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鱼堂剩言卷七

庄渠遗书内有与余子积书云朱子晚年定论近始见之似不计年之先后论之异同但合己意即收载之耳今亦无论其它如载答何叔京书所谓因良心发见之微猛省提撕使心不放便是做工夫本领此正中年以前未定之论与中和旧说相同也文公论心学凡三变如存斋记所谓心之为物不可以形体求不可以闻见得惟存之之久则日用之间若有见焉此则少年学禅见得昭昭灵灵意思及见延平尽悟其失后会南轩始闻五峰之学以察识端倪为最初下手处未免阙却平时涵养一节工夫别南轩诗所谓惟应酬酢处特逹见本根答何叔京书尾谓南轩入处精切皆谓此也中和旧说论此尤详其后自悟其失改定已发未发之论然后体用不偏动静交致其力工夫方得浑全此其终身定见也祭南轩文始所同哜而终所共弃其此类也夫大抵先生自其初年固已卓然有志圣学然未免为言语文字分却工夫至于中年以后方有一规模今日正当因先生已定之论而反证其未定者庶几有所持循也观此条庄渠之学颇正

唐荆川编诸儒语要十卷髙景逸序云前六卷皆诸先生所自得语后四卷则辨析同异然前六卷载周程张朱五先生上蔡龟山五峰南轩之语而终以象山慈湖白沙阳明之语如河津余干不得与焉则去取未当也后四卷杂取先儒之言而不注明姓氏则条例未善也又有续语要六卷则系薛文清吴康斋陈剰夫章枫山胡敬斋曹月川蔡虚斋魏庄渠徐飬斋尤西川吕泾野王心斋罗念庵罗近溪钱绪山王龙溪邹东廓十七人之言宛陵黄一腾所纂辑也然遗罗整庵邵二泉亦不能无议徐飬斋尤西川未详其为何人曹月川余未见其书今观此编所载如云人气聚而生气散而死犹旦昼之必然安有死而复生为人生而复死为鬼徃来不已而为轮回哉其言卓然又此编载其太极图说述解序存疑录序儒者宗统谱序家规辑略序则其书皆传于世尤西川大约是良知家然其言有甚精当者如云凡人有向善之心而又使人恠者多是自己胜心气浮有以致之且如讲说事理或论文说书少有所见即思压人或是挟知故问人言未毕即伸己意此等处虽善亦恶也又或被人规警不肯认过改悔委曲辗转寻路出脱则是彼有爱我之心我反拒之以此交人人谁容乎必须虚心平气谦己下人求益不求胜可也又云未悉人言而輙伸己意此学者通病却在未悉輙伸之间不在议论是非处又云后生于前贤及前軰语言有与我不合者尤须下气抑心反复详味必不可从然后断之尤湏克去胜心勿以一言得失轻议前人茍同之与立异皆私心也更学何事又云正大光明之士未免有以善服人之病又云风水家说壊人心术断以大义禁而絶之可也六经四书不言风水茍于礼义有闗孔孟当详说之矣又云我儒言仁统四徳然四徳亦各统仁随时随事立名非有偏全之异理一而已按几亭学言第一卷内又云礼义智皆仁也言心也若以事则仁义智皆礼而已矣是故教人为国以礼礼也者三者之畅于四支发于事业者也非礼则三者不可见亦无自行

叶讱庵谆谆以躬行为重论学不以阳明为不是出卫尔锡潜斋寤言相示卫亦微向阳明者寤言中云立大志审几微踏实地又云初学不制俗情无以见至情然至情未能发动终摆脱俗情不来故致曲集义皆因其所发而扩充之使有火然泉逹之势又云学者未能中行寜为狂狷未可与权先求有立未能温良恭俭譲先为刚毅木讷此皆名言

陆桴亭性善图说大旨谓人性之善正要在气质上看此只说得朱子不离气质一边而畧了不杂气质一边此图甚不必作至论髙顾大旨而深取髙子无声无臭即至善也一语谓阳明以善为有声臭故说无善无恶岂知善固无声无臭者乎不知髙子此语亦未是谓善无声无臭是知无极而未知太极也知冲漠无朕而未知万象森然已备也虽若异乎阳明之说而实与阳明之说同归也张干臣困知记序云始也以儒而托于禅既也以禅之实簒儒复以儒之名攻禅有崇正学之称而已非正学有辟异端之论而已趋异端此数语曲尽嘉隆以来讲学之弊

较对困知记见整庵论薛文清气有聚散理无聚散之说云气之聚便是聚之理气之散便是散之理惟其有聚有散是乃所谓理也若云一有一无则非理气无缝隙之论矣此一段说得最好与整庵别处论理气不同余前疑文清之言未融得此豁然

容城孙竒逢[字锺元]理学宗传一书混朱陆阳明而一之盖未知考正晚年定论也但慈湖龙溪近溪海门则列在末卷补遗之中盖亦知其非矣

理学宗传章本清心性说曰心学传自虞廷虽曰观诸孩提之爱敬则人生之初其心本无不善观之行道乞人不受嘑蹴虽牿亡之后本心犹有未尽冺者不知此乃圣贤多方引诱或指点于未丧之前或指点于既丧之后无非欲人自识其本心以自存也不然人莫不为孩提也曾有渐长不为物引习移者乎乞人不受嘑蹴曾有永保此心而勿丧者乎譬之榖种不种不生譬之真金不淘不净近之论心学者如之何竞指众人见在之心即与圣人同也其说甚正然观其意却似以心为主而以理从之不是以理为主而以心从之又见钱绪山论师门虚寂之旨曰变动周流虚以适变无思无为寂以通感大易之训也自圣学衰而微言絶学者执于典要泥于思为变通感通之旨遂亡彼佛氏者乗其衰而入即吾儒之精髓用之以主持世教为吾儒者仅仅自守徒欲以虚声拒之不足以服其心言及虚寂反从而避忌之不知此原是吾儒家常茶饭沦落失传以至此耳此其援儒入墨推墨附儒可谓巧矣又论无善无恶曰目无色故能尽天下之色耳无声故能尽万物之声心无善故能尽天下万事之善直是放言无忌愚思王氏与髙弟语言流传者宜仿阳明要书例摘而辨之庶使后世不再惑也

象山云六经皆我注脚率天下之人而祸六经者必此言也夫此正朱子所谓以意捉志而非以意逆志也

学者不知正学而轻于信人如理学宗传所载贺克恭之于白沙南元善徐珊等之于阳明此正朱子所谓笃信而不好学则所信非其正者也[南元善字大吉渭南人阳明座师闻讲学遂列弟子列徐珊师阳明举乡试癸未南宫以心学为问阴以辟阳明珊读策问叹曰吾乌能昧吾知以幸时好耶不对而出闻者难之曰尹彦明后一人也同门欧阳徳魏良弼等直发师旨不讳亦在取列克恭刻白沙像悬于室]

黄太冲有沈清溪墓志言心性之辨亦明大约自罗整庵痛言象山阳明之后如髙景逸刘念台皆不敢复指心为性但心性之辨虽明亦不过谓心为气而性为理心之中有性而性非即心云尔其欲专守夫心以笼罩夫理则一也特阳明则视理在心外髙刘则视理在心内髙则以静坐为主刘则以慎独为主而谓无动无静髙则似周子主静之说刘则似程子定性之说及朱子中和初说而皆失其真

江陵请开经筵疏有圣功已密而益密圣徳日新而又新之语因思大学曰又日新孟子曰又从而振徳之此两又字最有味凡为学教人俱不可不知此又字

汪苕文与计甫草书曰宗门之教固有不可思议者然欲合孔子之道与禅为一则辟诸倾乳入酒终于酒乳俱贬此条似是而非如此言却似宗门原有妙处但不可与吾儒合则亦何恠天下之从之哉昔之佞佛者多合三教今之佞佛者又多分三教

张瑶山文集内有玉山遗响一种其一条云居茅屋中每从搜览之暇黙坐观心焚香一炷虽本体照彻不得遽信觉山空人静诸缘屏退点尘不到精神収拾透里快然又其序云建我师祠以俎豆薛胡罗髙四先生则其学大抵微近于梁溪

又一条云塘南王公云孔子曰无知阳明言知善知恶是良知姑就初学所及言之使从此透入必透到水穷山尽处乃可夫单提良知既为后人所疑而塘南又浅视良知提出无知水尽山穷从何下手此说得好

又一条云水帘洞天半路断始以梯升继则甃石而上然空中阶级意在速成根脚不平未及旬日雨过则崩程子曰须是大其心使开辟譬如九层之台湏大做脚始得又称康节空中楼阁朱子言其四通八达湏实地上安脚更好嗟嗟夫心之所之曰志学者立志当以君子自待以希圣希贤希天自期最不可薄视此身隘视此心掀天掲地全在脚根否则便小有成就亦非大规模久则且如风中草任其波靡如水上萍听其飘荡做得一分便损一分做得一层便壊一层予是以因山径之既成复倾不能不与学者求其所以立脚所以栽根此一条最警切不可不猛省夫康节犹空中楼阁也而况不如康节者乎

篑山集云执着有执着之失和平亦有和平之失此非着实体认者不知

又与人书云人欲合知行为一我必分知行为二单提致知不如直说笃行为明白切实若以力行工夫总以致良知三字尽之虽是透脱恐学者竟走入空寂一边此条最足羽翼程朱又与熊青岳书云若提明善二字谓可包知行则致良知亦可包知行姚江复起将有辞于我矣与前言同意不知青岳何以有此论

又与罗先生书云令师青老见解不偏考究有年其闲道录颇与某私淑罗文庄之意有合又孙北老学问渊深所梓薛文清胡敬斋罗文庄髙存之四先生学约俱有不谋而同者按此则篑山所推重者此二人而已

又有一书言宗儒语畧前序后跋议论参差予所取于篑山者正在于此人能勇于从善如此天下有何事哉使象山有此心则必无无极太极之争使阳明有此心则必不执良知之说必不为晚年定论之书今人挟一偏之见耻屈于正论多方以求胜孰知先生之所以不可及者乃在于能屈耶气能抗万乗之威力足以却纷华靡丽之习乃区区整庵一书遂退然自下尽改其故学者非天下之大勇其孰能之乎

阅张篑山与熊青岳书论学问经济虽不是两个毕竟经济有从学问来者亦有不从学问来者从学问来者学颜子之学即志伊尹之志不从学问来者则为骄吝为器小为执拗甚至为奸险非不自谓有猷有为而其实毒苍生而悞国事者即此自命为经济之人其论最快

篑山谓夫子之道中以贯之愚谓曽子言忠恕是诚以贯之若程朱重主敬则又是敬以贯之此当互看

篑山语录上卷云学问止有渐进工夫别无顿悟法门又云诸家言自然言顿悟不问元气虚实専用表散之剂不害人不止矣此最足见其学之正又云儒者言学谓人所说过者不必更说然舍人所说过者更何从说圣贤言语愈读愈有味越讲越无穷又深取章枫山先儒之言已尽之说此足见其学之朴实又论气云无动无静以所行有动有静矣气无聚无散以所附有聚有散矣论阴阳云阴阳有相生之时无未生之时此又足见其体认之细

又云儒者之学不宜单提静字以类于禅然静则悔吝少亦收敛杂驰之一端此说得亦斟酌

猜你喜欢
  卷五十二 中庸第三十一·郑玄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晏婴
  卷三十三 论语十五·黎靖德
  论语精义卷八上·朱熹
  卷六·袁燮
  春秋集传纂例原序·陆淳
  卷三·傅逊
  第65章·老子
  自序·钱穆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佚名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全文·佚名
  谒太虚大师·太虚
  虚空孕菩萨经卷上·佚名
  卷第十八·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八·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508 ·佚名

    赵必象 和尹权宰见访韵 牛下高眠扣角歌,辔金裾翠重相过。 江湖十载知心少,风雨一庭愁思多。 君向青云腾骥足,我甘白发老渔蓑。 茅檐剪烛更酌酒,人世欢娱能几何。 赵必象 和张竹处韵钱陈匝峰之濂泉

  • 卷二十一·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二十一地理霍山赋【有序        唐】皮日休臣日休以文为命士所至州县山川未尝不求其风謡以颂其文幸上发輶轩使得采以闻六年至夀之骑邑曰霍山山故岳也邑赘于阯至之二日离邑一舍望乎

  • 卷六百九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七韦庄上元县【淛西作】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秋风江上逢史馆李学士前年分袂陕城西醉凭

  • 第六出 五娘赏灯·佚名

    【娄娄金】(旦)(贴)元宵景,好天时,人物好打扮,金钗十二。满城王孙士女,都来游嬉。今冥灯光月团圆,琴弦笙箫,闹满街市。(旦)(贴)元宵好景巧安排,锣鼓(罗古)闹咳咳。千金一刻元宵景,虽那吝财(才)也不吝财(才)。(贴)元宵好景家家乐,

  • 第四十六回 马贤战殁姑射山 张纲驰抚广陵贼·蔡东藩

      却说中常侍张逵,素行狡黠,善能希旨承颜,得邀主眷。只是汉宫里面的宦官,多至千百,几不胜数,彼争权,此夺宠,所以互相奔竞,迭起不休。当时张逵以外,尚有小黄门曹节,及曹腾孟贲等,俱为顺帝所昵爱,揽权用事。甚至后兄梁冀,及冀弟不

  • 卷之一百八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多夫之奇论·李定夷

    广东西樵村张某,有女名月娥。二九妙龄,风姿艳冶。性质灵慧,颇通文翰,张某钟爱如掌上珠。然家法素严,家中妇女,不许出闺门半步。月娥赋性风泣,每遇春风秋月,辄蛾眉深锁,西子含愁,恨不能插翼长飞,一纾幽郁也。未几父死,遂辞母至省,肄

  • 提要·袁韶

    臣等谨案钱塘先贤传赞一巻撰韶字彦纯庆元人淳熙十三年进士授呉江丞厯叅知政事赠太师越国公事迹具宋史本传韶尝知临安府请于朝建许由以下三十九人之祠而各为之传赞事在寳庆丙戌至景定五年甲子而祠毁至正二年有吕渊者复

  • 卷一百五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五十七人物志三十七大臣传二十三【满洲正白旗二 喀克都哩 鄂硕 锡图库 谭拜 星讷 凖塔 阿济格尼堪 萨弼图 卓罗 瓦尔喀珠玛喇 苏拜】喀克都哩喀克都哩世居那木都鲁以地为氏

  • 春秋宗旨·王樵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宗旨明 王樵 輯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此章通

  • 仪礼小疏卷七·沈彤

    呉江沈彤撰公食大夫礼鱼腊饪注云食礼宜熟飨有腥者疏云乐记云大飨而俎腥鱼郑注云以腥鱼为俎实不臑熟之是飨礼有腥也又左传云王享有体荐【宣十六年】以飨礼用体荐则腥矣故礼记云腥其俎谓豚解而腥之豚解者皆腥也按左传杜

  • 日知荟说卷二·乾隆

    天命之谓性性之与理本非有二盖天以于穆不已之理化生万物而人得此理以为生即具此理以为性故体之于人即可以识天命之不贰而騐之于天又可以察人生之无妄无极太极太极隂阳此天之一理所流行也性縁理而立理从性而生此人之本

  • 卷首—像赞传图·周梦颜

      像赞  昆山安士先生,所著数种书,尔旦读而受其益者,诚非浅鲜矣!昔世尊为半偈故,犹舍身供养。若先生之恩,尔旦则茫然不知何以报也。汪子石心,以绘像索题,惊喜瞻礼之余,敬为四言二十韵,不足道先生之万一,惟欲推广著书之意,重为

  • 卷三百七·佚名

    △初分佛母品第四十一之三佛言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由不缘色而生於识。是为不见色故名示色相。不缘受想行识而生於识。是为不见受想行识故名示受想行识相。由不缘眼处而生於识。是为不见眼处故名示眼处相。不缘耳鼻

  • 禅门锻炼说跋·戒显

    余实见晚近禅门。死守成规。不谙烹锻。每致真宗寂寥。法流断绝。万不获已。立为新法。且作死马医。若论本分一着。言前荐得。犹为滞壳迷封。句下精通。已是触途狂见。悟即不无。争柰落在第二头。汲汲乎讲钳锤。论锻炼

  • 阳秋剩笔·佚名

    不慧孤露失学,罕读楹书,先世手泽之余,都归灰烬。盖自庚子劫后,寄食江南,辗转舟车,未尝终岁卒读。然龙门所谓南探禹穴,北至涿鹿,不彗蓬踪,庶几过之。其间所见所闻,颇有可歌可泣者。迩者小隐秋山,低徊旧梦,兴至命笔,聊书百一,以志不忘

  • 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佚名

    经名: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撰人不详。二经同卷。底本出处:《正统遣藏》洞神部本文类。玄天上帝说父母恩。后有玄帝报恩圣号,提到真武大帝八十二化,又有赵宜真跋。赵宜真元末明初人,该经当出自明。

  • 古乐经传·李光地

    古乐书的解诂著作。清代李光地撰。共五卷。对历代典籍中有关乐论进行辑录、注解。第一卷为《乐经》,选取《周礼·大司乐章》;第二卷为《乐记》,选取《礼记·乐记》;第三卷为《附乐经》,选取《易经》、《书经》、《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