智导世师  示诸邪径正真道

  是为勇猛能破魔  是为清净除恼秽

  是修白法如满月  光明高显犹如日

  智慧超出如须弥  犹如密云雨甘露

  是无所畏如师子  是心调柔如象王

  是则譬如金刚山  一切外道不能坏

  是则清净犹如水  是有威猛如大火

  是则如风无障碍  是则如地无能动

  是拔憍慢我根等  是如药树无分别

  是持净戒如莲华  是于世法无所染

  是如优昙钵罗华  千万亿劫时一出

  是为知报佛之恩  是为不断诸佛种

  是为精进行大悲  是用慈喜而超出

  是能舍离五欲心  是常求佛法宝财

  是行布施为最胜  是持净戒无等侣

  是忍辱健无畴匹  是勤精进无厌倦

  是行禅定具神通  能至无量诸佛土

  常见诸佛听受法  如其所闻为人说

  是知众生所行道  随其性欲根利钝

  是名善知方便力  是然慧灯得济处

  是能善知一切法  皆从和合因缘生

  是能决了因缘相  离于我见乐平等

  是能正观于诸法  为从何来至何所

  善知诸法无去来  常住法性而不动

  是见有为法皆空  增益大悲济众生

  众生妄想起众苦  为欲度故修行道

  凡夫分别我我所  行于种种诸邪见

  是能晓了法实相  为断诸见讲说法

  无常为常不清净  无我谓我苦为乐

  凡夫颠倒贪著故  生死前际不可知

  是能知此从颠倒  无我无人无众生

  我当如是修正道  无常我乐及不净

  迦叶当知此菩萨  我所称赞诸功德

  于其所行不可尽  犹如大地举一尘

  若发菩提心不退  三千大千供养具

  若复有供过于是  悉应供养如是人

  若人发心愿作佛  是则恭敬供养我

  于诸去来现在佛  亦皆恭敬供养已

  建立法品第十六(丹天子授记品第二十二)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法王子。当请如来护念斯经。于后末世五百岁时令广流布。文殊师利言。于意云何。佛于是经有法有说有示可护念不。思益言不也。梵天。是故当知一切法无说无示无有护念。是法终不可灭不可护念。若欲护此法者。为欲护念虚空。梵天。菩萨若言欲有所受法者。即非法言。所以者何。出过一切言论。是名菩萨乐无诤讼。梵天。若有菩萨于此众中作是念。今说是法。当知是人即非听法。所以者何。不听法者乃为听法。梵天言。何故说不听法者乃为听法。文殊师利言。眼耳鼻舌身意不漏。是听法也。所以者何。若于内六入不漏色声香味触法中。乃为听法。尔时会中三万二千天子。五百比丘。三百比丘尼。八百优婆塞。八百优婆夷。闻文殊师利所说皆得无生法忍。得是忍已作是言。如是如是。文殊师利。如仁者所说。不听法者乃为听法。

  尔时思益梵天。问得忍诸菩萨言。汝等岂不听是经耶。诸菩萨言。如我等听。以不听为听。又问。汝等云何知是法耶。答言。以不知为知。又问。汝等得何等故名为得忍。答言。以一切法不可得故。我等名为得忍。思益言。云何随是法行。答言。以不随行故随行。又问。汝等于此法中明了通达耶。答言。一切诸法皆明了通达。无彼我故。尔时会中有天子名净相。谓思益梵天。若有但闻此经佛不与受记者。我当授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所以者何。此经不破因果。能生一切善法。能坏魔怨离诸憎爱。能令众生心得清净。能令信者皆得欢喜除诸嗔恨。斯经一切善人之所修行。斯经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斯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共守护。斯经决定至不退转故。斯经不诳至道场故。斯经真实能令众生得诸佛法。斯经能转法轮。斯经能除疑悔。斯经能开圣道。斯经求解脱者所应善听。斯经欲得陀罗尼者所应善持。斯经求福之人所应善说。斯经乐法之人所应善念。斯经能与快乐至于涅槃。斯经若魔外道有所得人所不能断。斯经应受供养人能随其义。斯经能令利根者欣悦。斯经能令智慧者欢喜。斯经能与人慧。离诸见故。斯经能与人智。破愚痴故。斯经文辞次第善说。斯经究竟善随义说。斯经多所利益说第一义。斯经爱乐法人之所贪惜。斯经有智之人所不能离。斯经施者之大藏。斯经热恼者之清凉池。斯经能令慈者心等。斯经能令懈怠者精进。斯经能令妄念者得定。斯经能与愚者慧明。梵天。斯经一切诸佛之所贵重。净相天子说是法时。三千大千世界皆大振动。佛即赞言。善哉善哉。天子。如汝所说。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天子曾于过去诸佛所闻是经耶。佛言。是天子已于六十四亿诸佛所。得闻是经。过四万二千劫。当得作佛号宝庄严。国名多宝。于其中间有诸佛出。皆得供养亦闻是经。梵天。是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龙鬼神。在此会中得法忍者。皆当得生多宝国土。尔时净相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不求菩提。不愿菩提。不贪菩提。不乐菩提。不念菩提。不分别菩提。云何如来见授记耶。佛告天子。如以草木茎节枝叶。投于火中而语之言。汝等莫然。汝等莫然。若以是语而不然者。无有是处。天子。菩萨亦如是。虽不喜乐贪著菩提。当知是人已为一切诸佛所记。所以者何。若菩萨不喜不乐不贪不著不得菩提。则于诸佛必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时会中有五百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不求菩提。不愿菩提。不喜乐菩提。不贪著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别菩提。作是语已。以佛神力。即见上方八万四千诸佛。授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五百菩萨。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来所说甚善快哉。所谓菩萨不求不愿不贪不喜不得菩提。而诸佛授记。世尊。我等今见上方八万四千诸佛。诸佛皆与我等。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诸天叹品第十七(丹如来神咒品第二十三)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惟愿世尊。护念是法。于当来世后五百岁广宣流布。此阎浮提令得久住。又令大庄严善男子善女人咸得闻之。设魔事种种起而能不随魔。若魔民亦不得便。以受持是经故。终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汝今善听。欲令此经久住故。当为汝说。召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鸠槃茶等咒术。若法师诵持此咒。则能致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常随护之。是法师若行道路。若失道时。若在聚落。若在空闲。若在僧房。若在宴室。若经行处。若在众会。是诸神等。常当随侍卫护益其乐说辩才。又复为作坚固忆念慧力因缘。无有怨贼得其便者。使是法师行立坐卧一心安详。文殊师利。何等为咒术章句。

  郁头隶(一)头头隶(二)摩隶(三)遮隶(四)麑隶(五)梯隶缇隶(六)弥隶(七)睺楼(八)睺楼(九)睺楼(十)堙婆隶(十一)韦多隶(十二)麴丘隶(十三)阿那祢(十四)伽帝(十五)摩醯履(十六)摩那从(十七)摩祢(十八)婆睺干地萨波楼帝(十九)罗婆婆伽帝(二十)辛头隶(二十一)南无佛驮遮黎帝隶(二十二)南无达摩涅伽陀祢(二十三)南无僧伽和醯陀和醯陀(二十四)毗婆扇陀祢(二十五)萨婆波波祢麑帝隶弥浮提履(二十六)萨遮涅提舍梵岚摩波舍多予利师鞞波舍多阿哆罗提佗(佗敕写反)提萨婆浮多伽罗呵(呵呼奈反)南无佛驮悉缠斗曼哆逻

  一切众生中慈说圣谛。梵天所赞叹。诸贤圣所赞叹。此中住召一切诸神。南无诸佛。当成就是咒术。

  文殊师利。是为咒术章句。若菩萨摩诃萨欲行此经者。当诵持是咒术章句。应一心行不调戏不散乱。举动进止悉令净洁。不畜余食少欲知足。独处远离不乐愦闹。身心远离常乐慈悲以法喜乐。安住实语不欺诳人。贵于坐禅乐欲说法。行于正念常离邪念。常乐头陀细行之法。于得不得无有忧喜。趣向涅槃畏厌生死。等心憎爱离别异相。不吝身命及一切物。无有贪惜。威仪成就常乐持戒。忍辱调柔恶言能忍。颜色和悦无恶姿容。先意问讯除去憍慢。同心欢乐。文殊师利。此诸法师住如是法诵是咒术。即于现世得十种力。何等为十。得念力不忘失故。得慧力善择法故。得行力随经意故。得坚固力行生死故。得惭愧力护彼我故。得多闻力具足慧故。得陀罗尼力一切闻能持故。得乐说辩力诸佛护念故。得深法力具五通故。得无生忍力速得具足萨婆若故。文殊师利。若法师能住是行诵持咒术。现世得是十力。佛说是咒术力时。四天王惊怖毛竖。与无量鬼神眷属围绕。前诣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我是四天王。得须陀洹道顺佛教者。我等各当率诸亲属营从人民卫护法师。若善男子善女人护念法者。能持如是等经读诵解说。我等四天王常往卫护。是人所在之处。若城邑聚落。若空闲静处。若在家若出家。我等及眷属常当随侍供给。令心安隐无有厌倦。亦使一切无能娆者。世尊。又是经所在之处面五十里。若天天子。若龙龙子。若夜叉夜叉子。若鸠槃茶鸠槃茶子等。不能得便。尔时毗楼勒迦护世天王。即说偈言。

  我所有眷属  亲戚及人民

  皆当共卫护  供养是法师

  尔时毗楼婆叉天王。即说偈言。

  我是法王子  从法而化生

  求菩提佛子  我皆当供给

  尔时犍驮罗吒天王。即说偈言。

  若有诸法师  能持如是经

  我常当卫护  周遍于十方

  尔时毗赊婆那天王。即说偈言。

  是人发道心  所应受供养

  一切诸众生  无能办之者

  尔时毗赊婆那天王子。名曰善宝。持七宝盖奉上如来。即说偈言。

  世尊我今当  受持如是经

  亦为他人说  我有如是心

  世尊知我心  及先世所行

  从初所发意  至诚求佛道

  世尊无见顶  今奉此妙盖

  愿我得如是  无见之顶相

  我以爱敬心  瞻仰于世尊

  愿成清净眼  得见弥勒佛

  度智慧世尊  即时以偈答

  汝于此命终  即生兜术天

  从兜术下生  得见弥勒佛

  二万岁供养  尔乃行出家

  既得出家已  净修于梵行

  贤劫中诸佛  一切悉得见

  亦得供养之  于彼修梵行

  过六十亿劫  汝当得成佛

  号名为宝盖  国土甚严净

  唯有菩萨僧  为讲说妙法

  寿命尽一劫  若灭度已后

  正法住半劫  利益诸众生

  尔时释提桓因。与无数百千诸天围绕。白佛言。世尊。我今亦当卫护能持如是比经诸法师等供养供给。是经所在之处。若读诵解脱。我为听受法故往诣其所。又当增益法师气力。法句次第令不漏失。

  尔时释提桓因子。名曰劬婆伽。持真珠盖七宝庄严奉上如来。即说偈言。

  我常现了知  世尊之所说

  亦当如是行  求佛一切智

  世尊于前世  无物不施与

  我当随此行  亦舍诸所有

  我今法王前  受持如是经

  当数为人说  以报如来恩

  若爱念是经  是即与我同

  我当供养之  为得菩提故

  世尊声闻人  不能守护法

  于后恐怖世  我当护是经

  世尊安慰我  又断诸天疑

  我今当久如  得佛如世尊

  佛通达智慧  即时与受记

  汝后当作佛  如我今无异

  过于千亿劫  又复过百亿

  尔乃得成佛  号曰为智王

  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白佛言。世尊。我舍禅定乐往诣法师。若善男子善女人若说是法者。所以者何。从如是等经出帝释梵王诸豪尊等。世尊。我当供养是诸善男子。是诸善男子。应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之所供养。尔时妙梵天王。即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  诸清信士女

  其能受是经  是世供养处

  乃至有一人  能行是经者

  我要当为之  演说如是经

  敷众妙花座  高至于梵天

  于此座上坐  演说如是经

  若于恶世中  所从闻此经

  应发希有心  踊跃称善哉

  若无量世界  大火悉充满

  要当从中过  往听如是经

  能开佛道经  若欲得闻者

  积宝如须弥  应尽供是人

  嘱累品第十八(丹第二十四)

  尔时世尊现神通力。令魔波旬及其军众来诣佛所作是言。世尊。我与眷属今于佛前立此誓愿。是经所流布处。若说法者及听法者。并彼国土不起魔事。亦当拥护是经。尔时世尊放金色光照此世界告文殊师利言。如来今护念是经。利益诸法师故。是经在阎浮提随其岁数佛法不灭。尔时会中众生以一切花一切香一切末香而散佛上作是言。世尊。愿使是经久住阎浮提广宣流布。于是佛告阿难。汝受持是经不。阿难言。唯然受持。阿难我今以是经嘱累于汝。受持读诵为人广说。阿难白佛言。世尊。若人受持是经读诵解说得几所功德。佛告阿难。随是经所有文字章句之数。尽寿以一切乐具。供养尔所诸佛及僧。若人乃至供养是经卷恭敬尊重赞叹。其福为胜。是人现世得十一功德之藏。何等为十一。见佛藏得天眼故。听法藏得天耳故。见僧藏得不退转菩萨僧故。无尽财藏得宝手故。色身藏具三十二相故。眷属藏得不可坏眷属故。所未闻法藏得陀罗尼故。忆念藏得乐说辩故。无所畏藏破坏一切外道论故。福德藏利益众生故。智慧藏得一切佛法故。佛说是经时。七十二那由他众生得无生法忍。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数众生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尔时阿难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头面礼佛足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此经名为摄一切法。亦名庄严诸佛法。又名思益梵天所问。又名文殊师利论议。当奉持之。佛说是经已。文殊师利法王子。及思益梵天等行菩萨。长老摩诃迦叶。慧命阿难。及诸天众一切世人。受持佛语。皆大欢喜。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四

猜你喜欢
  书复仇以上之后·太虚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十·费隐通容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一·法藏
  第一卷·佚名
  卷四百九十二·佚名
  四分律卷第二(初分之二)·佚名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六·陈梦雷
  权慧清净品第八·佚名
  集古今佛道论衡序·道宣
  卷第二·永觉元贤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三·法云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六·明盂
  五阴虽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印光
  卷十一·佚名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九·法藏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五十七·彭定求

        卷857_1 【七言】吕岩   金丹一粒定长生,须得真铅炼甲庚。火取南方赤凤髓,   水求北海黑龟精。鼎追四季中央合,药遣三元八卦行。   斋戒兴功成九转,定应入口鬼神惊。   功满来来际会难,又闻东去上仙坛。

  • 巻五·黄大舆

    钦定四库全书梅苑卷五宋 黄大舆 编惜黄花           许冲元鴈声晓断寒霄云卷正一枝开风前看月下见花占千花上香笑千香浅化工与最争先裁翦 谁把瑶林闲抛江防恁素英浓芳心细意何限不恨宫妆色不怨吹管恨

  • 卷四十九·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四十九明 梅鼎祚 编襍歌謡辞【谚语附南北朝】宋【歌】檀道济歌【异苑曰檀道济元嘉中镇寻阳十二年入朝与家分别顾瞻城阙歔欷逾深识者是知道济之不南旋也故时人为其歌以十三

  • 卷之二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二○一红禀批光绪十四年三月二十日(到县)一一四○七—五·佚名

    台北知府雷,对新竹知县方禀(第一九七号)之批示五品衔、台湾府埔里社通判、署新竹县知县方祖荫禀送用款清折由 印 新竹县印特授台北府正堂、加一级、军功加二级、纪录五次雷批:查台北厅县各缺,繁简不同

  • 第八册 天命四年正月至三月·佚名

    第八册 天命四年正月至三月己未年正月初二日,英明汗兴兵往征叶赫。於初七日,自克音特城尼雅罕村略至叶赫大城东门外十里处,掠得将入城之人马牛只。又尽获离城十里外所居屯寨之人马牛只,尽焚其庐舍、豆秸,尽获游牧蒙古之牛

  • 六三一 军机大臣奏奉旨查明四至六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六三一 军机大臣奏奉旨查明四至六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乾隆四十四年七月初五日*查四库全书馆进过书籍,前经奉旨:将指出错误记过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分校、覆校错至两次者,均交部察议。

  • 卷三十·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三十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晋楚弭兵襄公二十五年赵文子为政令薄诸侯之币而重其礼穆叔见之谓穆叔曰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齐崔庆新得政将求善于诸侯武也知楚令尹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

  •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司马迁

    郝永娟 译注【说明】《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

  • 孔克仁传·张廷玉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晋升为郎中。曾和宋濂一同侍奉太祖,太祖多次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的史实。陈友谅已被消灭,太祖志图中原,对克仁说“:元朝的国运已被摧毁,豪杰互争,有可乘之隙。我将督促两淮、江南诸郡的百姓

  •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孙中山

    一 國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建設中華民國。二 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故對於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建築大計劃之各式屋舍,以樂民居;修治道

  • 卷二百三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三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军礼五出师一蕙田案先王不得已而用师师必以律律与礼相爲表里者也师出不以律犹无师也律不以礼犹无律也故出师之际礼尤重焉今集经史及诸

  • 与胡文虎君谈话·太虚

    胡君曰:‘向读法师之海潮音、佛学一班等著作,中国若能如此做去则好了”!法师曰:“此不过东鳞西爪的一点零碎意思,若能得多数有志者,共将佛法昌明出来,实能有益当世。西洋人曾用物质势力改变了东洋人之生活,我们东洋人当用精神

  • 卷一·心圆

    揞黑豆集卷一 心圆居士 拈别 火莲居士 集梓 六祖下第十七世 明州天童应庵昙华禅师 蕲州江氏子。生而奇杰。年十七。於东禅去发。首依水南。遂染指法味。因遍历诸老门墙。至云居。礼圆悟。悟一见。痛与提策。及入蜀

  •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十四·吹万广真

    嗣法孙灯来重编赋风声赋恣夏之月余以抖擞行脚自忠南来乃受请于祗园主人焉策履三日陟若山之巅巍处是旧游瞩瑞处也梵宫如故铃韵依然松条增翠石榻涂钱且问驱乌沙弥曰某卓锡于何地还如曩昔面萨埵耶于是铁脊胡床敛目希夷若

  • 卷第六·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六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隐显俱成等者经云譬如月轮阎浮提人见其形小而亦不减月中住者见其形大而亦不增释曰见大则大显小隐见小则小显大隐而无增减前是秘密俱成余一切法类此可知。钞八九夜月者

  • 白云集·许谦

    四卷。元许谦(1270—1337)撰。一名《许白云先生文集》。许谦字益之,金华(今浙江)人。少孤,颖悟异常,稍长即力致于学,受业于金履祥。公卿累荐,不仕。暮年讲学从者千余人。晚年自号白云山人,世称白云先生。著有《白云集》、《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佚名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北宋以后。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书就《度人经》六十一卷本中出现的古字、难字加注读音,但不解释字义。便于读者诵读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