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臧榮緒晉書卷三

  五行志史通書志云。臧榮緒競志五行。大較多實。

  童謠

  羊祜以伐吳必藉上流之勢。又時吳有童謠曰。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祜聞之曰。此必水軍有功。但常思應其名者耳。御覽四百六十五。

  杜預遣周旨、伍巢、等伏兵樂鄉城外。孫歆遣軍出拒王濬。大敗而還。旨等發伏兵。隨歆軍而入。直至帳下。虜歆而還。故軍為之謠曰。以計代戰一當萬。於是進逼江陵。同上。

  太治中為賈充等謠曰。賈裴王。亂紀綱。王裴賈。濟天下。言亡魏而成晉也。同上。

  雨毛

  武帝時。蜀雨白毛。益州刺史皇甫晏為牙門張宏謀害。御覽八百七十七。

  文帝開皇六年。京師雨毛。如馬尾長者二尺。餘六七寸。其月梁士彥、宇文忻、劉昉、以謀反誅。明年發十萬人築長城。又於揚州開山造瀆以通運。眾役繁興。雨毛之應。同上。

  地生毛

  武帝太始中。皇甫晏為益州刺史。西討屯兵人咸死之。地生白毛。俄被牙門將所殺之應。御覽八百八十。

  成帝時。地生毛。時天下大兵。而中原擾亂。百姓疲怨。同上。

  孝武時。京都地生毛。而氐賊圍繞襄陽、彭城。征戍連年不解。又京都地生毛。苻堅滅後。人勞役後。又江陵交戰不解。同上。

  安帝義熙十年。地生白毛。連年征討勞擾之應。同上。

  羽蟲之孽

  趙王倫篡時。有雉飛入殿中。自太極東階上殿。驅之。更飛西鍾下。有頃飛去。又倫於殿上得異鳥。問皆不知名。異日向夕。宮西有素衣小兒。言其為服劉鳥。倫使錄小兒并鳥閉置空室。明旦開視。戶如故。並失人鳥所在。倫目上有瘤。時以為妖焉。同上八百八十五。

  溫嶠旋于武昌。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燬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水。奇形異狀。或乘車馬著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至鎮未旬日。因齒疾而卒。同上。

  雨血

  惠帝永康元年三月。尉氏雨血。明年正月。趙王倫篡位。遷帝於金墉城。其後天下大兵禍流王室。同上八百七十七。

  雨肉

  愍帝建興元年十二月。河東雨肉。劉石擁兵。帝竟沒遇害。同上八百七十七。

  雪

  吳孫權時。正月大雨雪。平地三尺。鳥獸死者大半。將軍全琮於淮南戰死者數十萬。同上八百七十八。

  孫亮時。春大雨雪。震電。既雷則雪不當復降。而亮見廢。同上。

  武帝時。大雪。其年吳將步闡敗。死傷甚眾。後又八月。大雪。折木。

  穆帝時八月。大雪。人馬凍死。時政由臣下。同上。

  雹

  武帝時。五月。雹傷禾麥壞屋。時王濬有大功被陷。帝不斷陰愶陽之應。同上八百七十八。

  惠帝時六月。雨雹深三尺。時賈氏專政。遂廢愍懷太子。

  元帝時。風雹殺人。時王敦擁兵不朝。內外戒嚴。同上。

  明帝時。京都大雨雹。鷰雀死。同上。

  四月大雨雹。是年蘇峻為亂。同上。

  穆帝時。六月。雨雹大如升。後四年、張祚在涼州為宋混所滅。同上。

  冬雷

  吳孫亮。建興初十二月。大風雷。亮見廢。御覽八百七十六。

  愍帝建興初。十一月。大雨雷震。劉向以雷二月出。八月入。於此月雷電者。陽不閉藏。失節之異。是時九州幅裂。至四年帝降劉曜。害之。同上。

  無雲而雷

  惠帝大安二年四月。諸將立李特子雄為王。八月天中裂為二。無雲而雷。成都王穎舉兵逼京師。同上。

  大安二年。無雲而雷。其年張方入京。燒服御。死者萬計。石超逼帝幸于緱氏。王師不利。大飢。人相食。同上。

  黑霧

  愍帝建興二年春。霧著人如墨連夜。五月時天下兵起。後二年帝降劉曜。御覽八百七十八。

  元帝永昌元年十月。京師大霧。黑氣蔽天。日月無光。十一月王敦舉兵。同上。

  風

  吳孫權太元初。大風。江海湧溢。平地水深八尺。拔高陵樹二千株。動吳城兩門瓦飛落。是時賦役繁重。明年權死。御覽八百七十六。

  孫休永安元年。十二月。孫綝出屯武昌。衛士施朔告綝欲反。綝聞之大懼。是夜大風。四轉五復。發屋折木。揚沙石。綝益恐。明日臘會。稱疾。休強起之。不得已。乃至會。張布、丁奉、自左右縛之。綝叩頭請為奴。不許。乃斬之。同上。

  孫皓末年狂暴。丞相陸抗、與大司馬丁奉、謀欲廢皓。大史令陳苗奏、久陰不雨。風起迴逆。將有陰謀。皓深驚懼。抗遂寢其事。同上。

  晉武帝咸寧三年。八月。大風拔木。暴寒。且冰。其年吳將孫慎入江夏。太康末京都風發屋拔木。同上。

  惠帝永康中六月。飄風吹賈謐朝衣飛數百丈。明年謐誅。其年十一月。京都大風。發屋折木。十二月愍懷太子幽于金墉。同上。

  永康元年。四月。張華舍颻風起。折木。飛繒軸六七枚。是月華誅。趙王倫篡位。改元建始。祀太廟。風暴起。黃塵四合。其年倫誅。同上。

  元帝永昌中。大風拔木。壞屋。拔御道柳百餘株。時王敦害尚書刁協、僕射周顗等。同上。

  成帝時。劉允鎮尋陽。有迴風從東來。入允船中。西出。狀如匹練。長五六丈。術人戴洋曰。有刀兵死喪之亂。允頃為郭默所害。同上。

  暴風

  孝武太元二年春。暴風折木、發屋。夏又暴風、揚沙石。三年又暴風。折木發屋。時苻堅強盛。同上。

  安帝元興初。夜大風雨。大船門飛落。明年桓玄篡位。同上。

  黃霧

  惠帝時。冬、黃霧四塞。六日乃止。明年趙王倫篡位。時朝昏兵亂。帝屢蒙塵。御覽八百七十八。

  明帝時。初頻有黃霧四塞。時王敦害尚書刁協、僕射周顗。同上。

  穆帝時。涼州黃霧下如塵。時張重華納譖。後年重華死。嗣子見殺。同上。

  孝武帝時。黃霧四塞。時會稽王道子專政。親近佞人。同上。

  地震

  魏明帝時。京都地震。隱隱有聲。搖動屋瓦。明年。公孫文懿叛自立。魏高堂隆曰。地震者。臣下強盛。地故震動。冀所以警悟人主。不可不深思是災。及少帝繼廢。竟禪晉。御覽八百八十。

  齊王芳時。頻年地震。時曹爽專政。遷太后於永壽宮。太后與帝相泣而別。故頻震。同上。

  蜀劉禪時。地震。時黃皓專政。閹官無陽施。猶婦人也。此皓見任之應。是年終蜀亡。同上。

  吳孫權時。頻年地震。時呂壹專政。又權信讒。廢太子和。步騭上書曰。伏見按事。吹毛求瑕。欲陷人成其威福。故地連震。同上。

  晉武帝時。頻年地震。是時賈充、楊駿、遞弄朝權。同上。

  惠帝元康四年。郡國地震。淮南洪水出。或山崩。地陷。壞城府。殺百餘人。此賈后使楚王瑋殺汝南王亮、及大僕衛瓘。陰道盛。陽道衰微之應。同上。

  愍懷帝時。頻年地震。時司馬越專政。石勒寇汲郡。同上。

  元帝大興元年。頻地震。或水湧、山崩。殺人。時江南淮北有大兵。劉曜、石勒、僭位。同上。

  成帝咸和四年。頻年地震。時蘇峻作亂。同上。

  穆帝永和九年、十年。頻地震。或有聲如雷。雞雉皆鳴。時帝幼、母后專政。石季龍僭號。王師頻敗。同上。

  十一年四月、五月。又頻地震。是時姚襄入許昌。百姓愁苦之應。及哀帝、海西公、簡文、孝武時。皆頻地震。是時人主幼弱。群小弄權。兵役連年。海西見廢。同上。

  孝武太元元年夏。震含章殿四柱。并侍者二人。後年、苻堅略襄陽。同上。

  安帝義熙年。頻地震。或有聲如雷。時太尉劉裕謀逆。同上。

  地陷

  武帝太康八年。宣帝廟陷。其年七月。殿前地陷方丈。深數丈。中有破船。是時帝不用和嶠之言。而信賈充之佞。至十一年。惠帝立。王室大亂。御覽八百八十。

  惠帝時。五月。城中地陷。方三十丈。殺人。六月又地坼。家人陷死。八月地裂。廣三十六丈。長八十四丈。人大飢。又上庸四處。山崩。地陷。廣三十丈。長百三十丈。大水出。殺人。時賈后亂政。又夜暴雷雨。賈謐齋屋柱陷入地。壓床帳。明年謐誅。天下兵亂。帝室從此微矣。同上。

  懷帝時。洛陽地步廣里、地陷。出鵝三。又當陽地裂。廣三丈。長三百步。時司馬越專政。王室離散。死者萬計。同上。

  安帝時。山陰地陷。方四尺。有聲如雷。後二年。西明寺門穿。湧水毀門。大尉劉裕矯詔殺害朝士。俄而禪宋。同上。

  地然

  晉惠帝光熙元年五月。范陽國北、地然可爨。至九月而驃騎范陽王司馬虓薨。十一月惠帝因食而崩。懷帝即位。太傅、東海王、司馬越殺太宰、河間王、司馬顒。專柄朝政。又尋死。遂洎永嘉之亂。東海淪殪。越之嗣副亦皆殄滅。石勒焚越之尸。此其應也。占經四。

  蛇孽

  杜預先在荊州。因宴集醉臥齋中。外人聞嘔吐聲。竊窺於戶。而見一大蛇垂頭而吐。聞者異之。御覽九百三十三。

  樂廣常有親客。久闕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盃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廳事壁上角。漆畫作蛇。廣意盃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其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而解。沉疴頓愈。同上。

  趙王倫篡位。殿上有大蟒及小蟒。耳間垂肉。似重孝帳。小蟒亦然。同上。

  慕容熙遊于城南。止大柳樹下。若有人呼曰。大王且止。熙惡之。伐其樹。乃有蛇長丈餘。從樹中而出。同上。

  沮渠蒙遜攻浩亹。而蛇盤於帳前。蒙遜笑曰。前為一騰蛇。今盤在吾帳。天意欲吾迴師。先定酒泉。燒攻具而還。同上。

  大旱

  永嘉三年。大旱。淮濮水竭。初學記六。

  愍帝建興五年。旱。建武元年。又旱。太興元年。又旱。督運令史淳于伯刑于建康市。百姓喧嘩。咸曰伯冤。事在建興五年。于是大旱三年。御覽三十五引晉書。

  大疫

  魏文帝黃初四年。三月。宛許大疫。死者數萬。御覽八百七十九。

  明帝青龍二年。四月。大疫。蜀相諸葛亮出斜谷。卒于渭南。又青龍三年。正月。京師大疫。御覽八百七十九。

  六韜曰。人主好聚斂。人則多疫死。御覽八百七十九。

  瑞志史通書志云。王隱後來加以瑞異。而諸書所引。則有稱石瑞記者。有稱名瑞記者。據此。則其時瑞異分記可知。臧書多本王隱。故因定為瑞志。及異志云。

  懷帝之時。魏故豫州刺史賈逵、墓西石碑生黃金。採取即復生。白帖石引臧書。

  新蔡王騰發于并州。于常山之真定縣。遇天大雪。平地數尺。營前數丈。雪融不積。騰怪而使掘之。得玉馬高尺許。上表獻之。初學記卷二。引臧書。

  安帝義熙十二年。左衛兵陳湯于東府前淮水中。得玉璽一枚。初學記六。引臧書。

  太康八年。王濬園生嘉瓜。二莖一實。類聚引晉書。

  王廙為鄱陽太守。有枯樟樹更生。王敦表勸進。中宗曰。皓獸應瑞而來臻。樟樹久枯而更榮。類聚十。引臧書。

  晉中興孝宗永和元年。白鳶生。類聚引晉書。

  異志說見上。

  王敬伯。會稽餘姚人。嘗泊洲渚中。昇亭而宿。是夜、月華露輕。敬伯泠然鼓琴。感劉惠明亡女妙容之靈。須臾女至。告敬伯。就體如平生。從婢二人。敬伯撫琴而歌曰。低露下深幕。垂月照孤琴。空茲一作絃。益宵淚。誰憐此夜心。女乃和之曰。歌宛轉。情復哀。願為煙與霧。氤氳同共二字一作君子。懷。類聚琴。御覽五百七十二。均引晉書。未標名。事類賦注十一引作世說。

  蘇韶字孝先。安平人也。仕至中牟令。咸寧初亡。諸子迎喪到襄城。韶伯父第九子節。夢見鹵簿。行列甚肅。

  見韶曰。卿犯鹵簿。應髡刑。節俛受剔。覺。循見頭髮。視截如指大。後又夢見韶截之。節素美髮。五截而盡。此節依三百七十三。引王隱書校補。 後節在車上。晝日見韶自外入。乘馬目黑。又介幘黃疏。一作練。八百十七引王書作絹。單衣白襪。絲履。憑節車轅。節謂兄弟曰。中牟在此。兄弟皆愕視。無所見。問韶。君何由來。韶曰。吾欲改葬。即求去。數日又來。兄弟遂與韶坐。節曰。若不改葬。別自敕兒。韶曰。吾將為書。節授筆。韶不肯曰。死者書與生者異。為節作。其字像胡書也。乃笑喚節為書曰。昔魏武侯浮于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河山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吾性愛好洛。每往來出入。瞻視邙一作芒。山。上樂乎哉。此萬世之基也。北背孟津洋洋之河。南望天邑濟濟之盛。此志雖未言語。銘之于心矣。不圖奄忽。所懷未果。前去一作至。十月。可一作便。速改葬。買數畝地。便自足矣。此節五百五十四引王書略。節延韶入室。設坐祀之。不肯坐。又無所饗。謂韶曰。中牟平生好酒。可少飲。韶手執盃飲盡。曰佳酒也。節視杯空。既去杯。酒乃如故。前後三十餘來。兄弟狎翫。節問所疑。韶言、天上及地上事。亦不能悉知也。顏淵卜商。今見在為修文郎。凡有八人。鬼之聖者梁成。賢者吳季子。節問死何如生。韶曰。無異耳。死者虛。生者實。此其異也。節曰。死者何不歸屍。韶曰。譬如斷卿一臂。以投地。就剝削之。于卿有患乎。死之去屍骸如此也。節曰。厚葬美墳。死者樂乎。韶曰。無在也。節曰。若無在何改葬。韶曰。今我誠無所在。但欲述生時意耳。韶欲去。節留之。閉門下鎖鑰。韶為之少住。韶去。節見門故閉。韶已去矣。韶與節別。曰。吾今見為修文郎。守職。不暇得來也。節執手乃別。自是遂絕。御覽八百八十三引晉書。 按廣記三百十九亦引作王書。則此實為王書。但臧多本王。則以為臧書亦可。

  夏侯愷亡後。形見。就家人求茶。御覽八百六十七。廣記三百十七。引作王書。言愷形見。而無上一節。

  刑法志

  晉書曰。周處為廣平太守。有三十年滯獄。一到悉總決遣之。理無不當。御覽六百四十。

  安帝義熙中。劉毅鎮姑熟。常出行南陵。縣吏陳滿射鳥。箭誤中直帥。雖不傷人。據法當棄市。何承天議曰。獄貴情斷。疑則從輕。昔有驚漢文帝乘輿馬者。張釋之斷以犯蹕罪止罰金。何者。明其無心於驚馬也。故不以乘輿之重。而加異制。今滿意在射鳥。非有心於中人。按律。過誤傷人。三歲刑。況不傷乎。同上。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二 裴邃兄子之高 之平 之横 夏侯亶弟夔 鱼弘附 韦放·姚思廉
  列传第二十五 厍狄峙 杨荐 赵刚 王庆 赵昶 王悦 赵文表·令狐德棻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杨仲良
  1943──中華民國三十二年癸未·郭廷以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八十二·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一·佚名
  附錄·王世贞
  提要·解缙
  第一卷 物产一·缪荃孙
  四○七 谕嗣后总裁应议者仍令罚俸半年总校等止须罚俸三月·佚名
  崔伯谦传·李延寿
  李稷传·脱脱
  亲征录·周必大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十六·彭定求

        卷96_1 【立春日内出彩花应制】沈佺期   合殿春应早,开箱彩预知。花迎宸翰发,叶待御筵披。   梅讶香全少,桃惊色顿移。轻生承剪拂,长伴万年枝。   卷96_2 【晦日浐水应制】沈佺期   素浐接宸居,青门盛祓

  • 第二十七出 幼海议本·王世贞

    【瑞烟浓】〔末扮董传策上〕愤发丘园遭遇早登天府。传世文章幸无负。立朝忠义。会禁闼未开言路。休误。还须把嘉猷匡佐。〔鹧鸪天〕年少曾耽万卷余。幸然身到凤凰池。每悬玉佩听鸡入。曾戴宫花走马归。三尺剑。万言

  • 文山诗补钞·管庭芬

    文山诗补钞文天祥南华山北行近千里,回复忘西东。行行至南华,忽忽如梦中。佛化知几尘,患乃与我同。有形终归灭,不灭惟真空。笑看曹溪水,门前坐春风。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

  • 默庵诗集卷之五·曹义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六言绝句 ◆五言绝句 小竹 小扇梅花为吴友赋 题扇两人偶坐似清谈者 对雨看晚唐柳中庸江行诗戏和遣兴 梅花扇为双四兄赋 油扇父亲要诗 白扇白梅为思聡赋 戏题小扇诸侄各争先以讨走笔以荅之各回物状

  • 卷八十三·列传第十三·脱脱

        耶律休哥(马哥) 耶律斜轸 耶律 奚低 耶律学古(乌不吕)   耶律休哥,字逊宁。祖释鲁,隋国王。父绾思,南院夷离堇。休哥少有公辅器。初乌古、室韦二部叛,休哥从北府宰相萧干讨之。应历末,为惕隐。乾亨元年,宋

  • 第六回 失秦土刘世子逃归 移晋祚宋武帝篡位·蔡东藩

      却说司马休之、鲁宗之、韩延之等曾奔投后秦。秦为晋灭,宗之已死,休之等见机先遁,转入北魏,北魏各给官阶,使参军政。休之寻卒,子文思及鲁轨等,遂为魏臣。刘裕大索不获,只好罢休。晋廷已遣琅琊王司马德文,与司空王恢之,先后

  • ●卷九·叶梦珠

    ◎宴会肆筵设席,吴下向来丰盛。缙绅之家,或宴官长,一席之间,水陆珍羞,多至数十品。即士庶及中人之家,新亲严席,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若十余品则是寻常之会矣。然品必用木漆果山如浮屠样,蔬用小磁碟添案,小品用攒盒,俱以木漆架架高,取

  • 卷之四百九十四·佚名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正月。丁丑。上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御乾清宫。总税务司赫德、北堂主教樊国梁、林懋德、觐见。内起居注  ○谕内阁、中国地大物博。矿产无穷。实天地自然之利。十余年来

  • 室礟传·脱脱

    室日方,字梦奇,南京人。幼时谨慎笃厚,好学,二十年足不出户,即使是同乡人也不认识他。其精诚如此。会同初年,登进士第,任卢龙巡捕官。太宗入汴京受册礼,诏令室日方为知制诰,总管礼仪事务。天禄年间,任南京留守判官。应历年间,累迁

  • 老挝土司传·张廷玉

    老挝,俗称为挝家,古代没有与中国往来。明成祖即皇帝位后,老挝的土官刀线歹向朝廷进献土产,朝廷才在此开始设置军民宣慰使司。永乐二年(1404),任命刀线歹为宣慰使,颁给他印信。五年,刀线歹派人来京城献贡。不久,皇帝因刀线歹暗

  • 弇山堂别集卷六十六·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巡幸考髙皇慎举动惜烦费自即位后以天下大计尝一幸汴梁再幸中都自是深居法宫无都外之跸文皇定鼎幽都北巡者三世宗相定显陵南迈者一然不过傍览形势行游较猎独武庙轻离六师驰骋八骏不无祈招之叹焉书巡幸考

  • 瑷珲条约·佚名

    中俄爱珲和约大俄罗斯国总理东悉毕尔各省将军,大伊木丕业喇托尔主阿利克桑得尔·尼逗[1]拉业斐齐之御前大臣、结聂喇勒累特囊特尼迢[1]来·木喇电[2]岳福,大清国之御前大臣、内大臣、镇国将军、镇守黑龙江

  • 第一章 中国人民·林语堂

    一、南方与北方妇女天生稳健之本能高于男子,而中国人之稳健性高于任何民族。中国人解释宇宙之神秘,大部依赖其直觉,此同样之直觉或“第六感觉”,使许多妇女深信某一事物之所以然,由某某故。最后,中国人之逻辑是高度的

  • 卷十六·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卷十六宋 朱子 撰学礼十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謏思了反闻音问 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于法式也謏之言小也 今按动众谓耸动众听葢守常法用

  • 卷二百七十三·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九十二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地界清净。地界清净故无愿解脱门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地界清净。若无愿解脱门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水火风空识界清净。水火风空识

  • 卷五十八·佚名

    △婆提唎迦等品中尔时长老优波离波多作是思惟。世尊今者既不听许彼人出家。我若辄尔放出家者,是我不善。如是念已,寻即告彼提婆达多。作如是言:如世尊教。汝必应当作如是事提婆达多。如是次第。处处至於大德上座诸比丘所

  • 大乘起信论(真谛译)·马鸣

    ○序(梁扬州僧智恺作)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

  • 卷第四·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四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应化圣贤(东土) 忻州一老翁因佛陀波利尊者游台山。老翁见乃问向什么处去。尊者曰台山礼文殊去。老翁曰大德见文殊还识否。尊者无对。 汾阳昭代云。今日庆幸。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