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四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习禅篇

明 广慧及禅师传

智及。字以中。苏之吴县顾氏子。入海云院祝发。受具戒。闻贤首家讲法界观。往听之。未及终章。莞尔笑曰。一真法界。圆同太虚。但涉言辞。即成剩法。遂走建业。谒广智於龙翔。微露文彩。广智赏异之。尤为闽国王清献公所敬。有同袍屿上人者。诃之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荷负大法。甘作诗骚奴仆乎。无尽灯偈所谓。黄叶飘飘者。不知作何见解。师舌禁不能答。即归海云。胸中如碍巨石。踰月。忽见秋叶吹坠於庭。豁然有省。喜不自胜。乃走径山。见元叟。叟勘辩之。师应对无滞。遂命执侍。迁主藏室。至正壬午。行院举师。出世昌国隆教。转普慈。未几。行省达识公。延主净慈。兵燹之余。艰窘危厉。人所不能堪。师运量有方。轨范峻整。绰有承平遗风。迁主双径。 皇明龙兴。诏。有道硕僧集天界。师居首焉。以病不及召对。 赐还穹窿山。即海云也。戊午八月。忽示微疾。至九月四日。书偈而逝。其徒。以遗骨藏山之阴。分爪发归径山。於无等才公塔左瘗焉。阅世六十八。腊五十一。师长深山立。昂然如孤松在壑。威令严肃。其下无敢方命。故所至百废具兴。然处事达变。接引后进。又如春风时雨之及物。使人不自知。元帝师。以为贤。锡师六字师号。曰明辩正宗广慧云。

玉泉琏禅师传

宗琏。合州石照人。董氏子。幼时有僧过其家。目师爽异。指灯试问之曰。灯照汝。汝照灯耶。师曰。灯亦不照我。我亦不照灯。中间无一物。两处见功能。僧讶之。勉令参访。历丛席。后于月庵果公言下知归。开法于玉泉。扁其室曰穷谷。刘锜镇荆南。造访问其命名之义。师曰。心尽曰穷。性凝曰谷。随响应声。不疾而速。其应对机辩。类如此。不减皓公也。尝云。此事不在有言。不在无言。不碍有言。不碍无言。古人垂一言半句。正如国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横说竖说。秖要控人入处。其实不在章句上。今时不能一径彻证根源。秖以语言文字。而为至道。一句来。一句去。唤作禅道。正似郑州出曹门。从上宗师会中。往往真个以行脚为事者。才有疑处。便对众决择。祇一句下。见地明白。造佛祖直指不传之宗。与诸有情。尽未来际。同得同证。犹未是泊头处。岂是空开唇皮胡言汉语来(云云)。如此开示。亦剀切条明。能作人之气。未详师所终。

月林镜公传

月林镜公。杭人也。少颕异。穉龄出家剃染。专意净业。间叩名硕。俾参本来人。久之有省。偈曰。本来人。本来人。无胸无头作么寻。蓦然揪着个鼻孔。试勘元来是白丁。硕见睨视曰。可是。师与一掴。繇是名振一时。出世住径山。当第八十代也。进士张公宁。疏词曰。宓以舞凤飞龙。五结青莲于天目。灵鸡驯兔。一鉴光彻于祖师地。既白灵天其有待。恭惟。新命径山堂上大和尚镜公月林禅师。瑞芝三秀。古柏十围。得正度於无传。嗣妙法於东屿。顷者五百间。清风净扫。人望方归。迩来三千年。优钵猛开。王气犹在。起龙瞑於下界。兴象教於中衰。丞相开选佛场。和尚悟出世法。乘流而行。遇径而止。命当年国一。亦起於昆山。容首度坡仙。重游於方丈。凡吾方外之友。尽赞僧中此郎。师住径坞。行止虽失传。然想见其人。致时贤咏叹如此。是必有大过人者。不然堂堂海内名山。天龙瞻仰之位。岂空乏者。所能承当耶。正德乙卯归寂。年八十六。塔凌霄峰之东崖。

复原报公传

福报。字复原。台之临海人。姓方氏。禀父母命。往杭之梁渚崇福院出家。时石湖美公。主净慈。一见器之。为祝发。径山元叟端禅师。门庭严峻。师以己事未明。往咨决之。叟问。近离何处。曰净慈。叟云。来何为。曰久慕和尚道风。特来礼拜。叟云。赵州见南泉作么生。曰头顶天。脚踏地。叟云。见后如何。曰饥来吃饭睡来眠。叟云。何处学得这虚头来。曰今日亲见和尚。叟颔之。命居侍司。升掌藏钥。久之。出世慈溪之庐山。越州之东山。四明之智门。 洪武初。被有道征。与径坞以中及上竺日章称赴京。馆天界。屡入 内庭。应对称 旨。留三年。赐还智门。庵於寺东。扁曰海印。为终焉之计。俄径山虚席。强师补其处。说法云。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着。落在第二。古人恁么说话。正是抱赃叫屈。东山即不然。举二不得举一。放过一着。落在第七。到这里须知有向上一路始得。如何是向上一路。良久云。莫种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总不妙。前住山象原。经始佛殿。未就而终。师力完之。其费。则出於姑苏葛德润氏。忽一日得疾。甚革。侍者请偈。师叱曰。吾世寿尚有三年。已而果然。及化之日。拍手曰。阿呵呵。大众是甚么看取。竟寂。年八十四。窆全身於寂照之右冈。

楚石琦禅师传

梵琦。楚石其字也。小字昙耀。明州象山人。姓朱氏。父杲。母张氏。张梦日坠怀而生。师方在襁褓中。有神僧摩其顶曰。此佛日也。他时能照烛昏衢乎。人因名之为昙耀云。年七岁。灵性颕发。读书即了大义。或问所嗜何言。即应声曰。君子喻於义。至於属句仿书。皆度越余子。远近号为奇童。九岁弃俗入永祚。受经於讷翁谟师。寻依晋翁询师於湖之崇恩。询师。师之从族祖也。赵魏公。见师器之。为鬻僧牒。得剃染为沙门。继往杭之昭庆。受具足戒。年已十有六矣。询师迁住道场。师为侍者。居亡何。命司藏室。阅首楞严经。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处。恍然有省。历览群书。不假师授。文句自通。然胶於名相。未能释去缠缚。闻元叟端公倡道双径。师往问云。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其意何如。元叟。就以师语诘之。师方拟议欲答。元叟叱之使出。自是群疑塞胸。如填巨石。会英宗诏。粉黄金为泥。书大藏经。有司以师善书。选上燕都。一夕闻西城楼鼓动。汗如雨下。拊几笑曰。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因成一偈。有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翩然南旋。再入双径。元叟。见师气貌充然。谓曰。西来密意。喜子得之矣。遽处以第一座。且言。妙喜大法。尽在於师。有来参叩者。多令师辨决之。元泰定中。行宣政院。稔师之名命。出世海盐之福臻。遂升主永祚。永祚师受经之地。为创大宝阁。范铜铸贤劫千佛。而毗卢遮那。及文殊师利。普贤。千手眼观音诸像。并置其中。复造塔婆七级。崇二百四十余尺。功垂就。势偏将压。师祷之。夜乃大风雨。居氓闻鬼神相语。曰。天宁塔偏。亟往救之。迟明。塔正如初。迁杭之报国。转嘉兴之本觉。更构万佛阁。九楹间。宏伟壮丽。俨如天宫。下移人世。帝师嘉其行业。赐以佛日普照慧辩禅师之号。佛日颇符昔日神僧之言。识者异焉。会报恩光孝虚席。佥谓报恩一郡巨剎。非师莫能居之。师勉狥众请而往。寻退隐永祚。筑西斋。为终焉之计。至正癸卯。州大夫。强师主其寺事。时塔毁於兵。师重成之。景瓛为铸宝壶冠于颠。感天花异香之祥。师举景瓛为代。复归老於西斋。入我 明洪武元年。 诏江南大浮屠十余人。於蒋山禅寺。作大法会。师实预其列。升座说法。以耸人天龙鬼之听。 上大悦。二年春复如之。锡宴文楼下。亲承 顾问。暨还。出内府白金以赐。三年之秋。 上以神鬼情状。幽微难测。意。遗经当有明文妙柬。僧中通三藏之说者问焉。师以梦堂噩公。行中仁公对。同馆於大天界寺。 上命仪曹劳之。既而援据经论成书。将入朝敷奏。师忽示微疾。越四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笔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书毕谓梦堂曰。师兄。我将去矣。梦堂曰。子去何之。师曰。西方尔。梦堂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师厉声一喝。泊然而化。时禁火葬。礼部以闻。 上特命从其教。茶毗之余。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设利粘缀。遗骨累累然如珠。弟子奉骨及诸不坏者。归海盐。建塔於天宁永祚禅寺。葬焉。世寿七十五。僧腊六十三。其说法机用。则见於六会语。其游戏翰墨。则见於和天台三圣。及永明寿陶潜林逋诸作。别有净土诗。慈氏上生偈。北游凤山西斋三集。通合若干卷。并传於世。师为人。形躯短小。而神观精朗。举明正法。滂沛演迤。有不知其所穷。凡所莅之处。黑白向慕。如水归壑。一弹指间。涌殿飞楼。上插云际。未尝见师有作。君子谓师。纵横自如。应物无迹。山川出云。雷蟠电掣。神功收敛。寂寞无声。繇是。内而燕齐秦楚。外而日本高丽。咨决心要。奔走座下。得师片言。装潢袭藏。不翅拱璧。师可谓无愧妙喜诸孙者矣。

灵隐性原明禅师传

慧明。字性原。别号幻隐。台之黄岩项氏子。母陈氏。七岁患疽。几死置床上。忽不见。已而求得之。问其故。曰。顷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识者。知师为天神所佑矣。既长。不甘处俗。往依温之宝冠东山鲁公出家。谒竺元道公於仙居紫箨山。咨问心要。不大省发。去参径山元叟。叟问。东岭来西岭来。指草鞋对曰。此是三文钱买得。叟曰。未在更道。师曰。某甲只如此。和尚如何。叟曰。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师乃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蕴。执侍掌藏钥。未几。出世邺之五峰。迁金峨。 洪武五年。与泐季潭。同奉 诏入京。季潭被 旨住天界。延师居第一座。提纲举要。得表率丛林体。俄而补金山。十一年升住灵隐。学徒坌集。宗道大振。师始至。经画大雄殿。仅一载而落成。巍然山峙。尝室中垂语曰。莲华峰。被蜉蝣食却半边。为何不知。又云。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南高峰与北高峰斗额。是第几机。罕有契之者。住灵隐十周寒暑。无何寺火无孑遗。逮捕。或劝师早自为计。师不顾。怡然诣有司。未鞫。即庑下说偈。端坐而逝。寿六十九也。

天镜净禅师传

元净。字天镜。别号朴隐。越之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师初以童子出家。领昭庆濡律师戒。嶷然有远志。韩庄节公性。教之为文。伸纸引墨。思源源不可遏。公深加叹赏。既而从天岸济法师。习天台教。尽得其学。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欲令出门下。师不从。元叟端公。说法双径。人尊之为当代妙喜。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一喝。师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遂录为子。使掌记室。久之。游建业。谒全悟欣公於大龙翔寺。全悟门风高峻。不轻许可。见师特甚称之。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尤称之。留九十日而还。他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其同辞称师。无异於虞公。名闻行宣政院。元至正十六年。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升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师以气衰。倦於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即山阴和塔是也。我 太祖龙兴。师与锺山法会之选。与东溟目公。碧峰金公。特被召入 内庭。从容问道。 赐食而退。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身焉。未几。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师主之。师不得已而赴。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师入院。甫浃日。寺之左右序言曰。寺政实繁乏。都寺僧司之。师曰。若等盍选其人乎。众咸曰。有德现者称多才。昔掌崇德庄田。能辟其莱芜。以食四众。倘以功举。谁曰不然。师诺之。先是。勤旧有闻。歆现之获田利。率无赖比丘。请於前主僧代之。及现之被选也。大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置不问。适徤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讯鞫既得实。以师为寺长。失於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师。或谓师曰。此三年前事尔。况师实不知。且不识闻。宜自辩诉可也。师笑曰。定业其可逃乎。至部。部主吏问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师即操觚如吏言。尚书暨侍郎览之大惊。咸曰。师当今名德也。恶宜有是。荐审之务得其情。师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闻亦大悔。且泣曰。闻草芥耳。岂意上累师德。蚤知至此。虽万死不为也。师弗顾。行至宝应。谓从者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夜宿宁国寺。寺住持。故师旧识。相见甚欢。师女弟之夫陈义安。宦移凤阳。以道经寺中。师悦曰。吾遗骸有所托矣。是夕共饭。犹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有惫色。明旦。忽端坐合爪。连称无量寿佛之名。泊然而逝。实 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义安等。为其龛敛。以俟师之季父至。道衋然伤心。遣其法孙梵译。走宝应携骨而还。骨间舍利。丛布如珠。县大夫。及荐绅之流来观。皆叹息而去。其徒结竁於和塔祖垄之侧。[疗-(日/小)+土]焉。寿六十七。腊五十三。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师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性尚风义。断江恩公。与师缔忘年交。断江卒。师为刊布诗集。复请虞公铭其塔。三主名山。起费补坏。具有成绩。其敷阐大论。发挥先哲。释门每於师是赖。千百人中。不能一二见焉。竟以无罪谪死。苟不归之於定业。将谁尤哉。

梦堂噩公传

昙噩。字无梦。自号酉庵。慈溪王氏子。祖申。举进士於宋。父禄。任於元。母周夫人。师生六岁而丧父。夫人命从乡校。师游气岸高。骞有一日千里之意。无书不探。学文於胡长孺。藻思浚发。纵横逆顺。随意之所欲言。声名顿出诸老生上。已而心有所感。叹曰。攻书修辞。此世间相尔。曷若求出世法乎。遂别夫人。走长芦礼雪庭传公。剃发为僧。春秋二十有三矣。具戒后。游心於教。复弃教而即禅。及雪庭迁灵隐。师往侍焉。雪庭示寂。元叟端公。来补其处。元叟。风规严峻。非宿学之士。莫敢闯其门。师直前咨叩。了无畏惧。机锋交触。情想路绝。自一转至于六七。语愈朗烈。元叟欣然颔之。延佑初。诏建水陆大会於金山。名浮屠贤士大夫毕集。师佐元叟。敷陈法要。及与群公辩论。义趣英发。莫不推敬。镇南王闻之。延至广陵。尊礼备至。弥年方遣重纪。至元五年。浙东帅阃。合府公邑令。请师出世庆元之保圣。再迁慈溪之开寿。三转於国清。师所至。皆以荷担大法为己任。煅炼学徒。孳孳如不及。多有开悟之者。瑞龙院。易甲乙住持为禅剎。师为开山。院因赖以增重。直与名伽蓝相齐。海上飓风发。骤雨如注。层楼修廊俱仆。师所居亦就压。人意师齑粉矣。亟撤其覆索之。一巨木横支榻上。师危坐其下。若神物为之护者。师凡四坐道场。去留信缘。皆略无凝滞。不久引退。丛林慕其名德之高。每辟室以居之。师教戒诸徒曰。吾与尔等。研究空宗。当外形骸忘寝食。以消累劫宿习。然后心地光明耳。自是日唯一食。终夜凝坐。以达於旦。 洪武二年。就有道征。馆於天界寺。既奏对。 上悯其年耄。放令还山。越四年。无疾而终。年八十有九矣。遗言云。三界空华。如风卷烟。六尘幻影。如汤浇雪。亘古亘今。唯一性独存。吾之幻躯。今将入灭。灭后阇维。煅骨为尘。不可建塔以累后世。师修身广颡。昂然如鹤峙鸡群。文思泉涌。有持卷轴求诗文者。积如束笋。当风日晴美。从容就席。纵笔疾挥。须臾皆尽。长短精粗。无不合作。袁文清公。尝指师谓人曰。此阿罗汉中人也。观其为文。骎骎逼古作者。渡江以来。诸贤蹈袭苏李。以雄快直致为夸。相帅成风。积弊几二百年。不意山林枯槁之士。乃能自奋至於斯也。翰林学士张公翥曰。噩师。仪观伟而重。戒行严而洁。文章简而古。禅海尊宿。今一人耳。其为缙绅所推许。类若此。师平生着作甚富。悉不存稿。晚年重修历代高僧传。笔力遒劲。识者谓。有得於太史迁。日本国王。虽僻在东夷。亦慕师道行。屡发疏迎致之。师坚不往。王与左右谋。欲劫以归。浙江宣慰使完者都。藏之获免。自是厥后。凡遇师手迹。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能放异光云。其为海外所钦重如此。

泐季泐传

宗泐。台之临海人。字季潭。别号全室。八岁从诉笑隐学佛。十四剃落。二十受具。洪武四年。住径山。 太祖高皇帝。征江南有道浮屠。师应召称 旨。命住天界。 上。丕建广荐法会。於蒋山太平兴国寺。宿斋室。却荤肉不御者一月。服皮弁搢玉珪。上殿面大雄氏。行拜献礼者三。 诏集幽爽引入殿。致三佛之礼。 命师升座说法。 上临幸。赐膳无虚日。每和其诗。称为泐翁。十年冬。 诏师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制赞佛乐章。丁巳。奉使西域还朝。授右街善世。因命育发。将授以儒职。师姑奉命。至发长。 上召而官之。师再辞求免。愿终释门。 上嘉叹从之。赐免官说以旌其志。相城道衍。负奇志。摇膝高吟。傍若无人。师每正色责之曰。此岂释子语耶。学士宋公濂。尝赞师像曰。笑隐之子。晦机之孙。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证大智慧。足以摄伏魔军。悟四喝二玄於弹指。合千经万论於一门。向上关。如涂毒鼓。挝之必死。杀活机。类金刚剑。触之则奔。屡镇名山。教孚遐迩。 诏升京剎。名溢朝绅。夙受记於灵山之会。今简知於 万乘之尊。云汉昭回。 天章锡和於全帙。宠恩优渥。 玉音召对於紫宸。屹中流之砥柱。转大地之法轮。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耶。后追治胡惟庸党及师。着做散僧。执役建寺。徐察其非辜取还。复领右善世。居无何。以老赐归槎峰。渡江示寂于江浦之石佛寺。师博通古今。凡经书过目辄成诵。善为词章。有全室集。行於世。国初高僧师。与复见心齐名。见心疎放。师谨密。故其得祸为尤轻。噫。亦幸耳。

孤峰德禅师传

明德。号孤峰。明之昌国朱氏子。其父有成。母黄氏。父与普陀山僧玠公交。玠闻鸡声入道。凡说法。必鼓翅为鸡号。玠亡已久。母梦玠来托宿。觉而有娠。历十四月而生。不好戏弄。每跏趺端坐。十七为大僧。慨然有求道之志。首谒竺西坦公於天童。复见晦机熙公於净慈。二老首肯之。而师弗自是也。繇是。益自策厉。以必证为期。抵双林。见明极俊公。一见之顷。埙篪恊应。命司藏钥。会日本遣使。迎明极为国师。师送至海滨。而竺田霖公。亦自雪窦至。见师气貌不凡。延归山中。以第一座处之。自是群疑顿释。且邀仲芳伦公。结庵於桃花坞。相与激扬。暇则翻阅华严经。足不踰户限者凡五载。名称日闻。竺田叹曰。人天眼目。俨然犹在。行宣政院。请住松江之东禅。然香以嗣竺田。不忘所证也。再迁集庆之保宁。一坐十五夏。煅炼来学。曲尽善巧。有余力则为之兴废补坏。细大不遗。令誉益彰。一时名荐绅。莫不愿与师交。三迁湖之道场。阅二年。会净慈虚席。行省丞相康里公固。迎师主之。当元季戎马纷纭。国事已不可为矣。逮入 圣朝。师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一日示微疾。戒其徒。勿令四众衣麻哭泣。索觚书偈而逝。寿七十九也。茶毗。顶骨不坏。舍利累累。出灰烬中。塔于东冈。学士宋景濂。为之铭。

介庵良大师传

辅良。字用贞。介庵其号。苏州吴县范氏子。文正公之十叶孙也。年十五。依迎福院剃染圆具。时笑隐。住集庆之龙翔。法道宣振。师往见之。问答之际。棒喝兼施。凡情顿丧。他日笑隐拈语诘之。师发言愈厉。笑隐哂曰。得则得矣。奈第二义何。师弗懈益虔。久之。乃契入。云空川流。了无留碍。笑隐曰。乃知吾不尔欺。出世秀之资圣。越之天章。移杭之中天竺。时海内大乱。兵燹相仍。南北两山诸剎。皆化为烈焰。灵隐古称绝胜觉场。凉烟白草。凄迷于夕照之间。过者为之兴叹。康里公。为浙行省丞相。妙拣名僧能任起废者。莫师为宜。恳命居之。师既至。剪剔荆丛。葺茅为庐。以栖四方学者。虽当凋零之秋。开示徒众。语尤激切。其言有曰。达磨一宗。陵夷殆尽。汝等用力。如救头然可也。然百千法门。无量妙义。於一毫端。可以周知。如知之变。大地为黄金。受之当无所让。否则遗素餐之愧矣。岁月流电。向上之事。汝等急自进修。参学之士。多有因其语而入者。化缘既周。手疏衣赀。入公帑散交游。顾谓左右曰。翌日巳时吾逝矣。及期澡浴。坐而寂。师性简直。虽面折人过。而胸中无留物。与人交。无少长。一以诚相遇。所造偈词。初不经意。而语出浑成。有若宿构。举扬大法。不务缘饰。而西来之旨自明。复以净土观门。若海舟航时。兼修之未尝少怠。其所见。盖卓然云。

南石文琇禅师传

南石文琇禅师。儒释兼修。宗说俱妙。负超卓之才。怀奇伟之气。行中仁公。住灵岩。得和尚。犹慈明之得黄龙也。后和尚出世。瓣香嗣公。不忘所自。初住苏之普门。次灵岩。三迁主万寿。未几。退隐吴淞之上日。与山翁野老。说无义语为乐。而大忘人世也。逮我明 圣天子即位。 诏天下儒释道流深通文义者。纂修 大典。和尚应 诏而起。留京三年。书完。值 国家建报恩大斋会。和尚预焉。居无何。杭之住持缺席。僧录日公。举非南石和尚不可。于是。欣然遂行。南州溥洽赠以诗云。缁袍如水赴瑶京。爱子相过双眼明。岂有文章追李杜。敢言传习到台衡。青灯夜雨寒窗约。黄叶秋风故国情。见说生公还聚石。扁舟早系阖闾城。 洪武十一年。 皇上以万机之暇。愍念吾徒为佛弟子者。鲜能精通教典。深究禅学。得颁 睿旨。俾习般若心经。金刚楞伽。昼则讲演。夜则坐禅。务期晓达。师因说七偈以赞。初首云。 圣皇亲受灵山记。手执金轮 御万方。 诏谕僧徒令讲习。丛林顿觉有辉光。末首云。穷通教典与参禅。是大因缘非小缘。幸遇 圣君能注意。吾徒何事不加鞭。有普门灵岩径山语录。及佛祖赞一卷。行世。后未考所终。

白庵金禅师传

力金。字西白。吴郡姚氏子。七岁颕悟异常。一日请於母曰。儿患世相起灭不常。将求出世间法。可乎。母曰。出家甚苦。尔年幼。岂能堪之。曰。儿心乐之。自无苦也。请之不已。母知其志不可夺。俾依吴县宝积院道原衍法师。后见古鼎铭公于径山。悟人甚深。声光烨烨。起丛林间。至正丁酉。出世住苏之瑞光。会嘉兴天宁寺灾。郡守贰咸以非师不足起其废。具币遣使。力迎致之。师至。未久。俨如兜率天宫下现人世。经过者。无不瞻礼赞叹。帝师大宝法王。贤师之行。授师以徽号。师自幼丧父。唯有母存。乃去城一舍。筑孤云庵。以奉养焉。或议之。师喻之曰。尔不见编蒲陈尊宿乎。何言之易易也。洪武改元。有 旨。起师住持大天界寺。万机之暇。时召入内庭。奏对多称 旨。盖师精通西竺典。及东鲁诸书。其与荐绅谈论。霏霏如吐玉屑。故咸乐与之游。四年命师总持锺山法会。凡仪制规式。皆堪传永久。寻以母年耄。举径山泐公自代。复还庵居。五年冬 诏。复建会如四年。 大驾临幸。诏师阐扬第一义谛。自公侯以至庶僚。环而听之。靡不悦服。一日忽示弟子曰。吾有夙因未了。必当酬之。汝等勿以世相遇我。未几示微疾。谢去医饮药食。委顺而化。茶毗。舍利无算。观者竞取之而去。师神观秀伟。智辩纵横。以宗教为己任。不畜私财。得财施辄举以给贫者。诚法门之伟人也。

觉原昙禅师传

慧昙。字觉原。天台人。依越之法果寺。时广智笑隐欣公。说法中天竺。师造焉。备陈求道之切。广智斥曰。从外入者。决非家珍。道在自己。岂向人求耶。师退。凝然独坐一室。久之无所入。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话。师大悟曰。佛法落我手矣。广智曰。尔见何道理。敢尔大言。师展双手曰。不直一文钱。广智颔之。丙申。王师定建业。师谒 上於辕门。 上见师气貌异。尝叹曰。此福德僧也。命主蒋山太平兴国禅寺。时当俭岁。师化食以给。其众无阙乏者。山下田人。多欲隶军籍。师惧寺田芜废。请於 上而归之。山之林木。为樵所剪伐。师又陈奏。 上封一剑授师曰。敢有伐木者斩。山木赖以全。踰年丁酉。改龙翔为天界。 诏师主之。每设广荐法会。师必升座。举宣法要。 车驾亲帅群臣幸临。恩数优渥。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先是。僧堂寮库。有司权以贮戎器。久而不归。 上见焉。亟命出之。洪武元年。开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师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住持大天界寺。统诸山释教事。降 诰命。俾服紫方袍。章逢之士。以释氏为世蠹请灭除之。 上以其章示师。师曰。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释。非释必非真儒也。 上亦以佛阴翊王度。却不听。庚戌夏。奉使西域。辛亥秋。至省合剌国。布宣 天子威德。其国王喜甚。馆于佛山寺。待以师礼。一日呼左右谓曰。予不能复命矣。跏趺端坐。夜参半问云。日将出否。曰未也。已而复问。至於四三。曰日出矣。恬然而逝。其日盖丙子云。踰五日颜貌如生。王大敬叹。斫香为棺。聚香代薪。筑坛而茶毗之。师广颡丰颐。平顶大耳。面作红玉色。耳白如珂雪。目光烂烂射人。学者见之。不威而慑。及即之也。盎然而春温。其遇禅徒。随机而应。未尝务为奇巧。闻者自然有所悟入。虽位隆望重。恒处之若寒素。无毫发自矜意。为人寡言笑。喜怒任真。不能以贵贱异其颜色。然毗翊宗教。无一息敢忘。广厦细旃之间。从容 召对。据经持论。每罄竭蕴蓄。松园之复释道私租之免。皆师之所请也。

一源宁公传

永宁。一源字也。自号虚幻子。淮东通州朱氏子。朱氏故宦族。六岁入乡校。能了经籍大义。九岁离俗。依族姻模上人於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司。给牒度为沙门。自是蓬累出游。历见诸禅老。无所契。于焦子山。精修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板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证於无用宽公。公门庭严峻。师方入户。厉声叱出之。师作礼於户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许。入见。问曰。何处人。师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着槽道。曰请和尚道。公便暍。师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有省。公命举偈。偈罢。振威一喝。师曰。喝作么。公曰。东瓜山前吞匾担。捉住清风剥了皮。师不觉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执侍三年。因以断崖义所赞己像。亲署一花书。授师曰。汝缘在浙逢龙。即住遇池便居。延佑中。往广德。缚茅於大洞中居之。无何。宜兴之龙池。请师建立禅居。师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结屋数十间。命曰禹门兴化庵。山颠有龙池。龙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师召龙。受三皈戒。龙不复出。师居之久。复厌其未幽邃也。择绝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斫木为栈。钩环连锁栖板於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师以退隐为心。间迫於不得已。勉一出焉。俄以疾归龙池。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师主大华藏寺。师举龙门膺代之。明年复命补天童。师坚以疾辞。宋文宪谓。师得法之后。固拳拳以庶人为急。及主大剎。屡退养龙池。虽天童实厕五山。亦摇首弗顾。其高风峻节。如祥麟威凤。可望而不可即。何其贤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说法於龙光殿。上悦。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寻奉旨。函香至五台。感祥光五道之瑞。升辞南还。道趣维扬。镇南王。率嫔妃等。延师入宫。禀受大戒。遣司马护还龙池。入我 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裁纸制内外衣。曰。吾将逝矣。或以药剂进。麾去之。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昧爽。师起沐浴服纸衣。索笔书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飞雪。书毕。侧卧而化。茶毗。现五色光。齿牙舌轮。及所持数珠。皆不坏。舍利无算。烟至中林。亦累累然生。人竞折枝取之。淘汰灰土。获者亦众。门人等。分余骨与不坏者。五处建塔焉。师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余。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其心。所至无不倾向。若中书右丞相朵儿只。江淛行省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公孟俯。冯内翰子振。尤所宾礼者也。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无虚日。师受之即以施人。曾无毫发系吝。其自处则布袍粝食。沛然若有余。凡发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而空义自彰。有四会语录。行世。

约之裕公传

崇裕。字约之。毗陵陈氏子。其母。感庞眉僧入梦而生。生而体弱。十日而九疾。父母以梦故。冀徼灵释氏愈之。命为沙弥。寻受具为大僧。鞠明究曛。唯以观心为务。见元叟端公。又见佛慧义公。淬砺益力。虽金墙铁壁。必欲拓开乃已。二公。亦期师有立。所以警发者甚至。师急於求证。复走中天竺山。参广智欣公。留侍十余年。尽得其道。御史中丞张公起岩。问广智云。选佛场僧伽。如此之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广智云。戒律精严。言行不相背驰。唯崇裕一人。自受度以来。胁不沾席三十年矣。张公深加奖叹。师之声光。自是日起丛林中。始出世太平南禅。黑白翕然宗之。一日令圬人塓壁。壁中隆然如有物。抉之获悉达太子像。乃佛牙所刻成。师召工傅以黄金。金迸裂。舍利从中涌出。雕小香殿奉之。亦师道法精诚。所感而致也。寻迁九江圆通。宋之初。有神僧道济德公。将示寂。累青石为塔。语其徒曰。此塔若红。即吾再来。暨圆机旻公来镇法席。塔果红色。人异之。公人号为古佛。其临终复尔。悬记。有三百年之后大兴佛事之谶。师入院之夕。众僧梦公至。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人尤异之。谓自旻公至师。正踰三百之数。其能动物。盖不徒然也。寺当菑毁之后。师大兴土木。幻出天宫。荣国公火你赤。以朝之重臣。总戎江西。申弟子之礼。暨我 太祖兴隆释教。开善世院。命大浮屠统之。诸方以师名上闻。移主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寻被 旨。与锺山法会。而师居其首。召至便殿。问佛法大意。师以偈献。 上览之大悦。因命师书天界寺额。赐食 上前。师或假寐。鼻息微有声。邻坐引裾觉之。 上叹曰。此老人无机心。诚善知识也。师容貌魁梧。日用之间。服粗食粝。一出於天性。无所勉强。每欲挝鼓而退。为众所拥留而止。生於大德甲辰。未详所终。三会语。各有录。行世。

金碧峰传

宝金。号碧峰。乾州永寿石氏子。生多祥异。六岁依云寂温公为弟子。剃落具戒。游讲肆。穷性相之学。四辩飞驰。闻者耸听。既而叹曰。三藏之文。标月指也。遂弃所学习禅。入蜀晋云山中。参如海真公。公示以道要。师大起疑情。寝食为癈。入峨眉山。誓不复粒食。日采松柏啖之。胁不沾席者三年。自是入定。或累月不起。尝趺坐大树下。溪水横逸。人意师已溺死。越七日水退。竞往视之。师燕坐如平时。唯衣湿耳。一日闻伐木声。通身汗下如雨。笑曰。妙喜大悟十有八。小悟无算。岂欺我哉。未生前之事。吾今日方知其真耳。急往求证於公。反覆相辩话甚力。至於拽倾禅榻而出。公曰。是则是矣。翼日重勘之。至期。公於地上画一圆相。师以袖拂去之。公复画一圆相。师於中增一画。又拂去之。公再画如前。师又增一画成十字。又拂去之。公视之不语。复画如前。师於十字加四隅。成卍文。又拂去之。公乃总画三十员相。师一一具答。公曰。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也。百余年间参学。有悟者世岂无之。能明大机用者。宁复几人。无用和尚谓。座下当出三虎一彪。尔其彪耶。然缘在朔方。当大弘吾道也。无用盖公之师云。先是。师在定中。见一山甚秀丽。重楼杰阁。金碧绚烂。诸佛五十二菩萨。行道其中。有招师者曰。此五台山。秘魔岩也。尔前身修道其中。灵骨犹在。何乃忘之。既寤。遂游五台山。道逢蓬首女子。身被五彩弊衣。赤足徐行。一黑獒随其后。师问曰。子何之。曰。入山中尔。曰将何为。曰。一切不为。良久乃没。叩之同行者。皆弗之见。或谓为文殊化身云。师乃就山建灵鹫庵。四方闻之。不远千里。负糇粮来献者。日缤纷也。师悉储之。以食游学之僧。多至千余人。虽丁岁大俭。亦不拒也。至正戊子冬。顺帝遣使者。召至燕都。慰劳甚至。天竺僧指空。久留燕。相传能前知。号为三百岁。人敬之如神。师往与叩击。空瞪视不答。及出空叹曰。此真有道者也。夕大雪。有红光自师室中起。上接霄汉。帝惊叹。赐以金纹伽黎衣。遣归。明年复召见。命建坛祈雨。辄应。赐寂照圆明之号。赐予一以赈饥乏。诏主海印禅寺。师力辞。名香法衣之赐。殆无虚日。自丞相而下。以至武夫悍将。无不以为依皈。已而恳求还山。洪武戊申。我 太祖即位于建业。明年己酉。燕都平。又明年庚戌。 诏师至南京。见 上於奉天殿。且曰。 朕闻师名久。以中州苦寒。特延师居南方尔。遂留於大天界寺。时 召入。问佛法。及鬼神情状。奏对称 旨。又二年辛亥冬十月朔。 上将设普济佛会于锺山。 命高行僧十人莅其事。而师与焉。赐伊蒲馔于崇禧寺。 大驾幸临。移时方还。明年壬子春正月既望。诸沙门方毕集。 上服皮弁服。亲行献佛之礼。夜将半。 敕师於圜悟关施摩陀伽斛法食。竣事。 宠赉优渥。夏五月。悉鬻衣盂之赀。作佛事七日。乃示微疾。 上知之。亲御翰墨。赐诗十二韵。有玄关尽悟已成正觉之言。 天光昭回。人皆以为荣。时疾已革。不能诣 阙谢。至六月四日。沐浴更衣。与四众言别。正襟危坐。目将瞑。弟子请曰。和尚。逝则逝矣。不留一言。何以暴白于后世耶。师曰。三藏法宝。尚为故纸。吾言欲何为。夷然而逝。世寿六十五。僧腊五十又九。后三日。奉龛茶毗於聚宝山。倾城出送。香币积如丘陵。或恐不得与执绋之列。露宿以俟之。及至火灭。获五色舍利。齿舌数珠皆不坏。纷然争取。灰土为尽。师体貌丰伟。端重寡言笑。福慧双足。所至化之。故其在山也。捧足顶礼者。项背相望。其应供而出也。持香花击梵乐而迎者。在在如是。不啻生佛出现。其行事多可书。弟子散之四方。无以会其同。略述其槩如此。师有弟子智通。燕人也。秀发颕异。初为全真道士。知非遂落发。从师闻奥旨。隐大乘山。永乐间。 诏至都。住大天界。后亦危坐而化。为人端谨神悟。有乃父之风焉。

天界孚中信禅师传

怀信。字孚中。姓姜氏。明之奉化人。初从延庆半岩全公。习教旨义。声籍甚。久之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算沙徒自困耳。奚益。因改辙而力禅。参承诸名宿下语。多枘凿弗合。不胜愤悱。时竺西坦公。迁主明之天童。师奔质所疑。竺西一见。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与交一语。师疑愈炽。自是依止不忍去。得豁然焉。天历间。住补怛洛迦山。迁大龙翔集庆寺。龙翔。元文宗潜邸也。及至践祚。建佛剎于其地。栋宇之丽甲天下。未几毁於火。昙芳忠公新之。功未竟而化。师乃出衣盂之私。补前未备。不日而集成功。虽以名德领巨剎。不效饰车舆盛徒御。以自夸衒。始终一钵萧然而已。会元政大乱。戎马纷纭。寺事艰窘日甚。师处之裕如。不以屑意。一旦晨兴。索兰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吾将归矣。汝等当以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可也。言毕而瞑。侍者撼且呼曰。和尚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师叱之而复瞑。侍者呼不已。师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气。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书毕而寂。时丁酉八月某日也。茶毗于聚宝山前。舍利如菽如麻。五色灿烂。虽烟所及处。亦累累然生。贮以宝瓶。光发瓶外。师赋性恬冲。喜溢颜间。生平未尝以声色忤人。人有犯之者。颔首而已。然进修极勤。自壮至髦。默诵法华经一部。虽暑烁金寒折胶。无一日阙者。屡感莲花香。满院芬郁异。尝非世间者可比。当 大明兵下金陵。僧徒风雨散去。师独结跏宴坐。目不四顾。执兵者满前。无不掷杖而拜。 上尝亲幸寺中。听师说法。嘉师言行纯悫。特为改龙翔。为大天界。告终前一日。 上统兵。驻江阴沙洲上。昼寝。梦师服褐色禅袍来见。 上还闻迁化。衣与梦中正同。大悦。 诏出内府帛泉。助其丧事。且命卜葬。举龛之夕。 上亲致奠。送出都门之外。师说。有五会语录。行世。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猜你喜欢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四·法云
  笑隐欣禅师语录卷之一·大訢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四·费隐通容
  卷第一百八十·佚名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七·德辉
  第十二卷·佚名
  成唯识论 第一卷·护法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七·玄奘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五·欧阳竟无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太虚
  卷第三·佚名
  阿育王经 第四卷·佚名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下·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四·道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九·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十九钱塘 王琦 撰古近体诗共三十二首詶谈少府一尉居倏忽梅生有仙骨三事或可羞匈奴哂千秋壮心屈黄绶浪迹寄沧洲昨观荆岘作如从云汉游老夫当暮矣蹀足惧骅骝【太平御覧梅福於是弃南昌尉去妻子

  • 卷四百八十八 紹聖四年(丁丑,1997)·李焘

      起哲宗紹聖四年五月辛未盡其月   五月辛未,中書舍人蹇序辰言:「吏房送到吴居厚除權戶部尚書詞頭,詔令臣命詞行下。按居厚頃於元豐間被知先帝,自朝散郎除天章閣待制,充京東路都轉運使,先帝親為褒詔,稱居厚『將命一道,不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五·佚名

    弘治十五年三月癸酉先是遣科道等官清理各处屯田而狭西辽东边方以兵荒未及至是直隶嘉定县学教谕周成上疏极言屯田之善下户部议因命移文各边镇延等官清理从之○甲戌○升刑部主事姚文灏为湖广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校 命狭西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五·佚名

    隆庆二年十月丙子朔○钦天监官进明年大统历 上御皇极殿受之分赐文武群臣颁行天下○孟冬享 太庙○升湖广布政司右参议黄可大为广西按察司副使○丁丑 孝洁肃皇帝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英国公张溶祭 永陵○南京工部尚书魏

  • 卷之一百八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百五十四 内务府奏请严催李煦曹(兆页)送交售参银两摺·佚名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总管内务府谨奏:为请旨事。 查康熙六十年三月二十五日,本府具奏,请将库存六种人参,总共二千二百十六斤二两二钱,仍照康熙五十七年例,俱交织造三处售卖,并将售出银两交与江南藩库,所交银两数目,由织造

  • 一四九四 河南巡抚穆和蔺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四九四 河南巡抚穆和蔺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河南巡抚臣穆和蔺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照钦奉上谕: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金、元三朝时事,多有

  • 卷一百五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五乐考【一】【臣】等谨按古帝王德盛者乐盛太古之乐如云渊咸英尚矣而独称韶为美善之尽虽其声与容与器後世靡得详焉而时或散见於传记考古者要

  • 卷二百六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六十三人物志一百四十三列女传二十三八旗汉军列女传一正红旗汉军陈进忠之妻李氏镶蓝旗汉军千总余效孔之妻陆氏【以上俱於顺治十五年旌表】正红旗汉军王国英之妻周氏【顺治十六年旌表】

  • 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司马迁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正义】:中音仲。为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後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後为赵。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集解】:徐广曰:“或云皋狼地名,在

  • 239.徐光启研究西学·林汉达

    杨镐统率的四路大军在萨尔浒几乎全部覆没,满朝文武大臣都十分震惊。大家齐集在宫门外,呼吁明神宗增加兵力,调拨军饷,抵抗后金。翰林院官员徐光启,一连上了三道奏章,认为要挽救国家危局,只有精选人才,训练新兵,还自愿担任练兵的

  • 定公卷二十五(起元年,尽五年)·何休

    (《释文》:何以定公为昭公子,与《左氏》异。)元年,春,王。定何以无正月?(据庄公虽不书即位,犹书正月。)[疏]注“据庄”至“正月”。○解云:即庄元年经云“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孙于齐”是也。案庄公之经,上有正月,下有三月。今定

  • 卷三下 公孙丑章句上·孙奭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言霸者以大国之力,假仁义之道,然后能霸,若齐桓、晋文等是也。以己之德,行仁政于民,小国则可以致王,若汤、文王是也。)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

  • 卷一百八十一·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八十一日本山井  物观 撰论语第六先进第十一考异古本经皆不及门也也上有者字足利本同 今也则亡下有未闻好学者五字足利本同 顔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椁作椁下皆同足利本脱以为

  • 卷二十二·湛若水

    <經部,春秋類,春秋正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二十二   明 湛若水 撰成公【名黑肱宣公子母穆姜在位十八年】【定王十七年】元年【晉景十年齊頃九年䘙穆十年蔡景二年鄭襄十五年曹宣五年陳成九年杞桓四十七年宋文

  • 卷五·王应麟

    周颂 《郑氏谱》曰:《周颂》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诗。其作在周公摄政、成王即位之初。颂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此之谓容。于是和乐兴焉,颂声乃作。《礼运》曰:政也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

  •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六·佚名

    萧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默然者,已受请。佛告婆罗门:‘汝勿系心家业。’佛已语竟,复观看随其所堪而为说法,说今世后世悉现令知,于功德中,复已受持精勤修已,如来即雨法雨。雨法雨已,佛即从座而起,还向本处。是时婆罗门即集儿

  • 凤山县采访册·卢德嘉

    一名《凤山采访册》。地理杂志。清卢德嘉纂辑。十部,首一卷。为纂修《台湾通志》,于光绪二十年(1394)成是编,约三十三万字。卷首有案由、旧志原委,详叙此册纂辑过程。正文分地舆、 规制、职官、科目、列传、列女、艺文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