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诸法集要经卷第五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治心品第十一

  佛宣转诸法  说身为无常

  于酒及女人  慎勿生放逸

  此心犹彼王  于世得自在

  能令诸众生  堕于深险难

  由心造诸业  迷乱生怖畏

  智者善持心  住最上安隐

  能引生胜处  及牵入恶道

  若离垢寂静  即证真常果

  若乐说诸法  作意为先导

  由意清净故  则成殊胜行

  若人善制心  则不随心转

  弃背诸烦恼  如日除黑暗

  又彼心如冤  是冤非他起

  劫火然须弥  心火亦如此

  愚夫为心降  诸根得自在

  能生彼苦恼  去菩提则远

  冤从自心生  离心何所有

  能缚诸有情  牵至焰摩所

  若乐欲境界  不修习正法

  愚痴履邪道  则堕于地狱

  心如火中火  最上难调伏

  由彼难调故  当受于极苦

  若纵心自在  常生诸过失

  善离彼染欲  不为苦所逼

  由起如是心  则受如是果

  作善为净因  造恶得苦报

  由心造彼业  由业感于果

  心与业相应  即受轮回故

  若人由彼心  造作诸恶业

  为彼地狱火  长时而烧煮

  由心造诸罪  由心感其果

  当知彼心者  从因缘生起

  众生为心诳  自在作诸咎

  堕于地狱中  深生大恐怖

  当依于正法  不随心造恶

  善行常轻安  恶行唯非法

  一切唯心造  果亦从心得

  心若种种生  彼果亦如是

  心如彩绘者  画三界众生

  无有善安住  不随心动转

  又彼心为本  能生解与缚

  善业则解脱  不善乃缠缚

  众生堕业网  为心之所降

  不求趣菩提  如盲不见道

  是心唯一种  能造作诸业

  若业若彼心  则遍于三有

  又如彼五色  能种种显现

  缘五根诸尘  则处处随转

  如世间画者  诸人咸共睹

  当知心画师  巧妙无能见

  如壁图诸像  好丑随画工

  善不善业缘  皆由心造作

  是心常思惟  昼夜无暂住

  如其所造业  受报皆相似

  若为心伏者  乐作诸不善

  命终生恐怖  于苦无能免

  业则如彼画  随处而显现

  由心所作故  彼果则随转

  种种业差别  受报亦如是

  为心之所使  驰骋于三界

  若人随于心  则造一切业

  善调伏心者  则证真常乐

  是心随所趣  或暴恶轻动

  善哉调彼心  心静则无苦

  若人善制心  则除诸过患

  离过乃智人  于苦则不受

  诸苦从心生  了彼非他得

  逼迫难堪任  皆由心轻动

  天龙阿修罗  夜叉毕舍遮

  皆以心为主  遍于三有处

  心能引天中  及生于人世

  乃至诸恶道  如轮转无异

  心为境所牵  愚者则迷乱

  由意生爱故  住无量苦恼

  心唯一痴行  暴恶有大力

  可说不可见  念念速迁灭

  智者善调伏  心种种过患

  则超出魔网  得渡于彼岸

  心能生疑惑  谄曲多动转

  若依彼心者  乃求趣险难

  当离心过失  则诸根寂静

  不著罪非法  善达于实相

  得最胜禅定  从心因缘生

  堕于恶道中  亦由彼心起

  是心有力能  造作种种业

  于虚空境界  刹那不暂住

  彼心难了知  常无其形相

  引生于世间  匪心则不往

  身造作诸业  何去何所住

  彼果皆可见  彼心无能睹

  是心难调伏  痴暗无所见

  能引诸众生  速趣于地狱

  是心能作罪  亦能修福业

  了彼如幻化  常依于正道

  是心去不知  来亦无能见

  能牵诸有情  百千生往返

  利刃不能断  炽火不能烧

  愚暗无智人  则为彼所坏

  是业索坚固  能缚痴众生

  于百千生中  挽之而不断

  是心刹那顷  造善不善业

  能调彼心者  随处常安乐

  入彼六根门  乐著诸境界

  心牵彼有情  不觉堕险难

  虚空本明朗  水性常澄湛

  是心若如彼  引生殊胜善

  于境生寻求  常念于和合

  由心依诸根  如王将导从

  是心常奔驰  彼身随所往

  互相有力能  轮转三有海

  所造业周遍  皆由心使然

  若无善因缘  少乐不可得

  当规求正法  修习诸禅定

  心离诸过恶  如日出云翳

  若心善定住  则生于正见

  在家发净信  当免轮回难

  若心不造恶  过失则不起

  离烦恼清净  常生于天上

  是心随诸根  迅速而流转

  善防护心者  后则生诸天

  若为心所使  造作一切罪

  依止非法行  长处轮回中

  是心刹那顷  有百千生灭

  本性唯轻动  如幻化不实

  是心有大力  奔驰无暂停

  若智识寂静  则能善缚彼

  是心难调伏  令诸根动乱

  智者善任持  能达于彼岸

  是心唯无厌  知足索能缚

  善治彼心者  为世间智人

  是心缘欲境  常生于爱乐

  为善能息除  作恶则增长

  若人心寂静  见诸欲如毒

  愚者纵其心  耽之为美妙

  是心唯造作  彼业则随转

  由根境所生  令相应和合

  智者了知己  舍此获轻安

  彼色睹皆同  复何生异想

  一切色境界  为因能乱心

  善调彼心者  则离诸过咎

  如一谷种子  生色香有异

  由彼彼和合  各各随心起

  如世间匠者  善修彼机关

  依正法治心  彼则常安乐

  境界牵于心  愚者生适悦

  智慧有大力  速使令清净

  又彼心动转  遍缘诸蕴界

  及彼三有中  由无真实见

  又如大海中  风击波腾涌

  犹心境和合  随世间流转

  善业引于心  定招于胜果

  应当行善行  无复造诸恶

  心与定相应  如水无风动

  各从因缘生  随业所归趣

  是心极迅速  刹那而往返

  或缘彼天中  或趣于地狱

  心能断诸恶  复造一切善

  引至解脱门  故说心如是

  是心最轻捷  无有过彼者

  若不善防护  则常著于欲

  是心须臾顷  能造善恶业

  自性本轻动  寻求不可得

  是心来不知  去亦何所见

  缘合即暂有  缘散无所住

  是心非积聚  亦非彼长久

  非执持相应  一切处无睹

  心亦为强名  从和合而起

  牛粪与摩尼  二种亦如是

  色根等亦尔  各各从识生

  未见有一法  非和合而得

  如是彼境界  众生难除断

  若安住正法  于欲何所作

  是心极凶险  大力难调伏

  乐造作诸业  愚夫无知觉

  由造诸业故  则为流转因

  于三有之中  长受诸苦恼

  如染风等疾  灭非沉恶道

  彼贪等过患  定堕于地狱

  心过失最大  常造作诸恶

  风病亦非善  应当修胜行

  风等疾可瘳  身殒则随散

  彼贪病不然  百千生长在

  当知贪等病  与风有差别

  善修殊胜行  得离贪过失

  是心如医王  善治意过患

  非如彼世间  唯疗于身病

  心起善思惟  则不生诸染

  愚者无正法  则堕于险道

  若人乐禅定  依止于山林

  愚夫不寂静  多起其违诤

  是心如画者  遍绘诸形像

  皆由彼造作  周流于五趣

  世画虽巧妙  图百千种类

  业画极广大  三界为其帧

  画若干众生  随五趣流转

  由业广大故  处处悉周遍

  又彼心画师  能画诸业网

  世间有情等  皆为彼所缚

  又风雨烟尘  皆能损其画

  百千俱胝劫  业画常如故

  大地有散坏  海水亦枯竭

  唯业画长存  随处而显现

  诸业常相随  彼果无差忒

  众生纵其心  流转于诸趣

  若人心著乐  求趣欲境界

  不断不善业  定堕于苦难

  是故当制心  彼极恶可畏

  乐欲境和合  爱毒常充满

  不顾其险难  于欲常追求

  乐坏苦相应  自受其果报

  若人怖恶趣  其心常寂静

  由彼寂静故  增长于慧命

  是心有大力  暴恶难防护

  智者善调伏  得离诸忧怖

  离恶语言品第十二

  智者离恶言  常发于正语

  令他生爱乐  善住菩提道

  常赞清净行  离垢染言说

  若乐恶言者  当堕于恶趣

  若发虚妄言  则舍真实法

  亦坏他世善  无恶而不作

  若人虚妄言  为他所嫌恶

  长受轮回苦  无由生诸天

  善人咸见弃  为众之所怒

  障碍诸善法  皆由恶言故

  是人于世间  口则如利斧

  自断坏其身  皆由恶言故

  令他起暴恶  增长一切罪

  能生诸过患  皆由恶言故

  由语无真实  为人所轻贱

  以是因缘故  后堕于饿鬼

  智人无虚言  虚言返招咎

  口气常臭秽  后受诸苦报

  若舍真实行  则远离正法

  由离正法故  生无量苦恼

  若发真实言  为人所尊重

  得如来称赞  正法之明炬

  常说解脱言  不舍于真实

  当知如是人  趣圣之阶渐

  若人无真实  后转为女身

  常习虚妄言  则堕于恶趣

  此真实正道  是诸佛所说

  为最胜法财  作第一救护

  真实如至宝  庄严中最胜

  如净无垢目  光明常炽盛

  真实如宝藏  无价用无尽

  若能行是行  人中为最上

  如世间王者  以妙宝庄严

  智人真实言  如诸天严饰

  虚言为深过  如毒中之毒

  由此为因故  则堕于恶趣

  非父亦非母  及亲眷朋属

  唯彼真实行  余无能救护

  若近虚妄人  如触地狱火

  由不生怖畏  则为彼烧害

  是火极炎猛  尚能烧大海

  何况无智人  如然于草木

  是故当一心  毕竟不妄语

  若能远离者  则无诸忧恼

  若乐彼妄语  常舍离真实

  是人唯自咎  舍宝取瓦砾

  若人不了知  好发虚妄言

  堕于地狱中  长时受极苦

  真实语非难  无智不修习

  能庄严行人  于善皆成就

  真实为上善  虚妄为深咎

  愚人舍功德  而取于过患

  诸苦恼种子  皆从妄语生

  若人能远离  获无垢寂静

  若发真实言  为人所喜见

  当知虚妄者  常作诸不善

  若人语真实  心喜如诸天

  愚者由妄言  常怖未来苦

  真实第一善  虚妄最极恶

  离过求功德  人中无过上

  常生于胜处  受用诸快乐

  善求趣菩提  皆因真实故

  若人不远离  增上虚妄言

  常生于难处  备受诸苦报

  真实为胜道  虚妄非善因

  不从余方来  非因他所得

  佛说彼真实  能离诸苦恼

  为最胜明灯  除病之良药

  如毒与甘露  二种皆依舌

  毒如彼妄言  甘露同真实

  住决定真实  当取彼甘露

  若起虚妄者  如愚返求毒

  由起虚妄故  定为彼所坏

  如世饮毒者  不久而自丧

  于身则非安  于他岂能益

  自他唯有损  何用虚妄说

  又世间诸毒  一发毙即止

  虚妄毒不然  百千生破坏

  佛说解脱道  以真实为本

  净行而庄严  常生殊胜处

  众生随自业  堕彼爱河中

  唯乘真实舟  则能超越彼

  众生不善因  皆从爱所起

  堕于恶道中  真实能救度

  如金刚坚利  能摧破诸山

  彼真实胜能  善息除烦恼

  真实二世益  由如无尽财

  善分别诸法  其心常安隐

  或有恶比丘  其性多碜毒

  常说虚妄言  彼心唯轻动

  善人咸弃舍  为世之所恶

  视之如冤贼  由无真实故

  谓由彼妄语  能坏于自他

  既无于少益  云何不弃舍

  若人起妄语  感口气常臭

  诸天咸远离  贫穷无依怙

  若人起妄语  动止无安隐

  世间出世间  常离于正道

  若不舍妄语  当受极苦果

  如是诸众生  自求趣恶道

  当知真实人  为世所尊重

  是故舍妄言  常修斯胜行

  真实则不害  常生于慈愍

  为正法之藏  生天之要行

  众生堕地狱  及焰摩鬼趣

  皆因妄语故  智者为深诫

  如刀火毒药  如罥索鬼使

  当知彼妄语  招苦报实重

  若不怖业果  命终皆现前

  当离彼恶言  常乐真实说

  不则集众苦  生下劣种族

  两舌互相生  展转无穷极

  彼两舌恶报  则堕于地狱

  念念常烧然  自受其极苦

  于诸秘密教  潜心而破坏

  如两口两舌  己过常覆蔽

  若人离两舌  住决定寂静

  离眷属缠缚  不生和合想

  两舌如恶蟒  常处于窟穴

  若离彼过者  则无诸灾横

  若人发恶言  则如碱卤地

  由舌生毒故  众人皆见弃

  如见利刀杖  何不生怖畏

  若乐彼恶言  则为所损害

  舌如彼炽火  心则如其薪

  恶言如猛焰  焚烧诸众生

  若人以爱语  世间咸恭敬

  见者生欢喜  视之如父母

  爱语最为善  能生殊胜乐

  无尽诸热恼  皆使令清凉

  爱语能生天  为胜功德聚

  亦如彼良朋  是最上寂静

  于真实经典  违背不修习

  如诸佛所观  彼舌唯片肉

  常乐说真实  具足诸功德

  后得生天中  此舌则如宝

  若人心妄想  为彼爱欺诳

  他财己愿取  何能生天趣

  妄想造诸恶  愚痴无暂舍

  自受诸热恼  如油沃炽火

  妄想求诸果  无因何所得

  众苦由之生  毕竟当远离

  又愚痴众生  乐行于损恼

  其心常恚恨  则如彼毒虺

  自性唯险恶  常捶打于他

  热恼镇烧然  彼定无少乐

  无名闻利养  无亲眷朋属

  由心乐损害  人神咸不护

  若乐损害者  如黑暗之聚

  令他生恚恼  此说为深咎

  不害最为善  能安乐众生

  常修如是因  当得菩提道

  口虽说正法  其心唯不善

  非如世盗者  此法中大贼

  若善说法者  当如说而行

  则离烦恼垢  求趣真实果

  为由妄语故  多说世俗事

  无量出世法  少分不能解

  当乐谈真谛  不习世俗言

  若依世俗者  为轮回所缚

  乐作非福业  决定无乐因

  离出世法财  是智者所说

  师示利益言  愚痴不受教

  后招于苦难  其心徒悔恼

  若人真实言  心中常喜悦

  诸天咸卫护  世间皆恭敬

  由世恭敬故  增长善名称

  常修真实行  定得生天中

  若人虚妄言  恼乱一切众

  为众之所怒  虽活即如死

  若人虚妄言  如利刀伤割

  坏真实功德  彼舌何不堕

  若人虚妄言  则如炽火聚

  亦如彼毒蛇  皆从其口出

  妄言毒第一  胜地生诸毒

  损恼诸众生  地狱彼先得

  若人虚妄言  诸恶集其舌

  如从自口中  出便利脓血

  是人舌如索  能牵趣恶道

  破坏法桥梁  皆由说妄语

  非佛非净戒  非父亦非母

  是人由恶慧  于苦无能救

  若人说妄语  彼速自轻懱

  智者咸舍去  诸天皆远离

  不摄护语言  常生于嗔恚

  斯人鲜福德  所至则多苦

  他乐则生嫉  他恶不能掩

  当知如是人  定堕于恶道

  愚人空妄说  而不能修作

  彼言行相违  当受无量苦

  自不住正法  乐谈他密事

  是人于世间  高心无智慧

  若人于正教  违背而不信

  十万尼浮陀  常受地狱报

  若人虚妄言  愿乐造诸恶

  五十六浮陀  常受地狱报

  乐作彼恶因  见浊无真实

  如是愚痴人  转增其黑暗

  真实第一财  坚固无能动

  依之生天上  登常乐之门

  是故应一心  常念真实法

  是人得最上  不生不灭处

  此真实功德  能生寂静乐

  智者离妄言  诸佛所称赞

    诸法集要经卷第五

猜你喜欢
  佛说谏王经·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五·佚名
  卷五·佚名
  卷第六十·佚名
  卷十·佚名
  所欲致患经·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六卷·圆照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八·佚名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第三·佚名
  佛说阿弥陀经疏·元晓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澄观
  卷第三十四·居顶
  第七卷·佚名
  缁门警训卷第九·如卺
  重纂保国寺志序·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关汉卿

    (李嗣源引番卒子上,云)桃暗柳明终夏至,菊凋梅褪又春回。某乃李嗣源是也。过日月好疾也,自从在潞州长子县讨了那个孩儿来家,今经十八年光景也。孩儿十八岁也,学成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寸铁在手有万夫不当之勇。孩儿唤做

  • 卷270 ·佚名

    钱惟演 槿花 绮霞初结处,珠露未晞时。 宝树宁三尺,华灯更九枝。 亭亭方自喜,黯黯却成悲。 欲作处烟散,犹怜反照迟。 钱惟演 禁中庭树 紫闼分阴地,凡条擢秀时。 高枝接温树,密叶覆辛夷。

  • 第二回 是逃命计·蒲松龄

    诗曰:路上行人笑老张,爷俩都受后娘降;自家惯用越铪计,又把家传教令郎。四句歪诗题过,却说那张讷听了他老子的言语,就一溜烟跑到赵家庄,一直照着那瓦门楼钻将进去。他姑看见说:"这是谁家的孩子?"张讷说:"你看俺姑,你就不认的我了

  • 卷第二百三十五·胡三省

    唐纪五十一〔起阏逢阉茂(甲戌)六月,尽上章执徐(庚辰),凡六年有奇。〕《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贞元十年〔(甲戌、七九四)〕1六月,壬寅朔,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薨。其子殿中侍御史缄与抱真从甥元仲经谋,秘不发丧,诈为抱真表,求以职事授缄;

  • 书籍简介·佚名

    本书(六册一、○四六面六二七、六○○字)凡六十五卷、卷首五卷,清乾隆五十三年廷臣奉敕撰。书集肆应台湾林爽文事变所降谕旨、批答、奏章,分析月日,按次编排而成,为一部清廷镇压当年台湾革命之详细纪录。卷首五卷,为「御制诗

  • 八八六 署理两江总督萨载奏续缴应禁书籍折(附清单一)·佚名

    八八六 署理两江总督萨载奏续缴应禁书籍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七年六月初四日署理两江总督臣萨载谨奏,为续缴应禁书籍,仰祈圣鉴事。窃照江宁书局收缴违碍书籍,屡经奏明委员解京,并经抚臣闵鹗元会折具奏,请再展限一年,饬属实力

  • 目录·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史记正义目录帝纪卷一        史记一五帝卷二        史记二夏卷三        史记三殷卷四        史记四周卷五        史记五秦昭襄王庄襄王卷六       

  • 辛琛传·李延寿

    辛琛,字僧贵。从小失去父亲,曾到友人那里,见人家的父母都安然无恙,很感伤心,涕泪良久。出仕后,任奉朝请、荥阳郡丞。太守元丽好使酒任性,辛琛常常劝阻他。元丽醉酒后常令从人关上房子的门说“:不要让郡丞辛琛进来看见了。”孝

  • 晋纪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己未、299)·司马光

    晋纪五 晋惠帝元康九年(己未,公元299年) [1]春,正月,孟观大破氐众于中亭,获齐万年。 [1]春季,正月,孟观在中亭击溃氐人,抓获齐万年。 [2]太子洗马陈留江统,以为戎、狄乱华,宜早绝其原,乃作《徙戎论》以警朝廷曰:“夫夷、蛮、戎、狄

  • 卷八·刘瑾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通释卷八元 刘瑾 撰诗朱子集传豳一之十五豳国名在禹贡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虞夏之际弃为后稷而封于邰及夏之衰弃稷不务弃子不窋【迍入声】失其官守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孔氏曰韦昭以为不窋当大康之时

  • 提要·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诗沈        诗类提要【臣】等谨案诗沈二十卷国朝范家相撰是编乃其释诗之说家相之学源出萧山毛奇龄奇龄之说经引证浩博喜于诘驳其攻击先儒最甚而盛气所激出尔反尔其受攻击亦最甚家

  • 今之教者(1)·戴圣

    ——对症下药治弊端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2),多其讯言(3),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4)。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5),其求之也佛(6)。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7),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8)

  • 卷三百五十七·佚名

    △初分多问不二品第六十一之七善现,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以四念住故护念是菩萨摩诃萨。不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故护念是菩萨摩诃萨。善现,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以空解脱门故护念是菩萨摩诃萨。不以无

  • 卷第七十四·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善财童子于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所,得菩萨解脱已,忆念修习,了达增长。渐次游行,至岚毗尼林,周遍寻觅彼妙德神,见在一切宝树庄严楼阁中,坐宝莲华师子之座,二十亿那由他诸天恭敬围绕,为说菩萨受生

  •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上·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僧三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众所知识得陀罗尼。成就辩才乐说无尽。安住三昧而不动转善能了知无尽之慧。得深法忍入深法门。于诸

  • 第九品·佚名

    第一章 功德论今称功德论。此处“于自宗,以见诸行为过患,见涅槃为功德者许有结断”。然而“其二中之一方取自说,唯见功德其人有结断”者,乃安达派之邪执。一(自)于见功德者有结之断耶?(他)然。(自)以作意诸

  • 大师与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

    魔王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率随从走访1930年代的莫斯科,遇见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和青年诗人伊凡。他们不信鬼神,沃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了柏辽兹当天的死亡。伊凡目睹柏辽兹被电车辗死。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

  •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楚圆

    全一卷。全称慈明禅师五会住持语录。又作慈明和尚语录。宋代僧石霜楚圆撰,黄龙慧南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编集楚圆于袁州广利寺、潭州道吾山、潭州石霜山崇胜院(寺)、南岳山福严寺等处之示众、上堂语,及机缘、勘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