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 受相应

第一 有偈品

[一]第一 三昧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为三?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受。

(一)得安定,有正知,有正念之佛弟子,亦知受,亦知诸受之出生。

(二)亦知此等诸受之所灭,达于灭尽之道。比丘由于诸受之灭尽,则无饥欲,入于圆寂。”

[二]第二 乐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为三?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

(一)乐或苦、与非苦非乐,皆为内、外所感受者。

(二)知此是苦,而以智触触可败坏虚假之法,则见消失,如是于此离欲。”

[三]第三 舍弃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为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

诸比丘!由乐受可舍弃染欲随眠,由苦受可舍弃瞋恚随眠,由非苦非乐受可舍弃无明随眠。

诸比丘!由乐受,比丘则舍弃染欲随眠。由苦受,则舍弃瞋恚随眠。由非苦非乐受,则舍弃无明随眠。诸比丘!如此比丘,则舍染欲随眠正见之人,彼由断渴爱、毁灭缠结、灭亡憍慢,而尽苦际。

(一)虽感受乐而不知受,于不见出离者,彼有染欲随眠。

(二)虽感受苦而不知受,于不见出离者,彼有瞋恚随眠。

(三)广智之佛虽说非苦非乐,但乐于此而不断苦脱离。

(四)比丘精进而不舍正知,因此,此贤智者,则悉知一切受。

(五)彼知悉诸受,于现法无诸漏,达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肉身灭坏后,不再入生身之数。”

[四]第四 险崖

※三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如说:‘大海有险崖’之语。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如是语说:‘大海有险崖’为不存不在者。

诸比丘!此‘险崖’者,喻属此身苦受之语。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身所属之苦受,至为忧、疲、悲、搏胸、哭泣之迷惑。诸比丘!此称之为‘无闻之凡夫,未曾立于险崖,未得脚踏实地。’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虽触身所属之苦受,不至为忧、疲、悲、搏胸、哭泣而迷惑。诸比丘!此称之为‘有闻之圣弟子,曾立于险崖,得有足踏实地。’

(一)属身害命之苦受,为此所触,则栗、叹、泣、力弱、力尽,而不耐所起之苦受者,此谓之:‘彼未曾立于险崖,未得脚踏实地。’

(二)属身害命之苦受,虽为此所触亦不栗,能耐其所生起者,此谓之:‘彼立于险崖,得脚踏实地。’”

[五]第五 当见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以何者为三者?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乐受者,当见为苦。苦受者,当见为箭。非苦非乐受者,当见为无常。

诸比丘!比丘之乐受者,当应见为苦。苦受者,当见为箭。非苦非乐受者,当常见为无常。诸比丘!此比丘由断除渴爱,毁灭缠结,灭除憍慢,故称为尽苦际。见人之乐为苦,见苦为箭,见非苦非乐之存在为无常。此正见之比丘,能知受,达此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能知苦,于见法无漏,由肉身灭坏后,不再于入生身之数。”

[六]第六 箭

※三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亦感于乐受,亦感于苦受,亦感于非苦非乐受。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亦感于乐受,亦感于苦受,亦感于非苦非乐受。

于此,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与无闻之凡夫,以何为特异点?以何为特相?以何者为差别点耶?”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为根本……。”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苦受,至为忧、疲、悲、搏胸、哭泣之迷惑。彼感于二种之受:乃属于身受与属心受是。

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于其人又以第二箭相刺。诸比丘!如是此人感受于二支箭。与此同理,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苦受,至为忧、疲、悲、搏胸、泣哭之迷惑。彼感于二种之受:乃属身受与心受是。若触苦受,彼则有瞋恚,为苦受彼则怀瞋恚,由苦受所生之瞋恚随眠而存止。彼触于苦受而喜悦于欲乐。何以故?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将欲乐置外,非不知于苦受之出离耶?彼喜悦于欲乐,如是存止于由乐受所生之欲染随眠。彼不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与甘味、患难之出离。彼不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离,如是存止由非苦非乐受所生之无明随眠。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若感苦受,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诸比丘!此称为无闻之凡夫,由生、由死、由忧、由悲、由苦、由恼、由绝望所系缚。余谓此由苦所系缚。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触苦受不至为忧、疲悲、搏胸、泣哭之迷惑。彼唯一之感受;乃属于身受,而非属于心受。

一〇

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更不再刺第二箭。诸比丘!如是此人,唯只感受一箭。与此同理,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为苦受所触,不忧、不疲、不悲、不搏胸而哭泣,不至迷惑。彼唯一之感受,属于身受,非属于心受。彼虽为苦受所触而无瞋恚,不为苦受而怀瞋恚,故彼不存止由苦受而生之瞋恚随眠,彼虽为苦受所触不喜悦于欲乐。何以故?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将欲乐置外,非知于由苦受之出离耶?彼不喜悦于欲乐,不如是存止由乐受而生之染欲随眠。彼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离。彼以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要,彼不如是存止由非苦非乐而生之无明随眠。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离此系缚。若感于苦受,则感于离此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离此系缚。诸比丘!此称为有闻之圣弟子,谓:由生、由死、由忧、由悲、由苦、由恼、由绝望而不被系缚。余言由苦而不被系缚。

一一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与无闻之凡夫,以此为特异,以此为特相,以此为差别点。

一二

(一)有智多闻之人,皆无感于乐受、苦受,此乃贤者、善者之于凡夫之大特异。

(二)亦熟知于法,亦观此世、彼世,得快乐之有闻圣者心,不为诸法所骚乱。由无快乐,故不陷于瞋恚。

(三)彼之随顺,背逆皆消散、灭尽而无存在。彼达于生有之彼岸,离尘,而知无爱道,能证知涅槃。”

[七]第七 疾病(一)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之重阁讲堂中。

时,世尊于日暮,即从冥想起,赴病者室之处。而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度时日。此乃我为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比丘如何为正念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进正知、有念,以抑止此世之欲贪忧戚,于诸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诸法,观法而住,精进于正知、有念,以抑止此世之欲贪忧戚。诸比丘!比丘如是而为正念。

诸比丘!比丘如何而为正知耶?

诸比丘!此有比丘,于进于退皆以正知而为,视前方、视四周亦以正知而为,四肢之屈伸亦以正知而为,持僧伽梨衣、钵、衣亦以正知而为,或食或饮或啮或味亦以正知而为,乃至大小便利之事亦以正知而为,行住坐卧语默亦以正知而为。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乃为正知。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为度时日。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住于正念、正知、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乐受者,彼则如是知:‘我起此乐受,此乐受为由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何者为缘耶?以此身为缘。然而此身为无常所造作,为由缘而起者。缘无常而所造作,依缘所起之此身,依缘所起之乐受,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身又于乐受住观无常、住观消止、住观离欲、住观灭尽、住观舍弃。彼于身又于乐受观无常而住,观消亡而住,观离欲而住,观灭尽而住,观舍弃而住。于身与乐受之染欲随眠皆所舍弃。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苦受,彼如是知:‘我起此苦受,此苦受多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何为有常住耶?’于身又于苦受观无常而住,观消亡而住,观离欲而住……观灭尽而住,观舍弃而住。于身与苦受之瞋恚随眠,悉皆所舍弃。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非苦非乐受,彼如是知:‘我起此非苦非乐受,此非苦非乐受为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身又于非苦非乐,观无常而住,观消亡而住,观离欲而住……观灭尽而住,观舍弃而住,身与非苦非乐之无明随眠,皆所舍弃。

彼若感于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着、知无喜悦。若感于苦受……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着,知无喜悦。

一〇

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此离系缚。若感于苦受者,则感于此离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者,则感于离系缚。

一一

彼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身所际限之受。’感于命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命所际限之受。’于身坏、命尽时,了知‘于此处一切之所感受所喜悦者,悉皆冷却。’

一二

诸比丘!譬如,缘于油又缘于灯心,油灯则燃起。因油与灯心之尽而无食,油灯则消失。同此,诸比丘!比丘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身所际限之受。’感命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命所际限之受。’身坏、命尽时,了知‘于此处一切之所感受之所喜悦者,悉皆冷却。’”

[八]第八 疾病(二)

尔时,世尊住毗舍城,大林之重阁讲堂中。

时,世尊于日暮,即从冥想起,赴病者室之处……

“诸比丘!比丘如何而为正念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于诸受……于心……于诸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而为正知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进于退皆以正知而为……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以度时日。此即我为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乐受者,彼则如是知:‘我起此乐受,此乐受为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以何为缘?以此触为缘,然此触为无常,为所造作,为缘物而起者。无常、所造作、缘物而起之缘,此触所起之乐受,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触又于乐受,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彼于触又于乐受,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则触与乐受之染欲随眠,皆所舍弃。

七~八

诸比丘!此比丘之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苦受……若起非苦非乐受,则彼如是知:‘我起非苦非乐受,此非苦非乐受为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以何为缘耶?以此触为缘。然此触为无常、所造作、缘物而起者。无常、所造作、缘物而起之此触,为缘所起之非苦非乐,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触又于非苦非乐,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彼于触又于非苦非乐,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则触与非苦非乐受之无明随眠,皆所舍弃。

彼若感于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着,知无喜悦。若感于苦受……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着,知无喜悦。

一〇

彼若感于乐受,则感于此离系缚。若感于苦受……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此离系缚。

一一

彼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身所际限之受。’感于命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命所际限之受。’而身坏命尽时,了知‘此处一切之所感受、所喜悦者,皆应冷却。’

一二

诸比丘!譬如缘油又缘灯心,油灯则燃起,因油与灯心之尽而无食,油灯则消失。同此,诸比丘!比丘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于此处之所感受、所喜悦者,皆应冷却。’”

[九]第九 无常

※三

“诸比丘!此等三种之受,为无常、有为、缘起、破坏、消亡、离欲、灭尽之法。

以何者为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

诸比丘!此三种之受,为无常、有为、缘起、破坏、消亡、离欲、灭尽之法。”

[一〇]第十 以触为根本者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受,为缘触而生,以触为根本,以触为因缘,以触为助缘。

以何者为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

诸比丘!缘触所感之乐而生乐受,由所感之乐触灭尽,则凡其所生之受,即所感之乐,缘触所生之乐受,灭而又息。

诸比丘!缘触所感之苦所生之苦受,由感其苦触之灭尽,则凡其所生之受,即所感之苦,缘触所生之苦受,灭而又息。

诸比丘!缘触所感之非苦非乐所生之非苦非乐受,由所感之非苦非乐触之灭尽,则凡其所生受,即所感之非苦非乐,缘触所生之非苦非乐受,灭而又息。

诸比丘!譬如二木片由触击而生热、现火焰,由此等二木片之分离绝缘,则凡其所生之热,灭而又息。

与此同理,诸比丘!此等之三受,为缘触而生,以触为根本,以触为因缘,以触为助缘,由其所生之触为缘,乃生种种之受,由种种之触灭尽,则种种之受亦灭。”

受相应之第一有偈品(终)

其摄颂曰:

 三昧与乐受

 舍弃及险崖

 应见并箭刺

 疾病二无常

 以及触根本

 总成为十经

第二 独坐品

[一一]第一 独坐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向世尊曰:“大德!我独坐静思,心起如是念:‘世尊说示三种受,为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世尊说此三种受。然而世尊!又如是说如何感受,亦为苦。凡如何感受,亦为苦者,此世尊依何而说耶?”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余说三种之受,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余说此三种受也。然而余又说任何之感受,亦皆是苦。凡任何之感受,皆是苦者,比丘!余乃依诸行无常而说。比丘!凡任何之感受皆是苦,余依此说诸行是破坏之法,消亡之法,离欲之法,灭尽之法,变坏之法。

然而依此,比丘!余亦次第说诸行之灭尽。逮达初禅者,言语灭;逮达第二禅者,寻伺灭;逮达第三禅者,喜灭;逮达第四禅者,入息出息灭;逮达空无边处者,色想灭;逮达识无边处者,空无边处想灭;逮达无所有处者,识无边处想灭;逮达非想非非想处者,无所有处想灭;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灭。漏尽之比丘,贪欲灭,嗔恚灭,愚痴灭。

依此,比丘!余乃次第说诸行之止息。逮达初禅者,言语止息;逮达第二禅者,寻伺止息……逮达想受灭者,想受止息。漏尽之比丘,贪欲止息,瞋恚止息,愚痴止息。

比丘!此等之六者,是轻安。逮达初禅者,言语轻安;逮达第二禅者,寻伺轻安;逮达第三禅者,喜轻安;逮达第四禅者,入息出息轻安;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轻安。漏尽之比丘,是贪欲轻安,瞋恚轻安,愚痴轻安也。”

[一二]第二 虚空(一)

※三

“诸比丘!譬如于虚空中,吹东风、吹西风、吹北风、吹南风、吹含尘垢之风、吹不含尘垢之风、吹寒风、吹暖风、吹少量之风、吹大量之风、吹种种之风。诸比丘!如是于此身生种种之受,生乐受、生苦受、生非苦非乐受。

(一)犹如空中吹种种多样之风,从东西与北南。

(二)吹有尘、无尘,冷与热,大量与少量及多样之风。

(三)与此同理,于此身生诸受,乐苦等起,与非苦非乐。

(四)比丘若精进,以舍正知者,于是此贤智者,悉知一切受。

(五)彼悉知诸受,于现法中无诸漏,达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由内身破灭后,不再入生身之数。”

[一三]第三 虚空(二)

※三

“诸比丘!譬如虚空中,吹东风,吹西风……吹少量之风、吹大量之风、吹种种之风。诸比丘!如是于此身生种种之受:生乐受、生苦受、生非苦非乐受。”

[一四]第四 客舍

※三

“诸比丘!譬如有客舍,于此处有种种人,由东方来栖宿、由西方来栖宿、由北方来栖宿、由南方来栖宿、有刹利种人来栖宿、婆罗门种人来栖宿、毗舍种人来栖宿,首陀人来栖宿者。与此同理,诸比丘!于此身生种种受:生乐受、生苦受、生非苦非乐受。

亦生伴于欲乐之乐受,亦生伴于欲乐之苦受,亦生伴于欲乐之非苦非乐受,亦生不伴于欲乐之乐受,亦生不伴于欲乐之苦受,亦生不伴于欲乐之非苦非乐受。”

[一五]第五 止息(一)

※二

时,尊者阿难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阿难,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阿难!此等之三者是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阿难!此等称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此八支圣道是达受灭之道。此即:正见、正思惟……正定是。凡以受为所缘,所起之喜乐,此为受之甘味。凡受之无常而变坏之法,此为受之患难。凡对受抑制欲贪,舍欲贪,此为受之出离。

阿难!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灭尽,逮达初禅者,言语灭……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灭,漏尽之比丘,则贪欲灭、瞋恚灭、愚痴灭。

阿难!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止息,逮达初禅者,言语止息;逮达第二禅者,寻伺止息……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止息。漏尽之比丘,则贪欲止息、瞋恚止息、愚痴止息。

阿难!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轻安,逮达初禅者,言语轻安;逮达第二禅者,寻伺轻安……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轻安。漏尽之比丘,则贪欲轻安、瞋恚轻安、愚痴轻安。”

[一六]第六 止息(二)

※二

时,尊者阿难来诣世尊住处……

世尊言于坐在一面之阿难曰:“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灭?何者为达受灭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为本,以世尊为指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大德!此所说之意义,唯世尊明了。愿从世尊聆闻,诸比丘当奉持于此。”

“然则,阿难!且谛听,当善思惟,余将说此。”

“唯然,大德!”尊者阿难应诺世尊。

五~八

世尊如是言:“阿难!此等之三者是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阿难!此等者称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漏尽之比丘,则贪欲轻安、瞋恚轻安、愚痴轻安。”

[一七]第七 八支(一)

※二

时,众多之比丘等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方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受?何者是受之生起?何者是受之灭尽?何者是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甘味?何者为患难?何者为出离耶?”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者称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此八支圣道是达受灭之道。此即:正见、正思惟……正定是。凡以受为缘,所起之喜乐,此为受之甘味。凡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受之患难。凡对受抑制欲贪、舍欲贪,此受之出离。

然而诸比丘!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灭尽……

诸比丘!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止息……

诸比丘!此等之六者,是轻安。逮达初禅者,言语轻安;逮达第二禅者,寻伺轻安;逮达第三禅者,喜轻安;逮达第四禅者,入息出息轻安;逮达想受灭者,是想与受之轻安。漏尽之比丘,则贪欲轻安、瞋恚轻安、愚痴轻安。”

[一八]第八 八支(二)

※二

时,众多之比丘等来诣世尊住处……

世尊问于坐在一面之此等比丘曰:“诸比丘!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指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善哉!大德!此所说之意义,唯世尊明了。愿从世尊聆闻,比丘等当奉行于此。”

“然则诸比丘!且谛听,当善思惟,我将说此。”

“唯唯,大德!”诸比丘应诺世尊。

五~八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受……”

[一九]第九 般奢康伽

※二

时,建筑师般奢康伽来诣尊者优陀夷之处,礼拜尊者优陀夷,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建筑师般奢康迦,问尊者优陀夷曰:“大德,优陀夷!世尊说几种之受耶?”

“建筑师!世尊曾说三种之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世尊曾说此等之受。”

如是言已。建筑师般奢康伽向尊者优陀夷曰:“大德,优陀夷!世尊未曾说三种之受,世尊唯说二种之受,即乐受与苦受是。大德!凡此非苦非乐所示者,世尊说此有静寂微妙之乐。”

尊者二度告建筑师般奢康伽曰:“建筑师!世尊未曾说示二种之受,世尊乃说三种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世尊说示此等三种之受。”建筑师般奢康伽二度白尊者优陀夷曰:“大德,优陀夷!世尊未曾说三种之受,唯说二种受,即乐受与苦受是。大德!凡此非苦非乐受之所示者,世尊说此是静寂微妙之乐。”

三度,尊者优陀夷三度……建筑师般奢康伽……尊者优陀夷不能令建筑师般奢康伽领会,而建筑师般奢康伽亦不能使尊者优陀夷领会。

尊者阿难,闻得尊者优陀夷与建筑师般奢康伽之问答。

时,尊者阿难来诣世尊住处,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便将尊者优陀夷与建筑师般奢康伽所有之一切问答,皆白于世尊。

“阿难!建筑师般奢康伽不同意优陀夷比丘者亦有其理由。优陀夷比丘亦有其理由而不同意于建筑师般奢康伽。阿难!余以理亦可说二种之受,余以理亦可说三种之受,余以理亦可说五种之受。余以理亦可说六种之受。余以理亦可说十八种受,余以理亦可说三十六种受,余以理亦可说百八种之受。阿难!如是者,余乃以理说法。

一〇

阿难!余如是以理说法,不予肯定,不予赞同。不能随喜自他之善说、善语者辈,唯有期待使之生斗争、起諠哗、来诤论而互以口头为刃物相刺而住。如是余以理由而说法。然而阿难!如是对余之以理由说法,自认是他之善说、善语者,予赞同、予随喜者辈,唯只期待使能住于相和合、相悦喜、无相诤、如乳水,互以喜眼相见。

一一

阿难!于欲,有此等之五种。何者为五?眼所识之色,是快意、可爱、可乐、形爱,诱生欲染者。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是快意、爱、乐、形爱,诱生欲染者。阿难!凡以此等五种之欲为所缘,所起之喜乐,称之谓欲乐。

一二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因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逮达由离生喜乐之第一禅而住。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一三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由寻伺之息灭,逮达内部寂静,心有单一性,无寻无伺,住于由定生喜乐之第二禅。阿难!此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一四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乐喜。’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离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谈圣者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阿难!此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一五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既由前乐之舍弃、苦之舍弃、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而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一六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灭没瞋恚想,不思惟种种想,逮达住于‘虚空无边’之空无边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一七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空无边处,逮达住于识无边之识无边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一八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逮达住于无所有之无所有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一九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二〇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处,逮达住于想受灭。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二一

阿难!外道普行沙门之徒,作如是言:‘沙门瞿昙说想受灭(定),而且以之施设于乐,彼者为何,又如何施设耶?’应亦有如是说理。诸比丘!回答如是言之外道普行沙门,应如是言:‘汝友等!世尊并非唯对乐施设于乐受。诸友!无论于何处,乐之所获处,无论于何者,是即如来于乐所施设。’”

[二〇]第十 比丘

※三

“诸比丘!余以理说二种之受,余以理说三种之受,余以理说五种……六种……十八种……三十六种……百八种之受。如是,诸比丘!余乃以理说法。

诸比丘!如是余以理说法,不予肯定、不予赞同。不随喜自他之善说、善语者辈,唯只期待令起斗争、生諠哗、生诤论,互以口头之刃物相刺而住。诸比丘!如是余依理说法,予以肯定、赞同。随喜自他之善说、善语者辈,唯只期待于相和合、相悦喜、不相争、如乳水,互以喜眼相见。

五~一四

[同一九经一一~二〇]

一五

诸比丘!外道普行沙门之徒,作如是言:‘沙门瞿昙说想受灭(定),而且以之施设于乐,彼者为何,又如何施设耶?’应亦有如是说理。诸比丘!回答如是言之外道普行沙门,应作如是言:‘汝友等!世尊并非唯对乐施设于乐受。诸友!无论于何处,无论于何者,乐之所获处,是即如来于乐所施设。’”

独坐品第二[终]

其摄颂:

 独座虚空二

 客舍止息二

 依八支说二

 般奢康比丘

第三 百八理品

[二一]第一 尸婆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园。

时,普行沙门尸婆来诣世尊住处。与世尊共相交谈亲睦、殷勤之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普行沙门尸婆,白世尊言:“尊瞿昙!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语、如是见者:‘凡此个人之所感者,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皆由前世所作之因也。’尊瞿昙对此作如何言之耶?”

“尸婆!由胆汁生,或有起此感受。尸婆!如由胆汁生,于此处起此感受,其应自知。如由胆汁生,于此处起此感受,其亦为世之真实所认定。于此,尸婆!某某沙门婆罗门之‘凡个人所感受者,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是皆由前世所为之因。’作如是语、如是见者,皆过于自之所知,是过于世所认知之真实,然则余谓此等沙门、婆罗门之所见,是邪。

尸婆!由粘液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由风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由胆汁等三聚和合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由时候之变化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由逢逆运生,或有起此感受……

一〇

尸婆!于痉挛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一一

尸婆!于业异熟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一二

如是说已,普行沙门尸婆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昙!妙哉,尊瞿昙!尊瞿昙譬如起覆、发掩、对迷者示之以道,如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见形。如是尊瞿昙以种种方便说法。余当归依尊瞿昙,亦归依法与比丘众。尊瞿昙!当自今日起,以至终生,请摄受余归依为信士。”

一三

胆汁、粘液、风三种之聚和,时候、逆运、痉挛、业异熟为第八。

[二二]第二 百八

※二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明所谓百八理之法理,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称为百八法理耶?余以理,当说二种之受。余以理说三种之受。余以理说五种受……六种受……十八种受……三十六种受……百八种受。

诸比丘!何者为二种之受?身受与心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二种之受。

诸比丘!何者为三种之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三种之受。

诸比丘!何者为五受?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诸比丘!此等称为五受。

诸比丘!何者为六种之受?眼触生之受、耳……鼻……舌……身……意触生之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六种之受。

诸比丘!何者为十八种受?六喜近伺、六忧近伺、六舍近伺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十八种受。

诸比丘!何者为三十六种受。六种依在家之喜、六种依出离之喜、六种依在家之忧、六种依出离之忧、六种依在家之舍,六种依出离之舍是。诸比丘!此等称之三十六种受。

一〇

诸比丘!何者为百八种受?三十六种过去受、三十六种未来受、三十六种现在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百八种受。诸比丘!此称百八理之法理。”

[二三]第三 比丘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为受之甘味?何为受之患难?何为受之出离耶?”

“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比丘!此等称为三种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爱为达受生起之道。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此八支圣道,始达受灭之道。此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凡以受为缘,所起之喜乐,此为受之甘味。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为受之患难。凡对受抑制欲贪,舍欲贪,此则受之出离。”

[二四]第四 宿智

※二

“诸比丘!余于正觉前,尚未成正觉之菩萨时,余生如是念:‘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诸比丘!于余生如是念:‘此等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此等称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爱为引受生起之道。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凡对受之抑制欲贪,舍欲贪,此为受之出离。’

诸比丘!‘此等为受。’于余所未曾闻之法,眼现、智现、慧现、明现、光现是。

诸丘比!‘此为受之生起。’于余所未曾闻之法,眼现、智现、慧现、明现、光现。

诸比丘!‘此为达受生起之道。’于余所未曾闻之……

诸比丘!‘此为受之灭。’于余所未曾闻之……

诸比丘!‘此为达受灭之道。’于余所未曾闻之……

诸比丘!‘此为受之甘味。’于余所未曾闻之……

一〇

诸比丘!‘此为受之患难。’于余所未曾闻之……

一一

诸比丘!‘此为受之出离也。’于余所未曾闻之法,眼现、智现、慧现、明现、光现。”

[二五]第五 比丘

※二

时,众多比丘等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之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爱为引受生起之道。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此八支圣道乃达受灭尽之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凡以受为缘所起之喜乐,乃此受之甘味。凡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乃此受之患难。凡抑制受之欲贪,舍欲贪,为此受之出离。”

[二六]第六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以何为三?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不如实知此等三受之生起、灭尽、甘味、患难、出离者,诸比丘!余对此等之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中不承认为沙门,于婆罗门中不承认为婆罗门。犹且此等之尊者对沙门或婆罗门之道,于现生不能住于自知、实证、逮得。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如实知此等三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诸比丘!余对此等之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中肯定为沙门,于婆罗门中肯定为婆罗门。犹且此等之尊者对沙门道或婆罗门之道,于现生住于自知、实证、逮得。”

[二七]第七 沙门婆罗门(二)

※二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受。

诸比丘!虽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

[二八]第八 沙门婆罗门(三)

※三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不知受,不知受之生起,不知受之灭尽,不知达受灭尽之道。诸比丘!余对此等之沙门或婆罗门……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知受,知受之生起,知受之灭尽,知达受灭尽之道,诸比丘!余对此等之沙门或婆罗门……”。

[二九]第九 清净之无食乐

※二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

诸比丘!有有食乐之喜,有无食乐之喜,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有有食乐之乐,有无食乐之乐,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乐。有有食乐之舍,有无食乐之舍,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有有食乐之解脱,有无食乐之解脱,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

诸比丘!何者为有食乐之喜耶?诸比丘!为此等五种之欲是。何者为五?眼所识之色,可快意、爱、乐、形爱,诱生欲念者。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可快意……爱、乐、形爱,诱生欲念者。诸比丘!此等为五种欲也。诸比丘!凡以此等五种欲为缘所起之喜,诸比丘!此称为有食乐之喜。

诸比丘!何者为无食乐之喜耶?诸比丘!于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逮达住于由离生喜乐之初禅。由寻、伺之息灭,于内部寂静,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逮达住于由定生喜乐之第二禅。诸比丘!此称为无食乐之喜。

诸比丘!何者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耶?诸比丘!凡观察于贪欲解脱之心,观察于瞋恚解脱之心,观察于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喜。诸比丘!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

诸比丘!何者为有食乐之乐?诸比丘!此乃此等五种之欲。何者为五?眼所识之色……诸比丘!凡以此等五种之欲为缘,所起之喜乐,诸比丘!此称为有食乐之乐。

诸比丘!何者为无食乐之乐?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逮达住于初禅。由寻与伺之息灭,内部寂静……逮达住于第二禅。离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诸圣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逮达住于第三禅。诸比丘!此称为无食乐之乐。

诸比丘!何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乐?诸比丘!凡观察于欲解脱之心……瞋恚……观察于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喜乐。诸比丘!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

一〇

诸比丘!何者为有食乐之舍?诸比丘!此为此等五种之欲。何者为五?乃眼所识之色……诸比丘!凡以此等五种欲为缘所起之舍,诸比丘!此称之为有食乐之舍。

一一

诸比丘!何者为无食乐之舍?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其前之乐之舍弃,由苦之舍弃、由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诸比丘!此称为无食乐之舍。

一二

诸比丘!何者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诸比丘!凡观察于贪欲解脱之心……观察于瞋恚……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舍。诸比丘!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

一三~一五

诸比丘!何者为有食乐之解脱?与色相关连之解脱,为有食乐之解脱……与无色关连之解脱,为无食乐之解脱。诸比丘!何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诸比丘!凡观察于贪欲解脱之心,观察于瞋恚解脱之心,观察于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解脱。诸比丘!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

百八理品第三[终]

其摄颂曰:

 尸婆与百八

 比丘及宿智

 沙门婆罗门

 纯粹无食乐

受相应[终]

猜你喜欢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全文·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佚名
  大光明藏中卷·宝昙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六·湛然
  卷十·赞宁
  卷第三十五·德清
  卷第三十七·德清
  佛意·李叔同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第五·佚名
  金色王经·佚名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最胜子
  卷二百五十·佚名
  卷第四十·智旭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三·佚名
  四分律卷第三十五(二分之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二十一·彭定求

        卷621_1 【置酒行】陆龟蒙   落尘花片排香痕,阑珊醉露栖愁魂。洞庭波色惜不得,   东风领入黄金尊。千筠掷毫春谱大,碧舞红啼相倡和。   安知寂寞西海头,青pF未垂孤凤饿。   卷621_2 【江湖散人歌】陆龟

  • 第十三出 忧国 (仙吕入双调东钟韵)·丁耀亢

    【谒金门】(生冠带上)桃浪涌,赐宴宫花恩重。受命枫宸期靖共,丹心空白捧。犹念当年叹敝裘,一朝雷动看花游。莫言季子穷时事,自古功名起饭牛。下官杨继盛,幸登一第,殿试二甲,得遂事君之志,难酬一命之荣。今巳除授南

  • 卷十三·汤右曾

    钦定四库全书怀清堂集卷十三吏部侍郎汤右曾撰次韵查悔余编修元日试笔手板未能趋北阙蹇驴且免借东邻传杯後饮今逾後去疠神巫久不神一夕白头辽海梦三年红缕汴州春【东坡元日诗堆盘红缕细茵陈】新来又复随儿女彩胜银旛作

  • 卷十八·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十八李端早梅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千载佳句》卷下《草木部梅》。】湖南归梦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同前《别离部旅情》。】 张南史送李使君贬郴州竹符辞汉守,桂酒奠湘君。 【见

  • 卷一百二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二十阁类五言古登州中新阁      【北周】庾 信跨虚凌倒景连云距少阳璇极龙鳞上雕甍鹏翅张千寻文杏照十里木兰香开窓对高掌平坐望河梁歌响闻长乐钟声彻建章赋用王延夀书须

  • 帝纪第九 肃宗纪·魏收

    肃宗孝明皇帝,讳诩,世宗宣武皇帝之第二子。母曰胡充华。永平三年三月丙戌,帝生于宣光殿之东北,有光照于庭中。延昌元年十月乙亥,立为皇太子。四年春正月丁巳夜,即皇帝位。戊午,大赦天下。己未,征下西讨东防诸军。庚申,诏太保、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八·焦竑

      侯二(除封 追封)   ◆除封   吉安侯陸仲亨   長興侯耿炳文   鞏昌侯贈陝國公謚宣武郭子興神道碑(劉三吾)   江陰侯贈江國公謚襄烈吳良神道碑(吳伯宗)   靖海侯謚襄毅吳禎神道碑(劉崧)   德慶侯廖永忠傳  

  • 补遗·刘餗

      隋末有河间人,齄鼻使酒,自号郎中,每醉必殴击其妻。妻美而善歌,每为悲怨之声,辄摇顿其身。好事者乃为假面以写其状,呼为“踏摇娘”,今谓之 “谈容娘”。   炀帝宴群臣,以唐高祖面皱,呼为“阿

  • 明名臣琬琰续録卷十六·徐紘

    (明)徐纮 撰副都御史杨公神道碑铭  王■〈亻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无锡杨公以成化十年四月二十七日卒于河南之行台寿五十有九讣闻上命驿舟归其榇礼部谕祭工部营葬公之子绅卜以是年十二月丙申奉柩葬神获郷长腰岭新阡乃

  • 续后汉书音义卷三·萧常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音义卷三    宋 萧常 撰 吴载记一富春【後以避晋简文帝郑太后讳改富阳孙权黄武七年置东安郡治富春寻废】盐渎【故临淮县後属广陵】宛城【音寃南阳县】斩断【丁贯切

  • 卷八·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词林典故卷八题名下皇朝馆选题名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山东聊城人】 吕缵祖【直隶沧州人】李奭棠【顺天大兴人】 多象谦【直隶阜城人】梁清寛【直隶真定人】 胡兆龙【顺天大兴人】李若琛【顺天大兴人

  • 忽怜传·宋濂

    忽怜,孛秃之曾孙,初娶宪宗之女伯牙鲁罕公主为妻。脱黑帖木儿叛,世祖命忽怜与失列及等征讨,大败脱黑帖木儿,世祖大加称赞,又嫁宪宗孙女不兰奚公主与忽怜为妻。平宋后,封忽怜于广州。乃颜、声剌哈儿叛,世祖亲征,薛辙坚等与哈答罕

  • 卷九 丧亲章第十八·邢昺

    [疏]正义曰:此章首云“孝子之丧亲也”,故章中皆论丧亲之事。丧,亡也,失也。父母之亡没,谓之丧亲。言孝子亡失其亲也,故以名章,结之于末矣。子曰:“孝子之丧亲也,(生事已毕,死事未见,故发此章。)哭不亻哀,(气竭而息,声不委曲。)礼无容,(触

  • 卷十八·程端学

    <经部,春秋类,春秋本义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本义卷十八    元 程端学 撰成公【名黑肱宣公子母穆姜】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义见文公即位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义见葬桓公无冰义见桓十四年○宋氏曰宣

  • 卷四十一·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卷日讲礼记解义卷四十一乐记乐记者记乐之义也古有乐经疑多是声音乐舞之节少有辞句可读诵记识是以秦火之後无传焉汉河间献王集诸生采周官诸子作乐记二十四卷刘向校书得乐

  • 第六十四卦:《未济卦》·佚名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白话】《未济卦》象征事未完成:经过努力可以得到亨通;小狐狸渡河快到对岸了,却浸湿了尾巴,则没有什么吉利。《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白话】《象辞》说:《

  • 步虚大师预言诗·佚名

    步虚大师预言,作者,步虚大师。预言诗乃是乩文,在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七日甲辰1904年正月初七日,北京西山碧云寺清虚楼的主人高静涵居士请得随朝天台步虚和尚(又作步真麈君)降乩。民国初年,此乩文即甚为哄动一时,因预言光绪之

  • 词律校勘记·杜文澜

    词论。 清杜文澜(1815—1881)撰。二卷。文澜有《古谣谚》已著录。此编为校勘万树《词律》一书而作。杜氏极重视万氏《词律》,“研究之际,旁及他书,偶有发明,笔之简首,岁月既久,所记遂多”,而成是编。杜氏所校,广涉词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