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学院
凡人自十六岁离中学而入此,至二十岁而出学,生人之学于是终焉。凡大学皆专门之学,实验之学。盖自十五岁前,于普通之学皆已通晓,至此时脑髓已通,不待束缚,不事防检,精粗高下,惟志所之,聪敏钝塞,惟人自受。从古贫人,至是时皆不得为学之候,惟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欲成就同类,俾其大成,故令人人有此五年之学。此时之学,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人人各从其志,各认专门之学以就专科之师。其学政治、法律则为君、为长。学教育、哲理则为傅、为师,学贸易、种植则为农、为商,学一技一能则为工为匠,虽贵贱攸殊,高下迥异,而各禀天赋,各极人官,各听自由,各从所好,分业成能,通力合作,其于利物前民以供公众之用则一也。
一、大同之时,无一业不设专门,无一人不有专学,世愈文明,分业愈众,研求愈细,究辨愈精。故大学分科之多,备极万有,又于一科之中擘为诸门,一门之中分为诸目,皆各有专门之师以为教焉而听人自择。其门目之多,与时递增,不须今日为之预定,至千万年后,其门目之多,牛毛茧丝不能比数。五年之中,强敏者既听兼通数学,中才者亦得妙解一门,虽极愚下之资,笃守一业,亦足以下之自养其身,上之足赡公用,此乃大同仁复众生之意也。盖自有生以来,十五年中,同为世界之人,无一人之或富或贫,或贵或贱,同育公家,同学公学,无家可恃,无私可恋,无累可牵,无德可感,无游非学,无群非学,齐驱并进,无卻无前,万千并头,喁喁向上。虽欲不学乎,有引于前,有鞭于后,无由有失学者矣。人固无不德性齐一,学识通明矣。及其入大学也,资格五年。重念二十出学之后,上无公家之养,下无父母之畜,欲不发愤而成学业,将立为饿莩矣,否则入恤贫院而为苦工,名誉全削,终身不齿于人类矣,此又中人以下所不甘者也。况导以善诱之良师,夹以万千之侪辈,耻心既激,循序可升,虽极顽钝之资,无有不成之材矣。今天下子弟之无赖,人才之不成,至于老无一能,终身穷饿,寡廉鲜耻,或为盗贼而就刑戮,此固其人之愚不肖,亦由治教未备之所至也。或其少失父母,无人教化;或因穷不得学,不识之无;或学仅岁月,不能通艺;或父兄椎鲁,乡曲愚鄙,不知所教。假有家富能学,父兄为都士,知所教,教学能至弱冠;然其间濡染家庭市井都邑之恶习,费去家事、疾病、送死、吉凶、祭祀之间日多,有贫贱、死丧、困苦、哀伤之感情,而无公家园舍、园囿之精洁广大,无歌乐、图画、书器雏形之美备欢乐,无万千齐驱并进之策励,无学级、学类、良师、益友之教导观摩,其间相去,何啻天渊。故必行大同之道,而后人人为有用之美才,人人为有德之成人也。
一、大学分科五年之中,虽有事于虚文,而必从事于实验,若学农必从事于田野,学工必从事于作场,学商必入于市肆,学矿必入于矿山,学律则讲于审判之所,学医则讲于医病之室。故虽讲极虚之文字,亦寄之实验场,试于经用而后可信,百科皆然。故学成皆有用之才,无不效之业,惟其所分门目愈细,故试之实验愈周,不似统括大概之学得以虚文高论也。
一、大学院舍,不能统一并置一地。譬如农学设于田野,商学设于市肆,工学设于作厂,矿学设于山颠,渔学设于水滨,政学设于官府,医学设于病院,植物学设于植物院,动物学设于动物院,文学设于藏书楼,乃至冰海学设于近冰海之地,热带学设于热带之地。盖大学专为世界有用之学而设预备之方,考求之用,故其学舍不在内而在外,不统一而分居,乃所以亲切而有用,征实可信也。
一、大学之师,不论男女,择其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为之。大学之教,既以智为主,此人生学终之事,不于此时尽其知识,不可得也。大学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筋骸;大学更重德性,每日皆有歌诗说教,以辅翼其德,涵养其性,而所重尤在智慧也。
一、各大学皆有游园,设备花木、亭池、舟楫,以听学者之游观、安息、舞蹈。
一、大学衣服皆同式,饮食皆同时,人数万千,部署整肃,当若军法。自食室至讲堂、操场,进退出入皆有部伍;有大师为司理人,统之如将帅,分教如偏裨,小分教如队长。大同之世,每一院如一小国,学者即其人民,教习司理即其公、卿、士夫也。
一、二十岁学成,给卒业证书而出学,听其就业。其至是资钝未卒业者,不给卒业证书,亦令出学,公家不能养之,听其就业。
一、大学各师及有司人,于学生成材者,开其学行,荐于各业公所,而各业公所择而聘用之。
一、大学卒业后,其尤高才者,或有精奇之思,博综之学,或著新书有成,或创新学独出者,由大师几人公同保荐,除就业一年外,公家特给学士荣衔,别给俸禄三年以成其绝学。
一、二十出学后,若无人延用,则俯就贱业;若贱业亦不可得,则就恤贫院,以苦工代食,为人不齿。
猜你喜欢 卷一○·邱濬 卷四十六·陈祥道 论语集编卷六·真德秀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孔子 卷四十四·卫湜 陆氏诗疏广要卷下之上·毛晋 卷七·朱熹 卷二上·王应电 卷一百八十五·佚名 卷三十五·佚名 大雲初分无畏健度第二十五·佚名 法句譬喻经奉持品第二十七·佚名 ○三乘渐次第七·玄觉 第六十六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五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刘克庄- 张祜《金山寺》云:“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孤山寺》云:“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孟浩然宅》云:“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送人岭南》云:“珠 
- 今传是楼诗话 十四·王揖唐- 五二一、绵竹杨叔峤京卿锐,以戊戌变政及难,遗柩于己亥年回籍过鄂。梁节庵赋诗吊之,记其一云:“玉屑孤儿消息来,未收悲痛札难开。早知圣主容臣直,每叹同时少此才。破寺凄凉聪马过,故乡迢递杜鹃哀。人生百岁犹为夭,独往空 
- 第十一出 闻乐·洪昇- 【南吕引子·步蟾宫】〔老旦扮嫦娥,引仙女上〕清光独把良宵占,经万古纤尘不染。散瑶空,风露洒银蟾,一派仙音微飐。 药捣长生离劫尘,清妍面目本来真。云中细看天香落,仍倚苍苍桂一轮。吾乃嫦娥是也,本属太阴之主,浪传后 
- 和燕公岳州山城·张说- 赵冬曦为吏恩犹旧,投沙惠此蒙。 江边悠尔处,泗上宛然同。 访道精言合,论经大义通。 鸣琴有真气,况已沐清风。 
-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四)·陈寅恪- ◎第三期自崇祯十四年辛已夏河东君与牧斋结褵于茸城起,至崇祯十六年癸未冬绛云楼落成时止,将近三年,此期间之岁月虽不可谓之甚短,但其间仅有两大事可纪:一为河东君之患病,一为绛云楼之建造。河东君之患病约历二年,则又占此期 
- ◎腊八粥·李定夷- 阴历十二月初八日,为阴历一大节,俗所谓腊八是也。在前清时代,皇室极尊重此节。雍和宫熬腊八粥,且派王公大臣监视,而大官员有拜腊八粥之赐者,又必须以清晨觐见,碰响头谢恩。凡此朝廷跪拜趋跄之节,虽为微故,亦足见一代风尚。据德 
- 通志卷一百二十五·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三十八晋解系【弟结 结弟育】孙旂 孟观 牵秀 缪播【従弟允】皇甫重 张辅 李含 张方 阎鼎 索靖【子綝】贾疋 周浚【子嵩 谟従父弟馥】 成公简 茍晞 华轶刘 
- 卷八·郭居仁- 钦定四库全书 蜀监卷八 宋 郭允蹈 撰 孟知祥董璋连兵拒命 後唐庄宗同光三年以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董璋为东川节度使 郭崇韬之伐蜀也以孟知祥有荐引旧恩将行言於上曰知祥信厚有谋可为西川帅崇韬素与董璋善蜀平崇韬荐 
- 交际 第三十·王符- 语曰:“人惟旧,器惟新〔二〕。昆弟世疏,朋友世亲〔三〕。”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今则不然,多思远而忘近〔四〕,背故而向新〔五〕;或历载而益疏,或中路而相捐,悟先圣之典戒〔六〕,负久要之誓言〔七〕。斯何故哉?退而省之〔八〕,亦 
- 卷七·汪克宽- <經部,春秋類,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卷七元 汪克寛 撰莊公上【公名同桓公之子母文姜夫人哀姜年十四歲即位在位三十二年】【戊莊王子四年】元年【齊襄五年晉緡十二年衛惠七年黔年三年蔡哀二 
- 先贤任子遗书序·任不齐- 余自童稚时,先君即以我祖先贤遗语授余,今五十余年,珍怀箧笥中。经甲申之变,兵燹流离,南北奔驰,即签道屡厄,未尝不携以自淑也。虽篇章寥寥,教业攸关,其崇正儒术,阐发正道,一依先圣为旨,岂若诸子百家之支离无归乎?若曰公孙龙子之辨也 
- 卷二十二·佚名-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十二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佛十力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佛十力常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 
- 卷十二·赞宁-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唐杭州大慈山寰中传释寰中,姓卢氏,河东蒲坂人也。禀灵特异,挺质殊伦,身支佣亭,顶骨圆峻,其声若钟响,其色犹脂凝。学通终古,辞实丰赡。年二十五,随计中甲科,然未塞其怀,复思再捷。无何,遭母之 
- 御选语录卷十·雍正- 御制序频呼小玉缘何事。为要檀郎认得声。圆悟勤禅师。因此言下顿彻。斯语也。绮语耶。禅语耶。涂毒鼓边。岂容侧耳。但于绮语禅语。一伫思拟议。则剑去远矣。亘古亘今。亘上亘下亘东亘西。亘南亘北。皆是微尘。一 
- 晏元献遗文·晏殊- 宋代诗文别集。1卷。晏殊著。晏殊死后谥元献,一生文章繁富,《东都事略》称其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著录其《临川集》30卷,皆不传。此书是清康熙年间胡亦堂所辑,仅得文6篇,诗6首,词51首。然而此 
- 樵香小记·何琇- 二卷。清何琇撰。何琇字君琢,号厉庵,宛平 (今北京市) 人。雍正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全书多为考证之文,共一百二十条,论经义方面内容占大多数,其次是论小学方面内容,另外还涉及字学、韵学等。其中,论六书,颇与旧说异同。如秃字 
- 缁衣集传·黄道周- 四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2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四。《缁衣》为《礼记》篇名。黄道周将《缁衣》分为二十三章,卷一共七章:不烦第一,咸服第二,殊心第三,民表第四,好仁第五,王言第六,禁行第七;卷 
- 五蕴皆空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之义。亦出杂阿含经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