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师质子摩头罗瑟质缘品第四十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国中。有一婆罗 门。字曰师质。居家大富。无有子息。诣六师所。问其因缘。六师答 言。汝相无儿。尔时师质便还归家。著垢腻衣。愁思不乐。而自念言。我无子息。一旦命终。居家财物。当入国王。思惟是已。益增愁恼。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国中有一位婆 罗门名叫师质,居家大富,却没有儿子。他便到六师那里询问无子的原 因,六师告诉他:“你的相上注定没有孩子。”师质回到家里,穿着垢 腻衣服,愁闷忧思不乐,心中暗想:“我没有儿子,一旦我死了,家里 的所有财物就会被国王没收。”想到这里,愈发忧愁苦恼。

【古文】 婆罗门妇。与一比丘尼。共为知识。时比丘尼。值到其舍。见其夫 主。忧愁憔悴。便问之言。汝夫何故。愁悴如是。婆罗门妇。即答之 曰。家无子息。往问六师。六师占相云当无儿。以是之故。愁忧不乐。

【白话】 婆罗门的夫人与一位比丘尼互为朋友,正遇到比丘尼到她家来,见 她的夫君忧愁憔悴,就问夫人:“你丈夫为何这般憔悴?”婆罗门夫人 就告诉比丘尼:“因为家里没有儿子,便去询问六师,六师察看夫君的 相说命中注定没有孩子。因为这个缘故,他整日忧愁不乐。”

【古文】 时比丘尼。复语之言。六师之徒。非一切智。何能知人业行因缘。如来在世。明达诸法。过去未来。无所障碍。可往问之。必足了知。比 丘尼去后。妇便白夫。如向所闻。

【白话】 比丘尼就对她说:“六师这类人不是一切智,怎能通晓人的善恶业 的因缘?佛现在住世,通晓明白万法,过去未来无所不知,你们可以前 去请教佛,必定能完全了知。”比丘尼离去以后,夫人便对丈夫讲了刚 才听到的话。

【古文】 时夫闻已。心便开悟。更著新衣。往诣佛所。稽首作礼。而白佛 言。我之相命。当有儿不。世尊告曰。汝当有儿福德具足。生长已大当乐出家。婆罗门闻欢喜无量。而作是言。但使有儿。学道何苦。时因请 佛及比丘僧。明日舍食。是时世尊默然许之。

【白话】 婆罗门听后,心开意解,就穿上了崭新的衣服,来到佛的精舍,礼 拜佛足,对佛说:“像我这样的命相,会不会有孩子呢?”佛告诉他: “你会有儿子,且具足福德,长大以后将会欢喜出家。”婆罗门听后欢 喜无量,于是就说:“只要能有儿子,他修道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因 此邀请佛和比丘僧众。明日到他家受供,佛默然答应了。

【古文】 明日时到。佛与众僧。往诣师质家。众坐已定。婆罗门夫妇齐心同 志。敬奉饮食。众会食竟。佛及众僧。还归所止。路由一泽。中有泉 水。甚为清美。佛与比丘僧。便住休息。时诸比丘众。各各洗钵。有一 猕猴。来从阿难。求索其钵。阿难恐破。不欲与之。

【白话】 次日到了斋食的时间,佛和僧众就前往师质家。大家坐定以后,师 质夫妇同心协力,恭敬地供奉饮食。僧众用斋后,佛和比丘们就告辞还 归精舍。路上经过一片草泽,中间有一眼泉水,清澈甘美,就停留休 息。比丘们便纷纷去洗钵,这时有一只猕猴过来向阿难要他的钵,阿难 担心它会把钵盂弄破,就不想给它。

【古文】 佛告阿难。速与勿忧。奉教便与。猕猴得钵。持至蜜树。盛蜜满 钵。来奉上佛。佛告之曰。去中不净。猕猴即时。拾却其虫。极令净 洁。佛便告言。以水和之。如语著水。和调已竟。奉授世尊。世尊受 已。分布与僧。咸共饮之。皆悉周遍。

【白话】 佛告诉阿难:“快给它,不要担心。”阿难听从教言就给了它,猕 猴得了钵,拿到蜂巢所在的树上,盛满了蜂蜜来献给佛。佛对它说: “去除里面不干净的东西!”猕猴立刻把蜜中的蜂虫拣出,使蜂蜜非常 洁净。佛又告诉它:“加上水调和!”猕猴按着佛的话在蜜中加水,调 和好后,再次献给佛。佛接受后便分给比丘们,大家全部饮用了。

【古文】 猕猴欢喜。腾跃起舞。堕大坑中。即便命终。魂识受胎于师质家。时师质妇。便觉有身。日月已足。生一男儿。面首端正。世之少双。当 生之时。家内器物。自然满蜜。师质夫妇。喜不自胜。请诸相师。占其 吉凶。

【白话】 猕猴非常高兴,跳跃起舞,结果掉进一个大坑里,当即命终,神识 便投胎到师质家中。于是师质夫人感到有了身孕,孕期满时便生下一个 男孩,相貌端正,世间少有。这孩子出生时家里的器皿自然盛满了蜂 蜜,师质夫妇喜出望外,邀请许多相师为他察看吉凶。

【古文】 相师占讫。而告之曰。此儿有德。甚善无比。因为作字。字摩头罗 瑟质。(此言蜜胜。)以其初生之日蜜为瑞应。故因名焉。儿已年大。求索出家。父母恋惜不肯放之。

【白话】 相师们观察后,对婆罗门夫妇说:“这孩子很有福德,非常好,无 与伦比。”以此便给他起名叫摩头罗瑟质(汉语:蜜胜),是因他出生 那天有蜂蜜充盈的瑞兆,所以取了此名。孩子长大后,恳求父母让他出 家,父母爱惜不舍,不肯让他去。

【古文】 儿复殷勤白其父母。若必违遮不从我愿。当取命终。不能处俗。父 母议言。昔日世尊。已豫记之。云当出家。今若固留。或能取死。就当 听许。共议已决。而告儿言。随汝所志。

【白话】 孩子就再三地对父母说:“如果你们一定要阻拦我,不顺从我的意 愿,我就选择自杀,无论如何我不能留在俗世。”父母商量说:“过去 世尊已经授记他会出家,现在如果勉强把他留下,说不定他真会死去,就答应他吧。”商议停当,就对儿子说:“就按你的意愿去做吧!”

【古文】 儿大欣躍往到佛所。稽首作礼求索出家。世尊告曰。善来比丘。须 发自堕。法衣在身。便成沙门。因为演说四谛妙法种种诸理。心开结 尽。得阿罗汉。每与诸比丘。人间游化。若渴乏时。掷钵空中。自然满 蜜。众人共饮。咸蒙充足。

【白话】 儿子欢欣鼓舞,就前去佛的精舍,以头顶礼,请求出家,佛对他说 道:“善来比丘!”于是他须发自行脱落,法衣披身,便成为比丘。佛 于是为他演说苦集灭道四谛种种微妙法义,比丘心开意解,烦恼断尽,证阿罗汉果。他每次和其他比丘一起到世间教化众生,如果感到口渴难 耐时,就把钵抛到空中,钵中自然就会充满蜂蜜。大家一起饮用,都得 到满足。

【古文】是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摩头罗瑟质。积何功德。出家未久。获得 应真。意有所须。随念而得。佛告阿难。汝忆往日受师质请不。答言。忆之。佛言。阿难。于彼食已。至空泽中。时有猕猴从汝索钵。盛蜜施 佛。佛为受之。欣悦起舞。堕坑即死。汝复忆不。答言忆之。

【白话】 于是阿难对佛说:“世尊,摩头罗瑟质以前积下什么功德,出家修 行不久就获得了阿罗汉果,想要什么都能随意而得?”佛对阿难说: “你还记得那次师质婆罗门请我们受斋的事吗?”回答说:“记得。” 佛说:“阿难,在师质家用斋回来,途经一片空旷的草泽。当时有一只 猕猴向你要钵后,盛来蜂蜜供佛。佛接受了,它就欣悦起舞,结果掉进 了深坑摔死,你还记得吗?”回答说:“记得。”

【古文】 佛语阿难。彼猕猴者。今摩头罗瑟质是。由其见佛欢喜施蜜。得生 彼家。姿貌端正。出家学道。速成无漏。阿难长跪。重白佛言。复有何 缘生猕猴中。

【白话】 佛就对阿难说:“那只猕猴就是现在的摩头罗瑟质,因为它见佛欢 喜,供养蜂蜜,所以得以投生到师质家,相貌庄严,出家修道,并迅速 成就了无漏果。”阿难长跪,又对佛说道:“他又以什么因缘投生在猕 猴中呢?”

【古文】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年少比丘。见他沙门跳度渠水 而作是言。彼人飘疾熟似猕猴。彼时沙门闻是语已。便问之曰。汝识我 不。答言。识汝。是迦叶佛时沙门。何以不识。时彼沙门。复语之言。汝莫呼我假名沙门。沙门诸果。我悉办之。年少闻之。衣毛皆竖。五体 投地。求哀忏悔。

【白话】 佛告诉阿难:“过去迦叶佛在世时,有一个年轻的比丘,看见一位 出家人跳过一个水渠,便说道:‘那沙门轻快得简直像猕猴一样。’那 位出家人听了这话,就问他:‘你认得我吗?’回答说:‘认识,你是 迦叶佛时的修行人,怎么会不认识呢?’那位出家人又说:‘你不要称 呼我为假名沙门,沙门的每个果位我都得到了。’年轻比丘一听,吓得 毛骨悚然,急忙五体投地跪拜,请上座怜悯,接受我的忏悔。

【古文】由悔过故。不堕地狱。形呰罗汉故。故五百世中恒作猕猴。由前 出家持禁戒故。今得见我。沐浴清化。得尽诸苦。佛告阿难。尔时年少 比丘。今摩头罗瑟质是。

【白话】 因为他忏悔的缘故,没有堕入地狱;由于他对罗汉说恶语,致使五 百世中一直作猕猴;又因为他当时出家严持禁戒,所以现在能够遇上 我,以法雨沐浴相续清净,灭尽诸苦。”佛告诉阿难:“当时那年轻的 比丘,就是现在的摩头罗瑟质。”

【古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所说。悲喜交集。咸作是语。身口意业。不可不护。缘是比丘不能护口。获报如是。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因为 四众。广说诸法。净身口意。心垢除净。各得道迹。有得须陀洹斯陀含 阿那含阿罗汉。有发无上正真道意。或有住于不退地者。众会闻法。咸 共欢喜。顶戴奉行。

【白话】 阿难等大众听佛说法,悲喜交加,都这样说道:“身口意业不可不 小心防护。这个比丘因为不能善护口业,竟得了这样的报应。”佛对阿 难说:“正如你说的那样。”因此就为四众弟子宣说种种佛法,清净身 口意,除净心垢,各自都证得道相。有的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 含、阿罗汉果,有的发无上正真道意,或有住于不退转地的,大众闻 法,皆生欢喜,恭敬地奉行。

猜你喜欢
  卷第五·佚名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佚名
  卷六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胡适
  跋齐尔博士所著自由哲学·太虚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三卷·马鸣
  卷三十三·佚名
  菩提資糧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折疑论卷第四·佚名
  卷六十五·性音
  佛法之原理修学及其建立·太虚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五之三·智旭
  宗镜录卷第九十七·延寿
  卷十·佚名
  佛说宝贤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五集目录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目録七卷之五十一庚戌元旦元旦试笔元正太和殿赐宴纪事二律咏檀玉如意题金廷标岁朝图新正二日云南巡抚谭尚忠奏蒙自县百岁夀民杨添禄五世同堂诗以赐之降旨加赈湖北江

  • 卷九十一·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九十一罗隠隠字昭谏新登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歴淮润皆无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著作佐郎奏授司勲郎梁祖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

  •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司马迁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

  • 卷之五 天命元年正月至三年十二月·佚名

    ●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天命元年正月至三年十二月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觉罗勒德洪总裁官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

  • 纪丰润张学士马江战事本末·赵增禹

    直隶丰润张学士,名佩纶,字幼樵。其先世雨樵中丞,仕至安徽巡抚。学士以同治庚午辛未联捷入翰林,年甫冠,未娶也。甲戌散馆授编修,光绪丙子大考二等第二,擢侍讲,旋转侍读。学士长身伟干,天资聪颖过绝人,读书目十行并下。初入塾,一日

  • 朱面力传·脱脱

    朱面力,苏州人。父亲朱冲,狡猾聪明。他家本来微贱,朱冲受雇于人,他强悍不驯,因罪被处以鞭背的刑罚。朱冲逃到别的县去借贷,遇到一个奇人,得到金子和方书回来,就开设药店,病人服他卖的药后就有效,远近病人都来他这买药,家中就富裕

  • 卷四·郭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华野疏稿> 钦定四库全书 华野疏稿卷四     湖广总督郭琇撰衰病告休疏 奏为微臣衰朽日甚病势愈沈惟恐贻悞封疆伏祈 圣恩俯赐罢斥另委贤员以膺重任事窃念臣一介寒 贱至愚至陋七年外吏

  • 徐廷爵·周诒春

    徐廷爵 字健侯。年四十一岁。生于广东香山。永久通信处。天津英租界中街一百零四号。已婚。子二。女五。初学于上海梅溪书院。中西书院。及北洋大学。光緖二十六年。自费游美。入倭克兰工业学校。习商业。光緖二十七

  • 十一年·佚名

    (乙酉)十一年大明成化元年春正月1月1日○己酉朔,百官賀。上御勤政殿,設會禮宴,王世子與孝寧大君補、臨瀛大君璆、永膺大君琰、河東府院君鄭麟趾、領議政申叔舟等文武百官,分入殿庭,四拜訖,各就位侍宴。樂奏《定大業》、《保太

  • 卷十七·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十七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诗小雅甫田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一序疏故笺先言仓廪则言政烦赋重也【则当后字误】一章倬彼节笺以丈夫税田也【丈监本误又】上地谷亩一钟【钟误钟下并同】音义甫之言丈

  • 卷三十一·湛若水

    <經部,春秋類,春秋正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三十一   明 湛若水 撰公昭【景王十七年】十有四年【晉昭四年齊景二十年衛靈七年蔡平二年鄭定二年曹武二十七年卒陳惠二年杞平八年宋元四年秦哀九年楚平王居元年吳

  • 小匡第二十·管仲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

  • 卷十一·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十一论语二为政第二为政以德章德与政非两事只是以德为本则能使民归若是所令反其所好则民不从文振问为政以德莫是以身率之曰不是强去率他湏知道未为政前先有是德

  • 卷四十七·佚名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四尔时善财童子,正念思惟解脱长者教。念不可思议菩萨法门。思惟不可思议菩萨慧光。随顺深入不可思议甚深法界。摄取菩萨不可思议净妙功德。显现如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解了不可思议庄严佛刹。分别

  • 卷第三·函昰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三嗣法门人今辩重编小参腊八。小参。竖竹篦子云。不道大众不睹。祇是时节有待。一旦顶门豁开。到作家前为什么还未。良久云。老聃不是姓李。小参。最明白。最简易。为什么祇管难将去。都为向明白里

  • 洞霄图志·邓牧

    宫观志。南宋邓牧(1247—1306)撰。六卷。 牧字牧心,号九鉴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学者。宋亡隐居于洞霄宫,终身不仕、不娶,自号“三教外人”。著有《伯牙琴》。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天柱两山间,为道教“七十二

  • 砚笺·高似孙

    古砚专著。宋高似孙撰,共四卷。此书集录前人众家论述,详而有据。一卷撰端砚,二卷撰歙砚,三卷撰砚品,四卷集前人论砚诗文。二卷附砚图四十二式, 已佚。是书成于嘉定癸未(1223)年间,前有自序一篇,文字隐晦、艰涩,难明其

  •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佚名

    亦称《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仪轨供养法》,简称《文殊师利菩萨仪轨供养法》、《文殊菩萨供养法》、《文殊五字念诵法》等。密教仪轨经典。唐不空译。一卷。属瑜伽密教仪轨书,说五髻文殊瑜伽供养法(文殊五字瑜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