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四 十上经

第一 诵品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住瞻婆伽伽池侧。

于此,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诸比丘答尊者舍利弗:“友!”

尊者舍利弗如是曰:

“十上法我当说

 为涅槃之逮得

 为作苦之边际

 一切系解脱法

友!一法是应多所作,一法是应当修,一法是应遍知,一法是应断,一法是舍分,一法是胜分,一法是难解,一法是应胜知,一法是应作证。

一 云何一法应多所作?[谓:]于诸善法中不放逸,此一法是应多所作。

二 云何一法是应当修?[谓:]可意俱行之身念,此一法是应当修。

三 云何一法是应遍知?[谓:]有漏有取之解,此一法是应令遍知。

四 云何一法是应断?[谓:]有我之慢,此一法是应令断。

五 云何一法是舍分?[谓:]不正思惟,此一法是有舍分。

六 云何一法是胜分?[谓:]正思惟,此一法是胜分。

七 云何一法是难解?[谓:]无间心定,此一法是难解。

八 云何一法是应令生?[谓:]不动之智,此一法是应令生。

九 云何一法是应胜知?[谓:]一切有情是依食而住,此一法是应胜知。

一〇 云何一法是应作证?[谓:]不动心解脱,此一法是应作证。

此等之十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二法是应多所作,二法是应当修,二法是应遍知,二法是应断,二法是有舍分,二法是有胜分,二法是难解,二法是应胜知,二法是应作证。

一 云何二法是应多所作?[谓:]念与正知,此等二法是应多所作。

二 云何二法是应当修?[谓:]止与观,此等二法是应当修。

三 云何二法是应遍知?[谓:]名与色,此等二法是应遍知。

四 云何二法是应断?[谓:]无明与有爱,此等二法是应断。

五 云何二法是舍分?[谓:]恶言与恶友,此等二法是有舍分。

六 云何二法是胜分?[谓:]善言与善友,此等二法是有胜分。

七 云何二法是难解?[谓:]诸有情染因及缘,与诸有情之清净因及缘,此等二法是难解。

八 云何二法是应令生?[谓:]尽智与无生智,此等二法是应令生。

九 云何二法是应胜知?[谓:]二界,即无界与无为界,此等二法是应胜知。

一〇 云何二法是应作证?[谓:]明与解,此等二法是应作证。

此等二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无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三法是应多所作,三法是应当修……乃至……三法是应作证。

一 云何三法是应多所作?[谓:]与善士交友,正法之听闻,法随法行。此等三法是应多所作。

二 云何三法是应当修,[谓:]三定。即: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此等之三法是应当修。

三 云何三法是应遍知?[谓:]三受。即: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此等三法是应遍知。

四 云何三法是应断?[谓:]三爱。即:欲爱,有爱,无有爱。此等三法是应断。

五 云何三法是有舍分?[谓:]三不善根。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此等三法是舍分。

六 云何三法是胜分?[谓:]三善根。即: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此等三法是胜分。

七 云何三法是难解?[谓:]三出离界。即出离欲界,出离色界,出离无色界,而彼有、有为、有缘、缘生者,由此出离、灭。此等三法是难解。

八 云何三法是应令生?[谓:]三智。即:过去智,未来智,现在智也,此等三法是应令生。

九 云何三法是应胜知?[谓:]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此等三法应胜知。

一〇 云何三法是应作证?[谓:]三明。即:随念宿世智明,对诸有情之生死智明,对诸漏尽之智明。此等三法是应作证。

此等三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四法是应多所作,四法是应当修……乃至……四法是应作证。

一 云何四法是应多所作?[谓:]四轮。即:住于中国,亲近善士,有自正愿,及于宿有所作福。此等四法是应多所作。

二 云何四法是应当修?[谓:]四念处。即:友!于此有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以断世间之贪、爱,……于受……于心……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以断世间之贪、忧。此等四法是应当修。

三 云何四法是应遍知?[谓:]四食。即若粗若细之段食,第二是触[食],第三是意思[食],第四是识[食]。此等四法是应遍知。

四 云何四法是应断?[谓:]四瀑流。即: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此等四法是应断。

五 云何四法是有舍分?[谓:]四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也。此等四法是舍分。

六 云何四法是有胜分?[谓:]四离轭。欲轭之离轭,有轭之离轭,见轭之离轭,无明轭之离轭。此等四法是有胜分。

七 云何四法是难解?[谓:]四定。即:舍分定,止分定,胜分定,决择分定。此等四法是难解。

八 云何四法是应令生?[谓:]四智。即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此等四法是应令生。

九 云何四法是应胜知?[谓:]四圣谛。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趣苦灭道圣谛。此等四法是应胜知。

一〇 云何四法应作证?[谓:]四沙门果。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此等四法是应作证。

此等四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一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

五法是应多所作,五法是应当修……乃至……五法是应作证。

一 云何五法是多所作?[谓:]五勤支。即:友!于此有比丘,具信而……此等五法是应多所作。[参照等上经第二诵品一、一六节]

二 云何五法是应当修?[谓:]五正定支。喜遍满,乐遍满,心遍满,光明遍满,相观察。此等五法是应当修。

三 云何五法是应遍知?[谓:]五取蕴。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此等五法是应遍知。

四 云何五法是应断?[谓:]五盖。即:欲贪盖,瞋恚盖,睡眠、惛沈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此等五法是应断。

五 云何五法是有舍分?[谓:]五心芜。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有疑……此等五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一、一九节]

六 云何五法有胜分?[谓:]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等五法是有胜分。

七 云何五法是难解?[谓:]五出离界。即:友!于此有比丘,虽思惟欲时,其心不趣入于欲……此等五法是难解。[参照等上诵经、第二诵品一~二四节]

八 云何五法应令生?[谓:]五正定智。即:‘彼定于现乐而于当来亦复有乐异熟’智之自生,‘彼定是圣、是出世’智之自生,‘彼定是唯贤善士夫所随行’智之自生,‘彼定是清凉殊妙、获寂静、辏心一趣而非有行,非违戾,非有碍’智之自生,‘我正是以正念入此定’、‘我正念而出此定’智之自生。此等五法是应令生。

九 云何五法应胜知?[谓:]五解胜处。即:友!于此有比丘,[大]师或有随一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为说法……此等五法是应胜知。[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一、二五节]

一〇 云何五法是应作证?[谓:]五法蕴。即: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此等五法是应作证。

此等五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

六法是应多所作,六法是应当修……[乃至]……六法是应作证。

一 云何六法是应多所作?[谓:]六和敬法。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同梵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身业……此等六法是应多所作。[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一四节]

二 云何六法是应当修?[谓:]六随念处。即:佛随念,法随念,僧伽随念,戒随念,施随念,天随念。此等六法是应当修。

三 云何六法是应遍知?[谓:]内六处。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此等六法是应遍知。

四 云何六法是应断?[谓:]六爱身。即: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此等六法是应断。

五 云何六法是有舍分?[谓:]六不恭敬。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不恭敬、不恭顺而住,于法……此等六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九节]

六 云何六法是有胜分?[谓:]六恭敬。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有恭敬、恭顺而住,于法……此等六法是有胜分。[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一〇节]

七 云何六法是难解?[谓:]六出离界。即:友!于此有比丘,是如是言:‘我修习慈心解脱,多所作、所乘及作……’……此等六法是难解。[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一七节]

八 云何六法是应令生?[谓:]六恒住。即:友!于此有比丘,眼见色已而不喜又不忧,舍心而住,有念、有正知;耳闻声已……此等六法应令生。[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二、二〇节]

九 云何六法是应胜知?[谓:]六无上支,即: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戒无上,行无上,忆念无上。此等六法是应胜知。

一〇 云何六法是应作证?[谓:]六通。即:友!于此有比丘,行无量神变……乃至……虽至梵众天,身亦转自在力,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具闻天、人之或远或近之声,依自心谅知其他诸有情、其他诸人之心,[谓:]有贪心为有贪心……乃至……不解脱心为不解脱,随念[自之]无量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随念如是诸相、诸徴知自己之无量宿住;以清净超人之天眼界……乃至……谅知如其业受报诸有情,于现法中,自胜知、作证、成就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住。此等六法是应作证。

此等六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七法应多所作,七法应当修……乃至……七法应作证。

一 云何七法应多所作?[谓:]七财。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此等七法应多所作。

二 云何七法应当修?[谓:]七觉支。即:念等觉支,择法等觉支,精进等觉支,喜等觉支,轻安等觉支,定等觉支,舍等觉支。此等七法是应当修。

三 云何七法是应遍知?[谓:]七识住。即:友!于此有诸有情,具种种身,具种种想……此等七法是应遍知。[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三、一〇节]

四 云何七法应断?[谓:]七睡眠。即:欲贪睡眠,瞋随眠,见睡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此等七法是应断。

五 云何七法有舍分?[谓:]七非正法。即:友!于此有比丘,不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无慧。此等七法是有舍分。

六 云何七法是有胜分?[谓:]七正法。即:友!于此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勤精进,念现前,具慧。此等七法是有胜分。

七 云何七法是难解?[谓:]七善士法。即:友!于此有比丘,知法,知义,知自己,知量,知时,知众,知人。此等七法是难解。

八 云何七法应令生?[谓:]七想。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过患想,断想,离贪想,灭想。此等七法是应令生。

九 云何七法应胜知?[谓:]七殊妙事。即:友!于此有比丘,于热求护持学处,于当来亦……此等七法是应胜知。[参照等诵经、第二诵品、三、七节]

一〇 云何七法是应作证?[谓:]七漏尽力。即:友!于此有比丘,于如实正慧,正观一切行是无常,友!如是漏尽比丘,以如实正慧,正观一切行无常者,此乃漏尽比丘之力,漏尽比丘得此力已:‘我诸漏之尽’而自知诸漏之尽。复次,友!漏尽比丘,以如实正慧,观诸欲喻[炎燃]之炭聚。而……[乃至]……复次,友!漏尽比丘,其心,由一切漏处之诸法趣于离、倾于离、向于离、目的于离、喜出离,为远离性……[乃至]……复次,友!漏尽比丘修四念处,善修。而……[乃至]……复次,友!漏尽比丘修五根,善修……[乃至]……复次,友!漏尽比丘修八圣道,善修。而如此漏尽比丘修八圣道之善修者,此乃漏尽比丘之力,漏尽比丘得此力已:‘我诸漏尽’而自知诸漏之尽。此等七法是应作证。

此等七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第二 诵品

“八法是应多所作,八法是应当修……乃至……八法是应作证。

一 云何八法是应多所作?[谓:]有八因、八缘,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获得,得已而倍增、令广大、增修而令至圆满。[谓:]友!亲近[大]师或随一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住,而且对彼树立诚恳之惭愧,爱、恭敬亦然,此为第一因、第一缘,是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获得,已得而倍增、令广大、增修而令至圆满。复次,亲近彼[大]师或随一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住,而且对彼树立诚恳之惭愧,爱、恭敬亦然。并时时诣彼等之处求教疑义,求教疑义:‘尊者此云何?’‘云何为此义?’而对彼,彼等诸尊者,蔽者除弃所蔽,闭者除弃所闭,且于无量疑处之诸法,能断之。此为第二因、第二缘,是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获得,已得而倍增、令广大、增修而令至圆满。复次,闻彼法已,成就二寂静,谓:身寂静及心寂静,此为第三因、第三缘……。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具戒能守护别解脱律仪:所行乞食具足,于微小罪能见怖畏,于诸学处能受持修学。此为第四因、第四缘……乃至……。复次,友!有比丘多闻,能持所闻、积聚所闻,若诸法之初善、中善、终善而有义,具[文字之]相,宣说纯粹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如是之诸法,依语而搜集,以意而观察,依见能通达,此为第五因、第五缘……乃至……。复次,友!有比丘勤精进而住,为断诸不善法,成就诸善法故,有势力、有精勤、于诸善法,忍耐不舍,此为第六因、第六缘……乃至……。复次,友!有比丘具念而具足最上之念明,俱能忆念、随念久远之所作、久远之所说,此为第七因、第七缘……乃至……。复次,友!有比丘能于五取蕴观察生灭而住,谓:‘色是如是’,‘色之集是如是’,‘色之灭是如是’,‘受是如是’,……‘想是如是’,……‘行是如是’,……‘识是如是’,……‘识之集是如是’,‘识之灭是如是’,此为第八因、第八缘,是根本梵行之慧未得而获得,已得而倍增、令广大、增修而令至圆满。此等八法是应多所作也。

二 云何八法应当修?[谓:]八圣道支。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等八法是应当修。

三 云何八法是应遍知?[谓:]八世法。即:得,不得,名声,恶名声,识,称誉,乐,苦也。此等八法是应遍知。

四 云何八法是应断?[谓:]八邪。即: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也。此等八法是应断。

五 云何八法是有舍分?[谓:]八懈怠事。即: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业……。此等八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一、四节]

六 云何八法是有胜分?[谓:]八精进事。即: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业……。此等八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一、五节]

七 云何八法是难解?[谓:]梵行住之八不时不节。即:……[乃至]……。此等之八法是难解。[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四节梵行住之不时不节中除第四阿修罗众中之生]

八 云何是八法应令生?[谓:]八大人觉。即:此法是少欲者所有,此法非是多欲者所有;此法是喜足者所有,此法非是不喜足者所有;此法是独居者所有,此法非是乐众居者所有;此法是勤精进者何所有,此法非是懈怠者所有;此法是现念者所有,此法非是多忘者所有;此法是定者所有,此法非是不定者所有;此法是具慧者所有,此法是无慧者所有;此法是乐离戏论者、喜离戏论者所有,此法非是乐戏论者、喜戏论者所有。此等八法是应令生。

九 云何八法是应胜知?[谓:]八胜处。即:……此等八法是应胜知。[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一、一〇节]

一〇 云何八法是应作证?[谓:]八解脱。即:……此八法是应作证。[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一、一〇节]

此等八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九法应多所作,九法应当修……乃至……九法应作证。

一 云何九法应多所作?[谓:]九正思惟根法。即:正思惟者欣生,有欣者喜生,有喜心者身寂静,身寂静者乐生,有乐者心定,心定者知、见如色,知、见如实已而[起]厌,厌已而离欲,由离欲而解脱。此等九法是应多所作。

二 云何九法应当修?[谓:]九清净勤支。即:戒清净清净勤支,心清净清净勤支,见清净清净勤支,度疑清净清净勤支,道非道知见清净清净勤支,行知见清净清净勤支,知、见清净清净勤支,慧清净清净勤支,解脱清净清净勤支。此等九法是应当修。

三 云何九法是应遍知?[谓:]九有情居。即:……此等九法是应正遍知。[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三节]

四 云何九法是应断?[谓:]九爱根法。即:缘爱而有求,缘求而有得,缘得而有分别,缘分别而有欲贪,缘欲贪而有取者,缘取着而有执持,缘执持而有悭,缘悭而有守护,缘守护而生起执杖、执兵器、诤讼、争论、相违、离间语、虚诳语等无量罪、不善法。此等九法是应断。

五 云何九法是有舍分?[谓:]九害心事。即:……此等九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一节]

六 云何九法是有胜分?[谓:]九害心调伏。即:……此等九法有胜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四节]

七 云何九法是难解?[谓:]九种种。即:缘种种界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而生种种受,缘种种受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而生种种思,缘种种思而生种种欲,缘种种欲而生种种热,缘种种热而生种种求,缘种种求而生种种得。此等九法是难解。

八 云何九法是应令生?[谓:]九想。即:不净想,死想,食厌忌想,一切世间不乐想,无常想,无常者苦想,苦者非我想,断想,离贪想也。此等九法是应令生。

九 云何九法应胜知?[谓:]九次第住。即:……此等九法应胜知。[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五节]

一〇 云何九法应作证?[谓:]九次第灭。即:……此等九法应作证。[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二、六节]

此等九十之诸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十法是应多所作,十法是应当修,十法是应遍知,十法是应断,十法是有舍分,十法是有胜分,十法是难解,十法是应令生,十法是应胜知,十法是应作证。

一 云何十法是应多所作?[谓:]十依因法。即:此等十法应多所作。[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一节]

二 云何十法应当修?[谓:]十遍处。即:……此等十法应当修。[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二节]

三 云何十法是应遍知?[谓:]十处。即: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此等十法是应遍知。

四 云何十法是应断?[谓:]十邪。即: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脱。此等十法是应断。

五 云何十法是有舍分?[谓:]十不善业道。即:……此等十法是有舍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三节]

六 云何十法是有胜分?[谓:]十善业道。即:……此等十法是有胜分。[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四节]

七 云何十法是难解?[谓:]十圣居。即:……此等十法是难解。[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五节]

八 云何十法是应令生?[谓:]即:不净想,死想,食厌忌想,一切世间不乐想,无常想,无常者苦想,苦者非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此等十法是应令生。

九 云何十法是应胜知?[谓:]十尽事。即:由正见而灭尽邪见,而且凡缘邪见者,无量罪、不善法生,其等亦由彼而灭尽,又缘正见,无量之善法,趣向于修之圆满;由正思而灭尽邪思……由正语而灭尽邪语……由正业而灭尽邪业……由正命而灭尽邪命……由正精进而灭尽邪精进……由正念而灭尽邪念……由正定而灭尽邪定……由正智而灭尽邪智……由正解脱灭尽邪解脱,而且凡缘邪解脱者,无量罪、不善法生,其等亦由彼而灭尽,又缘正见,无量善法,趣向于修之圆满。此等十法是应胜知。

一〇 云何十法是应作证?[谓:]十无学法。即……此等十法是应作证。[参照等诵经第三诵品三、六节]

此等一百法,是实、真、如是而非不如是、不依他、平等、是如来所等觉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赞叹尊者舍利弗之所说。

 得断一切苦

 得伏一切乐

 获不死安稳

 唯依大法王

猜你喜欢
  第十五 优波离[问]五法·佚名
  卷第三·呆翁行悦
  评无乐器之音乐·太虚
  十九、平常是道·慧开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九·唐慧琳
  卷第十二·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卷七十五(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致欧阳竟无居士书·太虚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一·唐慧琳
  大雲初分师子吼神通健度第二十·佚名
  唯识诸家会异图·太虚
  卷第六十八·霁仑超永
  卷五百二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九·彭定求

        卷39_1 【上之回】陈子良   承平重游乐,诏跸上之回。属车响流水,清笳转落梅。   岭云盖道转,岩花映绶开。下辇便高宴,何如在瑶台。   卷39_2 【新成安乐宫(一作新宫词)】陈子良   春色照兰宫,秦女坐窗中。

  • 孟德耀举案齐眉·臧懋循

    孟德耀举案齐眉杂剧(元)无名氏撰●孟德耀举案齐眉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梁伯鸾甘贫守志 正名 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一折〔外扮孟府尹同老旦王夫人领家僮上诗云

  • 巻四·皇甫冉

    钦定四库全书二皇甫集卷四唐 皇甫冉 撰五言排律酬张二仲彛吴洲见芳草楚客动归心屈宋郷山古荆衡烟雨深艰难十载别羇旅四愁侵澧月通沅水湘云入桂林已看生白髪当为乏黄金江海时相见唯闻梁甫吟答张諲刘方平兼呈贺兰广野

  • 卷三百三十·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三十张荐张荐字孝举深州人鷟之孙敏鋭有文辞为顔真卿所赏真卿陷李希烈荐上疏论救为左拾遗论卢杞奸恶德宗纳之擢谏议大夫将疏裴延龄恶延龄知之遣使囘鹘还为秘书少

  • 列传第十一 王弘·李延寿

    弘少好学,以清悟知名。弱冠爲会稽王道子骠骑主簿。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徵召一无所就。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八·纪昀

    列传元 【三十二】○元三十二杨恭懿王恂郭守敬杨桓杨果 王构魏初 焦养直 孟攀鳞尚野李之绍杨恭懿王恂郭守敬杨桓杨果王构魏初焦养直孟攀鳞尚野李之绍△杨恭懿杨恭懿字符甫奉元人力学强记书无不读尤深于易礼春秋后得

  • 一三七一 署江西巡抚姚棻奏本年收缴违碍书籍部数片·佚名

    一三七一 署江西巡抚姚棻奏本年收缴违碍书籍部数片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署江西巡抚臣姚棻跪奏:再查江西省设局收缴违碍书籍,历经前抚臣奏明解毁在案。臣到任后,复通饬实力查缴。兹据布政使托伦详称:乾隆五十五年分

  • 伶官传序·欧阳修

    唉!国家兴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为吗?庄宗为什么能得天下,他又为什么失天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世人说晋王临终时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所立,契丹与我约为兄弟,他们都背叛我而归附了梁

  • 郭雍传·脱脱

    郭雍字子和,他的先世是洛阳人。父亲郭忠孝,官至太中大夫,以师礼相待程颐,撰写《易说》,别号兼山先生,自己有传。郭雍继承了父学,通晓时务,隐居峡州,在长扬山谷之间放纵不受拘束,别号白云先生。乾道年中,因峡州太守任清臣、湖北安

  • 古史考·章宗源

    先秦已前,佚事惟见于《世本》,后世捃摭子传为书,有《三皇本纪》及《路史》,《通鉴外纪》诸书皆滥觞于蜀人谯周,周书久之与《世本》俱亡,苏氏辙,金氏履祥之反行于世,益无足观矣!余尝惜绎史,尚史搜罗古书之不精不备,欲为尚书翼传,以

  • 春秋大全卷十一·胡广

    明 胡广等 撰闵公公名启方史记名开葢为汉景帝讳庄公子年九岁即位在位二年諡法在国逢难曰闵周 详见隐公元年郑 详见隐公元年齐 管仲为政宋 详见隐公元年晋 献公十六年是年晋作二军衞 鲁闵公二年狄灭卫宋桓公立

  • 目录·顾镇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虞东学诗目录    诗类卷一国风一【周南召南】卷二国风二【邶鄘卫】卷三国风三【王郑】卷四国风四【齐魏唐】卷五国风五【秦陈桧曹豳】卷六小雅一【鹿鸣至鹤鸣】卷七小雅二【祈父至四月

  • 卷五十四(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二十大自在天授记品第十二尔时佛告舍利子,往昔过去大蕴如来应正等觉。为精进行童子,广说如是四无量法。及说六波罗蜜多已,尔时彼佛复告精进行童子,云何菩萨摩诃萨随摄法转。童子当知菩萨摩诃萨。具足如

  • 佛法之四现实观·太虚

    ──二十年十月在开封河南大学讲──今日贵校邀讲佛学,又承瞿、乐二君介绍,无任感谢!佛本梵音,义为觉者,含无上正遍觉意,亦即最高、最遍,最平等之觉人。此与中国所称圣人略相等,并非作祸福之鬼神,亦非创造宇宙之主宰,乃为洞明宇

  • 亚森·罗平的第二面孔·莫里斯·勒布朗

    一个名叫“爪子”的团伙十分猖獗,他们似乎无所不能:偷盗亚森·罗平收藏品,劫持检察长夫人,并能准确地掌握向检察长告密者的行踪.就连智勇双全的罗平也落入了他们的首领设下的陷阱。这个神通广大的“爪子”团伙的首领是谁泥

  • 唐六典·李隆基

    又名《大唐六典》,中国古代官修职官政典。原题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唐传抄本早已湮没无闻,宋有元丰、绍兴两种刻本,明有正德、嘉靖两种刻本,至清嘉庆扫叶山房本,光绪广雅书局本,脱误已经很多。现北京图书馆尚藏有南宋绍

  • 大品经游意·吉藏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品经游意》是对《大品经》,全称《大品般若》的注解。汉土行般若始于曹魏朱士行,他甘露五年(260)由梵僧羯磨受戒,于洛阳讲道行般若,后西行于阗得正本九十章送归内地。晋泰始五年(269),竺叔兰、无罗

  • 华严经感应传·胡幽贞

    全一卷。唐代胡幽贞刊纂。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原为法藏之弟子惠英编成二卷。建中四年(783),四明山胡幽贞重新整理成一卷。内容为华严经信仰者之感应事迹,可作为唐代华严经信仰之研究资