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教义卷第七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第三约三藏教明菩萨位以释净无垢称义者。三藏教诠因缘生灭之理。明菩萨藏义。亦应具有四门。今约毗昙有门。明大乘菩萨位。即为四意。一翻译。二辨位。三料简。四释净无垢称义。第一翻译。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是天竺语。若具依彼语。应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但诸师翻译不同。今不具述。而智度论翻云。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摩诃言大。此人用诸佛大道成众生也。又有师翻云。菩提名道。萨埵名心。摩诃名大道是以为道心大道心。而诸经论多云菩萨摩诃萨者。什师以天竺语繁。两句八字标名。故除三字留五字。合为一句。名菩萨摩诃萨也。但三乘菩提通名为道。而菩萨独受大名者。以其缘四谛起慈悲四弘誓愿。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此心矌大故别受摩诃萨埵之称也。第二辨菩萨位。略为七意。一发菩提心。二行菩萨道。三种三十二相业。四六度成满。五一生补处。六生兜率天。七八相成道。一发菩提心者。如释迦牟尼菩萨。于过去世为陶师。值释迦牟尼佛供养彼佛。又见彼佛智慧第一弟子。名舍利弗。神通第一弟子。名目揵连。多闻侍者名曰阿难。尔时陶师供养佛已。即便发菩提心。作是誓愿。愿未来世我得作佛。还号释迦牟尼。智慧弟子名舍利弗。神足弟子名目揵连。多闻侍者名阿难。可悦其愿。从是初发菩提心。即慈悲四弘誓愿发也。但三藏教慈悲四弘誓愿。皆缘生灭四谛而起。所言慈悲心者。一大慈心。欲与爱见二种众生道灭之乐也。二大悲心。欲拔爱见二种众生苦集之苦也。四弘誓愿者。一未度者令度者。即是天魔外道爱见二种。六道众生未度三界火宅之苦谛。令得度也。二未解者令解者。即是爱见二种众生。未解爱见二十五有业。集令得解也。三未安者令安者。即是爱见二种众生。未安三十七品一切诸道令安道谛也。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者。此爱见二种众生。未灭二十五有生死因果。皆令得灭谛涅槃也。若缘爱见二种众生。生灭四谛而起慈悲四弘誓愿者。即是菩萨初发菩提心也。知爱见四谛故。智慧胜诸天魔一切外道。有慈悲誓愿功德故胜一切声闻缘觉。故大智度论云。初发心以为天人师。胜出一切声闻缘觉。二行菩萨道者。即是三阿僧祇劫行六度也。从过去释迦牟尼佛至罽那尸弃佛时。名一阿僧祇劫。从此常离女人身。尔时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此初阿僧祇劫。即是得五停心别想总想念处之位。用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行六度也。三种念处义略如前说。所以者何。修性念处为坏属爱魔业。破属见一切智六师修共念处。欲坏爱结破神通六师修缘念处为一切爱见众生说法。属爱坏故一切天魔眷属坏。爱见坏故三六十八种六师。及一切外道眷属坏也。故用三种念处行六波罗蜜。意欲降伏天魔制诸外道。菩萨用三种念处行六度时。虽修性念处而不断结。为生三界度众生故。常欲多修共念处观为得神通。成四摄法同事。调伏爱见众生。又常多修缘念处观。为欲成四辨说三乘法。化一切爱见众生。共出三界火宅也。是为初阿僧祇劫修行六度。用四弘誓愿安抚生死心无怯弱根坏女人之业。常受丈夫之身也。尔时未发暖解位在外凡。故不自知己身当得作佛不得作佛也。次明从罽那尸弃佛至燃灯佛。为第二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用七茎青莲华。供养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时燃灯佛便授其记。汝当来世必得作佛。名释迦牟尼。尔时菩萨虽能自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谓此是用暖法智慧修六度也。所以者何。因总想四念处。初得善有漏五阴。即是性地顺忍初心之位。既有证法之信。故必知作佛。而用暖解修行六度。心未分明故不向他说。次明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劫满。是时菩萨内心了了自知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我于来世当得作佛。今谓此是顶法之位。行六波罗蜜四谛观解分明。如登山顶四方顾分明。了了自知作佛。亦向他人说也。三明过三阿僧祇劫。种三十二相业。今谓此是入下忍之位。用此忍智修行六度。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以为三十二相之业因也。种三十二相业因。于下忍之位。修六波罗蜜成百福之相。以为三十二相业因也。是三十二相。于欲界阎浮提人中。受男子身。佛出世时缘佛身相故得种也。问曰。所言百福德成一相者。几功德成一相福德耶。答曰。异解不同。难可定判。有人言。是福不可称量不可譬喻是菩萨入三阿僧祇劫。心修大行种是三十二相因缘。以是故福无能量。唯佛能知。问曰。菩萨几时种三十二相。答曰。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弗沙佛观释迦菩萨自身生弟子熟。弥勒菩萨自熟弟子生。多人难度一人易化。故弗沙佛于宝窟中。放光照释迦。菩萨释迦菩萨寻光至弗沙佛所。于七日七夜一心观佛。目不暂眴。但用一偈称叹云。天地此界多门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以苦行力超越九劫。在弥勒菩萨前成正觉也。四明六波罗蜜满者。问曰。檀波罗蜜云何满。答曰。一切能施无所遮碍。乃至以身施时心无所惜。如尸毗王。以身施鸽解剔皮肉。虽受痛苦。举身上秤以赎鸽命心不悔恨。立誓自证我心无悔者。身可平复。既立誓已。天地震动身还如故。如是等菩萨本生舍身命施。心不退悔。是檀波罗蜜满也。问曰。云何尸罗波罗蜜满。答曰。不惜身命护持净戒。如须陀摩王。是王精进持戒常依实语。与劫磨沙波陀大王共期。乞暇还国七日供养沙门竟。即来就终。是王期满。为持实语戒故。趣期就死。是则为持一戒不惜身命。如是等处处因缘经说本生。菩萨因地。持戒舍身命心不悔恨。即是尸罗波罗蜜满相。问曰。羼提波罗蜜云何满。答曰。若人来骂。挝捶割剥支解夺命。心不起嗔。如羼提比丘常修慈忍。在林树下入禅三昧。时迦梨王。为女色故生爱弊。垢截其手足耳鼻。心忍不动。时王问言。今截解身定。能忍否。比丘答言。意实不嗔恨。王言。今谁信汝耶。比丘答曰。若实忍心不嗔恨。当令我身即寻平复。说是语时身即如故。如是等不惜身命修行忍辱。是名羼提波罗蜜满相。问曰。毗梨耶波罗蜜云何满。答曰。若有大心。如大施太子。为一切众生入海采宝。从龙王得如意珠。欲将还阎浮提。雨衣服宝物布施众生。海神惜珠。因其睡卧即盗取其珠。将还海宫。太子觉已为此珠故。誓以此身抒大海水令海干尽。从海神索珠心定不懈。帝释诸天感太子心。为物精进不惜身命。即将诸天助抒海水。水遂减半。海神怖故惭愧还珠。亦如释迦菩萨值弗沙佛。七日七夜翘一脚目不暂眴。如是等不惜身命。为物精进。是名毗梨耶波罗蜜满相。问曰。云何名为禅波罗蜜满相。答曰。如一切禅定自在。又如尚阇梨仙人坐禅时。无入出息。鸟于螺发中生子。不摇动乃至鸟子飞去。是名禅波罗蜜满相。问曰。般若波罗蜜云何满。答曰。菩萨大心分别。如劬嫔婆罗门大臣。分阎浮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落村民。尽作七分。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是菩萨般若波罗蜜满相。今谓此皆下忍智慧。能调伏诸根满足六度也。所以者何。下忍智慧力强烦恼力弱。用此智慧修行六度。能忍六弊不惜身命成六度也。四波罗蜜满。正是性念处力至下忍也。禅波罗蜜满。多是共念处力至下忍也。般若波罗蜜满。正是缘念处力至下忍也。问曰。罗汉尚不能不惜身命。修行六度。下忍智慧之力。何能成六度也。答曰。若无慈悲誓愿。积劫修行之力罗汉智慧尚不能尔。何况下忍。今外缘慈悲誓愿久积熏修。内有忍法智慧。助破六弊之力也。五住一生补处者。即是释迦菩萨。在生迦叶佛所。为补处弟子。净持禁戒行诸功德。迦叶授记次当作佛。恐此由在中忍之位也。六生兜率陀天者。舍阎浮之报。上生此天为诸天人师。于在此天用三种念处。修八胜处。为欲伏结清净。下阎浮提。神通变化降伏天魔。四辨说法破诸外道。及度一切众生也。此由属中忍之位。问曰。菩萨何意。从初发心伏结至此伏而不断也。答曰。若断结即不得受生化物。观无常伏结令诸烦恼脂消。用清净心修行六度。令诸功德肥也 七下生成道者。即是三藏教明八相成道菩提果。所言八相成道者。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一兜率天下者。菩萨将欲下生时。用四种观人间。一观时。即是人寿百岁时是佛出世之时。二观土地。诸佛常依中国生迦维罗卫。即是百亿日月之中也。三观种姓。佛生二种姓中。一刹利姓势力大故。二婆罗门姓智慧大故。释迦牟尼佛生刹利姓也。四观生处。何等女人。能怀那罗延力菩萨。唯中国迦毗罗婆城净饭王后。能怀后身菩萨。如是思惟已。后从兜率陀天下。问何故作白象形非余。二明处胎。即是正慧入母胎。一切众生邪慧入母胎。菩萨忆念不失。故名正慧入母胎。中阴住则知中阴。入胎时。知入胎。歌罗逻时。知歌罗逻时。七日赤白精血合。安浮陀时。二七日如茧状。伽陀时。三七日如凝酪。五胞时出生时。皆忆念不失。是名正慧入母胎。复次余人住中阴。入母胎欲受生时。于父母生颠倒心。生不净心。菩萨不尔。正慧明识父母相续入胎。是名正慧也。三明出胎相者。是菩萨满足十月。正慧不失念。从右腋而出胎生堕于地。即行七步。口自发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当初生时。国中即有三十二瑞事在。瑞应经具明。乃至将示相师阿姨相太子。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便悲泪。王恐不祥。问阿姨曰。我子不祥故悲泪也。仙人答曰。吉无不祥。太子相好分明。其若在家当作转轮圣王。飞行皇帝王四天下。十善化世。其若出家。必成自然之佛度脱万姓。但太子相好分明。必不在家作转轮王。若其出家。必得菩提度脱天人。伤吾年老不睹佛兴。故悲泪耳。所以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故。欲为得三菩提之器也。问曰。何故现相三十二好有八十。答曰。成佛庄严法如此故。四明出家者。是时菩萨年渐长大。出四城门见老病死苦。厌怖心生。夜半逾城出家六年苦行。食难陀婆罗门石蜜乳糜益身十六功德。五明降魔相者。即于菩提树下。破万八千亿鬼兵魔众。魔王败绩鬼兵退散。六成道相者。魔众散已摄心端坐。于第四禅住中忍。修观成中忍一刹那。上忍一刹那。世第一法一刹那。发真无漏。三十四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十四心者。八忍八智九无碍九解脱也。具足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达无碍三意止大悲四无碍智一切诸法总想别想悉知。故名为佛。第九解脱具足一切种智并在未来。故名小乘佛。七明转法轮相者。于鹿野苑中为拘邻等五人。三转生灭四谛法轮。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次说十二因缘法轮。次为菩萨说六波罗蜜法轮。是则开三乘之教。名修多罗藏。十二年后。佛在毗舍离国。为须邻那迦陀长者子作淫欲。以是因缘结初大罪。二百五十戒。次佛在舍婆提城。告诸比丘。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灭。是因缘故。于此世未来受无量苦。是名佛自说毗昙教。从此转三藏法轮。乃至涅槃。教三乘弟子。是名转法轮相。八明入涅槃相者。于拘尸那城沙罗双树间。逆顺出入超越三昧。于第四禅中。入火光三昧。烧身灭度唯留舍利。为人天福田。身智俱灭入无余涅槃。是为声闻经中说大乘之位。次第三明料简者。问曰。声闻经中开三乘。何故二乘即生断结。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至降魔都不断结。答曰。声闻缘觉。厌患生死自求涅槃。不为利物。是故贪取真断结。结尽则不受生入涅槃也。菩萨大慈怜愍欲度一切。受生死苦教化众生。众生出世善根淳熟。即便成道。说三乘教。共三乘人同入涅槃。若因中断结。即不得受生。岂能利物。是故忍受生死不断结使。三阿僧祇处在生死。教化众生。共出三界故不断结使。意在于此。问曰。菩萨断结誓愿神通应化利物。何必须留结而受生耶。答曰。断结誓愿神通应化受生。此乃是摩诃衍之所说。非三藏之所明。所以者何。断结誓愿受生。通教之所说。法性身神通受生。别教之所说。法身应生。圆教所说。问曰。声闻经教为何意不得论断结受生。答曰。三藏之教。正化小乘傍化菩萨。若说菩萨结尽受生。二乘即疑。若结尽而得受生者。诸声闻人得罗汉果。将不更受生耶。是故不说菩萨断结受生。问曰。若为二乘生疑。不说菩萨断结受生者。大乘方等摩诃般若通教三乘。亦应不得说菩萨断结。用誓愿神通受生。答曰。此是生苏熟苏之教。二乘渐淳熟信解分明。闻菩萨事心不疑惑。故法华经云。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故在本处。问曰。所明声闻经菩萨义。为是佛说。为佛去世诸声闻弟子说耶。答曰。有是佛说。亦有是诸罗汉作鞞婆沙阿毗昙中说。问曰。何者是佛所说。何者是罗汉所说耶。答曰。如说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不断结使。坐道场时正习俱断。此是佛说。何以得知。龙树论主答数人言。若后身菩萨不断结者。是佛方便所说也。亦有是诸罗汉佛去世后之所说者。如言初阿僧祇不自知作佛。二阿僧祇自知作佛。而口不宣说三阿僧祇劫。了了自知作佛。亦发言向他说。此义者非佛三藏中所说。乃至是诸罗汉作毗婆沙释菩萨义。问曰。若佛自说三藏教明菩萨义。此则可信。若诸罗汉所说。云何可信。答曰。诸罗汉既是圣人。共采佛三藏教意。明菩萨义何容全失。问曰。若尔智度论何意。从始至终一一弹破。答曰。龙树为欲申摩诃衍。明菩萨所行之道。以大破小皆可破也。若就小乘明三藏宗徒。罗汉圣人之所撰集。何容顿乖僻也。若诸罗汉明声闻经。所释菩萨义遂并乖僻。末世凡人法师。何可谬有申释。凡情解释小乘。既不可长承用。大乘深经。岂可出在妄情而论。故知虽非佛说。若是罗汉作论亦须信受。第四约三藏教位释净无垢称义者。正是中忍补处之位也。六度之道即是净义。所以者何。三种药中无三种病。六度是道谛。即是净义。故法华经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惠为说净道也。维摩大士成就六度即是净义。无六弊垢故言无垢。以相似解。内称生灭四谛之理。外称根缘。助释迦如来。显三乘之教。故云净无垢称也。是以方便品。现疾为国王长者。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之法。呵责诸人劝求佛果。意在于此也。问曰。维摩折挫声闻弹呵菩萨。此是不思议之行位。何得用声闻经所明菩萨之位挍量。答曰。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种种示现。岂不能现声闻经所明菩萨之像辅释迦而弘化乎。问曰。何故化国王长者而示三藏菩萨之形说法。诃声闻菩萨即现摩诃衍不思议之言教。答曰。凡俗界内结业未除故。说生灭四谛。此正是对治。罗汉菩萨界内因疾已除。但迷不思议三谛之理。是故说三种四谛。以折声闻。说无作四实谛。诃菩萨也。

四教义卷第七

猜你喜欢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印光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八·佚名
  卷四百八十五·佚名
  卷第一百十九·李通玄
  佛说护国经·佚名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五·澄观
  卷五百七十九·佚名
  卷第四十·佚名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四·佚名
  法华传记卷第一·佚名
  对于学生救国之商榷·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九卷·宝亮
  摩诃止观卷第三上·智顗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友仁·唐圭璋

      友仁字仲父,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官永州郡丞。   水调歌   金石萃编云:郡丞晋陵张友仁仲父,以   绍定庚寅二月十六日游澹岩,赋水调歌   石屋势平旷,峭壁几巉岩。妙哉天造地设,谁复谓神剜。畴昔涪翁题品,曾说人寰稀

  • 第十九章 游戏传书·屠隆

    〔丑扮半天游戏神绣袄上〕小子生来伶俐。性情有些狡狯。轻松舌似丝绵。细滑身如油腻。少年场裏驰名。歌舞行中得意。惯能射覆藏钩。又会折白道字。讴歌让我祖师。蹴踘尊我把势。也只对景逢场。不用阴谋设计。金银到手不

  • ◆蜀畤坾公本诚(凝始子稿)·顾嗣立

    本诚初名文诚,字道元, 【一作原。】 后名道元,字觉隐,嘉禾语溪人。住兴圣禅寺,嗣法虚谷陵禅师。又主本觉寺,寓吴下佳山水间。居无常处,以诗自豪。与天隐至公、笑隐欣公诗声相埒,呼为诗禅三隐。天隐先化去,师与笑隐洪武初尚在,有

  • 戊申十二首·许南英

    戊申(光绪三十四年、一九○七)戊申入都门感兴一瞥光阴已十年,觚棱翘望转凄然:国民自诩魂初醒,卧榻他人自在眠!车前十丈起红尘,冠盖相望一例新;绝似浑忘庚子事(庚子联军入京),铜驼荆棘泪无痕!马龙车水骋康庄,粉黛胭肢独擅场;冷落韩家

  • 卷四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二·脱脱

        吴泳 徐范 李韶 王迈 史弥巩 陈埙 赵与{竹忌} 李大同 黄 杨大异   吴泳,字叔永,潼川人。嘉定二年进士,历官为军器少监,行太府寺丞,行校书郎,升秘书丞兼权司封郎官,兼枢密院编修官,升着作郎,时暂兼权直舍人院。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九·佚名

    万历元年正月壬午朔 上御皇极殿百官朝贺以未及小祥免宣表文先期并免习仪○甲申 上御皇极殿太常寺奏孟春时享 太庙○是日 宣宗庄皇帝忌辰遣怀柔伯施光祖祭 景陵○丙戌户科都给事中贾三近参新推湖广总兵平江伯陈王

  • 第三九三合约字同治十年十一月一二二一二--二·佚名

    铜锣湾等八庄合约立合约字(注)铜锣湾庄、九湖庄、高埔庄、樟树林庄、三座屋庄、继武庄、芎中七庄、四湖庄等,为联络各庄,设立章程,以肃庄规,以靖地方事。切弭盗固贵立设,而保善尤在联庄。诚以庄联,则良弱

  • 第三十八章 豫东大战·冯玉祥

    我从徐州回到河南,武汉方面的清党运动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到郑州的时候,接到汪精卫从庐山来的电报,通知我鲍罗庭即将由汉口经过郑州回俄,请我把他扣留并杀之。我心里想说,你要杀他,你自己何不在武汉下手?他显然学的是曹

  • ●救难鉴第十(二十七案)·徐谦

      物难人救,人难物救。岂唯物救,天也垂救。不爽锱铢,善人自救。辑救难   义虎桥(《闲居偶录》)   彭城有义虎桥。昔有商于齐鲁之墟者,夜归迷道,堕虎穴,自分必死。虎熟睨之,不加噬,反善遇焉。昼衔物与食,夜为呵护。月余,人稍

  • 卷十七·孙奇逢

    离娄章句上离娄之明章从来治天下者俱不能离仁政然必本于先王以先王仁深而智周所事得其全后世无以踰也因之则逸而有成不因则劳而罔功且播恶于衆矣道揆是先王心思所竭而继者以示天下后世臣民共为遵守者也上失其道矣下有

  • 素冠·佚名

    ——唯有同情不求报答【原文】庶见素冠兮①,棘人栾栾兮②,劳心慱慱兮③。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庶见素蔽兮④,我心蕴结兮⑤,聊与子如一兮。【注释】①庶:有幸。②棘:瘦,栾栾:瘦弱的样子。③慱慱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聞伐蘇蜜多離貪欲際解脫門。一心隨順。憶念修行。觀彼菩薩無著境界三昧。思彼菩薩歡喜三昧。尋彼菩薩無礙音聲藏三昧。行彼菩薩遍往一切佛剎

  •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中·佚名

    唐天竺三藏输波迦罗奉 制译分别成就相分品第五复次苏婆呼童子。时彼行者于诸障难。得解脱已。身心清净无诸垢秽。譬如明月而埋于云。云除散灭丽乎光天。于虚空中朗然显现。念诵人所修种种功德。除断毗那夜迦所作障难

  • 漆园指通序·净挺

    古今着庄子者亡虑数百十家各自其所见以为解庄子未尝不遇也太史公曰庄子著书率寓言无事实洸洋自恣以适己后人恶其越礼破经不可为训晋人清谭放达实始于庄此非庄子之过不善读庄子者之过也自我观之庄子有用世之学有用世之

  • 小偷日记·让·热内

    《小偷日记》名为日记,只是托名而已,它以自述体记录的主要是热内1932年到1940年间的经历。而1936年到1937年穿行欧洲8500公里的流浪生活构成主体。小偷日记是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小说更多的是对自己心理感受的描写和对

  • 实宾录·马永易

    十四卷。北宋马永易撰。马永易字明叟,维杨 (今江苏扬州)人。宋徽宗时曾任池州石埭县尉。其事迹不可详考。只在 《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里有记载: 马水易曾著有 《唐职林》、《元和朋党录》、《寿春杂志》等书。

  • 广陵集·王令

    三十卷。《拾遗》一卷。宋王令(1032—1059)撰。王令初,字钦美,后改逢元,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王令才思奇异,其诗以韩愈为宗,而出入于卢仝、孟郊、李贺之间,词句磅礴,气势雄壮。刘克庄《后村诗话》曾称其《暑旱苦热》

  • 十二因缘论·佚名

    全一卷。净意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乃释十二因缘法之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初出颂六偈半,次以问答体之长行释十二因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