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家庭教育

●人家欲兴, 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 必由家规颓废始。欲子弟成人, 须从自己所作所为, 有法有则, 能为子弟作榜样始。此一定之理。今欲从省事省力处起手, 当以因果报应, 为先入之言。使其习以成性, 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此诚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书一】四九

●子弟之成, 唯在家教。凡属子女, 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 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 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惯, 且无论无天姿、无善教, 即有天姿、有善教, 亦只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而已。世有才高北斗, 学富五车, 而其所作所为, 皆仗此聪明, 以毒害生灵、毁灭道义者。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文王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与《大学》欲治天下国家者, 必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起, 同一旨趣。此儒门教人希圣希贤之无上秘诀。舍是而求, 皆其末耳。【书一】六二

●为今之计, 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 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 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 若识字通文理, 则所生子女, 便易为学矣。)每一块纸方, 只写一字, 不可两面俱写。若两面写, 则便同记口歌矣。日限几字, 每日将认过熟字, 又须遍认一二过。不上年余, 便认许多。后读书时, 凡读过者, 通皆认得, 不致有只记口歌之弊。凡彼力能为者, 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如洒扫、执侍等)。凡饮食衣服, 勿令华美。但凡抛撒五谷, 及损坏什物, 无论物之贵贱轻重, 必须告其来处不易, 及折福损寿等义。倘再如此, 定遭扑责, 决不放过。如此则自能俭约, 断不致奢侈暴殄。及能读书, 即将《阴骘文》、《感应篇》, 令其熟读, 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 合于善者, 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 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 科甲冠于江浙, 历代以来, 遵行二书, 其家状元甚多, 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 如水有堤, 岂有不能成器, 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 其基在此。此而不讲, 欲成全人, 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

然读书之时, 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 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 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 举凡文字道理, 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 以开其眼界, 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 无由上进矣。能如是, 则有天姿者, 自能有为。无天姿者, 亦为良善。独善兼善, 自利利他, 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书一】六二

●教子女, 当于根本上着手。所谓根本者, 即孝亲济众, 忍辱笃行。以身为教, 以德为范。如熔金铜, 倾入模中。模直则直, 模曲则曲。大小厚薄, 未入模之先, 已可预知, 况出模乎。近世人情, 多不知此。故一班有天姿子弟, 多分狂悖。无天姿者, 复归顽劣。以于幼时失其范围。如熔金倾入坏模, 则成坏器。金固一也, 而器则天渊悬殊矣。惜哉!佛以无我为教。今人每每稍有知见, 便目视云汉。是以知文字义理为佛法, 而不知以修身净心, 灭除我相, 力修定慧, 以期断惑证真为佛法也。【书二】五

●窃谓父母爱子, 无所不至。唯疾病患难, 更为婴心。小儿甫能言, 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 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即令宿世少栽培, 承此善力, 必能祸消于未萌, 福臻于不知。而关煞、病苦等险难, 可以无虑矣。稍知人事, 即教以忠恕仁慈, 戒杀放生, 及三世因果之明显事迹。俾习以成性。在儿时不敢残暴微细虫蚁, 长而断不至作奸作恶, 为父母祖先之辱。【书二】三

●子弟之有才华, 有善教, 则易于成就正器。无善教, 则多分流为败种。今日之民不聊生, 国步艰难, 几于蹶覆者。皆有才华无善教者, 渐渐酿成之也。无才华, 固宜教其诚实。有才华, 益宜教其诚实。然诚实亦可伪为。最初即以因果报应, 及人之一举心动念, 天地鬼神, 一一悉知悉见, 作常途训诲。而《阴骘文》、《感应篇》, 必令其熟读。且勿谓此非佛书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浅近, 若以远大之深理言之, 则难于领会。此等书, 老幼俱可闻而获益。而况德无常师, 主善为师乎。佛尚以死尸、粪秽、毒蛇, 令人作观, 以之证阿罗汉者, 逾恒河沙。况此种贴实存养省察之言句乎。【书二】五

●在凡夫地, 不能无病, 亦不能任而不治。其治之之法, 最省力、最得益处, 在以病为药。以病为药, 则病不为累矣。即如爱子女之病, 决不能断。不妨即以此爱为本, 必欲使子女生为正人, 没生净土。此其爱, 乃以世间凡情, 成就出世圣果。若不善用爱, 任性娇养, 则与杀其身, 过百千万亿无量无边多多倍。国之灭亡, 民之涂炭, 皆此种不洞事之父母酿成之。可不哀哉!【书二】六

●欲子孙之不趋败途, 共入正道者。当以《感应篇汇编》、《阴骘文广义》, 为定南针。则世俗习染之恶浪滔天, 黑云障日, 亦不至不知所趋, 而载胥及溺。否则纵令风平浪静, 天日昭彰, 亦难保不入洄澓, 而随即沉溺矣。况绝无风平浪静、天日昭彰之望之世道人心乎。须知阴德二字, 所包者广。成就他人子弟, 令入圣贤之域, 固属阴德。成就自己子弟, 令入圣贤之域, 亦是阴德。反是, 则误人子弟, 固损德。误己子女, 亦损德。力能兼及, 何幸如之。否则且就家庭日用云为, 以作为圣为贤之先容。正所谓即俗修真, 现居士身而说法者。祈以此意, 与令友, 及一切知交, 剀切言之。亦未始非己立立人, 自利利他之一端也。【书二】四五

●周之开国, 基于三太。而文王之圣, 由于胎教。是知世无圣贤之士, 由世少圣贤之母之所致也。使其母皆如三太, 则其子纵不为王季、文王、周公。而为非作奸, 盖亦鲜矣。而世人只知爱女, 任性骄惯, 不知以母仪为教。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人少时常近于母, 故受其习染最深。今日之人女, 即异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家国, 当以教女为急务。勿曰此异姓之人, 吾何徒受此忧劳哉?须知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 即属莫大功德。况女能德镇坤维, 其子女必能肖其懿范。荣何如之!况自己子孙之媳, 亦人家之女乎。欲家国崛兴, 非贤母则无有资助矣。世无良母, 不但国无良民, 家无良子。即佛法中赖佛偷生之蟒流僧, 一一皆非好母所生。使其母果贤, 断不至下劣一至于此, 惜哉!【书二】二

●汝家属甚多, 倘诸弟妇、令妹、令女等, 学堂归来, 宜以因果报应, 及念佛利益, 与之谈论。俾彼等各各心中自知己心与天地鬼神相通, 与弥陀慈父相通。由兹断除恶念, 增长正信。俾彼现在堪为人之贤妻, 将来堪为人之贤母。以此风于乡邑, 是亦治天下国家之根本法錀也。菩萨随俗利生, 并不另起炉灶。对病发药, 令彼各各就路还家而已。现今学堂中妇女, 多多妄生异图, 拟操政权。不知各守本分, 相夫教子, 乃天下太平之根本。以故周之王业, 基于三太。彼太姜、太任、太姒, 乃女中圣人。但以阴相其夫, 胎教其子为事。今人不此是学, 其所计虑, 皆为乱天下之媒糵, 可胜道哉?【书二】四

●人生世间, 善恶各须辅助, 方克有成。虽天纵之圣, 尚须贤母贤妻, 以辅助其道德, 况其下焉者乎!以故太任有胎教, 致文王生有圣德。故《诗》赞其“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然此但约文王边说。若论太姒之德, 固亦可以辅助文王之道。如两灯互照, 愈见光明。两手互洗, 方得清净。观思斋太任、太姒嗣徽音之说, 可以知矣。由是言之, 世少贤人, 由于世少贤母, 与贤妻也。良以妻能阴相其夫, 母能胎教子女。况初生数年, 日在母侧。亲炙懿范, 常承训诲, 其性情不知不觉为之转变, 有不期然而然者。余常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 又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 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盖谓此也。以天姿高者, 若有贤母以钧陶之, 贤妻以辅翼之, 自可意诚心正, 明明德, 止至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即天姿平常者, 亦堪循规蹈矩, 作一守分良民。断不至越理犯分, 为非作奸, 以忝所生, 而为世害也。惜世人梦梦, 不以尽伦守分教女, 使日唯从事于妆饰, 此外则一无所讲。

异日为人妻、为人母, 不但不能相夫教子, 以成善士, 或反相之教之以成恶人。由是言之, 教女一事, 重于教子多多矣。而余所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 及治国平天下之权, 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乃真语实语也。近世学风大开, 女子入学, 多被不知教本之教员所误。从兹不以尽伦守分, 宜室宜家, 相夫教子为事。各各皆欲操政权, 作长官。越分计虑, 习为狂妄, 亦可慨也!安得有长民者, 极力提倡, 令其在家庭中培植。俾修齐治平之效, 出于不知不觉、了无形迹中, 则何幸如之。【杂著】十三

●为人子者, 父母之德, 固宜表彰。其表彰之法, 注重躬行。必须克己复礼, 闲邪存诚。知过必改, 见义必为。明因识果, 戒杀放生。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生信发愿, 持佛名号。自行化他, 同生净土。能如是者, 人纵不知其父母之德, 而以景仰其人之德, 并景仰其父母祖宗之德。以为潜修已久, 故有如是之令嗣。否则纵父母祖宗有懿德, 人所共知。因其人不肖, 必疑其父母祖宗虽有懿德, 或复兼有隐恶。否则懿德之门, 何为出此不肖之子孙耶?以是知立身行道, 即为表彰父母祖宗之德。为人子者, 宜如何主敬慎独, 躬行实践, 以期无忝所生也。【杂著】十四

●世有贤母, 方有贤人。古昔圣母, 从事胎教, 盖钧陶于禀质之初, 而必期其习与性成也。世以“太太”称女人者, 盖以太姜、太任、太姒三圣女, 各能相夫教子, 以开八百年之王业者, 用称其人焉。光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 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尝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者, 盖指克尽妇道、相夫教子而言也。无如今之女流, 多皆不守本分。妄欲揽政权, 做大事, 不知从家庭培植。正所谓聚万国九州之铁, 也铸不成此一个大错。以故世道人心, 愈趋愈下。天灾人祸, 频频见告。虽属众生同分恶业所感, 实由家庭失教所致。以故有天姿者, 习为狂妄。无天姿者, 狎于顽民。使各得贤母以钧陶之, 则人人皆可为善士。穷则独善, 达则兼善。夫何至上无道揆, 下无法守, 弊窦百出, 民不聊生乎哉。【杂著】十五

●但求不饥不寒, 何思财发巨万。遗子黄金满籯, 不如教子一经。祖德若亏, 便当愧死。祖业纵亏, 有何所伤。【书一】十七

●富贵人家子弟, 多不成器, 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 或偏与钱财, 或偏令穿好衣服。钱随彼用, 则必至妄吃致病。若为彼存以生息, 余不得者, 于父母生嫌心, 于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 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若女有钱, 出嫁必以钱自骄, 或轻其夫, 或不洞事, 以钱助夫为不法事。欲儿女成贤人, 当为培福, 不当为积财。财为祸本, 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 皆由无钱, 自勤而来。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产一空。故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籝, 不如教子一经。”能读则读, 不能读, 或农或工或商, 各有一业, 为立身养家之本。女子若有钱, 明道理, 钱固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 则害其女, 并害其婿, 并害其外孙孙女矣。【书二】六一

●人之一生成败, 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 宜知好歹, 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 学弟, 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 精力强壮, 宜努力读书。凡读过之书, 当思其书所说之事, 是要人照此而行, 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 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 好领会。宜常读常思, 改过迁善。于暇时, 尤宜念阿弥陀佛, 及观世音菩萨, 以期消除业障, 增长福慧, 切勿以为辛苦。古语云:“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 后来纵然努力, 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 记性退半, 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 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 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 即居心动念, 亦当如此。起好心, 即有功德。起坏心, 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 必须存好心, 说好话, 行好事, 有利于人物, 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 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 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 与此丑像, 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 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 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 则幸甚幸甚。【书一】九九

猜你喜欢
  指要钞序·知礼
  普陀洛迦新志卷十·王亨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五·楚石梵琦
  卷第三·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五[宋铭]·惟白
  般若灯论释 第八卷·清辨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目錄·明雪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佚名
  净心诫观法序·道宣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卷·宝亮
  卷五十(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百论疏卷下·吉藏
  卷第十三(第二诵之七)·佚名
  斥欧阳竟无之魔说·印光
  大悲妙云禅师传·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二·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四十二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十二 杨方【字公回少好学有异才司徒王导辟为掾转东安太守迁司徒参军事补高梁太守後以年老弃郡归终於家】 合欢诗二首 虎啸谷风起龙跃景云浮同声好相应同气自

  • 卷五·沈德潜

    边贡贡字廷实,历城人。弘治丙辰进士,历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华泉边幅较狭,而风人遗韵,故自不乏。李、何、边、徐并名,有以也。【再送王文熙】夜久河汉横,春堂别灯黯。风凄鸟初动,露重花犹敛。明发不在兹,重关为谁掩?【赠尚子】意

  • 邓千江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邓千江(生卒年不详)临兆(今属甘肃)人。金初士子(刘祁《归潜志》)。词存《望海潮》(上兰州守)(题一作“献张六太尉”)一首,见《中州乐府》。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评此词“可与苏子瞻《百字令》、辛幼安《摸鱼儿》相颉颃

  • 帝纪第二 文帝下·令狐德棻

    魏大统元年春正月己酉,进太祖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改封安定郡王。太祖固让王及录尚书事,魏帝许之,乃改封安定郡公。东魏遣其将司马子如寇潼关,太祖军霸上,子如乃回军自蒲津寇华州,刺史王罴击走之。三月,太祖以戎役

  • 列传第三十九 齐宗室诸王上·李延寿

    赵郡王琛 子睿 清河王岳 子劢 广平公盛 阳州公永乐 襄乐王显国 上洛王思宗 子元海 弟思好 平秦王归彦 兄子普 长乐王灵山 神武诸子赵郡王琛,字元宝,齐神武皇帝之弟也。少便弓马,有志气。封南赵郡公,累迁定州刺史、六州大

  • 卷二十四·连横

    艺文志台湾三百年间,以文学鸣海上者,代不数睹。郑氏之时,太仆寺卿沈光文始以诗鸣。一时避乱之士,眷怀故国,凭吊河山,抒写唱酬,语多激楚,君子伤焉!连横曰:吾闻延平郡王入台之后,颇事吟咏。中遭兵燹,稿失不传。其传者北征之檄,报父之

  • 卷之一千四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岁时广记卷二·陈元靓

    宋 陈元靓 撰夏礼记乡饮酒曰南方曰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太经曰夏者物之修长也董仲舒策曰阳常居大夏以生育长养为事淮南子曰夏为衡衡者所以平万物也前汉律厯志曰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夏假

  • 卷之四十五  三朝聖諭錄上(明)楊士奇 撰·邓士龙

    (三朝聖諭錄,三卷,明楊士奇撰。楊士奇,名寓,以字行,號東里。早孤力學,授徒自給。建文初以薦入翰林,與編纂太祖實錄。成祖即位,入內閣典機務。仁宗時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未幾,命為兵部尚書。修太宗實錄,為總裁之一。宣宗即位

  • 第六章 人所尊尚之苦·梁启超

      富人之苦:人之所望者富,所求者富,富者宜无不乐也耶?则又大有不然者。吾见富者之忧苦又与贫者无异矣。夫凡富者必有田畴,而田则有水旱之苦、加税之苦。加拿大之鸟士威士开埠,有富人焉,全埠皆其地也,及英国加税而埠不盛,彼

  • 尧曰篇第二十·钱穆

    (一)尧曰:咨!尔舜!天之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舎。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四   訶棃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非彼證品第四十   答曰.不然.四大是假名。汝雖言阿毗曇中說堅相是地種等.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佛自   說堅依

  • 清信士女之学佛以完成正信为要素·太虚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广州佛教居士林讲──以我观察整个佛教所得的结果,佛教自从印度传至中国,从中国复传至日本等处,在佛教史上虽分宗别派,有各种宗派的区别,但这是因佛法流传到各时代各处所随机缘之所宜而发生的,决不是佛

  • 卷第三十五·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五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论藏 释经论第一之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 (南颇牧用军最北用军最精宜威)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将释经义,总

  •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于时师子步雷音菩萨。复问文殊师利。发意久如应发道心。文殊答曰。止族姓子。勿怀妄想。一切诸法皆无所生。假使有说我发道心吾当行道堕大邪见。所以者何。今观察心都永不见。心发

  •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二十卷·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二十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如青琉璃最胜最妙。彼香台阁周匝。所有最胜天花彼等不种。以菩萨业报力故。自然出生彼台阁中。复有最胜最上妙鬘。间错围绕周匝四边。彼等一切于彼处所皆现出生

  • 式古堂书画汇考·卞永誉

    中国书画著录书。清卞永誉编著。六十卷。有康熙二十一年(1682)自序。永誉(1645~1712),字令之,号仙客。属汉军镶红旗。康熙中,由福建巡抚迁任刑部右侍郎。好书画、善赏鉴。朱彝尊论画诗中有“妙鉴谁能别苗发,一时难得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