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二

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

佛在摩揭陀国。人间游行。至王舍城。住羯阑铎迦竹林园中。时影胜王。闻佛游行。来到国界。闻已作是思惟。我愿先时。频供养佛。犹未曾请三月夏安居。以所有家资。总为供养。作是念已。尽其所有。请佛及僧。三月安居供养。并遣侍缚迦医王。供给所须病瘦医药。时影胜王作是念已。将诸臣佐。前后围绕。从宫而出。往诣佛所。到已。稽首作礼。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王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是时大王。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唯愿世尊受我三月夏安居请。于我宫内。所有资财。供身之物。悉持供养。并遣医王侍缚迦。疗诸病苦。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时王殷重请世尊已。礼佛而去。还至宫中。办诸供具。于夏三月。而为供养。尔时憍萨罗国胜光大王。闻影胜王请佛及僧。三月安居。种种供养并大医王侍缚迦供给汤药。闻已作是思惟。彼是大国王。能以家资。及侍缚迦等。而为供养。我今亦是大国之主。世尊若来此国。我亦当以一切家资。及医人阿帝耶。而为供养。乃至世尊住王舍城。三月安居。作衣已竟。执持衣钵。大众围绕。欲往室罗伐城。渐渐游行。遂到彼国给孤独园。时胜光王闻佛来至。住给孤独园。闻已往诣。到给孤独园。见世尊已。稽首作礼。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王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示教利喜已。默然而住。时胜光王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双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唯愿世尊。及苾刍僧伽。受我三月安居请。总以一切资具。并医人阿帝耶。而为供养。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时憍萨罗主胜光大王见佛许已。顶礼佛足。奉辞而去。还至宫中。办诸供具。并遣医人。于三月中。供给所须。供养于佛及苾刍僧伽。时胜光王为性慈慜。每于晨朝。至毗诃罗。亲礼佛足。问讯起居。遍观大众。知其安不。见一苾刍痔病婴身羸瘦无力。王既见已遂便问曰。圣者。何故羸瘦无力。苾刍答曰。大王。为患痔病。是故羸瘦。时王还敕医人阿帝耶。为之疗疾。时彼医人奉教而往然此医人不信三宝。于其病者。不肯疗治。王于后时还见病者。怪而问曰。圣者医人不为治耶。身尚羸损。病者对曰。大王虽遣医人。彼竟不来相为救疗。时王闻已。即便嗔责。遂遣使者。追捉将来。王曰。我先令汝看病苾刍。何为至今。竟不救疗。若不治者。我当夺汝官位。然此医人素无信意。因被王责。更加嗔忿。恶言毁骂。岂为汝辈。夺我官耶。捉病苾刍。至寺门外。遂缚手足。为割痔病。时彼苾刍既遭逼迫。苦痛缠心。即便大叫复作是念。我遭极苦。世尊大慈宁不哀愍。如来常法于一切时。无不知见。由大悲力之所警觉。至苾刍所。时彼医人遥见佛来。嗔犹未息作如是语汝来婢儿看汝弟子下部如何。

尔时世尊。闻此语已。默然而去。还至本处。敷座而坐。熙怡微笑。口中出五色光。或时下照。或复上升。其光下者。至无间狱。并处炎热皆得清凉。若处寒冰。便获温暖。彼诸有情各得安乐。皆作是念我与汝等。为从地狱死。生余处耶。

尔时世尊。令彼有情。生信心故。复现余相。彼见相已。皆作是念。我等不于此死。而生余处。然我必由无上大圣威德力故。令我身心。现受安乐。既生敬信。能灭诸苦。于人天趣。受胜妙身。当为法器。见真谛理。其上升者。至色究竟天光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法。并说二伽他曰。

汝等求出离  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  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  勤求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时彼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还至佛所。若佛世尊说过去事。光从背入。若说未来事。光从胸入。若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若说谤生事。光从足跟入。若说饿鬼事。光从足指入。若说人事。光从膝入。若说力轮王事。光从左手掌入。若说转轮王事。光从右手掌入。若说天事。光从斋入。若说声闻事。光从口入。若说独觉事。光从肩入。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光从顶入。是时光明绕佛三匝。从口而入。时具寿阿难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熙怡微笑。非无因缘。即说伽他。而请佛曰。

口出种种妙光明  流满大千非一相

周遍十方诸刹土  如日光照尽虚空

佛是众生最胜因  能除憍慢及忧戚

无缘不启于金口  微笑当必演希奇

安详审谛牟尼尊  乐欲闻者能为说

如师子王发妙吼  愿为我等决疑心

如大海内妙山王  若无因缘不摇动

自在慈悲现微笑  为渴仰者说因缘

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曰。如是阿难陀。非无因缘。如来应正等觉辄现微笑。阿难陀。阿帝耶医王。是自残害。由于佛所。作恶骂言。云是婢子。我念从昔大三末多王以来。乃至我身无有诃骂为下贱人。此阿帝耶恶口骂詈。乘斯恶业。却后七日。必当吐血。而致命终。堕地狱中。多时受苦。是故苾刍。如阿帝耶无信医人。不应令遣看病苾刍。痔病有二种疗法。一者以咒。二者以药。若苾刍有病。不应于阿帝耶等不信之类。而遣疗治。若令治者。得越法罪。是时患痔苾刍。因遣阿帝耶疗治。彼作方便。遂令命终。时有大臣以事白王云。阿帝耶毁骂世尊。为下贱婢子。所疗患痔苾刍。故令命终。时王大嗔。乃遣大臣。斩恶人首。大臣答曰。大王。阿帝耶先是死人。何须更杀。世尊已记。却后七日。当吐热血。便即命终。命终之后。当堕地狱。王曰。若如是者。驱出我国。是时大臣即便奉教。驱出国界。至娑鸡多城。既到彼城。善神呵骂。极苦骂已。还驱出界。告曰。愚痴之人汝已骂三界大尊。作下贱婢子。岂容此住。从此而去。到波罗痆斯城。从彼又被善神驱出。从彼到薜舍离城。还被驱出。又到王舍城。亦被驱出。又到瞻波城。更被驱出。到一树下。暂时憩息。树神驱出。从此至流泉池处。皆被驱摈不容止息。既被驱已。作是思惟。野干之类。于赡部洲。尚得停止。我是人流。至于树下。乃至亦不容受彼思念已。内心焦恼。吐血而死。死已堕阿毗大地狱。尔时世尊。以此缘故。即说伽他曰。

若人生世间  从口出恶语

常以利刀斧  斩截于己身

于恶人兴赞  于善人嫌毁

口生诸过失  终不招乐果

樗蒲虽失利  其过尚为轻

毁辱佛世尊  其罪极深重

若人恶心语  毁谤于诸圣

于頞部狱中  动经百千岁

又缘此恶骂  谤毁诸圣故

堕在青疱狱  经四万二千

尔时世尊在荻苗国。人间游行。至一村间。有旧住处先不结界。于中止宿。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风病发动。时具寿阿难陀作如是念。我常供养世尊。未曾问于医人。今患风疾。往问医人。至已问曰。贤首。世尊今患风疾。为我处方医人报曰。圣者。宜用酥煎三种涩药。服即除愈。时具寿阿难陀和合煎已。将往世尊。世尊知而故问阿难陀。此是何物。阿难陀答曰。我作是念。此常供养世尊。不问医人。今我宜应往问医人。问已医人报曰。宜用酥煎三种涩药。当得除差。故我和合。以奉世尊。佛言。阿难陀。何处煮答曰。界内。佛言。是谁煮。阿难陀曰。是我自煮。佛言。阿难陀。若界内煮。界内贮宿。此不应服。若界内煮。界外宿。不应服。若界外煮。界内宿。不应服。若界外煮。界外宿。不应服。佛言。阿难陀。苾刍自捉药一切物。及自煮。并不应服。若苾刍自捉药一切物。及自煮。并不应服。若界外求寂俗人煮者。苾刍应服。

缘在室罗伐城。有长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是时世尊为彼长者。说微妙法。示教利喜。以种种方便。为说法已。默然而住。时彼长者从座而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低头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及苾刍众。明日至家。受我微请。

尔时世尊默然而受。是时长者至明日清旦。即于家中。敷设床座。以大瓮器。盛置净水。安在庭中。遣使白佛。今既时至。供养已办。愿圣知时。尔时诸苾刍众受佛教已。著衣持钵。往长者家。依次而坐。如应受食。唯佛不去。佛有五缘。而不赴请。遣人请食。何者为五。一者为看病故。二者为观卧具故。三者为入静虑故。四者为诸天说法故。五者为制戒故。世尊尔时为欲制戒而不赴请。遣人请食。如来常法。若不赴请。即命阿难陀请食。时彼长者至家。严设饮食。施诸苾刍。其饭稍生。具寿阿难陀既受饭已。念此饭稍生岂可堪食。世尊先有风气。若食此饭。恐更增动。复作是念。若我不受。世尊未听。我今宁可具为受取。到本处已。重煮令熟。以奉世尊。世尊因此必应制戒遂还本处。煮饭令熟。即以钵盛。持奉世尊。尔时世尊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此饭与诸苾刍食者。为有异耶。为不异耶。阿难陀答曰。有异。彼诸苾刍所食之饭其饭稍生。佛又问曰。此饭何处得耶。时阿难陀具以事白。佛言。善哉善哉。阿难陀。我虽未说。汝善知时。自今已后听诸苾刍。若受得生饭。应煮令熟而食。尔时六众苾刍。因此缘故。自乞生米。受已煮食。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于饭粒中。二分熟。一分生。听自煮食。若菜花果鱼肉。先煮色令变。受已。听自煮而食。若乳等汁物应煮三沸。然可受取自煮而食。并皆无犯。若饭米生菜花果鱼肉等。色未变。乳等未经三沸。自煮而食者。得越法罪。

尔时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是时输波罗迦城。有一长者。名曰自在。豪族富贵。多饶财宝。货财丰足。多诸眷属。多所摄受。如薜室罗末拿天王。于彼城中。更有同类豪族长者。唯有一女。端正姝好。时自在长者遂娉为妇。以为欢乐。其后不久。妇便有娠。由此有情于胎而住。九月满足。而诞一男。既生子已。于三七日。欢娱受乐。过三七日。即集亲族。为子立名。时彼长者问诸亲族。当与此子。立何等名。而诸亲族告长者曰。既是自在之子。应名安乐。后时长者于其家内。与妇交欢。又生一子。名曰守护。于后更生一子与名欢喜。乃至如自在长者有病。寝卧床席。由其患苦。性多暴急。恶骂亲眷。是以妻子并弃而去。竟不供给。时彼长者先有一婢。心甚慈悲。念此长者。是我曹主。常以资财。养活于我。今既患重。岂可不看。妻儿虽不供给。我当毕命。而供养之。作是念已。往医人处。而问之曰。贤首。识彼自在长者不。医人报曰。我先相识。何事须问。其婢报曰。现患困笃。妻子弃之。愿为处方。医人报曰。女子。妻子既弃。何人看侍。婢便报曰。贤首。我独看之既无亲属。资财乏少。易得之药。愿为求觅。时彼医人即为处方。于妻子所。窃取少物。并减自料。将去买药。为之看养。于后不久。病便得差。然此长者既得差已。而作是念。我之妻子。弃我不看。唯此婢子。存活我命。今得除差。此之恩德。我当报之。作是念已。告彼婢曰。我之妻子。咸弃我去。唯汝独看。因汝恩惠。我命得全。汝于今者。欲求何愿。时婢白言。大家当知。我无所愿。若许我者。幸请为妻。长者告曰。何用为妻。今可与汝五亿之钱。赐姓而去。彼婢报曰。圣子。虽与我钱。赐姓而去。设于余处。不免婢名。若我为妻。绝斯贱称。尔时长者知婢决意。遂便许之。复告婢曰。汝月期将至。当自沐浴。可来见我。婢知期至。沐浴而往。长者见已。遂共交欢。便即有娠。既怀胎已。所有库藏。悉皆充溢。月满生男。容貌端正。诸根具足。适生子已。所有财物自然增长。集诸亲族。共为立号。诸亲共议。可名圆满。遣八乳母。以为供侍。二人抱持。二人饮乳。二人洗濯。二人游戏。此八乳母。日夜供给。并以乳酪。生酥熟酥。及以醍醐。以为所食。严身资具。饮食汤药。日倍胜前。由此因缘。速便长大。如清净池。莲花开敷。既长大已。教令习学书算印法。及以券记。分别财物。相诸衣服。珍宝好丑。并令分别。木之善恶。象马优劣。童男童女。贵贱等相。此之八种。并令诵习。而得通利。既了达已。复能转教余人。时彼长者先有三子。并皆娉妇。共为游戏深著欲乐。所有家业。咸悉废失。时彼长者以手支颊。忧怀而住。三子见已。问其父曰。何故怀愁支颊而住。长者告曰。汝今知不。我于往昔。盈金十万。尔乃取妻。至于今日。以自存活。汝今各已娶妻。耽著欲乐。所有家业。悉皆破散。我身死后。何由存济。如斯之事。曾不筹量。时彼长者第一之子。于其耳上。先有宝珠。以为耳珰。即便脱下。便取其木饰之为珰。自立誓言。若我不能治生得利十万两金。终不著斯宝珠珰也。其第二子。亦复脱其耳珰宝珠。即取赤铜。饰以为珰。其第三子。复脱耳珰。取于铅锡。饰以为珰。如是三子舍耳珰已。然第一子。先名安乐。由此因缘。世号木珰。其第二子。先名守护。世号铜珰。其第三子。先名欢喜。世号铅珰。各取货物。涉海货易。是时长者第四小子。名为圆满。而白父言。我今亦欲度海货易。长者告曰。汝今幼小。不堪涉海。可于市肆之中。专且捡挍。小子尔时即依父命。在铺而住。后诸子等从海而还。多获财宝。安隐而至。既至疲息。而白父曰。我之财贿。愿父观察。

尔时其父取彼三子所得之物。一一各有十万金直。其最小子来至父所。顶礼父足。白父言曰。我于市肆之中。所得财物。亦愿观察。父告子曰。汝不远涉广为求觅。所得之物。何足观察。子又白言。我虽在近。愿父哀怜。赐为捡阅。父随子意。遂观小子所有财货。凡有经营。曾无欺诳。算其本利。遂倍诸子。自在长者既见是已。甚大欢喜。称其本心。不胜欣庆。作是念曰。今我小子有大福德。曾不远行。而能获此如许财宝。后于异时。自在长者忽然染疾。因斯念言。我若亡后。然诸子等必当分析。我今应当预画方便。告诸子曰。汝等兄弟。可将柴来。子闻父命。各执取柴。遂成大积。父便告曰。可共烧之。其火既盛。父告子曰。汝等可共分此火柴。咸令相去。彼诸子等即依父命。竞分柴火。于是彼火被分还灭。父告子曰。汝见此不。咸言已见。长者于是说伽他曰。

众火相因成光焰  若其分散光便灭

兄弟同居亦如此  若辄分析还当灭

尔时长者说是颂已。复告子曰。汝等当知。我没之后。不应取汝妻子之语。说伽他曰。

若用妻语家便破  醒人闻叫必心摧

破国皆犹于恶臣  由多贪故断恩爱

尔时长者说是语已。令余三子。并出门外。留太子住。而告之曰。我之死后。最小之子。常当共居。莫有离别。所有财物。容可弃之。此之小子。不得遗弃。所以然者。此之小子。是大福德之人。说此语已。说伽他曰。

积聚皆消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别离  有命咸归死

说此颂已。遂便命终。长者诸子。严饰葬具。以五色缯彩。间错其舆。及以种种香花。而为供养。送至尸林。既到林已。以火焚之。还至家中。修其孝行。共相谓曰。父之在日。所有衣食。皆由父力。得自存活。父今已死。应当戮力。各求财物。以家资货。并将出息。其小弟曰。兄若出外驰求。我亦须去。其大兄曰。汝既欲行。不须远去。可于当处。货卖而住。我等诸人远方货易。作此语已。分散而去。各将财物。远方兴易。其最小弟于家而住。所有家业。一切皆知。兄既出行。妻子并在。遂令婢使于小郎处。求索所须饮食之具。是时有多商客。于小郎处。围绕而住。遂不能进。众散之后。方乃得见。缘此淹时。其嫂甚怪诃责其婢。其婢报曰。为多商客围绕叔住。为此淹时。不能早见。于时长嫂怒其叔曰。此之婢子。乃作家主。我等诸人岂得安稳。告婢曰。汝令当看商客散后。复从彼索物。其婢即去。应时往彼索物。寻便速得。即来其所。便生欢喜。余婢亦往索物。并逢众集。物不时得。为此来迟。大家怪责是诸婢等。问前婢曰。汝往取物。何为速来。我之取物。致此淹滞。彼婢答曰。我之取物皆及其时。为此早来。汝之往彼。皆不及时。缘此迟晚。是诸婢等。遂共前婢。同往取物。应时即得。其二嫂等。共问婢曰。汝先取物皆极淹迟。何故此时而便来疾。其嫂答曰。今我当愿大嫂长寿无病。由随大嫂之妇。往彼取物应时即得其二嫂等。闻此语已。复生嫌恨。便作是念。今此婢子而知家业。岂得好耶。后于异时。兄弟三人并还到舍。远涉诸国。从海而归。多得财宝。既到家已。是时大兄问其妇曰。小弟于后捡挍家业。供给所须。并可意不。其妇答曰。小叔于我。至极存意。犹如亲兄及己之子。其二三弟各问妇曰。我之小弟。如何供给于汝。彼妇各报夫曰。下贱婢子而知家长。岂得乐耶。彼夫便作是念。凡是妇人。皆有斗乱。能令兄弟有爱别离。后于异时。彼之小弟。开于迦尸缯婇之库。开讫。即有大兄之子。来至库所。其叔遂以上服。而以与之。其二三嫂。见之得物。各遣其子而往索之。其后到。其库已闭。更于余库。别出粗衣。叔见子来。即以此衣。而以与之。此诸子等。各著而去。还至本房。其母见已。告其夫曰。汝今见不。大伯之子。便得好衣我子从索。乃得粗服。是时其夫便作是念。大兄之子。必应及开迦尸衣库。我之子等。应及余库。复于异时。彼之小弟。开石蜜库。其大兄子来至库所。其叔见已。以一裹石蜜。持以与之二三嫂等见已。即遣其子。往取石蜜。其子到已。其库已闭。由业力故。而不得食。遇开沙糖之库。其叔见已。遂与沙糖而去。是诸嫂等见此事已。告其夫曰。汝今见不。他子乃得石蜜。我之爱子遂得沙糖。其妇如是再三谗刺不已。其二三弟便欲分离。遂共平论。有一言曰。我等若不即分取物者。所有财物必当散失。宜即分之。有一复言。此亦未可。应唤大兄。复有说言。此亦未可即分。应共平章。若为分之。其在家物。及外庄田。以为一分。其库藏物。及兴易之物。以为一分。圆满以为一分。若大兄取其庄田在家之物。我等当取库藏并兴易之物。足得存活。若兄取库藏物及兴易物。我等当取庄田并在家物。亦得养活妻子。其圆满一人。我分取后。苦自治罚。共筹量讫。往至兄处而告兄曰。我等今者若不分析。皆不存活。兄报之曰。家业破散。皆由于妇。汝今应可极善思之。其弟答言。我等二人已深观察委悉。极知应当分析。兄报之曰。若如此者。应当集取善断事人。其弟答曰。我已筹量。分数已定。何须更唤善断事人。以其所有。分为三分。在家之物。及以庄田为一分。库藏之物。并兴易物。分为第二分。圆满以为第三分。其兄报曰。何故但为三分。其圆满弟岂无分耶。二弟答曰。圆满既是婢子。如何有分。然我已于家资之数。以为一分。兄若爱之。任兄分取。时兄思念。我父临终。有如是语。应当守护。勿遗弃之。资财之物。尚容弃舍。此之小弟。汝应当收。作是念已。即便报曰。如汝所言。我今应当收取圆满。既分物已。其分得宅者。即住家中。驱出其嫂。汝今速去。勿入我家。其嫂问曰。何因如此。其叔报曰。我今分得。库藏及兴易者。速至其库。而作是言。圆满汝出。勿复更来。圆满问曰。何故得然。其兄答言。我已分得。时彼大嫂与其圆满。相随而出。往亲里家。时诸儿子。患饥啼泣。其嫂告圆满曰。儿饥啼泣。可与小食。圆满报曰。可与我钱。嫂曰。仁以亿金。随时兴易。岂容儿子无小食钱。圆满答曰。我岂先知遭此分散。家业破耶。若我预知者。无量亿金。藏举余处。女人之性。多于衣角。结以恶钱。是时大嫂即以衣裹恶钱解付其叔。令买饮食。叔得钱已。即往街巷。以求饮食。遂逢一人负薪将卖。其所卖薪。乃是海中浮木牛头栴檀。其卖木者时属严寒。饥战而住。圆满见已。遂问之曰。汝今何故如斯战掉。其人答曰。我今不知所以然也。学负此薪。所以寒战。圆满善识诸木。遂即看之。乃见束中有牛头栴檀。即便问曰。汝今卖木。须得几钱。彼人答曰。须得五百。圆满报曰。我当与汝五百之钱。作是语已。遂于柴束。抽取栴檀。往至市里。截为四分。锯木之末。卖得千钱。将其五百。以付薪主。令其送薪至嫂之处。乃遣报言。圆满令送。其人将薪。至其嫂所。而告之曰。圆满使我送此薪来。其嫂见已。便即捶胸。作如是语。彼之圆满。一何恍惚。财物既被分散。智慧因何亦无。遣求熟食。乃送生薪。亦复无物可煮。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二

猜你喜欢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五·法藏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法集经卷第一·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六卷·圆照
  永明智觉禅师·惠洪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卷下·佚名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净挺
  卷第三十三·智旭
  瑞鹿先禅师·惠洪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佚名
  阿罗汉具德经·佚名
  卷五·佚名
  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北山录卷第九·神清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五·彦悰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三十五·彭定求

        卷135_1 【冬夜寓居寄储太祝(一作薛据诗)】綦毋潜   自为洛阳客,夫子吾知音。尽义能下士,时人无此心。   奈何离居夜,巢鸟悲空林。愁坐至月上,复闻南邻砧。   卷135_2 【春泛若耶溪】綦毋潜   幽意无断

  • 第六十一回 密意柔情真元帅戏假公主 将凰认凤雄娘子遇雌丈夫·萧晶玉

    却说北安王因太子发兵南抢,放心不下,带着王后、嫔妃、宗亲、王子,百万雄兵,离了五国城,来至狼牙山下,安下百里的连营。时时差了数十个细作,探听太子交兵的胜败。这日正与洪后帐中正坐,只见小番来报说:“太子分兵围困雁门,

  • 二集目录三·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总目卷二十一过漳河初入豫省即目成诗示抚臣鄂容安丰乐镇安阳道中览古演易台谒周文王祠经岳武穆庙夜雨晓行淇县览古射过殷比干墓谒卫源祠登啸台有作题安乐窝驻跸

  • 魏本纪第二·李延寿

    世祖太武皇帝讳焘,明元皇帝之长子也。母曰杜贵嫔。天赐五年,生于东宫。体貌瑰异,道武奇之,曰:“成吾业者必此儿也。”泰常七年四月,封太平王。五月,立为皇太子。及明元帝疾,命帝总摄百揆。帝聪明大度,意豁如也。八年十一月己巳

  •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八·焦竑

      戶部一(尚書一)   ◆尚書一   戶部尚書趙勉傳(廖道南)   尚書郁公新神道碑(解縉)   戶部尚書王公鈍傳(朱睦■〈木挈〉)   夏忠靖公原吉傳(丘濬)   又夏原吉傳錄(王鏊)   贈湯陽伯諡忠襄郭公資神道碑(楊榮)   資

  • 第一百四十回 朱培德羊城胜敌 许崇智福建鏖兵·蔡东藩

      却说广东自孙中山先生赴上海后,陈炯明便于八月十五日回广州,在白云山总指挥处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叶举、洪兆麟、尹骥和新近归附的林虎等都以筹饷为言。陈炯明因请接近银行界的陈席儒担任广东省长之职。到了第二个

  • ●卷十·司马光

    文潞公知益州,喜游宴。尝宴钤辖廨舍,夜久不罢,从卒辄拆马<广牙>为薪,不可禁遏。军校白之,座客股栗,公曰:&ldquo;天实寒,可拆与之。&rdquo;神色自若,宴饮如故,卒气沮,无以为变。故相刘沆薨,赠侍中,知制诰张瑰草告词,颇薄其为人。其子

  • 卷三十五·叶盛

    ●水东日记卷三十五中堂事记纪行录元重建羊太傅碑○中堂事记纪行录往年在京师读周伯温近光集,颇知胜国时北出道里风土之详。近见张耀卿参议纪行、王学士仲谋中堂事记,皆吾徒今日所不可不知者。纪行

  • 永王李聑传·欧阳修

    永王李瞞,少年时丧母,肃宗亲自教养照看他。长大后聪敏好学。他长得很丑,颈偏不能正面看人。既封为王,兼任荆州大都督。安禄山造反,玄宗到扶风,诏令李瞞即日到镇所去。不久又兼任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以少府监窦

  • ●读律心得卷之二·刘衡

    南丰刘 衡纂辑 通用拟断罪名 通用加减罪例 通用加减罪例图 ○通用拟断罪名 一凡违令者笞五十 【违令律】 一凡奉 制书有所施行而违者杖一百 【 制书有违律】 一凡不应得为而为之者笞四十事理重者杖八十 【不应为律

  •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八·佚名

    琉球法司官上荷兰公使加白良禀 面商机务 论日本要约琉球 类译日本新闻纸论琉球事 大臣染疾 书日本新闻纸各论后 论中朝宜加意保护东瀛各小国 恭录上谕 水手被获 恭录谕旨 署闽抚吴(赞诚)奏恭报内渡日期片(元月二十日京报

  • 汉纪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司马光

    汉纪四十 汉和帝永元四年(壬辰,公元92年) [1]春,正月,遣大将军左校尉耿夔授于除印绶,使中郎将任尚持节卫护屯伊吾,如南单于故事。 [1]春季,正月,派遣大将军左校尉耿夔授予北匈奴于除印信绶带,命中郎将任尚持符节护卫,屯驻伊吾,一

  • 卷六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六十八职官略【五】领侍卫府三旗领侍卫内大臣【六人】掌统领侍卫亲军内大臣【六人】散秩大臣【无定员俱掌先後  宸御左右翊卫国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   天子自将爰抡其

  • 卷二十八·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八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祭义春禘秋尝集说王制言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礿夏禘秋尝冬烝注云夏殷之祭名周则春祠夏禴秋尝冬烝也郊特牲飨禘有乐而食尝无乐禘读为禴然则此章二禘字亦当读为禴

  • 《礼记》简介·戴圣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 卷十一·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十一    元 王天与 撰伊训第四         商书成汤旣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汉孔氏曰太甲太丁子汤孙也太丁未立而卒及汤没而太甲立称元年邵子皇极经世纪成汤乙未伐夏即位

  • 卷四百一·佚名

    △第二分缘起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五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调慧马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

  •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佚名

    1卷,编者佚名。进士题名录是科举时代十分盛行的一种书籍,它的出现早在北宋,但留存于世的宋代进士题名录,仅有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的王佐榜和理宗宝祐四年(1256)的文天祥榜两种。宋代进士考试3年一取,放榜唱名后,先谒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