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百六十三

 

  卷663_1 【送顾云下第】罗隐

  行行杯酒莫辞频,怨叹劳歌两未伸。汉帝后宫犹识字,

  楚王前殿更无人。年深旅舍衣裳敝,潮打村田活计贫。

  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

  卷663_2 【村桥】罗隐

  村桥酒旆月明楼,偶逐渔舟系叶舟。莫学鲁人疑海鸟,

  须知庄叟恶牺牛。心寒已分灰无焰,事往曾将水共流。

  除却思量太平在,肯抛疏散换公侯。

  卷663_3 【送刘校书之新安寄吴常侍】罗隐

  野云如火照行尘,会绩溪边去问津。才子省衔非幕客,

  楚君科第是同人。狂思下国千场醉,病负东堂两度春。

  他日酒筵应见问,鹿裘渔艇隔朱轮。

  卷663_4 【官池秋夕】罗隐

  池边月影闲婆娑,池上醉来成短歌。芙渠抵死怨珠露,

  蟋蟀苦口嫌金波。往事向人言不得,旧游临老恨空多。

  松醪作酒兰为棹,十载烟尘奈尔何。

  卷663_5 【奉使宛陵别二三从事】罗隐

  梁王雪里有深知,偶别家乡隔路岐。官品共传胜曩日,

  酒杯争肯忍当时。豫章地暖矜千尺,越峤天寒愧一枝。

  还有钓鱼蓑笠在,不堪风雨失归期。

  卷663_6 【金陵思古】罗隐

  杜秋在时花解言,杜秋死后花更繁。柔姿曼态葬何处,

  天红腻白愁荒原。高洞紫箫吹梦想,小窗残雨湿精魂。

  绮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过海门。

  卷663_7 【送王使君赴苏台】罗隐

  东南一望可长吁,犹忆王孙领虎符。两地干戈连越绝,

  数年麋鹿卧姑苏。疲甿赋重全家尽,旧族兵侵太半无。

  料得伍员兼旅寓,不妨招取好揶揄。

  卷663_8 【忆九华】罗隐

  九华巉崒荫柴扉,长忆前时此息机。黄菊倚风村酒熟,

  绿蒲低雨钓鱼归。干戈已是三年别,尘土那堪万事违。

  回首佳期恨多少,夜阑霜露又沾衣。

  卷663_9 【送裴饶归会稽】罗隐

  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来。两鬓不堪悲岁月,

  一卮犹得话尘埃。家通曩分心空在,世逼横流眼未开。

  笑杀山阴雪中客,等闲乘兴又须回。

  卷663_10 【送程尊师之晋陵】罗隐

  栋间云出认行轩,郊外阴阴夏木繁。高道乍为张翰侣,

  使君兼是世龙孙。溪含句曲清连底,酒贳馀杭渌满樽。

  莫见时危便乘兴,人来何处不桃源。

  卷663_11 【吴门晚泊寄句曲道友】罗隐

  采香径在人不留,采香径下停叶舟。桃花李花斗红白,

  山鸟水鸟自献酬。十万梅鋗空寸土,三分孙策竟荒丘。

  未知到了关身否,笑杀雷平许远游。

  卷663_12 【贵池晓望】罗隐

  稂莠参天剪未平,且乘孤棹且行行。计疏狡兔无三窟,

  羁甚宾鸿欲一生。合眼亦知非本意,伤心其奈是多情。

  前溪好泊谁为主,昨夜沙禽占月明。

  卷663_13 【寄崔庆孙】罗隐

  故人何处又留连,月冷风高镜水边。文阵解围才昨日,

  醉乡分袂已三年。交情澹泊应长在,俗态流离且勉旃。

  还拟山阴一乘兴,雪寒难得渡江船。

  卷663_14 【寄杨秘书】罗隐

  萧萧檐雪打窗声,因忆江东阮步兵。两信海潮书不达,

  数峰稽岭眼长明。梅繁几处垂鞭看,酒好何人倚槛倾。

  会待与君开秫瓮,满船般载镜中行。

  卷663_15 【酬章处士见寄】罗隐

  中原甲马未曾安,今日逢君事万端。乱后几回乡梦隔,

  别来何处路行难。霜鳞共落三门浪,雪鬓同归七里滩。

  何必新诗更相戏,小楼吟罢暮天寒。

  卷663_16 【送丁明府赴紫溪任】罗隐

  金徽玉轸肯躇蹰,偶滞良途半月馀。楼上酒阑梅拆后,

  马前山好雪晴初。栾公社在怜乡树,潘令花繁贺版舆。

  县谱莫辞留旧本,异时量度更何如。

  卷663_17 【寄前宣州窦常侍】罗隐

  往年西谒谢玄晖,樽酒留欢醉始归。曲槛柳浓莺未老,

  小园花暖蝶初飞。喷香瑞兽金三尺,舞雪佳人玉一围。

  今日乱罹寻不得,满蓑风雨钓鱼矶。

  卷663_18 【秦望山僧院】罗隐

  巉巉危岫倚沧洲,闻说秦皇亦此游。霸主卷衣才二世,

  老僧传锡已千秋。阴崖水赖松梢直,藓壁苔侵画像愁。

  各是病来俱未了,莫将烦恼问汤休。

  卷663_19 【送光禄崔卿赴阙】罗隐

  一年极目望西辕,此日殷勤圣主恩。上国已留虞寄命,

  中朝应听范汪言。官从府幕归卿寺,路向干戈见禁门。

  鹓侣寂寥曹署冷,更堪呜咽问田园。

  卷663_20 【寄程尊师】罗隐

  鹤信虽然到五湖,烟波迢递路崎岖。玉书分薄花生眼,

  金鼎功迟雪满须。三秀紫芝劳梦寐,一番红槿恨朝晡。

  未知朽败凡间骨,中授先生指教无。

  卷663_21 【定远楼】罗隐

  前年上将定妖氛,曾筑岩城驻大军。近日关防虽弛柝,

  旧时栏槛尚侵云。蛮兵绩盛人皆伏,坐石名高世共闻。

  唯恐乱来良吏少,不知谁解叙功勋。

  卷663_22 【送程尊师东游有寄】罗隐

  华盖峰前拟卜耕,主人无奈又闲行。且凭鹤驾寻沧海,

  又恐犀轩过赤城。绛简便应朝右弼,紫旄兼合见东卿。

  劝君莫忘归时节,芝似萤光处处生。

  卷663_23 【江亭别裴饶】罗隐

  行杯且待怨歌终,多病怜君事事同。衰鬓别来光景里,

  故乡归去乱罹中。乾坤垫裂三分在,井邑摧残一半空。

  日晚长亭问西使,不堪车马尚萍蓬。

  卷663_24 【江南寄所知周仆射】罗隐

  曾陪公子醉西园,岘首碑前事懒言。世乱共嗟王粲老,

  时危俱受信陵恩。潮怜把醆吟江徼,雨忆凭阑望海门。

  飞盖寂寥清宴罢,不知簪履更谁存。

  卷663_25 【钱唐见芮逢】罗隐

  蔡伦池北雁峰前,罹乱相兼十九年。所喜故人犹会面,

  不堪良牧已重泉。醉思把箸欹歌席,狂忆判身入酒船。

  今日与君赢得在,戴家湾里两皤然。

  卷663_26 【江都】罗隐

  淮王高宴动江都,曾忆狂生亦坐隅。九里楼台牵翡翠,

  两行鸳鹭踏真珠。歌听丽句秦云咽,诗转新题蜀锦铺。

  惆怅晋阳星拆后,世间兵革地荒芜。

  卷663_27 【湖上岁暮感怀有寄友人】罗隐

  雪天萤席几辛勤,同志当时四五人。兰版地寒俱受露,

  桂堂风恶独伤春。音书久绝应埋玉,编简难言竟委尘。

  唯有广都庞令在,白头樽酒忆交亲。

  卷663_28 【送张绾游钟陵】罗隐

  南忆龙沙两岸行,当时天下尚清平。醉眠野寺花方落,

  吟倚江楼月欲明。老去亦知难重到,乱来争肯不牵情。

  西山十二真人在,从此烦君语姓名。

  卷663_29 【送z6光大师(师以草书应制)】罗隐

  禹祠分首戴湾逢,健笔寻知达九重。圣主赐衣怜绝艺,

  侍臣摛藻许高踪。宁亲久别街西寺,待诏初离海上峰。

  一种苦心师得了,不须回首笑龙钟。

  卷663_30 【息夫人庙】罗隐

  百雉摧残连野青,庙门犹见昔朝廷。一生虽抱楚王恨,

  千载终为息地灵。虫网翠环终缥缈,风吹宝瑟助微冥。

  玉颜浑似羞来客,依旧无言照画屏。

  卷663_31 【漂母冢】罗隐

  寂寂荒坟一水滨,芦洲绝岛自相亲。青娥已落淮边月,

  白骨甘为泉下尘。原上荻花飘素发,道傍菰叶碎罗巾。

  虽然寂寞千秋魄,犹是韩侯旧主人。

  卷663_32 【感怀】罗隐

  石径松轩亦自由,谩随浮世逐飘流。驽骀路结前程恨,

  蟋蟀床生半夜秋。掩耳恶闻宫妾语,低颜须向路人羞。

  虽教小事相催逼,未到青云拟白头。

  卷663_33 【扇上画牡丹】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叶随彩笔参差长,

  花逐轻风次第开。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

  卷663_34 【书怀】罗隐

  钓船抛却异乡来,拟向何门用不才。

  日晚独登楼上望,马蹄车辙满尘埃。

  卷663_35 【七夕】罗隐

  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惟恐曙光催。

  时人不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

  卷663_36 【柳】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卷663_37 【罗敷水】罗隐

  雉声角角野田春,试驻征车问水滨。

  数树枯桑虽不语,思量应合识秦人。

  卷663_38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卷663_39 【贵游】罗隐

  馆陶园外雨初晴,绣毂香车入凤城。

  八尺家僮三尺箠,何知高祖要苍生。

  卷663_40 【严陵滩】罗隐

  中都九鼎勤英髦,渔钓牛蓑且遁逃。

  世祖升遐夫子死,原陵不及钓台高。

  

猜你喜欢
  卷五百七十三·彭定求
  徐明仲·唐圭璋
  吴渊·唐圭璋
  崔与之·唐圭璋
  卷四十六·阮阅
  卷之三·魏庆之
  第三十六出 全终·李渔
  璇玑图·苏蕙
  ●寻亲记目录·王錂
  卷四·王十朋
  卷一·庚子秋词·朱祖谋
  巻三十·胡震亨
  卷三十九·陈起
  卷三百八十二·佚名
  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胡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九十·彭定求

        卷290_1 【送别】杨凝   樽酒邮亭暮,云帆驿使归。野鸥寒不起,川雨冻难飞。   吴会家移遍,轩辕梦去稀。姓杨皆足泪,非是强沾衣。   卷290_2 【送客东归】杨凝   君向古营州,边风战地愁。草青缦别路,柳亚

  • 卷四·王蕴章

    昆山孙子香女兄弟三人,皆擅风雅。长曰云仙,最工五律,《咏雁字》有“蓝凭天作纸,白借羽成书”之句。次日蓝仙,适武林汪氏。其姑为雨园宫詹德配虚白老人,巾帼才子也,有《不栉吟》行世。蓝仙从之作诗,诗境益进。

  • 第四回 大相公设心祭父 商三官托梦显灵·蒲松龄

    验了尸,老王去了不提。却说李蝎子合恶虎不过是势力朋友,活着像是祖宗,死了什么相干!见满屋里血淋淋,巴不能快移了去,却又不肯替他买棺材。送了官去了回来说:"赵大哥,你快买棺材来收拾。"赵歪子冷笑。 [耍孩儿]赵歪子大发歪,旺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佚名

    万历十九年九月癸亥朔以左佥都御史傅孟春升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升刑科给事中梅国楼为河南左参议○以南京户科给事中吴之鹏升福建佥事○礼科给事中罗大纮奏臣于本月二十二日见内阁所下久病大学士申时行密揭辩明阁臣建

  • 朱世隆传·李延寿

    世隆,字荣宗,..朱仲远的弟弟。孝明帝末年,兼任直阁,加封为前将军。..朱荣上表请求入朝,灵太后十分厌恶他,命世隆到晋阳去安抚和慰问他。..朱荣想把他留下来,他说:“朝廷怀疑哥哥您,所以让我来。如果我留下,他们便会有准备,不是好

  • 卷四十三 封建九公·李有棠

    宣宗兴定四年春二月,封经略使王福等九人为郡公,皆兼宣抚使,便宜行事。初,贞祐四年,右司谏诛嘉济敦乞封建河朔,诏尚书省议,事寝不行。兴定三年,太原不守,河北州县不能自立,集百官议。翰林承旨图克坦镐等十有六人谓“制兵有三,战、

  • 卷十一 古文孝经·钱时

    卷十一 古文孝经先儒谓孔氏之家取先世《孝经》定本与《尚书》、《论语》同藏屋壁,遭秦灭学,天下之书扫地无遗。汉兴,河间颜芝之子出十八章,是为今文。及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古文始出,凡二十二章。时今文之学已盛,反遭排诋,不得

  • 卷四十一·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四十一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四十一社稷蕙田案周礼小宗伯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社祭土神稷祭谷神人非土无以立非谷无以养国以民为本故建国以社稷为先郊特牲社祭土

  • 卷十三·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说卷十三翰林院侍读惠士奇撰隐公【案经九年春无王月左传独称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及庚辰则南季来聘亦在三月经无王者阙文而以三月列於来聘之下者後人乱之也留此存疑以待後学】元年春王三月 三年春王二月

  • 卷二十·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孟子一总论论语之书无非操存涵养之要七篇之书莫非体验扩充之端盖孔子大概使人优游餍饫涵泳讽味孟子大概是要人探索力讨反己自求故伊川曰孔子句句是自然孟子

  • 卷第八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六眼根。乃至无色界修所断无明随眠。于九十八随眠中。一一有几随眠随增耶。问何故作此论。答为依前章显门义故。谓依前

  • 五事毗婆沙论卷下·佚名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色品第一之余  问所造色内根所摄者我已了知。今复欲闻非根摄者愿说其相。答色声香味所触无表。此中色谓好显色等。若青黄等色不变坏名好显色。此若变坏名恶

  • 卷之八·牧云通门

    嘉兴大藏经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卷之八东吴 毛晋子晋 编阅鄂州 记室智时 较订偈戊寅初住铜井山胜露居士伯明吴先生以四偈贻岫于有林下风味援笔次韵闲山隔乎闹市颓房带以疏楞翻忆古人树下安然坐卧

  • 皇明文征·何乔远

    总集名。明何乔远编。七十四卷。所收作品起于明洪武迄于崇祯初,分赋、乐章琴操、乐府、古体诗、近体诗、诗余、各体文诸大类。以“词之雅驯而近古”为标准,编纂时注意选取不同流派的作品。有明崇祯四年刻本。

  • 盛京疆域考·杨同桂

    历史地理著作。清杨同桂、孙宗翰辑。1902年成书。六卷。同桂有《沈故》已著录。宗翰字筱藩,山东黄县人。是书为杨、孙二人在海龙厅(今吉林海龙)为官时,参考史书记载,对历代东北建置析疑订误辑成。光绪二十八年(1902)

  • 太微仙君功过格·又玄子

    《太微仙君功过格》,金朝道士又玄子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类。卷首有作者自序,内称作者于大定辛卯年(1171)梦游紫府,朝礼太微仙君,得受功过之格,梦醒后写成此书。书中列举功过格律。包括功格三十六条,分为救济门

  • 搜神秘览·章炳文

    宋代文言志怪小说。宋人章炳文著。 凡三卷, 有《古逸丛书》本。 《说郛》本、 《龙威秘书》本均仅一卷,不全。本书记各种神异变怪故事,以北宋时事为多。如“段简”一则,说元丰间相州人段化失明,其子段简多方求医不验,

  • 四品学法经·佚名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又称四品学法、四品觉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叙说受持戒学之上、中、下、外等四品学法之义。(一)戒行备具,多知经法且能化度他人,称为真学,即上品。(二)纯行五戒,称为承法,即中品。(三)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