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 禅宗的传法授衣

禅的起源,在于世尊的正觉。虽然从历史记载上看传灯似乎成为问题,然禅的传灯授受,心心相印,有其由来。如《景德传灯录》卷一说,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言: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教。”

经过这大法授受,大迦叶尊者于是成了禅宗第一祖。自此历代祖师传法付衣,成为大法传授、灯灯相续的真传。直到菩提达磨继承这一传授,成为第二十八祖。梁普通年间,菩提达磨尊者来到中国,传授给慧可,于是达磨成了开创中国禅宗的初祖。达磨亦付慧可僧伽黎衣和宝钵,以为法信。所谓“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并说:“吾灭后二百年,衣钵止不传,法亦大盛。”乃说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祖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二祖慧可大师,武牢人,姓姬氏。母始怀妊时,有异光发其家,及出生而名之曰光。少小超群好学,世间之书无不博览,尤其善谈老庄。后览禅书遂尽弃前学。年三十远游求师,至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寻得戒于永穆寺。遍学大小乘教义,未几而经论皆通。三十二岁复返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于寂默中忽见一神入告曰:“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非遥,汝其南矣。”第二天,忽觉头痛,至不可忍。其师欲为治之,忽闻空中有声曰:“此乃换骨,非是常痛。”往见其师述说其事,静视之,见顶骨如五峰秀出,以有神异,更名神光。其师宝静与之曰:“汝相吉祥,当有所证,神令汝南者,斯则少林达磨大士必汝之师也。”可遂至少林寺,立雪断臂求法印,果得其传授,达磨为其易名慧可。

北齐天保二年(551),有一居士,年四十许,不称姓名,趋前礼拜而问可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可曰:“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良久云:“觅罪了不可得。”可曰:“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禅法?”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宗法无二也。”可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此法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先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巾瓶二载,可乃告曰:“菩提达磨远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付衣法已曰:“我有宿累在邺,将往偿之,善去善行。”于是即于邺都随宜说法,一音演畅,四众归依。如是积三十四载,后邑宰翟仲侃惑僧辨和邪说,加师以非法,祖怡然委顺,因是而化,世寿一百七岁。即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癸丑三月十六日。葬于磁州滏阳县东北七十里。唐德宗谥大祖禅师。

三祖僧璨大师,不知何许人。以白衣谒见二祖慧可,不称姓名,因答有悟,乃师之出家。授法付衣后,可诫之曰:“后必有难,汝当远引避之。”璨从其言,遂隐于舒州皖公山。当后周武帝毁灭佛法,璨往来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隋开皇年间,有沙弥道信者,年始十四岁,一旦来礼座下,请问之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师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璨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愿以弟子礼事之。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祖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昔如来大法眼藏,今以付汝,并其衣钵,汝皆将去。听吾偈曰: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并曰:“汝善传之,无使其绝。”

祖传法以后,孑然往适罗浮山,悠游二载,却回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坛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化。时当隋朝大业丙寅年(606)十月十五日。唐玄宗谥鉴智禅师,塔曰觉寂。

僧璨著有《信心铭》,兹录全文如下: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动。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无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觉。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四祖道信大师司马氏,世居河内,后徙蕲州广济县。师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隋开皇十二年(592),以沙弥参见僧璨尊者,既问答悟道,遂礼拜师之。又九年,乃得其付法授衣。既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六十年。

唐武德七年(624),祖返蕲之破头山,(即今之双峰山),大弘所得之法,四方学士,云集法筵。太宗闻其风尚,尝三诏皆辞不起。又诏并谓使臣曰:“今复不从吾命,即取首来。”诏至,“果逆上意”。祖即引颈待刃。使者还,以此奏之。太宗嘉其坚贞,慰谕甚盛。此时,祖已居山二十年。

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可七岁许,骨相奇秀,异乎常童。祖因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非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为法器,即顾侍者道:“此儿非凡之器,后当大兴佛事。”遂请允其父母舍为弟子。祖为剃度,名之曰弘忍。其后乃命曰:“昔如来传正法眼,转至于我,我今付汝,并前祖信物衣钵,汝皆将之。勉其传授,无使断绝,听吾偈曰:

花种有生性,因地花生生。

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

高宗永徽辛亥岁(651)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世寿七十二,塔于本山。代宗谥大医禅师,塔曰慈云。

五祖弘忍大师,蕲州黄梅人,姓周氏。传其前生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去迟汝。”路经水边,见一女子洗衣,向其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汝答应了,我即敢行。”女首肯之。女周氏季子也。归辄怀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不久,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抚养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性大聪明,有所闻见,无难易者,一皆晓了。风骨绝异,有圣人相。有智者见之叹曰:“此儿具大人相,所不及如来者,缺七种相耳。”七岁时遇道信大师,出家受戒,嗣法后,化于破头山,教化大盛。是时天下慕其风者,不远千里而趋之,学者称为东山法门。

《景德传灯录》卷三说:

“咸亨中(670-673)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来参谒。师问曰:“汝自何来?”曰:“岭南。”师曰:“欲须何事?”曰:“唯求作佛。”师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师知是异人,乃呵曰:“著槽厂去。”能礼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于杵臼之间,昼夜不息。经八月,师知付授时至,遂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己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共推称云:“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廊壁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师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其壁本欲令处士卢珍绘《楞伽变相》,及见题偈在壁,遂止不画,各令诵念。能在碓坊,忽聆诵偈,乃问同学:“是何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则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叹赏,必将付法传衣也。”能曰:“其偈云何?”同学为诵。能良久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呵曰:“庸流何知,勿发狂言。”能曰:“子不信耶?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视而笑。能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烛,令童子于秀偈之侧,写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师后见此偈曰:“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闻师语,遂不之顾。逮夜,乃潜令人自碓坊召能行者入室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辗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吾,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汝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能居士跪受衣法,启曰:“法则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达磨初至,人未知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谓授衣之人,命如悬丝也。”能曰:“当隐何所?”师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能礼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忍大师自此不复上堂。凡三日。大众疑怪,致问。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询之?”复问:“衣法谁得耶?”师曰:“能者得。”于是众议卢行者名能,寻访既失,悬知彼得,即共奔逐。忍大师既付衣法,复经四载,至上元二年(675),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寿七十有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皇帝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

六祖慧能大师,俗姓卢氏,其祖先范阳人,父名行瑫,武德年中,谪宦新州,乃生慧能,遂为新州籍人。三岁丧父,其母守志,不复适人。独养尊者,以终其身。然其家贫,母子生活艰难,尊者遂打柴以养母。一日负柴至市中,闻有人读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因问诵经人曰:“此何经耶?君得之于何人?”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大师尝谓人曰:“若持此经,得速见性。”尊者闻语欢喜,欣然发意出家求法。乃乞于一友,为母积备资粮,辞母告其往黄梅为法寻师之意。既抵黄梅,参礼五祖。弘忍大师一见,默识其法器。乃使之人碓房中去踏米。经八个月,祖知其机已熟,乃召集座下众僧,教令各试呈得法偈语。当慧能呈偈后五祖潜入碓房问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已久,犹欠筛在。”这就是说虽已彻悟,单立无依,灵明不昧,尚未得师之印可。五祖去后,慧能于三更入五祖室。五祖复徵其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慧能言下大彻,遂启五祖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遂传衣法,慧能受衣法后,南还广州,落发于法性寺,得具戒后,至韶阳曹溪,四众云归,方以其法普传。

《五灯会元》卷一说:“一日,六祖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先天元年(712)告诸四众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纯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皆悉生。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说偈已,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祖说法利生,经四十载,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仍令倍工。国恩寺乃祖家旧址,为塔之意乃欲报其父母之德。

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速理舟楫。”时大众哀慕,乞师且住。祖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师之法眼,何人传受?”祖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指月录》卷四说:

“八月三日复示众曰: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说偈己,端坐至三更,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暨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衣钵曹溪。次年七月入塔。春秋七十有六。盖年二十四而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唐宪宗皇帝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

猜你喜欢
  卷第二·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一·玄奘
  卷第十一(盈字号)·朱时恩
  精进相品第十三·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大通本禅师·惠洪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六·玄奘
  卷八·野竹福慧
  众经目录卷第三·静泰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澄观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四·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五·欧阳竟无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三·明雪
  卷第十三·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二·玄奘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解人颐 敦伦集·钱德苍

    君臣类 元张弘范,袭执文天祥于五坡岭,命为书招张世杰,不肯,再三强之,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末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怜其忠义,笑而置之。 文天祥留燕三年,坐卧一小楼,足迹不履地。王

  • 卷三百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疎寮小集高似孙字续古余姚人文虎子淳熙十一年进士厯官校书郎守处州有疎寮小集入余杭县明发遵西陆驱车月流光佳山迎车来知是古余杭危树露如雨平野日未

  • △第三出·吴伟业

    (小丑扮老道人上)黄土低墙破屋,夜夜挂单守宿。通诚错误耳聋,跌笤便宜腰曲。做衣裳洗净的长幡,换铜钱点残的蜡烛。自家青溪山下张女郎庙祖公公传下嫡支嫡派一个香火道人。三十年前,俺庙中好不兴旺。只因菩萨是个女人,哄动了满

  • 卷之二百七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十七·佚名

    宣统二年。庚戌。六月。癸酉朔。谕军机大臣等电寄杨文鼎、据电奏、剿办湘阴沅江匪徒情形。并拟大加<?目辟>暒穴<?曰融>夕<?夗贝>捕。分路清乡等语。着会同瑞澂妥筹办法。奏明办理。电寄  ○甲戌。谕军机大臣等、廷杰等奏

  • 第四九提讯名单(堂谕)光绪七年十月十一日一一二○七-四·佚名

    新竹知县徐,提讯原郊铺夫首蔡进发等,饬其充当夫头提讯名单承兵总差高登等计开原当郊萧万不到铺夫首陈未陈沙纪吉玩刁蔡进发〔堂谕〕蔡进发人尚诚实,且有室家,着令充当夫头。萧万、陈沙、纪吉,着令帮同

  • 一○○ 谕内阁纪昀陆锡熊校书勤勉着授为翰林院侍读以示奖励·佚名

    一○○ 谕内阁纪昀陆锡熊校书勤勉着授为翰林院侍读以示奖励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十八日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十八日,内阁奉上谕:办理四库全书处将《永乐大典》内检出各书,陆续进呈。朕亲加披阅,间予题评,见其考订分排,具有条理,而撰

  •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司马迁

    张连科译注【说明】本传是张苍、周昌、任敖、申屠嘉四个人的合传。(车千秋及以后几个人的传记并不是司马迁所作,而是后来褚先生的补作。)在这四个人当中,刻画得最为出色的是周昌和申屠嘉。从这两个人身上,可以看出太史公刻

  • 孟昶传·欧阳修

    孟昶,是孟知祥第三子。知祥任两川节度使时,昶为行军司马。知祥称帝,任昶为东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祥病,任昶为监国。知祥死,秘不发丧,王处回连夜到赵季良处相对哭泣,季良严肃地说:“现在藩镇掌握重兵,专门等待形势变

  • 汤兆京传·张廷玉

    汤兆京,字伯闳,江苏宜兴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职丰城知县,治行考核为最优,征召为御史。接连弹劾礼部侍郎朱国祚、蓟辽总督万世德,皇上都不理会。巡视西城,贵妃、宦官侮辱礼部侍郎敖文祯,汤兆京弹劾他们,遭到廷杖,发配南京

  • 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第十·晏婴

    晏子聘于吴,吴王曰:“子大夫以君命辱在弊邑之地,施贶寡人,寡人受贶矣,愿有私问焉。”晏子巡遁而对曰:“婴,北方之贱臣也,得奉君命,以趋于末朝,恐辞令不审,讥于下吏,惧不知所以对者。”吴王曰:“寡人闻夫子久矣,今乃得见,愿终其问。”

  • 卷四十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四十四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十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十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十四>王六寢后六宫諸侯三寢夫人三宫卿大夫士二寢

  • 第十九章 24·辜鸿铭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辜讲有一次,有人听到同一个朝廷官员(叔孙武叔),贬低孔子的形象。同一个学

  • 第四章 13·辜鸿铭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辜讲孔子说:“统治国家的人如果本身具备优雅的举止和发自内心的勤恭,就会发现在管理国家事务上没有任何难度。但是如果统治者不具备 举止优雅及发自内心的勤恭,仅仅依赖

  • 卷八·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解卷八宋 吕本中 撰闵公【名开庄公子惠王十六年即位闵諡也在国逢难曰闵索隠曰系本名启避汉景帝讳作开】元年春王正月武夷胡氏传不书即位内无所承上不请命也庄公薨子般卒庆父夫人利闵公之幼而得立

  • 第十四卷·佚名

    不思议观陀罗尼真言品第二十二尔时释迦牟尼如来。诰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言。汝当重说出世最上广大解脱莲花秘密心王曼拏罗印三昧耶。令受持者慧解开悟。一切无碍自在挺特。升证最上一切胜解无上菩提。悉地满足。尔时观世

  • 荊溪龍池老和尚列傳·佚名

    檇李嚴大參呂嘉祐仝校正師浙之禾郡秀水張氏子也,諱通微,號萬如。嬰齡喪父,隨母金氏育于外家。稍長,從世父習業,遽有出塵之志。年十九,投郡南興善寺。禮涵初公脫白後參,方受具戒,閱禪關策進,遂提撕無字公案,歷扣名宿。偶閱楞嚴,至

  • 吴普本草·吴普

    又名《吴氏本草》共六卷,魏·吴普著。吴普约生于公元136—149年,卒于公 元250年前后。吴普,为华佗弟子,当时已为名医,精于本草,其著作除《吴普本草》外,尚有《华 佗医方》早佚。《嘉佑本草》称:吴普修《神农本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