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四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宗教答响四
卓发之文学问。华严会中。二乘如盲如聋。然亦兼摄声闻。以包含无量乘故。此经虽云二乘种不生。乃所宣道品。大小互通。正与华严四圣谛品不异故。有生彼经劫。方证小果者。如大智度论言。弥陀亦以三乘度生。自应二藏五教总摄。何云不摄小乘。且既通杂华。复不能通杂华所摄无量乘耶。
师云。居士既知华严摄无量乘。岂上德声闻。如身子目连杜视绝听。悉是如来胜方便力故。为导引一类小机。发起深信。信於一乘。如法华云。佛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其实皆为一佛乘故。此经云。二乘种不生者。正为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钞云。岂独凡夫。亦度二乘圣人。二乘既生。况菩萨不生。弥陀以三乘度生。当无疑惑。既以三乘化导。亦摄无量乘。二经互通。不言可喻。涅盘云。阐提不入。非阐提不入涅盘也。问。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所谓余门正指教中观行故。参禅称为别传。净土亦云。径路皆以超越观行故。今云。观即是念。念即是观。直以台观当之。不反钝置念佛耶。
师云。横竖等论。钞云。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解脱。谓乐邦与苦域并峙故。曰横也。此是一往之说。论一心者。横竖皆遍。独净土不具竖。而止曰横。弥陀经云。其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观经云。是心作佛。心即佛故。净土惟心。以界曰横。论心岂不圆具耶。余门非单指观行。实乃具一切法门。参禅称为别传者。非五教之所诠。净土亦云径路。岂三观之所及。今说观即是念。念即是观。举一念即具观行。以一念超越。即便往生。非观行成就。然后乃生故。知念不妨摄观。非观行能钝置念佛也。
问。观经疏以十六观通三谛。今以此经。旁通观经。则入台观门庭。以此经分属圆教。则入事事无碍法界。然台宗以圆教。独归法华。而第四法界。惟华严有之。未知台宗三观。得摄法界观否。此天台贤首差别处。若为会同。
师云。观经疏。以十六观通三谛。今以此经。旁通观经。亦不妨。以十六观。旁通此经。何以故。弥陀经云。宝网行树。莲池阶道。悉以金银琉璃玻璃合成。其佛光明无量。声闻菩萨无数。复以西方摄。悬鼓岂不具足。一十六观。似不必入台教门庭。台教当入我之一念。为径中之径。不亦宜乎。谓此经分属圆教。天台以圆教。独归法华。钞云。事事无碍。惟华严有之。既云圆教。岂不摄事事无碍。以事事无碍。标法界观名。岂不摄圆弥陀分属。如掬海之一滴。不妨同於全潮。天台贤首与此经疏钞。别而不别。不别而别。非此之谓欤。
问。合论判弥陀净土。是权非实。净名惟心净土。是实净土。然净名言。菩萨成佛时。直心等众生。来生其国。是明言摄受众生。死此生彼之事。与弥陀无二无别。正指往生事相。论中何以分作两橛。疏言。此指事一心者。岂事一心。便不名惟心耶。
师云。合论云。弥陀净土是权。如云一念至。一心不乱是权实。净名净土是实。如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菩萨成佛时。如云直心等众生。来生其国。是实中权。如指门必入其室。如入室必由其门。二经大意。不妨互举。非分两橛也。疏指事一心者。重在持钞云若达此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名理一心。此即事而理。安得不名惟心也。
问。此经言众生生者。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大本乃言。生彼国者。皆当一生遂补佛处。皆当之义。不止多有。然则中不胎生等。皆是补处。皆为等觉菩萨耶。
师云。此经言。众生生者。多有一生补处。此多字从近而言。大本云。皆当一生遂补佛处。此当字。藉远而言。此经云。其国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华言不退转。岂非当来遂补佛位。即中下胎生。遂补佛处。益明非是现称等觉菩萨。良以延促同时。所谓径中之径。於斯益信矣。
问。单念佛人。不修助因。所谓但得本莫愁末。故云不修余行。得波罗密。亦云。即是多善多福。乃诸佛以万行因华。庄严法身。今念佛所证。止可云素法身抑己具足万行庄严耶。
师云。单念佛人。不修助因。古人净业中。知识殷勤化人。念佛同生净土。岂非助因。不修余行。惟念佛得到彼岸故。信此一门。即是多善。化彼同类。即是多福。又夙具种性。即是多善。夙修余行。即是多福。即此已具万行庄严。非素法身也。
问。宗门教人。参念佛底是谁。似与别则公案无二。未尝回向西方。钞云。体究念佛。与尊宿教人举话头下。疑情意极相似。此只相似。还是直参谁字。教分四种念佛。未列体究一门。今以摄持名中。却似经文本无此意。不应以此入净业门庭。若谓参此话头。悟则心开。不悟亦不失往生。此为禅宗留一退步。正堕偷心耳。若谓此疑不破。便不得生。是反不如一直念去。不起疑情者。虽不开悟。尚得往生也。乃智彻禅师。直以此作净土正行。慈照天奇毒峰。皆教人参究念佛。此诸师又何所本耶。云栖若祖诸师疏钞。何不直拈谁字。若只相似。又更有差别否。其相似不全是处。何不道破。
师云。宗门教人参究。贵在以期大悟。更不回向西方。何得言留一退步。不失往生。是居士注脚。非宗门意。钞中谓。体究念佛参与体者。不容无说。参谓参破。体谓体贴。体贴亦有伫思之义。宗门必不用。少林云。心如墙壁。乃可入道。又不与一直念去。较其优劣。云栖祖诸师。亦是净土一门。收此一类之机。放开一线。道又何辩相似不相似也。
问。一切国土。惟想所持故。以净想换却妄想。如子忆母必善想。容仪历历可睹。今持名一门。但令念声相续。不取相貌。只与读诵无二。心易驰散故。称名方便。或依出入诸息。以为藉气束心。乃禅经中摄心调息。诸法。似属小乘。未为第一义谛。将非大心凡夫所当行持耶。
师云。楞严云。忆佛念佛。谓忆念相继。自得心开。非比单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夫读诵者。惟记惟解。持名者只欲往生。如负重担只欲到家。驰散何有。乃至一心不乱。非藉气束心比也。生极乐国。如弹指顷。与法华其疾如风相类。大心凡夫。岂舍此捷径法门。而别求乎。
问。大本云。若有众生。发一念心。念无量寿。定生彼国。疏中克期。止及十念。而不及一念何耶。又念性剎那生灭。此经七日。定力乃生。则未得禅定者。无分。若此一念。如一称成佛。释作归命一心。则大本不应系十念之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之心。则与化经言不动如来佛剎。不以爱恋之心。遂得往者。难易不同。此则全无定力。亦得往生。其胜方便。又当超越小本耶。
师云。十念与此本。相互通故。何分优劣。以一念具一切念故。一念未必为优。以十念即一念故。未必为劣。是故说一念。不妨十念。说十念。不妨一念。又剎那际不妨七日。七日不妨剎那际。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或说一念。或说十念。或说七日。或说多劫。皆如来胜方便故。亦不论定不定喜爱不喜爱。但一心念佛。无事不办。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更无疑虑。又何必以难易。较其超越也。
问。此七日若平时。姑置。待临终方念。已为天如所呵。今既属平时者。为是七日之后。尽此形寿。更不复乱耶。为复此后虽乱。终得往生耶。若永不复乱。不应止名七日。若更乱者。则已经退。何能感佛现前。
师云。经中云一日乃至七日。是克期往生。不论临终平时。一闻佛名。便发猛锐七日。往生者故不论。若未生者。在无间断念念相续。岂可七日得定再不念佛名。其执持二字。何以消文。疏中云。执者闻名受之。勇猛果决。不摇夺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贞固。不遗忘故。何云七日。复随散乱。行者一心正念。更加猛利。以终身。如初发念顷。何愁佛不感孚耶。
问。钞中明理一心。为观力成就。则体究。全属观门。但前言妙观难成故。显持名殊胜。今乃复通观法。仍是定观。胜於持名矣。若云参谁字是体究。则又全属宗门。且当参话时。不应有念。如知不二寂照难思等。几许理路可傍。未免两处负堕。义云何通。
师云。前言妙观难成。显持名殊胜。良以娑婆之众。心多散乱故。持名摄念胜乎观门。今乃复通观法。以观法是净土法门故。如持一念。不妨具足诸观。读弥陀经者。西方胜境。孰不冥契。但以执持显胜故。以观境殊胜。不妨速於持名。以持名径捷。不妨超於观法。两处义成。何得言堕。若宗门参究。是逗机之法。似不必与净土和会。如参念佛者是谁。即属宗门。言语道断。又不可以理路为依傍也。
问。一部疏钞。大意全重理持。则所明持法。最为要害。今既是持名。复云理观。既是理观。复拈话头。禅净止观。三法混淆。虽复义理圆融。而行人念不归一。将何为宗。此与一门。深入专修无间之旨。何复不侔。
师云。疏钞一部。虽则全归理观。如玄谈守约则惟事持名。文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以此则知专贵持名。不妨发明理观。观理明彻。如膏益火。则更增猛炽也。若单提参究。单论观理。如华严大部摄无量乘。上根利智。条条是路。亦不名混淆。但以根器相投。亦吾师翁之善巧耳。
问。疏言一心。即达磨直指之禅。又云。六祖斥无。乃门庭施设不同。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由明。既言即是直指。复云。为门不同。是少林与曹溪。亦复不同耶。
师云。疏言一心者。岂但直指之禅。一大藏教。无不收尽。即归之直指之禅者。此是。为参究念佛者。说非。为持名者。发机。门庭设施不同者。正符合。直指之道。亦非。为持名者。发机。云栖以参究念佛。收之净土一门。此是广被机宜。看疏钞者。不妨求一门深入。譬夫入海者。而责之淮济江河深浅广狭。更较其同异。不亦愚乎。
问。疏指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属理一心。若事一心者。多念止灭少愆。乃又引佛名经言。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释云。一闻则不待忆念。无量则不但八十亿劫。然则何必独指理一心也。觉於此中。自相违碍。又此经亦言闻经闻名。皆得不退。则一切等闲发愿。散乱称名者。咸不退耶。
师云。果得一心。则不论理事。疏钞谓多念止灭少愆者。此是就散乱。而藉一心者说也。闻名灭罪。众生在迷。亦复不知。如地狱闻名。即得究竟。并获往生者。何止灭罪。盖论众生心力之勤怠耳。大凡教中。论事论理。论定论散。如用兵之法式。临阵决胜。贵在当人。必不以法式楷定。然后为正论者矣。
问。枣柏言。华严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何故华严长子。乃以十愿。导归极乐。如生公说。阐提有佛性则后出涅盘为证。今行愿全与枣柏不符。则一论宗旨竟将安归。乃云栖但拈出导归之文。亦不能折枣柏之误。当知枣柏未易轻诋。今欲和会两义。其说云何。
师云。枣柏谓华严非往生菩萨境界。为显一乘。不妨抑彼扬此。普贤导归极乐。正谓摄无量乘故。枣柏为化大心凡夫。顿入华藏故。普贤是华藏中菩萨。以十愿。导归极乐者。为三根普利故。如观方入一隅。则十方普现故。良以大心难发。极乐易生。究竟旨归。彼此符合。以此则知枣柏。原非错误。云栖安得以是为非耶。
问。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则一心者。自制心始。此中自当发慧所为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天台念佛五门次第。亦复如是。今以事持属定门摄。理持属慧门摄。而云事持。未能破妄。利根径就理持。将慧不由定。一切理路通明。便可当觉路耶。
师云。因戒生定。乃至天台次第。此是教家法则。然亦有先慧而后定者。如云专持名号。即得往生。自非慧根深发。莫能信也。云栖以事持。为定门摄。理持为慧门摄者。此亦教家法则。然事非慧而不持。理非定而不发。事持既能发慧。安得不破妄耶。又可将一句弥陀具戒定慧。犹深入理。不可不知。何也。为专持万德洪名。不生诸恶。岂非戒也。至一心不乱。岂非定也。自得心开。岂非慧也。念空真。念缘起无生。岂非理也。深入至理。净土惟心。生彼不离生。此是正觉地。何必舍事持而入理解。谓之觉路可乎。
问。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如经所言。观佛身故。见佛心。观佛身者。从一相好入。则眉间白毫。可摄念佛三昧。何故慈云。但教人作莲花开合想。钞中亦止通普观为助因耶。
师云。观经言佛便周者。佛以法界为身故。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者。谓缘胜境。入实相理故。既从一相好入。毋论眉间白毫莲花开合。以十六观门。随缘一观。悉是助因。钞中以普观为助因者。犹为确当。
问。诸经多言。念佛行人。现前见佛。如远公三睹圣相等。所谓能念佛人。佛住其顶。古德教人。决志求验。正在平时。今经止言临终佛现。岂七日功成。未能现见。仅感临终耶。抑必现前见已。然后临终得见耶。
师云。诸经多言。行人现前见佛。亦有当来见佛之语。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其必定二字。深有旨趣。如种谷得谷。必无虚弃之功也。远公三睹圣像。现前见佛也。净土诸师。临终感佛来迎。当来见佛也。由此观之。只愁不念佛。不愁行人不见佛也。毋论平时七日。但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唤醒自性弥陀。一切佛菩萨像。皆影现其中也。
问。往生菩萨。心不颠倒故。能预知时至。与本愿相应。然则坐脱立亡。庶几来往自由。能识死从何去者。何为古宿全不以此勘验。至云死时何若欲先知耶。
师云。净土菩萨。与宗门坐脱立亡。识得死从何去者。大不相类。净业行人。克期往生。预知时至宜矣。宗门中人知亦可。不知亦可。发明大理。视死生如梦幻。安得於梦幻中着脚。以生死为实事耶。又当知化仪既毕。来去自由。此等不思议解脱。惟同道者方知。又何得与净业。较同异耶。
问。观经十念。论明临终心力猛利。能胜终身行力。乃大本十念。不言临终。此与观经。为同为别。若此七日。不必定是临终。则此十念。亦属平时。既非最后大心。何能化往宝王。论反以一念为正。是义何居。
师云。大本十念。克十念往生。而不克往生者。乃日日十念。虽不言临终。以至临终明矣。论明临终心力猛利。此为一等犹豫。行人说恐临终障重。不克往生。以猛利胜之。能胜终身行力者。此加勉之义。使行人以遂往生。假如平日猛利。大事已办者。十念七日。俱不出一念故。何缘自生疑难。
问。观音势至。同侍弥陀。为西方三圣。观音反闻自性与今持名一心。总以音闻为教体。正应同属耳根圆通。又文殊亦发愿往生。何反拣去。势至钞言。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是势至。能摄观音。而观音不摄。势至将持名。不属音闻。而观音不补弥陀为安养教主耶。
师云。耳根以声尘。旋入念佛。以舌上称扬。然俱属音。闻出入义别。文殊取一根深入。安得不拣。云栖判根尘同异。岂可言观音不摄势至耶。如论往生行业。亦不取耳根圆通。岂势至复不摄观音耶。正所谓打鼓弄琵琶。非以诸法门。迹上较众圣之所行处也。
问。世尊言。诸修行人。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犹如煮沙。欲成嘉馔。今此念佛心。是攀缘心耶。非攀缘心耶。若用攀缘心者。一切觉观思惟。皆是生死根本。若非攀缘心者。何言念性生灭因果殊感。若云此生灭心即不生灭心者。何云煮沙。此与波水之旨。当自不伦。波即是水。沙非是馔。大觉立喻。应不雷同。乃法华所云。若人散乱心。一称南无佛。南能所云。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者。又非即用此生灭心耶。
师云。世尊斥世间人。认攀缘心为自性。非斥用攀缘心入自性。岂不闻。圆觉云。以幻修幻。天台专用六识。阿难云。供养如来。亦因此心。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以此推之。此心亦不恶。可以为入道之玄径。论乎真性。何用念为论乎。乐土非念莫生。文殊云。念性生灭。此为选耳根圆通。净业智人安得。随文殊脚跟转文殊。如修般舟三昧。又当以我念佛。为良导。法华一称。尘劳起。而佛道成。南能不断妄想兴。而涅盘现。又当留待别时。向居士一一道破。
问。经末先言不退。后云往生。正以现生取办。超乎余教。钞中反开少寿多障。不克往生一路云。于来世得生。此堕慈照所云。其人自不知我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再得生人中也。乃引禅门。才出头来。现成受用语为证。则何以永明拣去。有禅无净。一流明净业之谛。当於宗门耶。
师云。经中先言不退。后云往生者。谓先说净土已生者。后云念佛必定往生。非现生取证也。钞中开少寿多障。为多障行人不信决定往生。如信者则不障矣。来世得生者。谓不信。闻名亦种下。来世种子显。闻名殊胜。超乎余教故。不堕慈照之语。永明抑扬之说。单扶净土一路。将宗门推向。万丈深坑。亦不为分外禅门有。三生打彻故。云才出头来。现成受用。又何劳逐句。与净土合辙。
问。准提密圆与华严显圆。并属第一。疏云。持名功德犹胜准提。今念佛人。尽此报身。方得往生。所证极果。仅至上品。何以不如准提所开。不转肉身。便得往诣十方净土。只于此生。得证佛果耶。
师云。佛所设教。为当机者极成。如此土释经者。亦复如是。天台归圆法华。李长者亦多料拣。李长者必看天台三大部。天台未见李长者合论。若见时。又不知当何如。华严准提及净土法门。各有所主。不可逐一比况。古德云。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似不必向迹上追寻。夙具灵根者。才闻着一言一句。便有出身路。所谓大藏小藏。从自心中流出。岂可以部帙。较优劣耶。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四
猜你喜欢 卷之三·别庵性统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八·唐慧琳 卷二十三·性音 第二回·胡兰成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佚名 佛说无畏陀罗尼经·佚名 大乘止观法门卷第一·慧思 摄大乘论释 第八卷·世亲 卷三十九·佚名 大雲初分雲虚空生健度第十一·佚名 卷第二十二·白岩净符 梵摩渝经全文·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三卷·马鸣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序·智圆 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