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维摩诘所说经卷下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香积佛品第十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是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歹*斯]。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怡-台+龍]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维摩诘所说经菩萨行品第十一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唯然已见。于汝意云何。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难言。此所从来。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惓。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著己乐庆于彼乐。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间法不坏威仪法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维摩诘所说经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著。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败坏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即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腻吒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即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即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即为取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维摩诘所说经法供养品第十三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即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竺-二+韋]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曰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为法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萨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炎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即我身是。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维摩诘所说经嘱累品第十四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著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为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皆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

  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

  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

  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阿难言唯然。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维摩诘经卷下

猜你喜欢
  卷第十三·佚名
  卷第二十四·佚名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佚名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佚名
  卷一百八十·佚名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卷上(一名慈悲集)·慧日
  西藏剌麻溯源·佚名
  卷第一·晦翁悟明
  山家义苑卷下·可观
  卷四百四十七·佚名
  大乘庄严经论 第七卷·无著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五·湛然
  卷二十五·佚名
  卷二百三·佚名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之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庄节先生韩性(五云漫稿)·顾嗣立

    性字明善,绍兴人。其先家安阳,宋魏忠献王琦,其八世祖也。性深于先儒性理之说,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屦无所容。前代遗老王应麟、俞浙、戴表元辈皆折辈行与交。同里与游最密者唐珏、王易简、吕同老,皆一时名士。每值风日清美

  • 卷一百二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二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四 杨亿 奉和御制社日诗 仙掌凌空沆瀣秋大田多稼似云浮天边霁景芙蓉阙江上残芳杜若洲东观羣儒宣宴乐南荆遗俗重嬉游宸章忽降容瞻覩疑是神龟负九畴 别赋赏

  • 序·康熙

    御选唐诗序古者六艺之事皆所以涵养性情而为道德之助也而从容讽咏感人最深者莫近于诗故虞廷典乐依永和声帝亲命焉成周时六义领在乐官而为教学之先务自三百篇降及汉魏六朝体制逓増至唐而大备故言诗者以唐为法其时选本如

  • 提要·李辕

    臣等谨案草阁集六巻拾遗一巻明李昱撰昱字宗表号草阁钱塘人南雍志作临安人葢钱塘左宋临安地偶署前代地名非明之临安也洪武中官国子监助教昱元季避地永康东阳间馆于胡氏故集中与胡伯宏兄弟赠答之什最多此集乃昱没后伯宏

  •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司马光

      起屠維作噩(己酉),盡昭陽赤奮若(癸丑),凡五年。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太和三年(己酉、八二九年)   春,正月,亓志紹與成德合兵掠貝州。   義成行營兵三千人先屯齊州,使之禹城,中道潰叛;橫海節度使李祐討誅之。   李聽、

  • 卷一七七 隋紀一·司马光

      起屠維作噩(己酉),盡重光大淵獻(辛亥),凡三年。   高祖文皇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五八九年)   春,正月,乙丑朔,陳主朝會羣臣,大霧四塞,入人鼻,皆辛酸,陳主昏睡,至晡時乃寤。   是日,賀若弼自廣陵引兵濟江。先是弼以老馬多買陳

  • 第二十九回 御医·德龄

    我们一直在湖上逗留着,谁也不觉得厌倦,几乎玩到下午五六点钟模样,天色已将黑下来之后才歇。我因此就攫到一个机会,向太后请问伊方才所说的“造化小儿”究竟是怎样的一会事。伊本来早就知道我是一个最爱发问人的,伊自

  • 寇彦卿传·薛居正

    寇彦卿,字俊臣,大梁人,祖父寇..,父亲寇裔,都是宣武军牙校。太祖镇守汴州时,因为寇彦卿为将门子弟,便提拔他在自己身边。成年后,被选为通赞官。太祖任元帅时,寇彦卿补任元帅府押牙,兼任四镇通赞官行首兼右长直都指挥使,太祖接连上

  • 卷首之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首之十一勅谕五乾隆年间【一】乾隆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上谕从前八旗世袭官员所领勅书内开载太祖高皇帝尊諡之处尚有书写太祖武皇帝者理应更正着该部行知八旗查明彚送内阁敬谨改正颁发又上谕易

  • 第十五章 26·辜鸿铭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辜讲孔子说:“模棱两可的语言会使人们对道德价值的判断变得混乱,小小的不耐烦,可能会毁掉伟大的事业。”

  • 卷八·乾隆

    <子部,儒家类,御览经史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八周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检讨【臣】陈兆仑孔頴达正义略曰此明天地之体论天

  • 高僧傳卷第八(義解五)·慧皎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釋僧淵一釋曇度二釋道慧三釋僧鍾四釋道盛五釋弘充六釋智林七釋法瑗八釋玄暢九釋僧遠十釋僧慧十一釋僧柔十二釋慧基十三釋慧次十四釋慧隆十五釋僧宗十六釋法安十七釋僧印十八釋法度十九釋

  • 唯识观大纲·太虚

    ──十一年三月在汉阳归元寺说──一 引论  二 五位百法之唯识观  三 依真有幻全幻即真之唯识观  四 悟妄求真真觉妄空之唯识观  五 空云一处梦醒一心之唯识观  六 五重层次之唯识观一 引 论若修唯

  • 卷七十八·佚名

    释净愿品第六十四(经作愿乐随喜品)【经】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ldquo;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时,出一切众生之上,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 佛顶尊胜陀罗尼注义·佚名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曩谟婆(上)誐嚩帝(归命世尊)怛[口*賴](二合)路枳也(三世亦三界)钵啰(二合)底尾始瑟吒(二合)野(最殊胜)没驮(引)也(大觉者)婆誐嚩帝(同前)怛你也他(引。所谓。亦即说)唵(亦云一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四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四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郡经录上之十四 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单重合译神龙二年创首先天二年功毕)右此一部经新译旧译四十九会合成一部。于中折取二十六会三十九卷为菩提流志新译。余

  • 蜕庵集·张翥

    诗别集。五卷。元张翥撰。《元史》本传称张翥遗稿不传,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清王士禛《居易录》著录《蜕庵集》四卷,衡山释大杼北山编集,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锡山郎成抄本。采入《四库全书》者为朱彝尊所藏,五

  • 八大菩萨经·佚名

    全一卷。宋朝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在本经中,佛陀告舍利弗,若能一心忆念东方之无能胜国善精进吉祥如来、无我国普照如来、善爱国吉祥如来、寂静藏国印捺啰计都特缚惹王如来、离尘国喜功德光自在王如来等五佛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