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

大唐三藏 不空 译

稽首观音大悲主愿力洪深相好身千臂庄严普护持千眼光明徧观照真实语中宣密语无为心内起悲心速令满足诸希求永使灭除诸罪业龙天众圣同慈护百千三昧顿熏修受持身是光明幢受持心是神通藏洗涤尘劳愿济海超证菩提方便门我今称诵誓归依所愿从心悉圆满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盘山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发是愿已。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咒。一宿诵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南无阿弥陀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诸佛国土。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若心不得无量三昧辨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心神咒者。於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名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诚。若诸女人。厌贱女身。欲得成男子者。诵持大悲陀罗尼章句。若不转女身成男子者。我誓不成正觉。生少疑心者。必不得果遂也。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于佛出世。不通忏悔。纵能忏悔。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佛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唯除一事。於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

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也。其恶死者。一者不令其人饥饿困苦死。二者不为枷禁杖楚死。三者不为怨家雠对死。四者不为军阵相杀死。五者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六者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七者不为水火焚漂死。八者不为毒药所中死。九者不为蛊毒所害死。十者不为狂乱失念死。十一者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十二者不为恶人厌魅死。十三者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十四者不为恶病缠身死。十五者不为非分自害死。诵持大悲神咒者。不被如是十五种恶死也。得十五种善生者。一者所生之处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国。三者常值好时。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六者道心纯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属恩义和顺。九者资具财食常得丰足。十者恒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财宝无他劫夺。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称遂。十三者龙天善神恒常拥卫。十四者所生之处见佛闻法。十五者所闻正法悟甚深义。若有诵持大悲心陀罗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种善生也。一切天人。应常诵持。勿生懈怠。

观世音菩萨说是语已。於众会前。合掌正住。於诸众生。起大悲心。开颜含笑。即说如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陀罗尼曰。

南无喝啰怛娜哆啰夜[口*耶](此观世音菩萨本身) 南无阿哩[口*耶](此如意轮菩萨本身) 婆卢羯帝烁钵啰[口*耶](此持钵观世音菩萨本身) 菩提萨埵婆[口*耶](此不空羂索菩萨押大兵) 摩诃萨埵婆[口*耶](此菩萨种子。诵咒本身) 摩诃迦卢尼迦[口*耶](此马鸣菩萨本身。手把钹折罗) 唵(此诸鬼神合掌听诵咒) 萨皤啰罚曳(此四大天王本身降魔) 数怛那怛写(此四大天王部落鬼神名字) 南无悉吉[口*栗]埵伊蒙阿哩[口*耶](此龙树菩萨本身) 婆卢吉帝室佛罗[口*楞]驮婆(此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那啰谨墀(此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本身) 酰哩摩诃皤哆沙咩(此羊头神王。共诸天魔为眷属) 萨婆阿他豆输朋(此甘露菩萨。观音眷属) 阿逝孕(此飞腾夜叉天王。巡历四方。察其是非)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此婆加帝神王。其形黑大。以豹皮为裈。手把铁义) 摩罚特豆(此军咤利菩萨本身。把铁轮。并把索。面有三眼) 怛侄他(此剑语) 唵阿婆卢酰 卢迦帝(此大梵天王本身。神仙为部落) 迦罗帝(此帝神。长大黑色) 夷酰哩(此三十三天。摩酰首罗天神领天兵。青色) 摩诃菩提萨埵(此实心。更无杂乱心。即名萨埵) 萨婆萨婆(此香积菩萨。押五方鬼兵为侍从) 摩啰摩啰(此菩萨相罚语。即为齐也) 摩酰摩酰哩驮孕(同前) 俱卢俱卢羯幪(此空身菩萨。押天大将军。领二十万亿天兵)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此严峻菩萨。押孔雀王蛮兵) 摩诃罚阇耶帝(同前) 陀罗陀罗(此观音菩萨大丈夫身) 地哩尼(此师子王兵验读诵) 室佛啰[口*耶](此霹雳菩萨。降伏诸魔眷属) 遮啰遮啰(此摧碎菩萨本身。手把金轮) 摩摩(某甲受持) 罚摩啰(此大降魔金刚本身。把金轮) 穆帝[口*(肄-聿+余)](此诸佛合掌听诵真言) 伊酰移酰(此魔酰首罗天王) 室那室那(同前) 阿啰嘇佛啰舍利(此观音菩萨。把牌弩弓箭) 罚沙罚嘇(同前) 佛啰舍耶(此阿弥陀佛本身。观世音菩萨师主) 呼卢呼卢摩啰(此八部鬼神王) 呼卢呼卢酰哩(同前) 娑啰娑啰(此五浊恶世) 悉哩悉哩(此观音菩萨利益一切众生) 苏啰苏啰(此诸佛树叶落声) 菩提夜菩提夜(此观音菩萨结缘众生) 菩驮夜菩驮夜(此阿难本身) 弥帝哩夜(此大车菩萨。手把金刀) 那啰谨墀(此龙树菩萨。手把金刀) 地哩瑟尼那(此宝幢菩萨。手持铁叉) 波夜摩那(此宝金光幢菩萨钹折罗杵) 娑婆诃(去声) 悉陀夜(此达一切法门) 娑婆诃摩诃悉陀夜(此放光菩萨。手把赤幡) 娑婆诃悉陀喻艺(此诸天菩萨尽悉以集。手把金刀) 室皤啰夜(此安息香) 娑婆诃那罗谨墀(此山海惠菩萨本身。手把金剑) 娑婆诃摩罗那罗(此宝即王菩萨。手把金斧) 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此药王菩萨本身。行疗诸病) 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口*耶](此药上菩萨本身。行疗诸病) 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 娑婆诃 波陀摩羯悉哆夜 娑婆诃 那啰谨墀皤伽啰[口*耶] 娑婆诃 摩婆利胜羯啰夜 娑婆诃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无阿哩[口*耶] 婆卢吉帝 烁皤啰夜 娑婆诃 悉殿都 漫哆罗 跋驮耶 娑婆诃

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华。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众会皆获果证。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四.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经

稽首大悲婆罗羯帝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振海潮音应人间世随有希求必获如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阿弥陀佛

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白衣观世音菩萨

前印后印降魔印。心印身印陀罗尼。我今持诵神咒。惟愿慈悲降临护念(此八字念三遍)。即说真言曰。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无阿利耶 婆卢羯帝铄钵啰耶 菩提萨埵婆耶 摩诃萨埵婆耶 摩诃迦卢尼迦耶 唵多哩多哩咄多哩 咄多哩咄咄多哩 娑婆诃(喝音阿。啰音拉。怛音搭。哆音多。羯音揭。铄音少。埵音朵。迦音吉。咄音拙)

 礼观音文

清净三业。一心五体投地。归依南无十方慈父.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得二随顺.四不思议.十四无畏.十九说法.七难二求.三十二应。无量功德。兴大威力。发大誓愿。同流九界。六道四生。生死趣中。兴百千万亿无量恒河沙劫数善行方便。救度拔济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我今哀求。必赐加被。伏念(某)夙生庆幸。得遇佛乘。身虽出家。心不染道(居士改身苦尘缘。心多散乱)。愚痴邪见。诸根昏塞。又恐福力浅薄。寿命不长。徒入空门(居士改徒得人身)。虚生浪死。我今洗心泣血。稽颡投诚。终日竟夜。存想圣容。受持圣号。礼拜圣像。惟愿菩萨。天耳闻声。悲心救苦。怜愍加被。放大神光。照我身心。倾大甘露。灌我顶门。荡涤累世怨愆。洗洁千生罪垢。身心清净。魔障消除。昼夜之间。坐卧之中。观见菩萨。放大神光。开我慧性。使(某)即时神通朗发。智慧聪明。得大辨才。得大智慧。得大寿命。得大安乐。参禅学道。无诸魔障。悟无生忍。世世生生。行菩萨道。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

辨讹语三则

莲池大师云。高王观世音经。世传高王诵之脱难。此讹也。其经鄙俚。不成文义。不知译自何代。以理断言。即是法华普门品耳。高王时人仗此脱难。故以为名。后人不知。别造伪语。称高王经。因名迷义。俗所不觉。

又云。香山卷中称观音是妙庄王女。出家成道。而号观音。此讹也。观音过去古佛。三十二应。随类度生。或现女身耳。不是才以女身始修成道也。彼妙庄既不标何代国王。又不说何方国土。虽劝导女人不无小补。而世僧乃有信为修行妙典者。是以发之。

王龙舒云。按藏经。诸佛菩萨。手足六根。皆常端正。故云八端。观世音菩萨。本结跏趺坐。其神通变化自在。故云观自在。今人作翘足搭手坐。谓自在观音者。讹也。

猜你喜欢
  目录·志明
  成唯識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六·德清
  卷一百八十四·佚名
  卷第三·道原
  卷十七·赞宁
  余 论·多罗那他
  禅苑蒙求卷之中·志明
  慈悲道场忏法 第四卷·佚名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二·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本)·窥基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卷第四·佚名
  占海南岛之威胁与对佛教国之诱略·太虚
  四明十义书卷上·知礼
  新华严经论 第十七卷·李通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巧对录卷之三·梁章钜

    《明道杂志》云:世传朱全忠作四镇时,一日与宾佐出游,全忠忽指一方地曰:“此可建一神祠,试召一视地工验之。”而召工久不至,全忠怒甚,现于辞色,左右皆恐。良久,工至。全忠指地视之。工再拜贺曰:“此所谓乾上龙尾

  • 第三十八出 咸遂·周履靖

    【月云高】〔旦上〕孤帏空待。秋怀转无赖。香粉潜消褪。鬼病恹恹害。百计安排。怎把相思解。人在心儿裏。心远云山外。眉月连娟恨不开。鸿雁那从北地来。奴家名归禁苑。迹隐深闺。虽若幽囚。实堪全节。但此淸

  • 卷三十五·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三十五明 梅鼎祚 编襍曲歌辞【晋】讌饮歌【晋书曰高祖伐公孙渊过温见父老故旧讌饮累日怅然有盛为歌曰】晋宣帝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逢际会奉辞遐方将扫羣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

  • 卷十九·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十九地理石钟山赋【有序       明】何乔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文忠公辨之详矣士大夫喜幽寻而乐胜选者莫不游焉景泰六年春三月余与今夏官郎中王君尚忠俱以进士奉使江南尚忠家湖口邀

  • ●卷三·李心传

    哲宗登极,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惟朱妃称号未定。太皇太后曰:&ldquo;母以子贵,朝廷宜详议,当优隆之。&rdquo;时蔡确、章尚在朝,议久不决。谄谀者谓亦当为皇太后;守正者则曰&ldquo;止合称皇妃太母&rdquo;。曰:&ld

  •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陈寿

    (关羽传、张飞传、马超传、黄忠传、赵云传)关羽传,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人。因战乱逃亡到涿郡。刘备在家乡招集兵马,关羽和张飞担任他的护卫。刘备任平原国国相后,任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所辖军队。刘备与关、

  • 完泽传·宋濂

    完泽,姓土别燕氏。祖父土薛,随太祖起兵于北方,平定诸部,统一大漠南北。太宗伐金,命太弟睿宗由陕右进军,攻其不备。以土薛为先锋,出武休关,渡过汉江,攻取方城以北之地,破金兵于阳翟。金亡后,又随大军攻兴元、阆州、利州,升为都元帅

  • 俞大猷传·张廷玉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年时就喜好读书,师从王宣、林福学习《易经》,得蔡清学术真传。又听说赵本学以《易经》的道理来探究军事学上战术运用的灵活变化,俞大猷就又上门学习。俞大猷曾经说兵法术数从五起,犹如人身有手、足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佚名

    【提要】 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众多治国为人之道。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

  • 古文尚书冤词卷一·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七岁受尚书即闻有今文古文之分以问经师经师勿告也崇祯十六年国子助教邹镛疏请分今文古文尚书而专以今文取士为言会京师戒严不及报曲水社修禊事山隂张杉谓众曰毁经之祸萌矣国家取士三百年专用朱子之

  • 提要·岳珂

    【臣】等谨按刋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一卷宋岳珂撰珂字肃之号倦翁汤阴人居嘉兴鄂忠武王飞之孙敷文阁待制霖之子也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使宋时九经刋板以建安余氏兴国于氏二本为善廖刚又厘订重刻当时称为精审珂复取廖本

  • 第五章 节欲·佚名

    伊川先生对张绎说:“我出生时体气薄弱,三十岁变得强盛,四十五十以后才完备。现在七十二岁了,比较一下筋骨,和壮年时没啥不同。这都是平时清心寡欲而形成的。”张绎说:“先生难道是因为体气薄弱才重视保命修身的?”伊川说

  • 贤愚经卷第八·佚名

      (三九)盖事因缘品第三十四(丹本为三十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竹林精舍。慧命阿难。竹林中坐。心自思惟。如来出世。甚奇甚特。今诸弟子。蒙佛恩泽。于四供养。无所乏少。各获安隐。得尽苦际。一切世间。诸

  • 致苏慧纯居士书·太虚

    慧纯居士:吉堂的本家蔡天一托写了好几张字,好久不来拿去,如知他的地址,嘱来取去!太虚。三、六。(见觉有情八卷六号)

  • 答王蓉清居士书·太虚

    顷由严厅长转至宝书,因太虚尝厕迹桑门,乃猥蒙奖饰并垂询以佛法,愧对奚似!然辞意殷厚,雅问高深,虽未堪以僿陋酬,既逢净名,又安能不略供其愚,仰靳诃正乎?窃挽近士夫之学佛,或助文章之波澜,或供名理之紬绎,求其刳心皈命精义入神者,殆亦

  • 明英宗宝训·李贤

    明英宗朱祁镇语录汇编。李贤、陈文等编纂。成化三年(1467)成书,与《明英宗实录》同进。十二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三卷。凡七十二子目,前有明宪宗序。

  • 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澄观

    全一卷。唐代澄观撰。又作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经七处九会颂。收于卍续藏第四册。本书乃总合颂分、释分二部分而成,以五言六十八句之颂,叙述八十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之要义。本书虽仅一万三千余言,然已将华严

  •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智俨

    简称《华严孔目章》、《孔目章》。佛教著述。唐智俨集。四卷。解释“六十华严”中的名数、概念、命题以及经品大意等,具有普及《华严经》知识的特点。列有一百四十四个题目,分别诠释。释文多以“初教”、“终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