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四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南北朝
梁。姓萧。名衍。都建康。自壬午尽丁丑。四主。五十六年。禅于东魏。元氏至孝武。分东西(出宗景明三年)。
壬午 四月。武帝受禅登位。时年三十七。改元天监。帝既登极。思与苍生。同契等觉。共会徧知。垂衣临朝。盛敷经教。广延博古。傍搜遗文。扇以淳风。利於法俗○天竺国。闻帝弘法。献珊瑚佛像。以表崇敬也(统纪)。
敕释慧超为大僧正。超形过八尺。腰带十围。戒德内修。威仪外洁。凡在缁侣。皆遵成训。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衣服等供。自声教所被。五部宪章咸禀则之。尝於讲论之暇。忽大力善神言。当集同缘。共来餐受。及就讲之日。倐然满座。容貌[王*(十/(罩-卓+衣))]异。莫有识者。竟席方散。其感迹征异若此(本传)。
帝召大士宝志至阙。甚尊宠之。因下诏曰。志公迹拘尘俗。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焚浸。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自今随意行化。勿得复禁。公由是多出入禁内。
癸未 敕法云寺云光法师。出入诸殿。讲法华经。天为雨华。帝钦礼之。意其证圣。一夜於含光殿。焚疏。请志公云光二师。斋习日。志公独赴。而云光不知。帝敬志焉(僧史)。
帝一日召志公于便殿。志忽颦蹙。引颈兴叹。帝怪问之。志曰。仇歒生也。帝罔测。盖是年候景生於鲜卑怀朔镇。即东昏侯后身也。南齐初。帝妃郄氏有三女。帝为雍州刺史。而妃薨。其性酷妬。至是化为巨蛇。入于后宫。通梦于帝。求功德拯拔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礼佛忏罪。寻化为天人。於空中谢帝功德。已得生天。帝毕世不复议立后(南史)。
甲申 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万余人。升重云殿。舍道奉佛。亲制愿文。略曰。弟子梁国皇帝萧衍。稽首和南。十方佛法僧宝。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诸善不得为喻。能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之胜路。弟子在昔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今舍旧习。归凭正觉。愿使未来生世童男出家。广化众生。共取成佛。宁可在正法中长沦苦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涉大乘因。永离邪见(卞正)○十一日降诏勑门下。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为正道。余皆外道。朕舍外道。以事如来。若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发菩提心。老子孔子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只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经论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轻。即是邪见。若心一等。是无记性。事佛心强。老子心弱者。乃是清信。清者表里俱净。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余诸善。皆是邪见。不得称正信也。门下速施行○十四日公卿抗表。尊承诏命。帝手勅答曰。能反迷入正。可谓夙植善根。宜加勇猛也○次年三月十七日。侍中萧纶启。略曰。臣闻。如来降慈悲云。垂甘露雨。属值皇帝菩萨应御物。以法化民。讲道传经。德音盈耳。臣今启迷方。粗知归向。受菩萨大戒。戒节身心。舍老子之邪风。入法流之真教。伏愿天慈曲垂矜许。自是百官皆舍邪归正矣(卞正论)○是年帝於本第。立光宅寺。铸金铜丈八像。匠临就冶。疑铜不足。欲上请。忽有使者。领铜十五车至。云奉勑送寺。即就镕写。一铸便成。唯觉高大。试量乃二丈二尺。以状奏闻。勅云。初不送铜。斯乃神奇应感也。遂镌於华趺。以为灵志也(感通录)。
乙酉 四年。初帝梦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恼。何不为作大斋而救拔之。帝问诸沙门。唯志公劝帝寻经。必有因缘。乃取藏经。躬身据览。创造仪文。三年乃成。於是捧文停香烛白佛。若此文理恊圣凡情。愿拜起。香灯自明。或仪式未详。灯暗如初。言讫投地一礼初起。香烛尽明。乃召志公问曰。何处堪建此会。公曰。润州泽心寺。江心一峰。水面千里。潭月双映。云天四垂。境通幽显。堪会神灵。勅是年十一月十五日。於泽心寺。依仪修设。帝亲临地席。诏佑律师宣文。利洽幽明。即金山寺也(金山寺碑及苇江集)○舒州潜山最奇。而山麓尤胜。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因启武帝。帝以二人俱具灵通。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鹤止处为记。志公云。某以卓锡处为记。已而鹤先飞去。至麓将止。忽闻空中锡飞声。而鹤惊止他处。锡遂卓於山麓。公遂筑室。然道人不怿。以前言不可食也(事文类集)。
丙戌 五年冬。雩祭备至。而雨不降。志公启讲胜鬘经请雨。上即命法云法师。於华光殿。讲胜鬘。讲竟。夜大雪。志公须一盆水。以刀加上。俄雨大降。高下皆足(南史)。
戊子 七年。诏画工张僧繇。写宝公像。公剺面门。出十二面观音相。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他日与帝临江纵望。有物。泝流而上。公以杖引之而至。乃紫栴檀。即雕公像。神彩如生(感通录)。
是年魏宣武永平元年。治书侍御史杨固上表。以为当今之务。宜绝谈虚穷彻之论。简桑门无用之费。以救寒饥之苦(通鉴)。
己丑 魏宣武於乾成殿。为诸僧及朝臣。讲维摩诘经。时魏主专尚浮屠。不事经籍○中书侍郎裴延隽上疏。以为汉光武。魏武帝。虽在戎马。未尝废书。先帝行师。手不释卷。良以学问多益。不可暂掇故也。陛下升法座。亲讲大觉。凡在耹听。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之揩模。应务之所先。伏愿经书互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同。真俗斯畅矣。时佛教盛於洛阳。中国沙门之外。自西域来者。三千余人。别立永明寺。千余间居之。远近承风。无不奉佛(通鉴)。
庚寅 九年。上为太祖文皇帝。於钟山竹涧。建大爱敬寺。为太后起大智度寺 上幸爱敬寺。设无碍会。以满钵水泛舍利。最小者隐不出。帝拜乃於钵中放光属天。回旋久之。举国嗟未曾有也(感通录)。
辛卯 十年。帝於天监元年。梦檀像入国。乃令郝骞等八十人。往天竺。迎请优填王所刻佛像其王乃摸刻紫栴檀一像。付骞等归。是年四月五日。达于杨都。帝与百僚。徒行四十里。迎还太极殿。建斋度人。大赦断杀。自是蔬食断欲(感通录)。
癸巳 魏延昌二年。西域勒那摩提。译宝积经论二十四卷。宣武帝请讲华严。忽於高座。见天神来云。天帝请讲华严经。与都讲维那等五人。同时於座而逝。见闻者。叹未有也(感通录)。
丙申 天监十五年。越州隐岳寺石佛像。初释僧护拟造十丈。齐建武中。仅成面璞而亡。次有僧淑。袭其功而未成至天监六年。吴郡陆咸梦僧云建安王感疾未瘳。能治剡县石佛成就。必愈。咸经年稍忘。而僧复梦促之。乃启建安王。王乃舍金委僧佑。专任像事。以十二年就功。是春方毕。座高五丈。而身十丈。像成。王疾乃瘳(僧史)。
是年魏肃宗熙平元年。世宗作瑶光寺。未就。胡太后作石窟寺。又作永宁寺於宫侧。而永宁工巧尤盛。有真金像高丈八尺。如中人者十。玉像二。又为九级浮图。高九十余丈。掘基及黄泉。获金像三十二躯。太后以为嘉瑞。信法之征也。饰制[王*(十/(罩-卓+衣))]奇。极世华美。上立剎复高十丈。剎表宝缾。容二十五斛。承露盘一十一重。皆金成之。永夜铃铎。声闻十里。殿如太极殿。三门如端门。僧房千楹。珠玉锦绣。骇人心目。佛法之入中国。塔庙之盛华夏。皆曰阎浮未之有也。初成。明帝与太后共登视。宫中事如掌内。遂禁人登之○杨州刺史李崇上表。以为高祖迁都垂三十年。明堂未修。大紊荒废。城阙府寺额以颓坏。非所以追隆堂构仪刑万国也。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免丝燕麦。南箕北斗。事不两兴。须有进退。宜罢尚方雕靡之作。省永宁土木之工。减瑶光材瓦之力。分石屈镌琢之劳。及诸事非急者。於三时农隙。修此数条。使国容严显。礼化兴行。不亦休哉。太后虽优令答之。而终不用其言(通鉴)○魏胡太后好事佛。民多绝户为沙门○高阳王友李玚上言。三千之罪。莫大於不孝。不孝之大。无过绝嗣。岂得轻纵背礼之情。肆其向法之意。一身亲老。弃家绝养。缺当世之礼。而求将来之益。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安有弃堂堂之政。而从鬼教乎。又今南服未静。众役仍烦。百姓之情。实多避役。若复听之。恐捐弃孝慈。比屋皆为沙门矣○都统僧暹等。忿玚谓之鬼教。以为谤佛。泣诉於太后。后责之。玚曰。天神地祇人鬼。传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然则明者为堂堂。幽者为鬼教。佛本出於人。名之为鬼。愚谓非谤。太后虽知玚言为允。难违暹等之意。罚玚金一两(通鉴)。
丁酉 十六年。凡造寺。勑萧子云飞帛。大书萧字为扁。时人称寺为萧寺(国史补)○僧佑律师。自齐初大弘律法。梁武深相礼遇。凡僧事有疑。皆就审决。年衰。勑乘舆入内。为六宫受戒。王公贵戚。白黑门徒。一万余人。师有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并行於世。
己亥 天监十八年。会稽僧皎然。着高僧传十四卷。始自汉永平。终于是岁。凡百五十余载。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大藏)。
是年四月八日。帝讲慧约法师。於等觉殿。受菩萨戒。上屈万乘之尊。伸在三之敬。暂屏衮服。恭受田衣。宣度净仪。曲躬诚肃。复设无遮大会。朝野白黑十余万众。香华伎乐。盛於斯时。自是约师入见。别施漆榻。上先作礼。然后就座。皇储以下尽礼敬焉。因而大赦天下○诏曰。梵网经云。居帝王位者。应先受菩萨戒。故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宜修身戒心以弘治道。朕思。若不受菩萨戒。岂能起慈悲心。行平等行。所以受持正法。在予不疑。欲以亿兆苍生。同资福庆。凡天下罪无轻重。咸赦除之。
庚子岁 梁武帝普通元年 魏肃宗孝明帝正光元年。
是年九月二十一日。天竺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大师至南海。广州刺史萧昂表闻。梁王武帝遣使诏迎。十一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自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复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云。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玄旨。师知机不契。十九日去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寻至雒邑。止於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人莫之测○师去后。武帝问志公。公曰。陛下还识此人否。帝曰不识。公曰。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帝悔。即遣人追之。志公曰。莫道遣使。合国人去。他亦不回矣(僧史)。
魏孝明帝。是年加朝服大赦。命释老两宗上殿。斋讫侍中刘滕宣敕。请诸法师。与道士论议。时洛都融觉寺沙门昙无最。与道士姜斌对论。帝曰。佛与老子。同时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成佛。出老子开天经。明是同时。最曰。老子周何王生。何年西入。斌曰。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夜生。简王四年为守藏吏。敬王元年。八十五岁。见周德凌迟。与散关令尹喜西入明矣。最曰。佛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夜入灭。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三十年。乃与尹喜西遁。此乃年载悬殊。无乃谬乎。斌曰。若如来言。出何文纪。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并有明文。斌曰。孔子制法圣人。当明於佛。逈无文志。何耶。最曰。孔子三备经。佛之文言。出在中备。仁者识同管窥。览不弘远。何能自达。中书令元义宣勑道士姜斌论无宗旨。宜令下席。又议开天经是谁所说。中书侍郎魏收等。就观取经。太傅萧综李寔等。一百七十人。读讫劾奏曰。老子只着五千文。余无言记。臣等所议。姜斌文词乖谬。罪当惑众。帝加斌极刑。菩提流支奏解。配流马邑(魏史)○法师昙无最者。武安董氏。灵悟洞彻。学优程誉。为三宝之良将。即像法之金汤。对论有旨。声胜魏史。公卿达儒降阶设敬。佛法中兴。惟其开务矣。
魏主好游骋苑囿。不亲视朝。过崇佛法。郊庙之事。多委有司。张溥惠上疏切谏。以为植不思之冥业。损巨费於生民。减禄削力。近供无事之僧。崇饰灵殿。远邀未延之报。昧爽之臣。稽首於外。玄寂之众。遨游於内。愆礼忤时。人灵未穆。愚谓修朝夕之因。求祇劫之福。未若取万国之欢心。以事其亲。使天下和平。灾害不生也。伏愿淑慎威仪。为万邦作式。恭致郊庙之虔。亲行朔望之礼。释奠成均。竭心千亩。量撤僧寺不急之华。还复百官久折之秩。已造。务令简约速成。未造者。一切不复更为。则孝悌可以通神明。德教可以光四海。节用爱人。法俗俱赖矣(通鉴)。
辛丑 魏胡太后。熙平初。遣宋云与比丘慧生。往西域求经册。期年至乾罗国。是冬回还。次年二月达洛阳。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太后令诸路各建五级浮图。诸王贵官各建寺於洛阳。相高壮严。太后数设斋会。施僧财物。动以万计。赏赐左右无节。所费不赀(北史及通鉴)。
癸卯 魏景明之初。世宗命宦者白整。为高祖文昭后。凿二佛龛於龙门山。皆高百尺。永平中。刘滕复为世祖凿一龛。至是二十四年。凡用一十八万二千余工。而尚未就。余何为哉(通鉴)○司空任城王澄奏。昔高祖迁都。制城内唯听置僧尼寺各一。余皆置於城外。盖以道俗殊归。静居尘外故也。正始三年。沙门统慧深。始违前禁。自卷诏不行。私谒弥众。都城之中。寺踰五百。占夺民居。三分且一。屠沽尘秽。连比杂居。往者代北有法秀之谋。冀州有大乘之变。太和景明之制非图。使缁素殊途。盖亦以防微杜渐。昔如来阐教。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恋着城邑。正以诱於利欲。不能自已。此乃释氏之糟糠。法王之社鼠。内戒所不容。国史所共弃也。臣谓。都城内寺。未成可徙者。宜悉徙於郭外。僧不满五十者。并小从大。外州亦准此。诏从之。然卒不能行○魏有天下。至於斯时。佛经流通。大进中国(通鉴)。
何胤初侈於味。周颙遣书。劝令菜食。曰变之大者。莫过生死。生之重者。无逾性命。性命之於彼甚切。滋味之在我可赊。若三世理诬则可尔。若使此理果然。而受形未息。一往一来。生死常事。则伤心之惨行。亦自及。丈人於血味之类。虽不身践。至於辰雁。夜鲤能不取备於屠门。财具之一经盗手。犹为廉士之所弃。性命之一启金刀。宁复慈心之所忍。驺虞虽饥。非自死之草不食。闻其风者。岂不使人多愧。丈人得此有素。聊复片言启发耳。胤由此绝血味。常遇异僧。受以大庄严论。世所未有者。晚入虎丘山。讲维摩经。临终梦见天女。六十余人。列于堂前。寤犹见之。即沐浴衣冠。少顷而卒(旧史)。
乙巳 普通六年。魏孝昌元年。西域使还。获佛爪发。发青绀色。以物伸之。随物长短。放之则旋屈为螺○魏明帝闻达磨道德孤高。缁白之众。靡然趋向。声震洛都。帝三屈诏命。师不出山。帝高之。遂赐二磨讷袈裟金银器物若干。师皆逊去。凡三返。帝终授之(正宗记)魏孝昌元年。胡太后与魏主。各殿居处。太后对帝谓群臣曰。今隔绝我子母。不听往来。复何用我为。我当出家於嵩居寺耳。因欲自下发。帝与群臣。叩头泣涕。殷勤苦请。乃止(通鉴)。
丁未 大通元年。武帝於普通元年。作同泰寺。历七寒暑。是岁完成。又闻大通门以对之。取其反语相恊。晨夕幸寺。出入是门(通鉴)。
己酉 改中大通。魏孝庄永安二年。胡太后尽召肃宗后宫。皆令出家。太后亦自落发(通鉴)。
是年九月癸巳。上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上释御服持法衣。行清净行大舍。以便省为房。素床瓦器。乘小车。私人执役甲干。升讲堂法座。为四部大众。开涅盘经题。癸卯群臣以钱一亿万。祈白三宝。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己巳。百辟诣寺东门。奉表请还宫(通鉴)。
岁己酉。达磨大师。默坐九年。忽谓其徒曰。吾观东南。有大乘气。而来此土。传法得人。西返时至。世尊正法眼藏。展转授吾。吾今付汝。吾去后二百余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潜符密契。千万有余。汝当阐化。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有。乃往禹门山千圣寺。至十月初五日。端坐而逝。世寿一百五十。门人奉全身。葬熊耳山定林寺○明帝魏使宋云西域回。遇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往。云问师何往。曰西天去。语云曰。汝主已厌世矣。速归。云闻其语。而心忙然。急行归朝。孝庄即位。具奏其事。有旨启圹。唯空棺只履。举朝惊叹。奉诏取履。於少林寺供养(传灯载太和十九年卒。讹也。三国魏明帝丁未改太和。止六年。东晋癈帝改太和。自丙寅止庚午。止五年。岂有魏孝明十九年耶统纪)。○梁武帝闻师显化。亲制碑。刻于锺山。其末云。嗟乎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虽一个凡失。感师之於后云。至唐代宗。谥曰圆觉大师(释通鉴)。
梁昭明太子统。五岁通五经。十二於内省决狱。天性好佛。留心内典。躬自讲说。凡释部经论。披览略遍。撰次法事仪注。及立三谛等义。自出宫二十年。不畜声乐。唯法为乐。中大通三年。岁辛亥。四月卒。天下哭之。如丧考妣(梁史)。
癸丑 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帝幸同泰寺。讲金刚经。设无遮大会。自皇太子王侯已下百官。六百九十八人。义学僧等一千人。昼则同心听受夜则更述制仪。其余僧尼道士。女冠居士。五众及外国使人。三十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二人。又武卫宿直。复数万人。天监初志公自持一麈尾扇及铁锡杖奉上。武帝亦未喻其意。至是三十余年。乃鸣锡升堂。执扇讲说者。抑有冥符。是讲也。东储启请。止许七日。诸僧钻仰。欲罢不能。更延二七。而请益之。乃终于三七日。解讲之晨。正殿大像忽放光明。左右菩萨复续放光。帝躬虔礼。大众咸瞩。帝舍施钱银绢物。直一千九十六万。皇太子奉宝经函布施。及六宫所舍。六百余万。时朝臣至于民庶。并各随喜。钱一千一百一十四万。
甲寅 梁中大通六年○西魏孝武修。永熙三年(自甲寅尽丙申。三主。三十二年)○东魏孝静善见(天平元年迁都于邺。自甲寅至庚午。十七年)。
魏永宁寺浮图。是年灾。观者皆哭。声振城阙。其塔孝昌二年大风发。屋宝缾随堕。入地十余丈。命更新。至是二月。为天震焚烬。经余三月。其年五月。人从东莱郡至。见塔在海中。光明俨然。同观者非一。俄而云起。失其所在(感通录)○是年傅大士遣弟子。传[目*往]诣阙。奉书有诏。以闰十二月赴阙。帝闻大士神异。预锁诸门。大士已知。预作大木槌一双。先扣一门。诸门皆启。直入正言殿。唱拜不从径。登西国所贡宝榻。帝问大士。师事从谁。答曰。从无所从。师无所师。事无所事。设食竟。还锺山定林寺。诏令资给。后至己未三月。大士再入都。武帝於寿光殿。共论真谛。傅曰。息而不灭。帝请讲金刚经。大士挥案一下而起。帝不省。再请讲。大士乃索拍板升座。唱四十九偈颂。终而去(士三至都本传)。
丁巳 东魏大统三年。定州孙敬德。事观音甚虔。为贼横引。遂妄招承。明日将决。夜梦僧教诵救苦观音经千遍免苦。德方诵及半。有司执缚向市。旦行旦诵。临刑斫之。刀折三段。皮肉不伤。凡三换刀。刀折如初。览刑者问之。以事闻丞相高欢。欢为表请免死。德还家。僧顷上有三刀痕。今谓高王观音经是也(齐书)。
越之上虞县李胤。掘地得佛牙像方二寸一边十二躯一边十五躯。巧刻妙绝。中有真形舍利六焉。奏上。未以为意。至戊午岁。胤衔愆缧绁东冶。舍利降在中署。光明显发。大悲救苦。良有以哉。下诏以真形舍利。复现於世。幽显皈心。因时布德。允叶人灵。宜承佛力弘兹宽大。凡天下罪无轻重。咸赦降之(弘明集)。
辛酉 三月十二日。帝於华林园之重云殿。讲金字般若三慧经。太子王侯。宗室外戚百辟卿士。外域杂使。义学千僧。会众莫不肃容观听。凡讲二十三日。自开讲迄於解座。设供普施。京师文武侍卫。并加庄赉焉(梁史)。
帝常作净业赋。其序有云。朕不啖鱼肉。不与嫔侍同处。四十余年。既不食众生。无复杀害障。既不御内。无复欲恶障。除此二障。意识稍明。乃作净业赋。其略云。观人生之天性。抱妙气而清静。感外物以动。欲心攀缘而成眚。过常发於外尘。累必由於前境怀贪心而不厌。纵内意而自骋。耳留连於丝竹。眼转移於五色。香气馞起。触鼻发识。舌之受味。甘口啖食。身之受触。以自安怡。细腰纤手。弱骨丰肌。附身芳洁。触体如脂。狂心迷惑倒想自欺。如是六尘。同障善道。方紫夺朱。如风靡草。抱感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由是外清眼境。内净心尘。与德相随。与道为邻。见净业之可爱。以不杀而为因。离欲恶而自修。故无障於精神。患累已除。障碍亦净。如久澄水。如新磨镜。外照多像。内见众病。既除客尘。返还自性。心清若水。志洁如雪。结缚既除。忧畏亦灭。与恩爱而长。违[(厂@?)*页]生死。而永别(具见弘明集)。
甲子 梁大同十年大士。宝公显迹。四十余年。名播寰宇。帝尊师之。一日问曰。朕社稷存亡久近。公自指其喉。及颈示之。盖谶侯景也。又问继吾后者谁。公曰。湖里生尘(陈霸先生於湖州也)。后复询社稷之事。公曰。贫道塔坏。陛下社稷随灭。
丙寅 中大同元年。公将示寂。帝出外。公诣内殿。然一烛付后合。舍人以闻帝。帝归见公出去。帝曰。师不复留矣。以后事嘱我乎。回山以十二月六日入灭。寿九十三。奉勑造木塔于锺山。独龙岗王均撰纪德碑。并毕。帝忽思木塔。其能久乎。遂撤之。改创石塔。贵图不朽。以应其谶也。折塔才毕。侯景之兵至矣。志公灭后。至宋太宗大平兴国七年。降现城市。太宗降诏。避讳称宝公。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加谥宝公道林真觉大师(一云。天监十三甲午岁。示寂。南史及事物纪厚)。杨文公谈苑。记沙门宝公铜牌。记谶未来事云。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江南中主名其子。曰弘冀。吴越钱谬诸子皆连弘字。期以应之。而宋宣祖之讳。正当是也。
同泰寺浮图灾。上曰。此魔也。宜广为佛事。群臣称善。下诏曰。道高魔盛。行善障生。当穷兹木土。倍增往日。遂起十二层浮图(通鉴)。
己巳 大清三年四月。逆贼侯景陷台城。惩求无已。帝愤之染疾。然斋戒不衰。念佛不辍。五月大渐。进膳不餐。久而索蜜。未至。遂崩于净居殿。寿八十六○太宗简文帝纲即位。
帝虽亿兆务殷。而卷不释手。察好听讼。明若通神。躬务俭约。体安菲素。外绝三驱之礼。内屏十锺之宴。自非宗广祭祀。及诸法事不许音乐。所谓道资人弘。理无虚授。事藉躬亲。民信乃至。帝自受戒后。口味备断。日止一食。菜羹粝饭而矣。或遇事繁。日移中则[口*敕]口以过。后宫侍御皆无罗绮。膳夫所掌。岁撤万金。掖庭之费。年减巨亿四千以上。便断房室内殿。寝处衣衾率素布被。莞席草履。葛中暗室亦理衣冠。暑月未尝褰袒。便殿所居。略同沙门。傍无侍御。顾无玩具。左右唯经书卷轴。所对唯缾锡香炉。味旦坐朝日。肝乃息。夜寻法宝。明发不寐。所利唯人。所约唯己。诚起居之常事。乃禁中之实录。自古帝王莫能尔也。由是一人履道。四方化之。国内普持六斋。兆民皆受八戒。每断重罪。终日不择。讲解着辞。财法兼施。宫中佛像悉放光明。夜必澍雨。朝则晴霁。天地震动。异香满融。举国归敬。咸希席脱。法事之盛。振古未有。灵异万端。具如陆云之序云耳○隐子论。或谓梁因佛而亡。盖亦未之思耶。请以汉武校之。两汉南北之君。享国年深。唯汉梁二武恢崇庠序。养育人材一也。汉学仙。梁学佛。所好亦一也。而汉武在位。五十四年。莫尊宠方士。壅旷万机。穷兵黩武。帑廪整然。民有离心。而不败者何也。汉未尝去兵也。梁末年渐踈将佐。去甲兵。此其所以先败也。嵩公广原教曰。教不可泥。道不可罔。过与不及。其为患一也。夫事有宜。理有至。从其宜而宜之。所以为圣人之教也。即其至而至之。所以为圣人之道也。梁之武帝。齐之文宜。反其宣而事教。不亦泥乎。魏周二君。泥其至而预道。不亦罔乎。此释子之苟时。君之泥佛也如此。以是验梁之泥教。不为不失。盖学佛自有中道也。梁虽泥道为失。然不由是而致败。其弊在乎弛武踈贤也。要之隆污有定数。不可以苟延之也。自古君臣父子纂弑。狂盗内悔。何可胜纪。今曲言侯景之叛。而诬於佛何耶。共工之於伏羲。蚩尤之於黄帝。羿促之於夏楚。昭王不反。申之於周。弑幽胜广之於秦。贾充成济之於魏。刘石之於晋。尔朱之於元魏。禄山朱泚黄巢之於唐。何代而无侯景也。旦以子之杀父。如景之狂。何惮而不为哉。景虽陷台城。不加弑逆於武帝。何可加訾乎。
庚午 梁简文大宝元年 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 北齐文帝高洋丞。受东魏禅。即位晋阳(自庚午尽丁酉。五主。一十八年)。
简文帝。委心妙法。遍览玄章。撰法集二百卷。法宝联璧四百余篇。刺血写般若十部。造资敬报恩二寺。然天姿高明。而德性柔懦。终为侯景所制。不能自立。亦时数使然也(卞正)○帝登重云殿。侯景与帝礼佛。为誓云。自今君臣。两无猜贰。臣固不负陛下。陛下亦不得负臣。
北齐。显祖文宣帝高洋。是年五月。受东魏孝静帝禅即位。改元天保。帝佛慧早修。圣智罕测。既临大祚。兴隆佛教。明年诏曰。仰惟慈明。缉宁四海。欲报之德正觉。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之山林。为太皇太后。建立宝塔。废鹰师曹。为报德寺。
从开辟以来。此至辛未岁。凡二百八十三代七十六万二千四百一十五年○世尊般涅盘至此年。一千五百载。
壬申 后梁世祖元帝绎。改承圣元年。即湘东王也。三月大败侯景军。景走寻为侯瑱杀之。十一月绎即位于江陵。是为世祖元帝。帝体性多能入微灵悟。造天居天宫二寺。每讲法华经。解成宝论(卞正)。
北齐。是年。诏僧稠禅师至京。帝躬举大驾。出郊迎之。稠年过七十。神宇清旷。帝扶接入内。为说正理。拜受禅道。自是弥承请诲。笃敬殷重。因受菩萨戒。於是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又断天下屠杀。於是年三月。大劝民斋戒。官因私菜。荤辛悉除。稠留禁中。四十余日。因辞还山。敕於邺城建云门寺居之。一日帝驾幸谒稠。稠床坐不迎。有谗於帝。帝将入寺。按其不敬。稠知之。预出二十里外候。帝及至。怪问其故。稠曰。恐身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帝愧悔无已。乃躬负稠身往寺。稠不受。帝曰。弟子负师。行遍天下。未足谢愆。因问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曾作罗剎王。是以今犹好杀。即咒盆水。令帝自观其形。果然。帝大惊。自是坐禅行道。尤锐於前。仍勑诸州。别置禅肆。令达定慧者。就而教授。国储分为三分。一以供国。一以自用。一供三宝。自是彻情皈向。通古无伦。大起寺塔。僧尼满於诸州。佛法东流。此焉盛矣(僧史)。
甲戌 魏大统中。诏僧实禅师曰。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背隆伛偻。分似周公。德宇纯懿。轨量难模。可昭玄三藏言为世宝(云云)。至是复以师才深德大。请为国三藏。自是陶化京华。久而愈盛(僧史)。
初梁武帝造金像二躯。作重云殿。礼事五十许年。至是江左未定。利害相雄。王僧辨乃遣杜龛典卫宫阙。龛性顽凶。欲毁二像为铤。先令数人上三休阁。令镵佛顶。锤凿始举。二像一时回顾。所遣诸人臂不能举。失喑如醉。杜龛亦然。仍见金刚竟来击之。举体洪烂。穿皮露骨而死(感通录)。
北齐文宣帝。大兴佛法。天保中。道士陆修静。会梁武帝开运。天监三年下敕舍道崇佛。静与门徒。叛入齐。倾散金玉。赠诸贵游。托以襟期。冀兴道教。帝乃出勑。召诸沙门。与道士校术。道士咒诸沙门。衣钵或转。咒诸方梁。或横或坚。沙门默无一对。士女贵贱。并以静徒为胜。静乃高谈自矜。唱言。神通权设。抑挫强侮。沙门现一。我当现二。今薄示微术。并辞出退。事亦可见。帝命上统。令与静捔试。上曰。方术小伎。俗儒之耻。况出世也。然天命相拒。岂得无言。可令最下座僧对之。时释昙显位居末席。酒醉酣盛。扶舆上座。因立而笑。语李宗云。向夸现术。一之与二。深有其致。即於座上翅一足而立曰。吾已现一。卿当现二。各无言对。显曰。咒诸衣物飞举者。试卿术耳。命取稠禅师衣钵咒之。皆无动摇。帝勑十人举之。不动如故。乃以衣置诸梁木。怗然无验。诸道士相[(厂@?)*页]无颜。犹以言辨为胜。乃曰。佛家自号为内则小也。詺道家为外则大也。显应声曰。天子处内。定小庶人矣。静与其徒。缄口无言。文宣处座。自验臧否。其徒求哀济度。皆舍邪归正。勑令剃染。曰号神仙者。并上三爵台。令其投身飞游。悉委尸于地。伪妄斯伏。乃下诏曰。法门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为本。祭酒道士。世中假妄俗人未悟。乃有秪崇。麴蘖是味。清虚焉在。瞿晡斯甜。慈悲永隔。上异仁祠。下乖祭典。宜皆禁绝。不复遵事。颁勑远近。咸使知闻。其道士归依者。并付昭玄大统上法师。度听出家。广如别传。于时齐境一心奉佛。国无两事。迄于隋运○显公者上统。揣其骨则千里骥足异世同驾。以貌取人。失之自古。则徒节玄黄矣。何能抗御之哉。
丙子 天保七年。齐文宣在晋阳。使人骑白馲驼向我寺。取经函去。使问不知何寺。帝曰。但任驼行。自知寺处。日晚出城。驼行至急。奄然如睡。忽至一山。名曰冥寂。山半有寺。群沙弥曰。高洋驼来也。便引入寺。见一老僧。拜已。问曰。高洋作天子何似。曰圣明。曰尔来何为。曰令取经函。僧曰。洋在寺懒读经。令北行东□是其房。可取函与之。即乘驼而反。又如睡梦。奄至晋阳。以函反命。帝不久行至谷口水井寺。有舍身痴人。不解语。忽语帝曰。我先行尔后来也(感通录)。
丙子 梁敬帝。大平元年。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觉。是为北周孝闵帝。十二月即位。
丁丑 梁大平二年九月。敬帝禅位于陈高祖。
论曰。观梁之兴。有以异於魏晋。观梁之治。有以成今。於宋齐史。褒以斯文德。有此武功。始自汤武之师。终济唐虞之业。此其实录也。梁岂有惭德哉。武帝受命之后。数十年间。礼乐文物。为南朝冠。此梁之治。独出於江在五朝。南北八代之右也。宋景文新史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终无大恶。以寝微而亡。余祉及其后裔。唐兴得八业。宰相未闻。贬梁以好佛而致之也。文中子知之。故着中说曰。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盖疾史臣不知梁何以亡。争以近迹。而引咎於佛矣。武帝不求贤才。擢用庸鄙。春秋既高。留神爼豆。泥情佛教。而在廷无诤臣矣。知子莫若父。况三蠧并歼。独全养嗣正德。不即大戮使阴召逆。雏咫尺玉墀。鞠为茂草。故侯景得以称名犯顺。知梁有名将。弃而勿用。士不知战。有可乘之机故也。何谓名将。王神念羊侃王僧辨侯瑱徐世谱陆法和。数子之才。梁不任之。杜僧明周文育侯僧都麦铁杖等。皆有将材。梁不用之。反以资篡臣。湘东无御将之道。侯景未枭。而陈氏问鼎矣。梁室速倾。其患在此。而议者以为仁义礼乐戒律定慧不幸而亡梁。非也。仁义礼乐。尧舜三代。皆资而大治。不闻始而大乱也。所以乱者。其后嗣失德而已。戒律定慧。汉明帝求其人。与教传世。二百载。唐太宗大兴之。不害其为正观之治。而传世三百年。宋太祖大宗。大兴佛教。其传世三百余年。以是明之。则佛不为王化之蠧。反以资於治也。夫言佛之亡梁者。殆非正论(隐子梁室论)。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四
猜你喜欢 卷四十六·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五·玄奘 剩录序·元来 卷一百四十六·佚名 第五回·胡兰成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三·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四·明佺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圆晖 金刚仙论 第三卷·佚名 唁赵戴文电·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六卷·宝亮 维摩诘所说经卷下·佚名 卷第九·佚名 降胎品第三·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六·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