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一卷

不空译

尔时普贤菩萨。观察人天哀愍一切。无间自说言。一切众生四大远变。有种种病或鬼魔来作种种病。迷倒世间减损寿命。云何对治如是内外种种损害。谓诸众生不知恩故。有如是违以何为恩。谓地水火风。日月诸天皆有内外养育之恩。云何得酬如是诸恩。谓四大种有其精。天及日月等也。供养是天有种种利。器界生界皆悉增力也。其矣为谁。其数几何。谓彼天数有十二也。地天水天火天风天伊舍那天帝释天焰魔天梵天毗沙门天罗刹天日天月天也。地天喜时有二利益。一者人身坚固色力增长。二者器界地种味力增长。此天嗔时亦有二损。一者人身乱坏色力减少。二者器界地味力皆违本。水天喜时有二利益。一者人身不渴。二者雨泽顺时。此天嗔时亦有二损。一者人身干渴。二者器界旱魃万物干尽。或雨大雨世界满水流损草不及与众生。火天喜时有二利益。一者人身热气随时增减。二者时节不逆此天嗔时亦有二损。一者人身热气非时增减。二者自然散火焚烧诸物。风天喜时有二利益。一者人身轻安举动随心意。二者器界安隐无有倾动。而随世间有冷风和不损情非情等。此天嗔时亦有二损。一者人身及音而不随意。二者大风吹满散破世间。或不吹风草木不顺时也。若有如是四大精。天嗔怒难者王及人民。入于如来五轮塔中。受持诸戒归依三宝。摄心而住应作是观。地依水生水性空故地亦无常。水依风生风性空故水亦无常。火依水风生水风空故火亦无常。风依虚空虚空无体故风亦无常。风空故火空。火空故水空。水空故地空。地空故地上所生。有情非情皆悉无常。作是观时。诸天嗔灭无所依住。尔时行者还作是观。虚空虽无尚有虚空。是故得名虚空。名必有体。所以虚空有故风亦有。风有故火水地等皆悉有体。作是观时诸天欢喜。威光倍增安稳而住。伊舍那天喜时诸天亦喜。魔众不乱也。旧名摩醯首罗也。佛言若供养摩醯首罗(唐云大自在)已为供养一切诸天。此天嗔时魔众皆现国土荒乱。天帝释者地居之主。注记众生所作善恶。此天喜时国土安稳人民不乱。此天嗔时刀兵相战。地居诸王皆悉安。焰魔天喜时人无横死疫气不发。此天嗔时人非时死疫气充满。梵天者上天之主众生之父。此天喜时器世间安稳无有乱动。何以故。劫初之时。此天成立器世间也。众生不乱以正治世。何以故。父王喜故。此天嗔时。世间不安有种种病。至于草木皆悉恼落。众生迷惑名如醉人。毗沙门喜时。药叉众喜不害人民。不行毒肿。嗔时皆乱。罗刹天喜时。诸啖完鬼随亦喜。不唾毒气不作恶行。此天嗔时皆悉乱现。日天喜时光不损物。人嗔不钝有情非情皆悉快乐。此天嗔时失度无光。虽有眼目不能见物。寒苦匆逼。月天喜时冷光增物人无热病。嗔时皆舍矣。日月互照有大利益时节和融。众生作事一一随喜。劫初之时人如色天而渐贪味减少身光。弥舍善心而作恶业。世皆不顺而有寒热。是故此日月天现世化梦也。如是诸天何时欢喜何时嗔怒。谓诸国王及诸人民。以非治世作不善业。杀盗常行而舍正法。尔时诸天皆生愁忧。愁忧即过便生嗔怒。若天灾欲起先有瑞怪。谓无云而雨矣。诸星随乱(无云而雨者。是诸天悲泣之泪也)若止恶业。以正治世诸天欢喜。皆悉来护妙香遍薰。善增恶减。若人了知如是大圣威德天等。以财之施严彼生身。后以法施显彼法身。兼行慈悲不杀生命。以是供养为报彼恩也。世有诸天鬼神其数甚多。何唯供养此十二天。安立国土万姓安乐。谓十二天总摄一切天龙鬼神星宿冥官。是故供养了知此十二天。即得一切天龙等护也。所以然者地天与地上诸神树下野沙诸鬼神。俱来入坛场同时受供。水天与诸川流江河大海诸神及诸龙众。俱来入坛场同时受供。火天与诸火神及诸持明神仙众。俱来入坛场同时受供。风天与诸风神无形流行神等。俱来入坛场同时受供。伊舍那天与诸魔众。俱来入此坛同时受供。帝释天与诸苏迷卢等一切诸山所摄天鬼等。俱来入坛场同时受供。焰魔天与诸五道冥官太山府君司命行疫神诸饿鬼等。俱来入坛场同时受供。梵天与诸色界静虑一切诸天。俱来入坛场同时受供。毗沙门天与诸药叉吞食鬼神等。俱来入坛场同时受供罗刹天子罗刹食血鬼众。俱来入坛场同时受供。日天与诸星众七曜诸执游空一切光神。俱来入坛场同时受供。月天与诸住空二十八宿十二宫神一切宿众。俱来入坛场同时受供。应如是观矣。如是天主亲对佛前。誓当荷负一切有情护持国界守护正法。若召请时不越本誓必定影向。未发遣之间。而住坛场不违行者。是故召请供养然后应迸谢。诸事疏而乞欢喜。召请之时用各别印明。或用总请印明亦得也。云何少施之物。若干天众及诸鬼神各得受用。谓由三种义之少供物一切受用。一由三密加持。谓运心法界实相妙供。二由大慈悲。三由彼诸天主福力多。如龙得少水以自福力遍洒诸国。咒于诸天所以满四天下人福。不及四王天一人福财。随持主有增减。而诸天福多故。得乏少供遍与一切。譬如少火随薪有增减。少供亦尔。天福多故付彼成广。又纵虽色味下劣。由先三义皆成清净微妙醍醐。如耆婆悲一切即万物成药。尼健咒毒毒返成药。世间尚尔。况行者随顺佛教。起大慈悲作三密加持哉。又由天福而彼下劣供物。成清净微妙供如石磨男得石成王。作世女取沙为金。色夫人众不耽世财唯喜顺正。所以不轻少施而悦慈施也。若天不悦即请外金刚部主四臂不动忿怒明王供养归依。尔时诸天随顺教敕欢喜护持也。若供养时来位方何。谓东方帝释东南火天。南方焰魔西南罗刹。西方水天西北风天。北方毗沙门东北伊舍那。中央本尊四隅梵天地天日天月天。如是而住。云何供养何天为首。谓或依方位。始自东方回顺供之。或有别愿依息灾等法而供养之。若求息灾帝释为首。若求增益梵天为主。若求调伏大自在为首。若求敬爱毗沙门为首。余回顺供。或欲止刀兵帝释为主。若欲除药叉罗刹难者用毗沙门罗刹天。若欲除疫用焰魔天。若欲除旱魃洪水难者俱用水天。若欲除怨灾用风天。并于此天祈风难等。若欲调人用梵天王。水难用火天。火难用水天。降魔用伊舍那。或用火天。镇恶处用地天。并祈五谷也。若求官位帝释天。若求智日天若求定用月天。若欲除热寒病随用日月天(日天除寒月天除热)若有四大病。随用四大精天。如是为首。余次第回顺供之。为富用毗沙门。为贵更用梵天。其供养具各储一器。香水涂香时华五谷饭(若粥)腊烛等。插盛一器而供养之。烧香普薰清净如法。供养仪式各别印明。及彼画像种种法义如余部说。普贤菩萨为度众生。自问自答如是因缘。如是报恩如是祈愿。如是观法如是三密。如是方便如是大力。随意演说奉上世尊。世尊说言义理如是。善哉善哉如汝所说真实不虚。是十二天乃是往古诸佛。为度众生而来现也。是故行者不可依形势天。唯观彼天法身庄严。若人随顺我及汝说。供养是天。于此天像前讲读般若甚深经法。令此诸天皆大欢喜者。诸天欢喜故。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得者一切众生喜。故诸佛亦喜。诸佛喜故。世出世间悉地圆满。

  十二天仪轨一卷

猜你喜欢
  祝南洋佛教之联合·太虚
  贤首五教仪卷第五·续法
  妙义品第二十七·佚名
  四分律卷第五十一(第四分之二)·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上·智旭
  卷四百五十七·佚名
  卷四十九·佚名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佚名
  卷二十九·彭绍升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四·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二卷·佚名
  人生佛教(注一)·太虚
  卷三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宗镜录卷第八十·延寿
  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论·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彭征士炳(元亮集)·顾嗣立

    炳字符亮,崇安人。留心经学,诗效陶、柳。喜与海内豪杰游,历齐秦至都下,闻昌平隐者何得之名,遂往谒焉。由是知名,驸马乌谷孙事以师礼。至正中,征为端本堂说书,不就。有集一卷。如「明河夜无声,茅亭四檐月。」「璧树落秋子」「风

  • 卷八十·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八十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薛季宣浪语诗钞薛季宣字士龙永嘉人年十七起从荆南帅辟书写机宜文事由武昌令召为大理寺主簿大理正出知湖州改常州年四十而卒季宣为程门再传而所言经术则浙学也故浙人宗之

  • 本纪第十七 敬宗 文宗·刘昫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讳湛,穆宗长子,母曰恭僖太后王氏。元和四年六月七日,生于东内之别殿。长庆元年三月,封景王。二年十二月 ,立为皇太子。四年正月壬申,穆宗崩。癸酉,皇太子即位柩前,时年十六。甲戌,左仆射韩皋卒。丙子,群臣准

  • 七国考卷五·董说

    ○楚国名楚 荆吕览荆平王得如黄之狗箘簬之矰以畋于云梦檀弓襄公朝于荆国策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又荆宣王问羣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越絶书荆平王传韩非子齐荆攻魏魏王遗荆王美人亢仓子荆君熊圉问水旱理乱韩诗外传

  • 卷之三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十六·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十六宋 吕中 撰神宗皇帝王安石逐谏臣熙宁元年知谏察吴申奏祖宗法不可变安石诋之罢谏职。安石入朝之初即劝人主逐谏臣其本意如此。罢谏院熙宁二年钱公辅营救滕甫遂罢谏院公辅乃安石所荐也上

  • 渔阳王高绍信传·李延寿

    渔阳王高绍信,文襄帝的第六个儿子。历任特进、开府、中领军、护军、青州刺史。他路过渔阳,与当地富豪钟长命同床而坐。太守郑道盖来拜谒他,钟长命想站起来迎接,他不让,说“:这是什么样的小人物,不值得您站起来!”他与钟长命结

  • 外篇无忧第四·汪晫

    凡十一章仲尼闲居。喟然而叹。子思再拜请曰。意子孙不脩。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仲尼曰。尔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对曰。伋于进善。亟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

  •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七章 张弓·林语堂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语译天道的作用,好像把弦系在弓上一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九·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大明品第三十二(丹本作宝塔品)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两阵战时,是善男子、善女人诵般若波罗蜜故,入军阵中终不失

  • 净土往生传卷中·戒珠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陈南岳释慧思·隋天台释智顗·隋赵郡释智舜·隋河东释智通(通弟子顶盖母王氏附)·隋蒲州释真慧·隋天台释法智·唐京师释善胄·唐同州释法祥

  • 卷第三十三·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三十三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文(二) 奠寿昌和尚(二) 某年月日。得法弟子某。谨以瓣香素馐。致奠于寿昌先师大和尚法座前。而言曰。於戏先师。身独立于宇宙。神周游于寰海。

  • 奇方类编·吴世昌

    方书。清吴世昌撰。二卷。世昌字半千,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此书为搜集常见之单、验方编辑而成。上卷分头面、须发、耳目、口鼻、牙齿、咽喉、心肾、噎膈、痰嗽、脾胃、血症、臌胀水肿、痢泻、疟疾、风瘫、疝气诸门;下

  • 反三国演义·周大荒

    《反三国演义》又名《反三国志》,为民国文人周大荒所撰写的白话文章回体小说。该书据信始作于1919年,1924年起在《民德报》上连载,1930年结集,由上海卿云书局出版。该书从徐庶进曹营一节开始改写了《三国演义》的剧情,褒刘

  • 历代诗话考索·何文焕

    《历代诗话考索》,一卷,清何文焕着。文焕,生卒年不详,字少眉,号也夫,乾隆年间嘉善人,他对历代诗话进行整理和研究,编辑出《历代诗话》,共57卷,收编宋元明历代诗话之作27种。此书前有作者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作的自序,后有《历

  • 马氏南唐书·马令

    三十卷。宋马令撰。马令是江苏宜兴人。陈振孙在《书录解题》中记载马令曾有自序称祖父为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故辑成《南唐书》。但该自序后佚失不见。《南唐书》首为《先主书》一卷、《嗣主书》三卷、列后妃

  • 释门正统·宗鉴

    佛教史书。南宋嘉熙元年(1237)宗鉴编纂。八卷。据此书卷七载,原为宋嘉定年间(1209—1224)吴克己撰,未脱稿而病故。宗鉴得吴本后,搜罗增益,重新分类,勒成八卷。此书参照正史体例,以记述天台宗师资源流和人物事迹为重点

  • 季总彻禅师语录·佚名

    四卷,清 彻(尼)说 超祥记录。卷首有序、开堂启,卷一收上堂、小参,卷二,收示众。机缘、法语,行实,卷三,拈古、颂古。源流颂,卷四、诗偈、赞、书问、杂著、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