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国考卷五

○楚国名

楚 荆

吕览荆平王得如黄之狗箘簬之矰以畋于云梦檀弓襄公朝于荆国策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又荆宣王问羣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越絶书荆平王传韩非子齐荆攻魏魏王遗荆王美人亢仓子荆君熊圉问水旱理乱韩诗外传越王勾践使亷稽献民于荆王尸子云荆者非无东西也而谓之南其南者分也说苑吴王欲伐荆又鲁襄公朝荆新序田赞衣儒衣而见荆王通释云荆自文王始见于春秋僖元年始称楚庄十年荆败蔡师于莘公羊曰荆者州名州不若国贬之若荆州之夷然也糓梁曰荆楚也何以谓之荆狄之也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左氏无此杜元凯曰荆楚本号也按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荆为楚之本号亦明矣

桓子新论郢王好细腰而宫人饿屈原哀郢曰顾龙门而不见孰両东门之可芜史记齐愍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尸子郢王问于羣臣曰吾国治乎按此楚荆郢并称

○赵国名

赵 邯郸

竹书纪年周显王十三年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十四年邯郸伐卫十六年邯郸之师败我于桂陵【我言魏也】三十三年郑威侯与邯郸围襄陵二十七年十月邯郸伐我北鄙隠王【即赧王】十三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将军大夫适子代史皆貂服桓子新论云邯郸立王是抱空质也战国春秋云邯郸王有吞天下之心皆指赵也

韩魏赵号三晋详见魏国名考

○魏国名

魏 梁

魏惠王徙治大梁国号曰梁按魏世家惠王三十一年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大梁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与史记不合今按孟轲至梁在惠王三十五年从史记徙梁已二年从纪年从梁已二十二年故其书曰梁惠梁襄不曰魏惠魏襄也又按魏世家惠王已后或称魏如张耳见魏王张仪魏章皆归于魏魏相田需死蘓秦谓魏王秦昭王谓左右今韩魏与始孰强魏人有唐睢谓魏王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赵使人谓魏王无忌谓魏王魏太子増质于秦皆称魏也或称梁如邹衍淳于髠孟轲皆至梁楚相昭鱼谓蘓代君其为梁王代请说臣遂北见梁王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邻皆称梁也

赵岐孟子注韩魏赵本晋六卿当此时号三晋故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

○韩国名

韩 郑

战国策襄王时周最使郑立韩扰而废公叔周最患之曰公叔之与周君交也今我使郑立韩扰而废公叔语曰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必絶周君而深怨我矣史舍曰公行矣请令公叔必重公周最行至郑注云郑韩也又厘王时或谓郑王曰昭厘侯一世之明君也注云郑王韩王也按竹书纪年周安王二十一年魏武侯六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烈王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曰韩山坚贼其君哀侯曰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是犹称韩不称郑也显王元年郑城邢丘自是已后变韩为郑三年曰公子景贾帅师伐郑七年曰王会郑厘侯于巫沙九年曰秦师伐郑次于怀十年曰郑取屯留尚子十一年曰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与郑鹿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它阳之围归厘于郑十二年曰郑厘侯来朝十四年曰秦公孙壮伐郑十五年曰东周与郑髙都十六年曰王以韩师二十四年曰魏败韩马陵二十六年曰穰疵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三十一年曰秦蘓胡伐郑三十三年曰郑威侯与邯郸围襄陵三十八年曰王会郑威侯于巫沙慎靓王六年曰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隠王元年曰郑宣王来朝梁七年曰翟章救郑数十年间称韩者二称郑者十四矣

详见魏国名考

七国考卷五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二十六·脱脱
  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二百二·云南土司二·张廷玉
  卷二十三·张廷玉
  宋史全文卷九下·佚名
  卷二百五·杨士奇
  ◎梁令娴于归记·李定夷
  历代名贤确论卷六·佚名
  第三章 与西洋的早期接触·林语堂
  太祖道武帝纪·魏收
  朱守殷传·薛居正
  完颜永功传·脱脱
  卷一·朱克敬
  张文襄公选集二·张之洞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吕思勉
  明鉴易知录卷六·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四十二·吴景旭

      已集下之下  録笺  黄山谷曰新烦寃旧哭夏父勿忌云吾见新大故小  禾头生耳黍穂黑齐民要术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春光澹沲度千门富嘉谟明氷为春氷澹沲度千门明氷时出御至尊  始出枝撑幽慈恩防下数级皆枝

  • 第二出 送远·李渔

    〖满庭芳〗(生软翅纱帽、彩服,带丑上)“天半朱霞,云中白鹤”前人浪得虚评。离尘绝俗,我辈实堪矜。怪煞成名太早,恋车囊、不放流萤。男儿事,讐今校古,岂遂了簪缨。〔鹧鸪天〕年少登科未足奇,所欣色换老莱衣。视亲作宦

  • 卷五百十五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起哲宗元符二年九月盡其月   九月庚子朔,夏國遣使謝罪,見于崇政殿。其表辭曰:「伏念臣國起禍之基,由祖母之世。蓋大臣專僭竊之事,故中朝興弔伐之師。因曠日以尋戈,致彌年而造隙。尋當冲幼,繼襲弓裘,未任國政之繁難,又恐

  • 第四十八回 迎嗣皇权相怀疑 遭冥谴太师病逝·蔡东藩

      却说鄜王于十月即位,阅十余日,即立了一个皇后。同处宫中,两小无猜,倒也是一段元史奇闻。是时云已隆冬,转眼间又要残腊,乃诏群臣会议改元,并先皇帝庙号神主,及升祔武宗皇后等事。议尚未定,小皇帝又罹着绝症,不到数日,又复归

  •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十·倪在田

    两广之乱崇祯十七年秋八月,宏光帝命杨鹗总督川、湖、云、贵、广西军务。冬十月,命丁魁楚总督两广;贪庸无状,遂为亡粤之本。十一月,加广西总兵刘承允右都督。十二月,召杨鹗回,以何腾蛟总督川、广、云、贵军务;以瞿式耜巡抚广西

  • 卷之一百·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百济传·欧阳修

    百济,原本也是扶余的别种,在京师东六千多里,大海之北,西是越州,南是倭国,北是高丽,都要渡海才得到,东边则是新罗。王的居处有东西二城,官职有内臣佐平,掌管宣谕命令、接纳奏书;内头佐平,掌管库藏;内法佐平,掌管礼仪;卫士佐平,掌管军事

  • ●皇朝通典卷七十一·佚名

    兵四 ○兵四 綠營兵制上 △綠營兵制上 直隸 山東 山西 河南 江蘇 安徽 江西 福建 浙江 ·直隸 直隸總督一人 【 駐劄保定府】 統轄本標官兵分防各營兼節制提標一鎮標五 督標中軍兼管左營副將一人中軍都司一人千總

  • 北宫意问·子华子

      北宫意问曰:上古之世,天不爱其宝,是以日月淑清而扬光,五星循晷而不失其次,凤凰至,蓍龟兆,甘露下,竹实满,流黄出,朱草生。敢问何所修为而至于是也?子华子曰:异乎吾所闻,夫祯祥瑞应之物,有之足以备其数,无之不缺于治也。圣王不识也

  • 毛诗集解状·段昌武

    毛诗集解状据迪功郎新赣州防昌县丞段维清状维清先叔朝奉昌武以诗经而两魁秋贡以累举而擢第春官学者咸宗师之印山罗史君瀛尝遣其子侄来学先叔以毛氏诗口讲指画笔以成编本之东莱诗记参以晦庵诗以至近世诸儒一话一言茍

  • 卷三·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三    宋 李樗黄櫄 撰召南鹊巢诂训传第二    国风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下孟反】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鳲鸠乃可以配焉李曰有国家者成之甚难

  • 农战第三·商鞅

    题记:商鞅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农战政策,并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农战的重要性,提出要根据民众在农战中的功绩受官加爵,那些儒生、说客、商人不参加农战,不能受官加爵。平常国君用来勉励民众的是官职和爵位。可是国家得以兴旺的

  • 论功第五十二·桓宽

    【题解】经过西汉人民长期奋战,到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战争,终于取得很大胜利,对统一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夫高度赞扬&ldquo;先帝征不义&rdquo;,是&ldquo;为万世度&rdquo;,认为&ldquo;以义伐不义,若因秋霜而振落叶&rdqu

  • 卷第二十九(行声闻道下诸国王部第六)·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二十九(行声闻道下诸国王部第六)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middot;镜面王欲起新殿一&middot;不梨先泥王请佛解梦二  &middot;恶少王绕塔散寇三&middot;难国王因儿妇得解四  &middot;阿质王从佛生信五&m

  • 端明集·蔡襄

    诗文别集。北宋蔡襄(1012—1067)撰。四十卷。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任福州太守时,当地病者不服药而迷信鬼巫,襄破除之,为人所称。工书、善画。书法学颜真卿,并取法晋人。草

  • 今水经·黄宗羲

    《今水经》是记述清初全国水道源流的专书。清黄宗羲撰。一卷。宗羲有《(康熙)四明山志》已著录。作者以郦道元注《水经》,虽引注广博而无稽于事实,又因时代久远,水道形势变化很大,《水经注》与清初诸图志多不相合,乃

  • 春花·王统照

    现代长篇小说。王统照著。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12月初版,列入“良友文学丛书”;上海晨光图书公司1948年5月重版,改题《春华》,列入“晨光文学丛书”。收《自序》1篇。小说反映了山东济南的一群知识青年,在五四运动后各

  • 观音玄义·智顗

    凡二卷。隋代天台智顗述,门人灌顶记。又称别行玄义、别行玄、观音玄、观音经玄义。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为天台五小部之一。本书内容阐释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玄义,依准智顗于法华经玄义所立释名、出体、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