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九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九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钞百四十一愿者乃十信中行也疏云表十信圆融一一具十故百三贤十地等觉四十一也明此诸位惑障由此能净所有胜行由此能行故分为十类一有一十愿明在家时愿二有十五愿明出家受戒时愿三有七愿明就坐禅观时愿四有六愿明将行披挂时愿五有七愿明澡漱盥洗时愿六有五十五愿明乞食行道时愿七有二十二愿明到城乞食时愿八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九有十愿明诵习旋礼时愿十有三愿明寤寐安息时愿故总有百四十一愿也。

▲言梵行品四果者经云若僧是梵行者为预流向(始起凡地预圣流故)是僧耶预流果是僧耶一来(修惑三品未尽一度来生欲界故)向是僧耶一来果是僧耶不还(欲惑已尽更不还欲界故)向是僧耶不还果是僧耶阿罗汉(一云杀贼已断烦恼故二云不生三界之生分尽故三云应供应受人天供故)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疏云且依小说(云云但略释名而已)今则欲明梵行粗陈名目若广引婆沙俱舍等论清净梵行累於名数矣。

▲言问明品等者即文殊问法首菩萨章中谓随贪嗔痴随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悭随诳随谄执力所转等文彼全钞唯识释之今疏但略释其根随而已(前四根本后十随惑)。

▲言三倒者想心见三倒也疏云依前七识义分三倒谓七识妄心性是乖理颠倒之法名为心倒依是心故便有一切妄境界生如依梦心有梦境起即於彼境妄取其相说为想倒於所取法执实分明说为见倒依此三倒於为无为境起常无常等八种颠倒也。

▲言二十一种功德者一者一向无碍转功德二於有无无二相真如最清净能入功德三无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四於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事无差别功德五修一切障对清功德六降伏一切外道功德七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八安立正法功德九授记功德十於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十一断疑功德十二令入种种行功德十三当来发生妙智功德十四如其胜解示现功德十五观察如来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功德十六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十七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十八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十九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二十无尽功德二十一究竟功德(此中云古人者兼弹贤首也)。

▲言又离世间品下言具含诸位者初二十问答明十信二有二十问答明十住三有三十问答明十行四有三十问答明十回向五有五十问答明十地六有五十一问答明因圆果满言名异义同者明一一位中名言与前六会经文有异於义乃同或前六会中名义广此中名义略也。

▲言於四十二位者四字误书应五十二位也。

▲今具引六会经文者从第二会明十信乃至第七会明等妙二觉也。

▲言臆说尤多者下钞云刊定将此分为六位从十住已去不取十信而开等妙与此全差以十信文为十住十住文为十行等此判既乖即知苑公於此一品不解一句以判六段尽皆错故。

▲言五眼下离世间品云有十种眼一肉眼见一切色故(疏钞云照烛名眼下释五眼皆智论文彼见粗近明前障内色今见一切色已通肉天二眼也)二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彼见细远暗后障外色上二眼是清净四大不可见有对色为体但人天趣别耳今见心通性相)三慧眼见一切众生境界(彼见理以彼慧眼不能见众生尽灭一异不能度生今显实过权此明能见亦能见理)四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彼中法眼虽知於法不能徧知众生方便道今反此故明知一切法通事实理实意欲异权故若尔何分法慧答法眼从所知亦通於理慧眼从能知为名则法慧俱通根后得名异故分二)五佛眼见如来十力故(彼细无不知今亦同彼显唯属佛故举十力)六智眼知诸法故(见事法眼中开出也)七光明眼见佛光明故(通身智光义兼法慧)八出生死眼见涅盘故(绝见方见)九无碍眼所见无碍故(总见诸眼境皆无碍故此即一眼具多为不坏相故须列十眼)十一切眼(即是普眼非但见法界重重亦乃法界即眼故为普眼故知十眼全以无障碍法界为体也)。

▲言六通者一他心通二天眼通三宿住通四天耳通五漏尽通六神足通开六为十如前已明言十身及智入等如前教迹中已略示言众海解脱者如妙色陀罗延执金刚神疏云陀罗延此云坚固由见佛妙色皆不可坏故受此名以此神得如来示现无边色身解脱门故为此释余可例知。

▲言以九门六度下疏云瑜伽菩萨地说六度各有九门一自性门(谓出行体)二一切门(谓能具行)三难行门(谓就中别显)四一切门门(谓行差别)五善士门(谓作饶益)六一切种门(谓遍摄圣教)七遂求门(谓随所须)八与二世乐门(谓於现在作大饶益令未来广大安乐)九清净门(谓离相成波罗蜜)六度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十度即於智慧中开后四也谓七大愿八方便九大力十大智。

▲言十忍者经云音声忍顺忍无生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言五忍者即仁王经说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各有三品如次配三贤十地等妙二觉疏钞云然此忍行十忍约位即等觉后心为断微细无明若约圆融实通五位寄终极说虽是一无生智随义别说二(谓二我空忍)三(佛性论说三无性忍持地论说信忍顺忍及无生忍)四(地论中有四无生一事无生二自性无生三数差别无生四作业无生又思益经说四忍一无生忍二无灭忍三因缘忍四无住忍)五(如上仁王)等(等璎珞经说六忍谓信法修正无垢切智六也又等上十忍八地十四忍等)又依五忍位当寂灭十忍中无生者持地论说三忍信忍三贤顺忍加行无生忍正证已去总名无生今当此无生之因满位非五忍中无生彼当七八九地顺忍等觉位中无生忍加行(十忍中顺为十中无生之加行)通顺理事不同五忍中顺忍四五六地亦不同三中顺忍属四加行位音声忍亦等觉中加行后七喻中前四喻音声影化喻顺忍空喻无生忍。

▲言十身融三身者下依主中明言十智融三智者离世间品说十种善巧智明一知一切众生业报善巧智明二知一切众生境界寂灭清净无诸戏论善巧智明三知一切众生种种所缘唯是一相悉不可得一切诸法皆如金刚善巧智明等(等后七也)疏云初事次理次即事归理此依显相然皆权实无碍之智故称善巧即一权二实三无碍名为三智。

▲言十门涅盘者一体性真常门二德用圆备门三出没常湛门四亏盈不迁门五示灭妙存门六随缘起尽门七存亡互现门八大用无涯门九体离二边门十结归无住门然斯十段随义虽殊皆含体用互相交彻显大涅盘。

▲言四种涅盘者一自性清净涅盘二有余依涅盘三无余依涅盘四无住处涅盘然上十中体摄性净用摄余三故云会通。

▲言十种佛智下出现品疏云一无依成事智二体无增减智三体均益生智四用兴体密智五灭惑成德智六依持无碍智七穷劫利乐智八知无不尽智九巧令留惑智十性通平等智(上十智融三智中亦可以此十智皆达事名融权照理名融实无碍名融中)。

▲言一智融於四智者四用兴体密智中经云无染着巧方便大智慧宝即大圆镜智离诸分别名无染着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名巧方便经善分别有为无为法即平等性智观一切法若为无为自他平等名善分别经分别说无量法而不坏法性即妙观察智雨大法雨观察诸法自共相故说无量法而不坏法性经知时非时未曾误失即成所作智知根知时作所应作故问何故将法相释法性耶答今一具四岂得同耶欲显包融故用释之一智融四则永异余宗。

▲言若为成种智下问广立章句令后学者成种智境复有何过答意可知。

▲言若华严下问破他广立章门。

▲何以下疏释十度十力等亦立章门故此答也意云既经中广明非是傍求故须总撮一章令顿晓其旨也。

▲言如十地品内下此中略於初地问何故略初地耶答以欢喜地名约证真立非他施度不同余九故偏略之或初地观行在地前故言不了三聚者经云性自远离一切杀生(即律仪戒)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即摄善法戒)於有命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等(即饶益有情戒)盗等戒准知以是三义就类分之各有众多故名为聚。

▲言离垢者瑜伽云由极远离犯戒垢故谓性戒成就今云不了岂知皆反显也。

▲言八禅者禅即梵语此云定也通色无色若云禅那此云静虑唯色界四故弘决第六云别而言之四色(定生喜乐定离生喜乐定离喜妙乐定舍念清净定)四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通云八禅或云八定定对欲乱禅亦名静故诸圣教随用不定。

▲言发光之行者唯识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得胜禅定发修慧光得总持教法发闻思光照大乘法等言不晓宁知亦反显也。

▲言四地道品者即三十七品菩提然有七类疏云一对治颠倒道品即四念处(身受心法)二断诸懈怠道品谓四正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三引发神通道品谓四神足(欲仰所求神足专勤修习神足即心是定神足思慧拣择神足)四现观方便道品所谓五根(信进念定慧)五亲近善观道品谓五力六现观自体道品谓七觉分(念精进择法轻安定喜舍)七现观后起道品谓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此七次第者若闻法已先当念持次劝勤修摄心调柔调柔故信等成根根增为力七觉分别八正正行。

▲言成无生之慧光者唯识云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名焰慧地。

▲言五地诸谛者经中先令观四谛后就此四明十观门观於四谛化生差别(广如经说)。

▲言穷真俗以化物者摄论云真俗两智行相相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名难胜地以斯妙智普利群生。

▲言六地般若等者逆顺观察十二因缘有十门一有支相续门二摄归一心门三自业助成门四不相舍离门五三道不断门六三际轮回门七三苦集成门八因缘生灭门九生灭系缚门十随顺无所有尽门。

▲三观者一相谛差别观空自利二大悲随顺观假利他三一切相智观中道通二利略显十重穷究性相以显无尽并以三观次第释之融此三观唯在一心甚深般若於是现前名现前地。

▲言非是悬指昔三等者华严望后故名悬指法华望前故云昔三谓此地十二缘生非法华之前四十年中中乘缘觉所见缘生义也。

▲言七地穷一切下谓经中显此菩萨具修十度四摄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脱等名穷一切於念念中皆悉圆满以功用后边胜前诸地后无功用以此能成故亦胜也。

▲权实双行者即止观齐运故。

▲言八地下七劝者一劝修如来胜调御智(自德未成劝)二劝悲愍众生(生愿未满劝)三劝成其本愿(本愿未充劝)四劝求无碍智(自德未胜劝)五劝成佛外报(化业广大劝)六劝证佛内明无量胜行(法门未穷劝)七劝总修无遗成徧智道(增进众德劝)问始行之流尚修无住岂深智地取灭须劝颇有一人佛不与智便取灭否答有四义故所以须劝一为引斥定性二乘明菩萨此地大寂灭处犹有劝起况彼所得宁为究竟二为警觉渐悟菩萨乐寂之习三为发起始行无厌上求四为显此地甚深玄奥难舍所以须劝也但有此深奥法处必有诸佛作七劝修故无一人便取永寂又设佛不劝亦无趣寂为显劝益假以为言。

▲言方见无功之道者经云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智冥於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如停海心识妄念寂然不起名不动地由前七劝方知此故有本云七分者即本地七分经文也(集作地分净忍分得胜行分净土分自在分大胜分释名分为七分故)然不如七劝通诸教故。

▲言九地下经文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委穷根病之浅深设法权实而契当。

▲言四十辩才者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三词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各有十相一依自相二依同相三行相四说相五智相六无我慢相七大小乘相八菩萨地相九如来地相十作住持相理实该通一切且约圆教以列十门故成四十流於听表曰辩巧应物心曰才以美妙音演说法义名四无碍辩内由智起名四无碍智无漏后得为体然义无碍或通根后以此教化众生名善慧地言不将何以亦反显也。

▲言第十地下经云一切种一切智智堕在佛数疏云如初出家堕在僧数。

▲言并称观行下本为成就观行契真法性依之修行方是佛意不徒说之解之而已学者思之。

▲言若不了法相者问何不唯明真观而广陈法相名义故此答也智论云有智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暗夜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不目多闻有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是名人中牛则双美闻行也。

▲言寻文自知者寻下疏文自知明示法相也。

钞始成正觉等者言初成佛文则易也而含五教等义趣深也言智入三世文则易也而有二三四智等义趣深也如前教迹中示。

▲言兔章者未详何人所作即十忍品如幻忍中引也下疏云法喻各有五喻中五者如结一手巾作一兔一有所依之巾二幻师术法三所现幻兔四兔生即是兔死五愚小谓实法中五者一圆成法性二因缘谓业惑三依他即众生等四依他无性即是圆成五执为实人法即徧计所执令悟第三依他成第四即事归理遣第五遍计情亡归第一圆成理显。

▲言如影下此引摄论所说三影以释如影忍也一油水现日月影喻定地所引境界以水有润滑澄清性故镜等影像阙此润等喻非定地(亦日月喻菩萨悲智水喻机心水中之月喻定地境界谓见佛等)二身对上日月为光影喻身映日等而有影故而弄影多端故喻於诸识影乃随身不於日内而现喻诸识虽托境生异自在我非在於境(亦日月喻菩萨悲智身喻物机日照发影以喻现身等)三镜影喻喻散地果报以影离质别现镜中喻报与因其处别故(镜喻本识如来藏性本质喻无明业等像喻果报又如问明品镜像亦喻菩萨现身则镜喻菩萨本质喻机影喻菩萨应机之身)。

▲言第七回向下经云剎平等不违众生平等众生平等不违剎平等下疏释有五种四句第一四句者一剎相二众生相三剎无性理四众生无性理第二四句者一剎相即无性以事不存故二剎相不即无性以不坏事故三剎无性即剎相以不守自性故四剎无性不即剎相以性不变故第三四句者众生与无性亦同剎说第四四句者一剎无性即众生无性以无二故二剎无性不即众生无性以无可即故三剎相即众生相理性融故四剎相不即众生相不坏相故第五四句者一剎相即众生无相二剎相不即众生无相三众生相即剎无性四众生相不即剎无性后四重四句中初及第三句是相融义二四两句当句为门虽不相融与彼相即同一缘起故成无碍然为门不同有多差别理实诸句无不融通。

▲言第八回向者经云佛子菩萨见可爱乐国土园林等(云云)历国等境发三十一愿疏作两番释之先横对一若见国土当愿众生见法性土等后竖配地位一最初发心同佛见理即信位等。

▲言三天者忉利夜摩兜率各有十方菩萨偈赞佛德多明破相空义顿义事理无碍义十回向中第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亦依真理等明故以般若等文理通释。

▲言普贤三昧者三昧应是行品二字传写之误耳以此品与出现品是平等因果前后因果已是玄妙今此二品又明平等则玄中之玄妙中之妙也又普贤行品明所治广多一障一切障能治深妙一断一切断等故。

▲言法界深观者即祖帝心所作华严藏深观旨归义理分齐并贤首造又灵裕法师亦有华严旨归关脉者未详准纂玄云文超法师作也关键亦文超法师造。

▲言关中即京兆府生肇融睿四圣等所作章疏也有唯指维摩疏者局也此四圣所述今疏所用岂独维摩疏耶涅盘心镜钞云生公造涅盘五十余纸唯盘根错节难解之处於是经宗大开奥藏称为关中疏。

▲言系表者谓出於言系之表或唯目於关中或通前诸文或更有古人玄妙章门皆经论文外深玄之理故云系表宗趣钞云希领文系之表也(表者外也)。

▲言三玄者下钞云然此方儒道不越三玄周易为真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谈玄此皆是有格之言故。

▲或格言者指余诗书等疏皆借用之所谓绝妙好辞莫不竭斯经疏故云有美斯经等。

▲言亦有下通难也问上斥他指在别章今观下疏亦有指别章者故此答也。

钞昔人胜负气高者弘决志云负者不克负者问不测答答不称问皆名为负又负在背为他所负故名为劣。

▲言如破娑婆形下经云状如虚空以普圆满天宫殿庄严虚空而覆其上下疏云静法云大小乘经并说虚空体无形质不可见相今云有形者回文者误梵云三曼多(周圆)第嚩皤嚩[嚷-〦+口](天宫)伽伽那(虚空)阿楞伽罗(庄严盖覆)僧怛那(形状)回文应以形状置周圆之前虚空安天宫之上然后合缀饰云其形周圆以虚空天宫庄严之具而覆其上静法此证深有理致今依经通之亦有理在谓空虽无形随俗说故以俗典指空为天谓天为圆穹其形如鏊故说天势圆平野亦如法华云梵王为众生父亦随俗说耳钞云今疏意非不许苑师但已着在经小有可通即为会释不欲使人轻毁圣教耳。

▲言一朝至此者文通两势若属上是刊定言若属下作清凉语。

▲言先师者指贤首也是静法之先师故以静法造疏时贤首已入灭故指为先师有通指译场诸德为先师者非若非师资破亦何咎故后云须存礼乐也智者详之。

▲言又如十行下第八难得行文也唐经云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运渡此岸众生至於彼岸以往返无休息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亦复不住生死中流而能运渡此岸众生置於彼岸安稳无畏晋经云譬如河水不至此岸不住彼岸不断中流刊定记释中先引古云远公云前不趣二处是离有后不住中流是离无谓生死无处名断中流不住无故云不住中流也二贤首云如东流水不住南岸不住北岸亦得说言不住此岸中流以中无别体约岸分故若尔南岸亦得何以不言涅盘中流由所度生在此岸故所以偏就生死而说而刊定引竟乃云今助释之意乃有二初会文后释义初中新旧经本说喻不同谓旧经约河水不趣两岸不断中流为喻喻菩萨以离有无悲智度生也新经约船师不住两岸为喻喻菩萨以无住悲智度生也问若尔梵本岂有二耶答梵本是一由译者异谓此梵本虽云河水意属船师即是於能依声处作所依声说译者若善文则会意译之为船师若但知文则按文谓之河水(清凉云上刊定意会梵本双出二经之意及其答结成晋经失旨以从今经义则善矣此上许之也)二释义者即准此文有二种中流一者生死中流谓南岸中间处自别故此则存二之中名生死中流如是见者不绝生死二者涅盘中流谓离此彼岸即为中流更无别处此则泯二之中名涅盘中流如是知者必证涅盘故今此喻中喻菩萨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盘悲智唯是一心不住生死时即不住涅盘以无住故故但云尔(清凉云上刊定意以存二岸为生死中流亡二岸为涅盘中流由不存二岸是则住於涅盘中流则不顺不住中流之义故不取也)清凉释云喻中初句喻能化次三句喻悲智不住之行相后而能下三句喻不住之功能初二句正於功能以往返不休息一句结能度所以后法合中二先正合后征释前中具含三段生死即此岸涅盘合彼岸合上中流亦言生死者以发心之后成佛之前十地菩萨尚居二死是以中流即是生死故云生死中流非生死涅盘之中间名生死中也文旨显然晋经失旨不应广引。

▲今言古释词枝者通指远公及贤首也今文分明者就船师说故然犹贤首刊定清凉三释今经生死中流一句义各别也学者细详皆有深理故并引之勿厌繁文。

▲言凡破等者先喻后合其犹下喻也文选云夫系蹄在足则猛兽绝其蹯蝮蛇在手则壮士断其节何则以所全者重所弃者轻。

▲言毒蛇者毒虫也螫者(舒亦切)说文云虫行毒也。

▲言毒树生庭者斫毒树经云舍卫国有宫园生一毒树男女游观停息其下或头痛欲裂或腰脊疼痛或於树下终守园人施柯长丈余遥斫去之未经旬日生已如故如是过多枝叶随复如旧团圆树中之妙众人见者无不欢喜不知忌讳皆来遭毒园人亲族贪乐树阴尽取命终园人只立昼夜忧愁号悲行走智人语云当尽其根柢适欲掘根复恐定死更进思惟出家学道佛言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心悟克责即得初果今借喻破邪义也。

▲若邪解下合上喻也言若似正下先法后喻此法说也应智眼审观依准教理详而决之如欲下喻可知言盖不获已下明破斥之体式也言纵有下问准下疏文亦可举非显是何故破他有是非耶故此答也衒媒皆自卖者也。

钞若更广等者先广开列章门悬叙义旨及至本文消释之次触途疎略则圣教幽旨遂多沉隐言使初中后善者瑜伽云初善听闻时生欢喜故中善修行时无艰苦离二边中道故后善究竟离苦故言略述下总结也本意下归前疏文然犹略归后句义也理实上句大智下句大悲亦悲智大义也。

疏回兹下证常乐果即向真如实际上二句向余二处可知。

钞三二句下疑云前言尽众生界如普贤今又回施众生岂不重繁故此答也言及所成德者疏主修成之功德也或造疏益生所成之德今通回施众生得菩提涅盘二转依果也大觉圆明即无上菩提涅盘常乐即无上涅盘各上二字体下二字德也。

钞故举藏之总名含摄华严之别教者此非同别之别乃对上三藏十二分教之总华严乃藏教中一部故云华严之别教则总别之别也。

▲钞略乃百千者问准部类品会晋唐两本皆称略本百千当其下本何以此云略乃百千答此但对上广则无尽故以百千为略下以百千为具本则晋唐是彼略故。

▲钞九大旨下准此则前八门为悬谈义乃优也圭峰云经文浩博难见首尾故须撮略关节以示后学。

▲钞沉隐之义彰乎翰墨者使经中沉幽隐密之义疏文释之彰乎能诠翰墨之间文外宗通之理见乎文字百千偈之内此正显疏之功能而助正以此为如来说经则一时之误也然上十门生起次第用易序卦文势也彼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以蒙乃至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今体此文也。

钞智论中者诠般若故名为智度论即龙树菩萨造释般若经今即第一卷中文也言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者为显动必有因略说十种一菩萨降神二入胎三出胎四十方各行七步五二月八日踰城出家六正月八日成道七八月八日转法轮八二月十五日入大寂九修罗与帝释共战十金翅鸟食龙时有此大事方震动也。

钞今开须弥下释上转势之义也此有三转势一智论须弥喻所说今开为能说二智论唯约动山喻所说佛智今约动海喻所说佛智三智论智唯所说今智通能说故问智论中乃说般若缘今何用为华严缘耶答并即不共般若此句二解不同若会解意云华严与般若并是不共般若故今用之若寂照云虽引彼缘今转势用之故此中能所说身智并是不共般若不同智论是共般若显胜故名不共即是别教一乘后解为胜言又於下於前三转外又添一意以为四意转势用也谓摇须弥亦可喻所说身此经广说十身故余三可知然会解云此贴意释非转势也彼般若为所说今佛身佛智为所说文势皆同非转用也今详彼法中佛智为所说虽同通能说及转喻於海则异也彼喻中摇山喻所说虽同彼喻智今喻身则异也亦转势用者明矣不劳异释学者详之。

钞一大事因缘者问经云非以一因等即多因缘也法华唯云一大事因缘者岂不相违答非以一缘明能起之因缘则须具多如此十因十缘等出现为果唯以一大事因缘大事即因缘因缘即是佛之知见故因缘名同义则别也言一大事即华严佛智者转通妨也妨云一大事因缘即法华佛之知见何预於此故此通也以法华佛之知见本为华严佛慧为未了者开顿说渐后会归时即先佛慧故云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於佛慧。

疏先因后缘者亲能起教曰因疎能助起曰缘。

疏夫王道坦坦者夫者发语之端如水之先润火之先烟雨之先云也王者贯三才主万物无为化世有道恩民坦坦者平广也既平且广千古之下孰不同规以况法王一乘至道徧穷时处说法性用咸同故还源观云今古常然名为法尔即知不待别遇外缘牵之本来法尔常起也。

钞故不思议等者经具十力疏钞云此即第五即常徧演法力那罗延幢即帝释力士之名文中有二初明一身转后如是一佛下明多身转前中三初所说多次如是演说下明所说常后所谓下示所说体后多身可知此即不退(即不退力也)言音无变无断尽故是则常恒之说前后无涯问约化显及神通力此是业用法尔应是德相何故引此文耶答就机虽是业用约佛无非德相以德上用故问经云法界众生靡不皆闻其中众生皆得解了我等何不闻解耶答生育之徒对而莫睹审此省躬。

钞结释经文者前经如是尽法界一一毛端分量之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此则处以毛端横该法界)一一世界中念念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化身等(此则时以剎那竖穷劫海)言处则下覆释者覆释前处及时也非有渐次曰顿无有间断曰常言不待别因者但佛穷证於时处中法尔顿起常起不同余教要别有因牵故方起也问既不待别因何须余九因耶答此显法尔之功力为总为胜不妨待别因也余九别因相对起故既总别有异不可准例难也或可时处既常既顿皆因法尔而有斯则时处不须待於别因非是法尔所起之教不待别因也上二皆助正解今又助释谓法尔之教不待别因约可流传故须余九或可云何法尔不待别因宿因深故故虽有余九皆成法尔不待别因之义也各有深理学者细详。

钞有伏难云下难云在钞答文在疏则应先钞后疏(后皆淮此)言九会之终者且约现行经说。

疏但随见闻下即下顺机感意但随圆机见闻初成之迹九会之终乃文殊阿难海等於常徧无尽说中略此流传於世也故在机则有始有终约佛则无始无终。

钞以见理下既见真理自含众妙时处既一多下以所依时处例能依法也一中含多即深不思议一不碍多即广不思议也。

疏二酬宿因下问既云宿因深故法尔而转何得上云不待别因答上云不待别因乃不待现因今显昔因方能显於法尔故不同也问若尔既由昔因安成法尔义耶以有昔因故应非法尔也答非是籍此宿因方能法尔今云尔者以佛宿因初入修行之路先悟法尔心性常徧演法之德遂发悲智愿二利之行称性行愿既备诸惑断尽证真涅盘成大菩提还得如性之用常徧演法此即悟修断证说法利生皆符法尔之性则以称性行愿而为因体但由昔因称法尔性非由宿因方能法尔亦非宿因谁穷法尔也(此上通用一段疏文答上难也)。

疏夫根深下科云标因深广据疏云宿因既深教起亦大次段牒云深大云何等似此科合云标示深广其广字即疏中大字也此属教大也以今标释二科通能起因所起教不应独科云标因也恐后人笔误耳然言宿因既深教起亦大者因亦可大教亦可深互影略故下释亦然。

疏深大云何下一节疏文钞无消释诸家外钞纷纭不定今亦略解先科次释口科分二。

初征深大后释(二)

初因深(二)

初悟修(二)

初悟(我佛)  次修(悲智)

后断证(二)

初断烦恼证涅盘(是以)  后断所知得菩提(灵鉴)

后教大(乃以)

言我佛世尊者是举果人以显昔因也言创蹑玄踪下二句先悟毗卢法界也上句即寂之照玄者寂也踪者照也即初发心时创蹑便成正觉(玄踪之义)问玄为寂则可矣踪字何以为照也答踪者迹也若绝其迹则玄之又玄今既有其照用之迹故知其为照也下句即照之寂寂照无碍非照非寂乃初悟之心便同极果后之断证亦不离此言悲智下即后修普贤行门大悲般若常相辅翼成无住行行愿无方故云齐周言是以妄想弗剪下是以二字蹑前修起文虽在初义通下句由行愿圆满烦恼本空不断而断契前即照之寂证真涅盘故云廓彻性空由前行愿得圆满故所知本寂弗磨而磨契前即寂之照得大菩提故云顿朗万法二义同时为真断证以此因深教起亦大。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九

猜你喜欢
  近代人生观的评判·太虚
  大寶積經無量夀會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佛说呵雕阿那鋡经·佚名
  礼忏文之三·佚名
  卷三十一·佚名
  菩提心义(海运)·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一·圆晖
  卷一·佚名
  瑜伽菩萨戒本讲录·太虚
  与陈静涛居士书(三十通)·太虚
  梵网合注卷第六·智旭
  佛说七知经·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欧阳竟无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卷上·佚名
  四 义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古今诗话 五·李颀

      一八一、张乖厓诗无两府意   张乖厓镇宛丘,邸报王文正①大拜,不悦,谓坐客曰:"朝廷肯用经纶康济人乎?余少以直节自誓,束发登用,无两府心。"幕中杜寿隆曰:"固知公无两府意。"公曰:"吾胸中事,尔安得知?"杜曰:"尝见公《柳诗》云

  • 第四出 郊饯·李渔

    〖菊花新〗(小生带末上)衰年情愈笃嘤鸣,闻道良朋赋远征。恰遇柳条青,好折取一枝相赠。下官戚天衮,字补臣,与詹烈侯是同榜弟兄,最相契厚。闻得他有赐环之诏,今日起身,因此备下祖饯的筵席,来在邮亭相等,想此时已出门了,叫家僮拿了贴

  • 第七出 婚诺·李渔

    〖番卜算〗(副净扮龙王,白髯绿袍,引水卒上)浊浪护金汤,水国分封久。只因储嗣欠聪明,镇日眉空皱。自家泾河龙王是也。自从开辟以来,与洞庭、东海、钱塘诸君,同时行雨,各建功劳。只因我的性子不大十分精明,这泾河是一条浊水,上帝分

  • 06、邂逅·蒲松龄

    长命上云相如乐事在当垆,室有佳人意象殊;宁可空房常独守,丑妻恶妄不如无! 小生年长一十五岁,事事都算如意;怎么婚姻这样难成,不由人心中纳闷。待俺出得门去,消散一回便了。 [耍孩儿]念人生在世间,一对夫妻百岁欢,得美人方遂今

  • 66.严维:酬刘员外见寄·施蜇存

    苏耽佐郡时,近出白云司。 药补清羸疾,窗吟绝妙词。 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 欲识怀君意,朝朝访楫师。 严维,字正文,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早年隐居桐庐。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因家贫亲老,不能远离,授诸

  • 第四十七回 拓边防谋定制胜 窃后位喜极生悲·蔡东藩

      却说章惇、蔡卞等,欲诬宣仁太后,遂与邢恕、郝随等定谋,只说司马光,刘挚、梁焘、刘大防等,曾勾通崇庆宫内侍陈衍,密谋废立。崇庆宫系宣仁太后所居,陈衍为宫中干役,时已得罪,发配朱崖。尚有内侍张士良,从前亦与衍同职,外调郴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六·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辛亥朔卯时日当食不食○顺义王扯力克兄子侄来进贡鞍马弓矢金撤带赐宴赏○壬子以佐击将军署都指挥佥事李蕾为分守宣府南路右参将○癸丑户部覆浙江巡按彭应参所报各属地方亢旱异常分别蠲折赈济从之○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纪昀

    列传唐 【四十二】○唐四十二高适 元结 李承韦伦 薛珏【存庆】崔汉衡戴叔伦王翃【正雅 翊 凝】徐申郗士美辛秘高适元结李承韦伦薛珏崔汉衡戴叔伦王翃徐申郗士美辛秘△高适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少落魄不治生事客

  • 建中·周绍良

    №建中001【盖】皇堂姑博平郡主墓志【志文】唐故博平郡主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 秘书省校书郎独孤□撰有唐博平郡主,玄宗孝明皇帝之孙,故皇太子之女也。母曰薛妃,盖丛庆□仁,发祥垂耀,姿性淑茂,彰夫岐嶷。虽生于

  • 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第四·陈寿

    (甘皇后传、穆皇后传、敬哀张皇后传、后主张皇后传、刘永传、刘理传、刘王睿传)先主甘皇后传,先主甘皇后,沛县人。先主在豫州时,住在小沛,彼时纳甘皇后为妾。先主几次死去正妻,甘皇后常常主持家政。她随先主到荆州后,即生下后

  • 卷十四·赞宁

    ◎明律篇第四之一(正传二十人附见五人)○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大慈)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一云长城人。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洎太史令乐之撰《天文集占》一百卷。考讳申府君,陈吏部尚书,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盛德百代,君子万年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功德品第二十二   釋曰.已說菩薩諸覺分.次說菩薩諸功德.偈曰.   [一]捨身.及勝位. 忍下.亦長勤. 不味.不分別. 六行說希有。   釋曰.此偈顯示行希有檀

  •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禪波羅蜜第二十七   [一]不亂不味故.應具足禪波羅蜜。   問曰.菩薩法以度一切衆生爲事.何以故閑坐林澤靜默山閒獨善其身棄捨衆生。   答曰.菩薩身雖遠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四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四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又观下次明道品。文相既略。便结枯荣及以三脱。若遮障下次明对治来意。但列事治不暇明于合行之相。外贪欲等一十二治。前文所指即此文是。四分各三故成十二。次释文

  • 茶谱·朱权

    古茶书。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权1440年前后撰,一卷。前序,次分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等十六则。记述蒸青散茶制造忌杂以诸香,独创蒸青叶

  • 本草衍义·寇宗奭

    药学著作。北宋寇宗奭撰于政和六年 (1116)。首刊于宣和元年(1119)。元初张存惠将该书内容分散插入《政和本草》中。另有据南宋本重刊的单行本传世。寇宗奭,里贯生卒不详。政和间官承直郎澧州 (湖南澧县) 司户曹事。留

  • 汉制考·王应麟

    汉代礼仪典制汇考著作。四卷。南宋王应麟撰。王应麟认为《汉书》、《续汉书》等两汉史志对于汉代典章制度之细目多有疏略,乃博采诸家经注及《说文》诸书,详为笺释,以补其遗漏。包括《周礼》二卷,《仪礼》、《礼记》

  • 唐大和尚东征传·真人元开

    又名《过海大师东征传》、《鉴真和尚东征传》,中日两国关系史、海上交通史、文化交流史重要著作。真人元开著。版本有钞本日本观智院本(甲、乙)、《群书类丛》本、高山寺本等,以及刊本戒坛院本,北川智海本、《大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