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四

镡津文集卷第四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皇极论

天下同之之谓大公。天下中正之谓皇极。中正所以同万物之心也。非中正所以离万物之心也。离之则天下乱也。同之则天下治也。善为天下者。必先持皇极而致大公也。不善为天下者。必先放皇极而废大公也。是故古之圣人推皇极于人君者。非他也。欲其治天下也。教皇极于人民者。非他也。欲其天下治也。朝廷国家者。天下之大体也。富贵崇高者。天下之大势也。持之得其道则体势强。持之失其道则体势弱。道也者非他道也。皇极之道也。周之文武戡削祸乱恢大王业。富贵崇高而父子相继。卜世之多也。卜年之永也。虽往古来今未有其过之者也。其功德声名昭然赫然。光播于无极。所谓持之得其道者也。及乎夷平庄敬。下堂而致礼诸侯。东迁而苟避戎狄。列国强横而不能制。富贵崇高而不能尊。岌岌乎将坠其先王之鸿业也。所谓持之失其道者也。呜呼数口之家五亩之产。而匹夫匹妇尸之。其为人至愚也。其为治至细也。及其操中正而临之。故家人亲之。邻里慕之。其家道之隆尚可能累世以传于子孙。况乎备天下之大体。乘天下之大势。有可致之资。有易为之势。用皇极而举之。孰有不从而服之。岂不摩肩蹑足而归之。诗曰。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其斯之谓也。或曰。皇极何道也。曰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贯三才而一之。曰何谓也。曰天道不中正。则日月星辰不明。风雨霜雪不时。五行错缪万物不生。地道不中正。则山岳丘陵其崩。江河淮渎其凝。草木百实不成。城隍屋卢皆倾。人道不中正。则性情相乱。内作狂妄外作祸害。自则伤其生。他则伤其人也。故虽天之高明广大。微皇极孰为天乎。虽地之博厚无疆。微皇极孰为地乎。虽人得秀气而灵于万物。微皇极孰为人乎。故皇极非圣人为之也。盖天地素有之理也。故人失皇极而天地之变从之。圣人者先吾人而得皇极也。故因而推之以教乎其人也。伊尹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圣人者其先觉之谓也。故圣人之所以谨于皇极者。其汲汲之于为人也。其忧天下之甚也何哉。舜禹之后其世益薄。嚚嚚[口*栗][口*栗]人孰无过。小者过于其家。大者过于其国。又大者过于其天下。皇极于是振之。乃始推行于九畴。武王得之以造周之天下。天下既大且久也。所以五福六极者系一身之皇极也。休征咎征者系一国一天下之皇极也。皇极其可离乎。吁人莫不举衡石以正金之轻重。引绳墨以正木之曲直。及其所以为身也为天下国家也。而不知举皇极而正之。是圣贤豪杰之智。反出乎匠氏百工之下。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夫古之人君(一作君子)其有为也。举皇极而行之。故不迟疑不犹豫。不稽于神不裁于人。虽尧以天下与其人。而天下之人不以非其亲而怨尧。虽禹以天下及其子。而天下之人不以私其亲而怨禹。汤一征自葛始。而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而天下亦不以劳其征伐而怨于汤。盖与天下公也。舜以匹夫而受人天下。周公以天下封其同姓者五十余国。而舜周公未尝以私己而疑乎天下。而天下亦以舜周公公于天下也。周有乱臣十人。而其国治。纣有亿兆夷人。而其国亡何哉。用得中正故不必多也。用不中正虽多奚益。曰何谓用得中正。曰大才授大事。小才授小事。堪大事者不可以小失弃之。宜小事者不可以大成托之。诗曰。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盖思周之用人大小得其宜也。赏罚黜陟者君人之大权也。号令刑法者君人之大教也。教不中正则其民疑。权不中正则其势欺。曰何谓权与教之中正也。曰赏者所以进公也。不以苟爱而加厚。罚者所以抑私也。不以苟恶而增重。黜者所以惩其过。不以贵贱二其法。陟者所以陟其道。不以毁誉考其人。号令者所以定民。不可轻出而屡改。刑法者所以约民。不可多作而大谨。多作大谨则人烦而无恩。轻出屡改则人惑而无准。以毁誉考其人则爱恶者得以肆其言。以贵贱二其法则高明者得以恃其势。以苟恶而增重则失在不仁。以苟爱而加厚则失在非礼。礼者皇极之容也。乐者皇极之声也。制度者皇极之器也。不举其器则井田差赋税乱车服宫室上僭下逼。不振其声则人神不和风俗流荡。不昭其容则尊卑无别上下相缪。夫皇极者不为古而有不为今而无。不为尧舜禹汤而长。不为粲纣幽厉而消。唯在其行之者也。行之至。所以为帝为王。行之未至。所以为五霸为诸侯。绝而不行。所以为亡国。得者为圣。履者为贤。弃而不学者其为小人哉。或曰。秦汉其于皇极至之乎。曰秦亡其国虽不论而皇极断可识矣。汉之于皇极。观其书则一一可辨。概而语之亦未之至。其在王霸之间也。或者以为然矣。

中庸解第一

或曰。中庸与礼记疑若异焉。夫礼者。所以序等差而纪制度也。中庸者。乃正乎性命之说而已。与诸礼经不亦异乎。叟从而辨之曰。子岂不知夫中庸乎。夫中庸者。盖礼之极而仁义之原也。礼乐刑政仁义智信。其八者一于中庸者也。人失于中性接于物。而喜怒哀惧爱恶生焉。嗜欲发焉。有圣人者。惧其天理将灭而人伦不纪也。故为之礼乐刑政。以节其喜怒哀惧爱恶嗜欲也。为之仁义智信。以广其教道也。为之礼也。有上下内外。使喜者不得苟亲。怒者不得苟疏。为之乐也。有雅正平和之音以接其气。使喜与嗜欲者不得淫泆为之刑也。有诛罚迁责。使怒而发恶者不得相凌。为之政也。有赏有罚。使哀者得告惧者有劝。为之仁也。教其宽厚而容物。为之义也。教其作事必适宜。为之智也。教其疏通而知变为之信也。教其发言而不欺。故礼乐刑政者。天下之大节也。仁义智信者天下之大教也。情之发不逾其节。行之修不失其教。则中庸之道庶几乎。夫中庸者。立人之道也。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必修中庸然后举也。饮食可绝也。富贵崇高之势可让也。而中庸不可去也。其诚其心者。其修其身者。其正其家者。其治其国者。其明德于天下者。舍中庸其何以为也。亡国灭身之人。其必忘中庸故也。书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其此之谓乎。

中庸解第二

或问曰。所谓礼乐刑政天下之大节也。仁义智信天下之大教也。情之作不逾其节。行之修不失其教。则中庸之道庶几乎。仆也冥然未达其意。子复为我言之。叟曰。孺子有志哉。可闻道也。夫教也者。所以推于人也。节也者。所以制于情也。仁义智信举。则人伦有其纪也。礼乐刑政修。则人情得其所也。人不暴其生。人之生理得也。情不乱其性。人之性理正也。则中庸之道存焉。故喜怒哀乐爱恶嗜欲。其牵人以丧中庸者也。仁义智信礼乐刑政。其导人以返中庸者也。故曰仁义智信礼乐刑政其八者一于中庸者也。夫中庸也者。不为也。不器也。明于日月而不可睹也。幽于鬼神而不可测也(测或作无)唯君子也。故能以中庸全。唯小人也。故能以中庸变。全之者为善。则无所不至也。变之者为不善。则亦无所不至也。书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是圣人岂不欲人之终始于中庸而慎其变也。舜以之为人君。而后世称其圣。颜回以之为人臣。而后世称其贤。武王周公以之为人子。而后世称其孝。中庸者岂妄乎哉。噫后世之为人君者。为人臣者。为人之子孙者。而后世不称非他也。中庸之不修故也。

中庸解第三

或问。洪范曰。皇建其有极。说者云。大立其有中者也。斯则与子所谓中庸之道。异乎同邪。曰与夫皇极大同而小异也。同者以其同趋乎治体也。异者以其异。乎教道也。皇极教也。中庸道也。道也者。出万物也入万物也。故以道为中也。其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此不亦出。入万物乎。教也者。正万物直万物也。故以教为中也。其洪范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此不亦正直万物乎。夫中庸之于洪范。其相为表里也。犹人之有乎心焉。人而无心则曷以形生哉。心而无人亦曷以施其思虑之为哉。问曰。郑氏其解天命之谓性。云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考夫郑氏之义疑。若天命生人。其性则从所感而有之也。感乎木神则仁性也。感乎金水火土之神则义礼智信之性也。似非习而得之也。与子所谓仁义礼智信其于性也必教而成之不亦异乎。幸闻其所以然。叟曰。快哉子之问。吾尝病郑氏之说不详。而未暇议之。然郑氏者。岂能究乎性命之说耶。夫所谓天命之谓性者。天命则天地之数也。性则性灵也。盖谓人以天地之数而生合之性灵者也。性乃素有之理也。情感而有之也。圣人以人之性皆有乎恩爱感激知别思虑狥从之情也。故以其教因而充之。恩爱可以成人也。感激可以成义也。知别可以成礼也。思虑可以成智也。狥从可以成信也。孰有因感而得其性耶。夫物之未形也。则性之与生俱无有也。孰为能感乎。人之既生也。何待感神物而有其性乎。彼金木水火土。其为物也无知。孰能谆谆而命其然乎。怪哉郑子之言也。亦不思之甚矣。如其说。则圣人者何用教为。而或者默尔然之。

中庸解第四

或曰。吾尝闻。人之性有上下。犹手足焉。不可移也。故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韩子曰。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孟子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而与子之谓性者疑。若无贤不肖也。无人之与畜也。混然为一不辨其上下焉。而足可加于首。首可置于足。颠之倒之。岂见其不移者也。子何以异于圣贤之说耶。叟曰。吾虽与子终日云云。而子犹顽而不晓。将无可奈何乎。子接吾语而不以心通。仍以事责我耶。我虽巧说。亦何以逃于多言之诛乎。仲尼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者。盖言人有才不才。其分定矣。才而明者。其为上矣。不才而昧者。其为下矣。岂曰其性有上下哉。故其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上智与下愚不移。次之苟以性有上下而不移也。则饮食男女之性。唯在于智者。而愚者不得有之。如皆有之则不可谓其性定于上下也。韩子之言。其取乎仲尼。所谓不移者也。不能远详其义而辄以善恶定其上下者。岂诚然耶。善恶情也。非性也。情有善恶。而性无善恶者何也。性静也。情动也。善恶之形见于动者也。孟子之言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者。孟氏其指性之所欲也。宜其不同也。吾之所言者性也。彼二子之所言者情也。情则孰不异乎。性则孰不同乎。或曰。然则犬牛犹人也。众人犹圣贤也。何以见乎众人。与圣贤耶。曰子诚不知也。犬牛则犬牛矣。众人则众人矣。圣贤则圣贤矣。夫犬牛所以为犬牛者。犬牛性而不别也。众人之所以为众人者。众人灵而不明也。贤人之所以为贤人者。贤人明而未诚也。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则圣人诚且明也。夫诚也者。所谓大诚也(夫或作大或作性)中庸之道也。静与天地同其理。动与四时合其运。是故圣人以之礼也。则君臣位焉。父子亲焉。兄弟悌焉。男女辨焉。老者有所养。少者有所教。壮者有所事。弱者有所安。婚娶丧葬则终始得其宜。天地万物莫不有其序。以之乐也。朝廷穆穆天下无忧。阴阳和也。风雨时也。凡有血气之属。莫不昭苏歌于郊社宗庙而鬼神来假以之刑也。则军旅狱讼理。而四夷八蛮畏其威。其民远罪而迁善。以之政也。则贤者日进。佞者绝去。制度大举。声明文物。可示于后世仁之则。四海安义之则。万物宜智之则。事业举信之则。天下以实应。圣人之以中庸作也如此。

中庸解第五

或者再拜而前曰。至哉吾子之言也。而今而后。吾知夫中庸之为至也。天下之至道也。夫天地鬼神无以过也。吾人非中庸则何以生也。敢问中庸可以学欤。曰是何谓欤。孰不可学也。夫中庸也。非泯默而无用也。故至顺则变。变则通矣。节者所以制其变也。学者所以行其通也。变而适义。所以为君子。通而失教。所以为小人。故言中庸者。正在乎学也。然则何以学乎。曰学礼也。学乐也。礼乐修则中庸至矣。礼者。所以正视听也。正举动也。正言语也。防嗜欲也。乐者。所以宣噎郁也。和血气也。视听不邪。举动不乱。言语不妄。嗜欲不作。思虑恬畅血气和平而中庸。然后仁以安之。义以行之。智以通之。信以守之。而刑与政存乎其间矣。曰如古之人。其孰能中庸也。而仆愿从其人焉。曰由书而观之。则舜也孔子也。其次则颜子也子思也。武王周公。则谓其能以中庸孝也。或曰。尧与禹汤文武周公。岂非圣人耶。其上不至尧。而下不及禹汤文武周公何谓也。曰孔子不言。而吾岂敢议焉。曰孟轲学于子思。其能中庸乎。曰吾不知也。曰唐世李翱其能中庸乎。曰翱乎其效中庸者也。能则未闻也。曰子能中庸乎。曰吾之不肖岂敢也。抑亦尝学于吾之道。以中庸几于吾道。故窃而言之。岂敢谓能中庸乎。或曰。仆虽不敏请事斯语。再拜稽首而退。

镡津文集卷第四

猜你喜欢
  佛说诸法本无经卷中·佚名
  卷二·佚名
  第二十一卷·佚名
  卷四·佚名
  大乘庄严经论 第五卷·无著
  摄 颂·多罗那他
  卷一·徐昌治
  天学初征·智旭
  卷第十六·佚名
  卷四百一十七·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一·佚名
  代序一:怀弘一上人 柳亚子·李叔同
  卷二百七十五·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二·明佺
  佛说善乐长者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监湖遗老诗序·贺铸

    监湖遗老诗序监湖遗老诗凡四百七十二篇其五字八句诗锻炼出入古今为集中第一其余大抵名家作也予少读唐实录与会稽石刻见贺季真弃官本末方开元天宝之间天下号无事文学士见贵重季真出入禁省冠道山友储副极当世华宠然一旦

  • 卷二十八·黄以周

      徽宗   △大观二年(戊子,一一○八)   1、正月壬子朔,受八宝于大庆殿,大赦天下。(《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八。案: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云:大观戊子元日,受八宝,大赦。如罢重法,分宗室,升班行,宝刑名,宽党锢,凡数十事。《玉海

  • ●卷四·陶宗仪

      ◎发宋陵寝吴兴王筠庵先生(国器),示余所藏唐义士传。读之,不觉令人泣下,谨录之。《传》曰:“辛亥秋,友人端叟倪君,过余溪上,示游杭杂藁,中有识唐玉潜事一篇。余读,大惊,顿足起立曰:“异哉!今世乃有此人,有此事。愿详告

  • 西南纪事卷十·邵廷采

    李定国刘文秀李定国李定国,字壹纯,陕西延安人。初从张献忠为盗,冒张氏。献忠养子四,孙可望年长,知书数,位第一。定国以能次之,刘文秀、艾奇能又次之。所至破阵屠城,而定国骁勇超逸,更称万人敌。献忠僭号成都,定国为伪安西将军,既

  • 五○二 谕内阁礼部尚书钟音着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佚名

    五○二 谕内阁礼部尚书钟音着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乾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乾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礼部尚书钟音着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孙腾传·李延寿

    孙腾,字龙雀,咸阳石安人。他从小就很正直,熟悉官场的情况。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北方骚乱,他归顺了..朱荣。不久,任神武帝高欢的都督长史。高欢任晋州刺史,又命他为长史,被朝廷封为石安县伯。高欢在信都起兵,孙腾常以他的忠诚参

  • 卷一百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二艺文略天文类第七【天文 历数算术】【臣】等谨按郑志天文类原分三门今依类编次其算法诸书专为天文而作者入天文门亦有与历数并合为帙者入历数门至算

  • 卷四十 职官十二·龙文彬

    ◎ 衍圣公(仍元官 )洪武元年,召孔子五十五世孙克坚至京师,待以宾礼,俾贪公禄,不视事。是年,诏克坚子希学袭封,改赐阶资善大夫正二品,别给银印。每入朝,班亚上相。予诰,还其祭田,备礼器、乐器、乐舞,置属官。每至京,中使慰劳,馆肴殊

  • 卷首六·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首六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六义 周礼大师敎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孔氏曰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程氏曰国风二雅三

  • 卷五 乡射礼第五之一·李如圭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释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释卷五    宋 李如圭 撰乡射礼第五郑目录云州长春秋以礼防民而射于州序之礼谓之乡者州乡之属乡大夫或在焉不改其礼射礼于五礼属嘉礼大戴十一小戴及别录皆第五郷

  • 卷九十二·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九十二士之孝事君忠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程颐传曰圣明在上则怀才抱德之人皆愿进于朝廷辅戴之以康济天下四既观见人君之德国家之治光华盛美所宜宾于王朝効其智力上辅于君以施泽天下故

  • 卷十九·李光坡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述注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述注卷十九安溪李光坡撰○大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注曰服王举动所当衣也位立处也出大命王之敎也入大命羣臣所奏行○掌诸侯之复逆注曰郑司农云复谓奏事也逆谓受

  • 儒佛异同论之二·梁漱溟

    佛教传入中国后,社会上抵拒之者固有其人,而历来亦有不少躬行修养之儒者领悟于彼此相通之处辄相附会而无辨焉,是不可不再一申论之。儒书足以征见当初孔门传授心要者宜莫如《论语》;而佛典如《般若心经》则在其大乘教中最为

  • 佛教与素食·太虚

    原夫素食为中国佛教徒特殊之美德,然仅指汉人而言。盖世界佛教徒因生活环境之各殊,亦有肉食者,特皆重在杀生耳。例如蒙、藏之喇嘛,禁止畋猎渔网,而不禁食羊餔牛酪。暹罗、缅甸之僧众,以沿门托钵而资生,故亦不择荤素。印度佛教

  • 佛教正信会缘起·太虚

    万物唯心,一心元觉;但常觉而不迷,便即心而是佛。何况人生难得,生性最灵,禀亲证一真如之妙明,具遍造十法界之威力!反性而究极之,自觉之道不胜其用焉;推物而普及之,觉他之道不胜其用焉;发挥之为万行,充足之为万德,觉行圆满之道不胜其

  • 卷第四·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四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应化圣贤(东土) 忻州一老翁因佛陀波利尊者游台山。老翁见乃问向什么处去。尊者曰台山礼文殊去。老翁曰大德见文殊还识否。尊者无对。 汾阳昭代云。今日庆幸。 云

  • 邮差总按两次铃·詹姆斯·M·凯恩

    《邮差总按两次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是美国作家詹姆斯·凯恩创作于1934年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开头第一段是“约在中午时分,我被人从运干草的卡车上扔了下来。前一天夜里,我从边境处纵身攀上卡

  • 仁山集·金履祥

    诗文别集。四卷,诗二卷。宋金履祥撰。履祥平生所著诗、文极多,后多散佚。其集原分类《非非存稿》、《仁山新稿》、《乱稿》(南宋灭亡后诗文稿)、《噫稿》(子亡后之所著诗文),作者生前可能曾经刊行,为其门人林景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