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 沙门果经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与千二百五十人之大比丘众俱,住王舍城小儿医师耆婆之庵罗园。其时,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于四月迦底迦之十五布萨日满月之夜时,坐于殊胜之宫殿高楼,被诸大臣所围绕。如是,摩揭陀国王韦提子阿阇世于布萨日,发感兴而言:“嗯!真实可爱之明月夜!嗯!真实美丽之明月夜!嗯!真实和蔼之明月夜!嗯!真实幸福之明月夜!今我等如何亲近沙门、婆罗门,以亲近能使我等之心得清净愉悦耶?”

于此,有一大臣,对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兹有不兰迦叶,彼是僧伽之主,教团之首领,一派之导师,智识广博,名闻甚高,为一派之开祖,受众人之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经验之长老。大王亲近彼不兰迦叶,由于亲近彼,能使大王之心得清净愉悦。”虽如是上奏,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应]。

其时,其他之大臣,亦对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兹有末伽梨瞿舍利,是僧伽之主,教团之首领,一派之导师,智识广博,名闻甚高,为一派之开祖,受众人之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经验之长老。大王!亲近彼末伽梨瞿舍罗,由于亲近彼,能使大王之心得清净愉悦。”虽如是上奏,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应]。

其时,其他之大臣,亦对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兹有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僧伽之主,教团之首领,一派之导师,智识广博,名闻甚高,为一派之开祖,受众人所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经验之长老。大王!亲近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由于亲近彼,能使大王之心得清净愉悦。”虽如是奏上,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应]。

其时,其他之大臣,亦对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兹有婆浮陀迦旃延那,是僧伽之主,教团之首领,一派之导师,智识广博,名闻甚高,为一派之开祖,受众人之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经验之长老,大王!亲近婆浮陀迦旃延那,由于亲近彼,能使大王之心得清净愉悦。”虽如是奏上,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应]。

其时,其他之大臣,亦对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兹有散若夷毗罗梨沸,是僧伽之主,教团之首领,一派之导师,智识广博,名闻甚高,为一派之开祖,受众人之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经验之长老。大王!亲近散若夷毗罗梨沸,由于亲近彼,能使大王之心得清净愉悦。”虽如是奏上,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应]。

其时,其他之大臣,亦对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奏言:“大王!兹有尼乾子,是僧伽之主,教团之首领,一派之导师,智识广博,名闻甚高,为一派之开祖,受众人之尊敬,出家甚久,富有经验之长老。大王!亲近尼乾子,由于亲近彼,能使大王之心得清净愉悦。”虽如是奏上,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默然[不应]。

其时,小儿科医师耆婆,离于摩揭陀国王韦提子阿阇世不远处,默然而坐。如是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言耆婆曰:

“汝,是忠诚予之耆婆!汝今何故默然耶?”

[耆婆曰:]“大王!兹有世尊、应供、等正觉者,与千二百五十人之大比丘众俱,住我等之庵罗园。对世尊瞿昙起如是之称誉:‘彼世尊,实是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大王!亲近彼世尊,由于亲近,能使大王之心得清净愉悦。”

[大王曰:]“然者,忠诚予之耆婆!预备众乘!”

小儿科医师耆婆答王:“大王!如是。”以备五百牝象,及王自用之象乘,对王奏言:“大王!象乘已备,今思正举措[出发]时。”

其时,王,乘自己所乘之象乘,令彼等妇人各乘五百牝象,随伴持炬者[之照明],以大王之威严从王舍城出发,往小儿科医师耆婆之庵罗园。

一〇

如是至庵罗园不远之处,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突然]心生恐怖、战栗、身毛竖立。充满恐怖与敬愕而身毛竖立之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言小儿科医师耆婆曰:

“忠诚我之耆婆!汝非谋害我耶?忠诚我之耆婆!汝非欺骗我耶?忠诚我之耆婆!汝非从我交与怨敌耶?实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大比丘众,而无任何之音声,亦绝无嚏、咳之音,如何得有[可能]耶?”

“大王!勿恐怖!大王!臣非谋害君、非欺君、非从君交与怨敌。大王!前进,大王!前进。彼圆堂诸灯辉燃!”

一一

如是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进行其象乘能至之处,即下象乘而行近圆堂之门前,诣已而言耆婆曰:

“忠诚我之耆婆!今,世尊在何处耶?”

“大王!世尊在彼处,大王!世尊近中央柱面东,向比丘众而坐。”

一二

如是,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诣世尊处,诣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摩揭陀国王韦提子阿阇世,面视比丘众默然静坐,恰如清澄之湖水,感兴而言曰:“今比丘众具如此之寂静!予太子优陀夷跋陀亦愿具此寂静。”时,世尊告王曰:

“大王!汝亦倾心于所好耶?”

“然,大德!予爱好太子优陀夷跋陀。今比丘众具如是寂静,予太子优陀夷跋陀亦愿具之。”

一三

如是,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恭敬顶礼世尊,合掌礼拜比丘众,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白世尊曰:

“大德!若世尊准许予质问者,予欲请问。”

“大王!随卿之所欲问。”

一四

“大德![世间]有种种技能职业[者],如:调象师、调马师、车术师、弓术师、军旗手、元帅、战士、高级武官、象力士、装甲兵、奴隶出身者、厨师、理发师、助浴者、制果者、编发者、漂白业、织师、制笼者、陶师、计算师、印相师。如是世间所知之种种技能职业者——彼等于现世,享受彼等技能职业之成果,以令自己安乐幸福,令父母安乐幸福,令妻子安乐幸福,令朋友安乐幸福。以此,向沙门、婆罗门行布施,得尊胜天界安隐之福报。大德!如是,得见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耶?”

一五

“大王!曾记忆以此质问其他之沙门、婆罗门否?”

“然,大德!予记忆曾以此质问其他沙门、婆罗门。”

“然者,若大王不介意者,请依彼等所答而述之。”

“大德!我不介意于世尊或在坐如世尊者之处说此。”

“然,大王!请述之。”

一六

“大德!时,我诣访不兰迦叶,诣已,与彼不兰迦叶互相交谈可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我如是言彼曰:‘迦叶![世间]有种种技能职业[者]。如:调象师、调马师、车术师、军旗手、元帅、战士、高级武官、象力士、装甲兵、奴隶出身者、厨师、理发师、助浴者、制果者、漂白业、织师、制笼者、陶师、计算师、印相师。如是世间所知之种种技能职业者——彼等于现世,享受彼等技能职业之成果,以令自己安乐幸福,令父母安乐幸福,令妻子安乐幸福,令朋友安乐幸福。以此,向沙门、婆罗门行布施,得尊胜天界安稳之福报。迦叶!得见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耶?’

一七

大德!如是问已,不兰迦叶如次言我曰:‘大王!实然,作者、令作者、斩人、令斩者、煎烤、令煎烤、悲恼、令悲恼、战栗、令战栗、令杀害生命、令取不与者、破墙串壁而入[他家]者、掠夺者、窃盗者、劫夺者、奸通他妻者、妄语者、[自作教他作]此等者,无犯何等罪恶。若有人以尖锐之利刀,将此地上之众生,作为一肉聚、一肉堆者,由此因缘,无罪恶、亦无罪恶之果报。若彼于恒河之南岸,行杀戮、又令杀戮、斩人、令斩者、煎烤、令煎烤者,由此因缘,无罪恶、无罪恶之果报。若人于恒河之北岸,行布施、令布施、祭祀、令祭祀,由此因缘,无功德、无功德之果报。虽因布施、调御、禁戒、实语,由此因缘,无功德、无功德之果报。’

一八

大德!如是,实问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不兰迦叶,而答非业[无作用。]大德!犹如,问庵罗树之果实,而答以罗孛阇(面包树)果。问罗孛阇树之果实,而答以庵罗树果。大德!如是,实问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不兰迦叶而答以非业。然,大德!我生起如次之想念:‘实如余者,对住我领内之沙门、婆罗门,应如何想与不愉快焉?’大德!是故我对彼之言说,不称赞亦不诃责。不称赞亦不诃责,而我内心甚抱不满,不发任何不满之言,平静听彼所说,不敬重此,起座而出。

一九

大德!一时,我诣访末伽梨瞿舍罗。诣已,与彼交谈友谊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我如是言彼曰:‘瞿舍罗![世间]有种种技能职业者……[详如一六节],瞿舍罗!如是得见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耶?’

二〇

大德!如是问时,末伽梨瞿舍罗,如次言我曰:‘大王!诸有情之杂染是无因无缘,无因无缘诸有情而杂染。诸有情之清净是无因无缘,无因无缘诸有情而清净。非自作、非他作、非余人作,无力、无精进、无体力亦无气力。一切之有情,一切之生物,一切之有类,一切之命者[灵魂],无自在力、无力无精进,由[自然]之决定、结合、由自然之性质而互相变化,如是于六种阶级感受苦乐。实于百四十万种胎为首,及有六千六百种胎。有五百种业、五种业、三种业、一业、半业。有六十二种之道迹,六十二种之中劫,六种之阶级,八种之人地。四千九百种生业、四千九百游行者、四千九百龙住处,二千根、三千地狱、三十六尘界、七想胎、七无想胎、七节胎、七天、七人、七鬼、七池、七林、七百林、七崖、七百崖、七梦,有八百四十万大劫;于此间,愚者、智者流转轮回已,为苦之终止。于此期间,谓实无:“我以戒行、苦行、梵行,令成熟未熟业,或忍受已熟业以作灭尽。”如是,实以斗定量苦、乐,轮回有终限,无盛、衰,无增、减。犹如[于高处执丝]球,以掷下丝球,令解尽为止,愚者及智者,轮回流转已,当为苦之灭尽。’

二一

大德!如是问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时,末伽梨瞿瞿舍罗,而答轮回之净化。大德!犹如问庵罗树之果实,说明以罗孛阇果,问罗孛阇之果实,而答以庵罗果。大德!如是,实问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而答以轮回之净化。然,大德!我生如次之想念:‘实如余者,对住我领内之沙门、婆罗门,应如何想与不愉快焉?’大德!是故我对彼之言说,不称赞亦不呵责。不称赞亦不呵责,而我内心甚抱不满,不发任何不满之言,平静听彼所说,不敬重此,起座而出。

二二

大德!一时,我诣访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诣已,与彼交谈友谊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我如次言彼曰:‘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世间]有种种技能职业。……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如是得见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耶?’

二三

大德!如是问时,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如次言我曰:‘大王!无布施、无供牲、无祭祀,无善、恶业之异熟果,无今世、无他世,无父、无母、无化生之有情,世间无有沙门、婆罗门之正住正行、自知、证知今世他世。人由四大种而成,死即地归还于地身、水归还于水身、火归还于火身、风归还于风身,诸根移入于虚空。[四]人以担架为第五,从尸体运往至火葬止,虽[对死者言诸赞]语,[但被火化后],骨成鸽色,供物变为灰。布施之说,唯对愚者之所设;若说人[死后]之存在,此为无根之妄言而已。愚者及智者,身之死殁,即断灭、消失,死后没有任何物之存在。’

二四

大德!如是,实问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而答断灭论。大德!犹如问庵罗树之果实,而答以罗孛阇果;问罗孛阇树之果实,而答以庵罗树果。大德!如是,实问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而答以断灭论。然,大德!我生起如次之想念:‘实如余者,对住我领内之沙门、婆罗门,应如何想与不愉快焉?’大德!是故我对彼之言说,不称赞亦不呵责。不称赞亦不呵责,而我内心甚抱不满,不发任何不满之言,平静听彼所说,不敬重此,起座而出。

二五

大德!一时,我诣访婆浮陀迦旃延那。诣已,与彼交换友谊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我如是言彼曰:‘婆浮陀迦旃延那![世间]有种种职业者……[详如一六节]……婆浮陀迦旃延那!如是得见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耶?’

二六

大德!如是问时,婆浮陀迦旃延那,如次言我曰:‘大王!此等七身,非能作、非所作、非能创造、非所创造,无能生产任何物,常住如山顶直立不动之石柱。此等不动摇、不转变、无互相侵害、不导致互相苦乐、亦苦亦乐。是故无能杀者,亦无所杀者;无能闻者,无所闻者;无能识者亦无所识者。若人以利刀截断他人之头,无有何人夺何人之生命。唯刀剑挥过此七身之间隙而已。’

二七

大德!如是实问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婆浮陀迦旃延那,而答由异而异。大德!犹如问庵罗树之果实,而答以罗孛阇果。大德!如是,实问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婆浮陀迦旃延那,而答由异而异。然,大德!我生起如次之想念:‘实如余者,对住我领内之沙门、婆罗门,应如何想与不愉快焉?’大德!是故我对彼之言说,不称赞亦不呵责。不称赞亦不呵责,而我内心甚抱不满,不发任何不满之言,平静听彼所说,不敬重此,起座而出。

二八

大德!一时,我诣访尼乾子。诣已,与彼交换友谊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我如是言彼曰:‘尼乾子![世间]有种种职业者……[详如一六节]……尼乾子!如是得见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耶?’

二九

大德!如是问时,尼乾子,如次言我曰:‘大王!尼乾子[离繁者]行四种防护禁戒。大王!尼乾子,如何行四种防护禁戒耶?大王!尼乾子,[避]一切水,以防(杀生之恶);以[避]一切水,控制(杀生之)[恶];以[避]一切水,抖落[恶];以[避]一切水触,达[制恶]。大王!如是尼乾子行四种防护禁戒。大王!是故尼乾子被称为心最高之自达、自抑制、自在者。’

三〇

大德!如是实问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尼乾子,而答以四种禁戒。大德!犹如问庵罗树之果实,而答以罗孛阇果。大德!如是,实问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尼乾子而答以四种禁戒。然,大德!我生起如次之想念:‘实如余者,对住我领内之沙门、婆罗门,应如何想与不愉快焉?’大德!是故我对彼之言说,不称赞亦不诃责。不称赞亦不呵责,而我内心甚抱不满,不发任何不满之言,平静听彼所说,不敬重此,起座而出。

三一

大德!一时,我诣访散若夷毗罗梨弗。诣已,与彼交换友谊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我如是言彼曰:‘散若夷毗罗梨弗![世间]有种种业者……[详如一六节]……散若夷毗罗梨弗!如何得见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耶?’

三二

大德!如是问时,散若夷毗罗梨弗,如次言我曰:‘汝若问我“他世有耶?”我若以为“他世有”者,当答汝“他世有。”然,我不如是想、不想如此、亦不想其他、不想非如此、亦不想非非如此。汝若问我:“他世无耶?”[……乃至……]“他世亦有亦无耶?”[……乃至……]“他世非有亦非无耶?”[……乃至……]。“有化生之有情耶?”[……乃至……]“无化生之有情耶?”[……乃至……]“化生之有情亦有亦无耶?”[……乃至……]“化生之有情非有亦非无耶?”[……乃至……]。“有善恶业之异熟果耶?”[……乃至……]“无善恶业之异熟果耶?”[……乃至……]“善恶业之异熟果亦有亦无耶?”[……乃至……]“善恶业之异熟果非有非无耶?”[……乃至……]。“如来死后存在耶?”[……乃至……]“如来死后非存在耶?”[……乃至……]“如来死后亦存在亦不存在耶?”[……乃至……]“如来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乃至……]。我若以为“如来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者,我当答汝“如来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然,我不如是想、不想如此、亦不想其他、不想非如此、亦不想非非如此。’

三三

大德!如是实问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散若夷毗罗利弗,答以矫乱[如鳗]论。大德!犹如问庵罗树之果实,而答以罗孛阇果。然,大德!我生起如次之想念:‘实如余者,对住我领内之沙门、婆罗门,应如何想与不愉快焉?’大德!是故我对彼之言说,不称赞亦不呵责。不称赞亦不呵责,而我内心甚抱不满,不发任何不满之言,平静听彼所说,不敬重此,起座而出。

三四

大德!予对世尊问:‘[此世间]有种种技能职业[者],如:调象师、调马师、车术师、弓术师、军旗手、元帅、战士、高级武官、象力士、装甲兵、奴隶出身者、厨师、理发师、助浴者、制果者、编发者、漂白业、织师、制笼者、陶师、计算师、印相师。如是世间所知之种种技能职业者——彼等于现世,享受彼等技能职业之成果,以令自己安乐幸福,令父母安乐幸福,令妻子安乐幸福,令朋友安乐幸福。以此,向沙门、婆罗门行布施,得尊胜天界安隐之福报。大德!如是,得见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耶?’”

[世尊曰:]“大王!我[说此为]可能。大王!我对此问卿,可随汝所思而答之!

三五

大王!汝如何思惟耶?卿雇一奴仆,彼奉事于[卿]:晚睡早起、听顺卿之任何杂务、和颜悦色、言爱语、恭顺可意之行为。彼如是思惟:‘成熟其功德之果报,实希有哉!未曾有哉!此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是人,我亦是人。然,此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以具足持受五欲乐,想彼戏乐如神,我于此乃彼之奴仆,而奉事彼:晚睡早起,听[顺王]之任何杂务,和颜悦色、言爱语、恭顺可意之行为。实彼我[得为如此,]乃彼我之福德。然,令我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出家而为无家者。’于彼而后,即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出家而为无家者。如是出家,彼防护身、口、意而住,以满足最低限度之衣、食,乐于离世静居。对彼,卿之诸臣奏言:‘愿大王有知,彼人乃大王之奴仆,以奉事[大王]:晚睡早起、听顺[王]之任何杂务、和颜悦色、言爱语、恭顺可意之行为。大王!而后,彼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出家而为无家者。如是出家,彼防护身、口、意而住,以满足最低限度之衣、食,乐于离世静居。’彼时,卿能言:‘令彼人还归我处,再为奴仆,为我奉事,晚睡早起、听顺杂务、和颜悦色、言爱语、恭顺可意之行为’耶?”

三六

[王曰:]“大德!不然,我等可向彼问讯、起迎,与座请坐。供彼衣、食、住宿及病之医药、用具,并如法保护、盖护、守护彼。”

[世尊曰:]“大王!卿如何思惟耶?果然如是,得见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或不然耶?”

[王曰:]“大德!确实如是,得见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世尊曰:]“大王!此是我所施设于沙门[修行]现世之第一果报。”

三七

[王曰:]“大德!其他亦得有如是沙门[修行]现世果报之施设耶?”

[世尊曰:]“大王!能[为]之。大王!然,我对此问卿,可随汝所思而答之。

大王!对此如何思惟?于此,卿有一农夫,彼从事家业,纳[王]租税,增益卿之财宝。一日,彼如是思惟:‘希有哉!未曾有哉!此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是人,我亦是人。然,此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持受具足五欲乐,想彼戏乐如神,我于此,乃彼之农夫,从事家业,纳[王]租税,增益彼之财宝。实彼我[得为如此,]乃彼我之福德。然,令我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出家而为无家者。’于彼而后,舍弃财产、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出家而为无家者。如是出家,彼防护身、口、意而住,满足最低限度之衣、食,乐于离世静居。对彼,卿之诸臣奏言:‘愿大王有知,彼人乃大王之农夫,从事家业,纳[王]租税,增益大王之财宝。大王!而后彼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出家而为无家者。如是出家,彼防护身、口、意而住,满足最低限度之衣、食,乐于离世静居。’其时,卿能言:‘令彼还归我处,再为农夫,从事家业,以纳租税,增益我之财宝’耶?”

三八

[王曰:]“大德!不然。我等可向彼问讯,起迎,与座请坐,供彼衣、食、住宿及病之医药、用具,并如法保护、盖护、守护彼。”

[世尊曰:]“卿如何思惟耶?果然如是,得见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或不然耶?”

[王曰:]“大德!确实如是,得见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世尊曰:]“大王!此实我所施设于沙门[修行]现世之第二果报。”

三九

[王曰:]“大德!此两种以外,更有如是沙门[修行]现世果报微妙殊胜之施设耶?”

[世尊曰:]“大王!能[为]之。然,大王!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

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答世尊曰:“如是,世尊!”

世尊如次曰:

四〇

“大王!如来出现于世,是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来是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此世界、沙门、婆罗门、天、人之众[生],开示自己之证悟。如来宣说初善、中善、后亦善,具足文义之教法及无比圆满清净之梵行。

四一

居士或居士子,或其他族姓子,听闻如来之教法;听闻此法已,对如来得信仰,而彼如是熟虑:‘在家多障碍、尘道,出家之生活是自由自在。住在家者,不容易一向修圆满清净如螺细光耀之梵行。然,即令我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出家而为无家者。’而后,彼舍弃财产及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出家而为无家者。

四二

如是出家,依波罗提木叉之禁戒,持戒而住,精勤于正行,见小罪亦恐怖,受学处而修学。具足清净之身业语业,过清净生活,戒具足,守护诸根门,圆满具足正念正智。

四三

大王!如何为比丘戒具足耶?大王!于此有比丘,舍杀生,离杀生,不用刃、杖,有羞耻之念,充足慈悲心,怜愍利益一切生物、友善而住。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舍不与取,离不与取,取所与物,期望所与,无何等之盗心,自清净而住。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舍非梵行而修梵行,离染污浊,离淫欲法。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四四

沙门瞿昙舍妄语、离妄语,语真实、不外真实,诚实可信赖,不欺世间,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舍两舌,离两舌,不此处闻往彼处告以离间此等诸人,亦不彼处闻来此处告以离间此等之诸人。如是和合离间者,亲密者更令亲密,爱和合、好和合、喜和合、持和合。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舍恶口,离恶口,凡语无过失、乐耳、悦意、感铭、众人所爱。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舍绮语,离绮语,语适时,语真实,语法,语义,语律仪,语应明确、有段落、适义、可铭记于心。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四五

离采伐诸种之植物,[日中]一食,夜不食,离非时食;远离观剧、歌谣、舞、乐之娱乐;离持华鬘、香料、涂香之化装;离使用高床、大床;远离受蓄金银;远离受生谷物;远离受生肉;远离受妇人、少女;远离受男、女之奴仆;远离受牝牡之山羊;远离受鸡、猪;远离受象、牛牝牡之马;远离受耕田荒地;远离差使、仲介所为之事;远离买卖;远离欺瞒秤、升、尺[之计量;]远离贿赂、诈欺、虚伪之邪行;远离伤害、杀戮、捕缚、劫夺、窃盗,强盗。此为比丘戒之一份。

四六

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住于采伐诸种植、树木,例如从根生、从干生、从节生、从芽生、第五为从种子生者。远离如是诸种植、树木之采伐。此为比丘成之一份。

四七

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住于享乐积蓄物,例如食物之积蓄、饮物之积蓄、乘具之积蓄、衣服之积蓄、卧具之积蓄、香类之积蓄、财物之积蓄等。远离如是享乐积蓄物。此为比丘戒之一分。

四八

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住于观[听]娱乐。例如观剧、歌谣、舞乐、表演、古谭、手铃、鸣钵、铜锣、摩术奇境、贱人之竹棒戏、象、马、水牛、牡牛、山牛、山羊、牡羊、鸡鹑之斗技、棒击、拳斗、角力、模拟战、列兵、配兵、阅兵等之娱乐。远离如是等巡回演艺之娱乐物。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四九

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耽住于赌博之放逸处。例如八目棋、十目棋、无盘棋、踢石、掷骰、棒打、占手痕、抛球、叶笛、锄戏、倒立、风车戏、升戏、车戏、弓戏、字戏、测意戏、模拟残伤戏等。远离如是等之赌博放逸处。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五〇

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住于享用高床、大床等。例如过大之床座、兽形之脚台、覆以长羊毛之织物、有文彩之白毡、绣花图绘之床垫、于两边有垂缘、单侧有垂缘、镂缀宝石、绢布之被盖、大毛毡、象覆、马褂、车衣、羚羊皮、迦达利鹿皮之殊胜敷物、宝盖、上下之红枕等。远离享用如是等之高床、大床。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五一

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住于装饰之放逸处。例如涂身、按摩、沐浴、镜、眼涂[色]料、华蔓、涂香、脸粉、面油、手环、发饰、手杖、药袋、刀剑、盖伞、彩履、头巾、宝珠、拂尘、白衣、长袖等。远离如是等任何装饰之放逸处。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五二

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住于无益徒劳之论。例如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兵论、恐怖论、战争论、食物论、饮料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料论、亲族论、乘具论、村里论、乡镇论、都市论、国土论、妇女论、英雄论、路边论、井边风传论、祖先论、种性论,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如是有无之论等。远离如是等无益徒劳之论。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五三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住于诤论。例如‘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如何知此法、律耶?’‘汝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前后]相应,汝言不相应。’‘汝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无细虑而[自]言返复。’‘汝之立论,堕于负处。’‘为解汝负说而寻思,若能者即自解!’远离如是等任何诤论。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五四

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住于差使者、传信之行作。例如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居士、童子[令]:‘汝来此处、往彼处,汝来持此、持此往彼。’远离如是任何使者、传信之行为。此亦比丘戒之一份。

五五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而于欺瞒、饶谀骗诈。远离如是饶谀骗诈。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五六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依无益徒劳之横明(畜生)而过邪命生活。例如占卜手足之相、占前兆[吉凶]、占梦、占体[全身]相、占鼠所咬、火护摩、杓子护摩、谷皮护摩、糠护摩、米护摩、熟酥护摩、油护摩、口护摩、血护摩、肢节明、宅地明、刹帝利明、湿婆明、鬼神明、地明、蛇明、毒药明、蝎明、鼠明、鸟明、鸦明、命数豫言、防箭咒、解兽声法等。远离如是等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五七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依无益徒劳之横明而过邪命生活。]例如占珠相、杖相、衣服相、剑相、矢相、弓相、武器相、妇人相、丈夫相、童子相、童女相、象相、马相、水牛相、牡牛相、山羊相、羊相、鸡相、鹑相、蜥蜴相、耳环相、龟甲相、兽相等。远离如是无益徒劳之横明。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五八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占无益徒劳之横明以过邪命生活。例如占‘王应进军、王不应进军。’‘内部诸王当迫进、外部诸王当退却。’‘外部诸王当迫进、内部诸王将退却。’‘内部诸王当胜利、外部诸王将败退。’‘外部诸王当胜利、内部诸王将败退。’‘此人当胜利、此人将败退。’远离如是等无益徒劳之横明。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五九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占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例如占:‘应有月蚀、应有日蚀、应有星蚀、日月应行正道、诸星宿应行正道、诸星宿应行非道,流星应陨落、应有天火、应有地震、天鼓将鸣、应有日月星宿之升沉明暗。如是之果报,应有月蚀……[乃至]……如是之果报,应有日月星宿之升沉明暗。’远离如是无益徒劳之横明。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六〇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占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例如占:‘应有多雨、应无雨、应有丰收、应无收获、应来太平、应无恐怖、应有疫病、应有健康。’[并占]记号、计算吉凶数、作诗、顺世论等。远离如是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六一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占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例如占:娶、嫁、和睦分裂、贷入、贷出、[以咒术令]开运、遇祸、堕胎、哑口、不能言、[举手]不下、耳聋、问镜、问童女、问天神、拜太阳、奉祭大[梵天]、口吐火、奉请吉祥天等。远离如是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六二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例如许愿、还愿、对地基作咒、得精力[有子]、失精力[无子]、相宅地、对宅地撒[祭物];漱口、沐浴、供牺牲、吐药、下剂、上吐、下泻、头痛药、点耳、洗眼、灌鼻、眼药、药油;眼科医、外科医、小儿科医、与根本药、草药、泻药等。远离如是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六三

大王!此比丘如是戒具足者,无论于何处,由戒之护持故,皆不见怖畏。大王!恰如一灌顶之刹帝利制伏怨敌,无论于何处,皆不见怖畏。比丘而戒具足者,由戒之护持故,无论于何处,皆不见怖畏。具足此圣戒蕴,彼之内心,感受无垢纯净安乐。大王!如是比丘乃戒具足。

六四

大王!又比丘如何防护诸根门耶?大王!兹有比丘以眼见色时,不执取[总]相,不执取别相。彼若放逸不防护,而随着贪爱、忧悲、过恶、不净法,即摄御眼根,防护眼根,令达眼根之防护。以耳闻声时……乃至……以鼻嗅香……乃至……以舌味味……乃至……以身触触……乃至……以意知法时,不执取总相,不执取别相。彼若放逸不防护,而随着贪爱、忧悲、过恶、不净法,即摄御意根,以防护意根,令达意根之防护。彼依此圣具足诸根之摄御,感受内心无垢纯净之安乐。大王!比丘如是摄护诸根门。

六五

大王!又如何比丘具足正念、正智耶?大王!兹有比丘于进、于退以具正智,于瞻前、于顾后亦具正智。又屈伸手足时、持下衣、上衣及钵时,饮食尝味时,大小便时,行住坐卧时,觉醒时,语时,默时,皆具正智。大王!比丘如是具足正念、正智。

六六

大王!又比丘如何为满足耶?大王!兹有比丘,满足其护身之衣及其养体之施食,[彼]往何处,唯持此等(衣、钵)而往。大王!犹如有翼之鸟,飞往何处,亦只持其翼而飞。大王!比丘如是满足其护身之衣及养体之施食,往何处,唯持此等而往。大王!比丘如是满足。

六七

具足此圣戒蕴、圣诸根之防护、圣正念正智、圣之满足,选[住]空闲处、树下、山岳、峡谷、岩窟、薮林、露地、冢间、藁堆。彼乞食而归,食已而结跏趺坐、端身安住,现起深正念。

六八

彼对世间,舍弃贪欲、无贪欲心而住,由[离]贪欲令心净化。

舍弃害心及瞋恚,不害心而住,利益慈愍一切生物有类,由[离]害心及瞋恚令心净化。

舍弃惛沈及睡眠,脱离惛沈、睡眠而住,光明想而正念正智,由[离]惛沈、睡眠令心净化。

舍弃掉举及恶作,心轻而住,内心寂静,由[离]掉举、恶作令心净化。

舍弃疑,脱离疑而住,于净法无有疑,由[离]疑令心净化。

六九

大王!犹如有人,以负债而营事业,其事业繁荣,得还清负债之本金,尚有剩余,得以养妻。其时,彼思惟:‘我曾负债以营事业,事业繁荣,得还清负债之本金,尚有剩余,得以养妻。’而彼其喜亦悦乐。

七〇

大王!犹如有人,为重病所恼,不喜食物,而消失体力。然,其后,彼脱离其疾病,喜得食物,以恢复体力。其时,彼思惟:‘我曾为重病所恼,不喜食物,而消失体力。然今,我脱离疾病,喜得食物,恢复体力。’而彼其喜亦悦乐。

七一

大王!犹如有人,系禁于牢狱,彼其后健全安乐,又不减损彼之财物,得解放此牢狱。其时彼思惟:‘我虽尝系禁于牢狱,但今健全安稳,又不减损我之财物,得解放此牢狱。’而彼喜其所悦乐。

七二

复次,大王!犹如有人为奴隶,不隶属自己而隶属他人,不得如自己所欲而往;然后彼得解放奴隶之境遇,隶属自己,不隶属他人,独立自由,任自己所欲而往。其时,彼思惟:‘我曾为奴隶,不隶属自己而隶属他人,不得如自己所欲而往;今我得解放奴隶之境遇,隶属自己,不隶属他人,独立自由,得任自己所欲而往。’而彼其喜亦悦乐。

七三

复次,大王!犹如有人,财丰富裕,不能踏行旷野之道以求食,于危险[怖畏战栗]。然后,彼出此旷野,安稳无难,而安达无怖畏之村落。某时,彼思惟:‘我为财丰富裕,不能踏行旷野之道以求食,于危险(怖畏战栗),然今,我出此旷野,安稳无难,安达无怖畏之村落。’而彼其喜亦悦乐。

七四

大王!比丘不舍离此等之五盖,以观自己犹如负债者、如疾病者、如囚狱者、如遇奴隶之境、旷野之路者。大王!然,比丘舍离此等之五盖,以观察(自己),犹如无负债、无疾病、出狱、自由、安稳者。

七五

观察自己,舍离彼五盖者,而生欢喜,生欢喜者而身轻安;身轻安者而觉乐,觉乐者而心得三昧。彼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彼由离生喜乐,以流润充满盈溢周遍其身;以由离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七六

大王!犹如浴室之熟练助浴者,或其弟子,撒洗粉于铜盆,注入水滴而混合,洗粉润湿,由润湿而溶化,其内外具润湿而周遍不遗漏。大王!比丘如是由离生喜乐,流润充满盈溢周遍其身;以由离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为殊胜微妙。

七七

大王!更有比丘,以灭寻伺,内心安静、心为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彼以由定生喜乐,流润充满盈溢周遍其身;以由定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七八

大王!犹如有深池涌出水,于此[水池],无东方之流入[口],无西方之流入[口],无北方之流入[口],无南方之流入[口],而天神时时与骤雨,而且,由此深池涌流泠水,以泠水充满盈溢、周遍流润此深池;无不以泠水普洽此深池。大王!比丘如是以由定生喜乐,充满盈溢、周遍流润其身;以由定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七九

大王!更有比丘,离喜而住舍,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诸圣者言:‘以舍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彼无喜乐,充满盈溢、周遍流润其身;无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八〇

大王!犹如于青莲池、红莲池、白莲池中,有青莲、红莲、白莲生于水中、长于水中、浸于水中,吸引水底之营养,由顶上至根,受冷水所充满、盈溢、周遍之流润,冷水无不普洽青莲、红莲、白莲。大王!比丘如是以喜乐,充满盈溢、周遍流润其身;以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八一

大王!更有比丘!舍乐离苦,前所感受之悦、忧具灭,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彼以纯净心,遍满其身而坐,其纯净之心,无不普洽其全身。

八二

大王!犹如有人,从头至足,被覆白净之衣而坐,其白净衣,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比丘以如是纯净之心,遍满其身而坐;以纯净之心,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果报,比前者更为殊胜微妙。

八三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在安住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智见。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种所成、父母之所生,饭粥所长养者,是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之法。我之识与此相关连、依此而存在者。’

八四

大王!犹如琉璃宝珠,美丽而玉质优异,为八面之[结合]体,善磨精制而光耀,清澄无浊,具足一切美相,浓青色、或浓黄色、或赤色、或纯白色、或淡黄色,以通此等之[质色],具眼者以此置于手中而善观察:知‘此琉璃宝珠,美丽而玉质优异,为八面之[结合]体,善磨精制而光耀、清澄无浊、具足一切美相,浓青色、或浓黄色、或赤色、或纯白色、或淡黄色,以通此等[之质色]。’

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在安住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智见。而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饭粥所长养者,是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之法。又我之识与此相关连、依此而存在。’

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为殊胜微妙。

八五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化作意所成身。而且彼由其色身,化作意所成,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异其自己之身。

八六

大王!犹如有人,由文奢草,取拔其茎,彼思惟:‘此是文奢草,此是茎。文奢草与茎是相异。但由文奢草取拔草茎。’

大王!犹如有人,由鞘拔取刀,彼思惟:‘此是刀,此是鞘。刀与鞘是相异。但刀由鞘拔取也。’

大王!犹如有人,蛇由蛇皮蜕出,彼思惟:‘此是蛇、此是蛇皮也。蛇与蛇皮是相异。但蛇由蛇皮薄出也。’

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化作意所成身。而且彼由其色身,化作意所成,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异其自己之身。

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八七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种种神通,而彼证得种种神通。一身而[化为]多身,多身而[合为]一身,或现身、或隐身;通过壁、透过墙,穿过山无有障碍,犹如于空中;出没于大地,犹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犹如于地上;趺坐、经行于空中,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大威德,能以手扪摸日月,以身到达梵天界。

八八

大王!犹如熟练之陶师或其弟子,能整泥土,任其所欲,完成制作种种容器。

大王!犹如熟练之象牙师或其弟子,能整刻象牙,任其所欲,完成制作种种象牙之[雕刻]物。

大王!犹如熟练之雕金匠或其弟子,能整雕黄金,任其所欲,完成制作种种容具。

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种种之神通,而彼证得种种之神通。一身而[化为]多身,多身而[合为]一身,或现身、或隐身;通过壁、透过墙、穿过山无有障碍,犹如于空中;出没大地,犹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犹如于地上;趺坐、经行于空中,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神力、大威力,以手能扪摸日月,以身到达梵天界。

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八九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天耳界。而彼清净超越人间[耳界],以天耳界,闻人天两界远近双方之音声。

九〇

大王!犹如有人行于道路,彼得听大鼓声、小鼓声、螺贝、腰鼓、铜锣之声,而思惟:‘彼是大鼓声、小鼓声,彼是螺贝、腰鼓、铜锣之声!’

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天耳界。而以清净超越人间[耳界],以天耳界,听闻人天两界及双方远近之声。

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九一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彻[见]其他众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证知之:

证知有贪欲心,为有贪欲心。

证知离贪欲心,为离贪欲心。

证知有瞋恚心,为有瞋恚心。

证知离瞋恚心,为离瞋恚心。

证知有愚痴心,为有愚痴心。

证知离愚痴心,为离愚痴心。

证知是统一心,为是统一心。

证知是散乱心,为是散乱心。

证知是广大心,为是广大心。

证知非广大心,为非广大心。

证知是有上心,为是有上心。

证知是无上心,为是无上心。

证知是有定心,为是有定心。

证知是无定心,为是无定心。

证知是解脱心,为是解脱心。

证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

九二

大王!犹如好装饰之男女,或家有青年男女,于洁白清澄之镜或水钵,细观自己所反映之颜貌。若挂耳环时,知挂耳环,不挂耳环时,知不挂耳环。大王!确实如是,心寂静、清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彻[见]其他众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证知之:

证知有贪欲心,为有贪欲心。

证知离贪欲心,为离贪欲心。

证知有瞋恚心,为有瞋恚心。

证知离瞋恚心,为离瞋恚心。

证知有愚痴心,为有愚痴心。

证知离愚痴心,为离愚痴心。

证知是统一心,为是统一心。

证知是散乱心,为是散乱心。

证知是广大心,为是广大心。

证知非广大心,为非广大心。

证知是有上心,为是有上心。

证知是无上心,为是无上心。

证知是有定心,为是有定心。

证知是无定心,为是无定心。

证知是解脱心,为是解脱心。

证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

九三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宿住随念智,而随念彼于宿世之种种住处,犹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几坏劫、几成劫、几成坏劫:‘于彼处,我有如是名、生于如是种族、如是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我由其处死而生于他处,于此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种族、如是之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而我由彼处殁,生来此处。’具如是形相、境遇,随念种种宿世之住处。

九四

大王!犹如有人,从己之村落到其他之村落,又从其村落往其他之村落,又由此村落,回来自己之村落,其时,彼自随念:‘我由此村落到某村落,于彼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默。我由此村落,往其他之村落,于彼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默。而我由其村落,回来自己之村落。’

大王!实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宿住随念智。而彼随念于宿世种种住处,犹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几坏劫、几成劫、几成坏劫:‘于彼处,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种族、如是之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我由其处殁,生其他之处;于彼,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种族、如是之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而又由彼处殁,生来此处。’具如是形相、境遇,随念种种宿世之住处。

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九五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超越人界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之死而又生;证知众生应其所为之业,[而有]贵贱、美丑、幸福、不幸福。即:‘诸贤!此等众生具身、语、意之恶业,诽谤圣者,以怀邪见,得邪见业;彼等于身坏死后,生于恶生、恶趣、地狱。诸贤!此等众生具身、语、意之善业,不诽谤圣者,以怀正见,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死而又生;证知众生应其所为之业,[而有]贵贱、美丑、幸福、不幸福。

九六

大王!犹如有眼者,立于四衢街道中之高楼,见诸众人出入其家,又往来于车道、人道,或坐于四衢街道之中。彼思念:‘此等诸众人出入其家,往来于车道、人道,或坐于四衢街道之中。’

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死而又生;证知众生应其所为之业,[而有]贵贱、美丑、幸福、不幸福。

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九七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漏尽智。而彼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之集’,如实证知:‘此是苦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苦灭之道’。如实证知:‘此是漏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漏灭之道’。如是知、如是见故,其心解脱欲漏、解脱有漏、解脱无明漏,而‘于解脱,解脱’之智慧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修、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九八

大王!犹如有峡谷,无染污而澄明、净洁之水池,有眼者立其岸,见牡蛎之壳、砂石、砾、及群鱼之或动、或止,彼思念:‘此水池,实是澄明,清净而无染污;于此,有牡蛎之壳、砂石、砾、及群鱼之或动、或止。’

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漏尽智,而彼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之集’,如实证知:‘此是苦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苦灭之道’。如实证知:‘此是漏’,如实证知:‘此是漏之集’,如实证知:‘此是漏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漏灭之道’。如是知,如是见故,其心解脱欲漏、解脱有漏、解脱无明漏,而‘于解脱,解脱’之智慧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修、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大王!此实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大王!此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其他绝无有比此更殊胜之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九九

时,世尊如是宣说已,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白世尊言:“殊胜哉!大德!殊胜哉!大德!犹如使倒者起、覆者显现、示迷者以道、于黑暗中揭油灯、使有眼者见[诸]物,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说示法。大德!予今自归依世尊,归依法,归依比丘僧。愿世尊摄受予,自今以后,以至命终,归依[三宝]为优婆塞。予如狂愚、如痴暗、如不善、受罪过所制伏,为获得王位,予正弑杀父王。大德!请世尊受纳,予确认罪过为罪过,于将来必自调御。”

一〇〇

[世尊曰:]“大王!实是狂愚、痴暗、不善、罪恶制伏卿,正弑杀卿之父王。然,大王!卿认罪过为罪过,依法忏悔故,对此,我当纳受卿之忏悔。然,大王!若人认罪过为罪过,其如法忏悔者,以将来自调御,此乃圣者之律,繁盛之所以也。”

一〇一

世尊如是说时,阿阇世王白世尊曰:“然,世尊!予今归[去]。予有多忙、多作。”

[世尊曰:]“然者,大王!当随意。”

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随喜、欢喜世尊之所教,从座立起,敬礼、右绕世尊而离去。

一〇二

如是,阿阇世王,去后不久,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王衷心感激而悔过。诸比丘!彼王若不弑杀父王者,今,王于此座,应离尘垢,以生法眼。”

世尊如是说已,诸比丘随喜、欢喜世尊之说法。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五卷·灌顶
  瓶沙王问事品第十三·佚名
  卷第十五·李遵勖
  兜调经全文·佚名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二十二·元来
  十住断结经卷第九·佚名
  缁门警训卷第三·如卺
  丛林盛事纲目·道融
  魔境胜境之分别·印光
  一字佛顶轮王经 第一卷·佚名
  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太虚
  卷之八·铁壁慧机
   第十六則 鏡清啐啄·胡兰成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卫宗武·唐圭璋

      宗武字淇父,自号九山,华亭(今江苏松江)人。淳祐是,历官尚书郎,出知常州,罢归。入元隐居不仕。至元二十六年(1289)卒。有秋声集。   水调歌头   自适   风雨卷春去,绿紫总无馀。窈窕一川芳渚,软草接新蒲。杨柳垂垂飘絮,

  • ●卷二二·陈衍

    一、林少穆先生则徐有《云左山房诗钞》,使事稳切,对仗工整。有《和冯云伯登府志局即事原韵》之二云:“风物蛮乡也足夸,枫亭丹荔幔亭茶。新潮拍岸添瓜蔓,(端午前后,积雨经旬,敝居门前,河水漫溢。)小艇穿桥宿藕花。(予近浚小

  • 松陵集巻十·陆龟蒙

    杂体诗八十六首杂体诗序皮日休案舜典帝曰防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在焉周礼太师之职掌教六诗讽赋既兴风雅互作杂体遂生焉后系之于乐府葢典乐之职也在汉代李延年为协律造新声雅道虽缺乐府乃盛铙歌鼓吹拂舞予俞因斯

  • 卷九·齐二·佚名

    韩齐为与国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

  • 提要·薛虞畿

    【臣】等谨按春秋别典十五卷明薛虞畿撰前有虞畿自序不署年月称尝阅注牒见春秋君臣往迹不下千事散着百家皆三氏所未録间或防掇其端而未究其绪存其半而不采其全因不自度畧仿左例分十二公以统其世稽三人名以系其事凡十

  • 朱子年谱卷四·王懋竑

    宝应王懋竑撰光宗绍熙元年庚戌六十一嵗夏四月二十四日到郡首颁礼教【年谱临漳素号道远比年风俗寖薄先生以民未知礼至有居父母丧而不服衰绖者首下教述古今礼律以开喻之又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掲以示之命父老解説以训子弟其

  • 卷之二百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一百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平滇始末·佚名

    予吏滇,知逆藩吴三桂倡乱荡灭事颇详。然避伏深山,时日、地名、人名未确者不敢录。及东归十余年,亲友屡叩,谓桂势若可成而终败者,曷故?余曰:方乱起,余与同志刘文季、林牧士逆料必败,所以我三人始终洁身也。康熙十年辛亥冬至壬子

  • 卷十九·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十九宋 黄震 撰宋朝神宗 司马光为御史【元年】赵抃入諌院【二年】冨弼继韩琦为相【三年】久旱罢上夀【六年】 不受尊号【温公请】 试士以防广亲亲以睦九族尊经术以作人才防力役以便民通货

  • 耶律斡腊传·脱脱

    耶律斡腊,字斯宁,奚迭剌部人。矫健敏捷,有勇力,擅长骑马射箭。保宁初,补为护卫。景宗皇上在颉山狩猎,适逢豪猪伏于丛林草莽之中,皇上一箭射中,豪猪冲了出来。车夫托满撇下缰绳慌忙躲避,厩人鹤骨保护着皇上,斡腊再射一箭,豪猪死去

  • ●宋人轶事汇编卷九·丁传靖

    文彦博 文潞公本姓敬,其曾大父避石晋高祖讳,更姓文。至汉复姓,入本朝,其大父避翼祖讳,又更姓文。邵氏闻见录 文潞公父为白波辇运,潞公尚少。一日以事忤其父,欲挞之,潞公逃去。张靖父为辇运军曹司,知其所在,迎归使与靖同处。其父

  • 仪制七·徐松

    拜表例【宋会要】宋朝之制,每正、冬不受朝。及郡国大庆瑞、奉上尊号、请行大礼,宰臣率文武(郡)[群]臣或并内诸司使、三班、诸军将校、蕃夷酋长、僧道、耆老等诣东上合门拜表,西京留守率留守司百官五日一上表起居。车驾巡

  • 附錄·佚名

    行狀○其申禮部行狀曰:國王姓某諱某,懷簡王第二子,母妃韓氏,議政府左議政確之女也。以天順丁丑七月辛卯生王,懷簡王爲世子早薨,王祖父惠莊王,育王于宮中。王天資穎異器度雄偉,惠莊王特奇愛之,封爲者山君。王嘗與同母兄月山君婷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四·念常

      唐。  ⊙(庚戌) 高宗治改永徽(字为善。小名雄奴。太宗第九子。年五十六崩葬乾陵。在位三十四年。一云。三十六年。或云。三十年○复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辛亥) 世尊示灭一千六百年矣。  ⊙四祖道

  • 诸佛菩萨殊胜因缘序·太虚

    诸佛及诸大菩萨,体真如而不住,运神化以无方,乘不可思议方便愿力智轮,随顺一切众生,示土示身,现生现灭,虽月映秋潭,不落仙蟾之魄,而雷震春谷,能花香象之牙,所谓未种善根者使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使之增长,已增长者使之成熟,已成熟者使之

  • 随何赚风魔蒯通·佚名

    元杂剧剧本。原名《随何赚风魔蒯通杂剧》亦作《随何赚疯魔蒯彻》。简称《智赚蒯文通》、《赚蒯通》。撰人姓名不详。末本。是元代杂剧,原作者已不可考。出自明朝万历年间臧晋叔编著的《元曲选》一书。戏剧主要内容讲的

  • 理门论述记·神泰

    《因明正理门论述记》,简称《理门论述记》。佛典注疏。唐神泰撰。一卷(未完)。是古印度陈那著、唐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的注释书。初释题名及造论者,后释论文,分三部分:序述发起分、辨释正宗分和所为契真分,并逐句详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