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住毗婆沙论 第八卷

十住毗婆沙论 第八卷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入寺品第十七

如是在家菩萨。不应于诸事中生贪着心我我所心。何以故。随所贪着难舍之物法应施与。若能施与则除此过。菩萨如是无有贪着悭惜之心可以处家。问曰。在家菩萨。或有贪惜爱着之物有来求者。此应云何。答曰

于所贪着物有来求索者

当自劝喻心即施勿悭惜

菩萨所贪惜物。若有乞人急从求索。汝以此物施与我者速得成佛。菩萨即时应自劝喻而施与之。如是思惟。若我今者不舍此物。此物必当远离于我。设至死时不随我去。此物则是远离之相。今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檀波罗蜜故施与。后至死时心无有悔。经说。不悔心死必生善处。是得大利云何不舍。如是自劝犹贪惜者应辞谢乞者言

我今是新学善根未成就

心未得自在愿后当相与

应辞谢乞者言。勿生嗔恨。我新发意善根未具。于菩萨行法未得势力。是以未能舍于此物。后得势力善根成就。心得坚固当以相与。复次

若众不和合断于经法事

菩萨应随力方便令不绝

众僧或以事缘诤竞乖散法事有废。在家菩萨应勤心方便彼此之间心无所偏。若以财物若以言说礼敬求请令还和合。或以乏少衣食因缘。或邪见者横作障碍。或说法者欲求利养。或听法者心不恭敬。在家菩萨于此事中随宜方便。若以财物若以言说下意求请使法事不废。法事不废者。是为然佛法灯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复次

斋日受八戒亲近净戒者

以戒善因缘深心行爱敬

斋日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及遮三忌。三忌者。十五日为一忌。从冬至后四十五日。此诸恶日多有鬼神侵克纵暴。世人为守护日故过中不食。佛因教令受一日戒。既得福德。诸天来下观察世间见之欢喜则便护念。在家菩萨于诸小事犹尚增益。何况先有此斋而不随顺。是故应行一日斋法。既得自利亦能利人。问曰。斋法云何。答曰。应作是言。如诸圣人常离杀生。弃舍刀杖常无嗔恚。有惭愧心慈悲众生。我某甲今一日一夜远离杀生。弃舍刀杖无有嗔恚。有惭愧心慈悲众生。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离不与取。身行清净受而知足。我今一日一夜远离劫盗不与取。求受清净自活。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断淫泆远离世乐。我今一日一夜除断淫泆远离世乐净修梵行。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离妄语。真实语正直语。我今一日一夜远离妄语。真实语正直语。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远离酒。酒是放逸处。我今一日一夜远离于酒。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远离歌舞作乐花香璎珞严身之具。我今一日一夜远离歌舞作乐华香璎珞严身之具。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远离高广大床处在小榻草蓐为座。我今一日一夜。远离高广大床。处在小榻。草蓐为座。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过中不食。远离非时行非时食。我今一日一夜过中不食远离非时行非时食。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说

杀盗淫妄语饮酒及华香

璎珞歌舞等高床过中食

圣人所舍离我今亦如是

以此福因缘一切共成佛

亲近持净戒比丘者。在家菩萨应亲近诸比丘尽能护持清净禁戒成就功德防远众恶者。以戒善因缘者。又应亲近持戒比丘身口业净心行直善无众恶者。深心爱敬者于上直心善行持戒比丘成就诸功德者。应生最上恭敬深心爱乐。问曰。在家菩萨若于持戒比丘成就功德生爱敬心者。应于破戒比丘生轻恚心耶。答曰

若见破戒者不应起轻恚

在家菩萨若见破戒杂行比丘威仪不具所行秽浊覆藏瑕疵无有梵行自称梵行。于此比丘不应轻慢有嗔恚心。问曰。若不嗔恨应生何心。答曰

应生怜愍心诃责诸烦恼

在家菩萨若见破戒比丘不应生嗔恨轻慢应生怜愍利益之心。作是念。咄哉此人遇佛妙法。得离地狱畜生饿鬼色无色界边地生处。诸根具足不聋哑不顽钝。值佛妙法别识好丑。心存正见解知义理。人身难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鳖头入板孔。生在人中倍难于此。既闻佛法能灭诸恶度诸苦恼得至正智。舍诸资生所有多少。永割亲族无所顾恋。若生凡庶或在种姓。信佛语故能舍出家。常闻破戒之罪。所谓自贱其身智所诃责。恶名流布常怀疑悔。死堕恶道得闻此事而犹破戒。行十善道乃得人身。而不能如法善用以自利益。咄哉三毒其力甚恶。常陵众生难得舍离。诸佛种种呵骂烦恼恶贼恶行如实有理。如是思惟不应轻贱破戒之人。又作是念。若我不能都离嗔恚轻慢心者。应自思惟。佛法无量犹如大海。或有开通而我不知。如大乘决定王经中。佛告阿难。或有比丘。根钝闇塞心不明了。不达诸法相。常念有想无想法中而取有想。生男女想生罪碍想生垢想生净想。生如是想者。名为钝根。心不明了则为有罪。阿难。若人一切法中不能善解名为不了。一切诸法从初以来。本体性相常不可得。是人不知如是之事。生是诸想则与外道无有差别。阿难。我所说法皆有开通明了清净。此中无罪亦无罪者。阿难。罪名疑悔愚痴闇冥。罪者名生众生想我想命想人想。皆因身见名为罪者。于我法中无如此人。若我法中定实有我众生命人身见等者。不言我法有开非是不开。我法从本已来常清净明了。复次阿难。若决定有罪有受罪者则身即是神即堕常见则无佛道。若身异于神即堕断见亦无佛道。如是六十二见皆可是菩提但是事不然。是故阿难。我于大众中师子吼说而无所畏言。我法有开非不有开。从本已来常清净明了。阿难。若罪定有。则毕竟无涅槃。我则不言我法有开。阿难。我法实从本已来清净明了。是故我弟子降心安隐无有疑悔。无诸罪恶清净行道。菩萨应如是思惟不应嗔恚破戒者。又作是念。是戒必定得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曾闻必定菩萨有起罪者。如过去十万劫。有菩萨诽谤漏尽阿罗汉。名为阿罗汉。又闻必定菩萨于此劫前三十一劫。以矛刺须陀洹。又此贤劫中。闻有菩萨诽谤劬楼孙佛言何有秃人而当得道。如是等众生难可得知。是故我于此事何用知为。得失好恶彼自作自受何豫于我。我今若欲实知彼事。或自伤害筹量众生。佛所不许。如经中说。佛告阿难。若人筹量于他即自伤身。唯我可得筹量。众生与我等者亦应筹量。如说

有瓶盖亦空无盖亦复空

有瓶盖亦满无盖亦复满

当知诸世间有此四种人

威仪及功德有无亦如是

若非一切智何能筹量人

宁以见威仪而便知其德

正智有善心名为贤人相

但见外威仪何由知其内

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

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

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

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

外诈现威仪游行似贤圣

但有口言说如雷而无雨

诸心所行处错谬难得知

是故诸众生不可妄度量

唯有一切智悉知诸心心

微密所行处是故量众生

佛言与我等乃能量众生

若佛如是说谁能筹量人

若见外威仪称量其内德

自败其善根如水自崩岸

若于此错谬则起大业障

是故于此人不应起轻贱

是故在家菩萨不应于破戒人起轻慢嗔恚。又持戒破戒白衣之人不与同住。何由得知。我若欲于此事分别明了者则起罪障。罪障因缘故于千万劫受诸苦分。如无行经中说。又大乘经中。佛告郁伽罗长者。如是在家菩萨应于破戒比丘生怜愍心。是人垢行恶行不善。何以故。是人披如来善寂灭圣主法衣。自不善软不能调伏诸根行败坏行。又佛经中说。不轻未学。此非人罪是烦恼罪。此人以是烦恼起不善事。又佛法有开。是人或能自除过罪。正念因缘得入法位。若入必定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佛言。唯有智慧可破烦恼。又复说言。不应妄称量人。若称量者则为自伤。唯佛智慧乃能明了。如此事者非我所知。即于破戒人中不生嗔恚轻慢之心。复次

菩萨若入寺应行诸威仪

恭敬而礼拜供养诸比丘

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应作是念。此是善人住处。是空行者住处。无想行者住处。无愿行者住处。此是行慈悲喜舍者住处。此是正行正念者住处。若见诸比丘威仪具足视瞻安详摄持衣钵坐卧行止寤寐饮食言说寂默容仪进止皆可观察。若见比丘修行四念圣所行处持戒清净诵读经法精思坐禅。见已恭肃敬心礼拜亲近问讯。应作是念

若我恒沙劫常于天祠中

大施不休废不如一出家

是菩萨尔时应作是念我如法求财。于恒河沙等劫常行大施。是诸施福犹尚不如发心出家。何况有实。何以故。在家则有无量过恶。出家能成无量功德。在家则溃闹。出家则闲静。在家则属垢。出家则无属。在家是恶行处。出家是善行处。在家则染诸尘垢。出家则离诸尘垢。在家则没五欲泥。出家则出五欲泥。在家难得净命。出家易得净命。在家则多怨贼。出家则无怨贼。在家则多恼碍。出家则无恼碍。在家是忧处。出家是喜处。在家是恶道门。出家是利益门。在家是系缚。出家是解脱。在家则杂畏。出家则无畏。在家有鞭杖。出家无鞭杖。在家有刀矟。出家无刀矟。在家有悔热。出家无悔热。在家多求故苦。出家无求故乐。在家则戏调。出家则寂灭。在家是可愍。出家无可愍。在家则愁悴。出家无愁悴。在家则卑下。出家则高显。在家则炽然。出家则寂灭。在家则为他。出家则自为。在家少势力。出家多势力。在家随顺垢门。出家随顺净门。在家增刺棘。出家破刺棘。在家成就小法。出家成就大法。在家作不善。出家则修善。在家则有悔。出家则无悔。在家增泪乳血海。出家竭泪乳血海。在家则为诸佛辟支佛声闻所呵贱。出家则为诸佛辟支佛声闻所称叹。在家则不知足。出家则知足。在家则魔喜。出家则魔忧。在家后有衰。出家后无衰。在家则易破。出家则难破。在家是奴仆。出家则为主。在家永在生死。出家究竟涅槃。在家则堕坑。出家则出坑。在家则黑闇。出家则明显。在家不能降伏诸根。出家则能降伏诸根。在家则傲诞。出家则谦逊。在家则鄙陋。出家则尊贵。在家有所由。出家无所由。在家则多务。出家则小务。在家则果小。出家则果大。在家则谄曲。出家则质直。在家则多忧。出家则多喜。在家如箭在身。出家如身离箭。在家则有病。出家则病愈。在家行恶法故速老。出家行善法故少壮。在家放逸为死。出家有智慧命。在家则欺诳。出家则真实。在家则多求。出家则少求。在家则饮杂毒浆。出家则饮甘露浆。在家多侵害。出家无侵害。在家则衰耗。出家无衰耗。在家如毒树果。出家如甘露果。在家则怨憎和合。出家则离怨憎会苦。在家则爱别离苦。出家则亲爱和合。在家则痴重。出家则痴轻。在家则失净行。出家则得净行。在家则破深心。出家则成深心。在家则无救。出家则有救。在家则孤穷。出家不孤穷。在家则无舍。出家则有舍。在家则无归。出家则有归。在家则多嗔。出家则多慈。在家则重担。出家则舍担。在家则事务无尽。出家则无有事务。在家则罪会。出家则福会。在家则苦恼。出家则无苦恼。在家则有热。出家则无热。在家则有诤。出家则无诤。在家则染着。出家无染着。在家有我慢。出家无我慢。在家贵财物。出家贵功德。在家有灾害。出家灭灾害。在家则减失。出家则增益。在家则易得。出家则难遇。千万劫中时乃一得。在家则易行。出家则难行。在家则顺流。出家则逆流。在家则漂流。出家则乘栰。在家则为烦恼所[漂*寸]。出家则有桥梁自度。在家是此岸。出家是彼岸。在家则缠缚。出家离缠缚。在家怀结恨。出家离结恨。在家随官法。出家随佛法。在家有事故。出家无事故。在家有苦果。出家有乐果。在家则轻躁。出家则威重。在家伴易得。出家伴难得。在家以妇为伴。出家坚心为伴。在家则入围。出家则解围。在家则以侵恼他为贵。出家则以利益他为贵。在家则贵财施。出家则贵法施。在家则持魔幢。出家则持佛憧。在家有归处。出家坏诸归处。在家增长身。出家则离身。在家入深榛。出家出深榛。复次

又于出家者心应深贪慕

是在家菩萨。如是思惟出家功德。于出家者心应贪慕。我何时当得出家得有如是功德。我何时当得出家次第具行沙门法。则说戒布萨安居自恣次第而坐。我何时当得圣人所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熏修法衣。何时当得持圣人相。何时当得闲林静住。何时当得持钵乞食得与不得。若多若少若美若恶若冷若热次第而受趣以支身如涂疮膏车。何时当得于世八法心无忧喜。何时当得关闭六情如絷狗鹿鱼蛇猴鸟。狗乐聚落鹿乐山泽。鱼乐池沼蛇好穴处。猴乐深林鸟依虚空。眼耳鼻舌身意常乐色声香味触法。非是凡夫浅智弱志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坚心正念。乃能摧伏六情寇贼不令为患自在无畏。何时当得乐欲坐禅诵读经法乐断烦恼乐修善法乐着弊衣。趣足障体。念昔在俗多行放逸。今得自利又利他故。当勤精进。何时当得随顺菩萨所行道法。何时当得亦为世间作无上福田。何时当得离恩爱奴。何时当得脱是家狱。如说

礼敬诸塔寺因佛生三心

是在家菩萨既已慕尚出家。若入塔寺敬礼佛时。应生三心。何等为三。我当何时得于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人非人中受诸供养。何时当得神力舍利流布世间利益众生。我今深心行大精进。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作佛已入无余涅槃。复次

诣诸比丘时随所行奉事

默然顺所诲济乏无所惜

是在家菩萨敬礼塔已。求造诸比丘说法者。所持律者。读修多罗者。读摩多罗迦者。读菩萨藏者。作阿练若者。着纳衣者。乞食者。一食者。常坐者。过中不饮浆者。但三衣者。着褐衣者。随敷坐者。在树下者。在冢间者。在空地者。少欲者。知足者。远离者。坐禅者。劝化者。应各随诸比丘所行奉事。若至读阿毗昙者所。随其所说诸法性相相应不相应等请问所疑。问已习学。若遇持律者。应当请问起罪因缘罪之轻重灭罪之法及阿波陀那事。问已修学行。若遇读修多罗者。应当请问诸阿含诸部中义习学多闻。若遇读摩多罗迦应利众经忧陀那波罗延法句者。应当学习如是等经。若遇读菩萨藏者。应当请问六波罗蜜及方便事问已修学。若遇阿练若。应学其远离法。若遇坐禅者。应学其坐禅法。余诸比丘亦应如是随其所行请问修学无所违逆。摄护口者诣诸比丘应善摄口安详默然。观时观土随事思惟心不错乱少于语言。又于说法者所。诸比丘等随所乏少。若衣若钵若尼师坛。资生之物随力而施无所匮惜。所以者何。菩萨尚应施诸恶人。何况比丘有功德者。乃至身肉犹当不惜。况复外物。助道因缘。复次

若行布施时莫生他烦恼

行布施时若与一人。一人不得便生恚恼。应善筹量而行布施。勿使他人生于恚恼。何以故

将护凡夫心应胜阿罗汉

是在家菩萨。施诸比丘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供养迎送敬礼亲近。将护凡夫心。应胜将护阿罗汉。何以故。诸阿罗汉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心无有异。凡夫有爱恚悭嫉故能起罪业。以是罪业堕在地狱畜生饿鬼。是故应深将护凡夫。菩萨事者。皆为利益一切众生布施。非为自乐不为自得后世果报。非如市易。复次

因以财施故可以法施摄

随所欲利益教发无上心

是在家菩萨为自利故随所利益。比丘若以衣施。若以钵施。如是等种种余财物施。如是比丘未入法位未得道果。应劝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何以故。因财施摄故得以法施摄。或于所施檀越有爱敬心信受其语。复次

为欲护持法舍命而不惜

疗治病比丘乃至以身施

是在家菩萨为欲护持法故。乃至自舍身命。勤行精进摧破六十二种外道及诸魔民憎嫉佛法者。佛弟子中或有邪行诡异佛法。如是之人如法摧破。名为护持法。又应于诸多闻说法者。加信敬心四事供养。亦名护持法。若自读诵解说书写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摩多罗迦菩萨藏者。亦教他人读诵解说书写。以是因缘法得久住利益一切。在家出家称扬叹说法久住利。若法疾灭说有过恶。又念如来久远已来。行菩萨道行诸难行乃得是法。以是因缘于诸在家出家。勤心精进示教利喜。若令得道。若令入阿惟越致。略说护法因缘。令得一切安乐之具。亦复自能如说修行。皆名护持法。复次是在家菩萨法。若有病比丘应须疗治。是菩萨乃至舍身为治其病而不爱惜是最为要。出家之人应于在家求此要事。所谓身自瞻视疾病供给医药。复次

决定心布施施已而无悔

是菩萨若为护持正法。若为瞻视病人。应时供施心无有悔。是名清净施。若不求果报。不分别是应受是不应受。但以怜愍利益心与。是名清净施。如说

若人悲心施是名清净施

不言是福田不言非福田

若人行布施无所为故与

若人为果报是名为出息

是故说施已心无有悔恨

乃至微小福皆向无上道

以是布施因缘所得福德。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今世后世利乐及小乘果。但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先说在家菩萨余行当说者今已说竟。皆于大乘经中处处抄集。随顺经法菩萨住是行中。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地中多说出家菩萨所行。在家出家菩萨共行今当复说◎

◎共行品第十八

问曰。汝言当说在家出家菩萨共行法今可说之。答曰。忍辱法施法忍思惟不曲法。尊重法不障法。供养法信解修空。不贪嫉随所说行。灯明施伎乐施乘施正愿摄法思量利安众生。等心于一切。此是在家出家共行要法。是故偈说

行忍身端严法施知宿命

法忍得总持思惟获智慧

于诸法不曲常得正忆念

行忍得端严者。能忍恶言骂詈咒誓系缚刀杖考掠搒笞。心不动异悉能堪受。如是忍辱所获果报。生于人天常得端正。后成佛时相好无比。法施知宿命者。行法施者能知过去无量劫事。法施名为种种分别。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解说义理。法施果报虽有三十五。要者知宿命。说法因缘断人所疑。是故得知宿命。法忍得总持者。法名应空无相无愿应六波罗蜜菩萨诸地。一切菩萨所行之法。晓了明解心能忍持。名为法忍。行是忍者则得总持。总持名为如所闻经如所读诵其中义趣乃至百千万劫终不忘失。思惟得智慧者。思惟名为筹量善法分别义趣。是故能得今世后世利益。不曲心得正念者。不曲名为质直无谄。修行此法则于一切法中得坚固念。复次

重法法则坚不障得守护

供养法值佛信解舍诸难

重法法则坚者。若人尊重恭敬于法法则坚固。坚法名为所受持习学之法自然牢坚不可动转。后成佛时多有菩萨声闻弟子。住是坚固法无能障其所受法者。又坚名为法得久住。不障得守护者。若人说法及人听法。不横与作障碍之事。后成佛时。诸天世人共守护法。未得佛道常能护持诸佛正法。诸佛灭后守护遗法。乃能至于后佛出世。以是因缘菩萨声闻。皆应尽心善守护法。供养法值佛者。供养名为恭敬诸法。法施法会敬心供养说法之人。施设法座起立禅坊。庄挍严饰讲法之处。如是深心爱乐。供养法因缘故。得值诸佛。以信解舍诸难者。信名于诸善法深生欲乐。以是法故得离八难。解者能灭诸罪。能于诸善法中。以心力故随意而解。如十一切入随意所解。若人多有信解力者。能灭无始生死已来无量罪恶。如先悔过品中说。复次

修空不放逸不贪得成利

随说灭烦恼灯施得天眼

修空不放逸者。修有二种得修行修。修空力故。信有为法皆是虚诳亦不住空。诸法无定。是故常自摄捡心不放逸。不贪得成利者。贪名于他物中生贪取心。若除是事所求皆成所愿皆满。随说灭烦恼者。随有所说身即行之则断烦恼于诸事中皆如说行。世世已来诸烦恼气常熏其心则皆除灭。转诸烦恼恶气习性。灯施得天眼者。若人然灯供养佛声闻辟支佛及塔像舍利。以是因缘得天眼报。复次

乐施天耳报以正愿净土

乘施获神足摄法得具僧

乐施得天耳报者。于大会作诸音乐供养于佛得天耳报。乘施得神足者。乘名辇舆象马等乘。复有人言。以履屣等施亦得神足。以正愿净土者。随以所愿取清净土。若金银颇梨珊瑚琥珀车[(王*巨)/木]码瑙无量众宝清净国土。摄法得具僧者。若菩萨具足行四摄法。得具足僧。以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摄取众生故。后成佛时得清净具足无量菩萨僧及声闻僧。如阿弥陀佛有二种僧清净具足。愿具足者如先十愿中说。复次

利益众生故一切所爱敬

平等心无二得为最胜者

若菩萨以身口意业有所作。皆为利益安乐众生。是故众生皆悉敬爱。若菩萨于诸众生怨亲中人行平等心。不舍一切众生。以是业报得为最胜。胜名能胜贪欲嗔恚愚痴一切烦恼恶法故名为佛。问曰。人皆俱有眼耳鼻舌口等无有异。云何得知是佛。答曰。佛有三十二大人相。有是相者当知是佛。在家出家应当分别了知三十二相。是相以何法得是法。以何业得是相。是业亦应当知。何以故。欲得功德。当知是相欲得是相。当知是业。问曰。如此事者于何得解。答曰

于法相品中一相三分别

阿毗昙三十二相品中。一一相有三种分别。悉应当知。问曰。云何为一一相有三种分别。答曰。一说相体。二说相果。三说得相业。手足轮相等先已说。转轮圣王亦有是相。诸菩萨亦有是相。余人亦有。但不如耳手足轮者。手足掌中有千辐轮。具足明了如印文现。足安住不动名足安立相。网缦软薄犹如鹅王画文明了如真金缕故名手足网相。柔软犹如兜罗树绵如婴儿体其色红赤胜身余分名为手足柔软相。手掌足下项上两腋七处俱满故名七处满相。修指纤[月*庸]故名长指相。足跟长广故名足跟广相。身长七肘不曲故名身直大相。足上隆起故名足趺高相。毛上向右旋故名毛上旋相。[月*庸][跳-兆+尃]渐粗如伊泥鹿[跳-兆+尃]故名鹿[跳-兆+尃]相。平立两手摩膝故名长臂相。如宝马宝象阴不现故名阴藏相。第一金色光明故名金色相。皮软如成炼金不受尘垢故名皮薄细密相。一一孔一毛生故名一一毛相。眉间白毫光如珂雪故为白毛相。如师子前身广厚得所故名师子上身相。肩圆大故名肩圆大相。腋下平满故名腋下满相。舌根不为风寒热所坏故善分别诸味余人不尔故名知味味相。身纵广等如尼驹楼树故名圆身相。肉髻团圆发右上旋故名肉髻相。舌如赤莲华广长而薄故名广长舌相。声如梵王迦陵频伽鸟故名梵音相。颊圆广如镜故名师子颊相。齿白如珂雪如君坻华故名齿白相。平齐不参差故名齿齐相。齿密致不疎故名具足齿相。齿上下相当故名四十齿相。眼白黑分明净无赤脉故名绀青眼相。[目*妾]不交乱上下俱眴不长不短故名为牛王[目*妾]相。于诸所尊迎送恭敬。于塔寺中大法会处说法处。供给人使故得手足轮相。有是相故。在家作转轮圣王。多得人民。出家学道。多得徒众。所受诸法坚持不舍故得安立足相。有是相故无能倾动。常修四摄法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故得手足网缦相。有是相故速摄人众。以诸香甘美濡饮食供施于人及诸所尊供给所须故得手足柔软相及七处隆满相。有是相故多得香甘美软饮食。救免应死及增寿命。又受不杀戒故得纤长指相足跟满相身大直相。有是相故寿命长远。所受善法增益不失故得足趺高毛上向右旋相。有是相故得诸功德不退失。能以技艺及诸经书教授不惜及履屣等施故得伊尼鹿[跳-兆+尃]相。有是相故诸所修学速疾如意。有来求索无所遗惜故得[月*庸]长臂相。有是相故能得势力能大布施。能善调人不令众生亲里远离。若有乖离还令和合故得阴藏相。有是相故多得弟子。以好净洁衣服卧具楼阁房舍施故得金色相及皮肤薄相。有是相故得好净洁衣服卧具楼阁房舍。随所应供养和尚阿阇梨父母兄弟及所尊重善能卫护故得一一孔一毛生毛右旋相白毛庄严面相。有是相故无与等者。惭愧语随顺语爱语故得上身如师子相肩圆大相。有是相故见者乐视无有厌足。供给疾病医药饮食身自看视故得腋下满相得味味相。有是相故身少疾病。布施园林甘果桥梁茂树池井饮食华香璎珞房舍起塔福舍等及共众施时能出多物故得身如尼俱楼树相及肉髻相。有是相故得尊贵自在。长夜修习实语软语故得广长舌相梵音声相。有是相故得五功德音声。五功德音声者。易解声。听者无厌声。深远声。悦耳声。不散声。长夜实语不绮语故得师子颊相。有是相故言必信受。初既供养后不轻慢。随意供给故得齿白相齿齐相。有是相故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长夜实语不谗谤故得四十齿相齿密致相。有是相故眷属和同不可沮坏。深心爱念和颜视众生无爱恚痴故得绀青眼相[目*妾]如牛王相。有是相故。一切见者无不爱敬◎

猜你喜欢
  续高僧传卷第八·道宣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十二·雪关智訚
  卷五百五十二·佚名
  十一、州勘庵主·慧开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卷·佚名
  卷第六十八·佚名
  论中国佛教史·太虚
  缁门警训卷第六·如卺
  致何北衡等居士书(二通)·太虚
  卷第七·佚名
  说矩里迦(唐作尊敕)龙王像法·佚名
  卷第二十六·佚名
  佛说象腋经·佚名
  卷三·佚名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圆信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仇兆鳌

    钦定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九翰林院编修仇兆鳌撰发同谷县【原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成都纪行 公居同谷不逾月即赴成都】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一作夫】焉【于防切】能尚安宅始来兹山中休驾喜【一作嘉

  • 卷二·郭则沄

    国朝以忠厚开基。入关之始,为明庄烈帝发丧,祭葬悉从帝礼。复有诏,设置明陵员户,春秋致祭。顺治时,有倡开煤之议者,意以窥孝陵,江甯守林公恶而杀之。见蜀人李长祥集。而魏禧所述,则己亥海师至金陵,陵木为之一空

  • 南宋襍事诗卷六·佚名

    钱唐励鹗撰野店新兴驻六军开基节建兆初闻试听一夜临安便是天边华盖云【清波襍志髙宗自相州渡河初程宿顿问地名以新兴店对幕府进言宋室中兴其命维新又建炎初符瑞如氷泮复凝红光如火云覆华盖其类不一 挥麈前録政和二

  • 69.白居易:闲适诗十一首·施蜇存

    白居易诗二千八百馀首,讽谕诗仅占少数。《白氏长庆集》十三卷以下,不以类分,似乎以闲适诗为最多。在许多古调及近体诗中。有很好的诗,也有不少几乎堕入张打油的诗,可以说是“如长江大河,挟泥沙以俱下”。现在选录三首: 枯桑

  • ◎京师警察厅·费行简

    京师警厅,隶属于内部。置总监一人,都尉九人,警正三十九人,警、佐百廿人,技正二人,技士四人,分总务行政、司法、卫生、消防五处,以居首善为中外观瞻。所系枉法、舞弊之事,自较外省为少,而限于财力、卫生及诸工程多未设置完备,加以

  • 忠贞录卷一·李维樾

    明李维樾林増志同编古诗梅雨潭横空峭壁防飞瀑声震渊霆揺地轴絪緼气湿浮太空冲崖散作珠万斛源头直与银河通半空簸落花流淙此境定知无炎热万壑千岩洒晴雪溪山行赠友人溪山行行失路浩歌溪山怒山髙旣莫陟水深岂能渡水深防

  • 列传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一百二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奸臣一。○世未尝无奸臣也惟人主明以照之而驭之得其道故不得骋其术苟人主一陷其术则鲜不至于危亡。 高丽自仁宗以后奸臣相继而出窃弄权柄 

  • ●附录·高宇泰

    全序明故兵部员外郎檗庵高公墓石表高武部宇泰传何跋傅跋张跋张序校例全序前武部高公檗庵「雪交亭集」十二卷,桑海间着述也。自甲申以后,分年为纪,至于癸巳而止;又有「特纪」、「附纪」。凡忠臣、义士、烈妇皆有小传,并录其

  • 晋纪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兴二年(甲戌、314)·司马光

    晋纪十一 晋愍帝建兴二年(甲戌,公元314年) [1]春,正月,辛未,有如日陨于地;又有三日相承,出西方而东行。 [1]春季,正月,辛未(初一),有个像太阳似的东西殒落到地下,又接连出现三个太阳,从西方朝东行。 [2]丁丑,大赦。 [2]丁丑(初七),宣布大

  • 卷二百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刑考【十一】徒流乾隆三十一年申定问拟旗人?常罪名及因公获谴仍行折枷鞭责例定例八旗人等遇有流徒罪名均折枷责完结嗣因旗人渐染恶习有甘为败类

  • 乐庵先生语录后序·龚昱

      乐庵先生享年七十有九阅天下之义理居多自其中年清修寡欲不啻如道人衲子静极而通故凡吾儒与佛老二氏所谈性命之奥心融神防超然独得推其余波沾丐学者每语辄更仆不少倦盖以是为燕居之乐吾友龚君立道笃意于学従先生游

  • 卷三·李衡

    一日召对选徳殿.奏事毕.上因与论禅.乃奏云所谓禅之说.儒家亦有之.但今人只于释氏留意.殊可怪.昔周公亦坐禅.惟孟子能知之.上愕然.又徐奏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岂

  • 春秋四传纠正原序·俞汝言

    六经之不明诸儒乱之也自王辅嗣以老庄言易而六经有道家矣郑康成以防纬言礼而六经有数术家矣公谷胡氏以名称褒贬言春秋而六经有名家法家矣彼其初未始不欲探圣人之精蕴而智识弇浅强求深逺习见郡国之府寺而以为宫阙之巍峩

  • 卷二上·王质

    <经部,诗类,诗总闻钦定四库全书诗总闻卷二上宋 王质 撰风闻风一风乐歌名也礼寛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亷而谦者宜歌风言风不及南当是风也南也其声同律故舜乐先

  • 劳工之道德·太虚

    ──在裕丰纱厂讲──现代之人界,日新月进,而其增进之原因,确由人力工作之发达,则工作实为世界进步之原素也。试观动物之中,除人以外,若禽若兽,类皆藉天然之功用而存活;如服羽衣毛,茹毛饮血,既无求进之思,亦无上达之念,蠢蠢然消磨

  • 佛说鬼问目连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目连晡时从禅定起游恒水边。见诸饿鬼受罪不同。时诸饿鬼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一鬼问言。我一生以来。恒患头痛。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

  •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

    美国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29年,为作者的代表作。小说以个人幸福被战争摧毁为主题,描写了一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与英国女护士的恋爱悲剧,真实地反映战争的野蛮和残酷性,

  • 小儿推拿广意·熊应雄

    推拿专著。又名《幼科推拿广意》、《推拿广意》。三卷。清·熊应雄辑。约刊于1676年。上卷总论推拿之理,及儿科疾病诊断方法,并附推拿手法图说20余幅;中卷分述各种儿科常见病推拿疗法;下卷附方,选录小儿病的内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