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四

律苑事规卷第四

四明演忠律寺住持嗣祖比丘省悟编述

荒 安居仪(或有律剎先三日前咒沙水留大殿至安居日绕廊撒洒)

四月初八日维那出安居词句牌(挂僧堂前右边)。

出十五日说戒牌(挂僧堂前左边)。

安居词句(如说戒牌开写)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寺大界内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三说)(对首告云)知莫放逸(答云)受持(问云)依谁持律者(答云)依某甲律师(当称方丈讳)嘱云有疑当往问。

今月 日 堂司比丘 (某甲) 咨禀

○维那又出方丈临讲文牌(挂僧堂前左边 须预至方丈请问所讲部文卷目书於牌上)。

维那又於安居前量度僧数预排戒腊资次图(挂堂司)。

礼忏图(挂忏殿右柱或分作讽诵礼忏二图各挂其处) 减日图(挂忏殿左柱) 钵位图(今相承写标贴床上) 皆於十五日晚挂之 更须审量九十日内直日者一夏几人一人几日先定的数到方丈禀过仍令堂司库子依数请合直日人献汤汤罢维那叉手揖众禀白资次轮流之意及或当次之人有缘告假须各自和会人代之毋得他词致有喧诤(凡为悦众必须委曲悦可众心不然则人情不和矣)十五日晚堂司备汤令行者请作梵(等人)献汤(先须和会定)及起初直日人阳(恐未知规矩当教之)至十六日早钟鸣时至忏殿将卓子一只於中安礼忏图图上以烛照之其礼忏蒲团亦有十五日对图排定不可临时失事粥罢维那令直殿人并堂司行仆一同扫洒大殿於佛前铺设蒲团行数多少悉令横安以右为长又用小机案一只置住持蒲团前备花柈安机机案上(拂子静尺手炉方丈荼头付至)置静槌於佛右边设南山大智二师位於佛前两傍柱前各香花炉烛供养(或法堂内亦可)候两廊敷设已备至斋罢维那令直殿人上诸殿堂香烛令堂司行者先覆首座次覆方丈云覆和尚打起凡系小板次第打之次鸣僧堂前钟众僧各备坐具香合披衣庠序齐集大殿如讽诵式排立次打大钟钟绝鸣大鼓候转通住持登殿上大香炉烧香退依位而立鼓绝(打引二下)维那举消灾经念咒绕佛东出直日人先至殿外下边立候住持行至门首佛前转身问讯(引二下)又转身出殿门限直日问讯在住持下肩前行(踈踈打引或有以侍者二人撒洒沙水於前)次第绕廊右转至诸殿堂诸房前烧香最后至土地堂烧香行道一二匝大众立定维那磬声了经经了念摩诃号百声维那至土地前烧香回向合有四六之句(白一众安居依赖之意或有律剎先作词句次绕廊行道讽咒)大众和佛如常维那入位举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引二下)大众同声念之直日打引引至大殿其头首於殿外偏立各依戒次入殿从中至大香炉及天前烧香右绕而转住持从第一行蒲团入至西头第一位立众皆立定直日(引二下)众问讯展坐具息佛声礼三拜堂司行者随拜打磬一时趺坐直日至槌所向外立之候众坐定打槌一下众合掌作梵人举稽首礼诸佛(云云)(如布萨中)梵绝住持执手炉三捻香举传香偈(如结界仪中)放手炉执花柈举散花偈(如结界仪中)偈罢打槌一下直日归位坐住持鸣尺二下取拂子叉手揖众白席(或四六或散文任人作之宣告安居策修之意了 结云)住山(某甲)谨白众皆转身两两相对更互作安居对首法(各三说)各问各答(皆上首人先作之唯住持对首人并不问答)众作法了转身起立整肃直日至槌所立(拟念佛打槌)。

住持执手炉回向云 上来恭依律范行安居法事所萃洪因端为祝延今上皇帝圣寿万安(回向如结界仪中)至波罗蜜再打槌一下梵音人作处世界呗(如布萨仪中若说恣二法作呗后用三归依唯安居一法不用)维那举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住持收具上大香炉问讯烧三捻香退就住展具维那举容颜甚奇妙(云云)三拜立次举南无南山祖师号及代有觉人偈(云云)又次举大智号及端严具足偈(云云)(已上偈如礼文中)各上香各三拜(如上)又举诸大祖师菩萨众皆三拜(不烧香) 堂同行者(随拜打磬)众收坐具候齐整(打引三下)众齐问讯 住持先行众随后右绕至佛前逐一问讯而出直日仍先在殿外(如上打引)引至法堂右绕团转而立住持当有数语白九旬同聚之意就此大展三拜白讫众皆一展三拜了(打引二下)问讯而散。

住持升轿堂司行者高声喝云 请两班耆旧大众各赍香即刻诣方丈人事(维那预辨烛二条先安方丈香炉所座司亦然)众皆候集於方丈前维那令堂司行者入覆侍者侍者引至住持前云 覆和尚两班大众礼拜住持出降阶接首座知事头首进前(请云)诸趺坐住持辞各炷香通寒喧讫送下阶西堂进耆旧进(接送如上)大众不侯接众须升阶上座为参头(身上无人名上座)近前(请云)请和尚趺坐容某等礼拜维那立右为首令众三人为引出众烧香三拜自东西排立次第皆然并有告诫之语或住持谦光不受此礼则混众烧香谢讲训而止住持送下阶大众诣诸司人事知事头首互为参头各备香偈(若是老成西堂为首座则可受香若以次人入此位亦不可受若谦光一切不受也)然后大众私行人事(或请益师或平交道〔谊〕或法眷并自随宜)众归房歇息候堂头巡寮(若职事人自有寮舍可接仍须让主位若两廊须拉三五房相近就一处设一位拟接见盛礼)住持先遣行者至首座知事头首寮舍报云 方丈和尚回礼 若两廊诸房就设位处报之推腊长者为参头(请云)请趺坐住持辞云已见盛礼次第叙寒喧之语知事头首亦须准作一次报诸寮之礼堂司行者报云两班巡寮拜谢若职事人私受礼数亦用别报之丛林盛礼不可简傲也十七日粥堂打槌一下云。

白大众安居既过一日余有(八十九)日在当勤精进谨慎莫放逸(如是逐日前增后减凡过小尽则虚添在巳过日数内白之至七月十五日方讫七月十六日唯白自恣无日可减矣)。

侍者须於十六日晚禀住持云明日和尚特为首座大众茶汤住持曰唯侍者具威仪诣首座寮问讯云方丈和尚明日粥罢特为首座煎茶伏望慈悲俯赐光降首座答云何勤谦德特为宠招谨当赴明日粥时方丈请客行者至粥堂巡堂请两班大众云方丈和尚请就法堂献茶至下堂钟绝便鸣茶板以三下为节住持先到主位立侍者在东南角面西立候首座大众至法堂侍者近前问讯引至阶次住持降阶接上与首座通寒暄讫次与大众问讯住持揖首座归分手位大众依次立一齐问讯而坐侍者从东南角面北立候众坐定离位过香炉前问讯又至住持前问讯(以表请香也须预安香合置机案上)过首座前问讯(谓之揖坐)便转身出炉前略问讯上香一捻仍从东上堂至首座前问讯(谓之揖香)转身仍出炉前退身问讯叉手而立(中间亦有再烧香一炷此非礼也)备二行者各擎茶於住持首座边侧立伺候住持举手揖众便鸣茶板二下过茶与之次行大众茶待徧侍者却来中间略问讯复从东进首座前问讯(谓之揖茶)复归中间问讯烧香一炷(名光伴香)鸣板一下收盏再板二下(禅规旦望茶先鸣长板至侍者揖香了吃茶时鸣板二下收盏时鸣板一下退座时鸣板一下通前共板五下也若特为茶先鸣鼓一通退座时鸣鼓三下)住持送首座至香炉前(大众皆归西於首座后立)首座问讯以叙谢茶之意住持问讯相送侍者近前又问讯相送而散 至斋罢侍者仍去首座寮请汤仍令请客行者请大众汤(汤礼如茶一同)此事皆须侍者提督方丈行仆备辨汤瓶盏托茶[穴/先]条柈齐整或报诸寮备辨就法堂排设座席香炉花瓶烛台使有可观 十八日首座都寺茶汤各当一次(或有是常住三日茶汤)十九日堂宾二司亦各当一次并须侵早木鱼未动时(或隔夜请)亲诣方丈覆侍者伺候住持请云(某甲)明日粥罢特为和尚煎茶伏望慈悲俯垂光降住持云过沐盛礼见招当谨趋赴亦令堂司行者巡堂请大众行礼(同上)但首座西上至住持前问讯又从西出为异耳若都寺以下茶汤各须亲到住持首座处请之盖首座乃大众之师席故特尊之行礼皆如前(凡两班受戒事茶汤并同此法)更须安居之初三日祈祷讽诵礼忏祈九旬进道无魔具一文疏第三日晚宣忏 二十日启讲筵策勤来学维那当晚请应科日座首献汤先备纸一张具列三科一覆述科二引读科三策文科汤了维那白预科之意却令行者将卓子一只置笔砚墨子於其上各随所学三科之中佥与名字只此以为习读之张本既毕维那将自子呈方丈佥押庶免进退习读之举却须维那预取方丈慈旨行与不行丛林法席悉在住持之责也其习读之文须是方丈讲文若用以次人所讲者非独灭绝住持抑亦招人轻议所拈阄子须存公界俾预科日者不致墯慢每日晚讲了或诵咒了打僧堂前钟三下方丈或冗则当暂歇维那不可輙行不识规矩者多有妄作致有喧诤以败丛林之清望也 礼塔人事今时多於安居后行之有违禁足之制理宜先行可也若禅规结制后有三日特为茶第一日方丈特为首座大众茶第二日库司特为首座大众茶第三日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并就僧堂行礼皆有茶榜贴僧堂前。

安居白席 万象森罗一真境界夜夜青天明月朝朝绿树啼莺全彰圆觉伽蓝揭示清净戒体九旬禁足深防世俗之讥三月安居常护众生之命不可心思口议宁容色见声求若性若遮不持不犯圆陀陀光烁烁耀古腾今净裸裸赤洒洒撑天拄地说甚邻鹅护雷从他验蜡人氷 这里总用不着今则仰遵圣制式禀[(雪-雨)/粉/大]章共安居各陈对首住山某谨白。

结制土地堂回向 三月安居式禀如来之严制一方住止全凭神圣之洪休仰冀灵聪俯垂明鉴兹裒众侣旋绕梵居讽诵消灾威德咒经称念摩诃佛母圣号集兹功德回向当山土地(列位)合堂真宰匝寺圣贤专冀诸魔殄息一众平安六根三业氷清七聚五篇雪净行住坐卧愿四事以无亏火盗公私冀一毫而不扰如斯祈祷悉望感彰。

日 自恣仪

七月初八日维那出自恣词句牌挂僧堂前上颊出差行事人牌挂下颊(与说戒一同但改说戒二字作自恣)。

○自恣词句

大德一心念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见闻疑罪大德长老哀怋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

今月 日 堂司 比丘 (某甲) 咨禀

住持於二三日前和会上首知法者三人一人答法二人为五德或有营待随宜举行十五日晚维那请行事六人献汤至暮亦习行事 十六日粥堂无日可减鸣槌一下白云。

大德僧听今黑月一日众僧和合辰时就某处自恣粥罢维那令堂司行者人仆到自恣处洒扫令净按僧数排蒲团(如说戒坐位)仍具两蒲团安众僧前中间拟二五德作法处仍具香花筹水香炉烛瓶等(如说戒式)预备青白草梅束约二三十茎长二尺许随僧数多少辨之用二箱袱置小卓子上安中间两柱前又置小机案於住持蒲团侧安手炉拂子静尺(或有云又安一蒲团在住持上肩拟圣僧位钞中无文不可立也)已上并须维那检点悉令齐肃时至令直殿人上诸殿堂香灯及令覆首座住持打起鸣钟挝鼓众集僧堂前诵闻钟偈三拜趺坐五人起行事及秉白词句(并同布萨仪中但秉唱时改说戒二字为自恣耳)秉白至唱筹数竟下为含识声绝时便云。

各诵律中清净妙偈(如布萨中)众念了秉白人且立槌所行事三人亦起散花如上满堂散之(若据钞记中谓散花供养三宝况偈中云供养一切诸如来既为供佛事须右绕中间左绕恐准入堂行事须之文 或有律剎三人右绕满堂散之於理甚当)秉白人举散花偈(如结界仪中)偈了秉白槌一下梵人作梵(如上)毕更不用举传香讫偈但只住持执手炉三捻香(举云)戒香定香(云云)(如结界仪中)偈了秉白槌一下归位而坐住持鸣尺二下执拂子叉手揖众白席(云云)(如后宣告自恣之意)至说差人中如云西堂(某甲)律师为第一五德座元(某甲)律师为第二五德(某甲)律师答所成法住山(某)谨白鸣尺一下揖答法人其答法人及众亦当相应交揖然后问和索欲其欲法云。

大德僧听比丘(某甲)我受彼欲自恣彼如法僧事与欲自恣。

准钞记不须问尼止有通答别答之异若通答者但云自恣羯磨后二五德正秉自恣单白不须问和便作法若别答者乃云差受自恣人白二羯磨后二五德再须问和也住持云差受自恣人白二羯磨大众同心证明作法(词语如羯磨经中)白竟问云作白成不(答云)成(羯磨已问云)羯磨成不(答云)成(结词了问云)结词成否(答云)结词成(住持云)作法既成二五德出众行事 二五德便收具香合问讯离位庠序而出到中间二蒲团所立定一齐问讯分两边行上香炉前各三捻香放香合於机案上退身两傍出蒲团位问讯展具三拜起对坐少定二人叉手揖之前若通答而第一人云自恣单白羯磨大众同心证明作法(词语如羯磨经中问云)作法成否(答云)作法成。

少憩维那点指行事四人出众前排立一齐问讯每边二人分东西而上各至草所一人擎箱一人分草住持前当跪授之次者低身授之不可平身抛掷僧各手受即舒开置坐具前地上拟一身所跪之阔(二五德者其草邻位先与敷之庶免临时匆遽二箱行事两头行来中间结绝)。

行草既了放箱元处出香炉前一齐问讯归位(行事出入使有可观)二五德却转身面佛互跪合掌第二人唱云一切僧就草座偏袒右肩胡跪合掌(就草座者为忏罪人不敢在高座非成道坐草也)二五德起身收具两傍而出第一五德至住持前展具互跪合掌住持进前至草上互跪三陈词句(如图中)第二人徐徐至住持下肩对一二人略问讯敷具互跪唱云 从是以下再说自恣 一二人再说讫第一人至次位敷具对三人互跪合掌云。

从是以下一说自恣 此二法相传唱告不出部文所以略者律为难事转近开再说一说若天热处狭僧多并开略说无此略则不成二五德更互作对首亦对三人展具各陈词句二五德亦入元位展具跪草互为对首大众自恣竟二五德仍至中间蒲团位问讯如前烧香袖香合而退归位展具齐礼一拜互跪第一人唱云 僧一心自恣竟 收具问讯复本位展具了大众起立秉白至槌所住持执手炉回向云。

上来恭依律范行自恣法事(余祝延回向等文并如创结界仪中至)波罗蜜梵人作处世界梵了秉白人举自庆偈(如结界中 了云)一切恭敬(三归依如布萨仪中亦须随拜打槌打引)三归了若处狭僧多众收具右绕至佛前排立问讯展具立定举释迦佛号若自恣时一面已立了不须收具维那径举释迦佛号住持上大香炉烧香维那举赞及礼拜并祖师二位(并如安居中)收具直日人打引维那举楞严咒住持右绕而出至土地堂圣者堂烧香咒罢念摩诃号百声维那近前回向(亦有四六句谢安居护持之意如后)讫引至法堂团拜而散人事茶汤之礼(并如安居仪中)。

○自恣白席 九旬修道要当精练身心三月护生贵在销镕罪垢人迷不自见过恶着安可饰非乞众垂慈恣他举罪内彰无私阴外显有瑕疵五德昭明持毁之情易睹三根显露治举之法难容欲祈二犯氷清徒使五篇雪净各应离座如次陈词。

○土地堂回向 安居三月遵佛祖之[(雪-雨)/粉/大]章制满一期藉神祗之麻庇恭裒大众肃诣灵祠(讽诵楞严秘章称念佛母圣号)专伸奉祝当山土地(列位)合堂真宰谢已往之洪恩锡将来之吉福山门宁静僧侣平安恶去善存稗除苗长公私火盗时时永乞蠲除黍稷稻粱岁岁常期盈积。

律苑事规卷第四

猜你喜欢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五·智旭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澄观
  华严经关脉义记·法藏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七(本)·窥基
  卷三百三十六·佚名
  现代青年与佛教之关系·太虚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二·佚名
  大元延祐重刊人天眼目后序·智昭
  第七十九章 筑造其他之林园·佚名
  大乘宝要义论 第十卷·佚名
  卷四十一·佚名
  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太虚
  十一 见性成佛·正果法师
  卷五百六十·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成可·唐圭璋

      待考。   洞仙歌   薰风池阁,八叶蓂初展。紫府当年侍香案。见蟠桃频着子,偷荐瑶觞,贪醉寐,谪向人间未满。   青禽传近信,催赴仙班,怪我尘缘未能断。爱吴中山色好,抹日批风,蓑共笠,纵有金章不换。待驾鹤遨访访蓬壶,问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佚名

    第二十一齣 训读【紫苏丸】〔小旦上〕窗上晓光初满。掩镜鸾拈针消遣。追思陈迹也徒然。天已从人愿。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奴家爲何道此两句话儿。只因祖母弃世。不觉十有馀年。面壁悲伤。终爲无益。好笑丁香造谤

  • 第一折·武汉臣

    (张郎同旦儿上,云)欢喜未尽,烦恼到来。自家张郎的便是,这个是我浑家引张。我当日与这刘员外家做女婿,可是为何?都则为这老的他有那泼天也似家私,寸男尺女皆无,所以上与他家做女婿,我满意的则是图他这家私。不想老的近日间着这

  • 卷一百六十二·徐世昌

    张之洞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晚号抱冰,南皮人。同治癸亥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襄。有《广雅堂集》。哀时刁调青蘋末,终致沙石飞。嵬騀金隄高,安知蚁穴危。清晏五十年,养此氓蚩蚩

  • 列传第三 宋宗室及诸王上·李延寿

    长沙景王道怜 临川烈武王道规 营浦侯遵考 武帝诸子长沙景王道怜,宋武帝中弟也。谢琰爲徐州,命爲从事史。武帝克京城及平建邺,道怜常留侍太后,后以军功封新渝县男。从武帝征广固,所部获慕容超,以功改封竟陵县公。及讨司马休

  • 纂修元史凡例·宋濂

        一、本纪   按两汉本纪,事实与言辞并载,兼有《书》、《春秋》之义。及唐本纪,则书法严谨,全仿乎《春秋》。今修《元史》,本纪准两汉史。   一、志   按历代史志,为法间有不同。至唐志,则悉以事实组织成

  • 一○二二 军机大臣奏覆四库全书内查无袁枢原书片·佚名

    一○二二 军机大臣奏覆四库全书内查无袁枢原书片【真按:袁枢著作考.】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初六日前奉旨查朱子《答袁机仲书》论二方六卦六辰一条,于四库全书内检查袁仲机原书呈览。臣等谨查《宋史 袁枢传》载,其所著有《易

  • 一四○ 谕《金史》内有讹错数处编修宋铣着交部察议·佚名

    一四○ 谕《金史》内有讹错数处编修宋铣着交部察议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奉旨:今日批览方略馆所进《金史》,内有圈点讹错数处,并有诚字讹写城字。所有承办之编修宋铣,着交部察议。钦此。

  • 三、人的灵性问题·林语堂

    辜鸿铭帮我解开缆绳,推我进入怀疑的大海。也许没有辜鸿铭,我也会回到中国的思想主流;因为没有一个富研究精神的中国人,能满足于长期的对中国本身一知半解的认识。去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遗产的声音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渴

  •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二·允禄

    雍正二年正月初三日奉上谕元旦朝班左翼人员并不按班排立三五成羣前后错杂徃来此系大礼之地乃都察院所专司伊等理应拏防着将元旦左翼站班之御史交部察议嗣后行礼排班之处于左右两翼各派侍卫四五员令其管辖若有如此行走

  •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允禄

    和硕荘亲王【臣】允禄和硕果亲王【臣】允礼恭承勅旨编刋雍正元年至五年上谕告成谨奉表上进者【臣】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惟二典垂光示百王之模范六官成式备万事之纲维咨岳牧以询谋聿彰尧舜执中之用昭典常而训廸丕

  • 四书章句附考序·朱熹

     朱子之注四书也,毕生心力于斯,临没前数日,犹有改笔。但其本行世早,而世之得其定本者鲜,此注本所以有异也。又有因传写而异者,亦未免焉。定本如大学“欲其必自慊”,后为“欲其一于善”而定也;论语“行道而有得于心”,后为“得

  • 鬻子卷上·鬻熊

    华州郑县尉逢行珪注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撰,具也。吏者,为政之具也。又,撰,博也,言王者布政施令,其在博求於良吏也。贤者举之,不贤者不预,言五帝三王政道可以百代传行者。乙,次於甲,以此明政之次也。政曰:政者,法教也。此明帝王

  • ●牧鑑卷之一·杨昱

    汀郡楊昱東谿輯長白榮譽子譽校治本一(一)◆治本一(一)治本君子之身是也身一也有化所資以立者有政所由以成者化所資立曰德政所由成曰才古人推準動化得此而巳然古人邈矣簡策有幸存而未泯者庸可不盡心乎敬稽經訂傳得若干條列

  • 卷二十九·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二十九宋 魏了翁 撰丧服经传二父以斩母以齐家无二尊父 释曰周公设经上陈其服下列其人即此文父已下是为其人服上之服者也先陈父者此章恩义并设传曰为父何以斩衰也父至尊也者言何以者问比例以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一四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应施何等人。佛言。大王。随心所乐处。波斯匿王复白佛言。应施何处。得大果报。

  •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三(本)·智周

    沙门知周撰疏。世亲即通等者。按彼论第二云。一切种子复有六义。刹那灭者。谓二种子皆无间定灭坏故。所以者何。不应常法为种子体。以一切时其性如本无差别故 释曰。二种子者谓内外种 言俱有者。谓非过.未亦非相离得

  • 东西晋演义·杨尔曾

    明代历史演义长篇小说。12卷347则。杨尔曾著。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四 十年(1612)周氏大业堂刊本,有插图,题“秣陵陈氏尺矱斋评释”,“绣谷周氏大业堂梓”;卷首有雉衡山人序,文前附东西晋及十六国东西魏纪年。明三台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