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方合论 第二卷

西方合论 第二卷

第二缘起门

夫乐鲍肆者。不念檀旃非实不念。以不厌故。乍使引之晤室。热旃炙沈。不终日而悲其昔之秽。厌离之不早也。夫生死臭秽。愈于鲍肆。众生贪嗜。倍彼蝇蚋。诸佛为鬻香长者。见一辈人天。没溺浊海能不恻然。是故阿弥导师。广开香严之肆。释迦慈父。确指净域之门。尽大地无非贫儿。一佛号便为资本。欲验诚言。莫离十念。塞鼻膻腥。久当自厌。今约西方起教。略分十义

一一大事故 二宿因深故 三显果德故 四依因性故 五顺众生故 六秽相空故 七胜方便故 八导二乘故 九坚忍方故 十示真法故

一一大事者。众生处五浊世。如因处狱。但以罪之轻重。受等不等罚。或干小法。或投极网。辜虽不同。至于缧绁之苦。笞杖之罚。未有一人得免者何也。以入狱者皆罪人。处人天者。皆是业报。分段之身故也。然罪人一入狱。未有时刻不求出离者。则以知狱之煎苦。难忍难堪棘墙之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故也。今众生以烦恼为家。以生死为园观系心衣冠之囚长。适情金玉之桁杨。岂知大铁围山。是我棘墙三界。法场之外。各各自有家乡田地也。诸佛悯此。酸心痛骨。是故为分别净秽。指以脱归路程。而岁久抛弃之人。了无归处。诸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则往来狱门。为治道途。一则长伺狱外。修饰旅馆。如是之恩。何身可报。嗟夫烛三界之长夜。揭亿生之覆盆。诸佛既不惜垂手。众生独何苦恋恋也。经曰。如来为一大事。出现于世。大事者。即此事也。众生种种。反恋此毛头许事。以小易大。甘心瘦死何哉

二宿因深者。有三。一者正因。二者正愿。三者正行。一正因者。即是三世诸佛与诸有情。自清净体。如万象依空。山川依地。谷依种子。花果依仁。若无此因。佛果不成。何以故。一切悲智。纯依此因而得建立。故长者合论曰。如来藏身。即法身也。诸福智海。莫不居中。故称为藏。若不见法身。一切福智。大慈大悲。悉皆不办。总属生灭。法身者。即正因是。二正愿者。如本经。法藏比丘于自在王如来所。发四十八大愿。一愿不成不取菩提。此是依自性无量悲智。发如是不可思议愿力。非是心外见有众生。发愿欲度。以众生非心外故。三正行者。如本经言。发是愿已。如是安住种种功德。修习如是菩萨行。经于无量无数亿那由他百千劫内。又如一向出生菩萨经云。阿弥陀佛昔为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持精进七千岁中。胁不至席。不念爱欲财宝。不问他事常独处止意不倾动。复教化八千亿万那由他人。得不退转。此是自性行持。自性精进。非是有作有为功德。虽历亿劫。不离一念。以微妙法门。离一切行一切劫故。是谓正因。正行正愿。如伊三点。缺一不成。非是作得。非不作得故。先德云。根深果茂。源远流长。宿因既深。教起亦大。诚然乎哉

三显果德者。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当知。一切诸佛。取佛果者。依于众生。若无众生。佛果不成。譬如汉王以救民故而有百战。以百战故登大宝位登宝位故。百姓乐业。若无百姓即无如上等事。究而论之。凡行一德一事一利一名者。若无众生。皆悉不成。是故我无众生。即不成我。众生是依。我即是正。众生是正。我即是依。人我平等。依正无碍。是法尔故。法尔者。即自然果德故。若向外建立。即不成果义

四依因性者。一切众生。皆有如是净性。譬一精金。冶为钗钏及溺器等。金性是一。溺器者是器。具秽非金秽故。若加销治。为种种玩好等物。金亦不易。生佛亦然。同一净性。但以钗钏溺器。而有差别。非是性异。是故博地凡夫。十念即生者。以本净故。阿弥陀佛。欲摄受是众生即摄受者。以众生本净故。如镜中之光。不从磨得。生净土者。非是行愿及与念力。所能成就。何以故。念行如炉锤等。但能销金。无别有金生故

五顺众生者。谓乐儿童者。当以饼果。乐妇女者。必用绮罗。一切众生所重。惟宝玉衣食。是故有自然七宝。及与楼阁妙丽衣服饮食等事。譬诸火宅诸儿。非羊鹿等车。决不肯出。出已纯与大车。今释迦如来。顺众生情见。说阿弥陀七宝净土。秖为众生见境如是。合如是说。众生生已。各各自见细妙净相。无可比喻。方知琉璃[王*車]璖玛瑙。犹如瓦砾。如达官贵人。向田舍儿。说王宫精严。姑就彼人所极珍异者为比。向非情量所及。如对生盲说色。亦无所用其方比矣

六秽相空者。如智论曰。譬如人有一子。喜在不净中戏。聚土为谷。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着。人有夺者。嗔恚啼哭。其父知已。思惟此子。今虽爱着。此事易离。小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萨亦如是。观众生爱着不净臭身。及种种五欲。若信等五根成就时。即能舍离。若小儿所著。实是真物。虽复年至百岁。着之转深。若众生所著物实有者。虽得五根。亦不能舍。以诸法皆空诳不实故。故得舍离。如来为众生说净土亦尔。以众生所著非实。即易为训化故。如人少时悦色。壮岁营官。老年嗜利。若是实可好着。不应年变月易。以变易故。说净土时。亦悦亦营亦嗜。如梦中人。唤之即醒。若梦实者。虽唤无益。以俱非实。是故诸佛为一切众生。说如是法门

七胜方便者。为此方便。非是自力。亦非他力。缘自性海中。具有如是自在功德。一切现成。是故一句圣号。无复烦词。十念功成。顿超多劫。如万窍怒号力。在扶摇。因窍显故。如幽谷洞明。功在晨曦。因谷见故。如一线之蚁孔。能穿连山之堤。是水之力。非蚁力故。又如一叶之苇席。能运万斛之舟。是风之力。非苇力故。总之皆是法界性海。无作无为。不思议力所现。非自非他。一切具足。故有如是殊胜方便。是谓捷中之捷径中之径。舍此不修。是真愚痴

八导二乘者。二乘避境趋寂。证假涅槃。不得如来法身。受业惑苦。一者无明住地。不得至见烦恼垢浊习气臭秽究竟灭尽净波罗蜜果。二者因无明住地。有虚妄行。未除灭故。不得至见无作无行我波罗蜜果。三者因微细虚妄。起无漏业。意生诸阴。未除尽故。不得至见极灭远离乐波罗蜜果。四者变易生死。断续流灭不得至见极无变易常波罗蜜果。以是四种业惑。未证真理。如来悯之。教令回断灭心。修净土行。令知即空不断。即有不常。乘大乘智。入涅槃海

九坚忍力者。龙树菩萨曰。童子过四岁以上。未满二十。名为鸠摩罗伽地。若菩萨初生菩萨家者。如婴儿得无生法忍。乃至十住地。离诸恶事。名为鸠摩罗伽地。欲得如是地。当学般若波罗蜜。常欲不离诸佛。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不离诸佛。答曰。有菩萨。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记莂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小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以是故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问曰。若尔者。何以不说不离声闻辟支佛。声闻辟支佛。亦能利益菩萨。答曰。菩萨大心。声闻辟支佛。虽有涅槃利益。无一切智故。不能教道菩萨。诸佛一切种智故。能教导菩萨。如象没泥。非象不能出。菩萨亦如是。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故说菩萨。常欲不离诸佛。复次菩萨作是念。我未得佛眼故。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则无所趣。错入余道。设闻佛法。异处行者。未知教化时节。行法多少。复次菩萨见佛。得种种利益。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如是等值佛。无量益利。岂不一心常欲见佛。譬如婴儿不应离母。又如行道。不离粮食如大热时。不离凉风冷水。如大寒时。不欲离火。如度深水。不应离船。譬如病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何以故。父母亲属知识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益利。佛益利诸菩萨。离诸苦处。住世尊之地。以是因缘故。菩萨常不离佛。问曰。有为之法。欺诳不真。皆不可信。云何得如愿不离诸佛。答曰。福德智慧具足故。乃应得佛。何况不离诸佛。众生有无量劫罪因缘故。不得如愿。虽行福德。而智慧薄少。虽行智慧。而福德薄少。故所愿不成。菩萨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合和故。何愿不得。以是故。菩萨世世常不离诸佛。复次菩萨。常爱乐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譬如众生习欲心重受淫鸟身。所谓孔雀鸳鸯等。习嗔恚偏多。生毒虫中。所谓恶龙罗刹蜈蚣毒蛇等。是菩萨心。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是故随心所重。而受身形。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天如或问曰。禅宗悟达之士。既曰见性成佛。焉肯复求净土。答曰悟达之士。政愿求生。汝但未悟。使汝既悟。净土之趋。万牛莫挽。问曰。学者但患大事不明。大事既明。当行佛教。随类化身。入泥入水不避生死。广度生灵。何故求生净土。厌苦趋乐。答曰。汝将谓一悟之后。习漏永除。便得不退转耶。将谓一悟之后。更无遍学佛法。修行证果等事耶。将谓一悟之后。便可上齐诸佛。入生死不受障缘之所挠耶。审如是。则诸大菩萨。修六度万行。动经恒河沙数劫者。是皆愧汝。古教有云。声闻尚有出胎之昧。菩萨亦有隔阴之昏。况近时薄解浅悟。自救不了者。纵有悟处深远。见地高明。行解相应。志在度人者。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浊恶。化此刚强。此亦先圣之所未许。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济多人于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故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又先圣有云。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无生法忍。要须常不离佛。譬如婴儿。常不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今此国中。释迦已灭。弥勒未生。四恶趣苦。因果牵缠。外道邪魔。是非扇乱。美色淫声之相惑。恶缘秽触之交侵。既无现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挠。初心悟达之人。鲜有不遭其退败者。所以世尊殷勤。指归极乐。良有以也。盖彼弥陀现在说法。乐土境缘。种种清净。倘依彼佛。忍力易成。高证佛阶。亲蒙授记。然后出化众生。去来无碍。多见今之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磨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则笑之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余尝论其非鄙愚夫愚妇。乃鄙文殊普贤龙树马鸣等也。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丧慧身。自亡佛种。且成谤法之业。又招鄙圣之殃。佛祖视为可哀怜者。于是永明和尚。深怜痛哀。剖出心肝。主张净土。既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临终有种种殊胜相现。舍利鳞砌。径生极乐上品。乃至阎罗以为希有图像礼敬。夫永明既悟达磨直指之禅。又能致身于极乐上品。以此解禅者之执情。以此为末法之劝信。是真大有功于宗教者。岂特永明为然。如死心新禅师。作劝修净土之文。又如真歇了禅师。作净土说有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有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以净业见佛。简易于宗门故。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至如天衣怀禅师。圆照本禅师。慈受深禅师。南岳思禅师。法照禅师。净霭禅师。净慈大通禅师。天台怀玉禅师。梁道珍禅师。唐道绰禅师。毗陵法真禅师。姑苏守纳禅师。北磵简禅师。天目礼禅师等诸大老。皆是禅门宗匠。究其密修显化。发扬净土之旨。则不约而同。广如彼文。不能尽录。是故当知。禅宗密修。不离净土。初心顿悟。未出童真。入此门者。方为坚固不退之门

十示真法者。一切修行法门。言空即断。言有即常。未为究竟。唯此念佛三昧。即念而净。净非是无。即净而念。念非是有。达净无依。即是念体。了念本离。即是净用。是故非净外有念。能念于净。若净外有念。念即有所。所非净故。非念外有净。能入诸念。若念外有净。净即有二。二非净故。当知诸佛。顺寂灭心。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寂灭门。诸佛顺常乐我净心。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常乐我净门。诸佛顺平等众生心。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平等众生门。诸佛顺大悲智业。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大悲智业门。诸佛顺无作无为不可思议业。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无作无为不可思议门。诸佛顺尘劳烦恼性。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尘劳烦恼门。诸佛顺微尘芥子相。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微尘芥子门。以上诸大法门。但一声阿弥陀佛。皆悉证入。亦无能证所证之相。若不尔者。则是有余之净。念佛三昧即不如是

猜你喜欢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略传·印光
  金刚三昧经论卷上·元晓
  卷五·佚名
  十二门论讲录·太虚
  卷第三·永觉元贤
  卷二十六·道世
  第二品 处分别·佚名
  第七·宗鉴
  卷二·佚名
  犍椎梵赞·佚名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序·智圆
  第一回·胡兰成
  圣无动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佚名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名文殊师利菩萨八字三昧法)·佚名
  卷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八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八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十七 郑善夫 游侠篇 长安逢少年意气何昂昂鸣鞭六陵坂先驱势正强戒途列万骑一一羽林郎铙吹动地来飒沓若云翔面前五花骢宝馽金丝缰腰间双龙劒吴鈎

  • 卷二百二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二十一灯烛类【附烟火】四言古金羊灯铭        【汉】李 尤贤哲勉务惟日不足金羊载耀作明以续灯铭          【晋】傅 元晃晃华灯含滋炳灵素膏流液元炷亭亭

  • 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凉主作降虏 守襄阳朱母筑斜城·蔡东藩

      却说秦使阎负梁殊,行至姑臧,赍传秦命,征天锡入朝。天锡召集官属,与商行止道:“今若朝秦,恐必不返;如或不从,秦兵必至,如何是好?”禁中录事席仂道:“先公原有故事,遣质爱子,赂遗重宝,今且照旧施行,缓兵退敌,徐作计较,这也是孙仲谋

  • 雍正八年一月至雍正十年十二月·蒋良骐

    雍正八年正月,景陵宝成山上产灵芝三本,宣付史馆。二月,命锡本朝公爵嘉名。国子监司业崔纪疏言:国子监例,每年咨取各省贡监生赴监肄业,其不来者托送规礼,即准为到监,给告假印票,永不缴销。伏思贡监生中实有道远资难,不能赴监之人

  • 序·李塨

    阅史郄视五卷,吾友蠡吾恕谷先生则古昔经世务之所为作也。其于诸史中众人嚣嚣、置论不休者,都不滥及,而独措思于其要者、切者,若兵农诸大政,尤三致意焉。其忧深,其识远,其旨约,其言文,有天下者举斯编而措之,以比隆前古之盛,有余裕

  • 卷五十五·杨士奇

    永乐四年六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时阴云不见礼部尚书郑赐等言此 圣德所感召清明日率百官表贺 上曰正朕恐惧修省之际何可贺对曰宋时盛有行之者矣 上曰于此一方阴云不见天下至大他处见者多矣且阴阳家言日食而阴云不见者水

  • 尚史卷六十三·李锴

    列传四十一吴诸臣传屈狐庸屈狐庸楚巫臣之子也巫臣亡奔晋自晋使于吴寘其子狐庸以为吴行人初事寿梦呉越春秋寿梦十七年以狐庸为相任以国政説误寿梦薨厯事诸樊余祭余昧余昧二年【襄三十一年】使狐庸聘于晋通吴晋之路赵

  • ●原序·佚名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亡以纵其淫哉?何明自中叶以后,生民之悴憔如此,其无极也。主昏于上,政出凶阉,民穷于下,翦为流寇。鄙夫蠹国竭民,清流矜高炫异,无非启宗社之殷忧,酿黎元之奇祸焉耳。怀宗鉴前事之失,力翦元凶,痛惩夙谬

  • 84.范滂进监狱·林汉达

    汉灵帝刚即位的时候,窦太后临朝,封她父亲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尉。窦武和陈蕃是支持名士一派的。他们把原来受到终身禁锢的李膺、杜密又召回来做官。陈蕃对窦武说:“不消灭宦官,没法使天下太平。我已经是快八十的老人了,还

  • 卷第十六·太安万侣

    日本書紀卷第十六 小泊瀬稚鷦鷯天皇 武烈天皇小泊瀬稚鷦鷯天皇、億計天皇太子也。母曰春日大娘皇后。億計天皇七年、立爲皇太子。長好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達。斷獄得情。又頻造諸惡。不修一善。凡諸酷

  • 第六章 28·辜鸿铭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辜讲有一次,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对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为了人民的利益做了很多好事,这些事情确实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可能非常有益,那么

  • 放洋寰游启事·太虚

    近曾以开全国佛教会议及筹设中国佛学会方案,贡献全国缁素,至成效若何,须待先进耆硕,同辈贤俊,后起英髦为共同之努力。在太虚个人,仅能掬示此对于中国佛教之忠诚耳!兹因须践赴德讲学之宿诺,并经缅甸、锡兰商来岁在仰光,后年在印

  • 卷八十五·佚名

    释道树品第七十一【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而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世尊,譬如人欲于虚空中种树,是为甚难!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七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七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秘密八印品第十四尔时毗卢遮那世尊。观察大众会。告金刚手言。彼秘密主。有秘密八印甚极秘密者。如来前品中。说入住秘密漫荼罗法竟。时诸大会复作此念。如是秘密

  • 卷十·佚名

    第八篇第一章 迦旃延品四一七 迦旃延本生谭[菩萨=帝释]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善侍奉其母者所作之谈话。其人为舍卫城之一良家子,行为正直,父死之后,专心奉侍其母——为母洗面、与扬枝剔齿牙之垢,与水

  • 边境·莫里斯·勒布朗

    谁会想到,边境上一块倒伏的界碑竟会引起两个大国间的一场战争:谁又会想到,不慎失控的一场情爱竟将一个原本幸福和睦的大家庭置于了战争与毁灭之中!然而,它们确确实实发生了。

  • 伊犁略志·佚名

    (清)佚名撰,管兴才译,纪大椿整理。本书原为锡伯文抄本,成书年代未署,从内容看应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后作品。内容主要是记载乾隆中叶以降,驻防伊犁的满营、索伦营、锡伯营、厄鲁特营、绿营的建置,驻防官兵的待遇,伊犁的

  • 阿弥陀经通赞疏·窥基

    佛典注疏。唐窥基撰。三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的注释书。序文分六门总述经文大意:一曰总述源由、二曰别明宗旨、三曰彰经体用、四曰翻译时人、五曰论于顿渐、六曰正释经文。在“正释经文”中,先解题目,次释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