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参患第二十八

凡人主者,猛毅则伐,懦弱则杀。猛毅者何也?轻诛杀人之谓猛毅。懦弱者何也?重诛杀人之谓懦弱。此皆有失彼此。凡轻诛者杀不辜,而重诛者失有罪。故上杀不辜,则道正者不安;上失有罪,则行邪者不变。道正者不安,则才能之人去亡;行邪者不变,则群臣朋党。才能之人去亡,则宜有外难;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故曰:猛毅者伐,懦弱者杀也。

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诛暴国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若夫世主则不然,外不以兵,而欲诛暴,则地必亏矣;内不以刑,而欲禁邪,则国必乱矣。

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今交刃接兵而后利之,则战之自胜者也。攻城围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则攻之自拔者也。是以圣人小征而大匡,不失天时,不空地利,用日维梦,其数不出于计。故计必先定而兵出于竟。计未定而兵出于竟,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者也。

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兵不完利,与无操者同实;甲不坚密,与俴者同实;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实;射而不能中,与无矢者同实;中而不能入,与无镞者同实;将徒人,与俴者同实;短兵待远矢,与坐而待死者同实。故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论其士、论其将、论其主。故曰:器滥恶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士不可用者,以其将予人也;将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故一器成,往夫具,而天下无战心;二器成,惊夫具,而天下无守城;三器成,游夫具,而天下无聚众。所谓无战心者,知战必不胜,故曰无战心;所谓无守城者,知城必拔,故曰无守城;所谓无聚众者,知众必散,故曰无聚众。

白话译文:

凡为人君,猛毅就为人所伐,懦弱就被人所杀。什么叫猛毅呢?轻易杀人的,叫作猛毅。什么是懦弱呢?姑息于杀人的,叫作懦弱。此二者各有所失。凡轻易杀人的,会杀了无罪的人;凡姑息于杀人的,会遗漏真正的罪犯。国君杀了无罪的人,正人君子就心怀不安;遗漏真正的罪犯,干坏事的就不肯改正。正人君子不放心,人材就会外流;做坏事的不改正,群臣就结党营私。人材外流,势必带来外患;群臣结党,势必带来内乱。所以说,猛毅之君为人所伐,懦弱之君将被人所杀。

决定君主尊卑、国家安危的,没有比军队更重要的了。征伐暴国,必用军队;镇压坏人,必用刑杀。于是军队是对外用于征伐暴国,对内用于镇压坏人的。因此,军队是尊君安国的根本,不可废置。现时的君主则不然,对外不用军队而想征伐暴国,那就必然要丧失国土;对内不用刑杀而想镇压坏人,国家就一定混乱了。

凡用兵的计划,三次警备等于一次出征,三次出征等于一次围敌,三次围敌等于一次交战。所以,一年的军费,要准备消耗十年的积蓄;一战的费用,要准备用光几代的积累。现在,如果等到两国交兵以后,才创造有利于备战的条件,那只好一接战就自己宣告失败。如果等到攻城围邑以后,才知道守城者易子而食,烧骨为炊的顽强抵抗,那只好一进攻就自己宣告拔寨而退了。所以圣人总是对小的征战有大的警惧、争取不失天时,不失地利,白天作战夜间就计划好。其各项办法都不超出于计划,所以,计划必须先定而后才兴兵出境,没有计划好而兴兵出境,那是战起来自己就失败,攻起来自己就毁灭的。

拥有众多军队但不得军心,实质上和单人行动一样;兵器既不齐全又不锋利,实质上和没有兵器一样;盔甲既不坚固又不严密,实质上和无甲单衣者一样;弓弯射不远,实质上和短兵器一样;射而不能中,实质上和没有箭支一样;射中而不能穿,实质上和没有箭头一样;率领未经训练的人作战,实质上和自我残杀一样;用短兵器抵御远射的弓箭,实质上和坐而待毙一样。所以,凡是用兵,都有几项重大的考评。必须首先考评武器,考评士兵,考评将领,考评君主。所以说,武器粗恶不良,等于把士兵奉送给敌人;士兵不可用,等于把主将送给敌人;主将不懂用兵,等于把君主送给敌人;君主不能坚持不懈地注重军事,就等于把国家送给别人了。有一种武器达到最高水平,再有敢于出征的战士,则天下没有战心;有两种武器达到最高水平,再有智勇惊众的战士,则天下无可守之城;有三种武器达到最高水平,再有才辩游说的人士,则天下都不敢聚集兵众迎战了。所谓没有战心,就是知道了战争一定不能打胜,所以说不敢有战心;所谓无可守之城,就是知道了城堡一定被攻破,所以说无守住之城;所谓不取聚集兵众,就是知道兵众必然逃散,所以说没有人敢于聚集兵众迎战了。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五·刘因
  卷三·山井鼎
  卷六十七·秦蕙田
  凡例·朱鹤龄
  卷二十五中·朱熹
  卷八·夏良胜
  抱朴子內篇卷之九   道意·王明
  墨子卷十一·墨子
  卷五·佚名
  成唯識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欧阳竟无
  卷第七·道原
  义净译·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七·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录·袁华

    附录: 耕学斋诗集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袁华撰华字子英崑山人生於元季洪武初爲苏州府学训导後坐累逮系死於京师此集凡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着录考杨维桢爲作可传集序称华自二十岁後三十年所

  • 卷八百三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三十六贯休春自来自去动洪鑪无象无私无处无回鴈不多消气力染花应最费工夫溟蒙便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闻迎真身四海无波八表臣恭闻今岁礼真身七重鏁未开金

  • 卷三十二·范成大

    钦定四库全书石湖诗集卷三十二宋 范成大 撰春日览镜有感习气不解老壮心故嵯峨忽与乡曲齿方惊年许多有眼不自见尚谓朱顔酡今朝镜中逢憔悴如枯荷形骸既迁变岁华复蹉跎悟此吁已晚既悟当若何乌兔两恶剧不满一笑呵但淬割

  • 卷二·应劭

      ○正失孔子曰:"众善焉,必察之;众恶焉,必察之。"孟轲云:"尧、舜不胜其美,桀、纣不胜其恶。"传言失指,图景失形,众口铄金,积毁消骨,久矣其患之也。是故乐正後夔有一足之论,晋师己亥渡河有三豕之文。非夫大圣至明,孰能原析之乎?论

  • ●卷六·邵博

      论先天《八卦》之位与《系辞》不同。窃谓康节先生所以辨伏羲、文王之《易》者,为明此也。伏羲之《易》,乾南而坤北,自乾而左,巽而右,兑在东,离为阳。与起震终艮之序,则离上而坎下,震东而兑西,与先天之位,固不同矣。乾坤屯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三·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三年五月戊寅朔上次常州诏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张浚为宣抚处置使以川狭京西湖南北路为所部初上问浚以方今大计浚请身任狭蜀之事置司秦川而别委大臣与韩世忠镇淮东令吕颐浩扈驾来武昌张俊刘光世从行庶

  • 卷六十八·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六十八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六十五 义士 臧洪【陈容】 田畴 谨案臧洪传文阙止存议 议曰壮哉洪之志烈也以崎岖孤累不忘君主志在王室謇謇谔谔继之以死其捧盘誓衆

  • 李翱传·欧阳修

    李翱的字叫习之,是东汉尚书左仆射李冲的十代孙子。他考中了进士,开始任校书郎,多次升官后,元和初年,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他常说史官记载历史事件不真实,就建议说:“一般人们的事迹,除非很好、很坏大家都知道,都是找人调查的

  • 麻贵传·张廷玉

    麻贵,山西大同右卫人。父亲麻禄,嘉靖年间担任大同参将,跟着镇帅刘汉袭击塞外敌人居屋,大获全胜。俺答包围右卫,麻禄与副将尚表固守,乘间隙杀死了敌人的部长,敌人这才撤退。辛爱进犯京城东境,麻禄以宣府副总兵的身份入京护卫,和

  • 卷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八明  杨士奇等  撰圣学宋徽宗即位初右正言邹浩上奏曰臣窃观自昔才智之君固有务学以为先者然而学非其本失所以学终不足以成帝王之高致记曰欲

  • 弇山堂别集卷二十二·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史乗考误三革除编年言太宗初即位日追对徐增寿为武阳王按增寿初赠武阳侯再追封定国公许以公世爵实未尝封王也李文达天顺日録纪铁鼎石死义事甚烈二公同邓人也故能知之王文恪纪闻谓公死后二女入教坊数月终

  • 卷五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八选举考【十二】举官乾隆三十四年准学正学录留监题补助教吏部议覆管国子监事侍郎德保奏称国子监学正学录等员向例历俸期满准其咨部以各衙门典簿司务等官补用原以策励微员俾上进有阶各

  • 卷十五户籍·冯煦

    土著凡通省民人共二百三十万八百三十八户,内男丁大小六百九十七万一千八百四十口,妇女大小五百四十六万二千三百一十七口,统计男女大小一千二百四十三万四千一百五十七口。据光绪三十年司册。定例,直省民数令督抚统饬所属

  • 卷之十三 泛论训·高诱

    泛论训上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於一,曰泛论,因以题篇。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古者,盖三皇以前也。鍪,头着兜鍪帽,言未知制冠也。绻领,皮衣屈而紩之,如今胡家韦袭反棹以为领也。一说,鍪,放发也;绻,绕颈而已;皆无饰。德

  • 襄公·襄公十一年·左丘明

    【经】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郑公孙舍之帅师侵宋。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公至自伐郑。楚子、郑伯

  • 致屈文六居士书·太虚

    文六长者台鉴:比来屡接清言,深感尊重三宝,调融四众之诚愿,实为复兴中国佛教之精神要素。盖今后佛教之建立,须托命于四众──或七众有秩序之和合组织,不和合不能有秩序,无秩序亦不能成和合。民十八以来之佛教会,殆因缺秩序而致

  • 佛地经论卷第五·佚名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经曰。又如圆镜周莹其面。于一切处为诸影像遍起依缘。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不断无量众行善莹。为诸智影遍起依缘。谓声闻乘诸智影像。独一觉乘诸智影像。无上

  • 卷三·净挺

    嘉兴大藏经 学佛考训学佛考训卷三钱唐俍亭和尚净挺缉秀州息波道人成源订华雨义虎未遥石麟有托取支那之言论求东土之齿牙将续贯花务弘卷轴。委宛余编云释迦佛姓刹利字顿吉又为悉达阿弥陀佛是为普光功德山王波颇智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