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姚察传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其九世祖姚信,为吴太常卿,称名江左。

姚察幼时性情纯厚,侍奉双亲以行孝道闻名。六岁时,能诵书万余言。姚察体弱不好动,博围棋及杂耍,当初都不留心。只是勤奋苦读,夜以继日。十二岁时,便能写文章。其父亲上开府姚僧垣,在梁武帝时很出名,皇上和太子待他以厚礼,每每得到薪俸恩赐,皆回家给姚察兄弟,作为求学的费用,姚察一概用来积藏图书,因而见识日益广博。十三岁时,梁简文帝当时在东宫,注重修治文章的义理,即引荐姚察到宣猷堂听讲发问,儒士们都很称道他。简文帝继位后,尤其以礼待他。他初任南海王国左侍郎,兼司文侍郎。任南郡王行参军,兼尚书驾部郎。

梁室遭遇丧乱时,姚察随父母从金陵回乡里。当时东土兵荒马乱,人饥相食,官吏休假回家无处买粮,姚察一家人口又多,只好采野菜充饥。姚察历尽千辛万苦,求得供养全家资用,才得以养家糊口。又常把自己的一份推让给弟妹们,甚至亲朋旧友中缺粮者也加以周济,自己甘于吃藜藿之类的野菜。他在丧乱期间,勤学不止。

元帝于荆州即位,父亲随朝内之士照例赶赴西台荆州,元帝授姚察任原乡县令。当时原乡县境萧条不堪,流民未返乡,姚察减轻赋税徭役,劝勉耕种田地,于是人丁兴盛生活殷实,百姓至今还称道他。

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和姚察情投意合,上表推荐姚察为佐著作,兼撰史。永定初年,姚察任始兴王府功曹参军,不久征补为嘉德殿学士,调任中卫、仪同始兴王府记室参军。吏部尚书徐陵当时领著作,又招引姚察为史佐,徐陵需要的有关让官辞官归居等表,一概请姚察写,徐陵看后感叹到:“吾不及他。”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任散骑侍郎、左通直。不久兼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北周。江左故旧在关右者,都很羡慕。沛国刘臻私下到公馆访询有关《汉书》的十多条疑难,姚察一一剖析,皆有理有据。刘臻对所有的亲朋好友说:“姚察门下定无虚名之士。”姚察著《西聘道里记》,详细地叙说此事。

姚察回朝,补任东宫学士。当时济陽江总、吴国顾野王、陆琼、堂弟姚瑜、河南褚..、北地傅纟宰等人,都有才高学博的美名,他们早晚在一起陪伴娱乐。姚察每每谈论著述,都被众人推重。皇太子对他以厚礼相待,感情深于群僚,东宫内所需的典诰、诏命等文件,一概委托姚察起草。又数次诏令他同顾野王互相策问,姚察常受赞赏。

迁任尚书祠部侍郎。他在署内执掌郊祭,昔魏之王肃奏祭天地,设宫悬之乐,八佾之舞,从此后因循不变。梁武帝认为祭祀的礼节太繁缛,祭神的礼节太简单,古代又无宫悬之文。陈朝初年沿用,未有增减。高宗想增设备用之乐,交给有关部门商议办理,不赞成梁武帝的说法,当时博学名儒以及朝内在位重臣,都仰尊圣旨,一并赞同。姚察引经据典,独违众议,赞成梁乐,当时诸人都惊骇不已,莫不佩服,仆射徐陵便改为赞同姚察的提议。他不随波逐流,皆同此类。

任宣惠宜都王中录事参军,兼东宫学士,历任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二府谘议参军,母死离职,不久起用为戎昭将军,知撰梁史事,他再三推辞也未能免职。后主继位,敕令兼东宫通事舍人,将军、知撰史之职不变。又敕令专管优册谥议等文章。至德元年(583),任中书侍郎,调任太子仆,其他职务不变。

当初,梁朝灭亡,父亲姚僧垣去到长安,姚察从此素食布衣,不听音乐,死讯直到周朝访臣来江南才知。当时姚察母亲韦氏的丧期刚满,后主认为姚察身体瘦弱,怕更加毁顿,便私下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他宅第发丧,还令司马申单独规劝他。不久又派司马申宣旨劝谏说:“知道你哀伤过于毁顿,甚感忧虑。卿迥然一身,奠祭宗族的祖陈书先托于你,过于毁顿而危及生命,此乃圣教所不许。你应该节哀,以存礼制。我非常担心,才有此行为。”

不久起用为忠毅将军兼东宫通事舍人。姚察志在终丧,累有授任,一概推辞不就。又上奏推辞之表,其大意为:“臣家门遭逢不幸,灾祸接连发生,只是苟且偷生虚度光陰,想的是表示自己对父母的哀思。然而..疹病不断,所穿的丧服污浊不堪,不像人样,想要服完丧期。岂料朝恩惠顾,起用我为官,不久晋升,更感惭愧。且宫门很深,朝廷事务繁忙,怎么能因此妨碍服丧的宁静。陛下道德高尚以孝治国,夺情除服,使残生苟延,以度余生。”诏答曰:“览表你的心情我已知晓,卿行业精深,名声一向很大,理应按情礼服丧,不按法律行事。只因东宫事务繁忙,等待你很久,允许我强行夺情,不得推辞。”不久敕令主持著作郎事,服丧期满,任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

姚察已经长时间服丧,加上吃素食时间太长,自从除服后,更加气疾。后主曾单独召见他,见姚察骨瘦如柴,为之感动,便对姚察说:“朝廷怜惜卿,卿应自惜,已经长时间吃斋,应停止食长斋。”又派度支尚书王瑗颁发御旨,再加以宽慰,与姚察一同吃晚饭。亲自写诏曰:“卿瘦弱不堪,吃斋数年,不应每天只吃一顿饭,有违起居饮食,如若服从所示,甚为佳。”姚察虽奉承敕令,然而仍旧敦从宿愿。

又诏令授任秘书监,领著作之职不变,便累次晋位让官,一概答而不许。姚察在秘书省大加删正,又上奏撰写中书表集。任散骑常侍,不久任度支尚书,十个月后迁任吏部尚书,领著作之职不变。姚察已博览群书,尤其擅长人物传纪,至于姓氏的起源,分枝流派,官职姻娶,兴衰高下,举例谈论,无所遗漏。且明察之职,时人久以他才干出众相赞许,等到调至吏部,正合朝望。当初,吏部尚书蔡征调任中书令,后主正物色人选,尚书令江总等人都推荐姚察,敕答曰:“姚察不只是学博艺优,操行也高洁,掌管吏部难得的人才,现得到了。”便妙笔生花草拟诏令,给姚察看,姚察言辞恳切地推辞。

又一日召见谈论铨选职官之事,姚察边哭边拜请求说:“臣东土寒族,才智浅薄,不敢想有远大的志向,不该有远大前途。近来蒙恩,远远超过我的能力,尤其仰赖东宫太子,承蒙谬赐大恩。今日滥竽充数,不能靠能力受用,即使陛下坚持启用庸薄之人,置朝列于何地呢?臣九世祖姚信,名高昔代,当时才居选部,自后很少有与他媲美之人。臣受擢用,受惠蒙恩。累至我的才能不配之职,总念及阻止了进一步选用贤人。臣虽无智无识。但颇知约束自己,所言所行,毫无企求荣华富贵之图,没想到铨选辟吏之重任,随便委托给我这种法和之人。且皇明御历,功高昔代,显贵世族,贤士名臣,若因才施用授受得宜,才为称职。臣素来受礼教熏陶,必知不可。”后主曰:“推荐你任铨选之职,众议所归,昔毛..气度不凡清廉恭慎,庐毓言行举止公正,王蕴铨选人才得体,山涛举不漏才,如卿任此职,必兼备他们的优点。况且我与卿虽行君臣之礼,但感情之深不同寻常,授任你铨选人才,实为我所期望。你内心无愧才是明智之举。”

姚察久居显达之位,甚是清正廉洁,除官俸恩赐之外,毫无非法之财。曾有门下徒生不敢送他厚礼,只送一段南布,一匹花纟束。姚察对他说:“我所穿的衣料,只是麻布蒲纟束,此物对我无用。既然与我交往,希望你能理解我。”此人谦逊劝请,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便声色严厉赶他出门,此后门下之人都不敢馈赠。

陈亡入隋,开皇九年(589),诏授为秘书丞,另敕令完成梁、陈二史,又敕令为朱华阁长参。文帝得知姚察吃素,另外选日单独召他入内殿,赐给果菜,便指着姚察对朝臣说:“听说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国只得此一人。”十三年(593),袭封为北绛郡公。姚察往年出访周,得以与父亲僧垣见面,离别之时,悲痛欲绝,现在承袭,愈感悲切,见者莫不为他哀叹泣哭。

姚察幼年时到钟山明庆寺向尚禅师学习菩萨戒律,在陈做官后,俸禄皆捐给寺院营造,还为禅师立碑咏颂,其碑文甚是遒劲秀丽。那时,他看到梁国子祭酒萧子云为此寺写的斋诗,览后甚感悲伤,便用萧韵述怀为咏,词又哀切,僧俗士都以此事称道他,后母杜氏死,离职。在他服丧期间,有白鸠在家门上筑巢。

仁寿二年(602),诏曰:“前秘书丞北绛郡开国公姚察,勤学好问,博览群书,修身养性树立圣人之德,到老不渝,虽在丧期,应夺情除服,任员外散骑常侍,封爵不变。”又敕令侍晋王杨昭读书。炀帝在东宫时,数次召见他,询访有关文籍之事。即位之初,诏令授任他为太子内舍人,其他官职不变。炀帝车驾巡游,姚察常陪在身边。以及铨选辟绅,增删朝纲,切问近时,惟姚察一人而已。

大业二年(606),姚察去世于东都,时年七十四岁。遗嘱薄葬,丧事一切务必从俭。大意为:“吾家世代为寒素之士,本有常规。吾想穿袈裟入殓,且皆为布料,土坑藏身。又担心你们不忍心照此办事,如一定不照办,只需用松板薄陈书棺,刚好能藏身,再以四周填土围棺。安葬那天,只需简陋之车,送灵柩安葬祖坟北,吾在梁世时,才十四岁,就去钟山明庆寺向尚禅师学习菩萨戒律,自此深悟苦空二境,颇懂人生轮回之理。曾流连山寺,一去忘归。在陈代做官后诸名流给我捧场,加上皇上恩宠,仕途便亨通显达。自入隋朝以来,又承蒙恩惠。已经拖累人世,我素志不从。况且我习惯于吃素五十多年,既然过了这么多年,应遵循不失。瞑目之后,不需立灵位,只置一小床,每日放清水,六斋日摆斋食果菜,根据家中有无而定,不需另外购求。”当初,姚察想读一本藏经,已经快读完,临终时,毫无哀伤痛苦之感,只是向西坐,念着经,说:“一切空寂。”其后身体柔软,颜色未变。皇上太子深感悲痛惋惜,资给葬礼所需甚丰厚。

姚察性情至孝,有鉴赏人物的能力。幼时谦逊恭慎,不以己之所长在别人面前夸耀。终日恬静,只以书籍为乐,博览古代典籍。每有文章,多构思新奇,为人所未见,人们都推重他博闻。且一心一意著书立说,到老不倦怠亲自削撰,从没停止过。尤其爱好稽考古今,审查订正文字,文采优美,虽老也毫不逊色。同时谙熟佛教经典,所撰写的有关寺塔和众僧的文章,文采特别华丽细密。在职期间多有引证,若有善言可以采录,没有不录之赏之的。若以非分之想相求,一律以理打发。潜心侍奉皇上,尽力而为。侍奉机密,未曾泄漏。且官居高位,在职期间,常怀退隐之心,想要避开声势隆赫之地。清廉自处,资用常缺,有人劝他为生活着想,他笑而不答。与亲人朋友和睦相处,与故友相处厚道,所得禄赐,都用以周济他人。

后主所写文章,卷轴甚多,便另写一本给姚察,有问题都令他刊定,姚察也诚心奉上,有事不隐。后主曾从容对朝臣说:“姚察才学广博,手迹典庄而有体制,向古人学习,犹与之媲美;在于今世,足为典范。且向他讨教,言辞详明,聆听后使人忘了疲倦。”姚察每写文章敕令索本,上曰:“我读姚察文章,不只是欣赏而已,还因他是一代文匠。”

徐陵为一代名臣,常览姚察手笔,尤为推重,曾对其子徐俭说:“姚学士德学兼备无人可与他媲美,你应该向他学习。”尚书令江总与姚察交往甚深,江总每写文章,必先给姚察看,然后采用。江总任詹事时,曾写登宫城五百字诗,当时太子和徐陵以下诸多名人贤士都参与作此诗,徐公对江总说:“我和弟五十韵,寄弟集内。”等到江总编排文章,没找到姚察所和之本,江总跟徐陵讲及此事,对姚察说:“你才高学博,必能使拙作生辉,今需公所和五百字,用以和徐侯之诗章对偶。”姚察谦逊未交,江总说:“如若不得公此作,我的诗也需弃去稿本,对不住徐公寄诗之用心,岂能让两方面都不如意呢?”姚察不得己,便写和本交给他。结果被才高学博之人推重,如此不胜枚举。

姚察著《汉书训纂》三十卷,《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一卷,全都完美无缺,旁征博引,且有《文集》二十卷,都流行于世。姚察所撰梁、陈二史虽没完成,隋文帝开皇之时,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取文稿,且呈上,今在内殿,梁、陈二史之本多为姚察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缺,临终之时,还是以体例之事告诫其子姚思廉,要广泛访求史实续撰,思廉流着泪奉行。思廉在陈任衡陽王府法曹参军,转任会稽王主簿。入隋,补为汉府行参军,掌记室,不久任河间郡司法。大业初年,内史侍郎虞世基奏请让思廉续梁、陈二代史,从那以来,慢慢地增补续史。

猜你喜欢
  志第四 礼乐四·欧阳修
  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六·赵尔巽
  卷之二百二·佚名
  卷之九十三终·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八·佚名
  遵闻录·梁亿
  九六六 谕苏州织造四德查明《通鉴纲目续编》板片刷印存贮情形·佚名
  第五章 汉以后之史官制度·金毓黻
  卷二十六·佚名
  补后汉书年表卷十上·熊方
  卷三十六·班固
  梁士彦传·魏徵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二十七·钱若水
  二十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许南英

    ●允白先生遗像已矣,旧邦社屋,不死犹存面目!蒙耻作遗民,有泪何从恸哭?从俗、从俗,以是头颅濯濯!窥园主人自题于台南,时年六十二。●施序予与允白,生同岁、长同里,处同笔砚、出同袍泽;凡所遭际,科名、仕宦、兵革、羁旅,举一生安乐忧

  • {巡视月高儿}·佚名

    『旦』 先生有钧旨,各处去视。有人不读书,甲我记名字。『内读』★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贫而无怨,虽富而无骄也。『旦』 朋友读书,四边闹成乜,东西都巡视,且喜得完备。【秋夜月】 可相欺,多少无道理,英台自来有乜不是,射

  • 春之末章·闻一多

    被风惹恼了的粉蝶,试了好几处的枝头,总抱不大稳,率性就舍开,忽地不知飞向那里去了。啊!大哲的梦身啊!了无粘滞的达观者哟!太轻狂了哦!杨花!依然吩咐两丝粘住罢。娇绿的坦张的荷钱啊!不息地仰面朝上帝望着,一心地默祷并且赞美他—

  • 卷一百三十·徐世昌

    宗稷辰宗稷辰,字涤甫,会稽人。道光辛巳举人,历官山东运河道。有《躬耻斋集》。樟树镇誓师仗节见名儒,鹿渚于今缅壮图。客路双歧争楚粤,上流一柱扼江湖。雄风力挽狂澜迅,落日光摇大树孤。可幸承平长偃赋,旧时

  • 简斋诗钞·吴之振

    陈与义次韵谢文骥主簿见寄兼示刘宣叔断蓬随天风,飘荡去何许?寒草不自振,生死依墙堵。两途俱寂寞,众手剧云雨。坐令习主簿,下与鸡鹜伍。遥知竹林交,未肯一时数。翩翩三语掾,智与慢相补。髯刘吾所畏,道屈空去鲁。子才亦落落,倾盖

  • 列传第十七 李贤 弟远·令狐德棻

    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曾祖父,魏太武时以子都督讨两山屠各殁于阵,赠宁西将军、陇西郡守。祖斌,袭领父兵,镇于高平,因家焉。父文保,早卒。魏大统末,以贤兄弟着勋,追赠泾原东秦三州刺史、司空。贤幼有志节,不妄举动。尝出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十五·乾隆

      汉  世宗孝武皇帝  【辛丑】建元元年【师古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董仲舒为江都相  上初即位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亲策问之广川董仲舒对策【畧曰臣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

  • 卷之二百七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周厚坤·周诒春

    周厚坤 字厚坤。年二十八岁。生于江苏无锡。永久通信处。上海南洋公学。未婚。初毕业上海南洋公学。又学于唐山路矿学校。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伊里诺爱大学。习土木工程。宣统三年。入麻省工业学校。习机器工程

  • 公是七经小传卷上·刘敞

    宋 刘敞 撰尚书尧典曰申命羲叔宅南交说者曰春与夏交非也冬与秋交秋与夏交春与冬交亦何不曰西交北交东交乎且春曰嵎夷曰旸谷秋曰宅西曰昧谷冬曰朔方曰幽都此皆指地而言不当至于夏独以气言也本盖言宅南曰交趾后人传写

  • 大学之教也(1)·戴圣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2)。不学操缦(3),不能安弦(4);不学博依⑤,不能安《诗》;不学杂服(6),不能安礼;不兴其外,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8),息焉游焉(9)

  • 卷五·黄中松

    <经部,诗类,诗疑辨证> 钦定四库全书 诗疑辨证卷五 上海黄中松撰 文王篇 序曰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郑笺曰受命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考书无逸云文王受命唯中身诗文王有声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所谓天命者天岂谆谆然命之哉

  • 郭象《庄子注》中之自然义·钱穆

    (一)道家尚自然,此义尽人知之。然道家书莫先于《庄子》,而《庄子》内篇言及自然者实不多。《德充符》:"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应帝王》:"顺物自然而不益私焉。"仅两见。似庄子心中,自然尚未成一特定之观念。庄子之所谓自然,不

  • 郊特牲·姚际恒

    此篇立义多醇正,而文气亦古,礼器多本此,详篇内。则作者之时代亦约略可知矣。篇中述「冠」「昏」之义两章,记后有冠义昏义两篇,说者谓此两章本于后两篇,今误在此,不知后两篇皆掇拾此两章而为之,其所增者,义多蹖驳,绝不相类,明者当

  • 谈习气·梁漱溟

    我常说;&ldquo;一切罪恶过错皆由懈惰中来&rdquo;,实是如此。精神不振,真是最不[得]了的事。最让人精神不振者,就是习气。凡自己心里不通畅,都是自找,而非由于外铄。心小气狭都是习气,也就是在里边有私意。人人都有要好的心;但终

  • 宣劫世品第九·佚名

    佛言:族姓子。乃往过去久远之世。不可计会无能称载。长远悬旷不可议劫。尔乃有佛名栴檀香如来至真等正觉。而出乎世。世界曰香土。劫号上香。其佛寿命千二百六十八万六千岁。其声闻众亦八百六十八万六千人。诸菩萨众不

  •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十一·明雪

    明住天台護國寺嗣法門人寂蘊編歌贊銘說敘疏佛事十二時歌半夜子,睜開兩眼翻身起,滿天星斗墜寒簷,錯認金花放玉蕊。雞鳴丑,啟鎖開門放出狗,撥火燒香探有無,堂中禮佛忙稽首。平旦寅,舀水添柴煮菜根,古灶鍋前吹把火,半升羅裏解翻身

  • 古今译经图纪·靖迈

    凡四卷。唐代靖迈撰。又称译经图纪。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虽依隋代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但改定译经时代及译者顺序,并删除译经事实不详者。列记自汉明帝之迦叶摩腾以下,至唐代玄奘三藏为止,共一百一十七人所译之经论,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