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 根相应

第一 清净品

[一]第一 清净

一~二

舍卫城因缘。……于此处,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二]第二 预流(一)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三]第三 预流(二)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四]第四 阿罗汉(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比丘!故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是。”

[五]第五 阿罗汉(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比丘!故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是。”

[六]第六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能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之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之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七]第七 沙门婆罗门(二)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信根、不知信根之集、不知信根之灭、不知信根之顺灭道;不知精进根……乃至……不知念根……乃至……不知定根……乃至……不知慧根、不知慧根之集、不知慧根之灭、不知慧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知信根、知信根之集、知信根之灭、知信根之顺灭道;知精进根……乃至……知念根……乃至……知定根……乃至……知慧根、知慧根之集、知慧根之灭、知慧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八]第八 应观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应于何观信根耶?四预流支是。应于此观信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精进根耶?四正勤是。应于此观精进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念根耶?四念处是。应于此观念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定根耶?四静虑是。应于此观定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慧根耶?四圣谛是。应于此观慧根。

诸比丘!此为五根。”

[九]第九 分别(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轭。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长久以前之所作、长久以前之所说,忆念、随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一〇]第十 分别(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坚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于轭。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使之不生,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为使断,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未生之善法,使之生,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已生之善法,为使住、不忘失、倍增、广大、修习、圆满,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久前之所作、久前之所说,忆念、随念。彼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对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寻伺静寂故,成内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对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离喜故,住于舍,对正念、正知之乐,于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与喜故,对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彼对此苦如实了知,此苦集如实了知,此苦灭如实了知,此如实了知顺苦灭道。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诸比丘!此为五根。”

第一 清净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二预流

 二之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应观二分别

第二 软弱品

[一一]第一 获得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依四正勤获得精进。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依四念处获得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诸比丘!以此为五根。”

[一二]第二 略说(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一三]第三 略说(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依果之差别,有人之差别。”

[一四]第四 略说(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唐捐。”

[一五]第五 广说(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一六]第六 广说(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依果之差别,有人之差别。”

[一七]第七 广说(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唐捐。”

[一八]第八 向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向阿罗汉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不还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一来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向预流果现证。

诸比丘!若总无此五根者,则为外道,谓属凡夫之数。”

[一九]第九 寂静

※二

时,有一比丘,来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根具足,所谓根具足者,大德!应以何为根具足耶?”

“比丘!于此,有比丘顺寂静、顺等觉之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修习顺寂静、顺等觉之慧根。

比丘!如是之比丘,为根具足。”

[二〇]第十 漏尽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比丘修习、多修此五根者,则由诸漏尽,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二 软弱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获得三略说

 与三之广说

 向乃至寂静

 以及漏尽等

第三 六根品

[二一]第一 后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我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能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

诸比丘!然而我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我生智见,知:‘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二二]第二 命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谓:女根、男根、命根是。

诸比丘!此为三根。”

[二三]第三 知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

诸比丘!此为三根。”

[二四]第四 一种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种者;较此软弱者,则为家家;较此软弱者,则为七返有;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二五]第五 清净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诸比丘!此为六根。”

[二六]第六 预流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之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等觉。”

[二七]第七 阿罗汉(一)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比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

[二八]第八 阿罗汉(二)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未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

诸比丘!然而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为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二九]第九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未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之。”

[三〇]第十 沙门婆罗门(二)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眼根、不知眼根之集、不知眼根之灭、不知眼根顺灭之道,不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不知意根、不知意根之集、不知意根之灭、不知意根之顺灭之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知眼根、知眼根之集、知眼根之灭、知眼根之顺灭道,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知意根、知意根之集、知意根之灭、知意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沙门、婆罗门,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三六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后有与命知

 一种与清净

 预流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第四 乐根品

[三一]第一 清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二]第二 预流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三三]第二 阿罗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比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

[三四]第四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五]第五 沙门婆罗门(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乐根、不知乐根之集、不知乐根之灭、不知乐根之顺灭道,不知苦根……喜根……忧根……不知舍根、不知舍根之集、不知舍根之灭、不知舍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六]第六 广说(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诸比丘!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诸比丘!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诸比丘!此是五根。”

[三七]第七 广说(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之为忧根。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诸比丘!此是五根。”

[三八]第八 广说(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诸比丘!如是之此五根,为五作三;差别之,则三作五。”

[三九]第九 钻木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苦则知‘我是苦’;彼生苦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喜则知‘我是喜’;彼生喜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忧则知‘我是忧’;彼生忧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譬如以二木触摩,则生热出火焰,将彼木片分离,则如是之热灭止息。诸比丘!如是,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诸比丘!苦受……喜受……忧受……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四〇]第十 生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苦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苦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苦根,则无有此之理。’彼知苦根、知苦根之集、知苦根之灭、知已生苦根、无余灭处。

已生之苦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于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苦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苦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忧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忧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忧根,则无此理。’彼知忧根、知忧根之集、知忧根之灭、知已生忧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忧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寻伺寂静故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于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忧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忧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乐根。彼如是知:‘我生此乐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乐根,则无此之理。’彼知乐根、知乐根之集、知乐根之灭、知已生乐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乐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离喜故住于舍,正念、正知,对乐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乐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乐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喜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喜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喜根,则无此之理。’彼知喜根、知喜根之集、知喜根之灭、知已生喜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喜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乐断苦故、及先早灭忧与喜故,为不苦不乐,于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喜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喜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舍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舍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舍根,则无此之理。’彼知舍根、知舍根之集、知舍根之灭、知已生舍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舍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已生之舍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舍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第四 乐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与预流

 乃至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与三之广说

 钻木与说生

第五 老品

[四一]第一 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其时,世尊晡时,由宴坐起,坐于西之温处以暖背。

时,具寿阿难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以手摩擦世尊之手足,白世尊曰: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今世尊之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阿难!如是,于少壮有老法,于无病有病法,于寿命有死法,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世尊如是说示,如是说示已,善逝师更说曰:

 祸哉可怜老

 丑者成为老

 暂时可意像

 因老而破坏

 譬如活百岁

 终不免一死

 老为无可逃

 一切为破坏

[四二]第二 温那巴婆罗门

舍卫城。

时,温那巴婆罗门至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交谈可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温那巴婆罗门,白世尊曰:

“尊瞿昙!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尊瞿昙!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归趣耶?对何之境为领受耶?”

“婆罗门!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婆罗门!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意为归趣,意领受其境。”

“尊瞿昙!意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意以念为归趣。”

“尊瞿昙!念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念以解脱为归趣。”

“尊瞿昙!解脱以何为归趣耶?”

“婆罗门!解脱以涅槃为归趣?”

“尊瞿昙!涅槃以何为归趣耶?”

“婆罗门!所问过甚矣。所问不能取边际。婆罗门!梵行立,即入涅槃,趣于涅槃、尽于涅槃。”

时,婆罗门对世尊之所说,欢喜、随喜,即由座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离去。

一〇

时,世尊于温那巴婆罗门离去未久,告诸比丘曰:

一一

“诸比丘!譬如于重阁或重阁堂,日出时由东窗照入之光,止于何处耶?”

“大德!是西壁。”

一二

“诸比丘!如是温那巴婆罗门之于如来,信仰确固,如根之安住、坚固,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世间之任何人不能夺。诸比丘!温那巴婆罗门若于此位命终,则无结系于彼,温那巴婆罗门将不再还此世。”

[四三]第三 沙祇城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沙祇城安阇那鹿苑。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对此说之义述示,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耶?

诸比丘!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诸比丘!譬如有趣向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之河。其中有洲,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诸比丘!又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耶?诸比丘!彼洲之东水与西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耶?诸比丘!彼洲之北水与南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

诸比丘!如是,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诸比丘!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诸漏尽,依之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现证、证知,具足而住。”

[四四]第四 东河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之东河。

于此处,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汝对信根之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相信否?”

“大德!于此,我对世尊信仰故,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得成。大德!若对此不知、不见、不悟、不现证,于慧无触者,则其信他故,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不成。大德!若对此知、见、悟、现证,触于慧者,则无犹豫、无疑惑,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大德!我对此知、见、悟、现证,触于慧,对其无犹豫、无疑惑,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若对此不知、不见、不悟、不现证,于慧无触者,则其信他故,对信根之修习、多修,则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舍利弗!若对此知、见、悟、现证,触慧者,则于其无犹豫、无疑惑,对信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者,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四五]第五 东园(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得成漏尽比丘,于悟记别,对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得知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对此所说之义述示,诸比丘当对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且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对一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再不受后有。何为一根耶?慧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具慧者,则随住于信、随住于精进、随住于念、随住于定。

诸比丘!对此一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六]第六 东园(二)

因缘同前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对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对二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二根耶?

诸比丘!圣慧与圣解脱是。诸比丘!圣慧即此慧根。诸比丘!圣解脱即此定根。

诸比丘!对此二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七]第七 东园(三)

因缘同前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将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对四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四根耶?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对此四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八]第八 东园(四)

因缘同前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将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五根耶?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对此五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九]第九 宾头卢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国之瞿师罗园。

其时,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记别于悟,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时,众多之比丘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记别于悟,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大德!观何之义趣故,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诸比丘!对三根修习、多修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三根耶?

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对此三根之修习、多修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诸比丘!此三根以何为边际耶?以灭尽为边际。为何以灭尽为边际耶?生老死是。诸比丘!观生老死之灭尽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五〇]第十 信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鸯伽国一名阿和那之鸯伽种族聚落。

于此,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对如来之教说生犹豫、疑惑否?”

“大德!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则对如来之教说不生犹豫、疑惑。大德!于有信之圣弟子,发勤而住,断不善法、具足诸善法,精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是可期。

大德!其精进者,即其精进根是。

大德!于有信、发勤之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其长久以前之所作,长久以前之所说,忆念随念是可期。

大德!其念者,即其念根是。

大德!有信、发勤、系念之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是可期。

大德!其定者,即其定根是。

大德!于有信、发勤、系念、定心之圣弟子,以‘轮回为无始,众生为无明所盖,为渴爱所系,致流转、轮回、不知其前际,然无明、闇聚无余灭尽,则为寂静位,此为殊胜位,谓:当知一切行之寂止、一切取之弃舍、爱尽、离欲、灭尽、涅槃’是可期。

大德!其慧者,即其慧根是。

大德!有信之圣弟子,如是再三发勤,如是再三忆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闻之诸法,今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

大德!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则于如来之教说,不生犹豫、疑惑。舍利弗!有信之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精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是可期。

一〇~一三

舍利弗!其精进者,即其精进根是。

舍利弗!于有信,发勤之圣弟子……乃至……

舍利弗!有信之圣弟子,如是再三发勤,如是再三忆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闻之诸法,今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之。’

一四

舍利弗!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此品之摄颂曰:

 老与婆罗门

 沙祇城东河

 四者之东园

 宾头卢信十

第六 拘萨罗

[五一]第一 拘萨罗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萨罗国之拘萨罗婆罗门村。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诸比丘!譬如于诸傍生中,以师子兽王称为其最胜,乃依势力、势速、勇猛者。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之为最胜,乃资于菩提者。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

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诸傍生中,以师子兽王称之为最胜,乃依势力、势速、勇猛者。诸比丘!如是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之为最胜,乃资于菩提者。”

[五二]第二 末罗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末罗国一名郁鞞罗劫波之末罗村。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尚未生圣智者,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已生圣智,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

诸比丘!譬如于重阁,尚未建屋顶,则无重檐之等住,无重檐之安住。诸比丘!于重阁若已建屋顶,则有重檐之等住,有重檐之安住。诸比丘!如是于圣弟子,若圣智尚未生,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圣智已生,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以何为四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若有慧,则随信等而住,随精进等而住,随念等而住,随定等而住。”

[五三]第三 有学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城瞿师罗园。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诸比丘!有何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耶?诸比丘!此处有有学之比丘,对此为苦亦如实知,此为苦集亦如实知,此为苦灭亦如实知,此为顺苦灭道亦如实知。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诸比丘!复次,有学之比丘如是思择:‘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实、如是说法者耶?’彼如是知:‘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实、如是说法者,无也。’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诸比丘!复次有学之比丘,知于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以其趣、其最胜、其果、其究竟,于身不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何之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耶?诸比丘!于此无学之比丘,知于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以其趣、其最胜、其果、其究竟,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诸比丘!复次,无学之比丘,知于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总此六根一切一切种,皆可灭于一切无余,于任何他处不再生六根,此当知。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五四]第四 足迹

※二

“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类之足迹,皆为象迹所摄、以象迹称为最上,以此为大故。诸比丘!如是,资于菩提之诸句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何为资于菩提之句耶?诸比丘!信根为资于菩提之句,精进根为资于菩提之句,念根为资于菩提之句,定根为资于菩提之句,慧根为资于菩提之句。

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类之足迹,皆为象迹所摄、以象迹称为最上,以此为大之故。诸比丘!如是,于资于菩提之诸句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句。”

[五五]第五 核

※二

“诸比丘!譬如于诸核香中,以赤檀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精进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念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定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慧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

诸比丘!譬如于诸核香中,以赤檀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五六]第六 依止

舍卫城。

“诸比丘!比丘依止一法,对五根修习、多修。以何为一法耶?不放逸是。

诸比丘!以何为不放逸耶?诸比丘!于此比丘,于漏与随有漏之诸法护心,彼于漏与随有漏之诸法护心,则信根修习圆满,精进根修习圆满,念根修习圆满,定根修习圆满,慧根修习圆满。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止一法,对五根修习、善修习。”

[五七]第七 梵天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初成现等觉,住优楼频螺村,尼连禅那河边之阿阇婆罗榕树下。

时,世尊静居宴然生如是之心念:

“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信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念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定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慧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时,娑婆主梵天王对世尊之心念,以心知。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速没于梵天,现于世尊之前。

时,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何为五根耶?对信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念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定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慧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大德!往昔,我于迦叶正等觉者修梵行。其时,我以娑婆比丘名被知于世人。大德!我对此五根修习、多修,于诸欲离诸欲,死后命终生善趣梵世,于此,我被知为娑婆主梵天王。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知此见此,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五八]第八 须迦罗迦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之……。

于此,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观何之义趣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大德!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之敬礼。

舍利弗!云何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大德!于此,漏尽比丘对顺寂止、顺等觉之信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精进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念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定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慧根修习。大德!观如是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观如是无上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之敬礼。

舍利弗!云何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大德!于此漏尽比丘,对师尊重恭敬而住,对法尊重恭敬而住,对僧尊重恭敬而住,对学尊重恭敬而住,对定尊重恭敬而住。大德!如是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如是以最胜敬礼,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以作。”

[五九]第九 生(一)

舍卫城。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六〇]第十 生(二)

一~二

舍卫城……说曰——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无调伏。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无调伏。”

第六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拘萨罗末罗

 有学与足迹

 核以及依止

 梵天二之生

第七 觉分品

[六一]第一 结

舍卫城。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资于诸结之断……

[六二]第二 随眠

※二

……资于随眠之永断……

[六三]第三 遍知

※二

……资于行路之遍知……

[六四]第四 漏尽

※二

……资于诸漏之灭尽。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资于诸结之断……资于随眠之永断……资于行路之遍知……资于诸漏之灭尽。

[六五]第五 果(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是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二果之随一果可期,于现法开悟,或多余依得不还果。”

[六六]第六 果(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是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以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则于命终时得开悟;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损害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无行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无行般涅槃,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有行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无行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

[六七]第七 树(一)

※二

“诸比丘!譬如于阎浮提之诸树木中,以阎浮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阎浮提之诸树木中,以阎浮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六八]第八 树(二)

※二

“诸比丘!譬如于忉利天之诸树木中,以波利质多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忉利天之诸树木中,以波利质多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六九]第九 树(三)

※二

“诸比丘!譬如于阿修罗之诸树木中,以苏质怛逻波吒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阿修罗之诸树木中,以苏质怛逻波吒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七〇]第十 树(四)

※二

“诸比丘!譬如于金翅鸟之诸树木中,以拘吒赊摩利树称为最上。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金翅鸟之诸树木中,以拘吒摩利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第七 觉分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结以及随眠

 遍知与漏尽

 二果与四树

 以之说此品

第八 恒河广说(远离依止)

[七一]第一 远离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根修习,对五根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七二~八二]第二~十二

如于根相应,如于道亦相应。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以之于十二

 共说恒河品

恒河若广说,当依根可广说也。

第九 不放逸品(远离依止)

[八三~九二]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于远离依止之广说,依根广说不放逸品。

第十 力所作品(远离依止)

[九三~一〇四]第一~十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于远离依止,广说根相应之力作所品。

第十一 寻觅品(远离依止)

[一〇五~一一七]第一~十二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以及三苦

 碍与垢及舍

 受乃至渴爱

以远离依止可广说根相应之寻觅品。

第十二 瀑流品(远离依止)

[一一八~一二七]第一~九

[一二八]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以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五根。以何为五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此五根。”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以远离依止善广说根相应之瀑流品。

第十三 恒河广说(贪欲调伏)

[一二九]第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瞋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修习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倾入涅槃,临入于涅槃。”

[一三〇~一四〇]第二~十二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以之成十二

 共说恒河品

依贪欲调伏,广说根相应。

第十四 不放逸品(贪欲调伏)

[一四一~一五〇]第一~十

第十五 力所作品(贪欲调伏)

[一五一~一六二]第一~十二

第十六 寻觅品(贪欲调伏)

[一六三~一七五]第一~十二

第十七 瀑流品(贪欲调伏)

[一七六~一八四]第一~九

[一八五]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五根。何为五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瞋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修习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修习慧根。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此五根。”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依贪欲调伏,广说根相应之瀑流品

第四根相应(终)

猜你喜欢
  卷之一·佚名
  大乘宝要义论 第五卷·佚名
  如来生品第四·马鸣
  卷第六·道忞
  嘉泰普灯录总目录卷中·雷庵正受
  卷第十一·祖琇
  去欧讲学及经过之一斑·太虚
  摩诃止观卷第四下·智顗
  卷第五·佚名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九·费隐通容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十卷·护法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二(本)·窥基
  菩萨璎珞经卷第九·佚名
  净慈要语目次·永觉元贤
  卷第三十二·宝唱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侯寘·唐圭璋

      寘字彦周,晁谦之甥,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南渡居长沙。曾官耒阳县令。卒于乾道、淳熙间。有懒窟词。   水调歌头   题岳麓法华台   晓雾散晴渚,秋色满湘山。青鞋黄帽,忺与名士共跻攀。窈窕深林幽谷,诘曲危亭飞观,俯

  • 安阳集补钞·吴之振

    韩琦答袁陟节推游禅智寺春去惜馀景,偶来郊外观。芜城千古恨,一顾殊悲酸。荒祠枕大道,尚记吴城邗。远近绿阴合,水衬红荚残。陇麦齐若剪,随风卷波澜。罢农喜有望,守臣心粗宽。萧疏禅智寺,坏址不甚完。丛花乱芍药,篱竹摧琅玕。空

  • 涌幢小品卷之二十三·朱国祯

    元定推演绍兴辛巳。蔡元定在显庆堂推演后世子孙休咎。赋云。显庆堂将后世推。子孙绍复承吾书。四传学业家还在。五世因贪人产除。缵俗流风六七代。继兴遗迹八九渠。数终轮奂犹有代。御史尹仁为吹嘘。厥后子沉集书经传

  • 二三 义和拳·周作人

    己亥的第二年,乃是光绪庚子,这不但是十九世纪的末年,而且也可说是清朝的末年,因为在这一年里闹过所谓拳匪事件,弄得不成样子,结果不出十年,这清朝的天下遂告终结了。所以这庚子年影响的重大,并不下于戊戌,可是它在我们乡下少年

  • 温峤传·房玄龄

    温峤字太真,司徒温羡弟弟的儿子。其父温辵,任河东太守。温峤聪明敏捷,有见识器量,博学而有文才,年少时就以孝悌被邦族之人称赞。温峤体态俊美有风度,擅长谈论,见到他的人都很喜欢他。十七岁时,州中郡中征召他,他都没有接受。司

  • 颜杲卿传(附颜泉明传)·刘昫

    颜杲卿,琅笽临沂人。先祖世代在江苏一带做官。五代祖颜之推,是北齐黄门侍郎、修文馆学士,齐朝灭亡辗转至北周,开始住家函谷关以内,便成为长安人。曾伯祖颜师古,贞观年间为秘书监,另外有传。曾祖颜勤礼,为崇文馆学士。祖父颜甫

  • 卷二百七十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七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律历唐太宗贞观初李淳风上言曰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浑天仪也周礼土圭正日景以求地中有以见日行黄道之验也暨于周末

  • 春秋释例卷一·杜预

    公即位例第一【案此篇见永乐大典其篇目亦存】隠元年春王正月传曰不书即位摄也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庄元年春王正月传曰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闵元年春王正月传曰不书即位乱故也僖元年春王正月传曰不称即位公出故也文元年

  • 提要·毛奇龄

    【臣】等谨案大学证文四巻国朝毛奇龄撰是书备述诸家大学改本之异同首列注疏本大学之真古本也次列汉始平石经本有録无书以原本不传且考騐旧文知即今注疏之本故不复列次为魏正始石经本即丰坊所依托者仍列于前从其所伪之

  • 卷三十一·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三十一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商颂 郑笺曰商者契所封之地有娀氏之女名简狄者吞鳦卵而生契尧之末年舜举为司徒有五教之功乃赐姓而封之世有官守十四世至汤受命伐夏桀定天下後世有中宗高宗此三王

  • 卷六·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埤传卷六呉江朱鹤龄撰禹贡逾于河 底柱孔疏山势相望越河而东苏传地之有山犹人之有脉有近而不相属者有逺而相连者虽江河不能絶也北条诸山河不能尽南条诸山江不能絶非地脉而何蔡深非之以为逾者禹自荆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澄观

    (已下入第五十二经)第五明出现境界。正显分齐之境。兼辨所缘之境。依初义者。前约智以显心。此正明智用分齐。依后义者。前明能知今辨所缘。由所缘无边故。显分齐难思。分齐难思故方穷所缘之境。二义相成如函盖相称。

  • 第十三則 巴陵銀碗裏盛雪·胡兰成

    第十三則巴陵銀碗裏盛雪舉:僧問巴陵顯鑒禪師:如何是提婆宗?巴陵云:銀碗裏盛雪。提婆尊者原是古印度諸外道之一,因見第十四祖龍樹尊者,得傳佛心印,為第十五祖。佛重廓爾忘言,而提婆極善言語。彼時印度欲議論,須奉王敕,於大寺中聲

  • 俱舍论疏 第十七卷·法宝

    俱舍论疏 第十七卷沙门法宝撰分别业品第四之五论。如是已辨至名业道。已下半颂。大文第二。释业道之名论曰至而造作故。释后贪.嗔.邪见三业道也。贪等体非是业。与思相应思是业性。依贪等转。依贪等行。依贪势力

  • 卷第五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二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不善纳息第一之七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几见苦所断乃至几修所断。问何故作此论。答前门虽已止顿断沙门意。而未遮顿现观者意。亦未显渐现

  • 上清六甲祈祷秘法·佚名

    述祈祷招神术。

  •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佚名

    《上清华晨三奔玉诀》,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为南北朝或隋唐上清派道上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经文言观星望气,存神飞升之道。所谓「华晨三奔」,即华盖下北辰星及辅、弼二星,属北极紫微垣。据称北辰星

  • 筠谷诗集·李辕

    诗别集。明李辕(号筠谷)著。一卷。存诗仅二十余首,多为应酬之作。本集一般附载于其父李晔的《草阁诗集》之后,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湖墅丛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