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

尊者帝须弥勒曰:

“谁能满足此世耶 谁无动[贪]之事耶

 两边[极端]谁知通 不着[端]中以慧智

 请言谁为大人耶 谁在此处超缝[爱]”

(一〇四〇)

“谁能满足此世耶”者,是[谁在此世间]有满足、悦意,完全之思惟耶?此是“谁能满足此世耶”[之义]。

“尊者帝须弥勒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此是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敬语。“帝须”者,是彼婆罗门之名、称、名称、施设、言说、名、名业、命名、词、文、称呼。“弥勒”者,是彼婆罗门之姓、称、名称、施设、言说、名、名业、命名、词、文、称呼。此是“尊者帝须弥勒曰”[之义]。

“谁无动之事耶?”是爱动、见动、慢动、烦恼动,此等之“动”谁无有之事耶?不存耶?不存在耶?不能得耶?所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耶?此是“谁无动事耶”[之义]。

“两边谁知通”者,谁知通两边、为知、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两边谁知通”[之义]。

“不着端、中以慧智”者,是不着、不固着、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耶?此是“不着端、中以慧智”[之义]。

“请言谁为大人耶?”是请言谁为大人、最高人、最胜人、最殊胜人、秀逸人、最上人、胜妙人、请语谁、考谁、话谁、见谁、言说谁?此是“请言谁为大人耶”[之义]。

“谁在此处超缝爱?”者,是谁缝、凌渴爱、凌驾、越、超越、离越。此是“谁在此处超缝爱”[之义]。故婆罗门言。

尊者帝须弥勒曰:

“谁能满足此世耶 谁无动[贪]之事耶

 两边极端谁知通 不着端中以慧智

 请言谁为大人耶 谁在此处超缝爱”

世尊宣示:“弥勒!

 于诸欲中具梵行 常为有念离渴爱

 比丘寂灭察悟[法] 在彼无有动之事

(一〇四一)

 极端两边彼知通 不着端中以慧智

 我言彼为一大人 彼在此处超缝爱”

(一〇四二)

“于诸欲中具梵行”[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三八页参照)……此等言为事欲……乃至(二七页参照)……此等言为烦恼欲。“具梵行”[之句中],梵行者,是远离犯不妙法[淫法]之事,离、离去,是[彼之]离、不作、不行、不干犯、不越限。又为不由教说[经典说]言由[阿毗达磨说],梵行者,是八支圣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具此八支圣道,正具、达、正达、成、正成、所具备者言具梵行者。譬如由财产而言具财产者,由财富而言具财富者,由名声而言具名声者,由工巧而言具工巧者,由戒而言具戒者,由精进而言具精进者,由慧而言具慧者,由明而言具明者,如斯,具此八支圣道、正具、达、正达、成、正成、之所具备者言为具梵行者。此是“在诸欲中具梵行”[之义]。

“弥勒”者是世尊称呼彼婆罗门之姓。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此……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弥勒!”[之义]。

“常有念离渴爱”[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舍断此之渴爱、正断、寂灭、安息、不得令生起、以智火所烧者是离渴爱者、舍渴爱者、唾弃渴爱者、脱渴爱者、舍断渴爱者、舍遣渴爱者、离贪者、舍贪者、唾弃贪者、脱贪者、舍断贪者、舍断贪者彼无爱,消灭[烦恼],为清凉,觉受乐,自为梵而住。“常”者,是于常,于一切状态、一切时、常时、恒时、常恒、继续、不绝、如逐次水波之生无间断、无间、相续、相接、食前、食后、初夜、中夜、后夜、新月[黑分]、满月[白分]、两季、冬季、夏季、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而修习身随观念处者而有念……乃至(三一页参照)……言彼为有念。此是“常为有念离渴爱”[之义]。

“比丘察悟[法]寂灭[烦恼]”[之句中],“察悟”者,是智。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参照)……是不疑、择法、正见。“察悟”者,是由察悟而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即]“一切行是无常”由察悟而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无我”、“缘无明而有行”……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所有集之法皆是此灭法”由察悟而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是苦、病、痈、箭……乃至(二九页参照)……不出离由察悟而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寂灭”者,是贪之寂灭故是为消灭、瞋之寂灭故是为消灭、痴之寂灭故是为消灭,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灭故是为消灭。比丘者,是破坏七法故是为比丘……乃至(三一页参照)……[梵行]已行,灭尽再有者,此为比丘。此是“比丘消灭察悟[法]”[之义]。

“于彼无有动之事”[之句中],“于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动”者,是爱动、见动、慢动、烦恼动、业动。于彼无有此等之动事,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而烧。此是“于彼无有动之事”[之义]。

“极端两边彼知通,不着[端]中以慧智”[之句中],“边”[极端]者,是触一边,触之集[原因]是第二边。过去是一边,未来是第二边。乐受是一边,苦受是第二边。名是一边,色是第二边。六内处是一边,六外处是第二边。有身是一边,有身之集是第二边。“慧智”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参照)……是不痴、择法、正见。“着”者,是(一)爱着与(二)见着之二着。

(一)爱著者云何?由渴爱者而有“此是我物,彼是我物,此等是我物,唯此是我物,我之色、声、香、味、触、敷物、着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村、街、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为境界、限界、限定、制限而把取我执有限之物——又一切大地由渴爱而我执——乃至成为百八渴爱之作用。此是爱着。

(二)见著者云何?有二十事有身见有十事邪见、十事有边见、所有如斯类之见、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执取、住着、取、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颠倒执、对不如实如实执、乃至六十二见。此是见着。

“极端两边彼知通,不着端中以慧智”者,彼以慧智知通两边与中央;知,考量、度知、辨知、而为明了;“不着”,不附着、于不着、于不附着、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于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两边彼知通,不着端中以慧智”[之义]。

“我言彼为大人”[之句中],大人者,是大人、最高人、最胜人、最殊胜人、透逸人、最上人、胜妙人。“我言”、语、考、话、见、言说彼为大人。尊者舍利弗向世尊如斯言:“尊师!言为大人者,尊师究竟!由云何而为大人耶?”“舍利弗!心解脱故我言为大人。心胜解故非言为大人。舍利弗!然者,心解脱者云何?舍利弗!兹有比丘,对内之身而身随观,有热心、有正知、有念、而住于调伏世间之贪忧。对彼之身而身随观而住者之心离贪,不取而解脱诸漏。对受、心、法随观[受、心、]法,有热心、有正知、有念、而住于调伏世间之贪忧。对此之法为法随观而住者之心离贪,不取而解脱诸漏。舍利弗!如斯比丘是心解脱者。舍利弗!心解脱故我言为大人。心胜解故非言为大人。此是‘我言彼为大人’[之义]。”

“彼于此处超缝爱”[之句中],缝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四页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舍断、此缝渴爱、正断、寂灭、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是凌、越缝渴爱、凌驾、越、超越、离越。此是“彼于此处超缝爱”[之义]。故世尊宣说。

世尊宣示:“弥勒!

 于诸欲中具梵行 常为有念离渴爱

 比丘寂灭察悟[法] 在彼无有动之事

 极端两边彼知通 不着端中以慧智

 我言彼为一大人 彼在此处超缝爱”

[世尊说法之]偈将终,彼婆罗门与同一欲、同一加行、同一意趣、同一熏习之所熏习者,于数千之生类:“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之远尘离垢之法眼生。又彼婆罗门之心无取而解脱诸漏。将得阿罗汉果,羚羊皮、结发、树皮衣、杖、曼陀罗、发、须已消失。彼成着黄色之袈娑衣、携僧伽梨衣、钵衣之比丘而由随义之行道而合掌,礼拜世尊:

“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第二[毕]

猜你喜欢
  十住毗婆沙论 第二卷·佚名
  卧如来·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七·楚石梵琦
  延恩安禅师·惠洪
  卷第二十五·道原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印送序·太虚
  第二 受相应·佚名
  法华经传记卷第四·佚名
  卷二十九·佚名
  第八品 正勤分别·佚名
  卷八十八·道世
  虚堂和尚语录 第二卷·智愚
  卷之一·德清
  卷一·彭绍升
  解脱道论 第十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某·唐圭璋

      失调名   □□□□皆阝□□流垂□断崖依旧横碧。□□独有千古文章,铿鍧炳耀,不与名□□□□□□□□□□□□尽□□远□□□□□□□不□□拳石。举杯相属,坐还有此客。

  • 丙集第二·钱谦益

    李少师东阳今体诗一百九十首此日真何日,阴云掩上台。晦冥天色变,呜咽水声哀。旧恨齐山岳,遗恩遍草莱。万方同一恸,痛哭转成雷。圣德同天纵,皇图与日升。乾维中断绝,坤轴乍崩腾。辇盖辞双阙,河山护六陵。

  • 四集卷四十一·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一古今体六十首【丁酉一】丁酉元旦鸿龙运斗又回旋普淖羣雍跃冶然丙炳已欣丁盛继申丰愿叶酉穰连四兴开阖青阳始九奏依违太蔟宣安阜有林期物物敬勤无改励年年元旦试笔慈宁曙色霭昕昕贺祚躬

  • 提要·高正臣

    【臣】等谨案髙氏三宴诗集三巻附香山九老诗一巻唐髙正臣辑所载皆同人会宴之诗以志一时之盛诗分三巻巻各有序一为陈子昻一为周彦晖一为长孙正隠三宴皆于髙氏与宴者凡二十一人考之新唐书有列传者三人则陈子昻郎余令解琬

  • 卷二百五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五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西山先生诗集【三】真德秀夀外舅杨开国大中大夫汉千户子男一位周诸侯人生到此不易得况复寳带悬精镠虽然三者皆外物达人睨视如云浮天公最啬是眉夀七

  • 怀人馆词·龚自珍

    跋怀人馆词选右《怀人馆词》一卷,原集凡九十阕,辛巳春日选录三十二首。癸未六月付刊。台城路·送姚怡云之江南平生未信江南好,输君者番归去。明月扬州,古来英丽,端合仙才人在。俊游目许。有载酒词场,吹箫仙侣。艳想秾

  • 淳熙稿卷十·赵蕃

    钦定四库全书 淳熙稿卷十 宋 赵蕃 撰 五言律 午饭资福寺 病骨怯秋凛羸骖疲路长人烟少行店楼阁见僧房憇息今成暂从游旧不忘却尘看姓字淮楚路茫茫【文叔旧寓此刹仆尝过之有畏知题名存焉】 二月十九日同两都监沅陵令

  •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张廷玉

        吴良 康茂才 丁德兴 耿炳文 郭英 华云龙 韩政 仇成 张龙 吴复周武 胡海 张赫 华高 张铨 何真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雄伟刚直。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

  • 第九十六回 讨河东王师败绩 走山南阉党失机·蔡东藩

      却说僖宗还都,已经抱病,勉强趋谒太庙,颁诏大赦,改称光启五年为文德元年,入宫寝卧,无力视朝,未几即致大渐。群臣因僖宗子幼,拟立皇弟吉王保为嗣君,独杨复恭请立皇弟寿王杰。杰系懿宗第七子,为懿宗后宫王氏所出,僖宗一再出奔,

  • 路史卷十二·罗泌

    后纪三禅通纪炎帝炎帝神农氏,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初少典氏取于有蟜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是为炎帝。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

  • 卷之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孟子集疏序说·蔡模

    宋 蔡模 撰史记列传曰孟轲【赵氏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汉书注云字子车一说字子舆】驺人也【驺亦作邹本邾国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孔子之孙名伋索隐云王邵以人为衍字而赵氏注及孔丛子等书亦皆云孟子亲受业于子思未

  • 丧服·佚名

    丧服:把粗麻布斩裁做成上衰下裳,用粗麻做成麻带,用黑色竹子做成孝杖,用黑麻编成绞带。用六升布做丧冠,用枲麻做冠带,用菅草编成草鞋。《传》说:斩是什么?是丧服不缝边。苴绖,是用结籽的麻做成的麻带,系在头上的麻带的长短为九寸

  • 我的生活实情·梁漱溟

    我自己行动多悔,差不多几十年来总是这样子。所谓心安理得者,在我心中很不容易继续,即很不容易比较没有问题,不后悔。这有两层原因:自己从小时起,要强,不同流俗的意气盛,这种意气支配了自己,就容易有悔有悟。反过来说,如一个平常

  • 卷三·佚名

    △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第二之三善男子,如来复有三十二业。何等三十二。善男子,如来能知是处非处。云何是处。云何非处。善男子,若有造作身口意恶。得受安乐无有是处。是名非处。若有造作身口意善。受乐果者斯有是处。是名

  • 卷第六十四·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善财童子蒙善知识力,依善知识教,念善知识语,于善知识深心爱乐,作是念言:“因善知识,令我见佛;因善知识,令我闻法。善知识者是我师傅,示导于我诸佛法故;善知识者是我眼目,令我见佛如虚空故;善知识者是我津

  • 从政遗规·陈宏谋

    《从政遗规》中有关官吏道德问题的观点和论述。《从政遗规》是中国古代重要官箴著作,清代陈宏谋编辑的著作《五种遗规》之一。清代乾隆年间,陈宏谋对宋代至清初二十二位封建官吏的官箴著作加以辑录而成,是供清代官吏

  • 画史会要·朱谋垔

    五卷。明朱谋垔撰。朱谋垔曾续陶宗仪《书史会要》,于是联想及画,便采上古至明能画之人姓名及事迹,而作《画史会要》。书仿陶宗仪之体例,所以名也仿其而起。《书史会要》是止于元代,《画史会要》也于元代止,所录明代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