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十九

宗统编年卷之十九

临济第五世祖

讳省念。莱州狄氏子。受业於本郡南禅寺。才具尸罗。徧游丛席。常密诵法华经。众称为念法华。晚於风穴嗣法。历住首山广教宝应。

宋太祖甲戌开宝七年。

临济第五世首山祖嗣宗统(二十年)。

祖住汝州首山。

示众曰。诸上座不得盲喝乱喝。寻常向你道。宾则始终宾。主则始终主。宾无二宾。主无二主。若有二宾二主。即是两个瞎汉。所以我若立时你须坐。我若坐时你须立。坐则共你坐。立则共你立。虽然如是。到这里急着眼始得。若是眼目定动。即千里万里。何故如此。如隔窗看马骑相似。拟议即没交涉。

祥符荫曰。若能作宾。方能作主。若能作得宾中宾。方能作得主中主。今之一等知识。只知在宾全正令。而忘立主要须圆。所以只知步步登高。不解从空放下。只知坐断千佛顶[宁*页]。不解随一切众生脚跟转。只成主中主。不成宾中宾。若槩以宾主历然混之。此中正自儱侗不少。一喝分宾主是也。全在照用一时行。眼目定动。即没交涉。师子象王。半身全体。岂容拟议於其间哉。

禅师法眼下第三世杭州报恩永安寂。

安韶国师嗣。住报恩。告众问答。跏趺而逝。茶毗。舌根不坏。柔软如红莲花。

乙亥八年。

禅师法眼下第三世永明智觉延寿寂。

寿乘愿为震旦法施主。居永明十五载。度弟子一千五百人。入天台山度戒万余人。常与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诸生类。六时散花。日夕修持百八事。寒暑无替。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受师印记者三十六人。其国王投师叙门弟子之礼。是年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塔全身於大慈山。寿以贤首慈恩天台三宗。互相氷炭。不达大全。馆其徒之精法义者。於两阁。博阅群籍。更相质难。寿以心宗之衡准平之。又集大乘经论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言三百家。证成惟心之旨。为书一百卷。目曰宗镜录。吴越王钱俶序而行之。

祥符荫曰。沙门行道。须是福慧二严。若永明寿。方无愧忝。真震旦法檀。大乘龙象也。

丙子九年(十二月太平兴国元年)。

太宗(名匡义太祖之弟在位二十二年)。

太宗丁丑太平兴国二年。

禅师云门下第二世韶州双峰竟钦寂。

钦云门嗣。住双峰。三月谓门人曰。吾不久去矣。可砌个卵塔。五月二十三日工毕。钦曰。后日子时行矣。及期。适云门爽温门舜诸老夜话。侍者报三更。钦索香焚之。合掌而化。

禅师清溪下庐山圆通道济缘德寂。

德嗣清溪进。住圆通。宋齐邱至。僧众趋迎。德阅经自若。邱问看甚么经。德举经以示。邱异之。曹翰统兵入寺。德宴坐如平日。翰至不起。翰怒曰。汝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德熟视曰。汝安知有不惧生死和尚耶。翰警悚钦叹。问曰。禅者何为而散。德曰。击鼓自集。翰遣裨校击之。无至者。德曰。公有杀心故尔。因自起击之。禅者乃集。翰拜问决胜之策。德曰。非禅者所知。德住持无所事事。惟颓然默坐。而学者自成规矩。平生着一衲裙。夜申其裙以当被。十月七日。升堂告众而化。谥道济。

戊寅三年。

诏改曹溪为南华寺。

知礼从法师宝云义通传天台教观。

礼字约言。四明金氏子。父母艰嗣。祷於佛。梦僧携童子授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出家具戒。学於宝云通。传天台教旨。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诏立译经传法院於东京如唐故事。

沙门赞宁奉勅修撰高僧传。

灵隐礼曰。臣僧之称。始於赞宁。清规一书。多受更窜。自后臣僧之称。遵行勿失。虽英迈俊杰如妙喜。亦无能挽回风运。其气象亦止似与两宋名臣硕儒相颉颃。欲如南阳忠。国一钦。懒残黄檗一辈尊宿。确乎以师道自守。相去远矣。信乎唐宋一代人文。逈不相及。虽出世大士。亦不能不受域也。与时偕行。又何疑乎。

祥符荫曰。云门大师遗表有云。伏念臣迹本寒微。生从草莽之语。是称臣不始於赞宁也。但更窜大智清规。为蔑裂从上法式耳。然云门法中特起之王。南汉乃偏霸之主。似不应称臣。存之以稽疑云。

癸未八年。

禅师善昭来参於祖言下大悟。

昭器识沉邃。少缘饰。有大智。历参诸方知识七十一员。皆妙得其机用。最后至首山。一日祖升座。昭出问曰。百丈卷席。意旨如何。祖曰。龙袖拂开全体见。昭曰。师意如何。祖曰。象王行处绝狐踪。昭於言下大悟。拜起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服勤久之。遂付正法。

甲申雍熙元年。

乙酉二年。

祖住宝安山广教禅院。

入院上堂。有僧问曹溪一句。天下人闻。广教一句。什么人闻。祖曰。不出三门外。僧曰。为什么不出三门外。祖曰。举似天下人。

元琏来参领悟。

琏参举。一日问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时如何。曰家家门前火把子。琏当下大悟。曰某甲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曰汝会处作么生。与我说来看。琏曰。祇是地上水碙砂也。曰汝会也。琏便礼拜。

禅师法眼下第三世杭州五云山华严志逢寂。

逢得法於韶国师。一日宴坐。有神人跪膝於前。逢问。汝其谁乎。曰护戒神也。师有一小过。凡折钵水。每倾弃之。非所宜也。逢自此洗钵水尽饮之。(凡遇退饮食。及涕唾便利等。并宜鸣指默念咒。发施心。而倾舍之)大将凌超於五云山创院奉供。逢每出。携大扇。乞钱买肉饲虎。虎每迎之。载以还山。

丙戌三年。

归省参祖领悟言下。

省参祖。祖一日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即触。不唤作竹篦即背。唤作甚么。省掣得掷地上曰。是甚么。祖曰瞎。省於言下大悟。

丁亥四年。

楚圆生於全州李氏。

禅师云门下益州香林澄远寂。

远绵竹上官氏。依云门十八年为侍者。门不许学者记持语言。远以纸为衣。凡有言句。皆密书之。初住西川迎祥寺。复住青城香林。大振云门法道。将寂。辞知府宋珰曰。老僧行脚去。通判曰。这僧风狂。八十岁行脚去那里。宋曰。大善知识。去住自由。归谓众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讫而逝。

法师中兴天台教观螺溪羲寂寂(初荆溪五传至清竦。竦传羲寂。志因。自后分为两宗。寂传羲通。通传知礼。遵式。志因传晤恩。恩传洪敏。源清。清传智圆。庆昭。昭传继齐咸润。各师其说。知礼辟为山外宗云)。

戊子端拱元年。

诏撰三教圣贤事迹。

赞宁撰集宋高僧传成。

传凡三十卷。分为十科。一译经。二义解。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杂科。本传五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表上。诏褒答之。赐绢三千疋。令编入大藏。

祥符荫曰。宁既未达禅宗。文笔亦复冗杂。诠次阘茸。备览而已。

性宗法师宝云义通寂。

通受学螺溪。住宝云。精研教观。茶毗得舍利五色。建塔。

沙门遵式苦学感疾入台疾愈 发明(书之以为力行延寿者劝)。

式四明人。母梦吞明珠而生。受学於宝云通。苦学感疾几殆。乃入天台自誓曰。若教兴在我。则疾有瘳。否则毕命。持咒满七七日。闻空中声曰。十方诸佛。增汝福寿。是夕见巨人持金刚杵拟其口。观音大士垂手於其口。引出数虫。复注甘露。疾顿愈。

己丑二年。

祖住宝应。

祖徇众请入宝应禅院。(为南院第三世)三处法席。海众云臻。

智嵩来参有省。

嵩参祖。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祖曰。梵王城畔。汝水东流。嵩有省。

庚寅淳化元年。

禅师云门下洞山宗慧寂。

僧问如何是佛。答曰。麻三斤。七月。无疾跏趺而化。

禅师镜清下衢州乌巨山开明仪宴寂。

宴禅定深入。太宗加礼诏延。不赴。钱忠懿王锡号开明。寿一百十五。阇维白光烛天。舍利五色。

僧师善昭遨游湘沔。

长沙守张茂宗。以四名剎请择居。昭一笑而去。襄阳守刘昌言。恨见之晚。时洞山谷急诸名剎皆虚席。前后八请。坚卧不答。

禅师云门下洞山守初寂。

初嗣云门。住洞山四十年。道及天下。秋无疾而化。

禅师洪諲隐迹南岳。

諲襄水扈氏子。游方礼祖。言下大悟。乃入南岳山。隐於三生藏。

辛卯二年。

禅师云门下第四世南安岩尊者自严寂。

严契心法於西峰云豁。颇着异迹。有沙弥无慧而事严谨愿。严愍之作偈。使诵。偈曰。大智发於心。於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久之。世间章句。吾伊上口。正月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右胁而化。

壬辰三年。

祖上堂示众。

十二月四日。上堂示众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随缘且遣日。今年记却来年事。来年记却今朝日。

祖示纲宗偈(汾州昭注)。

偈曰。咄哉拙郎君(昭注曰。素洁条然)。巧妙无人识(运机非耳目)。打破凤林关(荡尽玲珑性)。着靴水上立(尘泥自异)。咄哉巧女儿(妙智理圆融)。撺梭不解织(无间功不立)。看他斗鸡人(旁观审腾距。贪功不自伤)。水牛也不识(全力能负。不露头角)。背阴山子向阳多(叶县省曰。逈无背面)。南来北住意如何(不堕有无边)。若人问我西来意(从来无间断)。东海东面有新罗(大地不奈何)。

安隐忍曰。汾州叶县注纲宗三偈。彻法源底。惟雪窦得其体裁。后世未有继之者。或曰。达摩不立文字。岂有禅宗加注释乎。譬如愚人傲慢王宪。曰我欲法羲皇耳。

蕴聪来参领悟。

聪参祖。问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时如何。祖曰。家家门前火把子。聪言下大悟。

禅师智嵩住并州承天。

癸巳四年。

临济第五世汝州首山祖示寂。

十二月四日。上堂示众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无情共一真。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午后是全身。言讫安坐。日将昳而逝。阇维。舍利五色。

临济第六世祖

讳善昭。太原俞氏子。

甲午淳化五年。

临济第六世汾州祖嗣宗统(三十年)。

祖至汾州沙门契聪排闼请之 发明(削牍者。道俗千人。排闼而起之者。聪也。故书法如此)。

首山祖寂。西河道俗千余人。协心削牍。遣沙门契聪。迎请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院。祖闭关高枕。聪排闼而入。让之曰。佛法大事。静退小节。风穴惧应谶。忧宗旨坠灭。幸而有先师。先师已弃世。汝有力荷担如来大法者。今何时而欲安眠哉。祖矍起握聪手曰。非公不闻此语。促办严。吾行矣。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天下道俗。仰慕不敢名。同曰汾州。

安隐忍曰。生死之大事不了。不容不遍参。生死之大事觑破。不容不休去。惟师匠。而后我之生死根株顿断。不容不起荷法之心。此昭祖八辞住持。而末上欣然肯来也。祖接人下刃处。有大方便。故得慈明等大士出其门。皆气宇如王。至杨岐白云五祖。而济上宗风益振。今而知汾阳为中兴也。

祖示十智同真。

上堂示众曰。夫说法者。须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缁素不分。不能与人天为眼目。决断是非。如鸟飞空而折翼。如箭射的而断弦。弦断故射的不中。翼折故空不可飞。弦壮翼牢。空的俱彻。作么生是十智同真。与诸上座一一点出。一同一质。二同大事。三总同参。四同真志。五同徧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杀。九同音吼。十同得入。又曰。与甚么人同得入。与阿谁同音吼。作么生是同生杀。甚么物同得失。阿那个同具足。是甚么同徧普。何人同真志。孰能总同参。那个同大事。何物同一质。有点得出的么。点得出者。不吝慈悲。点不出来。未有参学眼在。切须辨取。要识是非。面目见在。

径山杲曰。汾阳老子末后若无个面目见在。一场败阙。虽然如是。未免丧我见孙。喝一喝。颂曰。兔角龟毛眼里栽。铁山当面势崔嵬。东西南北无门入。旷劫无明当下灰。

祥符荫曰。临济六传而至汾州。百二十余年。大纲要旨。流播彰彰。在人耳目。若非汾州祖密提枢纽。括剔玄微。主宾玄要。蚤同土笼瓦鼓。供人描邈矣。是以祖尝有颂曰。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故善提挈变化临济氏之道者。莫如我汾州祖也。

乙未至道元年。

禅师警玄至梁山领旨。

玄江夏张氏子。十九为大僧。听圆觉了义。问何名圆觉。曰圆以圆融有漏为义。觉以觉尽无余为义。玄笑曰。空诸有无。何名圆觉。讲者叹曰。是儿齿少。识卓如此。我所有何足以益之。政如以秽食置宝器。其可哉。游方谒梁山。问如何是无相道场。祖指观音曰。这个是吴处士画。玄拟进语。祖急索曰。这个是有相底。那个是无相底。玄遂有省。便礼拜。祖曰。何不道取一句。玄曰。道即不辞。恐上纸笔。祖笑曰。此语上碑去在。玄呈偈曰。我昔初机学道迷。万水千山觅见知。明今辨古终难会。直说无心转更疑。蒙师点出秦时镜。照见父母未生时。如今觉了何所得。夜放乌鸡带雪飞。祖称谓可兴洞上之宗。

禅师法眼下第三世温州瑞鹿寺遇安寂。

安嗣天台韶。破句读楞严经悟道。将寂。辞众澡身易衣安坐。令舁棺至。良久自入棺。经三日。门人启棺睹安。右胁吉祥而卧。四众哀恸。安乃再起升堂。说法诫众。复入棺而寂。

丙申二年。

丁酉三年 分天下州军为十五路(京东。京西。河北。河南。陕西。江东。江西。浙东。浙西。淮南。京湖。福建。剑南东。剑南西。广南)。

禅师澄湜住栖贤。

湜嗣百丈恒。住栖贤。性高简。律身精严。动不违法。三终藏经。以坐阅为未敬。立诵行披之。

禅师清凉下云居道齐寂。

齐嗣清凉钦。击钟集众。笑叙出家本末。揖谢辅佐丛席者而化。

真宗(名恒在位二十五年)。

真宗戊戌咸平元年。

己亥二年。

曹洞宗第五世朗州梁山祖示寂。

曹洞宗第六世祖

讳警玄。祥符中避国讳。易为警延。江夏张氏子。嗣梁山。山寂。辞塔出山至太阳。

庚子三年。

曹洞宗第六世郢州太阳祖嗣宗统(二十八年)。

祖住太阳明安。

祖辞梁山祖塔。出山至郢州太阳。主席坚禅师。欣然让法席请主之。退处偏室。祖受其请。上堂曰。诸禅德。须明平常无生句。妙玄无私句。体明无尽句。第一句通一路。第二句无宾主。第三句兼带去。一句道得。师子嚬呻。二句道得。师子返掷。三句道得。师子踞地。纵也周徧十方。擒也一时坐断。正当恁么时。作么生通得个消息。若不通得个消息。来朝更献楚王看。

辛丑四年。

禅师蕴聪住谷稳。

壬寅五年。

癸卯六年。

甲辰景德元年。

禅师元琏住汝州广慧。

杨亿字大年。建宁人。幼举神童。及壮负才名。而未知有佛。一日过同僚。见读金刚经。笑且罪之。彼读自若。亿疑之曰。是岂出孔孟之右乎。何佞甚。因阅数叶。茫然。始少敬信。后会翰林李维勉令参问。及由秘书监。出守汝州。首谒琏。於言下脱然无疑。作偈曰。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师子变作狗。拟欲将身北斗藏。应须合掌南辰后。

乙巳二年。

丙午三年。

清剖显如参太阳俱悟旨。

剖参太阳祖得悟。作园头。有僧问剖。妙竭出海乾坤震。觌面相呈事若何。曰金翅鸟王当宇宙。个中谁是出头人。曰忽遇出头时又作么生。曰似鹘捉鸠君不信。髑髅前验始知真。曰恁么则叉手当胸退身三步也。曰须弥座下乌龟子。莫待重遭点额回。罗浮山显如参祖。祖问。汝是甚处人。曰益州。曰此去几里。曰五千里。曰你与么来。还曾踏着么。曰不曾踏着。曰汝解腾空耶。曰不解腾空。曰争得到这里。曰步步不迷方。通身无辨处。曰汝得超方三昧耶。曰圣心不可得。三昧岂彰名。曰如是如是。汝应信此。即本体全彰。理事不二。善自护持。

丁未四年。

沙门道原纂传灯录成曰景德传灯录。

起自七佛。终於咸平三年庚子。济宗止於汾州。洞宗止於太阳。共诸方广语。凡三十卷。

祥符荫曰。宗门师匠。绝迹忘言。向上全提。与人相见。而禁记持言句。所以传灯一书。久无人纂。道原因宝林传。圣胄集。纂成传灯录。翰林杨亿。员外李淮等。共为校定。真宗撰序颁入大藏。可谓法门文献足征之典。但以一人而定五宗世系。容有择而不精。语而不详者。史之阙文。孔子以吾犹见为幸。则甚矣立言之难也。宝林传文字鄙俗。序致繁乱。明教嵩尝言之矣。又岂无舛漏之失乎。

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楚圆出家。

圆少为书生。连眉秀目。颀然丰硕。年二十二。依湘山静隐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所至忽绳墨。为老宿所诃。圆崖柴而笑曰。龙象蹴蹋。非驴所堪。尝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襄沔间。

禅师法眼下第三世温州瑞鹿寺本先寂。

先韶国师嗣。住瑞鹿。足不历城邑。手不度财帛。不设卧具。卯斋终日。宴坐申旦。三十年如一日。二月谓上首如昼曰。可造石龛。中秋望日。吾将顺化。及期。远近趋仰。先参问如常。至午坐方丈。手结宝印。与如昼问答罢。奄一目微视而逝。

己酉二年。

禅师洞山道诠移住栖贤以晓聪继席。

聪曲江杜氏子。少出家。头角峣然。一帔阅寒暑。周游荆楚。饫厌保社。由云居至洞山。依诠座下。诠移栖贤。以聪继其席。示众。一大藏教。是个之字。祖师西来是右字。作么生是正义。良久曰。天晴盖却屋。趂闲打却禾。输纳王租了。鼓腹自高歌。聪凡见僧来有所问。辄嗔目视之曰。我击虎术。汝不会去。

衡岳諲住神鼎。

諲隐衡岳二十年。有湘阴豪贵。来游福严。见諲气貌闲静。一钵挂壁。余无长物。倾爱之。遂拜跪请曰。师宁甘长客於人。亦欲住山乎。神鼎乃我家植福之地。久乏宗匠。愿师俱往。諲笑曰诺。乃以己马迎諲还。諲至神鼎。设鱼鼓粥饭如诸方。一年成丛席。十年有众三十辈。

禅师归省住叶县。

省住持严冷枯淡。法远义怀往参。时方寒雪。省诃骂驱逐。至以水泼地。僧皆怒而去。惟远怀整湿衣安坐。省曰。你更不去。我打你。远曰。某二人数千里来参和尚。岂以一杓水泼便去。即打杀也不去。省乃令挂搭。续命远充典座。众苦枯淡。远乘省出。窃取油面。为众僧造五味粥。省知。算所值罚远。估衣钵还讫。打趁出。因寄居廊房。省出见。复索租钱。远持钵於市化钱还之。省乃曰。远真有意参禅。乃呼之归。

祥符荫曰。神鼎叶县。皆当时明眼尊宿。其高风冷韵乃如此。后世喜行平易狥门庭者。或未之思夫。

庚戌三年。

楚圆至汾州。

圆与守芝谷泉俱结伴入洛中。闻汾州祖望。为天下第一。决志亲依。时朝廷方问罪河东。潞泽皆屯重兵。多劝其无行。圆不顾。渡大河。登太行。易衣类厮养。窜名火队中。露眠草宿。至陇州。遂造汾阳。祖壮之。先是祖预告首座。非久有异僧至。传持吾道。一日忽率首座出山曰。接侍者去。果逢圆至。

祥符荫曰。寒梅雪冷。翠竹霜清。其与芳草繁花。低徊於和风甘雨之下者。风韵自异矣。求师者如圆芝之造汾州。煅炼来学如叶县之待怀远。方有少分衲子风规。校他暖室商量。净几安排者。相去夫何如哉。

辛亥四年。

异僧至汾州请法。

并汾苦寒。祖暂罢夜参。有异比邱振锡而至。谓祖曰。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言讫腾空而去。祖密记以偈曰。胡僧金锡光。请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时楚圆。守芝。慧觉智圆。谷泉。齐举等。在座下)。

禅师楚圆悟道。

圆每诣祖。祖揣其志。必诟骂。使令者。或毁诋诸方。及有所训。皆流俗鄙事。一夕诉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语未卒。祖熟视骂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怒举杖逐之。圆拟伸救。祖掩其口。圆大悟。曰。乃知临济道出常情。

祥符荫曰。真师成就学者。如天地陶冶万物。造化无痕。和风甘雨。亦且不得已而用之。况迅雷掣电乎。观祖之於圆。可见今之打七坐香。扭抳人家鼻孔者。皆第二三等接人者也。谓之门庭施设则可。若云。行此出情之道。则未也。然学者岂尽能如圆哉。则今之门庭施设。正自不可少也。金将火试。玉将石攻。宗师垂手接人。不出常情之外。学者不离常情之中。会归出情之道。方不负参学边事也。

居士李遵勖谒谷隐(参悟了截。居士中无如勖者。故书之)。

都尉李遵勖谒谷隐聪。问山家事。聪举径山钦答崔赵公话。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勖於言下大悟。说偈曰。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壬子五年。

癸丑六年。

重显参北塔祚得其道。

显遂宁李氏子。浮沉荆渚间。横经讲席。无有抗其锋者。尝典客太阳。与客论赵州宗旨。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貌寒寝。侍其旁。辄匿笑而去。客退。显数曰。我偶客语。汝笑何事。曰笑知客智眼未正。择法不明。显曰。岂有说乎。对以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显阴异之。结以为友。北游至复州北塔参光祚。即伸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祚召显近前。显才近前。祚以拂子蓦口打。显拟开口。祚又打。显豁然开悟。留止五年。尽得其道。

甲寅七年。

乙卯八年。

丙辰九年。

丁巳天禧元年。

禅师楚圆受祖记嘱造洞山为第一座。

圆服役七年。同守芝辈辞祖。祖曰。此行不可以戒腊推。听吾偈曰。天无头。吉州城外起戈矛。将军匹马林下过。员州城里闹啾啾。圆遽出班曰。楚圆何人敢。受和尚如此记莂。祖嘱之曰。吾在先师处亲证三昧。汝今已得。宜往南方大兴吾道。先是祖谓圆曰。我徧参云门儿孙。特以未见聪为恨。圆以母老。乃辞祖归筠州。於路访唐明嵩。与杨亿李遵勖机语投契。寻造洞山。聪升堂请居第一座。

安隐忍曰。汾州参善知识者七十一人。犹以不见聪老为恨。慈明已悟出情之道。又依聪三年。可谓朝宗百川。故为当世仰重如此。

戊午二年。

禅师守芝住大愚。

芝自受汾阳心印。辞游南方。住高安大愚。僧问如何是佛。芝曰。锯解称锤。

禅师重显出世翠峰。

显自得法智门。乃复徧参洞山大龙南岳大愚诸宗匠。初学士曾会。与显厚善。相值淮上。问显何之。显曰。将游钱塘。绝西兴。登天台雁荡。会曰。灵隐天下胜处。珊禅师吾故人。以书荐显。显至灵隐三年。陆沉众中。俄会奉使浙西。访显於灵隐。无识之者。时堂中僧千余。使吏检床历物色乃至。会问向所附书。显袖纳之曰。公意勤。然行脚人於世无求。敢希荐达哉。会大笑。珊奇之。吴江翠峰虚席。举显出世。烧香法嗣北塔。

神鼎諲说法智度。

諲住神鼎。枯淡无比。一朽木床。夜则諲坐其上。三十辈环听其诲。智度寺沙门本延谒諲夜语。还谓郡守曰。諲公所谓本色老宿。惜陆沉山中。郡以礼请开法。諲辞不得。乃升座说法。道俗欢呼。得未曾有。於是諲名声普闻。

己未三年。

庚申四年。

禅师楚圆开法南源。

圆在洞山首众三年。辞去游仰山。杨亿以书抵宜春守黄宗旦。请开法南源。

禅师法远至太阳受祖付托(远来太阳。关系洞宗法脉。故书至。喜之之词也)。

远初谒三交嵩。次谒汾州。次谒叶县省受记莂。天禧中游襄汉。至郢州太阳。与祖机语相契。祖会下有承剖两衲子。皆先卒。祖叹无可继洞宗者。欲嘱累远以大法。远以业有师承辞。祖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无人耶。以平生所着直裰皮履示之。远曰。当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祖嘱记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为证。偈曰。杨广山前草。凭君待价烹。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书其尾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远拜受辞去。

鹤林门曰。太阳严以清佛祖之源。远公厚以护佛祖之统。余尝叹二老。当失常处变之际。各有精微深远之意。存乎其间。以匡法门。非太阳不启远公之笃义。非远公不副太阳之重托。故其高风峻德。至今存焉。呜呼。古人之心。诚难及也。代之一字。古人以之绝滥。今人以之开滥。相去不天渊哉。

祥符荫曰。古今人不相及。时为之也。古人灼见法运污隆之际。不妨严以杜其滥。今人诚有见於接续之重。故不得不代以存其脉。总之从法道起见。而无庸心於其间也。

辛酉五年。

台宗法师省常往生净土。

常字造微。淳化中住昭庆。慕庐山之风。易莲社以净行。与士大夫结净行社。丞相王旦为之首。一时公卿牧伯。百二十人。比邱千人。皆称净行社弟子。正月日端坐念佛。有顷。厉声曰。佛来也。泊然而化。众见地皆金色。移时方没。

壬戌乾兴元年。

台宗法师孤山法惠智圆寂。

圆字无外。号中庸子。又称潜夫。传台宗於奉先清。居西湖孤山。与处士林和靖为友。王钦若出抚钱塘。慈云遣使邀圆同迓之。圆笑谓使者曰。钱塘境上。且驻却一僧。蚤婴瘵疾。又号病夫。讲道吟咏未尝倦。预诫门人曰。吾殁后。毋厚葬我。毋建塔以诬我。毋谒有位求铭。以虚美我。宜以陶器二合而瘗之。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二月十七日寂。寿四十七。门人如所诫。后十五年。积雨山颓。门人启视陶器。肉身不坏。爪发俱长。乃更袭新衣。而重瘗之。撰着甚富。谥法惠大师。

仁宗(名祯在位四十一年)。

仁宗癸亥天圣元年。

南源圆访神鼎。

圆居南源三年弃去。访神鼎諲。諲望尊一时。衲子非人类精奇。无敢登其门者。住山三十年。门弟子气吞诸方。圆发长不剪。毙衣楚音。通谒称法侄。一众大笑。諲遣童子问。长老谁之嗣。圆仰视屋曰。亲见汾阳来。諲杖而出。顾见颀然。问曰。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圆指其后绝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諲回顾相矍铄。圆地坐脱只履而视之。諲忘所问。又失圆所在。圆徐起整衣。且行且语曰。见面不如闻名。遂去。諲遣人追之不可。叹曰。汾州乃有此儿耶。自是名重丛林。

翠峰显移住雪窦。

曾会守四明。延显住雪窦。既至。宗风大振。天下龙蟠凤逸衲子。争集座下。号云门中兴。

临济第六世汾州祖示寂。

龙德府尹李侯请主承天。使三反不赴。使者受罚。复至曰。必欲俱往。不然。有死而已。祖笑曰。老病业已不出山。借往。当先后之。何必俱耶。使曰。师诺则先后惟所择。祖乃令设馔。且俶装告众曰。老僧去也。谁人随得。一僧出曰。某甲随得。祖曰。汝日行几里。僧曰。五十里。祖曰。汝随我不得。又一僧出曰。某甲随得。祖曰。汝日行几里。僧曰。七十里。祖曰。汝也随我不得。侍者出曰。某甲随得。但和尚到处。某甲即到。祖曰。汝却随得老僧。言讫。谓侍者曰。吾先行矣。停箸而逝。侍者即立化。阇维。收舍利起塔。

宗统编年卷之十九

 

猜你喜欢
  卷十一·普济
  卷第十八·雷庵正受
  卷第十·佚名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下·佚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之二·宗密
  無盡意菩薩經〈不分品〉·欧阳竟无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二十六·昙噩
  目次·正觉
  序·永觉元贤
  佛说未生怨经·佚名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第三·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三·安慧
  卷第一·慧苑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七·邵雍

    钦定四库全书 击壤集卷十七      宋 邵雍 撰人物吟 人破须至护物破须至补补护既巳多卒归於败露人有人之情物有物之理人物类不同情理安有异 偶得吟 林间无事可装怀昼睡功劳酒一盃残梦不能全省记半随风雨过东

  • 第二十八回 饮鸩酒顷刻归阴 羁犴狱吁嗟被谤·萧晶玉

    且说神宗天子望下问道:“丞相、国舅同来见朕,有何章奏?”奸相先奏道:“内阁侍读大学士巨吕国材有本奏闻陛下:昨夜初更,有一人投至臣府,报告机密,自称雁门关署镇国王高廷赞麾下的马兵宋四,年三十一岁,有机密事特来出

  • 孙周卿·隋树森

    孙周卿,古邠(今陕西旬邑县东北)人。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谓“邠”乃“汴”之误,则云其河南开封市人。曾客游湘南、巴丘。其婿为元诗人傅若金。 小令 【双调】沉醉东风 宫词 双拂黛停分翠羽,一窝云半吐

  • 楚辞后语目录·朱熹

    成相一佹诗二易水歌三越人歌四垓下帐中歌五大风歌六鸿鹄歌七吊屈原赋八服赋九瓠子之歌十秋风辞十一乌孙公主歌十二长门赋十三吊二世赋十四自悼赋十五反离騒十六絶命词十七思玄赋十八悲愤诗十九胡笳二十登楼赋二十一归

  • 卷一百二十一·徐世昌

    郭尚先郭尚先,字兰石,莆田人。嘉庆已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有《增默庵诗遗集》。题黄仲则集即效其礼骆丞词笔未登科,长爪通眉憔顇多。《锦瑟》春心迷断梦,铜笳霁吹入悲歌。才难为用应缘傲,诗

  • 卷五·吴当

    ●钦定四库全书学言稿卷五(元)吴当 撰○七言律诗徐氏园亭河山锦绣帝城中更辟名园在屋东满地緑阴三月雨数声黄鸟百花风轩楹有席渔樵对樽酒多情父老同逸兴已无朝市梦相逢往往说年丰送陈廷佐高州路教授江州义门天下传君今

  • 列传第四十五·魏徵

    ○列女 自昔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是以诗书所记,风俗所在,图像丹青,流声竹素,莫不守约以居正,杀身以成仁者也。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奸臣·欧阳修

    许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父善心,仕隋为给事中。敬宗幼善属文,大业中举秀才中第,调淮阳书佐,俄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善心为宇文化及所杀,敬宗哀请得不死,去依李密为记室。武德初,补涟州别驾。太宗闻其名,召署文学馆学士。贞

  • 二百七十七 内务府奏审拟桑额等设计逮捕曹(兆页)家人吴老汉一案请旨摺·佚名

    雍正五年闰三月十七日 总管内务府谨奏:为请旨事。 案查审理内府佐领.管辖番役处值年郎中鄂善、常保禀送桑额与索住合谋,央烦番役蔡二格等设计逮捕吴老汉一案。 据萧林供称:我原系江宁织造府库使。有桑额等之家人,名叫吴老

  • 王闿运·陶菊隐

    王闿运为近代文学宗匠。弱冠时,以布衣笑傲王侯,与曾文正分庭抗礼。红顶大员十余辈,屏息侍阶下,为之捧盥进茗,可谓扬眉吐气矣。然数窘于孺子,每呼曾仅庵、易哭庵为圣童。庵,文正冢孙也(即曾广钧,字重伯),髫龄俊逸,恒于稠众中举僻

  • 杨行密传·欧阳修

    杨行密的字叫化源,庐州合淝县人。他小时候是孤儿,和小孩游戏时,常拿旗帜像打仗的样子,他二十岁时,逃到强盗里去了,刺史郑綮抓住了他,看了他的相貌感到吃惊,说:“你将要富贵了,为什么做强盗?”就把他放了。他和街坊田君页、陶雅、

  • 梁成大传·脱脱

    梁成大,字谦之,福州人。开禧元年(1205)的进士。一贯不顾廉耻,县官满任后,谄媚史弥远家的干亲万昕,万昕说真德秀当受惩罚,梁成大说:“我假若能任官台谏,一定能明辨此事。”万昕为他转告这个话。出任扬州通判,不久迁宗正寺簿。宝

  • 卷三十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三十六 朱批谢赐履奏摺 雍正元年三月二十六日廵视两淮盐课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臣】谢赐履谨 奏为奏明事窃【臣】一介寒微至愚极陋荷蒙 皇

  • 附錄·佚名

    ○明敬王妃,書下行錄。嗚呼!大行大王,庚戌六月十八日申時誕生。其時宮人,每夢見五雲中飛龍升天。綏嬪有身,而眼光比常時益淸,神彩奇異。是以,殿宮預卜有大慶也。及誕生,日表岐嶷,儘天縱之聖,自孩提時,聰明絶人,二歲之至日,父王嘉悅

  • 卷四十四·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四十四 明 冯复京 撰小雅甫田之什二桑扈篇屏尔雅云门屏之间谓之宁屏谓之树疏云屏蔽也树立也立墙当门以自蔽也诸侯内屏在路门之内天子外屏在路门之外而近应门○郊特牲云旅树大夫之僭礼注

  • 佛之修学法·太虚

    ──十六年一月在上海尚贤堂讲── 一 佛学之根本精神    甲 独立与发展──自觉的     (一)绝对独立之特德     (二)无限发展之自由    乙 和合与增上──觉他的     (一)缘起性空之和合   

  • 木偶奇遇记·科洛迪

    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科洛迪的长篇童话。1880年在《儿童日报》上连载,1883年出版单行本。老木匠杰佩托用一段木头做了一个木偶,取名为匹诺乔,意思是小松果。他长着长长的鼻子,戴着一顶尖帽。他非常顽皮,老杰佩托为了能

  • 四巧说·佚名

    清代白话短篇人情小说选集。一函四册,每册一卷,每卷为一种短篇,共四篇,题“吴中梅庵道人编辑”,选编者姓名不详。四种小说为: 《补南陔》、《反芦花》、 《赛他山》、 《忠义报》。其中第一、第二种与《八洞天》中所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