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60.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时王叔文得宠于皇太子李诵,及德宗病,皇太子即位,是为顺宗。王叔文推荐韦执谊为宰相,而自为度支盐铁转运副使,这是执掌经济大权的官职。转运使杜佑是挂名的,实权都在王叔文手里。其后,王叔文转官户部侍郎,刘禹锡转官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柳宗元为尚书礼部员外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顺宗在即位以前,早已中风,口不能说话,躺在床上。因此王叔文得以结交太监王伾,专权执政。刘禹锡和柳宗元是这个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故当时称为“二王刘柳”。王叔文当权只有八个月,因为当年八月,顺宗病危,传位于皇太子李纯,是为宪宗。宪宗即位后,立即贬斥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贬为台州刺史。接着又再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此外,陈谏,韩晔等六人也都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唐代政治史上所谓“八司马”。王叔文这个集团的政治措施在新旧《唐书》里几乎没有记载,但反对王叔文最猛烈的是各地藩镇,可以想见王叔文必有抑制藩镇的计划。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时候,史书上说他们是“颇怙威权,中伤端士”,御史窦群弹劾刘禹锡的罪名是“挟邪乱政”,由此也可以想见这是封建官僚内部的权力斗争。关于这个政治集团的评价,我们让历史学家去探讨。

刘禹锡做了十年朗州司马,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召还。宰相本想起用他为省郎。这时他做了一首《玄都观看花诗》,讥讽了执政官,于是又被放逐外出,去做连州刺史。后来改夔州刺史,又改和州刺史。到大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才又召还,拜主客郎中。可是他又做了一首《重游玄都观》诗,执政官大不高兴,虽然有宰相裴度的赏识,也只能举荐他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裴度罢相,刘禹锡也就被排挤出去做苏州刺史。任满回朝,任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卒,年七十一。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政治遭遇是同样的。文学声望,在贞元、元和年间,也同样是惊动一时的。但刘禹锡活到七十一岁,柳宗元只有四十七岁。柳宗元终于柳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刺史之后,还做了三任刺史,一任郎官。晚年还和白居易结交为好友。白居易极口称赞刘禹锡的诗,称之为诗豪。因此,刘禹锡的诗名超过了柳宗元,在长庆、大和年间,他和白居易同为诗坛领袖。

因为做了多年的外州刺史,到的地方多,熟悉各处的风土人情,这就丰富了他的诗料。他特别注意民间歌谣,吸收民歌的题材和风格,创作了著名的《竹枝词》,为唐诗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

刘禹锡诗集中有《竹枝词九首》,又有《竹枝词二首》,又有《堤上行三首》,都是民歌风格的七言绝句。《竹枝词九首》是最初的作品,因为有一篇序引自作说明: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俚,乃写为《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歙,知变风之自焉。

这一段序引,讲到几个问题,需要解释。第一句是说各地的民歌,声音虽有不同,但都是乐曲。“岁正月”,没有说明是那一年的正月。“建平”是个旧郡名,当时称为归州,即今之秭归。这两句,应当是说明作《竹枝词》的时和地,但时既不明白,地亦可疑,因此曾引起后人的研讨,我们留着以后再讲。下文是叙述作者在建平时听到儿童唱竹枝词的情况。这是一种联唱的歌曲,有人吹短笛伴唱,击鼓为节拍,歌的人同时也舞。谁能唱得多,就是胜者。以下五句,是作者对这种民歌的印象。黄钟是正宫音乐,其声词是和平中正的,但羽声是激昂慷慨之音。“黄钟之羽”是和平中带有激昂的音调。激昂是在歌曲的最后部分,象苏州的山歌那样。但也分不出那里是吴声,那里是楚声。“伧”是对吴人的鄙称,“儜”即“狞”,唐诗中常用此字来表示猛烈、激越,这里是指楚声。总之这些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很宛转的,有些象《诗经·卫风》中的那些情诗。以下六句说屈原在湖南,因为民间巫师唱的迎神送神歌都用鄙陋的歌词,所以改作较文雅的《九歌》,至今当地人民还在用他的歌词作为舞曲。刘禹锡也摹仿屈原作了九首《竹枝词》,使能唱的人流传开去。最后二句是说他把这九首《竹枝词》附在屈原《九歌》之后,使后世听“巴歙”的人了解“变风”的来源。“巴歙”是巴郡(今四川东部)的民歌,“变风”是关于《诗经》的名词。郑、卫二国的诗,虽然是淫辞艳曲,但还是稍稍变样的“风”诗。十五国风中有正风、变风,文辞音调雅正的诗称为正风,文辞音调有些不端庄的称为变风。这里所谓“变风”,就是指上文的“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

从这一段序引看来,刘禹锡开始作《竹枝词》九首是有意继承《九歌》的,后来他又作二首,就另外题作《竹枝词二首》,并不合在一起。另外他又作了《堤上行三首》、《踏歌词四首》,其实也是“竹枝词”,因为这两组诗中都提到“竹枝”。

“竹枝歌”是有地区性的民歌,所以其第一个特征是地方色彩。刘禹锡在建平初次听到竹枝歌,仿效屈原拟作九首,也就运用这个地区的山水、古迹、风土、人物。他歌咏到白帝城、白盐山、瀼溪、昭君坊、永安宫,滟滪堆,瞿塘峡中的十二滩、巫峡,都是从夔州到归州这一段长江两岸的山水古迹。杜甫在这里旅居的时候,也有诗提到。《水经注》卷三十三对这些山水古迹有详细的叙述描写,可以参看。

至于风土、人物,在这九首歌词里反映出来的有人民在白帝城头和瀼溪桥上的唱歌,有昭君坊里和永安宫外的游女,有旅居在此地的妇人托返回成都的船带信给丈夫,有住在山头的女子到江边来取水,男子到山下来烧草灰肥田。九首诗组成了一幅风俗画。

民歌的第二个特征是不讲究平仄粘缀。七言四句的民歌往往用拗体,表现在第三句。刘禹锡这九首也都用拗体,而不用绝句正格。拗体绝句的下半首音调较为急促,苏州山歌也大多如此。所以杜甫作拗体绝句,即称为“吴体”,刘禹锡序引中所谓“激讦如吴声”,也说明了民歌的这一个普遍特征。

所谓“竹枝歌”,大概是当地青年男女在竹林里劳作时的对唱歌谣。这个名称也是当地特有的,正如苏州称为“山歌”,是山上劳动人民的歌谣。福建有“采茶歌”,是采茶姑娘的抒情歌谣。山东有“渔歌”,是渔民的歌谣。各个地区的这一类歌谣,都是劳动人民歌唱他们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就是所谓“劳者歌其事”。因此,歌词的题材内容不会越出他们的生活范围以外。歌词的语气也大多自白,很少代言。这是民歌的第三个特征。刘禹锡这九首诗中,第二、四、六、七、八首都是用唱歌者自白的语气。

民歌的第四个特征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喻。第二首以“花红易衰”比男子的薄情,以“水流无限”比自己的愁绪。第六首以“波浪不能摧”的滩石来对比来去不定的情人之心。第七首以瞿塘峡中危险的水道来对比“平地起波澜”的人心。意思是说,江水之所以有波澜,是因为底下有石头,而人心则在平地上也会起波澜。

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的隐语,是民歌的又一个传统特征。晋代的《子夜歌》有一句:

雾露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

“芙蓉”即是莲花(荷花),在雾露里的莲花,看不分明。这个“莲”字被用来作“怜”的谐声字。“见怜”即是“被爱”。这里表达一个女子的忧虑,不知道那个男子到底爱不爱她。

又有《读曲歌》一首:

奈何许!

石阙生口中,

衔碑不得语。

“石阙”即是碑。碑生在口里,即是口里含着碑。“衔碑”是“含悲”的谐声字,这首民歌是一个不幸的女子的叹词,“怎么办啊!我满含悲哀,话都说不出来”。“雾露隐芙蓉”和“石阙生口中”这两句都是为谐声字而作的比喻,不是诗歌的本意。刘禹锡另外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词》,也用这个传统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既是晴天,又不是晴天。一个女子听到她的爱人在江船上唱歌,捉摸不定,不知他对自己到底有无爱情。这里就用“晴”字来借作“情”字。

这种诗体,称为“风人体”。这个名词,最早见于锺蝾《诗品》。他说谢惠连“工为绮丽歌瑶,风人第一”。似乎是指民歌风格的诗。严羽《沧浪诗话》论杂体诗,有“风人诗”一格。注云:“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义,如古‘子夜歌’、‘读曲歌’之类,则多用此体。”这就是以“晴”字谐“情”字音的方法了。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云:“古有采诗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这里说明了“风人”是古代的采诗官。但古书中却未见有这个官名。总之,这个名词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唐代才开始流行。当时所谓“风人诗”,后世却称为“谐音诗”。皮日休、陆龟蒙都有几首风人诗,大约在中晚唐时代民歌中盛行这种谐声法,所以刘禹锡也采用在他的竹枝词中。

以上举出了民歌的五个特征。事实上,它们是一切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题材内容、创作方法和表现方法,丰富多彩,各地区有它自己的特征,当然不限于以上所提到的五种。刘禹锡能注意到巴东、湘、汉一带的民歌,汲取其内容和形式,写出自己的新颖的诗歌,这就可见他善于向人民学习。自从刘禹锡的竹枚词盛行于世,以后各地文人都摹仿他,用这种形式来歌咏本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出现了“广东竹枝词”、“扬州竹枝词”之类的作品,有些还在每首诗下附一段说明,于是“竹枝词”这个名词就变成了“风土诗”的代称,而失去了它的地区意义。

《旧唐书·刘禹锡传》说: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襄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词也。

这是说刘禹锡作《竹枝词》是在贬官朗州司马时,朗州旧称武陵,就是现在的湖南沅陵。如此,则“竹枝歌”是湘西的民歌了。但是,刘禹锡的自序里明明说这些《竹枝词》是在建平时所作,而且刘禹锡从夔州刺史转扬州刺史时作过一首《别夔州官吏》诗: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这首诗明确地说九首“竹枝词”是在夔州时所作,可知《旧唐书》的记载是错了。夔州和归州是邻郡,可能建平郡原先包括夔、归二州,后来分为二州,故夔州亦可用建平这个旧名。

刘禹锡创作的《竹枝歌》,很快便流传到长安、洛阳,成为流行的新歌词。孟东野有一首《教坊歌儿》诗,有句云:

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

能嘶竹技词,供养绳床禅。

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

可知佛寺讲经的时候,有伶人唱《竹枝词》的娱乐节目。伶人以能唱《竹枝词》,得到丰厚的供养。孟东野感慨自己能诗而遭遇不如能歌,因而悼念诗道的没落。又有《自惜》诗云:

倾尽眼中力,抄诗过与人,

自悲风雅老,恐被巴竹嗔。

这是说他竭尽昏花的老眼,抄写自己的诗送给朋友,却又怕自己的诗已经过时,反而会被巴州的竹枝词嗔笑。

在同时的诗人中,也有许多跟着做竹枝词。现在所能见到的有顾况一首,白居易四首,李涉四首。晚唐五代有皇甫松作六首,孙光宪作二首。

“竹枝歌”这个歌名的意义,从来未见解释。我们说它是巴东、湘、汉一带在竹林中劳动的青年男女的抒情歌,也只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推测,没有文献可以证实。但《花间集》中收有孙光宪的《竹枝》二首,《尊前集》中收皇甫松的《竹枝》六首,都以“竹枝”和“女儿”二字为和声,因此,又可以推测它是以和声为歌名的。但是,为什么用“竹枝”和“女儿”为和声呢?这又可以回到第一个推测去,大概最初是有些在竹林里劳动的男青年,爱恋女青年,即景生情,唱出了他们的情感,就以“竹枝”、“女儿”为和声。现在抄录一首孙光宪的《竹枝》: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

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

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由此可知当时每一个七言句都分二段唱,每段之后都有和声。唱的是一人,和的可以是许多人,这就是所谓“一人唱,千人和”。“千”是虚数,意思只是说“许多”,白居易《何满子》词云“一曲四词歌八叠”,我们也可以从竹技词的形式中体会到它的意义。“四词”即四句,“八叠”即八段。四句诗分八段唱,可知是唐代歌唱绝句的谱式。

皇甫松的六首《竹枝》,形式和刘禹锡的《竹枝词》不同,它们每首只有二句,例如: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莲女儿,

花侵橘子竹枝眼应穿女儿。

而且有一首是用仄声韵的: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

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

皇甫松是巴蜀人,他这六首《竹枝》,显然不是依照刘禹锡的诗格写的,很可能他是直接采取了民歌的本来形式,只是两句的短歌。例如《水经注》所载巴东渔人的民歌,也只有两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不论是两句或四句,它们的和声都同样用“竹枝”和“女儿”,这就可知不是文人随意制作,而是民歌的原来样式。竹枝歌之所以用“竹枝”为歌名,可以肯定是这个理由。

和声虽然只有两个字音,但也是协韵的。“枝”和“儿”是韵。皇甫松另外有一首民歌《采莲子》:

菡萏香连十顷波举棹,

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

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此诗以“举棹”和“年少”作和声,“棹”与“少”也是协韵的。

竹枝词都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写作。绝句是言其诗体,竹枝词是言其内容。清代有一个刘大勤,去问他的老师王士祯:“竹枝词和绝句有什么不同?”王老师回答道:“竹枝词是专歌咏风土的,琐碎的、诙谐的,都可以写进去,一般是要求有风趣,和绝句完全不一样。”(见《师友诗传录》)

看来这一对师生的观念都很糊涂,学生的问题已经不合逻辑,老师的回答也还是不合逻辑。这种情况,在清代人的诗话里,经常可以发现。

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猜你喜欢
  卷六百九十·彭定求
  校勘记·魏庆之
  第二十九章 展武相逢·屠隆
  ◆陈录事高(不系舟渔集)·顾嗣立
  李素兰风月玉壶春·臧懋循
  原序·郑潜
  五集跋·乾隆
  卷60 ·佚名
  古诗镜卷六·陆时雍
  卷十三 茕斋歌诗三十六首·李白
  卷二十一·高棅
  卷四十三·方回
  卷七百二十九·佚名
  陪张燕公行郡竹篱·张说
  刘希夷诗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章 定兴开燕·屠隆

    【满庭芳】〔生扮木淸泰旦扮卫德棻贴扮郭倩香小旦扮贾凌波生冕服上〕胡马南来。翠华西幸。衣冠尽染腥膻。手提一剑。长啸靖烽烟。赢得金书铁券。玉■〈王灵〉珑冠珥貂蝉。陈歌舞。钿钗绣袄。行乐且当年。灵武銮舆入帝

  • 第一出 提纲·陆采

    【圣无忧】〔副末上〕人世欢娱少。眼前光景流星。靑春不乐空头白。老大损风情。喜遇心闲意美。更逢日丽花明。主人情重须沉醉。莫放酒杯停。【南歌子】淸新乐府唱堪听。遏云行。凤鸾鸣。宫怨闺愁。就裏诉分明

  • 巻四·胡震亨

    钦定四库全书唐音癸籖卷四明 胡震亨 撰法微三【用字 用句 俪对 篇法 用韵 用事 则古 砭疵】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文心雕龙以下用字】用字一避诡异【谓字体瓌怪如古诗褊心恶防呶之类】二省联边【谓半字

  • 卷二十·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二十翰林院检讨朱尊编曽 棨【八首】棨字子啓吉安永丰人永乐甲申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歴侍讲侍读学士左春坊大学士进詹事府少詹事卒赠礼部左侍郎諡襄敏有巢睫集【杨东里云子啓迅笔千言不费思索

  • 具茨集钞·吴之振

    晁冲之古乐府大星何历历,小星烂如石。掖垣崔嵬横紫微,十二羽林森北极。今夕何夕月欲没,虎抱空关龙厌直。峥嵘北斗著地垂,手去瓠瓜不盈尺。严陵醉卧光武傍,浮楂正值天孙织。王良挟策飞上天,傅说空骑箕尾立。君不见,茂陵弃子欲

  • 卷一百·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一百兵部主事陈焯编衲子十二人中峰本【法名明本讲席之盛为东南第一住天目山中峰赵孟頫归依甚?以师礼事之】咏葫芦秀结团圞带晩秋偏从根本易绸缪墙头恍忽悬明月架上依稀缀

  • 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司马迁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二·徐乾学

    元纪三十【起阏逢执徐四月尽防防大荒落十二月凡一年有竒】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夏四月甲午朔命库库特穆尔讨博啰特穆尔 呉王退朝与孔克仁等论前代成败因曰秦以暴虐宠任邪佞之臣故天下叛之汉髙起自布衣能以寛大驾驭羣雄遂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四·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一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二七一单同治十年五月初四日一一七○一--一一·佚名

    淡水分府陈,饬原差将大枋起封,押令车工运往明善堂钦加府衔、澎湖分府、署淡水分府陈单仰原差汤才,迅往香山口岸,协同总保,立将前封该处浮起木板贰块,刻即起封,押令车工,运赴堑城明善堂绅董交收,变价,以便充

  • 明鉴易知录卷六·吴楚材

    明纪英宗睿皇帝编 戊寅,二年,春正月,皇太子出读书。编 遣建庶人出居凤阳。纪 庶人,建文君幼子也,入禁大内时方二岁,至是年五十六。上意欲宽之,谓李贤曰:&ldquo;亲亲之义,实所不忍。&rdquo;贤对曰:&ldquo;陛下此一念,天下鬼神

  • 画策第十八·商鞅

    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 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事不同,皆王者 ,时异也。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彊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 ,

  • 佛说碱水喻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与汝等说水喻七事。谛听谛思念之。我当说。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闻教。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水喻七事。若人没于水。从水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白瞿波言。聖者得此解脫。其已久如。瞿波告言。善男子。我於往世過百佛剎極微塵數劫。有劫名最勝行。世界名勝無畏。彼世界中。有四天下。名常具

  • 究竟一乘宝性论 第四卷·佚名

    究竟一乘宝性论 第四卷后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译无量烦恼所缠品第六论曰。偈言向说如来藏  十种义示现次说烦恼缠  以九种譬喻此偈明何义。向依如来藏说无始世界来彼法恒常住法体不转变。明如来藏有十种义

  • 断易天机·佚名

    我国古代研究卜筮的专著,汗牛充栋,由于迭更战乱,流传至今的古籍屈指可数,象《断易天机》这类秘藏绝版书,更是凤毛麟角。该书是集中国古代易学大师、卜筮名家权威著作于一书的卜筮总集,堪称卜筮万有文库。该书自成体系,既有入

  • 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天尊孔雀明王经·佚名

    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孔雀明王经,简称《孔雀明王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代。三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经为正一派道士所作。据书末所载正一天师张国祥跋语称,此经原在武当山,由太和紫霄宫李提点从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