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入众日用(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

出尘离俗。圆顶方袍。大率经历丛林。切要洞明规矩。举措未谙法度。动止不合律仪。虽是善友良朋。讵肯深锥痛札。循袭成弊。改革固难。致令丛席荒凉。转使人心懈怠。屡见寻常目前过患。遂集百丈。见成揩模。原始要终。从朝至暮。要免头头败阙。直须一一遵行。然后敢言究己明心。了生达死。世间法即是出世间法。行脚人可贻。未行脚人庶几不负出家身心。亦抑同报佛祖恩德。谨具于后。

入众之法 睡不在人前。起不落人后。须是五更钟未鸣。轻轻抬身先起。将枕子安脚下。未用折。恐响惊邻单。抖擞精神将被裹身端坐。不得扇风令人动念。觉得困来。却将被推脚下。转身将手巾下床。手巾搭左手。想念偈云。

从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众生自回互  若於脚下丧身形  愿汝即时生净土

轻手揭帘出后架。不得拖鞋。不得咳嗽作声。古云(揭帘须垂后手。出堂切忌拖鞋)。轻手取桶洗面。水不宜多。使齿药时。右手点一次揩左边。左手点一次揩右边。不得两手再蘸。恐有牙宣口气过人。嗽口吐水时须低头。以手引下。不得直腰吐水溅邻桶。不得洗头。有四件自他不利。一污桶。二污手巾。是他人不利。三枯发。四损眼。是自己不利。不得鼻孔内作声。不得高声呕吐。古云。五更洗面本为修行。呕吐拖盆喧堂聒众。拭面归堂。若在上间。左脚先入。若在下间。右脚先入。归被位。将眠单收一半坐定。若换直裰。须将新者先覆身上。不得露白。不得扇风。烧香礼拜宜於钟未鸣时。披袈裟。先合掌顶戴。念偈云。

善哉解脱服  无相福田衣  我今顶戴受  世世常得披

折袈裟。先折搭手处。后解环。不得以口[口*金*亍]袈裟。不得以颔勾袈裟。折了亦当问讯而去。如堂殿礼拜。不得占中央。妨住持人来。不得出声念佛。不得行人头边过。须行后面空处。五更钟鸣。住持并首座坐堂。不得从前门出入。开小静方折被拗枕子。折被之法。先寻两角以手理。伸向前面。先折一半。次折身前一半。不得横占邻单处所。不得抖擞作声。不得以被扇风。或归众寮吃汤药或茶堂。经行次第归钵位。以上肩顺转。不得背入(上肩乃左肩也)。若前门。从南颊入。不得行北颊并中央。盖尊住持人也。木鱼响不得入堂。或令行者取钵堂外坐。或归众寮。入堂归钵位。低躬问讯上中下座。若已先坐。上中下座来须合掌。古云。不敬上中下座。婆罗门聚会无殊。闻长板鸣。下钵抬身。正起立定。然后转身。亦要须上肩合掌取钵。一手托钵。一手解钩。左手提。转身令正。蹲身放钵。免将腰背撞人。堂前钟鸣。下床问讯。但是迎住持人。不须将手左右摇拽。下床时。须近前问讯。莫令袈裟搭床弦上。仍须低细。上床不得顿身。取钵安坐前。闻槌声。合掌想念。偈云。

佛生迦毗罗  成道摩竭陀  说法波罗奈  入灭俱絺罗

展钵之法 先合掌想念偈。

如来应量器  我今得敷展  愿共一切众  等三轮空寂

然后解复帕。展净巾覆膝。帕子折转。三角向下。莫令出单外。先展钵单仰左手取钵安单上。以两手头指拼取鐼子。从小次第展之。不得敲磕作声。仍护第四指第五指为触指。不得用钵。拭折令小。并匙筯袋。近身横放。入则先匙。出则先筯。手把处为净头。向上肩钵刷。安第二鐼缝中。出半寸许。盛生饭不得以匙筯。出生饭不过七粒。太少为悭食。维那念佛时合掌。手指不得参差。须当胸。高低得所。不得以手托口边。古云。参差合掌不当胸。十指交加插鼻中。拖履揭帘无款细。呕声泄气逞英雄。两手捧钵受食。想念偈云。

若受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或多或少。即以右手起止之。闻遍食槌。看上下肩。以面相朝。挹食不得正面以手摇两边。挹罢作五观想云。

一计工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似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出生偈云。

汝等鬼神众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鬼神共

吃食之法 将食就口。不得将口就食。取钵放钵并匙筯。不得有声。不得咳嗽。不得搐鼻涕。若喷嚏当以衣袖掩鼻。不得抓头。恐风屑落邻钵中。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食啜羹作声。不得钵中央挑饭。不得大团食。不得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不得手把散饭食。如有菜滓安钵后屏处。不得以风扇邻位。如自己怕风。即白维那於堂外坐。不得以手枕膝上。随量受食。不得请折。不得将头钵盛湿食。不得将羹汁头钵内淘饭。不得挑菜。头钵内和饭吃食时。须看上下。不得太缓。未再请不得刷钵盂。不得吮钵刷作声。食未至不得生烦恼。古云。呆呆内顾起悲嗔。念食吞津咳嗽频。漉粥啜羹包满口。开单展钵响诸邻。洗钵以头钵盛水。次第洗鐼子。不得於头钵内洗匙筯并鐼子。仍屈第四第五指。不得灌漱作声。不得吐水钵中。不得先盛熟水。洗钵未折水。不得先收盖膝巾。不得以膝巾拭汗。不煎以余水沥地上。想念折水偈。

我此洗钵水  如天甘露味  施汝诸鬼众  悉令得饱满  唵摩休罗细娑诃

收钵以两手头指拼定次第而入。复毕合掌想念。食毕偈云。

饭食讫已色力充  威震十方三世雄  回因转果不在念  一切众生获神通

寮前板鸣。归寮问讯。不归谓轻侮大众。入门归位如僧堂中法。立定候寮主烧香毕。问讯上下。若有茶。就坐不得垂衣。不得聚头语笑。不得只手挹人。不得包藏茶末。古云。登床宴坐不可垂衣。只手挹人是何道理。私藏茶末取笑傍观。时中邻案道人切忌交头接耳。茶罢或看经。不得长展经。谓二面也。不得手把经寮中行。不得垂经带。不得出声。不得背靠板头看经。古云。出声持诵吵噪稠人。靠背板头轻欺大众。预先出寮。莫待打坐禅板。若抽脱。古例被五条以净巾搭左手解绦系笐竿上。脱挂子直裰令齐整。以手巾系定。仍悬手巾尺许作记认。不得语笑。不得在外催促。右手提水。入厕换鞋。不得参差。安净桶。在前鸣指三下。警啖粪鬼。蹲身须正。不得努气作声。不得涕唾。不得隔壁共人语话。古云户扃只合轻弹指。人拥那堪乱作声。入处用筹分触净。出时须水忌纵横。不得以水浇两边。左手洗净。护大指第二指第三指。不得多使筹子。古云。浴汤少使筹子休拈有者使了以水洗之安侧边空处。人多妨众不宜长久。净桶安旧处。以乾手安内衣入袴。古以乾手开门。以右手提桶出。不得以湿手拏门扇并门颊上。右手挑灰。后挑土。不得以湿手拏灰土。不得吐唾和泥土洗手。然后用皂角洗至肘前。须一一念入厕真言。用水盟漱。律中小遗亦洗净。仍嚼杨枝归堂坐禅。火板未鸣不得先归寮。斋前不得洗衣。粥前斋前放参后不得开函柜。如有急切白主事人。寮中白寮主。堂中白圣僧侍者。斋罢僧堂内不得聚头说话。不得在僧堂内看经看册子。不得上下间行道。不得穿堂直过。不得席上穿钱。不得床前垂脚坐。床前一尺为三净地。 一展钵。 二安袈。裟 三头所向。 不得床上行。不得跪膝开函柜。不得脚踏床缘下地。草履五条游山。不得经行佛殿法堂。古云。衩衣登殿。草履游山。莫践法堂。回互耆宿。不得赤脚着僧鞋。不得把手共行说世谛是非。古云。别了双亲弃本师。访寻知识拟何为。不曾说着宗门事。白首无成过在谁。不得殿前倚靠襕干。不得猖狂急走。古云。行须缓步。习马胜之威仪。语要低声。学波离之轨范。不得佛殿闲行。古云。无事不须登宝殿。等闲莫向塔中行。不因扫地添香水。纵有河沙福也倾。斋后浆洗衣服。不得衩袒。不得倾汤瓶泡衣。竹竿熨斗使了安元处。洗脚板响。不得争夺脚桶。有疮疥即随后泡洗。或将桶於屏处洗。免众动念。莫待打坐堂板。次第归堂坐禅。放参以眠单半展寮前。板响即时转身向外。须当及时。赴众小板鸣。不得入堂。不得於堂外立。住持首座出堂。开单下床问讯。归寮药石各就案位。不得先起盛食。不得高声呼索粥饭盐醋之类。食罢出寮。不得出三门。不得入小寮。不得衩衣归僧堂并廊下行。不得候打板出寮。昏钟鸣。即合掌念偈云。

闻钟声  烦恼轻  智慧长  菩提生  离地狱  出火坑  愿成佛  度众生

须先归单位坐禅。不得床上抓头。不得床上弄数珠作声。不得与邻单床上语话。邻单生疎当以善言诱谕。不得生嫌恶心。未打定钟。不得於前门出入。首座枕不若响火铃过时方许开烧香。礼拜须待更深。众人未睡不得先睡。众人未起须当先起。起坐不得惊动邻单。睡须右胁。不得仰卧。仰为尸睡。覆为淫睡。多恶梦。以被巾裹袈裟安枕前。今人多安脚下。於理不便。如遇入浴。浴具携右手。入下间门阃内问讯。归空处。挹左右人毕。先以五条手巾挂笐竿上。展浴复取出浴具。放一边。解上衣不。可便卸却直裰。先脱下面衣裳。以脚巾围身系浴裙。将裈袴卷[打-丁+胃]安复内。次脱直裰五条作一处。将手巾系於竿上。无手巾以绦系。古云。三通浴鼓入堂时。触净须分上下衣。却脱其余衣服作一复覆转放。不得赤脚趋浴。须着屐子。於下间空处舀水。不得占头首老宿坐处。谓上间也。不得以汤水溅人身上。不得将桶地上泡脚。不得浴室内小遗并洗僻处。不得将脚阁桶上。不得语笑。不得槽上揩脚。不得戽水。不得起身掇桶浇身。恐水溅左右前后人。须当遮护。浑身不得多用浴汤。脚巾不得离身。有脚巾不入桶者。或有疮或洗灸疮或使疥药。宜随后入浴。不得以两边公界手巾拭头面。浴室手巾系着衣后净手披挂子。出浴挹左右。先着上分衣并直裰。都遮即着下分衣。解浴裙以脚巾展裙内。恐湿浴复。手巾携左手。不得以湿脚巾搭手上。揖左右出。看设浴施主名字。随意课诵经咒回向。寒月向火。先坐炉上。然后转身入炉。问讯方坐。有虔脱鞋在外。不得弄香匙火筯。不得拨火。不得聚头说话。不得煨点心等物。不得炙鞋臭。焙脚絣衣裳等皆不许。不得揽起直裰露袴口。不得吐唾并弹垢腻於火炉中。

如前所集。一日事件。众中威仪。非敢闻於老成。聊以诱於初学。升堂.入室.小参.讽经.念诵.巡寮.解结.人事.装包.顶笠.送亡.唱衣应系微细轨则。清规既已具载。尊宿各有明文。不再备陈徒为赘语。己巳嘉定二年佛生日集。千龟峰首座寮比丘宗寿谨识。(终)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澄观
  大灭品第二十九·佚名
  卷第二·佚名
  佛说法集经卷第五·佚名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佚名
  卷二十九·赜藏主
  卷二十七·佚名
  佛说甘露陀罗尼经·佚名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中·佚名
  准提净业卷之一·谢于教
  卷之三十六·别庵性统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说法品第二·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三·唐慧琳
  [第十品]根双论·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二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二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章泉诗集赵蕃字伯昌【又作昌父】宋宗室居玉山博学工文词以曾祖防防补官直秘阁致仕蕃性寛平乐易而刚介不可夺甞受学于朱紫阳少喜作诗读者以为有靖节

  • 卷二百五十六·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五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二十六 朱德润 次方叔渊先生自赵屯归城中韵 晨发赵屯路郊务曷胜纪扁舟转重滩棹急浪还汜村深鸟竞鸣时见出农耜枫林宿霭收茅屋

  • 卷五十七·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五十七目録羽猎类和李尚书画射虎图歌【唐独孤及】南阳太守射虎图【元程钜夫】题李蒲汀学士所藏赵千里射熊图【明陆?】题周昉明皇水中射鹿图【元雅勒呼】题李德新中宗射鹿图【明高啓】

  • 长离阁集目录·王采薇

    长离阁集一卷(诗七十一首词一首)燕燕于飞 山中作 自君之岀矣 山中忆呉如霞姊 复与季逑夜起视月同作 池上书寄薇隐 望夫石 香草河舟晚 晓步 梦游 秋胡 兰芝曲 华淸曲 昆灵曲 前楼 句容斋舍 寒食吟 秋夜荅季逑 梦天 春眠

  • 卷二二二 唐紀三十八·司马光

      起重光赤奮若(辛丑),盡昭陽單閼(癸卯)六月,凡二年有奇。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上元二年(辛丑,公元七六一年)   春,正月,癸卯,史思明改元應天。   張景超引兵攻杭州,敗李藏用將李彊於石夷門。孫待封自武康南出,將

  • 卷之三百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二·佚名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一月癸未朔。上居倚庐。  ○甲申。遣官祭先医之神。  ○浙江巡抚增韫奏、铁路轨蝱滟戋穿城。酌开清泰望江两门闲城穴二处。以便来往。报闻。摺包  ○库伦办事大臣延祉等奏、金矿开办二

  • 赵在礼传·薛居正

    赵在礼,字干臣,涿州人。曾祖父赵景裕,祖父赵士廉,都不曾入仕做官。父亲赵元德,担任过卢台军使。赵在礼最初事奉燕帅刘仁恭,担任小校,唐昭宗光化末年,刘仁恭派他儿子刘守文驱逐浮阳节度使卢彦威,占据了那座城池,提升赵在礼为军使

  • 虞允文传·脱脱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他的父亲虞祺,考中北宋政和年间进士,官至太常博士、潼川路转运判官。虞允文六岁时即能背诵《九经》,七岁时即能诗善文。因为父亲的缘故入选做官。母亲因病不幸逝世后,虞允文因过度悲伤而身体极度

  • 卷三百二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二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御边宋仁宗时翰林学士宋祁议减边兵上奏曰臣本书生不当妄言兵革但以事势料之参验今古有灼然易了者敢为奏请臣伏见自古

  • 卷47·陈邦瞻

    哲宗元祐七年夏四月己未,立皇后孟氏。后,洛州人,马军都虞候元之孙。帝年益壮,太皇太后历选世家女百馀人入宫。后年十六,太皇太后、皇太后皆爱之,教以女仪。至是,太皇太后谕执政曰:“孟氏女能执妇道,宜正位中宫。”命学士草制。

  • 第十五章 40·辜鸿铭

    子曰:“辞达而已矣。”辜讲孔子说:“语言应通俗易懂,而没有其他任何特殊要求。”

  • 卷十七·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十七易学啓防四考变占第四【朱子曰易中先儒旧説皆不可废但互体五行纳甲飞伏之类未及致思耳卦变独扵彖之词有用故也 卦变所谓刚来柔进之类亦是就卦已成后用意推説

  • 提要·林之奇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尚书全解       书提要【臣】等谨案尚书全解四十卷宋林之奇撰之奇字少颖号拙齐侯官人官至宗正丞事迹具宋史儒林传之奇辞禄家居博考诸儒之説以成是书宋志作五十八卷此本仅标题四

  • 《尸子·四仪》白话译文·尸佼

    原文: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是故志不忘仁,则中能宽裕。智不忘义,则行有文理。力不忘忠,则动无废功。口不忘信,则言若符

  •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佚名

    【原文】&ldquo;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rdquo;&ldquo;何以故?&rdquo;&ldquo;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

  • 中观论疏卷第七(本)·吉藏

    释吉藏撰苦品第十二上云无生死及无本际。外云。经言生死是苦涅槃为乐。今既有苦即有生死。若有生死必有始终中间也。二者明如来初生即唱三界皆苦。故知此说是佛教之原。今既有斯教。即知有苦。有苦故则有生死。若无生

  • 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佚名

    《黄庭内经》和《黄庭外经》孰先孰后,学者间看法不一。王明《黄庭经考》疑公元252年已有黄庭草本,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左右魏夫人得《黄庭内景经》。述修炼精气,存思身中五脏六腑神,三部八景二十四神,系早期内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