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弘戒法仪目录

授在家二众三归依法仪第一(补述以三归为入法之首故)

审在家出家求授五戒八戒并求剃度十戒等遮难法仪第二(补述以必先审忏前愆故)

授出家在家五戒八戒法仪第三(出戒坛古本补赞附补授八戒法)

沙弥得度法仪第四(出百丈清规补赞)

将登坛授具足戒预问难法仪第五(出戒坛古本补赞引启请结辞)

或将出家或将授具戒俱应先授四依法仪第六(出戒坛古本补前后文。此法应在未受具前说。又律中因外道。止堪二依。退失出家之利。佛许在白四羯磨。后说亦得)

将欲登坛授具先整授沙弥十戒初禀堂头和尚法仪第七(出戒坛古本补赞)

次差阿阇黎授沙弥十戒法仪第八(出戒坛古本补赞)

将授具足戒先差教授师授持衣教钵法仪第九(出戒坛古本补赞。及印心文)

将登坛授具足戒先策发沙弥法仪第十(出戒坛古本补赞)

登坛授大比丘具足戒白四羯磨法仪第十一(出戒坛古本补请仪祝圣文)

比丘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已次当差阿阇黎与说随相法仪第十二(出戒坛古本补赞。及引请文开导文结文。按比丘律授戒。以白四羯磨为主。随相乃结戒后所出。故不应在坛上说戒相。又和尚至尊前羯磨问难。尚出阿阇黎之口。岂说戒相而非阿阇黎事耶。幸毋失此体。当尊律制。及昔律师说戒本文为是)

说菩萨戒诸法仪开后(藏中诸家固自有本。今以未尽阐扬梵网经中意义。求戒者一受便了。不知菩萨戒为何物。兹复按经立义。重重开导。使其一受戒。便知菩萨戒中大意。深益后学。幸勿以杜撰。擅擅藉口)

差阿阇黎审比丘授菩萨大戒法仪第十三(按云栖具戒便蒙补述)

将授菩萨大戒先差阿阇黎开导三自归令参心地法仪第十四(补述)

将授菩萨大戒差阿阇黎问七遮法仪第十五(按梵网经补述)

将授菩萨大戒先差阿阇黎开导忏悔法仪第十六(按梵网经补述)

将授菩萨大戒先差阿阇黎开导苦行法仪第十七(按梵网经补述)

将授菩萨大戒先差阿阇黎开导发大誓愿法仪第十八(按梵网经补述)

正授菩萨大戒法仪第十九(按梵网璎珞等经补述)

教授锡杖法仪第二十(按五家宗旨锡杖经补述)

诵沙弥戒本第二十一(按云栖沙弥律仪要略补仪赞)

诵比丘戒本第二十二(按云栖较正梵网经善本)

诵菩萨戒本第二十三(按云栖较正梵网经善本。及说戒序补仪赞。并补中间问清净法)

授戒辨第二十四(因诸家争论及授戒法。失古体故述)

进戒示语第二十五(因授戒时示众。有补后人。故备於此)

衣钵总持第二十六(因今人认三衣为戒衣。禅者不用衣钵故示)

登坛授戒引请法仪第二十七(法仪全在引请提唱。始得整饬。故备於此)

衣图第二十八  坛仪第二十九  比丘羯磨法第三十(比丘日用者不可不知)

菩萨羯磨法第三十一(当依大乘诸律。不得用比丘法混滥)

梵网经一线上下卷第三十二(因阐禅律同宗故注)

佛藏经第三十三(因今人不知实相为禅为教为律。而分为三家。以起斗诤坚固。故当流通。以警三种匪人)

猜你喜欢
  解脫道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佚名
  人生痛苦之根本解除·太虚
  佛教之因果观·太虚
  论 韩 愈·太虚
  卷十七·道世
  目录·佚名
  古家佛学答问卷四·范古农
  显扬圣教论 第十五卷·无著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二(末)·慧沼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问幻品第十三·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卷第六十·德清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吴益·唐圭璋

      宋人名吴益者甚多,不知此吴益为何人。   玉楼春   寿尊长   玉楼春信梅传早。三八芳辰阳复后。称觞喜对一椿高,莱庭双桂森兰茂。   惭无好语为公寿。富贵荣华公自有,请歌诗雅祝遐龄,永如松柏如山阜。

  • 李伯瑜·隋树森

    李伯瑜,生平不详。元初王鹗序姬志真(号知常真人)《云山集》有云:"庚戌(一二五○)夏五月,与友人李伯瑜相会。话旧之余,李出知常先生文集一编,将以版行垂世。"可知为金末远初人。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 诗女史纂卷之二·田艺蘅

    处囊斋主人辑戚夫人戚姬、汉高帝夫人也、帝爱幸姬、生赵隐王如意、先是数欲易太子、及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夫人、髠钳、衣赭衣、令春、夫人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

  • 石延年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一字安仁,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屡试不中,真宗年间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累迁大理寺丞。官至秘阁校理、太子中允。康定二年卒,年四十八。《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 卷四百六十六·列传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脱脱

        ◎宦者一   ○窦神宝 王仁睿 王继恩 李神福 刘承规 阎承翰 秦翰周怀政 张崇贵 张继能 卫绍钦 石知颙 邓守恩   宋世待宦者甚严。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又诏臣僚家

  • 东都事略卷十七·王称

    世家五  神宗十四子长成王佾次惠王仅次唐王俊次褒王伸次冀王僴次哲宗皇帝次豫王价次徐王倜次呉王佖次仪王伟次徽宗皇帝次燕王俣次楚王似次越王偲成王佾早薨徽宗即位追赐名赠成王  惠王仅早薨徽宗追赐名赠惠王  

  • 卷一百三·杨士奇

    永乐八年夏四月○丁酉朔享 太庙命皇太子行礼△抚宁县老人张甫通迁安县老人何彬督运皆至清水源 上闻而嘉之谓兵部尚书方宾曰忠义之心人人有之此两人以白衣随军督运而所领之众如期皆至非抚绥有道岂能得其如此凡有功者

  • 卷一·陈均

    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巻一    宋 陈均 撰太祖皇帝【起庚申建隆元年止丙寅干徳四年】庚申建隆元年是嵗周禅位唐国主李景呉越王钱俶荆南髙保融湖南周行逢漳泉刘从效奉正朔蜀主孟昶称广政

  • 治期篇第五三·王充

    【题解】王充在本篇阐述了“治有期,乱有时”(《须颂篇》)的问题,比较集中地代表了他的自然主义历史观。他认为国家的治乱,世事的变迁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自然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国家的治乱就有一定

  • 商书·西伯戡黎·佚名

    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作《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丧,曰:『

  • 卷二百一十七·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三十六善现,无性自性空清净故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无性自性空清净。若布施波罗蜜多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无性自性空清净故净

  • 欧美需要佛教的明证·太虚

    ──二十九年三月在盘拉都那市政厅市民欢迎会讲──方才听到主席所说,谓此地从前基督教盛行,现在已完全佛教化。我常想:现在欧美需要佛教,因为佛教最可能贯通于科学。由盘拉都那市的证明,世界有变成佛教的可能,将来可以改善

  • 跋语·智旭

    忆辛未冬。寓北天目。有温陵徐雨海居士。法名弘铠。向予说此占察妙典。予乃倩人特往云栖请得书本。一展读之。悲欣交集。癸酉冬日。寓金庭西湖寺。依经立忏。乙亥夏初。寓武水智月庵。讲演分科。是时卽有作疏之愿病冗

  • 佛说时非时经·佚名

    天竺三藏若罗严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鹊封竹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时与非时。善思念之。诸比丘言。如是世尊。当受教听。佛告诸比丘。是中何者为时。何者为非时。比丘当知。  冬分八月十六日至三

  • 序·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婆薮盘豆造 陈 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阐。谅无异说。法相深微。名实繁旷。若非圆明独朗。孰能通达。自日隐頞多之山。月翳罗睺之手。时移解昧。部执竞兴。或以文释义。

  • 五灯会元续略序·远门净柱

    余尝读灯元而咄[口*荖]累叶之旷绝也。岂无大川其师起而覃举马者寂寂。至今含光隐曜。伊谁之责。夫慧命[廿/斯]传与世间历服等耳。答。非史氏云兴。其间臧否污隆之数。何以较若列眉。久将湮湮必趋而之敝。稗官以意为春

  • 序·佚名

    续藏经 续古尊宿语要 宋 师明集 达磨西来。道个不立文字。早是立了也。致令千载之下。所至堆山积岳。堆积既多。览者厌饫。今此录者。乃是前众人厌饫之中。撮出一二。譬若上林春色。在一两花。岂待烂窥红紫。然后

  • 五代新说·徐炫

    《五代新说》二卷,唐代徐炫撰。该书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及隋五代史实,分门别类为三十篇,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野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