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五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五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普说上

诸山请普说。近日世风薄恶。祖道荒芜。诸禅人邪风入骨。魔毒缠心。争弄口鼓。全无实得。为师者。若曲从时好。祇图门庭热闹。却似捄燃增燥。援溺加濡。非徒无益。反滋其恶。所以山僧。半生并不道一禅字。至住鼓山三载。甘同寒蝉。深缄石口。一任法堂前草深一丈。三门外荆棘参天。抚己而观。了无惭色。今年六十。破衲虚舟。任风飘荡。流到苕溪岸畔。事不获已。却来与诸兄弟相见。拈拄杖卓一卓云。会么。若也会得。山僧当下座。领维那三十痛棒。如若未会。山僧叨叨呾呾去也。若论此事。不涉唇齿。所以古人云。承言者丧。滞句者迷。超佛越祖。犹落阶级。雷轰电闪。尚堕声容。任你玄中更玄。妙中更妙。总在这边。未到彼岸。必须威音那畔回头。空劫已前转身。然后可入廛垂手。显出大机大用。如信手撒水银。珠珠皆圆。亦如月映千江。江江有月。但随家丰俭。作用不同。所以有五宗之别。如临济单贵直捷痛快。曹洞单贵绵密安详。沩仰则暗机圆合。法眼则一切现成。云门则高古旷险。虽有五宗差别。实无二道。譬如同一味水。群器盛之。各各不同。诸兄弟说此群器之水。还有优劣否。又如三人捉贼。一人赏以饮食。劝谕其归。一人痛杖一番。方释之。一人也不赏。也不杖。即解缚放他去。诸兄弟。说此三人捉贼。还有优劣否。余宗且置。祇如曹洞一宗。今日欲振起。他莫要识得五位君臣么。莫要识得五位王子么。莫要识得曹山三堕四禁么。若如此欲振起曹洞宗。却似挑一担臭粪。向门前过。有甚么共语处。必须要向青原垂足处认取。洞山睹影处认取。昔有僧问洞山。如何是沙门行。山云。头长三尺。颈长二寸。山令侍者。将此语问三圣。三圣向侍者手中。搯一搯。诸人须向这里认取。又一日夜参无灯。有僧问答罢。山令侍者点灯来。及点灯来。山云。取三两粉与这僧。其僧拂袖而去。后有省出资打斋供众住三年。一日来辞洞山。山曰。善为。雪峰在傍问。此僧去几时复来。山云。他此去不解再来。其僧向衣钵下坐化。雪峰报山。山云。犹较老僧三生在。诸人须向这里认取。又洞山三十年。土地神觅渠不见。云居膺时住寺。后经旬不过堂。山询之。膺云。自有天神送食。山呵之为说破。天神遂不复来。诸人须向这里认取。若于此等处。一一倜傥分明。还振起得曹洞宗么。犹未犹未。必须重加陶炼。使心心无处所步步无影迹。於此相续无间。方合主中主也。诸兄弟若未到这般田地。必须依样画猫儿去。古人一则无义味话。如金刚山。无你钻研处。如猛火聚。无你觑向处。既无钻研处。无觑向处。便是诸人断命根处。若于此处捻得。破三世诸佛也。无捞摸处。况阎罗老子耶。如或未能。未免在阎罗铁棒下过。诸君大须仔细。必须将前习气是非恩爱人我。一切坐断。将通身精神通身力量。全用在一句话头上。不管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并力做去。此事亦非难。祇在人眉睫前。会则便会。其有不会。者多为自生知解。便成千里之隔。若办肯心。直下探取。决无难事。有等魔风。不做工夫。祇习学古人言句。摇唇鼓舌。惯弄虚头。假妆模样。自表刚强。人我益高。是非亦炽。比之俗人。犹为不谨。此等永当堕无间狱。无有出期者也。又有等称做工夫者。单论话头浅深。谓参得某公案了。又要参某公案。某公案参得。某公案参不得。缘渠看见古人。或在此公案上有省。在彼公案上过不得。便谤公案有浅深。殊不知过祇在人缘。渠於一则公案上。不能一脚踏到底。所以说这里通得。别处通不得。殊不知别处通不得。则这里通得底。亦不是了也。其实赵州无。一归何处。庭前栢树子。麻三斤。乾屎橛。竹篦子。秘魔叉。睡中主。一通俱通。岂有差别。若于此等处。作差别知见者。总是门外俗汉而已。又有等称做工夫者。但于尘劳暂息处。得少光影处。便称悟道。更有古人言句透不去处。便逐一思惟注解。殊不知。这思惟注解底。便是火枷芒绳了也。又有等于公案上。蓦有悟入。但悟迹不除。知见未消。虽於古人公案。一一透得。却自己受用不得。所以为山百仞。功亏一篑。可胜惜哉。诸人若要发明此事。必须全身放下。老实真参。直到古人田地。若有纤毫知见可说。总为魔罥而已。山僧今日。因风举火。叨呾一番。拖泥带水。罪过不小。作么生是真寂本分家风。拈拄杖云。五宗踏破无踪迹。毗卢顶上别翻身。卓一卓。下座。

授戒普说。诸仁者不辞跋涉。远来下剎。乞受戒法。须知。云何为戒。戒云何受。诸人将以坛场为戒耶。问清净为戒耶。三说羯磨为戒耶。和尚阿阇黎为戒耶。教威仪着袈裟。乞食正命为戒耶。若将此为戒。则尽属生灭。终归有漏。安得名为究竟尸罗。昔佛曰孝名为戒。诸人将以孝为戒耶。夫孝者顺也。顺者顺何。又以何为顺。孝之实未明。安能识戒也。又曰。摄心名戒。诸人将以摄心为戒耶。夫心是何物而可摄。摄又是何物而可摄心。水不洗水。金不博金。则摄心之义何归。又六祖云。本性无非自性戒。诸人将以本性。无非为戒耶。六祖此语。可谓。吃紧为人。直捷指出。然亦未免尚带枝叶。良以。非因是立。是由非生。既本性无非。将以何者为是。既本性无是。将以何者为非。而言不非。若学人滞於言句之下。是非之见未泯。则此戒尚隔千山。须得是非情尽。灵光独露。则所谓戒者。已为鱼游水中。人在空中。无你受处。无你背处。无你持处。无你犯处。搭衣展钵。尽是金刚道场布萨羯磨。孰非毗卢境界。喻如神龙入海。何妨出没波涛。所以高沙弥云。长安虽闹。我国晏然。良有以也。如若未能到此。切莫妄相仿效。且据渠见处。祇得一橛。正如偃鼠饮河。但能自满其量。若是个没量大人。作略自异。虽一尘不立。不妨世界横吞。虽脚踏毗卢。正好通身泥水。昔六祖。於黄梅会中。亲受衣钵。厥后犹於岭南法性寺。禀受智光律师满分净戒。岂可谓。我国晏然。竟不须受也。盖此戒。始自凡夫。终至成佛中间无一时无一事可离此戒。又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并无一人不从此戒而得菩提者。是知。此为圣凡共由之要户。今古共涉之通津。舍此非特进道末由。亦乃丧失慧命。正如临阵者。必须铠甲。弗得则离免锋镝。亦如渡海者。必须巨筏。弗得则必遭沦没。所以我佛世尊。始坐金刚道场。即说波罗提木叉。於菩提树下。即为贾客二人。说二归之法。次鹿苑为耶舍父。说三归五戒之法。至罗睺罗出家。说沙弥十戒之法。后为舍利弗请。遂因事制。立比丘比丘尼诸具足戒之法。凡依之而修者。三业既净。则心不妄缘。心不妄缘。则定从此入。慧从此发。虽周旋折旋。中规中矩。而彻底无依。全身洒落。是为法门之柱石。后学之典刑也。有等狂妄之徒。轻剽圆顿之糟粕。习成豁达之邪空。便谓。我亲见衲僧巴鼻。穿过佛祖髑髅。或胡喝乱棒。或指马呼牛。如发痫病相似。及夷考其行。则恣心所欲。恣身所行。毫无忌惮。乃谓。我得无碍大解脱门。殊不知。左之右之。一一并成魔业。举足下足。在在总陷泥犂。诸人如食肉。不异食蔬。方可食肉。饮酒不异饮水。方可饮酒。见宝女不异木偶。方可行淫。若也见有美恶。则境未亡。情存欣厌。则心未空。心境对立。何所不有。将见铁城铜柱。罔不炽然。剑树刀山。何能无碍。经所谓。大妄语成。堕无间狱。千佛出世。不能垂救者也。有等悠悠之辈。虽曰受戒。但取受戒之名。全无受戒之实。随群逐队。苟简登坛拜跪。尚言不堪。精神何由感格。是以受戒者多。得戒者少。至於受戒之后。便尔荏苒度日。或营俗缘。或耽世乐。所受戒法。并不肯请问明师。勤翻贝叶。云何为戒法。云何为戒体。云何为戒行。率皆懵然。卤莽一生。与未受戒者何异。诸人既发心来此。切莫懈怠。未蒙得戒之益。反招渎法之愆咎。将安归诚。当於未受戒前。顿断诸缘。端心修忏。若得罪根枯灭。方为受戒良器。至於临受之际。务在发勇猛心。直趣无上菩提。发广大心愿。摄三有众生。恳切翘勤。如希重宝。仰承圣法。心无异缘。则於三羯磨中。自然感发无作戒体。既得此体。便为法身种子。直至菩提。永无丧失。如食金刚。终不销灭。可为喻也。受戒之后。便当亲近明师。习学戒相。审明持犯。或开或遮。各有攸宜。习之既久。自能人忘於法。法忘於人。四威仪内常冥。妙戒任运不犯。如顺风张帆。速达萨婆若海。广化众生。报佛恩德。是为出家胜丈夫之事也。大众。珍重。

溥夫人请普说。世道交丧。天地冥晦。斗争坚固之秋。魔罗竞起之日。老僧祇得叉手当胸。退身三步。唯将一嘿。仰报洪恩。诸人若能於此见得。便是老僧建大法幢。吹大法螺。击大法鼓。震动大千去也。怎奈夫人不肯相信。仍来请老僧演法。今日祇得向平地上。打个觔斗。与大众。结般若缘。若是真寂禅。决无奇特。如适来僧问。世尊拈花示众。和尚又作么生。老僧举起拂子。僧云。祇此更别有。老僧放下拂子。诸人若於此领得。则百千三昧。无量妙义。皆於此中。彻透根源去也。所以迦叶才尔微笑。世尊便云。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付与摩诃迦叶。嗟嗟。后代人心不古。伎俩愈增。却唤作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隔一重了也。更云。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又隔一重了也。况分向上向下。分权分实。分照分用。分三玄五位。不白云万里哉。祇如老僧适来举起拂子。诸人便向举起处拟议。放下拂子。诸人又向放下处拟议。正是隔山取火。如何构得。近来禅和弊风。大抵如是。所以将古人紧要处。悉皆错过。如昔日有一女子。在佛边入定。文殊尽其神力。不能出定。罔明弹指。女子即从定出。文殊是七佛之师。因甚出不得。罔明因甚又出得。此公案近日禅和。错会不少。但云。文殊智有所困。罔明乃以无心而通。或云。冤有头债有主。若恁么会。祇作得个座主奴去。又有个凌行婆。到浮杯处。问云。尽力道不得底句。分付阿谁。杯云。浮杯无剩语。婆云。未到浮杯。不妨疑着。杯云。别有长处。不妨拈出。婆敛手哭云。苍天中更添冤苦。杯不语。婆云。语不知偏正。理不识倒邪。为人即祸生。杯又不语。此公案近日禅和。多谓浮杯便好将婆打出。怎奈渠无大机大用。故受婆撞突一场。全不知婆如神龙。杯如巨海。龙虽出没波涛游戏自在。总不出巨海之中。又有一婆子。遣人送钱。到赵州处。请转藏经。赵州下禅床。绕一匝云。转藏经竟。婆闻云。本请转全藏。因甚祇转半藏。近日杜撰长老。却于赵州求过谓。赵州祇合默然良久云。转藏经竟。又有代赵州答后语者谓。合将传语人劈头便打。似此见识。何曾梦见。赵州婆子来。不知这公案。好似一片月饼。两人共抬去也。此等旧时臭烂葛藤。且止。祇如老僧。前日紧闭口缝。今日复开两片皮。诸人且道。前日不说底是。今日说底是。若道说底是。枉杀维摩乃金粟后身。若道不说底。是枉杀文殊乃七佛祖师。有人见恁么道。便云。这个不在语默上。我且问。渠不在语默上。毕竟在甚么处。毕竟如何是离语默底事。有等噇酒糟汉。便来擎拳竖指。下喝行棒。此辈正好分付在东园里运粪。若真寂禅。未梦见在。咦。卖扇老婆手遮日。笑杀匋街赵七郎。

除夜普说。四时八节循环过。挨到今宵岁已穷。简点一年成底事。却如梦幻一场空。诸仁者当此腊月三十日到来。试各自简点看。此一年三百六十日中。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享檀信之膏脂。饮行人之汗血。毕竟作么生消受。又一年三百六十日中。亲师取友。问道参禅。探诸佛之教言。穷祖师之命脉。毕竟有何进益。又一年三百六十日中。岁变月迁。时移刻减。光阴迅速。剎那不住。既无驻颜妙药。又无换骨灵丹。毕竟作么生。得不蹉跎光阴去。此事且置。祇如大限到来。四大分离。识神无主。前路茫茫。冤业相牵。到此之际。生前势力。靠不得了也。师友眷属。替不得了也。金银珍宝。用不得了也。田园产业。恃不得了也。文章学问。显不得了也。智谋机械。使不得了也。且道。作么生得摆脱去。莫是斋得几员僧。拜得几拜佛。可脱生死么。莫是持得一卷经。持得一个咒。可脱生死么。莫是讲得三经五论。如瓶泻水。可脱生死么。莫是将祖师公案。逐一商量。如何拈。如何颂。可脱生死么。祇如拈颂一节。近日学人。互相仿效。将达摩门风扫地灭尽。如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莫是惑乱天下人么。且喜没交涉。如德山低头归方丈。岩头道。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莫是岩头智过於师么。且喜没交涉。如岩头道。我与雪峰同条生。不与雪峰同条死。莫是悟体则同。发用则别么。且喜没交涉。如杨岐道。三脚驴儿弄蹄行。莫是格外拈来。超言思之表么。且喜没交涉。如首山道。新妇骑驴阿家牵。莫是颠颠倒倒。越本常之理么。且喜没交涉。如进山主道。这个监院房。那个典座房。莫是当央直指么。且喜没交涉。如洞山道麻三斤。莫是问在劫外。答在今时么。且喜没交涉。诸人若但如此穿凿。号曰宗师。管取入地狱如箭射。且勿论他商量错谬。即於本分中。实有见处。三千七百则。臭烂葛藤。一一穿过。无毫发可疑。要也脱不得生死。何以故。以渠如夹氷之鱼。虽是浑身在水。怎奈转动不得。又如司库之吏。虽然出入珍宝一一分明。怎奈非渠所有。所以衲僧家。必使释迦在我背后立。达摩在我脚下行。方有摆脱分。此是衲僧。有始有终一大关节处。更有个不落。始终一句作么生道。木牛吞却铁昆仑。惊倒门前石敢当。珍重。

宝善受戒普说。老僧昔年在宝善庵中。受闻谷大师委曲一场。将个云栖戒本。子相付。今年复到宝善。四方大众。寻腥逐臭来。请老僧说戒。将谓老僧有戒。与诸人说耶。不知此戒。不是老僧底。亦不是闻大师底。亦不是云栖老人底。亦不是南山律师底。乃至亦不是释迦牟尼佛底。祇是诸人自心本具底。所以六祖大师云。本性无非自性戒。今老僧年老。不能与诸人逐一详细说得。但省烦与诸人说去。如何是五戒。梅花斗雪开。如何是沙弥戒。石笋破苍苔。如何是比丘戒。寒河连底冻。如何是菩萨戒。膏雨足霶[雨/沱]。诸人若会得此四句。当下顿得无作戒体。永成金刚种子。直至菩提树下。无有差池。大众还会么。如其未会。老僧不免再垂方便。老僧昔年在真寂院中说戒。曾垂三问。第一问。戒必师师相授。请问。威音王从何人受戒。若识得此一问。便明最初一句。亦明末后一关。百千诸佛。百千戒法。尽从脚跟下流出。第二问。梵网经云。戒光从口出。非青黄赤白。请问。毕竟作何色。若识得此一问。则一切声色尘中。并可横身直过。无有些毫过患。第三问。经云。破戒比丘。不入地狱。既是破戒比丘。因甚不入地狱。若识得此一问。则淫坊酒肆。随处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诸人还会么。如又不会。老僧瞒诸人去也。吾人本性。无善无恶。无持无犯。祇为无明忽起因而境界妄现。境界既现。则有好丑。既有好丑。则有爱憎。既有爱憎。则有去取。至於有去取。则有罪福。有果报。六道循环。如汲井轮。无有断绝。诸佛愍之。首为说戒。所以止其妄情。不为妄境所惑而已。能守此戒。则妄情不横流。妄境不惑乱。既妄情不横流。妄境不惑乱。则定可成。慧可发。定慧双严。成无上道。是知皆肇始于戒故。戒者如行百里者。乃是最初一步。此步若差。必无能到之日。亦如造百尺高楼者。乃是先筑其基。此基不固。必无成楼之日。又如善采画者。乃是先有素地。若素地不成。必无能画之理。所以修行者。必首重戒法。今来求授。切莫苟简登坛随群逐队。跪得一炷香。便云。我已受戒了也。若恁么受戒。有何利益。既无受戒之益。反招渎法之愆。又不若在家稳坐为胜也。若要受戒者。必先要发个最上心。何谓最上心。须是不为求人天而受戒。亦不为求声闻缘觉而受戒。亦不为求权乘诸位菩萨而受戒。须是直求无上菩提而受戒。又要发个最大心。何谓最大心。须是不为自己而受戒。不为眷属而受戒。须是要度一切含灵。皆成佛道而受戒。若具二种心。真诚恳切。自然感得无作戒体。如食金刚。终不消灭。直至成佛。决非虚语。虽然。如是。老僧更有最后一句。叮咛。诸人在家为客易。出路作商难。珍重。

荐大中丞邵公剑津居士。普说。恁么去也恁么来。幻影浮光不用猜。昔年诸葛成何事。亦似残花点翠苔。今日邵练要居士。为荐先考大中丞剑津居士。命老僧冒登此座。诸仁者还识得剑津居士么。三十年前。好读书。善属文者。此剑津居士也。二十年前。鼓逸翮於秋风。夺头角於春浪者。此剑津居士也。二十年中。佩金章紫绶。历中外诸任者。此剑津居士也。至於巡抚全蜀。提数十万之兵。御数十万之寇者。亦此剑津居士也。一旦势与愿违。君恩未报。决志长往。前路茫茫者。亦此剑津居士也。由今日而观前日。则前日皆虚。由前日而观今日。则今日岂实。故知。生乃幻生。死乃幻死。然生死皆幻者。何故以一切生死。不出於境缘身心四者。此四者俱无有实。境缘何以非实。以待身心故。若无身心。安有境缘。身心何以非实。以待境缘故。若无境缘。何有身心。若知四者非实。则所谓无生无死者可识矣。大众会么。如或未会。老僧不免再饶舌一番。汝等试思。三十年前。好读书善属文的。是个甚么。二十年前鼓逸翮於秋风。奋头角於春浪的。又是个甚么。二十年中佩金章紫绶。历中外诸任的。又是个甚么。至於巡抚全蜀。提数十万之兵。御数十万之寇的。又是个甚么。若於此会得。则无荣无辱。无穷无达。无生无死。亦无无生死。始是剑津居士立地处。大众还知么。竖拂子云。即今剑津居士。在老僧拂子头上。放光动地。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普令大众当下。离一切业障报障。烦恼障。然后往南方无垢世界。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满无上菩提去也。虽然。尚不是衲衣下事。如何是衲衣下事。日本国里金狮子。昨夜无端啸一声。惊起白龙江上跃。淋雨千山未肯晴。会么。久立。珍重。

腊八日普说。昔日雪山老人。於臈月八日明星出时。忽然看破。无些子事。却被人唤作悟道成佛。及至尽力举扬。只拈得一枝金色钵罗花。后来四七二三。承虚接响。随邪逐恶。一印印定。总是同坑无异土。凡有指示。皆如浑金璞玉。绝无奇巧。怎奈人心不古。宗风日变。由是门庭各立。穿凿百端。虽金亦昔时之金。玉亦昔时之玉。而琢玉成器。铸金成像。尖巧艳丽。反似远胜古人。而淳厖浑厚之意。则索然无存矣。今日老僧。这里也不用行喝行棒也。不用玄提玄唱也。不用格外相逢也。不用埋兵索斗。但举几则。古人臭烂葛藤刻的示人处。为诸人指个入路。昔日达磨初来此土。武帝问云。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武帝精通教理。而教家以圣谛第一义。为极则故。举以问达磨。答云。廓然无圣。乃是用金刚王宝剑。当头一挥。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怎奈武帝不能领略。却在人我上较计。再问。对朕者谁。达磨也不与他论人论我。只奉个不识两字。直似铁壁千寻。窥伺无门。这公案乃宗门打头一节。若能从此悟入。便可归家稳坐。后渡江至少林九年。面壁而坐。正是渠正令全提彻底为人的所在。怎奈人多望崖而退。有个神光座主。却来乞安心。这老汉也把不住。乃为渠开一线道。将心来。与汝安。神光也太伶俐。便云。觅心了不可得。达磨云。为汝安心竟。神光便悟去。渠只道。个安心竟。毕竟悟个甚么。还会也未。如或未会。再看庞居士参石头。问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石头便将手掩其口。这里人境俱夺。截断众流。正是用达磨金刚王宝剑也。庞居士从此有省。后参马祖。亦问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这里夺境存人。傍通一线。亦是用金刚王宝剑也。居士遂大悟去。后来南泉。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公案却似。福州人吃荔枝。相似把皮都剥了。送在你口里。只要你吞下。大抵禅和。不能直下领略。都只在心上求。佛上求。见人说非心非佛。又疑毕竟是个甚么物。南泉三处俱破。亦是用达磨金刚王宝剑也。诸仁者既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道。是个甚么。於此未会。再看百丈下堂句。百丈一日上堂说法竟。众下堂。丈忽召云。大众。众回首。丈云。是甚么。此是忽然提出。灵光独露。逈脱根尘处。若从此证入。是为亲切。又罗山问岩头云。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咄云。是谁起灭。就路还家快便难逢。山正拟议间。岩急提云。肯则未脱根尘。不肯则永沉生死。夫不肯固永沉生死。肯因甚又落根尘。盖有能肯之心。是之谓根。有所肯之境。是之谓尘。心境对立非妄而何。以上所举百丈岩头葛藤。并向六根门头指出。可谓。太近。但恐人只守着。昭昭灵灵。认奴作郎。翻成太远。须知有岑大虫道底。大虫为亡僧作偈云。眼前无一物。当下亦无人。荡荡金刚体。非妄亦非真。人都于有见有闻处。说金刚体。渠独向无见无闻处。说金刚体。若能从无见无闻处认得。方能於有见有闻处认得也。然岑大虫。只就一髑髅言之。更须知有忠国师道底。僧问忠国师。如何是古佛心。国师云。墙壁瓦砾。僧云。还说法也无。国师云。常说炽然。说无间歇。人都于有情上说古佛心。渠独向无情上说古佛心。若能于无情上认得。方能于有情上认得也。学者到此始知。这个无一物不是。无一处不周。无一时不现故。经云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然更有事在诸人。也不可不知。乾峰云。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更须知有向上一窍。老僧今日。不惜眉毛。为诸人注破。凡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万象。窒碍眼光。皆为法身之障。是谓一种病。或见诸法空。隐隐地见有法身之理。是谓法执不忘。亦是一种病。或虽透得法身。简点将来。或觉无可倚靠处。或觉无可主张处。或觉无可指示处。亦是法执不忘。是谓最后一种病。前一种病。是一种光不透脱。后二种病。亦是一种光不透脱。学者若能透向上一窍。则三种病二种光。不消一捏而破。始谓之参学事毕也。老僧今日。入泥入水。如泥里推车。四脚着地。步步区区。只要诸人得个入处。或有人笑老僧。不能直截为人。只管打葛藤。殊不知。老僧葛藤处。节节皆直截之法。师复笑云。汝诸人更要直截底么。老僧这里也有些。拈拄杖。卓一卓云。大众。珍重。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五

猜你喜欢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跋·高峰原妙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窥基
  辟支佛因缘论卷下·佚名
  卷第七十三·李通玄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欧阳竟无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三·圆仁
  历朝华严持验目录·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九·石雨明方
  御制拣魔辨异录卷八·雍正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八卷·灌顶
  卷八·佚名
  卷五·佚名
  十一、州勘庵主·慧开
  卷第四·寒松智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陈衍

    一今春有人持《张都护诗存》一册见贻,钱塘张今颇上将锡銮所作。开卷有苏堪一序,略云:“孝胥称疾解兵,楼居五年。其出关也,挟崎历落之气,悲歌慷忾,而至渖阳。姜斋民政语余曰:‘子闻辽东有快马张其人乎?吾都护张公今颇

  • 五集卷五十四·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四古今体七十五首【庚戌四】黄新庄行宫即事行馆县城北谒陵所必经春秋閲三载冠劒护千灵叩夀西瞻近【因八旬夀辰恭谒  东西陵是处距  西陵不过两程】按程一

  •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范晔

    郭躬 弟子镇 陈宠 子忠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郡内比之东海于公。年九十五卒。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

  • 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脱脱

        ◎地理志一   帝尧画天下为九州。舜以冀、青地大,分幽、并、营,为州十有二。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其地负山带海,其民执干戈,奋武卫,风气刚劲,自古为用武之地。太祖以迭剌部之众代

  • 第九十九回 迫起兵李氏入关中 嘱献书矮奴死阙下·蔡东藩

      却说李密传檄四方,余盗响应,总道是唾手中原,可以应谶,偏偏天命所归,不属李密,却付诸太原留守李渊。渊奉炀帝敕旨,调兵击破甄翟儿,遂在太原镇守。会晋阳令刘文静,与李密素有婚谊,坐罪除名,囚系狱中。渊子世民,已随父至太原,与

  • 卷之一百十九·佚名

    洪武十一年六月辛丑朔命齐王榑复之凤阳○戊申改黎州长官为安抚司以长官芍德为安抚使○己酉以兵部尚书李焕文为吏部尚书户部侍郎王琚为兵部侍郎吏部尚书陈铭为都督府掌判官○壬子遣使致祭故元幼主于沙漠 上命礼部臣曰

  • 卷之一千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十四·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十四乾隆二十年夏六月戊午定北将军班第等疏奏追擒达瓦齐情形班第等奏言达瓦齐逃窜后臣等由两路哨探兵内派防赞大臣青滚杂卜等相继分路追擒复派防赞大臣阿兰泰等带兵由别路堵御青滚杂

  • 读例存疑卷四十五·薛允升

    刑律之二十一捕亡之一应捕人追捕罪人罪人拒捕狱囚脱监及反狱在逃应捕人追捕罪人:凡(在官)应捕人承(官)差追捕罪人,而推故不行,若知罪人所在,而不(即)捕者,减罪人(所犯)罪一等,以(最重之罪人为主减科之,仍戴罪)限三十日内,能自捕得一半以

  • 海瑞的故事·吴晗

    一海瑞的时代,是明封建王朝从全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生在正德九年,死于万历十五年(1514—1587),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这几十年中,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更加集中了。皇帝侵夺百姓的土地,建立无数

  • 卷四十七·陈经

    <经部,书类,陈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四十七宋 陈经 撰吕刑【周书】吕刑之书虽为训刑而作其实轻刑也何以知之即周官而知之周官载五刑之属二千五百是大辟与宫皆五百也至穆王时其属三千大辟之罚至于二百而

  • 卷十八·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十八聘礼第八之四聘遭丧入竟则遂也【竟音境下并同】正义郑氏康成曰遭丧主国君薨也士旣请事已入竟矣则遂关人未告则反 敖氏继公曰入竟则遂为其已承主国君

  • 六  辞过·墨子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2)。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

  • 卷二十六下·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二十六下宋 魏了翁 撰觐礼一朝位于内朝而序进觐位庙门外序入觐礼第十郑目録云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云云释曰郑云春见曰朝等大宗伯文云朝宗礼傋觐遇礼省者案曲礼下云天子当扆而立诸侯北面而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四卷·慧远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四卷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上来第一教示三归趣入之始。自下第二教其中道趣入之终。于中初先法说以教。如因乳下喻说以教。法中有四。一许教趣入。二若我住下正教趣入。三我与无我性无二下结劝

  • 卷十四·聂先

    续指月录卷十四六祖下三十世临济宗竟陵荆门天琦本瑞禅师南昌锺陵人。父江堂。母徐氏。年二十。忽念色身无常。弃家远游。投荆门无说能剃发。能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后遇高邮全首座。同往襄阳。途中偶闻妇人呼猪声

  • 目 录·多罗那他

    摄 颂第一章 阿阇世王时代第二章 妙臂王时代第三章 妙弓王时代第四章 圣者优波崛多时代第五章 圣者提地迦时代第六章 阿育王传记第七章 阿育王时期的史话第八章 毗伽多阿育王时代第九章 第二迦叶时代第十章

  • 山铎真在禅师语录·山铎真在

    嘉兴大藏经 山铎真在禅师语录山铎真在禅师语录目次序住庐山东林兴龙禅院语录住楚黄华桂能仁寺语录住西陵碧云龙兴禅院语录机缘勘辨拈古(附征古代古着语)颂古法语茶话佛事诗偈杂着行略山铎真在禅师语录嗣法门人 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