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显扬圣教论 第八卷

显扬圣教论 第八卷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净义品第二之四

如是分别闻归等已。复次颂曰

圣行无上乘  大菩提功德

异论论法释  应知各多种

论曰。圣行多种者。谓四圣行。一到彼岸行。二菩提分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到彼岸行者。谓如前所说。十波罗蜜多是名到彼岸行

菩提分行者。谓如前所说。四念住等一切三十七觉分法及四种寻思四种如实遍智。是名菩提分行

神通行者。谓如前所说。六种神通名神通行。成熟有情行者。谓如前所说。二种无量。一所调伏无量。二调伏方便无量。复有六种成熟。一成熟自体。二所成熟者。三成熟差别。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者。六已成熟者相。如是名为成熟有情行应知

无上乘多种者。谓五种大乘。一种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如其次第。菩萨地中种性品发心品住品余诸品大菩提建立二品所摄应知。大菩提多种者。谓五种大菩提。一自性。二功用。三方便。四转。五灭

自性者。谓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所得转依。此有四种应知。一生起依止。二不生依止。三善观察所知果。四法界净相

生起依止者。谓佛相续出世间道。依此转依方得生起非不生起。若离此转依亦生起者。未转依前应已生起。不生依止者。谓一切烦恼及彼习气。依此转依不复生起若不尔者。未转依前众缘和合。一切烦恼及彼习气。永更不生已应可得

善观察所知果者。谓此转依是善通达所知实际所知真如果。若不尔者。诸佛自体应更了知。应更断灭

法界净相者。谓此转依无众相故。极善清净法界所显。若不尔者。应是无常可思议法。然此转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议无二所显

此不可思议性复有五种应知。一自性。二处所。三住。四一性异性。五成立所作

自性者。此转依性即色离色不可思议。如是即受想行识离受想行识不可思议。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若即若离不可思议。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等。若即若离不可思议。若有若无等不可思议

处所者。此转依性若在欲界若离欲界不可思议。若在色无色界若离色无色界不可思议。人间天上若在若离不可思议。十方世界若在若离不可思议

住者。谓此转依住如是如是状貌安乐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奢摩他住不可思议住。有心住不可思议住。无心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圣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天住梵住不可思议

一性异性者。一切诸佛同处一无漏界中。一性异性不可思议

成立所作者。谓诸佛如来其性平等。智慧势力威德平等。住无漏界依止转依。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成立如是如是利有情事不可思议。此复二因缘故不可思议应知。一以离言说义过言语道故不可思议。二以出世间义世无比故不可思议

功用者。略而言之。十种自在名为功用。何者为十。一寿自在。二心自在。三众具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胜解自在。八神变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方便者。略而言之。四种变化名为方便。一未成熟者令成熟故。现诸菩萨所行行变化。二已成熟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同时显现如来变化。三方便摄受声闻变化。四为彼所调伏有情显现一切独觉变化。佛薄伽梵于此四种变化法中。十方世界无碍作用应知

转者。有二种应知。一暂时转。二究竟转。暂时转者。谓乃至有情未成熟未解脱。诸佛如来化转不息。究竟转者。如无尽不可思议诸佛威德明转。为诸有情作利益事。流转不息故。灭者。有二种应知。一暂时灭。二究竟灭。暂时灭者。于已成熟已解脱有情。诸佛如来暂时示现入般涅槃非是究竟。究竟灭者。谓一切烦恼及彼习气及所依苦。究竟永尽。应知。功德多种者。嗢拖南曰

殊特非殊特  平等心利益

报恩与欣赞  不虚方便行

论曰。殊特者。谓诸菩萨修学无上正等觉乘时。有五种殊特之法应知。何等为五。一于一切有情非有因缘而起亲爱。二唯为利益诸有情故。常处流转忍受大苦。三于多烦恼难调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五具足不思议威德。如是五法非余有情所共有。故名为殊特

非殊特者。谓诸菩萨修学无上正等觉乘时。有五种非殊特法。菩萨摩诃萨由成就此五种法故。则五种殊特法成就显现。何等为五。谓诸菩萨以因利他苦即为己乐。是故菩萨恒遍受行利他因苦。是名第一非殊特法。又诸菩萨虽善了知生死涅槃过失功德。而乐令有情毕竟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恒誓受行处生死法。是名第二非殊特法。又诸菩萨虽善了知默然乐味。而乐令有情毕竟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恒勤方便而为说法。是名第三非殊特法。又诸菩萨虽已积集六波罗蜜多善根。而乐令有情毕竟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以清净意而施与之。又不期彼施果异熟。是名第四非殊特法。又诸菩萨以他利益事即为自利益事。是故菩萨恒现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是名第五非殊特法。菩萨摩诃萨由成就此五种法故。则五种殊特法成就显现应知。平等心者。谓诸菩萨于一切有情所有五种平等心。一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如为得大菩提故起大誓愿。如是亦为利益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起悲愍俱平等之心。三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起如一子爱俱平等之心。四菩萨摩诃萨于从众缘已生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了达一有情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于一切有情所起平等法性智俱平等之心。五菩萨摩诃萨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如是于一切有情亦行利益行。故于一切有情所起欲作利益事俱平等之心。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起于五种平等之心

利益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作一切利益事。有五种相。应知。何等为五。一于违损事说正命法而引摄之。二于不随顺能饶益事说随顺法而引摄之。三无依苦恼贫匮无怙有情为作依怙而引摄之。四宣说趣于善趣之道而引摄之。五宣说三乘趣涅槃道而引摄之

报恩者。谓菩萨摩诃萨于有恩有情所起于五种反报利益。何等为五。一安处有情令学己德。二方便安处令学他德。三无依无怙苦恼贫匮者为作依怙。四劝令供养诸佛如来。五令自书写佛所说法。及受持供养

欣赞者。有五种处。菩萨摩诃萨常应欣赞。何等为五。一值佛出世而得承事。二于如来所常闻六波罗蜜多相应菩萨藏法。三于成熟一切有情行堪任修习。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五证菩提已菩萨声闻大众和合

不虚方便行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有五种不虚利益方便胜行。何等为五。一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以利益安乐意为先。二菩萨摩诃萨成就不颠倒觉。于利益安乐事如实了知。三以随宜方便说种种法。令诸有情随所堪任悉得调伏。此唯如来究竟堪能。四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时心无厌倦。五菩萨摩诃萨平等大悲于下中上诸有情所心无偏党。复次嗢拖南曰

不颠倒方便  退堕与胜进

相似实功德  善调伏有情

论曰。不颠倒方便者。谓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方便。摄一切正方便。应知。何等为五。一随护方便。二无过方便。三择力方便。四净胜意乐方便。五入决定方便。随护方便者。谓菩萨摩诃萨善护聪睿。以俱生智速摄受法。又善护忆念。由忆念故所摄受法持不忘失。又善护智慧。由智慧故于所摄受法善观察义正慧通达。由远离随顺聪睿忆念智慧退分因故。及由亲近修习随顺住分胜分因故。又善护自心。由善防护诸根门故。又善护他心。由正方便护他心故。无过方便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诸善法无倒勇猛。无量无间回向菩提。择力方便者。谓即此一切住胜解行地中应知。净胜意乐方便者。谓住净胜意乐地及行正行地应知。入决定方便者。谓住决定地决定行地到究竟地应知。如是五种方便。总摄菩萨一切正方便应知。退堕者。谓诸菩萨五退分法应知。一不敬正法及说法者。二放逸懈怠。三习近烦恼。四习近恶行。五与余菩萨校量胜劣起增上慢。及于法颠倒起增上慢

胜进者。谓诸菩萨五胜分法。即如其次第。翻前五种黑品应知

相似功德者。谓诸菩萨五种相似功德。实是过失。应知。一于暴恶犯戒诸有情所。以是因缘作不饶益。二诈现具足威仪。三于随顺世间矫饰文词及外道书论相应诸法。得预智者聪睿者数。四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宣说建立相似正法。广令流布

实功德者。谓诸菩萨五种真实功德。应知。一于暴恶犯戒诸有情所。以是因缘起增上悲心。二自性具足威仪。三于如来所说清净真实。若教若证得预智者聪睿者数。四修习无罪施等善行。五开示正法遮彼相似

善调伏有情者。谓诸菩萨略于十处无倒调伏所化有情。一于离恶行处。二于离爱欲处。三于无违犯犯已出处。四于守护一切诸根门处。五于正知住处。六于离愦闹处。七于远离一切恶寻思处。八于离障处。九于离烦恼缠处。十于离烦恼品粗重处。复次嗢拖南曰

诸菩萨受记  堕于决定数

定作常应作  最胜法应知

论曰。诸菩萨受记者。谓诸菩萨于六种位蒙诸如来授无上正等菩提记。一于种性位未发菩提心。二已发菩提心。三现前住。四不现前住五有时限。谓齐尔所时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六无时限。谓不说决定时限

堕于决定数者。谓诸菩萨有三种堕决定位。一种性堕决定。二发心堕决定。三不虚行堕决定

种性堕决定者。谓诸菩萨住种性位。便堕菩萨决定之数。何以故。由诸菩萨成就种性。若遇胜缘必定堪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发心堕决定者。谓诸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起决定心。乃至证于无上正等觉。不复退转

不虚行堕决定者。谓诸菩萨已得自在。如其所欲随所造修。诸菩萨行无有空过。依此最后堕决定位故。如来为诸菩萨授堕决定记。定作者。谓诸菩萨于五种处。决定应作。若不作者。必不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菩提。云何为五。一发菩提心。二于诸有情起于怜愍。三勇猛精勤。四于五明处方便修习。五心无厌倦。常应作者。谓诸菩萨于五种处常应修作。一常应修作不放逸行。二无依无怙苦恼有情为作依怙。三常应修作供养佛行。四常应遍知误失不误失。五于一切所作若行若住诸作意中。常应修作。大菩提心以为导首

最胜法者。谓诸菩萨于十种同意最胜法。应受持应建立。以为最上。云何为十。一菩萨种性。于诸种性最为殊胜。二初发菩提心。于诸正愿最为殊胜。三正勤般若。于一切度最为殊胜。四爱语。于诸摄法最为殊胜。五如来。于诸有情最为殊胜。六悲。于诸无量最为殊胜。七第四静虑。于诸静虑最为殊胜。八空三摩地。于三三摩地最为殊胜。九灭尽定。于九次第定最为殊胜。十清净方便善巧。于诸方便善巧最为殊胜。复次嗢拖南曰

诸施设建立  一切法寻思

及如实遍智  并及诸无量

宣说果利益  大乘性与摄

菩萨十应知  建立诸名号

论曰。诸施设建立者。谓诸菩萨四种施设建立。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建立。非余一切若天若人若沙门若婆罗门所能施设建立。除窃佛法安置己论。何等为四。一法施设建立。二谛施设建立。三道理施设建立。四乘施设建立

法施设建立者。谓素怛缆等十二分教次第撰集次第安置次第制造。是名法施设建立。谛施设建立者。谓或立一谛以不虚妄义。唯是一更无第二。或立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或立三谛。一相谛。二诠谛。三用谛。或立四谛。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或立五谛。一因谛。二果谛。三能知谛。四所知谛。五不二谛。或立六谛。一真谛。二妄谛。三应知谛。四应断谛。五应证谛。六应修谛。或立七谛。一爱味谛。二过患谛。三出离谛。四法性谛。五胜解谛。六圣谛。七非圣谛。或立八谛。一行苦谛。二坏苦谛。三苦苦谛。四流转谛。五流息谛。六杂染谛。七清净谛。八正方便谛。或立九谛。一无常谛。二苦谛。三空谛。四无我谛。五有爱谛。六无有爱谛。七彼断方便谛。八有余依涅槃谛。九无余依涅槃谛。或立十谛。一逼切苦谛二所受用不具足苦谛。三界性乖违苦谛四爱坏苦谛。五粗重苦谛。六业谛。七烦恼谛。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九正见谛。十正见果谛。如是名为菩萨谛施设建立。若广分别无量应知

道理施设建立者。有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是名道理施设建立应知。乘施设建立者。谓声闻独觉无上大乘。各有七种施设建立应知

声闻乘七种施设建立者。一于四圣谛诸无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慧所作业。六助慧资粮。七慧所证果。如声闻乘如是七种施设建立。独觉乘亦尔

无上大乘七种施设建立者。一缘离言说一切法真如无分别平等出离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慧所作业。六助慧资粮。七慧所证果。是名三乘七种施设建立应知。如是三世诸佛菩萨。皆由此四正施设正建立无增无减

一切法寻思者。谓诸菩萨于一切法为欲证得如实遍智。起四寻思。如前已说

如实遍智者。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起四种如实遍智。如前已说

诸无量者。谓诸菩萨依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者为五。一有情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所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

有情界无量者。谓六十四种有情众。一那洛迦。二傍生。三鬼趣。四天。五人。六刹帝利。七婆罗门。八吠舍。九戍达罗。十女。十一男。十二非男非女。十三下品。十四中品。十五上品。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律仪。二十不律仪。二十一非律仪非不律仪。二十二已离欲。二十三未离欲。二十四邪定聚。二十五正定聚。二十六不定聚。二十七苾刍。二十八苾刍尼。二十九式叉摩那。三十勤策男。三十一勤策女。三十二邬波索迦。三十三邬波斯迦。三十四习三摩地者。三十五温诵经者。三十六供侍病者。三十七长宿。三十八中年。三十九少年。四十阿遮利耶。四十一邬波柁耶。四十二共住。四十三近住。四十四宾客。四十五监僧事者。四十六乐利养者。四十七乐恭敬者。四十八乐远离者。四十九多闻者。五十有智者。五十一大福者。五十二法随法行者。五十三持素恒缆者。五十四持毗柰耶者。五十五持摩怛理迦者。五十六异生者。五十七见谛者。五十八学者。五十九无学者。六十声闻。六十一独觉。六十二菩提萨埵。六十三转轮圣王。六十四如来若依身相续差别则无量无边。世界无量者。谓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名差别。如此世界名曰索诃。此界梵王名索诃主。如是等无量差别应知

法界无量者。谓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如是等差别门无量应知

所调伏界无量者。或立一种所调伏。谓一切有情中可调伏者是一类故。或立二种。一具缚。二不具缚。或立三种。一钝根。二中根。三利根。或立四种。一刹帝利。二婆罗门。三吠舍。四戍达罗。或立五种。一贪行。二嗔行。三痴行。四慢行。五觉行。或立六种。一在家。二出家。三成熟。四未成熟。五解脱。六未解脱。或立七种。一信敬。二轻毁。三中庸。四广说。五略开智。六常所调伏。七随缘。所引。谓遇如是如是缘即如是如是转变。或立八种。谓八部众。从刹帝利众乃至梵众。或立九种。一如来所化。二声闻所化。三独觉所化。四菩萨所化。五难调伏。六易调伏。七软语调伏。八诃摈调伏。九或远或近调伏。或立十种。一那落迦。二傍生。三鬼趣。四欲界天。五人。六中有。七色有。八无色有。九有想无想。十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略说五十五种。若依相续差别则有无量应知。问有情界无量。所调伏界无量。有何差别。答有情界者。谓无差别。一切有情若有种性若无种性。所调伏界者。谓唯有种性诸位差别。调伏方便界无量者。已如前说。应知。此亦差别分别有无量种。问何故唯略说此五无量。答诸菩萨摩诃萨专为修习利众生行。是故初立有情界无量。是诸有情依于处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立世界无量。是诸有情于多世界由种种法得有染净差别。是故第三立法界无量。观有情中堪能究竟解脱苦者。建立第四所调伏界无量。若诸方便善巧能令有情证于解脱。建立第五调伏方便界无量。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依是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宣说果利益者。谓诸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宣说正法。有五种广大果利益。应知。云何为五。一或有有情闻说正法时。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生。二或有有情即说是正法时得诸漏尽。三或有有情因说此法发于无上正等觉心。四或有有情闻说此法即得菩萨最胜法忍。五或有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已。受持修行展转宣说。令正法眼久住不灭。是名五种宣说广大果利益。应知

大乘性者。谓菩萨乘与七大性相应故。说名大乘。云何为七。一法大性。谓十二分教中菩萨藏所摄方广之教。二发心大性。谓已发无上正等觉心。三胜解大性。谓于前所说法大性境起胜信解。四胜意乐大性。谓已超过胜解行地入净胜意乐地。五资粮大性。谓已成就福智二种大资粮故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六时大性。谓三大劫阿僧企耶时。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七成满大性。谓即无上正等菩提。此所成满菩提自体。比余成满自体尚无与等。何况超胜此中法大性乃至时大性。此之六种是成满大性之因。成满大性一种。是前六之果。应知

摄者。谓八种法。能具足摄一切大乘。一菩萨藏教。二于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三于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甚深威德教。四于上所说如理听闻。五先如理思趣胜意乐。六得胜意乐入初修行。七由入修行为先故修果成就。八由修果成就故究竟出离。菩萨摩诃萨由如是修学。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菩萨。十应知者。谓如是修学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诸菩萨略有十种。应知。一安住种性。二趣入。三不净胜意乐。四净胜意乐。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得决定。八已得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此中安住种性菩萨。若方便修学发菩提心。即名趣入。既趣入已。乃至未入净胜意乐地。即名不净胜意乐。若得入者。名净胜意乐。即净胜意乐菩萨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若得入者。名已成熟。即未成熟中乃至未入决定行地。名不决定。若得入者。名得决定。已成熟中复有二种。一一生所系。谓此生后无间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住最后有。谓即在此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如是从住种性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如前所说。十种菩萨尽摄一切菩萨。如前所说。菩萨学处尽摄菩萨所有学处

建立诸名号者。谓诸菩萨无有差别随德众名。所谓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成就觉慧。最上明照。最胜之子。最胜所依。最胜所使。最胜萌芽。亦名猛健。亦名上轨范师亦名商主。亦名具大名称。亦名成就慈悲。亦名大福。亦名富自在。亦名大法师。如是等十方无边世界中。依无量内德差别。施设无数名号。应知。是中若诸菩萨自称我是菩萨。而不正勤修诸菩萨所有学处。当知此是相似菩萨非实菩萨。若诸菩萨自称菩萨。亦复勤修菩萨学处。当知此即真实菩萨

猜你喜欢
  卷第三·佚名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序·道宣
  卷第四十·佚名
  卷中·佚名
  大云轮请雨经卷下·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卷·宝亮
  鼻奈耶卷第十·佚名
  卷三百四十六·佚名
  三身梵赞·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序·明佺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十三·费隐通容
  杂阿含经卷第五·佚名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佚名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三·宗喀巴
  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刘大辨·唐圭璋

      失调名   凌云多少功业。

  • 国秀集巻下·芮挺章

    (唐)芮挺章 编○范朝【二首】宁王山池水势临阶转峰形对路开槎从天上得石是海邉来瑞草分丛种祥花间色栽旧传词赋客唯见有邹枚题古瓮寺【原题题石瓮寺】胜境宜长望迟春好散愁闗连四塞起河带八川流复磴承香阁重岩暎彩楼为

  • 卷八·韦庄

    钦定四库全书 浣花集卷八      唐 韦庄 撰 今体诗凡九首 南省伴直【甲寅年自江南到京後作】 文昌二十四仙曹尽倚红檐种露桃一洞烟霞人迹少六行槐柳鸟声高星分夜彩寒侵帐兰惹春香緑暎袍何事爱留诗客宿满庭风

  • 补遗卷三·沈德符

      ○兵部【武庙】唐高宗上元初,封太公为武成王,开元间,始置亚圣十哲以从祀,寻加七十二弟子。宋太祖初即位,即诏修庙,与国学相对,未几幸庙,以白起杀降命去之。至徽宗宣和间,又升张良配享殿,上以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

  • 九七七 吏部为知照四库馆人员遵旨分别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佚名

    九七七 吏部为知照四库馆人员遵旨分别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乾隆四十八年四月十五日吏部为遵旨查议事。考功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题前事等因。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二十五日题,本月二十七日奉旨:吴裕德、吴锡麒、李镕、庄

  • 十国春秋卷十六·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南唐二元宗本纪元宗名璟字伯玉烈祖长子母元敬皇后初名景通【陈彭年江南别録云初名景非是五代史宋史称景者葢从显德时改名耳】风度高秀工属文年始十岁官驾部郎中累进诸卫将军拜司徒平章事知中外诸军事都统

  • 四 海上的救星·胡适

    这三个大胆的青年,一路上“仍是花钱游玩,并不着急”。有一天,在君在船上听人说,蔼丁堡距离伦敦还很远,每人火车费要多少钱。他们估计手里的钱已不够买车票去会见吴稚晖先生了。他们这时候才着急起来了。他们船上

  • 刺复第十·桓宽

    大夫曰为色矜而心不怿,曰:“但居者不知负载之劳,从旁议者与当局者异忧。方今为天下腹居郡,诸侯并臻,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是以夙夜思念国家之用,寝而忘寐,饥而忘食,计数不离于前,万事简阅于心。丞史器小,不足与谋

  • 卷二十八·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二十八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周礼春官典命典命节疏经云掌诸侯之五仪【上疑脱此字】此乃臣之仪也【臣上疑脱诸字】上公节音义介音界【界仍作介误】疏古者百里之国九里之城【下脱七十里之国五

  • 卷八·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八     明 胡广等 撰豳一之十五豳国名在禹贡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虞夏之际弃为后稷而封于邰及夏之衰弃稷不务弃子不窋【迍入声】失其官守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孔氏曰韦昭以为不窋当太康之

  • 大车·佚名

    ——用生命作爱的抵押【原文】大车槛槛①,毳衣如炎②。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窀窀③,毳衣如满④。岂不尔思,畏子不奔。瓠则异室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敫日⑥。【注释】①槛槛(kan):车辆行驶的声音。②

  • 卷五百三十一·佚名

    △第三分妙相品第二十八之四尔时善现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岂亦能得一切相智。佛告善现,如是如是,诸菩萨摩诃萨亦有能得一切相智。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菩萨摩诃萨亦有能得一切相智。与诸如来有何差别。佛告善现,亦有差别。

  • 卷九·佚名

    △从园还城品下尔时迦毗罗城。有诸释种五百大臣。皆悉是於菩萨眷属。还复造立五百精舍。拟菩萨坐。当於菩萨初入城时。各各立在自家门前。以欢喜心。合掌恭敬。而作是言:愿天中天。入我精舍。愿大船师。入我精舍。愿身

  • 新物理学与唯识学·太虚

    一近年最进步的科学与哲学之逼近于佛学,实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前岁尝略论大数学家怀特海近年在英国所讲哲学之逼似华严法界十玄六相义,与英国倍克莱新哲学之切近离言说分别而趣实证禅宗义,已不胜其惊喜。乃顷阅东方杂

  •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八·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我念过去佛出世 号曰勇猛精进尊 劫名花积妙可观 最上世界名善见 八万四千莲花出 有佛出现彼劫中 世界犹如兜率天 所须饮食皆如意 彼无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九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九卷广出与六师论我无我义 广释娑罗双树缘起 广释二月十五日缘起 广释一切法性无住住义 广释涅槃无相义 广释定慧舍相奢摩他等相师子吼品之第六尔时六师周遍六城(至)唯说如来常乐我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四·澄观

    菩萨问明品第十释此一品亦有四门。初来意中有通有别。通谓上来三品。已答十句生解所依。此下正答主解因果。故次来也。生解因中先答十住。住揽信成。将答所成。先辨能成。又正答十信故下三品来也。后别者。三品明信有

  • 卷第十·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十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拈古下 举。洞山供养云岩真。僧问洞山。云岩祇者是。意旨如何。山云。我当时几错会先师意。僧云。未审。云岩还知有也无。山云。若不知有。争解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