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胜境界最易著魔
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希望)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的确)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不的确,以若果实是,不至因念与《观经》不合而隐。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缘,但不宜常欲见像,但至诚礼拜而已,庶无他虑。
临睡目前白光,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虽属善境,不可贪著,以后不以为冀望,当可不现。窥汝根性似是宿生曾习禅定者,故致屡有此相也。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皈依莲池大师,大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于魔羂(juàn绳套),后遂不知矣。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著,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
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其过殊非浅浅。二句经文,未见所出。盖亦宿生记忆之文,未必即经中文也。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复何慧昭居士书二)
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著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念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妄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复传度和尚书)
猜你喜欢 卷第四·佚名 虚堂录序·丹霞子淳 中本起经卷上·佚名 卷第三十二·宝唱 佛祖统纪序·志磐 介 绍 名 医·太虚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一卷·灌顶 第二卷·佚名 卷二·佚名 中观论疏卷第三(本)·吉藏 阿惟越致品第十五·佚名 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佚名 余 论·多罗那他 24.结论·佛音 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