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碧岩录序

  至圣命脉。列祖大机。换骨灵方。颐神妙术。其惟雪窦禅师。具超宗越格正眼。提掇正令。不露风规。秉烹佛煅祖钳锤。颂出衲僧向上巴鼻。银山铁壁。孰敢钻研。蚊咬铁牛。难为下口。不逢大匠。焉悉玄微。粤有佛果老人。住碧岩日。学者迷而请益。老人愍以垂慈。剔抉渊源。剖析底理。当阳直指。岂立见知。百则公案。从头一串穿来。一队老汉。次第总将按过。须知赵璧本无瑕颣。相如谩诳秦王。至道实乎无言。宗师垂慈救弊。傥如是见。方知彻底老婆。其或泥句沈言。未免灭佛种族。(普照)幸亲师席。得闻未闻。道友集成简编。鄙拙叙其本末。时建炎戊申。暮春晦日。参学嗣祖比丘(普照)谨序。

  自四十二章经入中国。始知有佛。自达磨至六祖传衣。始有言句。曰本来无一物为南宗。曰时时勤拂拭为北宗。于是有禅宗颂古行世。其徒有翻案法。呵佛骂祖。无所不为。间有深得吾诗家活法者。然所谓第一义。焉用言句。雪窦圜悟。老婆心切。大慧已一炬丙之矣。嵎中张炜明远。燃死灰复板行。亦所谓老婆心切者欤。大德四年庚子。四月初八日癸丑。紫阳山方回万里序。

  碧岩集者。圜悟大师之所述也。其大弟子大慧禅师。乃焚弃其书。世间种种法皆忌执著。释子所归敬莫如佛。犹有时而骂之。盖有我而无彼。由我而不由彼也。舍己徇物。必至于失己。夫心与道一。道与万物一。充满太虚。何适而非道。第常人观之。能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求之于人。而人语之。如东坡日喻之说。往复推测。愈远愈失。自吾夫子体道。犹欲无言。而况佛氏为出世间法。而可文字言语而求之哉。虽然亦有不可废者。智者少而愚者多。已学者少未学者多。大藏经五千余卷。尽为未来世设。苟可以忘言。释迦老子便当闭口。何至如是叨叨。天下之理。固有不离寻常之中。而超出于寻常之表。虽若易知。而实未易知者。不求之于人。则终身不可得。古者名世之人。非千人之英。则万人之杰也。太阿之剑。天下之利剑也。登山则戮虎豹。入水则剸蛟龙。人之知之。尽于是已。然古人有善用之者。乘城而战。顺风而挥之。三军为之大败。流血赭乎千里。是岂可以一己之所能。而尽疑之哉。自吾闻有是书。求之甚至。嵎中张氏。始更刻木。来谋于予。遂赞而成之。且为题其首。大德九年岁乙巳。三月吉日。玉岑休休居士。聊城周驰。书于钱唐观桥寓舍。

  或问。碧岩集之成毁孰是乎。曰皆是也。齴龋来东单传心印。不立文字固也。而血脉归空诸论。果谁为之哉。古谓不在文字不离文字者。真知言。已使人人于卷帘闻板竖指触脚之际。了却大事。文字何有哉。拈花微笑以来。门竿倒却之后。才涉言句。非文字无以传。是又不可废者也。尝谓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倡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其用有三。面壁功成。行脚事了。定槃之星难明。野狐之趣易堕。具眼为之勘辨。一呵一喝。要见实诣。如老吏据狱谳罪。底里悉见。情款不遗一也。其次则岭南初来。西江未吸。亡羊之岐易泣。指海之针必南。悲心为之接引。一棒一痕要令证悟。如廷尉执法平反。出人于死二也。又其次则犯稼忧深。系驴事重。学弈之志须专。染丝之色易悲。大善知识为之付嘱。俾之心死蒲团。一动一参。如官府颁示条令。令人读律知法。恶念才生。旋即寝灭三也。具方册。作案底。陈机境。为格令。与世间所谓金科玉条清明对越诸书。初何以异。祖师所以立为公案。留示丛林者。意或取此。柰何末法以来。求妙心于疮纸。付正法于口谈。点尽鬼神。犹不离簿。傍人门户。任唤作郎。剑去矣而舟犹刻。兔逸矣而株不移。满肚葛藤。能问千转。其于生死大事。初无干涉。钟鸣漏尽。将焉用之。乌乎。羚羊挂角。未可以形迹求。而善学下慧者。岂步亦步。趋亦趋哉。知此则二老之心皆是矣。圜悟顾子念孙之心多。故重拈雪窦颂。大慧救焚拯溺之心多。故立毁碧岩集。释氏说一大藏经。末后乃谓。不曾说一字。岂欺我哉圜悟之心。释氏说经之心也。大慧之心。释氏讳说之心也。禹稷颜子易地皆然。推之挽之。主于车行而已。尔来二百余年。嵎中张明远。复镂梓。以寿其传。岂祖教回春乎。抑世故有数乎。然是书之行。所关甚重。若见水即海。认指作月。不特大慧忧之。而圜悟又将为之去粘解缚矣。昔人写照之诗曰。分明纸上张公子。尽力高声唤不应。欲观此书。先参此语。大德甲辰四月望。三教老人书。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二卷·世亲
  印度之佛教从认识论出发的因缘观·梁启超
  第十三卷·佚名
  沙门日用序·弘赞
  《楞伽师资记》序·胡适
  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上·智顗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四·澄观
  十住经卷第二·佚名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五十五·延寿
  卷第二·佚名
  为私立云栖儿童教养院儿童训话·太虚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八思巴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六·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三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一小时。地点 白衣庵。人物 沈娘子 院 子 李万〔沈娘子上。沈娘子 (唱)在公堂冯伯伯谈笑风生,想必是把秀才藏在府中。怕只怕小州官爱钱如命,去搜索侍郎府向奸党邀功!左思右想心神不定,祷告烧香全不灵! 〔

  • 卷六十九·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劒南诗槀卷六十九 宋 陆游 撰 初冬步至东村 八月风吹粳稻香九月荞熟天始霜男耕女饁常满野宿麦覆块皆苍苍丰年比屋喜迎客花底何曾酒杯迮家人但觅浩歌声不在东阡在南陌 南门散策 结宇溪一曲两山左右之

  • 卷六百六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六十八高蟾高蟾河朔人乾符三年登进士第乾宁间为御史中丞诗一卷途中除夜南北浮萍迹年华又暗催残灯和腊尽晓角带春来鬓欲渐侵雪心仍未肯灰金门旧知己谁为脱尘埃长门怨天上何劳万古春君前谁

  • 卷之四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五·王当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春秋臣传>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臣传卷五      宋 王当 撰闵公 齐仲孙湫 仲孙湫齐大夫也鲁共仲之乱湫以事出疆因来省难故书曰仲孙来曰仲孙嘉之也公曰鲁可取乎对曰犹

  • 张琇传(附张腛传)·刘昫

    张琇,蒲州解县人。父亲张审素,为..州都督,呆在边境多年。后有人检举审素在军中有贪赃的罪行,诏命监察御史杨汪乘驿站车马急行赶往军中审查这件事。杨汪在路途中被张审素的同党所劫持,当着杨汪的面杀了检举的人,胁迫杨汪上奏

  • 卷三十一·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官史卷三十一书籍十字学康熙字典一部圣祖仁皇帝以六书音义繁赜小学诸书鲜能精当特命排纂字典卷首列检字辨似等韵备考补遗自一画以下部分班列为十二集凡四十册康熙五十年校刋圣祖仁皇帝御制序 易传曰

  • 卷三百三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三十九表三【附载八旗大臣题名】【谨按国朝官制有专设满缺者循旧制也有并设一满一汉之缺者因明制而兼用者也是皆官有定员员有定额其除授岁月可以鳞次而相接故皆列为年表至於督抚提镇则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吕思勉

    使中国历史大变局面的,前为鸦片战争,后为中日战争。欢迎西学,而畏恶西教;西人挟兵力以求通商,则深闭固拒,以致危辱;到外力的压迫深了,才幡(fān)然改图,以求和新世界适应;这是欧人东略以后,东洋诸国所同抱的态度;而日本因缘凑合,变法

  • 大道下·尹文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道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恭谨,亦

  • 序·刘清之

    元虞集序愚尝闻之人受天之命以生亦犹子之禀父命而行也君子畏天命而不敢违犹孝子之从父命而不敢悖事天事亲其致一也人之事天而不求于事亲则不可以为人子之事亲而不足以事天则不可以为子是故父命即天命也同一至仁而无私

  • 卷十五·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十五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豳 郑谱曰豳者后稷之曾孙曰公刘者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今属右扶风栒邑公刘以夏后太康时失其官守窜於此地犹修后稷之业勤恤爱民民咸归之而国成焉其封域在禹贡雍州

  • 卷五十二·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五十二祭统祭统是不专主於法与义统而论之之谓陈氏祥道谓是总序大纲穿贯百职统成一礼而见其始末此所以始於心怵而终於观政也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礼礼有五经莫

  • 答徐恒志问(二则)·太虚

    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乘教之一部份。禅宗自法身言,悟法身即成佛;密宗自身修成幻化身,即成化身佛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四·佚名

        大唐三藏义净奉 诏译  尔时商主等。还至海岸已在海艰辛。皆生疲倦咸悉睡著。于时僧护苾刍观是大海。又作是念。如佛所说。有五种事。观不厌足。云何为五。一者具相象王。二者转轮圣王。三者大海。四者妙高

  • 百喻经·僧伽斯那

    全名《百句譬喻经》,《百喻经》为其简称。编撰者是古印度僧伽斯那,他从《修多罗藏》等12部经中辑抄出近百个寓言譬喻故事,藉以宣扬大乘教义,如因果报应、八正道、布施持戒等。译者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他在南

  • 大乘法苑义林章·窥基

    凡七卷。略称法苑义林章、义林章、法苑,别称七卷章。唐代窥基着。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书中对于唯识教义之组织及基本内容,如判教、唯识义理、修行理论、果位等,均详加阐释,系古来唯识研究者之珍贵典籍。内容分为二十

  • 圣箭堂述古·为霖道霈

    全一卷。明代僧为霖道霈(1615~1702)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七册。内容收录行止殊异、履践严明,足为后世学人楷模之古圣先贤事迹,及理致精深、谆谆教诫,足以针砭末法时弊之经传著述,包括僧堂记、大般若经、宏智正觉、云门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