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九 摩健地耶经之义释

 爱与不乐贪 见此三魔女

 尚我对于淫 我已无此欲

 秽身充粪尿 此之将何为

 以足触于彼 此事尚不欲

(八三五)

“爱与不乐贪,见此三魔女”者,是见、观已此爱、不乐、贪[三人]恶魔之女。对于淫之法已无欲、贪、爱,此是“已见爱与不乐与贪,对淫已无此欲”[之义]。

“秽身充粪尿,此之将何为?以足触于彼,此事尚不欲”者,乃此身体是充尿,充粪,充痰,充血,有骨聚,筋腱结附于[彼],涂附以血肉,包以深皮,蔽以表皮,有大小之孔隙,由上下流漏[不净],虫聚寄生,充满种种秽垢。此身体以足尚不欲踏。何况与[此秽身]共住,共交之事耶?此是“秽身充粪尿,此之将何为?以足触于彼,此事尚不欲”[之义]。故世尊宣示:

 爱与不乐贪 见此三魔女

 尚我对于淫 我已无此欲

 秽身充粪尿 此之将何为

 以足触于彼 此事尚不欲

 诸多帝王依寻求 若汝不欲斯女宝

 如何见与戒与务 汝说活命有生起

(八三六)

[右偈是摩健地耶对世尊]之所问:“人有时且冀求天之诸欲,不冀求人之诸欲,有时且冀求人之诸欲,不冀求天之诸欲,此非为希有。然汝对天、人两者之诸欲皆不欲、不乐、不冀求、不希望、不热望。[抑]汝有如何见耶?汝具备如何之见耶?”

世尊宣:“摩健地耶!

‘斯云我说’我无有 确对诸法知[取着]

 不取[过患]于诸见 我见内寂且省察”(八三七)

“斯云我说我无有”[之句中],“斯云我说”者,乃“世间是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斯我说,我说此,我说如斯如斯,我说斯事,我说斯成见。“我无有”者,乃“斯事我说”云者,于我无有说也。此“斯云我说我无有”[之义]。

“摩健地耶!”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与尊重同义语……乃至(一七〇页以下参照)……此世尊之名是共同作证而施设之者。此是“世尊宣示摩健地耶!”[之义]。

“确对诸法知[取着]”[之句中],对诸法者,是对六十二之恶见也。“确知”者,是确知、决择、简择,思择,考量、度知、辨知、明了也。取著者,是对诸住者制限取、一分取、胜妙取、部分取、合取、综合取也。[即如见诸住着]乃取、执取、住着、缚着、信解“此是真实,是如理,是如实,是真实,是如真,是不颠倒”。此是“确对诸法知取着”[之义]。

“不取过患于诸见”者,是于诸见见有过患而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或又不取、不执取、不住着[诸见]。如是乃“于诸见见过患而不取着”[之义]。或又[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者,此是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有苦、有害、有恼、有热恼,而不至厌离、离贪、寂静、知通、正觉、涅槃;于诸见见过患而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或又不可取诸见,不可执取,不可住着。如是亦是“不取诸见于过患”[之义]。

[或又]以“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命与身是同一”,“命与身是相异”,“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存在且不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者,此乃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有苦、有害、有恼、有热恼而不至厌离、离贪、寂静、知通、正觉、涅槃;于诸见见过患,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或又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如是,是“不取[过患]于诸见”[之义]。

或又“如斯取此等之诸见,如斯执取者,如斯趣、如斯之来生”,于诸见见过患,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或又不可取[诸见],不可执取,不可住着。如斯是“不取过患于诸见”[之义]。或又“此等之诸见乃令至地狱,令至畜生界,令至饿鬼界也”,于诸见见过患,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或又不可取[诸见],不可执取,不可住着。如是,是“于诸见见过患而不取着”[之义]。

或又“此等诸见是无常,是有为,是缘生,是灭尽法,是衰灭法,是离贪法,是灭法”,于诸见见过患,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或又不可取诸见,不可执取,不可住着。如是亦是“不取[过患]于诸见”[之义]。

“我见内寂且省察”[之句中],内寂者,是内贪之寂,瞋之寂,痴之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静、消灭、安息也。

“且省察”者,是决择、简择、思择、考量、度知、辨知、明察也。[即]“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无我……乃至……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且决择、简择、思择、考量、度知、辨知、明了也。

“我见”者即是我见、为眺、为观、洞察也。此是“我见内寂且省察”[之义]。故世尊宣示而

世尊曰:“摩健地耶!

‘斯云我说’我无有 确对诸法知[取着]

 不取过患于诸见 我见内寂且省察”

摩健地耶曰:

“所有遍计[见]决定 其等牟尼不取着

 [内寂]尊师所宣义 此果真慧者说耶”

(八三八)

“所有遍计[见]决定”[之句中],“决定”者,是六十二恶见之见决定。“遍计”者,是所遍计,所行作,所设立。此是“遍计”[之义]。

或又[计]此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法、衰灭法、离贪法、灭法、变易法,此亦是“所遍计[者]也”。此是“所有所遍计决定”[之义]。

“摩健地耶曰”[之句中],曰[如斯]此句之接续……乃至(八五页参照)……是句之次第。

“其等牟尼不取着,‘内寂’尊师所宣义”[之句中],“其等”者,是六十二恶见。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者此是牟尼。“不取着”者,是于诸见见过患,尊师把取[解了]“我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着。”又尊师述为“内寂”。“所宣义”者,是彼第一义。此是“其等牟尼不取着,内寂尊师所宣义”[之义]。

“此果真慧者说耶?”[之句中],此果真是疑之质问、疑念之质问,疑惑之质问,乃“如斯耶?”“不然耶?”“为何耶?”“为云何耶?”“慧者”是诸慧者、诸贤者、具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宣说”者,是宣、宣说、说、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也。此是“此真果慧者说耶?”[之义]。故世尊宣之摩健地耶曰:

“所有遍计见决定 其等牟尼不取着

‘内寂’尊师所宣义 此果真慧者说耶”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

 由见由闻亦由智 由戒与务不言净

 无见无闻亦无智 无戒[无]务[不言净]

 放弃此等无取着 不热望有不依寂”(八三九)

“由见由闻亦由智”者,虽由见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也。虽由闻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也。虽由见与闻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虽由智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摩健地耶”者,是世尊由彼婆罗门之名而呼唤。“世尊”者,是此即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七〇页以下参照)……是作证已共同施设也。此是世尊宣示,“摩健地耶!”[之义]。

“由戒与务不言净”者,虽由戒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虽由务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虽由戒与务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由戒与务不言净”[之义]。

又“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者,乃[亦非斥见、闻、智、戒、务]。见亦是所盼望。[即](一)有布施,(二)有献供,(三)有祭祀,(四)有善作、恶作诸业之果报,(五)有此世,(六)有他世,(七)有母,(八)有父,(九)有化生之有情,(十)于世间正生活正行道,且自通达作证此世他世向[世人]宣说有沙门、婆罗门十事之正见。

闻亦是所望者。[即]他人音声之契经、祇夜、记说、偈、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罗。

智亦是所望者。[即]是业作智、谛随顺智、神通智、等至智。

戒亦是所有望者。[即]是别解脱律仪。

务亦是所有望者。[即]是阿练若住支、常乞食支、粪扫衣支、三衣支、次第乞食支、时后不食支、常坐不卧支、随处住支之八头陀支。

又彼“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者,虽唯正见,虽唯闻,虽唯智,虽唯戒,虽只于务亦无得内寂之事。又虽无为此等诸法亦不得内寂。但此等诸法是可得内寂、证得、触得、作证资粮之[原因]。此是“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之义]。

“放弃此等无取着”者,希望此等黑分(不善)之诸法绝对舍断,希望对三界之诸善法不爱着。黑分之诸法绝对舍断、舍断、根绝、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为未来不生起之物[故],且对三界之诸善法无爱着故,不执,如斯者不执取,不住着,又对[彼等]不可执,不可执取,不可住着。如斯,是“放弃此等无取着”[之义]。又爱、见、慢亦被舍断、根纯,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未来不生起故,如斯不执、不执取、不住者。如斯是“放弃此等无执者”[之义]。又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亦舍断,根绝、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对如斯不执,不执取,不住着。如斯,是“放弃此等无取着”[之义]。

“不热望有不依寂”[之句中],“寂”者,是贪之寂故为寂。瞋之寂故为寂。痴之寂故为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静故,烧尽故,消灭故,离去故,安息故是寂、寂静、消灭、安息。此是寂也。“不依”者,是[于依]有爱依与见依之二依……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依……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依。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不依于眼,不依于耳,不依于鼻,不依于舌,不依于身,不依于意,乃不依、不执、不执取、不住着色、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见闻觉识之诸法。此是“不依寂”[之义]。

“不热望有”,不热望欲有,不热望色有,不热望无色有。此是“不热望有不依寂”[之义]。故世尊之宣示。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

 由见由闻亦由智 由戒由务不言净

 无见无闻亦无智 无戒无务[不言净]

 放弃此等无取着 不热望有不依寂”

摩健地耶曰:

“由见由闻与由智 由戒由务不言净

 无见无闻与无智 无戒无务[不言净]

 思念愚迷法无他 由见解净或人人”

(八四〇)

“若实由见由闻与由智亦如[不言净]”,乃由见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由闻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由智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之义]。此是“若实由见由闻与由智亦[不言净]”[之义]。

“摩健地耶曰”[之句中],曰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八五页参照)……是句之次第。摩健地耶是彼婆罗之名。此是“摩健地耶曰”[之义]。

所谓“由戒由务不言净”者,是由戒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由务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由戒由务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净净、脱、解脱、遍脱。此是“由戒由务不言净”[之义]。

“无见无闻与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者,汝斯言“望见”,汝斯言“望闻”,汝斯言“望智”,汝斯言“望戒”,汝斯言“望务”。汝单面不能容认[彼等之净事]单面不能拒否[彼等],此是“无见无闻与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之义]。

“思念愚迷法无他”者,如斯,我思念此是汝之愚迷法、愚法、无智法、诡辩法。此是“我思愚迷法无他”[之义]。

“由见解净或人人”,或某沙门、婆罗门由见而解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即]或某沙门、婆罗门由“世间是常,唯此是实其他为虚妄”之见而解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或某沙门、婆罗门由“世间是无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成为虚妄”之见而解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由见解净或人人”[之义]。故彼婆罗门言已。

摩健地耶曰:

“由见由闻与由智 由戒由务不言净

 无见无闻与无智 无戒无务[不言净]

 思念过迷法无他 由见解净或人人”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

 汝依见而且重问 陷于蒙昧为取着

 内寂微想尚不见 故汝见[我说]愚迷”

(八四一)

“依见而续重问”者,是摩健地耶婆罗门依见而问见,依悬着而问悬着,依结缚而问结缚,依障碍而问障碍。“且重问”者,是再三问。此是“依见而且重问”[之义]。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者,是世尊依彼婆罗门之名而呼唤。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七〇页以下参照)……是作证已之共同施设。此是“世尊宣示:‘摩健地耶!’”[之义]。

“陷于蒙昧为取着”者,是依汝之执、执取、住着、缚着、令信解彼之见,汝正是痴,是蒙昧,是暗愚,陷于愚,陷于蒙昧,陷于暗愚,跳入暗冥。此是“陷于蒙昧为取着”[之义]。

“[内寂]微想尚不见”者,是就此内寂、又行道、又法说、相应想、得想、相想原因想、处想亦汝不获得,何况智耶?如斯,是“而且[对此内寂]尚不见微想”[之义]。或又无常亦随顺无常想,苦亦随顺苦想,无我亦随顺无我想,唯想之生起亦不获得想相,何况智耶?如斯,是“而且对此尚不见微想”[之义]。

“故汝见[我说]愚迷”[之句中],“故”者,是故也,于其理由,于其原因,于其缘,于其因缘也。“愚迷法”者,是愚法,是痴法,是无智法,是诡辩法。“汝见”者,是观、睹、省思、普观。此“故汝见[我说]成愚迷”[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曰:“汝摩健地耶

 汝依见而且重问 陷于蒙昧为取着

 内寂微想尚不见 故汝见[我说]愚迷

 思念等胜劣之人 彼依此而可诤论

 对此三种不动摇 于彼无说等胜事”

(八四二)

“思念‘等’‘胜’‘劣’之人,彼依此而可诤论”者,是由思念“我等同”,“我是胜”,又“我是劣”之人,彼依其慢,依其见,又依其补特伽罗[个人的意见][而言:]“汝不了知此法、律,我了知此法、律。何故汝不了知此法、律耶?汝因是邪行道者,我是正行道者。我[言]伴义,汝之[言不伴义],应言于前,汝言于后,应言于后,汝言于前。汝久习之说被颠覆。可指摘汝[说之过患],汝被论破。为令解脱汝[说之过患]而行,或又汝若能者则显论之”,而行斗争、口论、异执、争论、确执。此是“思念等胜劣之人,彼依此而可诤论”[之义]。

“对此三种不动摇,于彼无论等胜事”,舍断此等三种,令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人,对[此等]三种而不动、不动摇。于其不动摇人之我,是无言“我等同”,“我是胜”,又“我是劣”之事。此是“对此三种不动摇,于彼无说等胜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思念等胜劣之人 彼依此而可诤论

 对此三种不动摇 于彼无说等胜事”

 婆罗门(佛)“我说真理”将论何

 彼云“(汝说)虚妄”将诤论

 等与不等不思念 彼又如何将关论

(八四三)

“彼婆罗门,‘我说真理’将何论”[之句中],婆罗门者,是拒外七法故是婆罗门……乃至(一〇四页以下参照)……无依止者言是婆罗门。“我说真理将论何”,彼婆罗门(佛)语何、话何、说明何将“世间是常,唯此是真理其他为虚妄”,婆罗门将论何、语何、话何、明为何、言说何?“世间是无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理其他成为虚妄”。此是“我说‘真理’将论何”[之义]。

彼云:“汝说虚妄将何论”者,是彼婆罗门:“我[说]唯是真理,汝说是虚妄”,以何慢,以何见,以何补特伽罗[个人之意见而论。即]“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二〇五页参照)……或若能者显论之”[何行]斗争、口论、异执、诤论、确执。此是“汝说虚妄将何论”[之义]。

“等与不等不思念”[之人句中],[在]不思念“时之人”者,是“时之人”乃补特伽罗[人],阿罗汉、漏尽者。[在阿罗汉]“我是等同”无任何慢,“我是胜”无任何过慢,“我是劣”无任何卑慢、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等与不等不思念”时之人[之义]。

“彼又如何将关论”者,是彼以何慢、以何见、又以何补特伽罗[个人的意见]:“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二〇五页参照)……或若能者显论之”关何论、加何耶、何斗争!何口论!何异执!诤论!何确执!此是“彼又如何将关论”[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婆罗门我说真理将论何 彼云汝说虚妄将何论

 等与不等不思念 彼又如何将关论

一〇

 不为标榜舍窟宅 牟尼于村不亲匿

 诸欲空无不重视 异执人人不被论

(八四四)

时诃梨提迦居士诣于尊者大迦旃延之处。诣已,礼尊者大迦旃延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诃梨提迦居士向尊者大迦旃延如是言:“尊师迦旃延!依世尊于义品之摩健地耶问[经]中如是说。

 不为标榜舍窟宅 牟尼于村不亲匿

 诸欲空无不重现 异执人人不被论

尊师迦旃延!依世尊简略韵述,请云何详细此偈之义”。

“居士!色界是识之窟也。而对色界贪缠结之识,乃云有窟宅者。居士!受界……居士!想界……居士!行界是识之窟宅。而对行界贪缠结之识,乃云有窟宅者。居士!如斯是有窟宅者也。

居士!无窟宅者云何?居士!对色界所有欲、贪、喜、渴爱、近着、取、[恶]心之决意、住着、随眠一切于如来令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也。故如来云无窟宅者。居士!对受界……居士!对想界……居士!对行界所有欲、贪、喜、渴爱、近着、取、[恶]心之决意、住着、随眠一切于如来令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也。故如来云无窟宅者。居士!如斯是无窟宅者也。

复次居士!标榜者云何?居士!色相标榜之缠结云标榜者。声相、香相、味相、触相、法相标榜之缠结云标榜者。居士!如斯是标榜者。

复次居士!无标榜者云何?居士!于如来色相标榜之缠结令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也。故如来云无标榜者。居士!于如来对声相、香相、味相、法相、触相、法相标榜之缠结令舍断、根绝、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也。故如来云无标榜者。居士!如斯是无标榜者。

复次居士!于村生亲匿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与诸在家者交际而住,共喜共悲,彼等幸福时[己亦]幸福,彼等不幸时[己亦]不幸,于彼等有行事业时,自[为此]而奔走之。居士!如斯是生于村之亲匿。

复次居士!生于村不亲匿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有比丘,与诸在家者不交际而住,不共喜,不共悲,彼等幸福时[己亦]不成幸福,彼等不幸时[己亦]不成不幸,彼等有行诸事业时,自无[为此]奔走之。居士!如斯生于村不亲匿也。

复次居士!于诸欲不空无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于诸欲为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热恼,不离渴爱。居士!如斯是诸欲不空无。

复次居士!于诸欲成为空无者云何?居士!于此有比丘,于诸欲已离贪,离爱,离渴,离热恼,离渴爱。居士!如斯于诸欲是空无也。

复次居士![世间之]重视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思念于其处而随伴喜:‘于未来世我有如斯色。’于其处随伴喜而云:‘于未来世于我有如斯受,有如斯想,有如斯行,有如斯识。’居士!如斯是[世间之]重视者。

复次居士![世间之]不重视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思念于其处不随伴喜:‘于未来世于我有如斯色。’于其处不随伴喜:‘于未来世我有如斯受,有如斯想,有如斯行,有如斯识。’居士!如斯是[世间之]不重视者。

复次居士!为论异执之人人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如论:‘汝不知此法、律……乃至(五〇页参照)……或若能者显论之。’居士!如斯是为论异执之人人者。复次居士!不论异执者之人人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如不论:‘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或若能者显论之’。居士!如是不论异执之人人者也。如斯居士!依世尊于义品之摩健地耶问[经]中已说明。

 不为标榜舍窟宅 牟尼于村不亲匿

 诸欲空无不重现 异执人人不被论

居士!依世尊简略说此[偈]之详细之义,如此可知。”故世尊宣示:

 不为标榜舍窟宅 牟尼于村不亲匿

 诸欲空无不重现 异执之人不被论

一一

 可游行所离世间 龙象(佛)恶见不取着

 譬如水莲棘茎莲 于水与泥不染着

 牟尼论寂无贪求 不染着欲与世间

(八四五)

“可游行所离世间”[之句中],“时点”者,是其时点之诸恶见。“远离”者,是离、远离、离去身恶行,离、远离、离去语恶行、意恶行、贪……乃至(一五页参照)……一切不善行。“可游行”者,是可行、住,可动作,可活动,可护持,可持续,可维持也。“世间”者,是人世间也。此是“可游行所离世间”。

“龙象恶见不取着”[之句中],“龙象”者,(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二)不行故是龙象。(三)不来故是龙象。

(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者云何?罪恶者有杂染赍再有,有不安,有苦报,赍于未来之生老死是恶不善法。

世尊宣示:“萨毗耶!

 不行罪恶于世间 舍离诸结之结缚

 解脱一切不染着 斯者其故言龙象”

如斯“不行罪恶故是龙象”。

(二)不行故是龙象者云何?是不行欲趣,不行瞋趣,不行痴趣,不行怖畏趣,不依贪而行,不依瞋而行,不依痴而行,不依慢而行,不依见而行,不依掉举而行,不依疑而行,不依随眠而行,不依违和之诸法而趣,不被导,不被带去,不将来。如斯“不行故是龙象”。

(三)不来故是龙象者云何?依须陀洹道令舍断所有烦恼不再来,不回,不还。依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令舍断所有烦恼不再来,不回,不还。如斯是“不来故是龙象”。

“其等龙象不取着而论者”,是龙象不可取、取着、执、执取、住着、而不论、不可语、不可话、不可说明、不可言说其等诸恶见。[即]不可论,不可语,不可话,不可说明,不可言说:“世间是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理,其他为虚妄”。此是“[其等]龙象不取着而论”[之义]。

“譬如水莲棘茎莲,于水与泥不染着”[之句中],“水”者,是“水”也,“水者,是水也”“莲”乃(生于水)是莲。“棘茎”者,是坚茎。“水”者,是“水”,“莲”是(生于水者)是生于水发生于水之莲。水者,是水,泥者,是泥水。譬如发生水中之莲,不著于水或泥,不附着、不染着、不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此是“譬如水莲棘茎莲,于水与泥不染着”[之义]。

“如斯牟尼论寂无贪求,不染着欲与世间”[之句中]如斯者是譬如对照[事实]之[句]也。“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牟尼。“论寂”者,是牟尼论寂,论救护所,论避难所,论归依所,论无畏,论无死,论不死(甘露),论涅槃。此是“牟尼论寂”[之义]。

无贪求者,是言贪求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成为贪欲、贪不善根。以舍断彼贪求、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人是云无贪求者。彼对于色不贪求,对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见闻觉识之诸法不贪求,不贪着,不昏迷,不缠着,离贪求,舍贪求,唾弃贪求,脱贪求,舍断贪求,舍遣贪求,离贪,舍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无渴望,而寂静,为清凉,受乐,自为梵[天]而住。此是“牟尼论寂无贪求”[之义]。

“不染着欲与世间”[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之二欲……乃至(一页以下参照)……云此等为事欲……乃至(二页参照)……云此等为烦恼欲。“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着”者,是爱着与见着之二着……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着……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着。牟尼是舍断爱着,舍遣见着,不着欲与世间,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出离,弃遣,解脱,离缚,不以限定之心住。此是“牟尼论寂无贪求,不染着欲与世间”[之义]。故世尊宣示:

 应游行所离世间 龙象恶见不取着

 譬如水莲棘茎莲 于水与泥不染着

 牟尼论寂无贪求 不染着欲与世间

一二

 吠陀达人依见觉 彼不与彼无至慢

 依业依闻不被导 不为执着被牵引

(八四六)

“吠陀达人依见觉,无至慢”[之句中],“无”者,是否定也。吠陀之达人[之句中],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之智、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观慧、观(毗钵舍耶)、正见也。[吠陀之达人]是依其等吠陀到生老死之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达最终、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达归依所、到无畏、达无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达不死、到涅槃、达于涅槃也。又到吠陀(诸受)之终边故是吠陀之达人。依吠陀(诸受)到终边故是吠陀之达人。知七法故是吠陀之达人。[即]知有身见,知疑,知戒禁取,知贪,知瞋,知痴,知慢。彼知于杂染赍再有、有不安、有苦报、赍未来之生老死之诸恶不善法。

世尊宣示:“萨毗耶!

 存于沙门婆罗门 辨知一切吠陀(智)

 离贪而对一切受 吠陀达人超诸受”

“依见”者,是于彼吠陀达人,六十二恶见令舍断、令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彼依见而不趣,不被导,不被带去,不被将来。又[彼]不解恶见是坚实,不解释(不见做)。此是“彼之吠陀达人虽依见而无[至慢]之事”[之义]。

“彼虽依觉无至慢之事”者,彼依觉色[香、味、触],依他人之声,依大众之等觉(世俗的认识)亦不至于慢、不近、不赴、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吠陀达人依见、觉亦不至于慢”[之义]。

“彼不与彼”者,[彼]虽依爱、见与某为第一,亦无趣于彼。舍断爱、见、慢、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故,不与彼,不以彼为第一,无趣于彼。此是“彼不与彼”[之义]。

“依业依闻不被导”[之句中],依业不被导者,是虽依福行、虽依非福行、虽依不动行亦不趣、不导、不运去、不为将来。此是虽依业[不导][之义]。虽依运而不被导者,是虽依闻净,虽依他人之声,虽依大众之等觉[世俗的认识]亦不趣,不导,不运去,不为将来。此是“依业依闻不被导”[之义]。

“不为执着被牵引”[之句中],“牵引”者,是爱牵引与见牵引之二牵引……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牵引……乃至(五七页以下参照)……此是见牵引。彼舍断爱牵引,舍遣见牵引。舍断爱牵引,舍遣见牵引故,彼不牵引于诸执着、不染着、不近、不缚着、不信解、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为执着被牵引”[之义]。故世尊宣示:

 吠陀达人依见觉 彼不与彼无至慢

 依业依闻不被导 不为执着被牵引

一三

 离去想者无系缚 以慧解脱无有痴

 执着想与见人人 彷徨世间且冲突

(八四七)

“离去想者无系缚”者,是先行止(奢摩他)于修习圣道者,由最初则令镇伏系缚。[彼]达于阿罗汉,阿罗汉之系缚、痴、盖、欲想、恚想、害想、见想皆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此是“离去想者无系缚”[之义]。

“以慧解脱无有痴”者,是先行观(毗钵舍那)于修习圣道者,由最初则令镇伏痴。[彼]达于阿罗汉时,阿罗汉之痴、系缚、盖、欲想、恚想、害想、见想皆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此是“以慧解脱无有痴”[之义]。

“执着想与见人人,彷徨世间且冲突”者,是以想——欲想、恚想、害想——之人人乃由想而[与他]冲突、冲击。[即]王与王诤论,刹帝利与刹帝利诤论,婆罗门与婆罗门诤论,居士与居士诤论,母与子诤论,子与母诤论,子与父诤论,父与子诤论,兄弟与兄弟诤论,姊妹与姊妹诤论,兄弟与姊妹诤论,姊妹与兄弟诤论,朋友与朋友诤论。彼等其时,陷于斗争、异执、诤论而相互以手攻击,以石块攻击,以刀剑攻击。彼等其时,唯招死、死之苦。然“世间是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又“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之执见人人,乃依见而冲突、冲击。[己]依师冲突于[他之]师,[己]依法说冲突于[他之]法说,[己]依众冲突于[他之]众,[己]依见冲突于[他之]见,[己]依行道冲突于[他之]行道,[己]依道冲突于[他之]道。或又彼等:“汝不了知此之法、律……乃至(二〇五页参照)……或若能者且显论之”而行诤论、斗争、口论、异执、诤论、论执也。于彼等不舍断[福、非福、不动之]诸行,诸行不舍断故,趣于冲突,[即]冲突于地狱,冲突于畜生界,冲突于饿鬼界,冲突于人世间,冲突于天世间,由趣至趣[而冲突],由生起至生起[而冲突],由结生至结生[而冲突],由有至有[而冲突],由轮回至轮回[而冲突],由轮转至轮转[而冲突],且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冲突。“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也。此是“执着想与见人人,彷徨世间且冲突”[之义]。故世尊宣示:

 离去想者无系缚 以慧解脱无有痴

 执着想与见人人 彷徨世间且冲突

第九 摩健地耶经之义释毕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八十八·佚名
  卷第十八·祖琇
  卷第五·佚名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印光
  卷一·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八·澄观
  卷第二十八·白岩净符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卷第十八(声闻无学第六僧部第七)·宝唱
  搬弄境界引人入魔·印光
  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佚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佚名
  卷之二十四·即非如一
  天神教之人界以上根据·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解人颐 嘉言集·钱德苍

    警世通言一生都是命安排,求什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 不礼爷娘礼世尊,敬什么?兄弟姊妹皆同气,争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奴仆也是父母生,凌什么?

  • 第一折·佚名

    (外扮孟府尹同老旦王夫人领家僮上。诗云)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请皇家俸,但得身安抵万金。老夫姓孟,双名从叔,祖居汴梁扶沟县人氏。嫡亲的三口儿家属,老夫人王氏,所生一女,名曰孟光,小字德耀。老夫幼年间曾为

  • 第四折·王伯成

    【双调】【新水令】谢你个月中人不弃我酒中仙,向浪花中死而无怨。是清风连夜饮,儿曾渔火对愁眠。畛眼的湖水湖渊,豁达似翰林院。 【驻马听】想着天子三宣,翠袖双扶不上船。不如素娥捧劝,巨瓯一饮倒垂莲。为杨妃昧龙庭大乃

  • 卷六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六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景迂小集晁说之字以道济州钜野人端彦之子自号景迂生元丰五年进士苏轼以著述科荐元符末与崔鸥同书邪籍靖康初召为著作郎试中书舍人兼东宫詹事建炎初终徽

  • 慕容岩卿妻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岩卿,姑苏(今江苏苏州)士人。其妻有《浣溪沙》词一首,见《竹坡老人诗话》。 ●浣溪沙 慕容岩卿妻 满目江山忆旧游,汀洲花草弄春柔。 长亭舣住木兰舟。 好梦易随流水去,芳心犹逐晓云愁,行人莫上望京楼。 慕容岩卿妻

  • 列传第二十三 王薛马韦·欧阳修

    王珪,字叔玠。祖僧辩,梁太尉、尚书令。父顗,北齐乐陵郡太守。世居郿。性沉澹,志量隐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隋开皇十三年,召入秘书内省,雠定群书,为太常治礼郎。季父颇,通儒有鉴裁,尤所器许。颇坐汉王谅反,诛,珪亡命南山十余年。高

  • 卷三十 五代下·王夫之

      自石敬瑭称号之年起   〖一〗   契丹之于石敬瑭,为劳亦仅矣。解晋阳之围败张敬达者,敬达师老,而无能如晋阳何也。敬瑭南向,而耶律德光归,河南内溃,张彦泽迎敬瑭以入,初未尝资契丹之力,战胜以灭李氏而有之。且德光几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二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完颜阿邻传·脱脱

    阿邻,聪颖灵悟,机敏善辩,通晓女真、契丹大小文字以及汉字。他年幼时曾经入宫,熙宗见了很惊奇,说“:这孩子日后必能为国出力。”阿邻十八岁时,受职定远大将军,任顺天军节度使。天德二年(1150),因为政廉明而升迁益都尹,并兼山东东

  • 李英传·张廷玉

    李英,西番人。父亲南哥,洪武年间率领部众来归附,被授予西宁州同知,积功升为西宁卫指挥佥事。李英承袭该职。永乐十年,番人头领老的罕反叛。李英攻打他,讨伐来川,俘虏和斩杀三百六十人。晚上下雪,贼人逃走,李英追上去把他们都抓

  • 魏纪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龙三年(乙卯、235)·司马光

    魏纪五 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 [1]春,正月,戊子,以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 [1]春季,正月,戊子(初八),任命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 [2]丁巳,皇太后郭氏殂。帝数问甄后死状于太后,由是太后以忧殂。 [2]丁己(疑误),皇太后郭氏去世。

  • 卷十七·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十七唐 长孙无忌等 撰贼盗一【凢一十三条】疏义曰贼盗律者魏文侯时李悝首制法经有盗法贼法以为法之篇目自秦汉逮至后魏皆名贼律盗律北齐合为贼盗律后周为刼盗律复有贼叛律隋开皇合为贼盗律至

  • 奏谳书十·佚名

    原文:蜀守讞:采鐵長山私使城旦田,舂女為 ,令內作,解書廷,佐□等詐簿為徒養,疑罪。廷報: 為偽書也。译文:蜀郡郡守呈请审议断决。采铁长山擅自使役刑徒城旦为私田、舂女煮粥,在室内劳动。而在呈送郡府的文书中,佐史等却谎称刑徒

  • 卷三·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本例卷三宋 崔子方 撰公门例日即位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成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昭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定元年六月

  • 弘明集卷第十·僧祐

      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庄严寺法云法师与公王朝贵书(并公王朝贵答)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  位现致论要当有体。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辩其短长。来就佛理以屈佛理。则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岂有不

  • 显示真实相所开的三重方便门·太虚

      ──二十年十月在河南省佛学社讲──  和佛门中人讲佛门中的话,叫做“开示”。这开示二字在法华经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真实相是离言说、绝分别、如如圆成不可建立的。所以要想显示真实,那就非开方便门不可。

  • 卷第五十·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不善纳息第一之五有七随眠。谓欲贪随眠嗔恚随眠有贪随眠慢随眠无明随眠见随眠疑随眠。问此七随眠以何为自性。答以九十八事为自性。谓欲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