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慈悲道场忏法 第五卷

慈悲道场忏法 第五卷

解怨释结第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一切众生皆有怨对。何以知之。若无怨对则无恶道。今恶道不休三途长沸。是知怨对无有穷已。经言。一切众生悉皆有心。有心者皆得作佛。而诸众生心想颠倒。长寝生死不能觉悟贪着世间不知出要。建立苦本长养怨根。所以轮回三有往来六道。舍身受身无暂停息。何以故尔。一切众生无始已来。闇识相传无明所覆。爱水所溺。起三毒根。起四颠倒。从三毒根起十烦恼。依于身见起于五见。依于五见起六十二见。依身口意起十恶行。身杀盗淫。口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贪嗔痴自行十恶。教他行十恶。赞叹十恶法。赞叹行十恶法者。如是依身口意起四十种恶。复依六情贪着六尘。乃至广开八万四千尘劳门。一念之间起六十二见。一念之顷行四十种恶。一念之间开八万四千尘劳门。况复一日所起众罪。一月一年终身历劫所起众罪。如是罪恶无量无边。怨对相寻无有穷已。而诸众生与愚痴俱。无明覆慧。烦恼覆心。不自觉知。心想颠倒不信经说。不依佛语。不知解怨。不望解脱。怨怨相报何时解脱。自投恶道如蛾赴火。历劫长夜受无量苦。假使业极有终得还人道。如是恶人终不改革。是以众圣起大慈悲。正为如是怨对众生。我等相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摩诃萨救苦为资粮。解怨为要行。不舍众生为本。我等今日亦复如是。起勇猛心起慈悲心。等如来心。承诸佛力。建道场幡。击甘露鼓。秉智慧弓执坚固箭。普为四生六道三世众怨父母师长六亲眷属。解怨释结。已作之罪一切舍施。未结之怨毕竟不造。仰愿诸佛诸大菩萨。以慈悲力以本愿力以神通力。同加覆护折伏摄受。令三世无量众怨。从今日去乃至菩提。解怨释结无复怨对。一切众苦毕竟断除。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奉为天人六道三世众怨父母师长一切眷属。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善意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月相佛 南无大名佛 南无珠髻佛 南无威猛佛 南无师子步佛 南无德树佛 南无观释佛 南无慧聚佛 南无安住佛 南无有意佛 南无鸯伽陀佛 南无无量意佛 南无妙色佛 南无多智佛 南无光明佛 南无坚戒佛 南无吉祥佛 南无宝相佛 南无莲华佛 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安乐佛 南无智积佛 南无德敬佛

南无坚勇精进菩萨 南无金刚慧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如是三世一切众怨。今日在六道中已受怨对者。愿以佛力法力贤圣力。令此众生悉得解脱。若于六道中应受对者。未受对者。毕竟不复入于恶趣。毕竟不复恶心相向。毕竟不复楚毒相加。一切舍施无怨亲想。一切罪咎各得消除。一切怨对皆得解脱。同心和合犹如水乳。一切欢喜犹如初地。寿命无穷身心永乐。天宫净土随意往生。念衣衣来。想食食至。无复怨对哭泣之声。四体不为变动所侵。五情不为尘惑所染。众善竞会万恶争消。发起大乘修菩萨行。四等六度一切具足。舍生死报。同成正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何者怨根苦本。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常为五尘之所系缚。所以历劫长夜不得解脱。又复六亲一切眷属。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对皆从亲起。若无有亲亦无有怨。若能离亲即是离怨。何以故尔。若各异处远隔他乡。如是二人终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亲近。以三毒根自相触恼。以触恼故多起恨心。所以亲戚眷属亟生责望。或父母责望于子。或子责望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更相责望。更相嫌恨。小不适意便生嗔怒。若有财宝亲戚竞求。贫穷之日初无忧念。又得者愈以为少。愈得愈为不足。百求百得不以为恩。一不称心便增忿憾。是则人怀恶念遂起异心。故结仇连祸世世无穷。推此而言。三世怨对实非他人。皆是我等亲缘眷属。当知眷属即是怨聚。岂不人人殷勤悔过。宜各至心五体投地。奉为有识神已来至于今日。经生父母历劫亲缘。于六道中结怨对者。若对非对若轻若重。今日若在地狱道者。若在畜生道者。若在饿鬼道者。若在阿修罗道者。若在人道者。若在天道者。若在仙道者。今日现前在眷属中者。如是三世一切众怨。各及眷属。(某甲)等今日以慈悲心无怨亲想。等诸佛心。同诸佛愿。普皆奉为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梵德佛 南无宝积佛 南无华天佛 南无善思议佛 南无法自在佛 南无名闻意佛 南无乐说聚佛 南无金刚相佛 南无求利益佛 南无游戏神通佛 南无离闇佛 南无名天佛 南无弥楼相佛 南无众明佛 南无宝藏佛 南无极高行佛 南无提沙佛 南无珠角佛 南无德赞佛 南无日月明佛 南无星宿佛 南无日明佛 南无师子相佛 南无违蓝王佛 南无福藏佛

南无弃阴盖菩萨 南无寂根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佛力法力大地菩萨力一切贤圣力。令(某甲)等父母亲缘于六道中有怨对者。各及眷属。皆悉同时集此道场。共忏先罪解诸怨结。若有身形拘碍不得到者。愿承三宝力。摄其精神皆悉同到。受(某甲)等今日忏悔。一切怨对愿蒙解脱。道场大众宜各人人心念口言。(某甲)等从无始有识神已来至于今日。于经生父母历劫亲缘姑姨伯叔内外眷属。以三毒根起十恶业。或以不知。或以不信。以无明故起诸怨结。于父母眷属乃至六道亦有怨对。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以嗔恚。或以贪爱。或以愚痴。从三毒根造种种罪。如是罪恶无量无边。惭愧忏悔愿乞舍施。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为田业。或为舍宅。或为钱财。起怨对业。于眷属中备加杀害。如是种种不可具说。所起怨对无有罢期。今日惭愧发露忏悔。愿父母六亲一切眷属。以慈悲心受我忏悔。一切舍施无复恨想。乃至盗窃邪淫妄语。五逆十恶无不备作。妄想颠倒攀缘诸境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或于父母。或于兄弟姊妹。或于姑姨伯叔眷属。乃至有识神已来至于今日。于六亲边。起如是等罪因。苦果受对劫数怨结多少。唯有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尽知尽见。如诸佛菩萨所知所见。罪量多少怨对劫数。于未来世方受对者。(某甲)等今日惭颜哽恸衔悲自责。改往修来不敢复作。唯愿父母亲缘眷属。以柔软心调和心乐善心欢喜心守护心。等如来心受(某甲)等今日忏悔。一切舍施无怨亲想。又愿父母亲缘一切眷属。若有怨对在六道中者。亦愿六道一切众生。同共舍施。三世怨结一时俱尽。从今已去至于道场。永离三途绝四趣苦。一切和合犹如水乳。一切无碍等如虚空。永为法亲慈悲眷属。各各修习无量智慧。具足成就一切功德。勇猛精进不休不息。行菩萨道无有疲倦。等诸佛心。同诸佛愿。得佛三密。具五分身。究竟无上菩提成等正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解父母怨竟。次复应解师长怨结。自大圣已还体未圆极。至于无生法忍。犹为三相迁灭。在乎如来尚假苦言。令恶众生因兹悟道。而德明化物。犹现此辞。况复凡愚理绝净境。今善恶杂糅明白未分。岂能顿离三业之失。若闻所说正当惭愧师长恩德深自悔责。不得惊疑人怀恶念。经言。虽复出家未尽烦恼未得解脱不得便言无复诸恶。在俗之人不得便言都无其善。且置是事。如经所说。佛告大众。汝当缘念师长之恩。父母虽复生育训诲。而不能使离于三途。师长大慈诱进童蒙。使得出家禀受具戒。是即怀罗汉。胎生罗汉果。离生死苦得涅槃乐。师长既有如是出世恩德。谁能上报。若能终身行道正可自利。非报师恩。佛言。天下善友莫过师长。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佛所说。师长有如此恩德。而未曾发念报师长恩。或复教诲亦不信受。乃至粗言起于诽谤。横生是非使佛法衰落。如是等罪何当免离三途。苦报无人代者。及其舍命乐去苦归。神情惨恼意用惛迷。六识不聪五根丧败。欲行足不能动。欲坐身不自立。假使欲听法言。则耳无所复闻。欲视胜境。则眼无复所见。当如此时共思今日礼忏。岂可复得。但有地狱无量众苦。如是苦报自作自受。故经言。愚痴自恃不信殃祸。谤师毁师憎师嫉师。如是等人法中大魔。地狱种子。自结怨对受报无穷。如华光比丘。善说法要。有一弟子。恒怀骄慢。和上为说都不信受。即作是言。我大和上空无智慧。但能赞叹虚空之事。愿我后生不复乐见。于是弟子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虽持禁戒无有毁犯。以谬解故。命终之后如射箭顷堕阿鼻狱。八十亿劫恒受大苦。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经所说。岂得不人人起大怖畏。止于和尚发一恶言。堕阿鼻狱八十亿劫。何况出家已来至于今日。于和尚边所起恶业。其罪无量。判舍身形同彼无疑。何以故尔。和上阇梨恒加训诲。而未曾如法修行。于诸师长多生违逆。或复给与而无厌足。或师嗔弟子。或弟子恨师。于三世中喜怒无量。如是等罪不可称计。经言。起一嗔心怨对无量。如是怨对非但六亲。师徒弟子慊恨亦甚。又复同房共住上中下座。不能深信出家是远离法。不知忍辱是安乐行。不知平等是菩提道。不知离忘相是出世心。师及弟子同房同住。结业未尽互相违悷。忿诤之心纷然乱起。所以世世不得和合。又出家人或同学业。或复共师。见解不等升进之日便含毒怀嗔。而不自言宿习智慧。彼有福德。我无善根。闻见他荣不安隐性。有漏之心亟生高下。多起斗诤。少能和合。不能推厚居薄。更相嫌恨不省己非。唯谈他短。或以三毒更相谗谤。无忠信心。无恭敬意。何处复念我违佛戒。乃至高声大语恶骂丑言。师长教诲都无信受。上中下座人各怀恨。以怀恨故更相是非。于恶道中多有怨对。皆是我等师徒弟子。同学共住上中下座。起一恨心怨对无量。所以经言。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何况终身所起恶业。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各不自知在何道中。于诸师长上中下座起诸怨结。如是怨对无有穷尽无有年期。亦无劫数。当受苦时不可堪忍。所以菩萨摩诃萨舍怨亲心。离怨亲想。以慈悲心平等摄受。相与今日已得发菩提心。发菩提愿。宜应习行菩萨所行。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摄法。四弘誓。如诸佛菩萨所行之行。我等今日亦应习行。怨亲平等一切无碍。从今已去至于菩提。誓当救护一切众生。令诸众生究竟一乘。相与至心五体投地。奉为有识神已来经生出家和上阇梨有怨对者。同坛尊证有怨对者。同学眷属上中下座有怨对者。三世众怨。若对非对若轻若重。各及眷属。(某甲)等若于六道一切众生有怨对者。于未来现在应受对者。今日忏悔愿乞除灭。若六道中一切众生各各有怨对者。(某甲)等今日以慈悲心无怨亲想。普为三世一切众怨求哀忏悔。愿悉舍施。无复恶念相加怀毒相向。同共舍施一切欢喜。从今解结无复嗔恨。各自恭敬念报恩心。等诸佛心。同诸佛愿。各各至心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见有边佛 南无电明佛 南无金山佛 南无师子德佛 南无胜相佛 南无明赞佛 南无坚精进佛 南无具足赞佛 南无离畏佛 南无应天佛 南无大灯佛 南无世明佛 南无妙香佛 南无持上功德佛 南无离暗佛 南无宝赞佛 南无师子颊佛 南无灭过佛 南无持甘露佛 南无人月佛 南无喜见佛 南无庄严佛 南无珠明佛 南无山顶佛 南无名相佛 南无法称佛

南无慧上菩萨 南无常不离世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佛力法力大地菩萨力一切贤圣力。令彼三世无量众怨若对非对尽空法界一切众生。皆同忏悔解怨释结。一切舍施无怨亲想。一切和合犹如水乳。一切欢喜犹如初地。一切无碍犹如虚空。从今已去至于菩提。永为法亲无别异想。常为菩萨慈悲眷属。又以今礼拜忏悔解怨释结功德因缘。愿和上阇梨同坛尊证同学弟子上中下座。一切眷属有怨对者。乃至四生六道各有三世众怨未解脱者。今日若有在天道者。在仙道者。在阿修罗道者。在地狱道者。在饿鬼道者。在畜生道者。在人道者。今日现在眷属中者。如是十方三世众怨若对非对。各及眷属。从今已去至于菩提。一切罪障皆得除灭。一切怨对毕竟解脱。结习烦恼永得清净。长辞四趣自在受生。念念法流心心自在。六波罗蜜具足庄严。十地行愿无不究竟。得佛十力神通无碍。早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前是总相为他三世众怨解诸怨结。此下自净宜督其心。相与今日何故受生死身不得解脱。进不睹面前授记。退不闻一音演说。良由罪业深厚怨结牢固。非唯不见前佛后佛菩萨贤圣。而亦将恐十二分教闻声传响永隔心路。恶道怨对无从得免。舍此形命方沈沸海。轮转三途备历恶趣。何当复得见此人身。发如是意。实有切情之悲。运如是想。不觉痛心之苦。相与已得仰飡风化。割爱辞亲舍荣弃俗。更无异缘。岂得不与时竞各求所安。若不坚强其志捍劳忍苦衔悲恻怆者。忽使身被笃疾。中阴相现。狱卒罗刹牛头阿旁殊形异状一朝而至。风刀解身心怀怖乱。眷属号泣无所觉知。当此之时欲求今日起一善心。五体投地礼佛忏悔岂可复得。但有三途无量众苦。今日大众各自努力与时驰竞。若任情适意则进趣理迟。捍劳忍苦则趣向心疾。故经言。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故知万善庄严不勤无托。欲度巨海非舟何寄。若有愿乐之心。而不行愿乐之事。其愿必虚未见其果。如绝粮之人心存百味。于其饥恼终无济益。当知欲求胜妙果报。必须心事俱行相与。及时生增上心。怀惭愧意忏悔灭罪解诸怨结。脱更处闇开了未期。人皆解脱。莫追后悔。各各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定义佛 南无施愿佛 南无宝众佛 南无众王佛 南无游步佛 南无安隐佛 南无法差别佛 南无上尊佛 南无极高德佛 南无上师子音佛 南无乐戏佛 南无龙明佛 南无华山佛 南无龙喜佛 南无香自在佛 南无大名佛 南无天力佛 南无德鬘佛 南无龙手佛 南无善行意佛 南无因庄严佛 南无智胜佛 南无量月佛 南无宝语佛 南无日明佛 南无药王菩萨 南无药上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某甲)等积集罪障深于大地。无明覆蔽长夜不晓。常随三毒造怨对因。致使迷沦三有永无出期。今日以诸佛菩萨大慈悲力。始蒙觉悟心生惭愧。至诚求哀发露忏悔。愿诸佛菩萨慈悲摄受。以大智慧力。不可思议力。无量自在力。降伏四魔力。灭诸烦恼力。灭诸怨结力。度脱众生力。安隐众生力。解脱地狱力。济度饿鬼力。救拔畜生力。摄化阿修罗力。摄受人道力。尽诸天诸仙漏力。无量无边功德力。无量无尽智慧力。令四生六道一切众怨同到道场。受(某甲)等今日忏悔。一切舍施无怨亲想。所结怨业同得解脱。永离八难无四趣苦。常值诸佛闻法悟道。发菩提心行出世业。四等六度深心修习。一切行愿等阶十地。入金刚心俱成正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夫怨对相寻皆由三业。庄严行人婴诸苦报。相与既知是众苦之本。宜应勇猛挫而灭之。灭苦之要唯有忏悔。故经称叹。世二健儿。一不作罪。二能忏悔。大众今日将欲忏悔。当洁其心整肃其容。内怀惭愧悲畅于外。起二种心则无罪不灭。何者二种心。一惭二愧。惭者惭天。愧者愧人。惭者自能忏悔灭诸怨对。愧者能教他人解诸结缚。惭者能作众善。愧者能见随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以是二法能令行人得无碍乐。相与今日起大惭愧。作大忏悔。至心求哀四生六道。何以故尔。经言。一切众生皆是亲缘。或经为父母。或经为师长。乃至兄弟姊妹。一切皆然。良由堕无明网不复相知。既不相知。多起触恼。以触恼故怨对无穷。大众今日觉悟此意。至诚垦恻苦切用心。必令一念感十方佛。一拜断除无量怨对。等一痛切五体投地。重复归依世间大悲慈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定意佛 南无量形佛 南无照明佛 南无宝相佛 南无断疑佛 南无善明佛 南无不虚步佛 南无觉悟佛 南无华相佛 南无山主王佛 南无大威德佛 南无遍见佛 南无量名佛 南无宝天佛 南无住义佛 南无满意佛 南无上赞佛 南无无忧佛 南无无垢佛 南无梵天佛 南无华明佛 南无身差别佛 南无法明佛 南无尽见佛 南无德净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仰愿三宝同加摄受。令(某甲)等所忏除灭。所悔清净。又愿今日同忏悔者。从今已去乃至菩提。一切怨对皆得消灭。一切众苦毕竟解脱。结习烦恼永得清净。长辞四趣自在受生。亲侍诸佛面奉尊记。六度四等无不备行。具四辩才得佛十力。相好严身神通无碍。入金刚心。成等正觉

猜你喜欢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律宗会元(并十门总目随门略释)卷上(止原教终)·守一
  第十三章 摩哂陀来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七·澄观
  卷第二·费隐通容
  自 由 史 观·太虚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目次·为霖道霈
  青州百问序·佚名
  总目·牧云通门
  黔南会灯录卷第五·善一如纯
  集文字禅序·蕰上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五·智旭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四卷·佚名
  延恩安禅师·惠洪
  卷五百六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烂果·闻一多

    我的肉早被黑虫子咬烂了。我睡在冷辣的青苔上,索性让烂的越加烂了,只等烂穿了我的核甲,烂破了我的监牢,我的幽闭的灵魂便穿着豆绿的背心,笑迷迷地要跳出来了!(曾收入《红烛》,1923 年,上海泰东图书局)

  • 提要·梁兰

    臣谨案畦乐诗集一巻明梁兰撰兰字庭秀又字不移泰和人右赞善梁潜之父也隐居不仕故以畦乐自号于杨士竒为姻家士竒尝从之学诗此集即士竒所编前有洪武三十一年士竒序考士竒所作兰墓志称卒于永乐八年则编此集时兰犹及见之也

  • 卷之四百二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尚史卷十三·李锴

    世家六卫世家【始武王十三年终秦二世元年凡九百一十四年传三十七世】康叔 康伯 考伯 嗣伯 伯 靖伯贞伯 顷侯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弟也武王即位于社南羣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康叔封传礼史记康叔封布兹召公奭賛

  • 卷二·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二      元 郝经 撰 帝纪第一 【义例曰魏晋自以为正统相继故不举昭烈之諡称曰先主陈夀遂不以汉为帝纪曰先主传非也先主者大夫称其先大夫之辞也继汉而不称汉未尝

  • 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范晔

    孝献帝纪(刘协)孝献皇帝刘协,灵帝中子。母王美人,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189)四月,少帝刘辩即位,封帝为渤海王,迁封陈留王。九月初一,刘协即皇帝位,年九岁。把皇太后迁到永安宫。大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初三,董卓杀皇太后何

  • 郑畋传·欧阳修

    郑畋的字叫台文,家族来自荥阳。他父亲郑亚的字叫子佐。豪放有文才,考中了进士、贤良方正、书判拔萃,连中三科。李德裕任翰林学士,欣赏他的才能,到镇守浙西时,就请他到府中任职。后升任监察御史,李回任御史中丞,推荐他任刑部郎

  • 弇山堂别集卷五十七·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卿贰表兵部左右侍郎朱珍(阙)人由(阙)洪武元年任安统人国初入仕二年任孙安元年以中书省照磨任左刘贞(阙)人国初入仕三年任张亨(阙)人三年七月任左乐韶(阙)鳯直隶全椒人四年任杜寅(阙)人四年六月任左赵彰(阙)人四年六月

  • 卷五十七·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五十七柔远人一康熙五年丙午五月乙未敕谕安南国王黎维禧曰自尔父抒诚进贡以来朕遣使锡赉恩礼有加兹海宼杨二杨三黄明标等久逋天诛在尔

  • 卷二十六·郑玄

    丧祝掌大丧劝防之事。(郑司农云:“劝防,引柩也。”杜子春云:“防当为披。”玄谓劝犹倡帅前引者,防谓执披备倾戏。○披,彼寄反,下同。倡,昌亮反。戏,音亏。)[疏]注“郑司”至“倾戏”○释曰:先郑云“劝防,引柩”,后郑不从者,但引者,天

  • 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第三十二·苏舆

      命令相曰:“大夫蠡、大夫種、大夫庸、大夫睪、大夫車成,越王與此五大夫謀伐吳,遂滅之,雪會稽之恥,卒為霸主。範蠡去之,種死之。寡人以此二大夫者為皆賢。孔子曰:‘殷有三仁。’今以越王之賢,與蠡種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為

  • 论语集注大全卷四·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论语集注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论语集注大全卷四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处上声焉于防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朱子曰

  • 卷十一·王植

    钦定四库全书正蒙初义卷十一邳州知州王植撰三十篇第十一补训杂引成语附以己意其中得失相半读者辨之愚按此篇凡三十三节前二十二节皆论孔子之事後十一节论顔子子路孟子仲弓之事也惟首四节大意相聨余俱节各一义○内困之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三·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之一   [一]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竹林園中白鷺池側.與大苾芻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從種種佛土俱來集會.皆是一生所繫菩薩.爾時世尊多

  •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佚名

    (一名阿阇世王品)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正士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三万二千。菩萨八万四千。一切圣达靡所不明。开士大士神通已畅。已得总持辩才无碍。得无所著不起

  • 阿吒薄呴付嘱咒·佚名

    南无阿吒薄呴摩俱吒耶 摩诃药叉那耶 摩醯首罗耶泮毗摩质多罗耶泮 那吒鸠伐罗泮呵呵呵呵泮泮泮唅(引) 曳吒曳吒曳吒曳吒 尼蓝婆耶干驮婆耶毗舍阇耶莎诃南无薄伽梵跋折罗军荼利耶泮 跋折唎薄悉陀耶泮 薄伽跋帝阿

  •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四·净挺

    弟子智淙智沇编序记邻木和尚白云语录序白云和尚向化鹿山前拾得个肘后灵符二十年中青嶂碧岩拈来便用昔牛头百鸟衔花云居天神送供无端丑拙贻笑方来阿兄年十六七便已眼睁睁地将他神头鬼面一手掀翻及至上天童入东山踏着铁

  • 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佚名

    不题撰人。盖撰于南北朝。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列上清众神君综监名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