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诸儒注释不绝,最着有三书。一、何晏《集解》,网罗汉儒旧义。又有皇侃《义疏》,广辑自魏迄梁诸家。两书相配,可谓《论语》古注之渊薮。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学家言,大体具是。三、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清代考据家言一结集。

何氏《集解》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以前人读《论语》,大率必读此书。明、清两代以朱注取士,于是读《论语》必兼读朱注,已八百年于兹。朱注不能无误,清儒考据训诂之学度越前人,朱注误处均经发正。而清儒持汉、宋门户之见过严,有朱注是而清儒刻意立异,转复失之者。其所驳正,亦复众说多歧,未归一是。又考据家言,辞烦不杀,读者视为畏途。故今社会流行,仍以朱注为主。

民国以来,闽县程树德为《论语集释》,征引书目,凡十类四百八十种。异说纷陈,使读者如入大海,汗漫不知所归趋。

搜罗广而别择未精,转为其失。故《论语》虽为一部中国人人必读书,注《论语》者虽代不乏人,而就今言之,则仍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此余之《新解》所由作也。

为《论语》作新解,事有两难。异说既多,贵能折衷,一也。《论语》距今两千载以上,何晏《集解》距今一千七百年,朱注距今八百年,刘氏《正义》距今亦一百六十年。时代变,人之观念言语亦多随而变。如何用今代之语言观念阐释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遗训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悦而解,二也。

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然众说势难备列。程氏《集释》篇幅逾两百万字,而犹多遗漏。本书所采,亦多越出程书之外者。然若专举一说,存以为是,又使读者不知有古今众说之异,亦无以开其聪明,广其思路,而见义理之无穷。且一说之是,初不限于一人之说。或某得其十之一二,某得其十之八九。或某得其三四而某得其六七。亦有当兼采三家四家之说斟酌和会而始得一是者。今既集众说,凡所采摭,理当记其姓名,详其出处,一则语见本原,一则示不掠美。然就读者言之,则贵能直就注文而上通《论语》之本义。

大义既得,乃加沉潜反复之功。若注文一一称姓名,列篇题,又势必照录原文。原文义旨未尽,复须重加阐发。遇折衷诸家,则必条列诸家之说于前,续加融贯之文于后。此可以显作者之勤搜而博辨,而实无益于读者之精契与密悟。《新解》旨取通俗,求其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体求简要,辞取明净,乃不得不摆脱旧注格套,务以直明《论语》本义为主。虽违前轨,亦具微衷。抑如朱注,义诂事据,多本汉儒,亦不逐一辬明。惟引宋儒之说,始必着其姓氏,以见其为一家之解。余书非欲成一家言,仅求通俗易诵览,自不必一一征引出处。傥读者必欲追寻本原,则上举三书与程氏之《集释》具在,循此踪迹,宜可十得七八。纵欲掠美,实亦无从尔。

抑余之为《新解》,亦非无一二独得之愚,越出于先儒众说之外者。然茍非通观羣言,亦无以启发新知。众说己见,既如水乳之交融,何烦泾渭之再辨。且作注如筌蹄,意在得鱼兔。

鱼兔既获,筌蹄可弃,故亦不一一辬出也。

本书最先属稿在民国四十一年春,当时力求通俗,专用白话。成稿未及四分一,乃复悔之。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欲以通俗之白话,阐释宏深之义理,费辞虽多,而情味不洽。又务为浅显,骤若易明,譬如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意不如改用文言,惟求平易,较可确切。虽读者或多费玩索之功,然亦可以凝其神智,而浚其深慧。惟苦冗杂少闲,乃遂搁臵。

嗣于民国四十九年赴美讲学耶鲁。课务不迫,乃决意改撰,获成初稿。自美归后,又络续修订,前后三年,粗溃于定。惟体例则一仍最先之旧。先原文,次逐字逐句之解释,又次综述一章大旨,最后为《论语》之。全书篇幅,当不出三十万字。

其果可以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矣乎?其果能折衷羣言而归于一是矣乎?作者才力所限,谨以待读者之审正。

中华民国五十二年十月钱穆识于沙田和风台庽庐再版序《论语》二十篇开始即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生为人,即在悦于学而乐于教。人之不知,亦当指不知此上两端言。故又曰:.若圣与仁,则我岂敢。我学不厌而教不倦。.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则孔子之自居,在学在教,不在求为一圣人。《论语》书中岂不已明言之。

此犹言:.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抑且秋收冬藏之后,岂能不复有春耕夏耘。而且耕耘仗己力,而收获则不尽在己力。

固亦有既尽耕耘之力,而复遇荒歉之来临者。孔子生前其道不行,又岂孔子之过。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此即天命之所在矣。

人之为学,又岂能超乎其天之所命。此惟西方人战胜自然、克复自然、有此想。中国人则不作此法。知天法天之道,其要乃在此。

颜子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孔门七十二弟子,师弟子间,莫不尊颜子为好学。

后世有孟子,其时羣言并兴,而杨、墨之言盈天下。孟子则曰:.乃我所愿,则学孔子。.又曰:.能言拒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又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特以为圣人勉当时之学者。后世以孔、孟并称,而每引孟子语以尧 舜自勉。则其为学趋向,有时与孔子有相异。

宋代朱子定《语》、《孟》、《学》、《庸》为《四书》,朱子又曾有.颜子细,孟子则较粗.之辨。而学者每喜读《孟子》书,时若有踰于《论语》。即如朱子同时陆象山已然。而明代王阳明则益见其为然。阳明求为圣人,及其龙场驿自悟乃曰:.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则岂不先世之孔子,亦当学后代之阳明。此乃禅宗一悟成佛,己身成佛,立地成佛之余意。此语实易引人入歧途,而其流弊有不可胜言者。

朱子为学,则学其前贤如周、张、二程。濂溪教二程:.寻孔 颜乐处,所乐何事? .则所学即学其乐,所乐亦乐其学,此与孔子教学尚无大相异。惟横渠则学之所长,乃在其苦学处。

故伊川与横渠书有云:.观吾叔之见,志正而谨严,深探远赜,岂后世学者所尝虑及。然以大概气象言之,则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和之气。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屡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时有之。更望完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当自条畅。.可见横渠为学,实有似西方哲学家,所学对象多在外,少在己。如其论《易》即然。《易〃象》言:.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亦与孔子意相近。而横渠之努力,则有引人入歧途处。

余年六十五,赴美任教于耶鲁大学。余不能英语,课务轻简,乃草为此注,自遣时日。余非敢于朱注争异同,乃朱子以下八百年,解说《论语》者屡有其人,故求为之折衷。及近年来,两目成疾,不能见字。偶嘱内人读此旧注,于文字上略有修改,惟义理则一仍旧注。事隔一月,忽悟此序以上所陈之大义,乃作为此书之后序。

1987 年钱穆识于台北外双溪之素书楼时年九十有三

猜你喜欢
  天论篇第十七·荀况
  宪问第十四·孔子
  第十四章 32·辜鸿铭
  第七章 23·辜鸿铭
  卷三·康熙
  第21章·老子
  春秋集注纲领·张洽
  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钱穆
  兵守第十二·商鞅
  奔丧·姚际恒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全文·佚名
  四十一、达磨安心·慧开
  梵网合注卷第二·智旭
  由职志的种种国际组织造成人世和乐国·太虚
  佛说树提伽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苏泂·唐圭璋

      泂字召叟,颂四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有泠然斋集二十卷。   摸鱼儿   忆刘改之   望关河、试穷遥眼,新愁似丝千缕。刘郎豪气今何在,应是九疑三楚。堪恨处。便拚得、一生寂寞长羁旅。无人寄语。但吊麦伤桃,边松

  • 卷一·何汶

      讲论  《漫斋语录》云:“学诗须是熟看古人诗,求其用心处,盖一语一句不苟作也。如此看了,须是自家下笔要追及之,不问追及与不及,但只是当如此学,久之自有个道理。若今人不学不看古人做诗样子,便要与古人齐名,恐无此

  • 卷一百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友松阁遗稿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蜀之新津人登进士第为章惇所荐绍圣初累擢左司諌工部侍郎大观中厯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贬衡州复官卒赠少保諡文忠曾入党

  • 卷二十五·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二十五明 高棅 编七言古诗一正始王宏从军行儿生三日掌上珠燕颔猿肱秾李肤十五学剑北击胡羌歌燕筑送城隅城隅路接伊川驿河阳渡头邯郸陌可怜少年把手时黄鸟双飞梨花白秦王筑城三千里西自临洮东

  • 卷一六五 梁紀二十一·司马光

      起昭陽作噩(癸酉),盡閼逢閹茂(甲戌),凡二年。   世祖孝元皇帝承聖二年(癸酉,公元五五三年)   春,正月,王僧辯發建康,承制使陳霸先代鎮揚州。   丙子,山胡圍齊離石。戊寅,齊主討之,未至,胡已走,因巡三堆,大獵而歸。   以吏部

  • 卷二十四·连横

    艺文志台湾三百年间,以文学鸣海上者,代不数睹。郑氏之时,太仆寺卿沈光文始以诗鸣。一时避乱之士,眷怀故国,凭吊河山,抒写唱酬,语多激楚,君子伤焉!连横曰:吾闻延平郡王入台之后,颇事吟咏。中遭兵燹,稿失不传。其传者北征之檄,报父之

  • 卷五十·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五十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四十七 吴 孙权【大帝】 孙权字仲谋坚为下邳丞生权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亡兄策起事江东权常在左右性度弘朗仁而能断好侠下士每参计谋策

  • 一一○七 军机大臣阿桂等奏为咨取誊录缮写全书留空书函折·佚名

    一一○七 军机大臣阿桂等奏为咨取誊录缮写全书留空书函折乾隆五十年七月初七日臣阿桂等谨奏,为奏明咨取誊录,缮写四库全书留空书函事。真按:为何会有留空书函?窃照方略馆纂办各书,业经臣等勒限陆续办理完竣在案。兹据武英

  • 八六○ 满票签为发报进呈全书之期另添马匹负送事致典籍厅移付·佚名

    八六○ 满票签为发报进呈全书之期另添马匹负送事致典籍厅移付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初四日满票签为移付事。准缮写四库全书处付称,本月初一日准军机处交片,本日奉旨:此次巡幸盘山,随报进呈之四库书,每报呈进一百五十本。将来巡

  • 五九○ 大学士于敏中等奏《开国实录》图内字迹已分别派员缮写片·佚名

    五九○ 大学士于敏中等奏《开国实录》图内字迹已分别派员缮写片乾隆四十四年正月三十日*大学士臣于敏中等谨奏:前奉谕旨,令主事门应兆恭绘《开国实录》一分,图内字迹应派员缮写。令臣等谨凝派内阁中书德宁、爱星阿、德

  • 杜甫传·刘昫

    杜甫字子美,本为襄阳人,后迁居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终于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终于膳部员外郎,另外有传。父亲杜闲,逝世于奉天县令任上。杜甫天宝初年应进士考试而落第。天宝末年,进献《三大礼赋》,玄宗赞叹称奇,召他去

  • 晋纪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辛亥、351)·司马光

    晋纪二十一 晋穆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 [1]春,正月,丁酉,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丁酉(初一),出现日食。 [2]苻健左长史贾玄硕等请依刘备称汉中王故事,表健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大将军、大单于、秦王。健怒曰:“吾岂堪为秦王邪

  •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佚名

    一八九八年六月九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北京。溯查多年以来,素悉香港一处非展拓界址不足以资保卫,今中、英两国政府议定大略,按照粘附地图,展扩英界,作为新租之地。其所定详细界线,应俟两国派员勘明后,再行画定。以九十

  • 卷一百八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五兵考【七】直省兵江南江西八旗驻防江宁将军一人【驻劄江宁府】副都统一人统辖恊领兼佐领八人佐领三十二人防御四十人骁骑校四十人八旗满洲

  • 文献的重要性·孔子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征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征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①杞:杞国,夏禹后代的封国,故城在今河南杞县。②征:证明。③宋:宋国,商汤后代的封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

  • 卷一百五十五·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五  宗 卫湜 撰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於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壻执鴈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鴈盖亲受之於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御轮三周先俟於门外妇至壻揖妇以入共

  • 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序·佚名

    越溪沙门性澄述夫能仁之为教也。所契者道。所体者神。统法界而有为。穷三世而不息。无乎不在。故天为覆。地为载。日月星辰为照临。群生品物为吉凶消长。感而遂通。故凶可以避。吉可以趋。天地日月星辰万物。各可以使

  • 一贯天机直讲·魏尧

    《一贯天机直讲》一书,署名“蜀西魏尧则之口述、浙会陈威公孟笔记”,记载了自1924年12月22日(即甲子年冬至日),到翌年四月初八(1925年4月30日),共讲课49次的讲课内容。因是根据讲课记录整理而成,所以本篇通俗易懂,是历代丹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