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官总义

钦定四库全书

周官总义卷七     宋 易袚 撰

地官司徒第二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

教官之属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乡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党正毎党下大夫一人族师每族上士一人闾胥毎闾中士一人比长五家下士一人

天下达尊三乡老兼焉在朝称公在乡称老不列以职故上与天子坐而不为偪下与百姓相亲而不为防惟道所在方其在乡称老则三年大比乃与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而行賔兴贤能之礼则三公北面而州长百姓得与其列建外朝之位则三公面三槐而州长众庶亦在其后盖州长即乡大夫以下也百姓众庶即前日賔兴所帅之众寡也道之所在下亲乎民上亲乎君超众职之表而能宰制众职者乎

封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鼓人中士六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舞师下士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

牧人下士六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六十人

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十人徒二百人

充人下士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载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闾师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县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遗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均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师氏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保氏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司谏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司救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调人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市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质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胥师二十肆则一人皆二史贾师二十肆则一人皆二史司虣十肆则一人司稽五肆则一人胥二肆则一人肆长每肆则一人

泉府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八人徒八十人

泉府宜列于天官今乃列于地官司徒之属者以其掌市之征布故尔

司门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每门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闗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每闗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掌节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遂人中大夫二人遂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鄙师每鄙上士一人酂长每酂中士一人里宰每里下士一人邻长五家则一人

旅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旅如羁旅商旅之类皆托宿于外未安其居新甿亦然故以旅名

稍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委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土均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草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掌土化之法而名官以草人者草乃所以为化也

稻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土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诵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山虞每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中山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山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林衡每大林麓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中林麓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虞川衡每大川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川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泽虞每大泽大薮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中泽中薮如中川之衡小泽小薮如小川之衡迹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卝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金玉之函于石者谓之卝取玉则破卝而得取金则煆卝而成怪石黄金非卝所出总名以卝人举其类言之也

角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羽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掌葛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掌染草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

掌炭下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掌茶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掌蜃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

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人每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廪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舍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仓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司禄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司稼下士八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舂人奄二人女舂抭二人奚五人

饎人奄二人女饎八人奚四十人

槀人奄八人女槀每奄二人奚五人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封沟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以土防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荚物其民晳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臝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庳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茍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隂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有宫室坟墓衣服之俗有兄弟师儒朋友之俗安于本俗人伦自厚

以土宜之灋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

鸟兽则土防所谓动物草木则土防所谓植物土防辨之而已土宜则各因其宜而后可以蕃毓之也

以土均之灋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

均之者何以颁田之法推之上地家百亩中地家二百亩下地家三百亩是中地倍于上地下地两倍于上地而地之所获皆与上地等五物九等之所以制地征者亦然

以土圭之灋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防也隂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此所谓土其地者特依仿王国之法以定东西南北之势然后为之制其小大广狭之封如是而已非谓百里至五百里而别测日景之长短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不易之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乃分地职奠地守制定贡而颁职事焉以为地灋而待政令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缓刑若朝士于邦凶荒则虑刑贬是也

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防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寛疾六曰安富

息有生生不穷之义保其息而使之有所养者圣人也

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三曰聫兄弟四曰聫师儒五曰聫朋友六曰同衣服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乃县教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教象挟日而敛之乃施教灋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一曰稼穑二曰树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饬材六曰通材七曰化材八曰敛材九曰生材十曰学艺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德蕴于内六行形于外随所寓而见皆可得而指言之惟道隐于六艺之中不可以指言故总而名之曰道艺所谓六德者非曰六乡万民之众皆可以为圣知为仁义为忠和也取其明而不惑者谓之知公而不私者谓之仁通变能化者谓之圣制变得宜者谓之义诚实不欺者谓之忠喜怒中节者谓之和此六德为天下之全德由是推之于六行则自孝而友自友而睦自睦而婣以至任于朋友恤于乡闾而皆得乎亲疎内外逺近之序则此德之所见也若夫五礼六乐之见于玉帛钟鼓者为六艺之首五射六御之见于弓矢绥防者为六艺之次六书九数之见于文字筹算者为六艺之末是虽艺成而下寔有形而上者之道充之以德行则为天下全才之士然先王以全才望天下而不以全才律天下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曲艺皆誓之茍有一善之可名无不抚而纳诸程度绳墨之中

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聴而防之其附于刑者归于士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享先王亦如之大宾客令野修道委积大丧帅六乡之众庶属其六引而治其政令大军旅大田役以旗致万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嵗终则令教官正治而致事正嵗令于教官曰各共尔职修乃事以聴王命其有不正则国有常刑

大司徒以旗致民致之于比闾族党州乡之聨也大司马以旗致民致之于平列陈之际也

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灋以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防废疾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

稽国中及四郊都鄙者举王畿千里言之也不言六乡六遂邦甸者举上下以见其中夫谓上地中地下地皆一廛举其凡也家谓上地七人中地六人下地五人则其目也

乃颁比灋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物以嵗时入其数以施政教行徴令

六畜以备公家之用车辇以待师田之役亦且登之以籍而辨其可用之物入其数则众寡六畜车辇皆有一定之数施政教则据其数而举饮射之类行徴令则据其数而起师旅之类

及三年则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乃防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

防聚也小司徒以军制聚万民自伍两以至师军咸在焉独言防万民之卒伍者先王之军制调兵必五数出兵必百数不五数不足以调兵故积数起于五人之伍不百数不足以出兵故积数起于百人之卒以百人之卒成一小阵五百人之旅成一中阵二千五百人之师成一大阵万二千五百人之军成五大阵

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唯田与追胥竭作凡用众庶则掌其政教与其戒禁聴其辞讼施其赏罚诛其犯命者

用众庶者正之以政导之以教则无殃民之失饬之以戒止之以禁则无视成之暴如是不服而有辞讼则为之聴其辞讼用命者有功而不共命者有过又为之施其赏罚焉

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余子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

六乡六遂公邑都鄙之地域皆有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地守既分其域必奠其守然后施之以职王畿如此邦国亦然如是皆以贡赋税敛令之则逺近轻重各得其均故曰平其政

凡小祭祀奉牛羞其肆小宾客令野修道委积大军旅帅其众庶小军旅廵役治其政令大丧帅邦役治其政教凡建邦国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凡民讼以地比正之

即大宰八成比居之法

地讼以图正之

即大宰八成版图之法

嵗终则考其属官之治成而诛赏令羣吏正要防而致事

小司徒致事致之于大司徒大司徒致事致之于冡宰

正嵗则帅其属而观教象之灋狥以木铎曰不用灋者国有常刑令羣吏宪禁令修灋纠职以待邦治及大比六乡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

猜你喜欢
  景公问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以衰世而讽第五·晏婴
  卷五七·邱濬
  卷一百二十八·陈祥道
  春秋辨义卷一·卓尔康
  卷十五·佚名
  卷五十·胡广
  卷三十八·鄂尔泰
  外篇&middot;山木第二十·庄子
  学蔀通辨卷之五·陈建
  三年问·姚际恒
  卷五百六·佚名
  卷一百六十三·佚名
  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宗镜录卷第二十·延寿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李寿卿

    (外扮郑子产引卒子上,云)小官覆姓公孙,名侨,字子产。佐于郑简公麾下,为上卿之职。当日伍子胥为父兄之仇,背弃楚国,私出樊城,携了公子芈胜投于俺国,要待借兵破楚。小官想来,各霸其主,难以结怨,因设一计,将伍员留于驿亭中,安排筵

  • 卷四十·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四十明 梅鼎祚 编杂曲歌辞【隋】江都宫乐歌       隋炀帝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渌潭桂檝浮青雀果下金鞍驾紫骝緑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驾一

  • 卷四百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十三猿类五言古石塘濑聼猿       【梁】沈 约噭噭夜猿鸣溶溶晨雾合不知声逺近惟见山重沓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赋得夜猿啼       【陈】萧 诠桂月影才通猿啼迥入

  • 列传第四 文宣四王·李百药

    太原王绍德 范阳王绍义 西河王绍仁 陇西王绍廉孝昭六王乐陵王百年 始平王彦德等武成十二王南阳王绰 琅邪王俨等文宣五男:李后生废帝及太原王绍德,冯世妇生范阳王绍义,裴嫔生西河王绍仁,颜嫔生陇西王绍廉。太原王绍德

  • 卷一宮部·赵璘

      玄宗柳婕妤,余母之叔曾祖姑也。生延王玢。婕妤有學問,玄宗甚重之。肅宗每見王,則語左右曰:「我與王,兄弟中更相親,外家皆關中貴族。」柳氏乃尚書右丞範之女,睦州刺史齊物之妹也。柳氏姻眷,奕葉貴盛,而人物盡高,方與公、康城

  • 纲目续麟彚览卷中·张自勋

    【乙魏咸熈二年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酉吴甘露元年○是嵗魏亡晋代凡二国】原本分注晋下有世祖帝上有皇字并非十二月魏晋王炎称皇帝废其主为陈留王原本晋上无魏字其作魏并非【戊晋泰始四年子吴寳鼎三年】三月晋太后王氏

  • 卷一·王当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臣传卷一      宋 王当 撰隐公 鲁臧僖伯 臧僖伯鲁孝公之子公子彄也字子臧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於轨物者也

  • 简文帝本纪·姚思廉

    太宗简文皇帝名纲,字世缵,乳名六通,是高祖的第三个儿子、昭明太子的同母兄弟。天监二年(503)十月二十八日,出生在显陽殿里。天监五年(506),封为晋安王,食邑八千户。天监八年(509)任云麾将军,领石头戍军事,斟酌设置顾问官。天

  • 卷六十九·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六十九宋 赵汝愚 编百官门官制上仁宗论详定官制    刘 敞臣等昨奉敕为翰林学士韩绦上言国家奄有四海承平百年官制未修方苦其陋欲望讨论唐百官制

  • 卷二十六·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二十六宋 徐天麟 撰学校下图书下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隂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名七家三十六篇墨六家八十六篇从横十二家百七篇杂二十家四百三篇

  • 第一章 中国人民·林语堂

    一、南方与北方妇女天生稳健之本能高于男子,而中国人之稳健性高于任何民族。中国人解释宇宙之神秘,大部依赖其直觉,此同样之直觉或“第六感觉”,使许多妇女深信某一事物之所以然,由某某故。最后,中国人之逻辑是高度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一]轉三十二相入   於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

  •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发菩提心品讲录·太虚

      悬 论  一 释题  甲 经题  乙 品题  二 提要  甲 经纲  乙 显胜  释 经  甲一 叙前启问  乙一 叙前  乙二 启问  甲二 受请正说  乙一 标发五心  乙二 广明五心  丙一 

  • 佛说孝子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佛问诸沙门。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既生之后推燥卧湿。精诚之至血化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诏。礼赂师友。奉贡君长。子颜和悦亲亦欣豫。子设惨戚亲心焦

  •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第三·佚名

        大唐南印度三藏金刚智译  复次如是思惟。我成等正觉。未久一切如来普贤心。一切如来虚空所生大摩尼宝而灌顶之。得一切如来观自在法智波罗蜜。一切如来毗首羯磨性。不空无障碍教令。所依希求皆悉成就圆满。

  • 卷第九十九·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九十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二 【论】第八妙光城大光王主难得行。 【经】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彼

  • 鼓掌绝尘·佚名

    四集四十回。题 “古吴金木散人编”,其真实姓氏不知。孙楷第据临海逸叟叙推断:“刻书者为书林龚某,撰小说者为吴某,当亦选家者流。”该书为小说集,分 “风、花、雪、月”四集,每集演一篇故事,共四篇。每集又分十回、回有偶句

  • 阿阇梨大曼荼攞灌顶仪轨·佚名

    一卷,失译。秘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