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中观释论 第九卷

大乘中观释论 第九卷

安慧菩萨造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观薪火品第十之余

◎复次颂言

即薪而无火

释曰。遣一性故

异薪亦无火

释曰。薪火二法遣异性故

火中亦无薪  薪中亦无火

释曰。总遣异性故。此中薪火二法。一性异性俱不可见。如瓶非木。又如水中莲花。异性不成故。是故胜义谛中。薪火二法非相因有。而彼二法毕竟空故

复次颂言

如说薪火法  能所取亦然

释曰。一性异性互相因待次第不成。复次颂言

余诸法皆同

释曰。彼能取所取。非作者作业一性可着。亦非异性所取。离亦不生。若异性所取。即互不到。不到即不烧。不烧即不灭。不灭即是常。若法常住。彼即互相因待不成。若成不成二法。相因毕竟无体。若人计火从余方来。有其能取及所取者。此义不成。故下颂言

及彼瓶衣等

释曰。彼瓶衣等因果二法。同生不同。生能相所相。彼等所成。如非泥团即是其瓶。彼瓶果法有作用故。亦非异瓶别有果法作用所成。非彼二法互相因待。若成不成相因无体。此如是故。余处随应所说亦然。若胜义谛中无一异性。是故不应取着

如有颂言

非受非不受  异复云何有

如能取所取  诸所说亦然

复次颂言

若人执有我  诸法有实性

各各差别说  彼不解佛法

观生死品第十一

复有人言。胜义谛中亦有生死。何以故。如佛所言。生死长远。众生愚迷不知正法。我欲令彼如理修行得尽生死。乃作是言。汝诸苾刍。应如是学。以此证知。胜义谛中有其生死

论者言。如佛所说。皆是方便世俗施设。非胜义谛。亦非不有生死而说。长时有法可尽。彼生死者众生所受。若如理修行。即能尽彼生死有性。此中先说薪火二法能取所取彼等次第。此非道理

复次颂言

大牟尼所说  生死无先际

释曰。此义云何。所言生死者。即是无际。无际即无始。今此义者。无最上无先际。故言无际。又非有彼先际。故名无际。故下颂言

今此如是说  无先亦无后

释曰。先后义无体无自性故。如兔角等。应如是见。由如是故。中亦不可得说。非不有故。如兔角等

复次颂言

若无有先后  中复云何有

释曰。生死无自性。彼云何有。故下颂言

是故此中无  先后共次第

释曰。此中应问。如所表示。无先后共。即次第不生。而何有众生受生老死。又云何修行。尽生死有性。此即不成。故颂答言

若使先有生  后有老死者

不老死有生

释曰。若不离老死而有生者。应不离老而有死邪。故下颂言

后老死非理

释曰。若或异法有所成者。譬如牛马。异体应可同生。云何生不有死。又何不死有生。若生老死先有体者。即彼本来有其生死

复次颂言

若使后有生  先有老死者

彼所有老死  无生即无因

释曰。无因即无所依。无依即无生。无生即无相续有性

复次颂言

无此生老死  亦无有先后

老死亦复然  亦应与生共

释曰。此义云何。若言生时有其死者。以彼生灭二法无同时性。又复无因二俱不生。彼无性故。若或同生。又生老死无相待因性

复次颂言

若不生即无  先后共次第

云何戏论言  有生老死合

释曰。胜义谛中戏论不生故

复次颂言

若诸法因果  能相及所相

所受及受者  真实义如是

释曰。能知所知等一切法。先后共次第皆不和合。若先有果后有其因。果即无因。此即因有相违。若先有因后无果者。即因果不和合。若因果二法同时有者。如是决定彼因果性亦复无体。若已生若未生。二法相因俱无体故。能相所相所说亦然

复次颂言

非但说生死  先际不可得

诸法亦复然  先际不可得

观苦品第十二

复有人言。胜义谛中有彼诸蕴苦所成性。如佛所言。略说五取蕴。由苦所得故

论者言。此等所说皆世俗谛。非胜义谛。何以故。此苦果故。此苦果者多种分别

复次颂言

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作

释曰。有一类人。欲令此苦各别系属。故下颂言

彼等于诸果  所作非道理

复次颂言

苦若自作者  即不从缘成

释曰。若自作者。而彼诸法皆自体所成。非同生性故。若离自体即无对待因性。亦非同生可有。故下颂言

以有此蕴故  有未来五蕴

释曰。缘所成故。此中若法缘所成性。即无自作。此遣法自相。又复亦非他作道理

复次颂言

若有此五蕴  与未来蕴异

于此彼蕴中  应有他作苦

释曰。今此五蕴与未来五蕴诸有所作。非此二法互有他性。何以故。灭与未生二无性故。此中亦非苦能作苦。自作他作。云何可成

复次颂言

若人自作苦  离苦何有人

云何自作中  离人而有苦

释曰。若复离蕴无所施设。彼复云何有苦可作

复次颂言

若苦他人成  授与此人者

他亦名自作  离苦何有苦

释曰。此非离苦而复有苦。苦无异故

复次颂言

若他人作苦  离他何有苦

亦非有作已  他能授于此

复次颂言

自作若不成  复何有他作

若他人作苦  即亦名自作

释曰。或有人言。若人自作苦。即非他所成。应有他作邪。对此异意。故下颂言

苦不名自作  亦非他人作

是故所作中  离苦人无体

释曰。今此如是。非有所作。亦非有苦。若以彼苦自作苦者。即自所作。道理相违。是故此说以无有人何有他作。彼无性故。若复他无自体。是中云何他能作苦。若人自体不生。即无所有。他体不生。即无他作。是故无有他能作苦。若或自他二法共作苦者。亦非道理

复次颂言

若有自他作  即有共作苦

今无自他共  无因亦非理

如有颂言

他相若自作  他相此无因

此若有自因  何有无因作

释曰。胜义谛中苦无体故

复次颂言

非但说于苦  四种俱不有

释曰。此复云何。色等亦然。故下颂言

外诸法皆同  四种俱不有

释曰。色非自体作故。彼能作所作。若有若无。皆非所作。若有能作。即所作无体。无即非能作。云何无中计有我作。此即着于能作。亦非他法。成已复成色法作用。是中亦非他性可成。今此所说。若从缘生。彼即无有异法可得。亦非自他缘法不生。又一切法非无因故。由是胜义谛中。色等诸法体不可得

观行品第十三

前品所说破色等蕴。此即亦有对治相违。何以故。如佛所言。诸苾刍。汝等应当如实了知。色是无常。乃至识法亦是无常。以此文证。有色等蕴

论者言。此世俗谛增上所说。非胜义谛。故有颂言

若彼虚妄法  是世俗有为

无妄涅槃法  即是胜义谛

释曰。此虚妄者。是邪智境界。愚人不实。于虚诳法无分位中。计色有性

复次颂言

彼虚妄法者  诸行妄取故

释曰。此即无所得相违。故下颂言

即彼虚妄法  是中何所取

释曰。无所有故。譬如兔角。虚妄之法而不和合。是故虚妄法者。虽有所说皆是虚妄。故佛世尊广为开示。普尽一切若根若随烦恼所知二障等法。皆悉是空。使令除断即彼空性离二边故。此中所说诸虚妄法。决定皆是世俗谛有。若虚妄法。于胜义谛中。如乾闼婆城。又或虚妄法者。虽复所说是中亦非妄法可有。故佛世尊诸有所说。悉无相违。若言诸法不有。即是证成自性空义。遣妄执故

复次颂言

诸法无自性  见有异性故

释曰。若见有法变异之性。彼即无我。无我即无常。无常即不有。如是所说。是为虚妄。此法如是。故下颂言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

释曰。虽说诸法皆空。即彼诸法犹如空花。亦非有彼无自性法。又或无所成故

复次颂言

若法无自性  法云何有异

释曰。若法有异。自性亦异。若彼诸法无自性者。即不和合。是故若见诸法各各自性有别异者。云何不说此为虚妄。故下颂言

若法有自性  亦复何有异

释曰。若其无者。即无法可有异性和合。计有性者。即堕过失。此复云何

复次颂言

若诸法即异  无异法可有

现住法若异  后变异不成

释曰。若后异者。譬如老作老相。此即自比量相违

或有人言。若不离自体有法可异者。乳应即成酪。若尔即有因一向过失

复次颂言

若法即有异  乳应即成酪

释曰。亦非离彼滋味气势报体等法。乳即成酪。以缘性故。又复亦非异乳有酪。此即于第二时有一向过失。故下颂言

若或异于乳  云何得成酪

释曰。亦非异乳有酪可得。此即不堕一向过失。是故无有异法可见。有即虚妄。何以故。自性空故。胜义谛中。亦无少分不空之法对待空法而有所成

复次颂言

若有不空法  即应有空法

无少不空法  何得有其空

释曰。因不成故。此中非有空法可说。今此如是证成。世尊所说空义。如其所说。此复云何。故下颂言

遣有故说空  令出离诸见

若或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

释曰。此即遣诸空执。诸佛世尊所说无疑。何况有异。若欲有其空者。此乃于法自性有所取着。此中亦非有性可取。应当舍离。若或于空有所取者。此即边执。彼有执者无异方便。应知此等佛所不化

猜你喜欢
  缘起圣道经·佚名
  四分律卷第四十五(三分之九)·佚名
  法苑成立日说法·太虚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佚名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三·介庵悟进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八·佚名
  大悲经商主品第二·佚名
  第九 无为相应·佚名
  卷第一百五十八·佚名
  卷第三十·昙噩
  覆佛教普济日灾会·太虚
  宗镜录卷第二十七·延寿
  贡高品第二十一·佚名
  卷第二十八·霁仑超永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宗喀巴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台湾诗乘苏序·连横

    连子既成《台湾通史》之三年,益以其间撰为《台湾诗乘》一书。书成,属序于余。余惟诗之存亡,岂不重视其人哉?逊清三百年间,前后称诗者众矣。自渔洋、秋谷、愚山、初白诸子以来,各家流派,虽互有得失,然风骚坛坫,迭为主盟;独台湾以

  • 第九折 就逮·李玉

    [外扮中军上]九重地飞严旨,五夜俄然赐赭衣。自家毛老爷一个内中军便是。只为吏部周老爷,忤骂厂爷,又与嘉善魏宦联姻,斥辱校尉。报入东厂,厂爷大怒,就把周老爷名字,嵌入周起元一案,坐赃三千,严旨提问。缇骑已到苏州了。俺老爷奉

  • ●元曲论·臧懋循

    ○音律宫调五音宫属土。性圆。为君。其色黄。在天符土星。于人曰信。分旺四季。商属金。性方。为臣。其色白。在天符金星。于人曰义。应秋之节。角属木。性直。为民。其色青。在天符木星。于人曰仁。应春之节。征属火

  • 卷二十五·孙默

    钦定四库全书十五家词卷二十五     休宁孙默编彭孙遹延露词中小令少年游席上有赠花底新声尊前旧侣一醉尽生平司马无家文鸯未嫁赢得是虚名 当时顾曲朱楼上烟月十年更老我青袍误人红粉相对不胜情思越人题余氏女子

  • 卷三百五十四·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五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七十四 周忱【字恂时庐陵人】 藏书室 素性昧生殖贮积维简编羣经既并蓄百氏无弃捐所至每充栋来往劳车船及兹获安居插架牙

  • ●卷二百四十九·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四十九。   起绍兴三十二年正月一日戊辰,尽二月二十八日乙丑。   绍兴三十二年正月戊辰朔车驾驻跸镇江府。   二日己巳刘绎正除知泗州。   三日庚午车驾起发镇江府。   五日壬申车驾幸建康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七·佚名

    弘治五年九月己巳朔直隶凤阳府知府章锐应诏言六事一专责任农桑水利责任不专乞通行天下管马官兼管一便转输直隶淮扬二府每年起运凤阳粮八万石乞岁拨六万石就便兑军却将凤阳兑军等粮六万石存留本处以补其数一申礼制今天

  • 志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八十二·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兵二。宿卫。○成宗元年六月正匡崔承老上书曰: "我朝侍卫军卒在太祖时但充侍卫宫城其数不多及光宗信谗诛责将相自生疑惑。 简选州郡有风彩者

  • 卷一百六十九·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六十九 朱批王世琛奏摺 提督山东学政【臣】王世琛谨 奏为奏 闻事雍正四年十一月初八日【臣】接准部劄钦奉上谕二道一饬励士习一荐举优行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 洪武元年闰九月壬午朔,有星自天船东北行,约流丈余,光芒焕发,入紫微,至四辅没。 乙酉,以两浙盐运使夏礼、山东盐运使司同知秦祯为四川布政使司参政。 庚寅,以灾异,诏求直言。诏曰:“朕本布衣,因元多

  • 卷三十七·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三十七  宋 李樗黄櫄 撰三颂黄曰诗之有颂何也盛德不居成功不有以告天地以报祖宗岂直大其事俊其辞以夸当年耀来世而为是美观哉周之有颂人以为作於成周太和之时而不

  • 示法舫书(二通)·太虚

    一法舫仁者览:日本藏经,请用“佛学院太虚”名义,致一公函,并述明曾收到若干册,缺何册等,令赠全藏。  僧制今论,不须附印,序文亦不须作,照原纸型翻印较易。印师隐居为善,以所言在沪上渐成诤论也。  显密经藏,大相迳庭,今不能不

  • 大乘中观释论 第七卷·安慧

    大乘中观释论 第七卷安慧菩萨造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观有为品第七之三◎复次自部答异宗言此分位定住  先分位显明释曰。如乳位中。乳亦不即。于此位灭。如前所说。有无

  • 大师与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

    魔王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率随从走访1930年代的莫斯科,遇见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和青年诗人伊凡。他们不信鬼神,沃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了柏辽兹当天的死亡。伊凡目睹柏辽兹被电车辗死。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

  • 谢叠山全集校注·谢枋得

    谢枋得原著诗文六十四卷,由于生逢异代,感语战乱,身后萧条,文触忌讳,所存无儿。经后人多方采辑。仅得《谢叠山文集》五卷。其卷一至四为书序记启铭疏,卷五为诗。明清两代,刻本转多,今尚存十多种。此次由熊飞(已故)、漆身起、黄

  • 庾开府集笺注·庾信

    诗文集注本。十卷。北朝周庾信撰,清吴兆宜注。庾信集在隋代有魏澹为其作注(见《隋书·魏澹传》),惜未传世;至清代又有胡渭对它加了注释,但也未能成书。吴氏此书在采辑胡注的基础上,又与徐树谷等人作了补注,是集合众手

  • 来南录·李翱

    记行著作。唐李翱撰。一卷,翱字习之,赵郡, (约当今河北赵县)人,一作成纪(约当今甘肃天水)人。贞元进士,历官庐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撰有《李文公集》等。是篇约八百四十字。记其元和四年(809)十月奉命南下,自东都洛阳出发

  • 蒙古源流·萨囊·彻辰

    蒙文名《额尔德尼脱卜赤》,汉文译名或题《珍宝史纲》、《宝史纲》等。记述元明两代蒙古族历史的著作。彻辰萨囊著。乾隆四十二年(1777)转译成汉文刊印,收入《四库全书》。后有沈曾植笺证、张尔田增补并校的孱守斋校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