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隆兴府沙门 祖琇 撰

龙门远禅师

禅师讳清远。生李氏。蜀之临邛人。出家。十四具戒。尝依毗尼师究其说。因读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莫能对。乃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旧习。南游江淮间。遍历丛席。闻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往造其室。演一见深奇之。谓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师栖迟七年。未尝妄发一语。一日因拨火。忽有省。即说偈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由是洞彻超诣。机辩峻捷。莫敢当锋。衲子争归之。师益静默自晦。不自为得。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属天下新崇宁寺。方择人以处。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未几引去。会龙门虚席。遂补焉。示众曰。学道之士。有二种病。一骑驴觅驴。二骑却驴了不肯下。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可杀是大病。龙门向道不要觅。灵利人。当下识得。除却觅底病。狂心遂息。既识得驴了。骑却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龙门向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大地是个驴。且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事。名为道人。所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从此顿息驰求。识得祖病佛病。无不透得。后来遍到诸方。莫有出其右者。盖缘他识病。又曰。释迦老子在什么处。自云。作么。复云。达磨大师在什么处。自云。只在且作么生。说个只在底道理。也不妨难明。若於斯明得。始知正法常住。禅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你若身坏命终时。若病说不得时。又作么生。须是证入始得。不见。僧问德山。从上诸圣。向甚么处去。山云。作么作么。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便落他声响流布。纵饶不落声响言句。便落他无言无说处。此事实无。你意解卜度。若存一丝毫。便成趣向於己疎也。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合他决定合不着。若总不思量。亦不可。须是亲证始得。明见无疑。又曰。有般宗师向人道。莫作计较道理。开口便没交涉。与他不相应。也去空劫已前认取。都无言说。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先将自心做个窠臼。然后将心去取证。唤作钉桩了。绕桩走便恁么。流传将去。便恁么承当去。敲床竖拂用将去。唤作将心用心。一似坐个气球相似。有甚安乐处。又似虾蟆努气相似。你恁么见解。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师居龙门十有二年。道风大振。四方学者皆曰。吾必师龙门。由是云集座下。居无所容。师应机酬酢。未尝有勌色。示曲折数篇。学者聚而编之。名曰心要。其略曰。不应於无际中立分限。若立分限。是无际空乃自随。所以解空者无空想。若人以言语名状心。终不得心。不以言语名状心。亦不得心。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不得也。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种种会当。皆不与自心契。上祖曰。默契而已为若此。又曰。道若为达。但无妄念耳。若人知是妄念。作意止之者。见有妄念故也。见有妄念作意观照。令是正理亦见。有妄念也。知妄元是道。乃无妄焉。故达道乃无所得也。又曰。证者绝能所也。非别有玄理。在寻常日用处。如见色时是证时。闻声时是证时。饮水食粥时是证时。一一绝能所。此非久习不假熏炼。盖见成之事。世人不识。名曰流浪。故云唯证乃知难可测。又曰。学道者明知有是事。何故不得旨而长疑。盖信未极。疑未深也。唯深与极。若信与疑。真是事也。不解如此返照。遂迷乱。不知由绪。困踬中途。能自返省。更无第二人也。既曰此事。又岂更知耶。知是妄虑。此事则不失也。又曰。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盖体自常露。说示者方便道用耳。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或因说而证。或因示而入。或自觉触以知归。终无异事。别得至心源而止也。又曰。人言悟了方修此。属对治门。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若论当人。即不须若是也。又曰。人不识问。遂依来问而答。不知乃自问耳。欲答谁邪。人不识答。遂依言起见。不知乃自答耳。何有旨趣邪。故曰。总是你好看好看。又曰。从上来有二种方便。有真实方便。所谓说无有间。有善巧方便。所谓妙应群机。若从真实方便。得入不假思量。性自神解。求无有退。妙用河沙也。若从善巧方便得入。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始得。未可将为究竟。此二种方便。皆一法也。不可须臾有失。学者思之。又曰。悟心见性。当如雪峰玄沙。履实践真。当如南泉赵州。今时学者。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不知与古人同参也。十二时中。学道无顷刻弃舍。此人纵未得入。念念已是修行也。寻常说修行。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更不必如是。何故禅定之门。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一切处自无过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从前并得满足。名一行三昧。今时人全无定力。复不开智眼。所以机缘语句。只成诤论。生灭心行。夫禅学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难也。政和末。道行闻于朝。有旨移和州褒禅山。岁余以疾辞。时圜悟禅师住蒋山。与师友爱素善。因往依之。尝着三自省察。丛林共高仰之。复以近世问话者。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后生相承。多用祝赞语。或奉在座官员。或庄严修设檀信。俱无衲子气味。师深恶之。诫曰。夫问话者。激扬玄极。不在多进语。三两转足矣。贵得生人信。不致流荡取笑俗子。又曰。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且将安之。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饭食讫。整衣趺坐。合掌怡然而逝。春秋五十四。坐四十夏。门人奉灵骨舍利。葬龙门之灵光塔。师风仪秀异。操守严正。性淡泊寡言。笑动有规则。学者瞻形仪而服膺。其为教。踈通广大。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至入室提纲。则绝蹊径。离文字。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其徒非大有契证。不妄许可。平居以道自任。不从事於务。尝曰。长老端居丈室。传道而已。与士大夫游。不为利屈。道合则忻然造之。不尔虽过门。或不得见。君子以是高之。枢密邓公洵武。奏锡命服佛眼之号。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叹曰。诸佛心宗。众生性海。远公涵泳深矣。与灵源禅师少友善。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有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行于世。

赞曰。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为临济十世孙。圜悟固已名盖天下。佛眼则精深醇粹。克荷正传。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而渐习使然。呜呼是何言之陋哉。盖尝三复龙门之录。观其指示心法。辩如百丈黄蘗。作为偈句。词如汾阳雪窦。悟门超极。不愧雪峰玄妙。履践明验。端如南泉赵州。真一代之大宗师也。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譬如韩柳文章。世之悦韩者固多。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则不能窥其缊奥。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由是而观。二公之后。抑可见矣。

禾山方禅师

禅师名惠方。道号超宗。临江龚氏子。出家禅居寺。年十九试经得度。具戒。遍参知识。晚入黄龙。见死心禅师。机缘有契。遂留执待。阅十有四年。于时死心高视诸方。以壁立险绝为方便。学者莫可近傍。鲜有投其机者。独於广众中。称师堪任正续。以最后大事畀托之。师膺记莂。隐迹丛林。而声价益高。宣和中。出世螺川之隆庆。迁禾山。宗风大震。僧问。如何是一印印空。答曰。想你摸索不着。问。如何是一印印水。师曰。湛湛地。问。如何是一印印泥。师云。前后相应。问。如何是死中活。答曰。照中有用。问。如何是活中死。答曰。用中有照。问。如何是死中恒死。答曰。照用临时。问如何是活中恒活。师曰。平出。死心和尚忌日。僧问。死心每举只履西归意旨如何。师云。还见么。进曰。即此见闻非见闻。未审作么生见。师曰。若非见闻。犹滞迹在。问。报德殷懃。未审死心还赴也无。师云。言中有响。僧云。若然者。顶门拶出金刚眼。照破凌霄千万峰。师云。你且道只履西归作么生。进云。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师云。只得一橛。乃曰。死心先师。每好举只履西归话。问衲子。且巴陵和尚。於得法师忌日。以三转语为报。禾山今日因行不妨掉臂。只以明只履西归话。用报先师之德。况此话古今难明。诸方或谓之隐显。或谓不可两个。或谓唯此一事实。若也如是。殊未识祖师意旨。诸人要见么。浊中清清中浊。勿谓麒麟生只角。西行东。向路不差。大用头头如啐啄。莫莫玄要。灵机休卜度。枢密徐公师川尝致三问。师各以偈答之。问曰。洞山云。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十二时中动转施为。莫非是拟底心。到此作么生别辨。答曰。拟将心意学玄宗。妙用纵横触处涌。捩转个中关棙子。休论南北与西东。问。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怖畏。或断疑者。答曰。或有怖畏或断疑。双明一句绝针锥。於斯切莫生忻厌。觌面还须眼似眉间。维摩经云。众生病故我病。即今他人病时。为什么自己却不病。答曰。众生病故维摩病。妙见全提越我人。既了病源无个事。何如出现宰官身。龙图蒋公宣卿。亦从之问道。师居禾山十年。迁豫章云岩。建炎三年三月己酉示寂。寿五十有七。臈三十八。火余齿舌不烬。舍利五色。塔于寺之南天台。师貌清悴。而悟门超彻。践履高妙。圜悟禅师称其纵谈。雷震波骇。辨才出没。电闪星飞。而性理渊源。极为奥妙。真全才也。世以为礭论云。

文殊道禅师

禅师讳心道。眉州丹棱徐氏子。出家。三十得度。游成都从师。受唯识论。研覃者十年。自以为至。一日同门者诘之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今目前森然。心识安布。师茫然不知所对。尽弃所学去。而之襄阳。依谷隐显禅师参扣者又十年。亦自以为至。周流江淮间。抵舒州太平。夜听佛鉴懃禅师小参举赵州庭栢话。至觉铁觜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大疑之。又尽弃其所学。专以禅寂为事。一夕料理前语。豁如梦觉。亟趋丈室。懃望而可之。即分半座。命以法施来者。政和二年。襄阳守游定夫以礼致师。开法天宁万寿。迁大别山。宣和初。徙鼎州文殊。会有诏。更释氏名。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时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什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花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循时仪。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乐。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碁布轩前。妙着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且道不进不退又作么生。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越明年。有旨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着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思想。大抵兴衰各有时。我佛预谶。法当有难。较量年代。适在此时。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教乘。铙钹停音。钵盂添足。赖我皇帝陛下圣德钦明。不忘佛嘱。迩乃特颁明诏。赐僧尼重新削发。实谓寒灰再焰。枯木重荣。不离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鸣法鼓。再整頺纲。迷仙酎化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问讯。只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且道旧时人与今时人。是一是二。良久云。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师於偈颂。尤为精粹。衲子雅传之。其赵州勘婆因缘颂曰。三月春光上国游。祥云瑞气琐龙楼。亲从宣德门前过。更问行人觅汴州。疎山咸通已前法身因缘颂曰。咸通已后咸通前。法身向上法身边。一对枯桩门外立。千古万古摩青天。法身该一切。莫向净瓶边。若不同床睡。焉知被底穿。建炎三年春。颂临济入灭嘱三圣正法眼因缘。示其徒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是说。今古时人皆忘传。不信但看后三月。时逆贼锺相作难。其徒欲奉师南奔者。师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也。何死之避。以是春三月三日。遇害。寿七十有二。臈四十二。塔于文殊之五髺峰。师之接物机用。得大自在。虽老且病。退处东堂。有问道者。卧而与之言。曾无勌色。三坐道场皆小剎。老屋数楹。仅芘风雨。土炉纸帐。四壁萧然。处之裕如也。其徒不过数十辈。然皆一时祖室楝干者。以故师之名称焯焯。为佛鉴克家子云。

法轮端禅师

禅师讳应端。南昌余氏子。依化度寺善月落发为大僧。初游庐山圆通。以般若夙熏。谈禅衮衮。老衲多敬异之。颇自以为至。及会宗叔僧智屿者折困之。俾令实参。繇是走归宗。依真净禅师。未几真净迁泐潭。而罗汉小南禅师道价鼎盛。往从之。俄而南公化去。师方锐意於道。遽失所从。闻老演大本灵源之道。欲见之。而未能决。即炷臂香。祷于像前。志三老之名而探之。得灵源。时灵源首众僧于云居。於是造焉。倾心奉事。虽咨参决择无间。而义象缠心。未能脱洒。灵源尝痛札之。师必引援马祖百丈机缘及华严宗旨为表佐。灵源笑曰。马祖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师愤欲他往。因造室请辞。比至门。方揭帘。忽大悟。遍体汗下。灵源见而喜曰。是子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被汝带累也。自是投机契会。击节赏音。若合符契。迨死心禅师出世云岩。灵源遣二三子。往佐之。死心迅机逸辩。雷轰电扫。学者莫敢婴其锋。师为侍者。每当机不少让。至差别因缘洞下语句。靡不迎刃而解。死心抚爱之。异乎等辈。及灵源出世太平迁黄龙。师皆枉焉。去游京浙。历讲肆。学首楞严法界观圆觉肇论。尤邃於金刚般若。崇宁中。省亲南昌。厥父素诵此经。而未喻其旨。因以精义。直注经文之下。俾读之易晓。学者争传之。目为金刚直解。死心知之骂曰。我欲此子荷大法。今乃在三家村里。说义学邪。师闻而笑曰。以法报亲。庸何伤乎。显谟朱世英守临川。创昭默堂将迎致灵源。灵源辞以疾。举师代行。朱亦雅闻师名。虚明水以迟其来。师廉知谢曰。若以道相期则可。今尔乃世谛求我矣。请从此辞。世英钦叹不已。大观中。洪师。范伯履请任双岭。师宵遁他境。久之归云岩。首众分座。以法施学者。政和末。大师张司成请出世百丈嗣法灵源。僧问。如何是宾中宾。师云。芒鞋竹杖走红尘。问。如何是宾中主。师云。十字街头逢上祖。问。如何是主中宾。师云。御马金鞭混四民。问。如何是主中主。师云。金门谁敢抬眸觑。问。宾主既蒙师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师云。昨夜霜风刮地寒。老猿岭上啼残月。僧请益大随劫火洞然因缘。师以颂答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闲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阅六年退居西庵。宣和中。枢密郭公三益帅豫章。与徐公师川合谋。欲师促席论道。以观音致请。师力辞。至三返。不得已。赴之。州人以二公之意。盛饰香舆铙鼓。江津候迎。师闻之。即由间道。入据丈室。而人舆知者。衲子翔集。至数千指。二公每过从。必以微言。相滞弥日。稍迁上蓝。建炎初。郭镇长沙。再迁南岳之法轮。三年六月十一日。檀越至。升座。食罢。会大众茶。客退。徐入方丈。令侍者徧告有众。吾且游矣。侍者承命。众未及至。师耸身趺坐。湛然而化。幻住六十有一。僧臈四十二。师性和易。以慈摄物。不事边幅。得乐说无碍辩才。每患学者不善致问。必自激以启疑。至会心处。亹亹多忘寝食。不畜余赀。寺任一畀执事者。每得人则岁粗给。否则米盐屡空。人或以是少之。师曰。我之所任。佛祖任也。彼屑屑然锱铢是计。顾与流俗何异哉。后二年。门弟子奉灵骨舍利。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赞曰。昔张司成师豫章。命秀峰出世泐潭。草堂开法黄龙。端公出世百丈。是三人盖一时众中巉巉露头角者也。及司成归见庙堂诸公。首言出补获三大士出世。或问。三大士谓谁。张以其名答之。厥后诸公求外补。必以南州为请。盖欲面见所谓三大士者。故徐郭二枢相。於百丈也睠睠如此。鸣呼贤者不出世。抑可谓无贤哉。盖知贤而后为贤。吾道滨兹叔世。释子不励行。外护不恤贤。世与道交相丧矣。悲夫。

黄龙逢禅师

禅师名德逢。豫章靖安胡氏子。生而庵眉颕异。不为童戏。不肯混俗。去依上篮晋禅师。十七得度。受满分戒。晋名重当世。学兼内外。师奉巾匜。颇领其要。辞之泐潭。见乾禅师。参扣久之。游吴中历讲肆。博贯诸部。宿师争下之。尝窃叹曰。出家当究竟死生大事。奚空言之滞哉。时灵源禅师出世龙舒。名压丛林。趋往依之。师恃慧辩。与之争锋。不少下。灵源曰。禅止於口吻邪。师默而负堕。痛自韬晦。久之发明己见。於是不动神色。而鲲化鹏博。盖天匝地。灵源深可之。英声藉藉。着丛林间。及灵源迁席黄龙。师侍行。因与死心禅师激昂游戏。死心称之。以为类己。其后楷禅师弘法东都天宁。适师至。命居第一座。分席接衲。未几楷得罪投临淄。临淄守虚天宁以致师。楷亦以偈招之。略曰。勿谓皇都留便住。也应飞锡向东来。将命者至。师宵遁南归。庵新吴山中。政和初。出世云岩。唱灵源之道。宗风盛行。六年有旨。移余杭中天竺。以疾固辞。宣和初。江西帅徐任道请居天宁。阅三年。尚书胡少汲迁任黄龙。时黄龙自老南晦堂灵源死心三世授道。天下目为法窟。师以曾孙继席。丛林至今称之。以为能世其家者。僧问。人天普集。龙象交参。学人上来请师说法。师曰。枯木无横枝。鸟来难措足。进云。一音才剖人皆委。五湖衲子尽沾恩。师云。一句截流。万机寝削。进云。锦上添花即不问。毛吞巨海事如何。师云。阇黎在里许。进云。信手拈来总是禅。铁牛路破赵州关。师云。且缓缓。进云。古德道。二破不成一。一法镇长存。如何二破不成一。师云。逢上座到这里却不知。进云。如何一法镇长存。师云。三世诸佛舌上生草。进云。承闻和尚亲见灵源。是否。师云。谁向你道。进云。且道灵源鼻孔重多少。师云。也知你摸索不着。进云。六六三十六。碧眼胡僧数不足。便礼拜。师云。何不早恁么。法轮实禅师圆寂。师上堂曰。缅想当年皖水滨。师门同叩几经春。分灯各副全提令。荷众俱为第一人。宝月俄惊收慧焰。昙花何处现迷津。遥知白塔藏云际。千古遗踪孰与邻。大众。起灭全身。去来何有。切忌情中作解。须知净地无尘。诸人还识法轮禅师么。竖起拂子云。八字眉分新月样。霜髯白发徤精神。实盖南昌人。於灵源之道。最先悟入。生平苦节力道。丛林以头陀名之。六年有诏。移东都报恩。皇叔祖(仲荣)奏赐命服通照师名。晴康建元。乞身南归。枢密郭公三益帅长沙。请居开福。久之得风痹病。益厌纷华。迁小庐山。时兵戈寖扰。师瑟缩以病卧。建炎四年十月己卯。力疾说偈辞众。嘱以火余。藏本山之海仓塔。言讫而逝。春秋五十有八。臈四十有一。师严重有威。以弘法为己任。所至丛林勃兴。临事刚决。不少假。虽常所疑密者。亦敬惮之。深达教乘。而提纲训徒。未尝及经论一字。特以孤峻门庭。期学者悟彻而后已。初在黄龙。入死心室。灵源以诸子优劣为问。死心曰。前逢后才。才即佛心。晚乃震耀。师则早负英望。灵源实倚之。兴黄龙宗旨。不幸疾病而早世云。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猜你喜欢
  因明概论·太虚
  第十卷·佚名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杜行顗译)·佚名
  四分律卷第三(初分之三)·佚名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三·子璇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一·澄观
  开元释教录卷第三·智升
  卷第十五·永觉元贤
  卷第三十四·佚名
  成实论 第三卷·佚名
  卷第四十二·佚名
  翻译名义序·法云
  卷一百四十二·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七·法云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上·智俨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同乐院燕青博鱼·臧懋循

    同乐院燕青博鱼杂剧(元)李文蔚撰●同乐院燕青博鱼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梁山泊宋江将令 正名 同乐院燕青博鱼楔子〔冲末扮宋江同外扮吴学究

  • 巻二十二·邵浩

    钦定四库全书坡门酬唱集卷二十二宋 邵浩 编秦少游别子瞻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祗懐忧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徐州英伟非人力世有高名擅区域珠树三株讵可攀玉海千寻真莫测一昨秋风动逺情便忆鲈鱼访洞庭芝兰不

  • 提要·佚名

      《越史略》三卷,不著撰人名氏,紀安南國事。上卷曰國初沿革,為趙佗以下諸王;曰歴代守任,為西漢至石晉交州牧守姓名;曰吳紀,乃五代末吳權及其子昌岌昌文等事蹟;曰十二使君,乃昌文没後諸將杜景碩等争立事蹟;曰丁紀,則丁部領以下

  • 卷之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十一·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九月。丁未朔。谕军机大臣等、电寄张人骏、电奏悉修浚黄浦。事关紧要。着派瑞徵前往上海。督饬江海关道详细履勘。查察实在情形。会商该督妥筹办理。并着外务部知道。电寄  ○法部奏已革绥远城将

  • 三六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等查访《永乐大典》佚本·佚名

    三六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等查访《永乐大典》佚本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大学士刘<统勋>字寄大学士管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奉上谕:【真按:刘统勋、高晋、三宝也。<>者凡例有,乃便读而

  •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八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冯跋烕后燕晋安帝隆安五年燕王盛惩其父寳以懦弱失国务峻威刑又自矜聪察多所猜忌羣臣有纎介之嫌皆先事诛之由是宗亲勲旧人不自保八月丁亥左将军慕容国与殿上将军秦舆段讃谋帅禁兵袭盛事发死者五百余人壬辰

  • ●海角续编跋·陆筠

    太平天国革命期间,在常熟,阶级斗争的复杂尖锐性,最为突出。一八六0年,当苏州、无锡等城市已经被太平军攻克的时候,常熟的地主团练还在负嵎顽抗,邻近各州县的残余地主武装也依靠常熟以为声援。等到太平军攻占常熟之后,这些反动

  • 卷一百三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三十四雍正十一年八月上谕九道初一日奉上谕上年江南松江地方潮水泛溢为灾闻附近各盐场内惟南汇县之下砂各场奉贤县之青村场被灾稍重竈丁未免艰窘朕心实为轸念查下砂头场二三场及

  • 卷二·韩婴

    楚庄王围宋,有七日之粮,曰:“尽此而不克,将去而归。”于是使司马子反乘闼而窥宋城,宋使华元乘闼而应之。子反曰:“子之国何若矣?”华元曰:“惫矣!易子而食之,●骸而爨之。”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围者之国,箝马而抹之,使肥者

  • 榕村语録卷一·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经书总论孔子留下几部经部部精妙佛书一看便有佛气老书一看便有老气经却一槩正当无他声色臭味在圣人手中一过便纯粹无伦天下之道尽于六经六经之道尽于四书四书之道全在吾心孔子之书如日月经天但看尊之则

  • 颜氏學記卷二·戴望

    習齋二 程子云:論性論氣,二之則不是。又曰: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朱子曰:纔有天命便有氣質,不能相離。而又曰:旣是此理,如何惡?所謂惡者氣也。可惜二先生之高明,隱爲佛氏六賊之說浸亂,而不自覺。若謂氣惡,則

  •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佚名

    【题解】 《仪礼》中专言祭礼者凡三篇,即《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撤第十七》。《特牲馈食礼》记述诸侯之士岁时祭其祖祢之礼。所谓特牲,就是一豕。凡牲一为特,二为牢。所谓馈食,简言之,就是用

  • 卷二百五十·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六十九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舌界清净。舌界清净故大空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舌界清净。若大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清净。味

  • 题药师七佛坛城图·太虚

    民国二十一年春,首都士女请班禅大师启建药师七佛道场于宝华山,爰制此图。甲戌初夏,虚讲药师经于阿育王寺,戴季陶居士持赠,乃珍藏之雪山。太虚。

  •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听法品第三十六(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时听法有五功德。随时承受不失次第。云何为五。未曾闻者。便得闻之。以得闻者。重讽诵之。见不邪倾。无有

  • 禅门宝藏录卷下·真静天頙

    海东沙门 天頙 撰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 尼婆附西天异见王。轻毁三宝。问波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答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曰我见佛性。云性在何处。曰性在作用。云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

  • 卷五·佚名

    第三篇第一章 思惟品二五一 思惟本生谭[菩萨=行者]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厌出家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为住于舍卫城内某良家之子,归依佛法而出家。某日,彼于舍卫城中巡回托钵,见一装饰美丽之妇人,起爱执之心,心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