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苏逢吉传

苏逢吉,京兆长安人。汉高祖镇守河东,父悦为高祖从事,逢吉常代悦写奏记,悦对高祖说过。高祖召见逢吉,喜欢他精神爽秀,就用为节度判官。

高祖的性格刚强严肃,宾客官吏很少得到请见,逢吉能单独入见,终日侍立高祖的书阁中。当时公文堆积无人敢上报,逢吉取出装入怀中,等高祖心平气和时进献,高祖多认为可办,因此更加喜欢他。然而逢吉为人贪诈,品德差,喜欢杀戮。高祖曾经因为生日派逢吉清理狱囚以求福,叫作“静狱”。逢吉入狱中巡视监牢,不管犯人的罪轻重曲直都杀掉,然后报告说“:狱静了。”

高祖称帝,升逢吉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制度刚刚创立,朝廷大事都由逢吉决定,逢吉以此为己任。然平时不求学问,随意裁决,所以汉世无法度,不施德政,民众对其没有什么称赞的。

高祖入京,逢吉、苏禹皀同在中书,选拔官吏多半违背旧制。逢吉尤其广受贿赂,卖官鬻爵,众议沸腾。但是高祖依靠信赖这二人,所以没有人敢去告状。凤翔李永吉第一次到京朝见,逢吉认为永吉是秦王从日严的儿子,家世王侯应当有奇珍异宝,使人告知永吉,许给他一州,但是要送先王玉带做交换,永吉解释说没有,逢吉使人买一玉带价值数千缗,要永吉付款;前客省使王筠自从晋末出使楚这时才回来,逢吉估计他得到楚王很多贿赂,派人去要,答应给他一州做交换,筠不乐意,拿出行装的一半进献。他们都没得到一州的任命。

晋相李崧随契丹北去,高祖入京,把崧的房屋赐给逢吉,然而崧另外有田宅在西京,逢吉都强取了。崧从契丹回来,把宅券献给逢吉,逢吉不高兴,崧子弟多次出怨言。后来逢吉叫人告崧与弟屿、山义等下狱,崧自诬伏罪“:与家僮二十人,阴谋在高祖山陵作乱。”狱上书,逢吉改“二十人”为“五十人”。崧家被灭族。

那时,天下多盗贼,逢吉自己起草诏书下到州县,凡盗贼所居本家及邻居都灭族。有人劝逢吉说“:为盗灭族已不合王法,况且邻居呢?”逢吉不得已,才去掉族诛。郓州捕贼使张令柔尽杀平阳县十七村民众数百人。卫州刺史叶仁鲁率兵捕盗。当时十几个村民追盗贼入山中,盗已逃散,仁鲁从后至,把捕贼的村民当贼全部擒拿,割断脚筋放在山上,大声呼号,数日而死。听到的人都认为很冤枉,但逢吉认为仁鲁能干,因此天下由于捉盗贼到处乱杀人。

逢吉越贵越奢侈,说中书食堂的饭不能吃,叫家厨做山珍海味。继母死,不服丧。妻武氏死,叫百官州镇都交纳绫绢为丧服。武氏忌期未满,就安排他的儿子当官。他的庶兄从外地来没告诉他就去见他的儿子,逢吉大怒,借其他的事告知高祖用棍杖打死。

逢吉曾经跟随高祖征邺,多次乘酒兴在军中侮辱周太祖,太祖很恨他。后来隐帝即位,逢吉和李涛友善,示意涛请求罢免太祖和杨..的枢密使。李太后认为涛是离间大臣,罢涛相,用杨..兼平章事,大事由他决定,逢吉、禹皀形同虚设。乾..二年(949),加拜司空。

周太祖镇守邺城,不免去枢密使,逢吉认为枢密的职务方镇兼任不方便,与史弘肇争论,最后还是按弘肇的意见。弘肇埋怨逢吉异己,不久在王章家里饮酒,逢吉乘酒兴乱说,弘肇大怒。逢吉谋求出镇来回避弘肇,未成,别人问原因,逢吉说“:若舍此而去,史公要处分,我成齑粉了!”

那时,隐帝年少,重用小人。弘肇等人威制人主,帝与左右李业、郭允明等人都视为灾难。逢吉每次见到李业等人就用话来刺激,业等终于杀了弘肇,同逢吉权知枢密院。刚命令草诏听说周太祖起兵而停止。逢吉夜宿金祥殿东阁,对司天夏官正王处讷说:“昨晚一夜没睡着觉,看见李崧在身旁,生人接死人,不是好事啊!”周太祖至北郊,官军败于刘子陂。逢吉宿七里,夜与同宿酣饮,索刀要自杀,被左右阻止。次日和隐帝走到赵村,在民舍自杀。周太祖进京,割下他的头挂在树木杆上,就在李崧受刑的地方。广顺初(951),把西京一处庄宅赐给他的儿子。

猜你喜欢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张廷玉
  卷末 叙论三·王夫之
  宋史全文卷二十九上·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三·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佚名
  卷之六百八十二·佚名
  皇王大纪卷五十九·胡宏
  第一六五移光绪十四年五月十四日一一三二三—四三·佚名
  第四九提讯名单(堂谕)光绪七年十月十一日一一二○七-四·佚名
  卷七·苏辙
  卷九·郝经
  六○四 军机大臣等奏遵旨指驳明颜季亨撰《九十九筹》等情片·佚名
  钦定金史语解卷一·佚名
  张惠绍传·姚思廉
  贾岛传·欧阳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林外·唐圭璋

      外字岂尘,晋江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官兴化令,有懒窟类稿,不传。   洞仙歌   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橘里渔村半烟草。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

  • 第十六出 夫妇死节·王世贞

    【北混江龙】〔外上〕丹书飞电。只为那忠言逆耳怒龙颜。三章定典。一剑横天。看怨气撒成千里雪。愁云卷起万家烟。诉衷情寃深海样宽。望长安日暗天还远。舌吐了六曹兵马。汗淋了五府牌官。执笏垂绅满帝京。谁人能扫

  • 卷四十八·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四十八明 高棅 编七言絶句三羽翼王维少年行二首新丰羙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栁边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寄河上叚十六与君相见

  • 性情集巻二·周巽

    (元)周巽 撰○拟古乐府节士吟修竹生中林长松在幽壑严冬霜霰零枝叶不黄落夷齐归西山饿死无愧颜鲁连蹈东海一去竟不还苏武持汉节饥来啮寒雪遂使李陵惭去住难为别古人重义不顾身声名烈烈垂千春采薇啮雪辞金者寥寥千载空无

  • 班彪列传第三十·范晔

    班彪 子固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

  • ●卷二·黎庶昌

    「癸丑」咸丰三年,公四十三岁。正月,公在长沙督办街团,委在籍江苏候补知州黄廷瓒、安徽候补知县曹光汉编查保甲,以书函劝谕,不用公牍告示。又以书遍致各府州县土绅。其大致以为团练之难,莫难于集费,宜择地择人而行之;目前急务

  • 第十二册 天总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佚名

    第十二册 天总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天总二年四月来书云:金国之汗思欲和好,即归还旧地,誓告於天。我若怀前仇,阴谋杀害,肇起异端,则惟天鉴而诛我毛文龙。【原档残缺】等,若心口不一,阳奉阴违,违悖前盟,则上天鉴之,死於非命。我

  • ●一 汴京失陷·佚名

    靖康元年,正月初六日立春节。先是太史局造土牛,陈于迎春殿;至期,太常寺备乐,迎而鞭牛,此常仪也。是月初五日夜,守殿人闻殿中哭声甚哀,及击扑声,移更始止。洎明视之,勾芒神泪流滴沥,襟袖俱湿;牛首堕地,有刀斧痕。吏白有司,重加修补,以

  • 董昌传·欧阳修

    董昌,杭州临安人。最初隶属土团军,因功逐步提升为石镜镇将。中和三年(883),刺史路审中到州里来,董昌率兵挡驾,刺史不得进,董昌就自己管理州事,镇海节度使周宝控制不了他,于是上表请任董昌为刺史。董昌击破了刘汉宏,兵力增强了,

  • 卷二十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二十一恤民一康熙六年丁未五月丙午上谕吏部等衙门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近闻直隶各省民多失所疾苦顚连深可悯念

  • 卷三十一·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三十一谨制度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二月癸亥上谕九卿等自皇考升遐以来朕心哀慕无已一应典礼俱详考旧章务从隆备盖不敢以天下俭其亲也但上之所行下必效之向

  • 卷二十六田赋五·冯煦

    漕粮皖省额征漕粮正、耗米二十五万八千八百七十三石八斗一升二合八勺。豁除池州府铜陵县修坝,奉豁庐州府无为州建堤注缓,共米一百六十石七斗四升六合七勺,实征米二十五万八千七百一十三石六升六合一勺。随漕杂项本色米六

  • 卷十九·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十九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公食大夫礼第九之一郑目録云主国君以礼食小聘大夫之礼于五礼属嘉礼疏曰篇中荐豆六黍稷六簋庶羞十六豆此等皆是下大夫小聘之礼下乃别云

  •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六·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余云何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略说应知三因三果。何等为三。一者异熟因异熟果。二者福因福果。三者智因智果。云何异熟。谓略有

  • 为震华法师封龛·太虚

    诸法刹那生,诸法刹那灭,  刹那生灭中,无生亦无灭。兹维:震华法师,乘如实愿,兴化人间。具戒宝华,参学超岸。一坐道场于京口竹林,作育僧才而勤讲述;再转法轮于沪滨玉佛,弘布圣教而著史文。处声华能澹泊,历纷扰常宁静,卓然僧家师表

  • 卷第二十六(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二十六(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五分杂法佛在王舍城。尔时诸比丘与白衣共器食手相触数数洗。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应与白衣共器食。有比丘往亲里家。亲里言。我等非他亦非不净何不共食。

  •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道宣

    唐麟德元年终南山释道宣撰自法移东汉教渐南吴。佛像灵祥充物区宇。而群录互举出没有殊。至于瑞迹盖无异也。今依叙列而罕以代分。何者或像陈晋代而历表隋唐。或感化在人而迹从倚伏。故不获铨次于录而辩集之。&middot;

  • 维摩经玄疏·智顗

    凡六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又称维摩经略玄、维摩经玄义、净名玄义、净名玄疏、净名玄。本疏系以天台宗释经之定规‘五重玄义’来注释鸠摩罗什所译维摩经之玄旨,可视为维摩经概论之作。全书援引经论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